组织文化视域下的校风建设作用与方法

组织文化视域下的校风建设作用与方法

一、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学校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董琳琳[1](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惠艳玲[2](2021)在《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民办高校的生存与竞争情况日新月异。国内知名民办高校西京学院经过27年建设,在近几年全国民办高等学校科研实力排名、知名度等排名中名列前茅。然而当民办大学竞争赛道已由“跑马圈地”式求扩大规模转移至“市场导向、好字当先”式搞内涵建设、内忧教师管理不稳、外患适龄生源锐减的紧张局面下,西京学院要从全国民办高校甚至全国高校中再次脱颖而出,就要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利用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效率提升与产出水平改善。本文通过梳理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借鉴丹尼森的组织文化OCQ量表,针对西京学院成员发放调研问卷,分析了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参与性”指标得分较低,组织成员认为自己对组织战略了解程度不够;“一致型”指标得分较低,组织成员认为制度的处理方式需要改善;组织文化没有让成员感到愉悦;组织文化认知度的个体差异大。探讨了西京学院组织文化现有留存的问题的成因:组织“文化网络”的建设强度不足够、组织文化建设层次不全面。因此,结合丹尼森OCQ量表、企业文化建设的闭环子系统、组织文化建设四层次理论、明确了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优化的目标与主要内容:进行组织文化方面的培训体系、传播体系、激励体系、教职工成长与发展支持体系、融入体系、评估体系、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了保障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应用成果,第一,结合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提出了构建“学习型”西京学院的价值主张;第二,结合威廉·大内的Z理论提出了落实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要点措施:雇佣期设计、职业发展、重视非正式组织及其文化暗示作用。

张倪[3](2020)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文中提出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我国正式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悄然开始,但是如何将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的阅读和案例的分析,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校本课程和学校文化的相关理论。首先要明确文化、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的概念,其次要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学校文化的功能,以及目前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依据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总结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下文简称“文课”关系)可能存在的关系。本论文认为现实中的“文课关系”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种为包含关系,即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第二种为共生互促关系,即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均自成体系,但有互相重合的地方;第三种为分立关系,即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完全分离,二者的发展互不干涉。本研究认为包含关系和共生互促关系是合理的“文课关系”,因为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且当“文课关系”是这两种关系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更能体现学校特色。分立关系是相对来说比较不合理的“文课关系”因为在这种关系下,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是割裂开来的,不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本论文认为,基于合理的“文课关系”应从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发展目标;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原则和校本课程的类型;校本课程实施包括制定校本课程教材、培养校本课程教师团队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校本课程评价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这四个方面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李凯[4](20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文化体现着一个政党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和最持久的价值追求,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和开展以史资政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孕育成熟的重要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华民族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孕育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本论文以文化自信为政治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以古鉴今为透视视角、对策路径为阐释视角,从发展历程、发展源泉、发展成果、建设经验、现实启示5个方面构建论文框架,梳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脉络、实践成果和建设经验,着眼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实困境、不利因素和优势条件,着力探寻推动新时代执政党建设和政党文化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政党文化是政党活动历史积淀的结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和成熟4个阶段,实现了从幼稚懵懂向成熟自信、革命型政党文化向执政型政党文化的质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积淀、民族独立和党际党内斗争的革命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孕育成熟的理论源泉、思想源泉和政治源泉,实现了政党文化从理论探索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质的飞跃。历经长期孕育、反复提炼、逐步强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4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党人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革命精神的成果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以史资政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既是新时代夯实政党文化根基、守护政党文化命脉、筑牢政党文化理论基础和提升政党文化建设能力的现实需求,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经验对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启示。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求解思维和实践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推进集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经验总结,是推动新时代执政党建设以及政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启示。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古鉴今开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对于深化政党文化发展建设规律、发挥民族振兴精神指引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新水平和开辟宣传思想工作新境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肖新平[5](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提出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陈亚[6](2019)在《学校文化视野下学校大厅布置改进研究 ——天津市内六区12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指出当人们走进一所学校时,学校空间布置对来访者印象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大厅是师生和访客进出学校教学楼都会经过的公共空间,学校大厅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具有至关重要的场所。而学校大厅的布置又源于学校自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此时学校大厅就成了展示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大厅内的环境布置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更多的是承载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彰显着对学生的教育意蕴。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学校大厅进行文化观察,选取了天津市内六区12所小学的大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大厅内呈现的学校文化的物质性元素(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校训、校徽、校歌、标语等)、大厅的色彩和大厅内文本信息的呈现方式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了学校大厅布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厅的面积制约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建设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布局存在趋同性、标识性不强、学校大厅文化育人理念认同性不强等,进而提出了学校大厅在布置时应遵循教育性、人本化、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成性等原则。学校大厅布置要创新设计理念,打造“视觉+可言说”的信息场所,增加留白空间,注重空间动态生成性,构建弹性文化场;要遵循育人逻辑,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以生为本”的动态空间,同时要提升校长的空间领导能力,推进学校积极空间建设。

张立学[7](2019)在《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域和路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创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具有普遍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大学文化育人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打下了深刻的具有大学个性化的价值烙印,其方法和途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坚持以文化人,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文化及其育人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的大学文化走向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大学文化育人,围绕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阐释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重点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的意蕴,阐明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所体现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和载体。第二,探究了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之源。大学文化育人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列宁文化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基石;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则为大学文化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文化理论中的组织文化理论、文化分层理论、文化选择理论则从不同的维度,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参考。第三,考察了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与共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短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走过了 300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并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尚学术自由、遵从通识教育、发挥校长作用、注重个人价值等共性之处,给中国大学带来许多启发,必须批判地加以学习借鉴。第四,梳理了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以太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积累了丰厚的大学文化育人经验;近代大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很好地将效仿西方与继承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那一时期的大学文化育人模式,也为今天大学文化育人积淀了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逐步受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已初步形成。第五,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成绩与基础的同时,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大学以文化人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第六,提出了全方位推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针对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当代中国大学必须在理念、主体、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大学文化育人立体格局。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大学文化育人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发挥好领导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大学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作用,达到“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三是要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推动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大学物质文化育人和大学行为文化育人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四是要完善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经典阅读、实践体验、环境濡染等文化育人之法作用。五是要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各种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六是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理性深入的研究来自实践的呼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学校风格的大学文化必将成长起来,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引领人类精神和文化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

常金霞[8](2018)在《组织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风主要是指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教与学、研究与管理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与精神倾向性。组织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主要应从培植理念、建章立制、互动共生等几方面入手。

孟宪彬[9](2016)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制创新的产物,是目前国家着眼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倡导的能够更好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学制。但近年来集中兴建起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有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学制优势,办学效益不令人满意,亟待改善。通过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构建一套适切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质特征的学校组织效能理论及评估体系,既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下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切实之需。本研究首先通过"六三"学制与"九年一贯"学制的对比研究,提炼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具有"一贯"、"统整"、"发展"的核心特点,并从组织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应具有长远、一贯与统整的培养目标,一贯与统整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一贯与统整的组织文化,一贯与统整的课程和教学科研体系,一贯与统整的人力资源系统等五大组织特性。其次,在系统梳理现有学校组织效能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特质"理论;并借鉴以往学校组织效能研究的核心要素及架构,构建了一套凸现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质特性的学校组织效能评估体系。本研究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组织效能主要体现在成效要素和过程要素两个层面,其成效要素指向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过程要素则包含一体化的学校组织管理、关注长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以及一贯统整的教学研体系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多重矩阵式组织结构、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整合的课程体系、一贯的教风学风、联贯纵横的教研机制、一以贯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的全程式培训机制和九年一贯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九个维度。为提升这一理论架构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优化并最终形成了包含"高度统一的学校组织目标体系、高度认同的学校组织文化、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和一贯统整的学校组织活动"等四个维度、三十七个项目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本研究以辽宁省***学校为个案,运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特质"理论及评估指标体系,对该校组织效能改革的得失及学校组织效能现状加以分析,对该校进一步推进组织效能改革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的内在运行机制,为破解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构建适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必要的参考。

蔡世华[10](2015)在《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文中认为当下中国大学组织绩效提升乏力、组织形象受到质疑,这与大学组织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失范密切相关。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重建大学组织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构建基于正确价值观引领和驱动的现代大学组织文化。本论文首先审视了当下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现状与问题,运用组织场域理论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大学组织场域内外部主体因素各自拥有其组织资本与组织惯习,按照各自的逻辑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取向;就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致性而论,中国大学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特征集中表现为外部强政府取向、弱市场取向与内部强行政取向、弱学术取向的同构与耦合。本论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过程中各种驱动力与阻力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机制,认为伴随着大学组织文化的变革过程,大学组织价值观也遵循着特定的机理发生衍变,并通过冲突、交流、反思,逐步达到认同、濡化融合;其中,对立价值取向强度、价值观匹配度、文化刚性与文化扰动指数都与大学组织价值观密切相关,对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成效的影响至大,是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的四个关键变量,对其不仅可以进行测量和诊断,而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着眼于为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提供时空方位与价值坐标,本论文分析了当下中国大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认为大学组织场域要素互动开始呈现出新的格局与态势,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开始更加重视大学自治、学术导向、公平与诚信、国际化视野的价值导向。在此背景下,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应当多维度构建组织价值观体系,学习和借鉴西方近现代的大学理念、传统中国的“大学之道”以及近代中国大学的优秀精神遗产,广收博取,熔冶一炉,以塑造能够有效驱动中国大学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并不断提升价值观匹配层级,努力实现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超越。为了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全过程,本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价值观统领、内外部联动、以上率下、知行合一的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实践路径与行动框架。关键关节包括:建构基于价值观认同的大学组织场域外部支撑体系;打造具有价值观自觉的大学领导团队;培育富有活力的“无边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构建核心价值观统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强化大学组织成员价值观化育与社会化程度。总之,建设价值观驱动型大学组织文化,使中国大学拥有崇高而强大的“组织灵魂”,乃是本文研究的主旨与追求。

二、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学校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学校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组织文化相关理论综述
    2.2 组织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2.3 国内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化
    3.1 西京学院发展历程概述
    3.2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梳理
    3.3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4.1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4.2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调研结果解读
    4.3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方案的优化设计
    5.1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的建设目标
    5.2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优化设计的配套措施
    6.1 构建“学习型”组织
    6.2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要点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调研问卷
致谢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校文化概说
    第二节 校本课程概说
第二章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第一节 包含关系说
    第二节 共生互促关系说
    第三节 分立关系说
第三章 基于“文课”关系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第一节 襄阳朱坡中心小学
    第二节 宜昌市雾渡河初级中学
    第三节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第四章 基于“文课”关系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第一节 基于“文课”关系制定校本课程目标
    第二节 基于“文课”关系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第三节 基于“文课”关系推进校本课程实施
    第四节 基于“文课”关系的校本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政党文化
        1.3.2 政治文化
        1.3.3 党内文化
        1.3.4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1.3.5 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
        1.3.6 政权意识
        1.3.7 文化软实力
    1.4 研究思路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历程
    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萌芽
        2.1.1 资产阶级革命唤醒中国民众政党意识
        2.1.2 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萌生
        2.1.3 马克思主义奠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根基
    2.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孕育
        2.2.1 中国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理论探索
        2.2.2 中国无产阶级政权意识对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超越
        2.2.3 中国无产阶级政权意识的实践演进
    2.3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
        2.3.1 俄国十月革命成为国共党际合作契机
        2.3.2 共产国际主导国共党际合作形式
        2.3.3 独立性和先进性是决定政党文化存续的核心问题
        2.3.4 属性差异是导致政党文化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
    2.4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成熟
        2.4.1 革命根据地文化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发挥先导作用
        2.4.2 思想建党为确立无产阶级政党文化提供思想保证
        2.4.3 文化“反围剿”的胜利标志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
        2.4.4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成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源泉
    3.1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理论源泉
        3.1.1 《共产党宣言》成为政党文化的理论基石
        3.1.2 党报党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
        3.1.3 外国媒体成为宣介政党文化的重要途径
        3.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政党文化形成的理论保障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思想源泉
        3.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超越
        3.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精神命脉
        3.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政思想成为革命路线政策的重要来源
    3.3 政治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政治源泉
        3.3.1 扞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生成政党文化实践环境
        3.3.2 国共党际斗争造成政党文化政治分野
        3.3.3 中共党内斗争推动政党文化成熟自信
        3.3.4 无产阶级国际利益斗争推动政党文化独立自主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成果
    4.1 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发展成果
        4.1.1 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思想文化“生命线”
        4.1.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厚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
        4.1.3 毛泽东思想标志中国共产党理论和政党文化成熟
    4.2 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发展成果
        4.2.1 修订完善党章夯实政党文化制度根基
        4.2.2 民主集中制构建政党文化团结统一原则
        4.2.3 党规制度筑牢政党文化规矩意识
    4.3 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发展成果
        4.3.1 倡廉反贪运动厚植苏维埃政权廉政行为文化基础
        4.3.2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厚植纪律行为文化基础
        4.3.3 延安整风运动厚植党内集中教育行为文化基础
    4.4 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发展成果
        4.4.1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逻辑起点
        4.4.2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源头活水
        4.4.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
        4.4.4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基命脉
        4.4.5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时代强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5.1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夯实政党文化根基
        5.1.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政党文化建设的“硬核”
        5.1.2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5.1.3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政党文化自信的政治立场
        5.1.4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
    5.2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守护政党文化命脉
        5.2.1 从严治党是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5.2.2 “四种危险”危及政党文化生命
        5.2.3 政治建设是推动政党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5.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政党文化理论基础
        5.3.1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5.3.2 吏治思想教育是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5.3.3 政治伦理观教育是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5.3.4 忠诚干净担当教育是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5.4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提升政党文化建设能力
        5.4.1 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是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5.4.2 理论逻辑是提升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能力的理论思维方式
        5.4.3 历史逻辑是提升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能力的历史思维方式
        5.4.4 实践逻辑是提升新时代政党文化建设能力的实践思维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文化对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启示
    6.1 意识形态领导权对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启示
        6.1.1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决定政党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问题
        6.1.2 意识形态领导权发展规律是引领政党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
        6.1.3 坚持意识形态根本制度是引领政党文化发展的制度保证
    6.2 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对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启示
        6.2.1 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是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6.2.2 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是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6.2.3 统一战线实践创新是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
    6.3 党内集中教育对推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启示
        6.3.1 党内集中教育是助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优良传统
        6.3.2 党内集中教育是助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机制
        6.3.3 党内集中教育是助推新时代政党文化发展的政治优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学校文化视野下学校大厅布置改进研究 ——天津市内六区12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学校大厅是展示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
        2. 政策变迁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学校大厅
        2. 学校文化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 理论基础
        1. 学校文化功能理论
        2. 符号表征理论
        3.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理论
    (二) 研究综述
        1. 关于学校空间的研究
        2. 关于学校空间文化的研究
        3. 已有文献的研究述评
三、学校大厅的学校文化表征
    (一) 12所小学及学校大厅概况
        1. 研究对象选取
        2. 学校概况简介
    (二) 学校大厅内“物质性元素”表征
        1. 学校精神文化表征
        2. 学校物质文化表征
        3. 学校制度文化表征
        4. 学校行为文化表征
        5. 学校大厅在色彩上的应用
        6. 大厅文本信息辅助呈现方式
四、12所小学大厅调查结果分析
    (一) 从调查结果看学校大厅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1. 学校大厅表征着学校文化
        2. 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大厅的物化表达
    (二) 从学校大厅看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1. 以“一训三风”、校歌、校史等建设为抓手,发挥育人功能
        2. 挖掘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底蕴
        3. 凝练学校精神,形成品质
        4. 政治功能突出,特色鲜明
        5. 学校文化宣传方式丰富
    (三) 当前学校大厅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大厅面积制约着学校文化建设
        2. 学校大厅布置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3. 学校大厅布局存在趋同性,标识性不强
        4. 学校大厅的文化育人理念认同性不强
五、学校大厅布置的改进策略
    (一) 学校大厅的布置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2. 人本化原则
        3. 趣味性原则
        4. 艺术性原则
        5. 生成性原则
    (二) 学校大厅的改进策略
        1. 创新设计理念,打造有标识性的大厅文化
        2. 构建“以生为本”的学校动态空间,发挥其育人功能
        3. 提升校长的空间领导能力,推进学校积极空间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大学文化育人基本问题概述
    2.1 大学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2.1.1 文化概念探源及界定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以文化人的意蕴解读
        2.2.2 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
    2.3 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3.1 宏观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3.2 中观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3.3 微观意义: 适应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
    2.4 大学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差异性
        2.4.2 一致性
        2.4.3 互动性
3 大学文化育人理论溯源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3.1.2 列宁主义文化观
        3.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2 基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3.2.1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
        3.2.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
        3.2.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思想
        3.2.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3.3 借鉴:西方相关文化理论
        3.3.1 组织文化理论
        3.3.2 文化分层理论
        3.3.3 文化选择理论
4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考察与共性分析
    4.1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举隅
        4.1.1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4.1.2 耶鲁大学文化育人
        4.1.3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4.1.4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4.2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4.2.1 崇尚学术自由
        4.2.2 遵从通识教育
        4.2.3 发挥校长作用
        4.2.4 注重个人价值
    4.3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启示
        4.3.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4.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4.3.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4.3.4 校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并重
        4.3.5 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一致
5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省察及其启示
    5.1 萌芽: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1.1 中国古代大学发展历程概述
        5.1.2 中国古代太学文化育人
        5.1.3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育人
        5.1.4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2 嬗变: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2.1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2.2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2.3 梅贻琦: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5.2.4 张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5.2.5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3 重构: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3.1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3.2 大学文化育人理念逐步受到重视
        5.3.3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5.3.4 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多样趋势
        5.3.5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6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6.1 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6.1.1 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新使命
        6.1.2 新媒体环境以文化人面临新挑战
        6.1.3 新形势学生思想行为呈现新特点
    6.2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6.2.1 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6.2.2 大学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6.2.3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
        6.2.4 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还需拓展
        6.2.5 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6.3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大学的功利化色彩:消解大学使命
        6.3.2 大学的市场化影响: 削弱人文精神
        6.3.3 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淡化学术氛围
        6.3.4 大学的趋同化状况: 缺乏文化特色
7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思考
    7.1 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7.1.1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1.2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1.3 加强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
        7.1.4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7.2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
        7.2.1 领导者
        7.2.2 教师
        7.2.3 管理者
        7.2.4 学生
    7.3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
        7.3.1 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7.3.2 大学制度文化育人
        7.3.3 大学物质文化育人
        7.3.4 大学行为文化育人
    7.4 探索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
        7.4.1 注重言传身教
        7.4.2 推进经典阅读
        7.4.3 突出实践体验
        7.4.4 强化环境濡染
    7.5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
        7.5.1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7.5.2 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7.5.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5.4 统筹多元文化育人作用
    7.6 健全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7.6.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7.6.2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7.6.3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组织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植理念是前提
    (一) 构建共同愿景
    (二) 培植院校精神
二、建章立制是关键
    (一) 让制度规范深入人心
    (二) 让督导机制发挥强化作用
三、互动共生是重点
    (一) 师生互动引领学风建设
    (二) 教师互动推进学风建设
    (三) 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氛围

(9)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基于现阶段义务教育改革的切实之需
        一、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存在问题的考虑
        三、基于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组织与组织效能
        二、学校组织与学校组织效能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关于学校组织效能的相关研究
        一、学校组织效能概念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二、学校组织效能的构成要素
        三、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第二节 学校组织效能相关研究评析
        一、学校组织效能概念的确立应回归教育本原
        二、学校组织效能构成要素研究应在量化的基础上注重质性分析 30
        三、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应摒弃繁杂,提升可操作性
    第三节 关于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一、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二、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第四节 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性相关研究述评
        一、从研究视角上看:缺乏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理念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系统性、全面性、深广度均有欠缺
        三、从研究方法上看:缺乏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结合
第二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组织特性与实践命运
    第一节 九年一贯学制的本质特性分析
        一、一贯性:连续性、递进性、序列化
        二、统整性:整合性、统一性、一体化
        三、发展性:全面性、长远性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分立中小学组织特性的对比研究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应然的优势组织特性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的实然劣势分析
    第三节 中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命运
        一、国外学制衍化历史回顾
        二、中国学制衍化历史回顾
    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中小学段培养目标不一贯
        二、中小学段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不吻合
        三、中小学段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脱节
        四、学校组织文化认同度不高
第三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一、社会系统理论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四、权变理论
        五、校本管理理论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特质"理论
第四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架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判定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价值标准
        一、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
        二、是否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体系创建的原则
        一、适切性
        二、系统性
        三、动态性
    第三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高度统一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体系
        二、一体化的学校组织管理
        三、关注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四、一贯统整的教学研体系
    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架构体系
第五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第一节 访谈及评价指标提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专家咨询及评估指标确定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过程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六章 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过程性分析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起步阶段的分析
        二、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发展阶段的分析
        三、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深入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成效要素指标评估
        二、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过程要素指标评估
    第三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实践路径的启示及深化改革建议 114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实践路径的启示
        二、对辽宁省****学校进一步深化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建议
结语
附录1: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一)
附录2: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二)
附录3: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三)
附表4: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表5: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表6: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问卷
附表7:个案学校构建整合课题体系资料(一)
附表8:个案学校构建整合课题体系资料(二)
附表9:个案学校构建序列化德育体系资料
附表10:个案学校构建九年一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当代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失范及其价值观归因分析
    2.1 广受质疑的大学组织绩效与组织形象
    2.2 大学组织文化失范及其价值观表现
    2.3 场域互动: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深层动因
3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动力机制及价值观冲突与融合机理分析
    3.1 中国大学组织文化变革的场域动力机制分析
    3.2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过程及其契机条件分析
    3.3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机理探析
    3.4 大学组织文化变革中的文化刚性与文化扰动问题分析
4 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测量与控制策略
    4.1 国内外有关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测量方法探讨
    4.2 大学组织文化主要测量维度的选定
    4.3 案例:K大学组织文化现状与价值观测量实证分析
    4.4 大学组织文化及其价值观变量的控制策略
5 大学组织文化场域的变革趋势与价值观构建
    5.1 当下中国大学组织场域发展的新态势
    5.2 当下中国大学组织发展战略及其价值取向
    5.3 构建基于现代文化自觉的大学价值观体系
6 基于价值观指导的大学组织文化变革路径与对策
    6.1 建立基于价值观认同的大学组织外部支撑体系
    6.2 打造具有价值自觉意识的大学变革领导团队
    6.3 培育充满活力的“无边界”大学学术组织
    6.4 构建基于价值观统领的大学制度文化
    6.5 实施积极有效的大学组织成员价值观化育策略
7 结语
    7.1 几点基本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不足和有待深化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学校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 董琳琳. 鲁东大学, 2021
  • [2]西京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 惠艳玲. 西北大学, 2021
  •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关系[D]. 张倪. 三峡大学, 2020(06)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 李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学校文化视野下学校大厅布置改进研究 ——天津市内六区12所小学的调查[D]. 陈亚.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7]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D]. 张立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5)
  • [8]组织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 常金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8)
  • [9]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D]. 孟宪彬.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10]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价值观管理的视域[D]. 蔡世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组织文化视域下的校风建设作用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