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陕西韩城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一、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霍归国,梁婷玉,史金涵,田文静,黄群惠,马群,陈学林,张继[1](2021)在《武都‘大红袍’花椒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的品质优势,通过调查和研究,对武都‘大红袍’花椒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杂质、灰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其理化特征;通过对挥发油得率、成分以及特征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探究挥发油特征;结合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对‘大红袍’花椒的适生条件进行讨论。武都‘大红袍’花椒感官特征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花椒中的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0.48±0.06)、(4.87±0.09)和(4.56±0.24) g/100 g,含量较低。金属元素锌、铁、铜含量分别为(20.30±7.58)、(18.34±12.64)和(7.25±3.87) mg/kg;有害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分别为(0.18±0.03)和(0.004±0.00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武都‘大红袍’花椒富含挥发油,得率为6.09 g/100 g,共有1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3.67%,包括烯萜类(69.99%)、醇类(17.92%)和酯类(5.76%),其中D-柠檬烯(25.69%)、芳樟醇(17.41%)和α-月桂烯(10.45%)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武都‘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率及其芳樟醇、α-月桂烯和罗勒烯等特征成分含量高于甘肃秦安、四川汉源和陕西韩城等邻近产地。武都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海拔适中,适宜‘大红袍’花椒的栽培生长,所产花椒优质独特。

余丽[2](2021)在《花椒化学型与其结构发育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型是指同种植物,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差异,从而被划分为多种类型的一种现象,被广泛用于指导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评价。其形成受环境因子、遗传因子、个体发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大量关于化学型的研究只揭示了表面现象,化学型的形成与植物结构发育间的关系仍未明确。花椒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已形成了多个栽培品种,不同品种间化学成分存在显着差异,意味着不同种质花椒间可能存在化学型分异的现象,但目前对于花椒化学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挥发油、酚类化合物作为花椒主要的代谢标识物,其在花椒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合成基因及转运、贮存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花椒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提出不同品种花椒化学型的划分依据,确立花椒精油化学型及酚类物质化学型。利用解剖结构及组织化学定位技术,探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花椒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发育规律与主要化学成分积累的关系,为今后化学型形成机制研究及花椒定向培育、适时采收、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从11个品种的花椒果和叶中检测了27种酚类物质,其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杨梅素的含量较高。叶中酚类物质成分较果更为丰富,含量更高。经主成分分析,绿原酸、槲皮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表儿茶素、芦丁为差异标识性化合物。综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及含量分析结果,花椒果酚类物质化学型分为:绿原酸型,异槲皮苷型,槲皮苷型和矢车菊素-3,5-葡萄糖苷+原花青素B2型。叶片酚类物质化学型分别为:异槲皮苷型,芦丁+金丝桃苷型,槲皮苷型和槲皮苷+绿原酸型。(2)11个品种的花椒果中共检测出48种萜类物质,其中4-萜烯醇、桉叶油醇、芳樟醇、月桂烯、(+)-柠檬烯的含量较高。叶中检测出61种萜类物质,包含12种共有成分,棕榈酸和植物醇含量较高。果和叶中有42种共有成分。α-蒎烯、芳樟醇、棕榈酸、(+)-柠檬烯、4-萜烯醇、植物醇、棕榈酸、β-石竹烯和乙酸松油酯被筛选为差异标识性化合物。花椒果精油化学型可分为:α-蒎烯型,芳樟醇型,棕榈酸型和(+)-柠檬烯+4-萜烯醇型。叶片精油化学型可分为:(+)-柠檬烯型,β-石竹烯+乙酸松油酯型和棕榈酸+植物醇型。(3)花椒中的有效成分在5~6月快速累积,其含量有随植株发育先增长后减小趋势。除府谷花椒外,花椒果在7月中旬采摘最佳,叶片可在7月下旬或8月初采摘。不同生长时期,花椒中主要成分的种类不同,表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现象。(4)花椒叶片主要由表皮、叶肉、叶脉构成。上表皮较厚(26.96~39.9μm),下表皮(14.50~30.61μm)上气孔更发达。海绵组织厚度(106.22~152.15μm)大于栅栏组织(96.16~129.57μm)。油细胞主要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的衔接处,面积在87700~226141μm2之间。叶脉由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形成层和薄壁细胞构成,并不断分化出各级小侧脉。不同化学型花椒叶片的发育规律无明显差异,在生长过程中各个组织都随着叶的生长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不同化学型花椒叶片的形状、大小、各组织结构的解剖特征值存在显着差异。府谷花椒的表皮厚度、韧皮部面积、单位长度内气孔个数和油细胞面积均较小。花椒叶片的结构发育特征同有效成分的累积情况有正相关趋势。(5)花椒叶片中的酚类物质主要积累在表皮、栅栏组织和薄壁细胞中,并随着叶片的生长,向海绵组织、韧皮部和维管形成层中转移。萜类物质主要分布在表皮和栅栏组织中的油细胞中,不同组织的显色程度与油细胞的大小、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不同化学型花椒叶片中有效成分的累积位置无明显差异。(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栅栏组织、木质部、维管束形成层和厚角组织结构发育特征是影响花椒叶片中化学型的形成的重要指标。化学型的形成与油细胞的大小、密度无显着相关性。在叶片发育过程中,花椒叶片的结构发育特征同有效成分的累积情况呈正相关趋势。

周杰,刘璐,邱盛敏,杨熙贤,胡一晨[3](2021)在《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并对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中草药及食品的储藏提供安全、绿色、高效的杀菌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产地花椒(甘肃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花椒、汉源红花椒和茂汶大红袍花椒)精油中化学成分及其相对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选用Agilent HP-5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进行分离(初始温度60℃,保持2 min,以10℃·min-1上升至280℃,保持5 min),扫描范围m/z 35~590。利用纳米分子筛吸附法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考察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及其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UPLC-FLD)分析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440 nm。结果:4个不同产地花椒的平均精油提取率5.2%;(+)-柠檬烯、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主要成分。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1%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16.41±8.89)%;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2%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8.11±2.70)%;当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5%时,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21.62±5.41)%,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45.43±5.67)%,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可达(90.47±12.77)%。结论: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花椒精油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及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可将花椒精油开发成抑菌制剂,运用于中药材、食品的存储。

徐丹萍[4](2020)在《花椒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气候因子对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和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均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在我国种植和食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种,采收时果实一般分别呈红色和绿色,分别俗称花椒和青花椒(本文分别将二者称为红花椒和青花椒)。花椒果皮因其独特的辛麻味被广泛用作调味品。近年来花椒的种植规模增长迅速,而目前对花椒的基础研究,尤其是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品质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一定程度的制约了花椒在种植、加工、流通、管理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本文对来自主产区的24批青花椒(四川、贵州、重庆、云南)和的10批红花椒(四川、甘肃、陕西)果皮中影响风味和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并对花椒品质的气候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花椒的品质保障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层析技术结合光谱分析技术对花椒中的麻味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分别建立来自主产区的24批青花椒和10批红花椒的基于麻味物质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麻味物质分别为羟基-α-山椒素和羟基-β-山椒素;青花椒中确定了7个共有指纹峰,红花椒中确定了11个共有指纹峰,其中羟基-α-、羟基-β-和羟基-γ-山椒素的总含量占总共有指纹峰的93%。以上指纹图谱的建立为基于麻味物质的花椒的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不同产地青花椒和红花椒中含量最高的麻味物质是羟基-α-山椒素,相对含量达61.65%-94.41%,平均含量分别为75.98±1.69、88.89±1.51 mg/g,是最重要的代表性山椒素。红花椒中羟基-γ-山椒素(19.61±0.07 mg/g)的含量高于羟基-β-山椒素(9.88±0.16 mg/g),而青花椒中则是羟基-β-山椒素(7.28±0.09 mg/g)含量高于羟基-γ-山椒素(3.35±0.12 mg/g)。总体来说,红花椒中总山椒素的含量显着(P<0.05)高于青花椒,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花椒比青花椒产生的麻感更强。2.利用响应面法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不同产地青花椒和红花椒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总还原力及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挥发油的最优提取条件是提取时间2 h、浸泡时间75 min、液料比10:1 m L/g、粉碎粒度60目。在最优条件下提取得到不同产地青花椒中挥发油的平均含量(9.73±0.65 m L/100g)显着高于不同产地红花椒(5.35±0.36 m L/100g)。不同产地24批青花椒和10批红花椒挥发油中分别检出化合物145和126种,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类别是醇类(平均50%以上)和萜烯类(平均15%以上),含量相对较高的单个化合物是芳樟醇(青花椒55.62%,红花椒23.13%)和d-柠檬烯(青花椒16.73%,红花椒24.71%),说明两种花椒在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类别和相对含量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青花椒挥发油的主体风味物质是芳樟醇、癸醛、d-柠檬烯、乙酸香叶酯、1-石竹烯、α-胡椒烯、异丁酸甲酯、月桂醛和异丁酸香叶酯,整体呈现辛香、油脂香和果香;红花椒挥发油的主体风味物质是芳樟醇、乙酸香叶酯、d-柠檬烯、β-蒎烯、柠檬烯、α-胡椒烯、胡椒烯、1-石竹烯、α-松油醇、(R)-(+)-香茅醛、萜品油烯、L-α-松油醇,主要呈现辛香、花香、柑橘和薄荷香气。青、红花椒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乙酸香叶酯、反式-β-罗勒烯、别罗勒烯、乙酸橙花酯、芳樟醇、α-金合欢烯、罗勒烯等是对区分青花椒和红花椒风味具有较大贡献的挥发性组分。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青花椒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总体上高于红花椒。3.对其他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24批青花椒样品中蛋白质(11.79±0.98 g/100g)、氨基酸(9.00±0.06 g/100g)、必需氨基酸(2.48±0.01 g/100g)、呈味氨基酸(8.48±0.01 g/100g)和药用氨基酸(5.25±0.02 g/100g)的平均含量均分别高于10批红花椒样品中蛋白质(9.70±0.23 g/100g)、氨基酸(6.43±0.02g/100g)、必需氨基酸(1.59±0.03 g/100g)、呈味氨基酸(6.06±0.03 g/100g)和药用氨基酸(3.24±0.01 g/100g)的平均含量。两种花椒中,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最高,甜味氨基酸在呈味氨基酸中具有最高的比例。花椒果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青花椒的营养价值整体上高于红花椒。青花椒中黄酮的含量(60.00±2.98 mg/g)低于红花椒中黄酮的含量(68.41±0.95 mg/g)(P>0.05),而多酚含量(53.40±2.44 mg/g)高于红花椒中多酚含量(51.80±1.21mg/g)(P>0.05)。4.建立基于化学成分的青花椒和红花椒的判别模型,并对不同产地花椒依据品质指标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相较于因子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对不同种花椒的判断准确率最高(96.77%),总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羟基-α-山椒素和黄酮含量是两种花椒的关键差异变量。以影响花椒品质的所有10个主要品质指标为变量,对不同产地的花椒进行综合得分排序,结果表明青花椒样品中来自广安市岳池县、雅安市雨城区、重庆市江津区的样品及红花椒中来自凉山州盐源县、雅安市汉源县、陇南市武都区的样品综合排序较靠前,这些样品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进一步以影响花椒辛麻风味的麻味物质和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花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花椒样品中来自成都市金堂县、昭通市炎山乡、雅安市天全县和凉山州金阳县的样品,及红花椒样品中来自阿坝州茂县、雅安市汉源县和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品质评价方法。5.花椒果皮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风速、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对花椒品质的影响最大。基于花椒的分布信息和气候变量,根据Max Ent(Maximum Entropy modeling)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青花椒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气候区,1月份平均最高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2月平均温度、3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降水量、4月平均最低温度是影响青花椒分布和生长的关键气候变量;红花椒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中东部暖温带地区,影响红花椒分布和生长的关键变量2月平均最高温度、3月平均最高温度、12月平均最高温度、11月平均最高温度和3月平均温度。气候因素对花椒的品质和适生范围影响的研究结果为花椒的品质保障和合理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晓英[5](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研究指明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侯娜[6](2019)在《花椒多层次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受花椒种质资源遗传关系不清和特殊的繁殖方式(无融合生殖)的影响,花椒育种工作进展缓慢。为了研究花椒的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更好的为花椒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科学指导,从而高效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进行种质创新,开展育种工作。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木本香料花椒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化分析、形态分析技术,对花椒属不同种质资源进行多层次(群体间、群体内、家系内)遗传变异与多样性分析研究,为花椒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群体间的果皮品质和遗传差异分析。对不同花椒栽培群体的果皮品质(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椒群体的果皮蛋白质含量均差异显着(P<0.01),粗脂肪含量差异显着(P<0.01),不同花椒栽培群体果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显着(P<0.01),不同花椒群体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含量达到8.27%。花椒群体间SRAP和EST-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分析,扩增产物长度分别在50-500 bp和90-350 bp之间,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L)分别为83.71%和100%。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群体间差异较大,且SRAP和EST-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似。2.花椒群体内遗传差异分析。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不同花椒群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有参基因组装注释的方法获得了完整的花椒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8,489 bp-158,572 bp,鉴定出132个功能基因;通过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花椒属植物具有丰富的SSR序列。对顶坛花椒群体内9个经济产量相关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9个指标平均变异幅度为29.80%,测试花椒群体内表型相关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SRA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对不同花椒群体内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差异较小。3.花椒家系内遗传差异分析。利用SRAP和EST-SSR分子标记对2个花椒群体(韩城大红袍和顶坛花椒)的不同家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韩城大红袍FST分别为0.021和0.445,顶坛花椒FST分别为0.015和0.254。2个花椒群体家系内遗传多样性较小,同一家系内个体间几乎没有分化,说明同一家系内未进行基因交流,花椒选择育种不考虑家系内选择。

脱聪聪,丁旭,周瑫,王小云,卢豆豆,张继[7](2020)在《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文中指出目的:确定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及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四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了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抑菌活性。结果: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鉴定出5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2.49%),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D-柠檬烯(32.08%)、右旋香芹酮(20.02%)、石竹烯(12.26%)等;通过抑菌实验发现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对于4种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抑菌效果较好,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和5.0 mL/L、2.5和5.0 mL/L。结论:本文确定了甘肃省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并得出了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的MIC和MBC,为花椒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尹向前[8](2019)在《基于矿质元素与挥发性物质的“大红袍”花椒产地判别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产地的真实性已成为食品安全利益链条上的相关者越来越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花椒作为“十三香”之首,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调味品之一,花椒尤其是优质花椒的原产地鉴别对于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的公平贸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红袍”花椒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地(陕西韩城、四川茂县、四川汉源、山西芮城、甘肃武都等)花椒的矿质元素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建立了产地判别模型,并对模型的判别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不同主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具有不同的矿质元素特征,采用矿质元素技术对花椒的产地判别可行。主成分分析后Fisher线性判别的正确率为86.0%,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产地花椒判别率可达到96.0%,支持向量机结合全部矿质元素成分可完全判别。2.采用离子迁移图谱对各个产地“大红袍”花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产地判别结果表明,提取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数学模型,Fisher线性判别的正确率是82.0%,人工神经网络判别率为84.0%,支持向量机下RBF核函数判别正确率为98.0%,线性核函数可达到100.0%的判别率。因此利用离子迁移谱得到挥发性有机成分组合数学模型可对花椒产地进行快速判别。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花椒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花椒产地进行了判别研究,Fisher线性判别的正确率是98.0%,人工神经网络判别率为98.0%,支持向量机结合全部挥发性物质成分可对产地完全判别。4.总的来看,以上不同的成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得到不同的判别结果。虽然在支持向量机模型下,“大红袍”花椒产地可被完全判别,但由于成分检测设备、效率的差异会影响到产地判别的速度和方便性。本研究结果为花椒产地的判别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对其他香料物质的产地判别提供了参考。

朱建朝[9](2019)在《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风味物质的累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风味物质是食药同源花椒的功效成分,也是花椒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陇南花椒品质较优,其质量、产量、销售量均位于全国前列。目前,陇南花椒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味物质在花椒生长过程中累积规律不清楚,这是导致陇南花椒提质增效困难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RP-HPLC、E-nose和GC-MS对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风味物质的累积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陇南16个品种花椒在生长过程中,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存在差异,其中狮子头、嫁接梅花椒、秦安一号、嫁接无刺大红袍、实生大红袍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类型基本一致,即先平缓增长,再急剧增长,然后缓慢增长;茂汶大红袍、云华七叶青、汉源青椒、长把子、无刺大红袍母株、韩城无刺、七月椒、八月椒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类型基本一致,即先平缓增长,然后快速增长,最后急剧增长;组培梅花椒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为先快速增长,然后平缓增长,最后快速增长;林州大红袍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为先急剧增长,然后缓慢增长;郭嘉大红袍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趋势近似匀速增长。香味物质成分中D-柠檬烯、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在陇南16个花椒品种中含量均较高,并且主要成分种类不随生长时间发生变化,只有含量发生变化,因花椒品种不同,每个品种香味物质主要共有成分含量的累积变化均具有自己的独特形式。2.陇南16个品种花椒风味物质增长关键期差异较大。从麻味物质角度分析,林州大红袍的增长关键期在5月25日至6月5日;狮子头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5日至6月15日;长把子、韩城无刺、无刺大红袍母株、茂汶大红袍、汉源青椒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25日至7月7日;嫁接梅花椒、实生大红袍、秦安一号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15日至6月25日;云华七叶青、组培梅花椒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15日至7月7日;嫁接无刺大红袍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5日至6月25日;七月椒、八月椒的增长关键期在7月25日至8月5日。从香味物质角度分析,韩城无刺、无刺大红袍母株、实生大红袍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5日至6月15日;长把子、林州大红袍、秦安一号、汉源青椒、郭嘉大红袍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15日至6月25日;狮子头、茂汶大红袍、嫁接梅花椒、组培梅花椒、嫁接无刺大红袍、云华七叶青的增长关键期在6月25日至7月7日;七月椒、八月椒的增长关键期在8月5日至8月15日。3.陇南16个花椒品种中,茂汶大红袍品质最优,其中麻味物质含量为(167.34±1.60)mg·g-1;无刺大红袍母株、八月椒、长把子、七月椒、嫁接梅花椒品质较优,其中麻味物质含量在(64.84±2.47)mg·g-1至(82.38±1.50)mg·g-1之间;组培梅花椒、云华七叶青、嫁接无刺大红袍、郭嘉大红袍品质最差,其中麻味物质含量在(27.27±0.46)mg·g-1至(28.13±0.70)mg·g-1之间。4.陇南花椒果皮香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特征性,相似度在0.91.0之间,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符合要求,可以作为陇南花椒品质鉴定和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王思思[10](2019)在《我国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性物质及香气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花椒是一种食药两用经济作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受生态环境影响,不同产地花椒香气差异明显,经济和应用价值差别大。为研究不同产地红花椒香气特征差异,本研究收集我国西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五大花椒主产区68个不同产地红花椒样品,首先采用快速气相电子鼻(HeraclesⅠ)以及气质联用仪(GC-MS)对样品整体香气模式进行表征并对不同产地样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代表性产区进一步筛选出11个红花椒样品,分别从挥发性物质构成特征、香气活性物质构成特征、香气感知特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丰富了我国红花椒香气基础数据,明确了其物质模式分类、香气构成特征、感知特点,以期为红花椒品质评价、定向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68个不同产地红花椒样品可分为3组,第1组为包括甘肃、青海、陕西宝鸡在内的西北产区大部分产地红花椒以及四川茂县红花椒;第2组是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为代表的华北、华东、华中产区的大部分产地红花椒及陕西韩城红花椒;第3组主要为云南、四川小金县、四川甘孜州、四川凉山州、四川汉源等西南产区红花椒。同组地区样品间具有相似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特征。3组红花椒表现出双极色谱(快速气相电子鼻)响应特征的显着差异,差异集中在响应点22.97-1、26.29-1、35.90-1、22.34-2和37.60-2上。第1组产地样品在响应点22.97-1和22.34-2上响应值低于10%,而其他2组样品响应值高于10%;在26.29-1上,第1组样品的响应值低于20%,其他2组产地样品响应值高于20%;第1组产地在35.90-1和37.60-2响应点上响应值高于10%,另外2组样品低于10%,其中第3组产地介于5%-10%之间。2、3大组11个不同产地红花椒样品中挥发物总含量范围为17.36-198.87 mg/g,不同产地挥发物总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第1组地区含量为85.71-123.68 mg/g、第2组地区含量为17.36-74.16mg/g、第3组地区含量为45.30-65.60 mg/g。11个样品共检测到65个挥发性物质,主要挥发物(含量高于10%)有乙酸芳樟酯、D-柠檬烯、γ-松油醇、桉树油、桧烯、芳樟醇和β-月桂烯。第1组和第3组地区主要挥发物含量占比高(高于70%),第2组地区主要挥发物含量范围为50%-70%。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烯烃类、醇类和酯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96%以上。不同产区的挥发物质组成特征差异较大,第1组表现为烯醇均衡高酯特征、第2组表现为高烯烃中醇低酯特征、第3组表现低醇特征。3、11个不同产地红花椒中共鉴定出17个香气活性物质(FD≥1),包括9种烯烃类物质,3种醇类物质,2种酯类物质,2种醛酮类物质以及芳樟醇氧化物。其中对红花椒香气贡献高(FD≥128)的物质有9个,分别为桧烯、D-柠檬烯、芳樟醇、反-水合桧烯、新别罗勒烯、香茅醛、4-萜烯醇、α-松油醇和乙酸芳樟酯。香气活性物质总含量范围为9.41-114.14 mg/g,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53.18%-92.29%。第1组和第3组红花椒香气活性物质占比高(均高于80%),第2组红花椒相对偏低(50%-70%)。4、11个产地红花椒样品香气强度为707-3182 OUEm-3,香气强度和挥发物总含量及香气活性物质总含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按香气强度将不同产地样品分3类,其中河北邯郸、陕西宝鸡属于低强度样品,香气强度为707-1105 OUEm-3;甘肃临夏、河南安阳、山东莱芜、陕西韩城、山西运城属于中强度样品,香气强度为1591-2121OUEm-3;甘肃武都、云南宁蒗、四川茂县、四川汉源属于高强度样品,香气强度为2475-3182 OUEm-3。5、在感知上,不同产地红花椒样品呈现出不同特点,甘肃临夏样品,香气强度中等,具有较强的花椒特有香气、柠檬香、薄荷香;河北邯郸样品,香气强度低,具有较强的花椒特有香气、青草香、柑橘香;山东莱芜样品,香气强度中等,具有较强的松香、薄荷香、柑橘香、柠檬香;山西运城样品,香气强度中等,具有较强的花椒特有香气、松香、薄荷香;陕西韩城样品,香气强度中等,具有较强的松香、柑橘香、花椒特有香气;云南宁蒗样品,香气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柠檬香、薄荷香、柑橘香;四川汉源样品,香气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柑橘香、柠檬香、花椒特有香气。

二、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武都‘大红袍’花椒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材料
        1.2.1 样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3.1 感官特征
        1.3.2 理化特征
        1.3.3 挥发油特征
    1.4 气候资料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特征
    2.2 理化特征
        2.2.1 杂质、水分和灰分含量
        2.2.2 金属元素含量
    2.3 挥发油特征
        2.3.1 挥发油得率
        2.3.2挥发油成分
    2.4 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适生条件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2)花椒化学型与其结构发育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化学型研究进展
        1.1.1 化学型的分类及命名准则
        1.1.2 影响化学型形成的因素
        1.1.3 化学型应用现状
    1.2 花椒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2.1 花椒种质资源分布及评价
        1.2.2 花椒中有效成分及其累积动态的研究
        1.2.3 花椒结构发育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品种花椒化学型及其主要成分累积动态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椒酚类化学成分的测定
        2.2.2 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花椒果和叶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2.3.2 花椒酚类物质化学型的确立
        2.3.3 标识性花椒酚类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2.3.4 不同品种花椒果和叶精油成分分析
        2.3.5 花椒精油化学型的确立
        2.3.6 不同化学型花椒精油成分合成累积规律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化学型花椒结构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石蜡切片的制备
        3.2.2 观察与测量
    3.3 结果分析
        3.3.1 花椒叶解剖结构特征
        3.3.2 花椒果解剖结构特征
        3.3.3 不同时期花椒叶结构发育特征
        3.3.4 不同化学型花椒叶结构差异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花椒叶有效成分组织化学定位及其转运途径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花椒叶酚类化合物组织化学定位
        4.2.2 花椒叶萜类化合物组织化学定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花椒化学型形成与其结构发育相关性的初探
    5.1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椒酚类物质化学型形成与其结构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5.2.2 花椒萜类物质化学型形成与其结构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花椒酚类物质化学型与其结构发育的相关性
        5.3.2 花椒精油化学型与其结构发育的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成分差异分析
        2.1.1 GC-MS检测条件
        2.1.2 花椒精油的提取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制备及抗真菌作用评价
        2.2.1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制备
        2.2.2 黄曲霉菌的复苏
        2.2.3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抑菌起效体积分数的考察
        2.2.4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2.2.5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
3 结果
    3.1 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差异
    3.2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抗黄曲霉菌作用评价
    3.3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3.4 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
4 讨论

(4)花椒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气候因子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花椒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影响花椒风味形成的主要化学成分
        1.3.1 麻味物质
        1.3.2 挥发油
        1.3.3 蛋白质和氨基酸
        1.3.4 黄酮和多酚
        1.3.5 其他化学成分
    1.4 花椒品质的气候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麻味物质分离纯化及指纹图谱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2.1.3 麻味物质分离纯化
        2.1.4 纯化物结构鉴定
        2.1.5 麻味物质纯度及样品中麻味物质含量检测
        2.1.6 花椒HPLC指纹图谱建立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麻味物质分离纯化及纯度检测
        2.2.2 纯化物结构鉴定结果
        2.2.3 青花椒HPLC指纹图谱建立
        2.2.4 红花椒HPLC指纹图谱建立
    2.3 讨论
        2.3.1 麻味物质的分离纯化
        2.3.2 物质结构鉴定
        2.3.3 麻味物质指纹图谱建立和含量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挥发性油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3.1.3 挥发油提取条件优化
        3.1.4 GC-MS分析
        3.1.5 挥发油抗氧化能力测定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挥发油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3.2.2 青花椒中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及分析
        3.2.3 红花椒中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及分析
        3.2.4 基于挥发性成分的青花椒和红花椒的判别分析
        3.2.5 挥发油抗氧化能力分析
    3.3 讨论
        3.3.1 挥发油含量
        3.3.2 挥发油组分及风味
        3.3.3 基于挥发性成分的两种花椒的判别
        3.3.4 挥发油抗氧化活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其他化学成分分析及花椒的判别分析和品质分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4.1.3 蛋白质含量检测
        4.1.4 氨基酸含量检测及营养评价
        4.1.5 黄酮含量检测
        4.1.6 多酚含量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
        4.2.2 氨基酸组成与评价
        4.2.3 黄酮、多酚含量检测结果
        4.2.4 基于化学成分不同种花椒的判别分析
        4.2.5 不同产地花椒的品质分析
    4.3 讨论
        4.3.1 蛋白质、氨基酸、黄酮、多酚含量及氨基酸组成
        4.3.2 基于化学成分组成的两种花椒的判别模型
        4.3.3 花椒品质分级
    4.4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因素对花椒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花椒果皮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的原料
        5.1.2 花椒适生区预测的材料来源
        5.1.3 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4 基于MaxEnt模型的花椒的适生区预测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5.2.2 基于Max Ent模型预测的花椒的适生范围
    5.3 讨论
        5.3.1 花椒品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5.3.2 气候因素对花椒适生区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5)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花椒多层次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椒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花椒种质资源研究
        1.2.2 花椒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选育研究
        1.2.3 花椒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花椒品质方面研究进展
        1.3.1 花椒蛋白质研究
        1.3.2 花椒脂肪研究
        1.3.3 花椒活性成分研究
        1.3.4 花椒氨基酸含量研究
    1.4 花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花椒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试验材料
        2.1.2 花椒群体内遗传差异研究试验材料
        2.1.3 家系内遗传差异研究试验材料
    2.2 试剂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与设备
        2.2.2 果皮营养成分测试主要试剂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2 果皮品质相关性状分析方法
        2.3.3 表型差异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遗传差异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2.4.2 表型数据分析方法
        2.4.3 果皮营养品质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花椒群体间果皮品质和遗传差异分析
    3.1 花椒群体间果皮品质差异分析
        3.1.1 花椒群体间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差异分析
        3.1.2 花椒群体间矿物质元素的差异分析
        3.1.3 花椒群体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分析
    3.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3.2.1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
    3.3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3.3.1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
        3.3.3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4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不同花椒群体分析
        3.4.1 花椒不同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组装
        3.4.2 花椒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共性分析
        3.4.3 花椒不同栽培群体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3.4.4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重复序列分析
        3.4.5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3.5 小结
        3.5.1 营养成分测试分析
        3.5.2 不同花椒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
第四章 花椒群体内表型性状和遗传差异分析
    4.1 花椒群体内表型性状分析
        4.1.1 顶坛花椒群体内结实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4.1.2 顶坛花椒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4.1.3 顶坛花椒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4.2.1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4.2.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分析
    4.3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4.3.1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4.3.2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内遗传分化分析
    4.4 小结
        4.4.1 花椒栽培群体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4.4.2 花椒群体内遗传差异研究
第五章 花椒家系内遗传差异分析
    5.1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家系内多态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5.1.1 基于SRAP分子标记不同花椒家系内多态性分析
        5.1.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家系遗传分化
    5.2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家系内多态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5.2.1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家系内多态性分析
        5.2.2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家系内遗传分化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花椒表型和果实品质分析
        6.1.1 花椒表型差异分析
        6.1.2 花椒果实品质差异分析
    6.2 基于SRAP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6.3 基于SSR分子标记花椒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6.4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不同花椒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6.4.1 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6.4.2 花椒群体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分析
        6.4.3 花椒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
    6.5 花椒育种目标及策略
        6.5.1 花椒育种目标
        6.5.2 育种手段
        6.5.3 花椒育种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芳香油提取
        1.2.2 芳香油的测定条件
        1.2.2.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1.2.2.2 质谱分析条件
        1.2.3 不同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的对比
        1.2.4 芳香油的体外抑菌实验
        1.2.4.1 供试菌悬液和芳香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4.2 芳香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1.2.4.3 芳香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芳香油成分鉴定
    2.2 芳香油成分分析
    2.3 与陕西韩城、四川茂县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的对比
    2.4 芳香油抑菌效果
        2.4.1 芳香油抑菌活性测定 通过对芳香油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得到图2、表3。
        2.4.2 芳香油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8)基于矿质元素与挥发性物质的“大红袍”花椒产地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花椒概述
        1.1.1 花椒介绍
        1.1.2 花椒的研究现状
    1.2 产地判别技术的研究
        1.2.1 产地判别的重要性
        1.2.2 产地判别技术中的食品分析技术
    1.3 挥发性物质的评价及溯源技术
        1.3.1 挥发性物质溯源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挥发性物质溯源分析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4 矿质元素产地判别技术
        1.4.1 矿质元素产地判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矿质元素判别技术在食品产地判别中的应用
        1.4.3 矿质元素溯源技术的局限性
    1.5 多元变量分析统计模型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基于矿质元素含量的花椒产地判别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矿质元素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矿质元素测定
        2.3.2 基于矿质元素测定结果的判别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气相离子迁移谱对花椒产地的判别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GC-IMS测定方法
        3.2.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3.3 基于GC-IMS测定VOCs的判别结果
        3.3.1 VOCs的 GC-IMS图谱
        3.3.2 VOCs的 GC-IMS图谱对比
        3.3.3 花椒样本间指纹图谱差异分析
        3.3.4 基于GC-IMS测定VOCs的数学模型判别结果
        3.3.5 花椒中VOCs的定性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花椒产地的判别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花椒VOCs的测定结果
        4.3.2 基于GC-MS测定VOCs的数学模型判别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风味物质的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概述
    1.2 花椒的主要化学成分
        1.2.1 酰胺
        1.2.2 挥发油
        1.2.3 生物碱
    1.3 花椒风味物质的累积研究状况
        1.3.1 花椒麻味物质的累积研究状况
        1.3.2 花椒香味物质的累积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案
第2章 陇南花椒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1.3 方法学考察
        2.1.4 供试品含量的测定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方法学评价
        2.2.3 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麻味物质含量的累积变化
    2.3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陇南花椒果皮香味物质的累积变化
    3.1 电子鼻分析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香味物质的累积变化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与结论
    3.2 GC-MS分析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香味物质的累积变化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陇南花椒果皮香味物质指纹图谱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花椒样品
        4.1.2 仪器与试药
        4.1.3 供试品制备与GC-MS分析条件
        4.1.4 参照峰的选择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精密度试验
        4.2.2 重复性试验
        4.2.3 陇南花椒果皮香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建立
        4.2.4 陇南16 个品种花椒果皮香味物质的GC-MS图谱分析
        4.2.5 陇南16 个品种花椒果皮香味物质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4.2.6 陇南16 个品种花椒果皮香味物质指纹图谱的谱峰匹配分析
        4.2.7 陇南16 个品种花椒果皮香味物质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性物质及香气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花椒挥发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2.2 花椒挥发性香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红花椒双极色谱(快速气相电子鼻)响应特点与产地分类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HeraclesⅠ测定条件
        2.3.2 GC-MS测定条件
    2.4 数据处理
        2.4.1 GC-MS定性定量分析
        2.4.2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基于HeraclesⅠ的响应分析
        2.5.2 基于GC-MS的红花椒产地分类
    2.6 小结
第3章 红花椒挥发性物质构成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检测参数及条件
    3.4 数据处理
        3.4.1 定性定量分析
        3.4.2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GC-MS定性定量结果分析
        3.5.2 3组红花椒挥发性物质特征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红花椒香气活性物质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嗅辨员筛选、训练
        4.3.2 测定条件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GC-O-MS检测结果分析
        4.5.2 3组红花椒活性香气物质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红花椒香气感知特点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及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动态稀释嗅辨仪测定条件
        5.3.2 RDA测定条件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产地红花椒香气强度分析
        5.5.2 不同产地红花椒香气特征分析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都‘大红袍’花椒品质研究[J]. 霍归国,梁婷玉,史金涵,田文静,黄群惠,马群,陈学林,张继.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花椒化学型与其结构发育相关性的研究[D]. 余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考察[J]. 周杰,刘璐,邱盛敏,杨熙贤,胡一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2)
  • [4]花椒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气候因子对品质的影响[D]. 徐丹萍.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5]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6]花椒多层次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分析[D]. 侯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7]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J]. 脱聪聪,丁旭,周瑫,王小云,卢豆豆,张继.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5)
  • [8]基于矿质元素与挥发性物质的“大红袍”花椒产地判别研究[D]. 尹向前.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陇南花椒生长过程中果皮风味物质的累积规律研究[D]. 朱建朝.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8)
  • [10]我国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性物质及香气特征分析[D]. 王思思.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标签:;  ;  ;  ;  ;  

陕西韩城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