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法及防灾措施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法及防灾措施

一、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珍[1](2021)在《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溪是云南烤烟主产区之一,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象灾害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程度重等特点。另外玉溪烤烟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准确、定量地利用作物生长模型预测烤烟的生物量、产量可为烤烟生产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究玉溪复杂地形下烤烟种植的气象灾害风险,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利用玉溪7县2区13个烤烟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等,结合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评价因子,构建了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平台进行玉溪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风险评价和区划。在此基础上,利用2019、2020年玉溪烤烟田间观测资料和气象数据驱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校准优化作物参数,实现WOFOST烤烟生长模型本地化应用,并开展模型对玉溪烤烟低温、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结果:(1)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灾害均存在时空差异性。中高海拔烟区在成熟采烤期易遭受低温冷害,危险性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玉溪干湿季分明,初夏旱频次高、范围大,总体呈中等危险性等级,从5-10月干旱程度呈减弱趋势;雹灾区域性较强,总体为山区总体多于盆地、平原地带,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呈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总体风险等级属中等偏低,其中较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元江、华宁中部、新平南部、红塔区北部,较低-低风险区主要为玉溪市中部各县区。(3)WOFOST作物模型可以较好模拟玉溪各观测点烤烟生育期、叶干重、茎干重及叶面积指数,其中生育期及叶干重的模拟效果最优,检验参数均在可信区间内,表明经参数校正的WOFOST模型对玉溪烤烟具有一定适用性。(4)经初步验证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干旱胁迫对烤烟叶干重的影响,叶干重损失率变化范围为4.67%~23.08%,干旱程度越严重,干旱周期越长,叶干重的降幅越大;模型对低温胁迫敏感性较差,仅成熟期存在较弱的低温响应,各站点叶干重损失率均不超10%,但模拟结果符合烤烟低温减产的机理。

王海鹏[2](2021)在《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研究 ——以寿光水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1994年4月20日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急剧增长,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新应用迭代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我国政府治理、信息传播、互动交流、民意表达的重要载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重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极易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害影响范围广、媒体跟进报道多、社会关注度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媒体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的垄断控制,传播方式从过去的“点对面”到现在的“点对点”,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分享、传播互动,网络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面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救援救灾、恢复重建等话题,常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影响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如何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实实践,以寿光2018年、2019年水灾网络舆情应对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成因,探讨建立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应对体系。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了解目前论文主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第二部分对与本论文研究方向相关的核心概念予以界定,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等;借鉴生命周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为论文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以寿光水灾为例,从网络舆情概览、网络舆情传播分析、网络舆情周期分析及政府应对等不同维度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从重视程度、议题设置、发布内容、媒介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面,分析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网络舆情应对意识、环境、能力、机制、队伍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从转变认识、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健全法治体系等方面,提出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对策路径。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为寿光市政府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路径提出建议,也能为国内其他地方政府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陈浩,曹茹,王玉丹[3](2019)在《宝鸡市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冰雹灾害是宝鸡市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采用宝鸡市2016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经过遥感解译得到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图。根据宝鸡市1961 — 2016年55 a的降雹记录和防雹炮点分布资料,计算得到区域降雹强度、降雹频次和防雹能力值,以灾损数据确定主要农作物的承灾体敏感性指数。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及脆弱性三要素,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分类法得出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级风险为主,占全部风险等级的43.5%,主要分布于千阳、凤县、岐山、扶风等地;次高风险区占25.2%,主要分布在陈仓及扶风;次低风险区占18.7%,分布于金台、眉县及太白零星散区;高风险区占9.8%,全部集中于陇县和麟游;低风险区占比最少,为2.8%,零星分布于凤县和扶风。应加强对冰雹灾害高风险区的防爆能力建设,调整防雹点分布和作物种植。

贾战超[4](2018)在《区域抗震防灾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新型建筑的多样化,区域承灾体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区域地震风险也越来越高。而区域应急服务设施作为区域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良好的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是应急救灾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受灾区域只有在灾前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区域应急服务设施,才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救援工作,这对于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区域抗震防灾的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区域经济建设顺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区域制定中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有效实施灾害应急管理必不可少的建设任务。论文以区域抗震防灾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综合利用AHP和需求估算方法,构建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从宏观层面构建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对已有应急服务设施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筛选出区域应急服务设施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经济社会、风险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并运用AHP方法建立应急服务设施的选址评价模型,选出最优片区。其次从微观层面对所选片区的应急医疗资源的需求方法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需求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了验证模型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以山东省为例,运用AHP模型进行选址决策,得出了最优选址地点,并运用需求估算方法对山东省应急服务设施需求量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应急服务设施的应急联动机制。

李星苇[5](2017)在《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风险分析及对林果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水文灾害是影响城市生态的城市灾害之一,制约着城市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已为城市水文灾害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灾情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对该市主要水文灾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揭示出该市水文灾害风险的分布。通过Arc GIS 10.0等软件对其水文灾害风险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根据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基于乌鲁木齐市历史水文灾害资料,分析了其水文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成因,结果表明:11月次年3月期间存在较大的雪灾风险;58月期间存在较大的洪水灾害风险及干旱灾害风险。(2)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致灾体危险性评估结果为:乌鲁木齐市洪水灾害危险性>乌鲁木齐市雪灾危险性>乌鲁木齐市干旱危险性>乌鲁木齐市冰雹灾害危险性>乌鲁木齐市霜冻灾害危险性。乌鲁木齐市洪水灾害平均间隔1.71 a为1个发生周期;乌鲁木齐市雪灾平均间隔1.5 a为1个发生周期。乌鲁木齐市在未来15 a期间比较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与雪灾。(3)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估和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为: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人员健康状况受到损害;在产业领域容易造成各行业与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受到损害;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孕灾环境主要由乌鲁木齐市的气温、日照、高程、地形地貌、降水、植物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影响。(4)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与当地林果业发展具有相关性,洪水、干旱灾害对当地林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乌鲁木齐市雪灾、雹灾、冻灾对当地林果业影响不显着。

栾健[6](2017)在《农业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全局性问题。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加剧了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极大。山东省既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又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确保山东省粮食稳产增产,对于维持粮食供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次,利用山东省19782014年粮食生产和农业自然灾害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粮食生产与农业自然灾害的时序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分解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脱钩理论,测算了农业自然灾害对不同种类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不同种类自然灾害与多种粮食作物的关联度以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束缚强度。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时序维度看,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单产量总体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从空间分布状态看,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且存在显着的区域性差异。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作用范围不断加剧、旱灾影响力不断提升、灾害链效应愈发明显,且不同种类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显着的季节性、交替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自然灾害也表现出大灾次数不断增加、小灾次数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东部少、西部多;南部少、北部多。从生产效率看,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58.93%)一直居于首位,远高于技术因素(31.49%)与社会因素(9.57%)的影响。从总体看,旱灾对于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关联度为0.5874)仍然居于首位,其次则为洪涝灾害(关联度为0.5649)、风雹灾害(0.4877)。从小麦、玉米生产看,不同农业自然灾害对作物单产的影响顺序也表现为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害。从生产规模看,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关系仍表现为扩张性耦合状态,即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平均来看仍在不断增长,且农业自然灾害的增长速率要高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率,粮食总产量仍然受到农业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在农田水利设施抗灾能力方面,水库容量与农业自然灾害波动项关联度最高,其次则为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排灌总动力。最后,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加强粮食新品种研发、健全农业保险等角度,为山东省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对策建议。

王晓立,王恬茹,徐风霞,鲁丹,徐太安,张芹[7](2017)在《38年来潍坊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基于1978-2015年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等统计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市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大风灾害为潍坊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占全部气象灾害的73.5%,各类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较大。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从变化趋势看,干旱、冰雹、大风的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暴雨洪涝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潍坊西部与南部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重灾区。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不统一,干旱多发生在西部,其次是东北部;冰雹多发生在西部与南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南部;风灾多发生在北部。

高晓梅,王令军,王世杰,韩晓,王文波,邱刚,马守强[8](2016)在《1952—2012年潍坊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52—2012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冰雹气象灾害资料,对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52—2012年潍坊地区大冰雹出现较多,降雹持续时间大于20 min以上的冰雹所占比例最大,灾害相对较重。潍坊发生冰雹天气的局地性较强,地形及地理位置对潍坊地区的局地降雹起很重要的作用。冰雹日数的地理分布与地形相关,呈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6月是潍坊地区降雹的主要月份,其中6月中旬冰雹出现频率最高。冰雹日数的月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午后14—16时潍坊市降雹概率最大。潍坊市冰雹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存在显着的16 a和2a左右的周期变化。1970年是冰雹日数的气候突变年份,自1970年后冰雹发生频率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1974年后尤其显着。潍坊地区冰雹日数与同年份的冷空气活动指数呈显着的负相关,说明冷空气活动指数对潍坊地区的冰雹日数影响较大。

刘佳[9](2019)在《山东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分析及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影响下,我国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增长,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呈扩张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山东省地处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部,全年日照时间充足,然而受到温带季风性气候影响,降水分布不均,易发生极端气象干旱灾害。根据国家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统计情况,近年来山东省旱涝灾害频发,受灾农作物面积较大。研究山东省的干旱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县级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情况进行评价,可为有效防御干旱灾害提供理论参考,对政府机关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地区1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6年的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计算得到了不同尺度的标准化蒸散发指数(SPEI)序列,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展开(EOF)等方法,从不同尺度分析了山东省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山东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从受灾区脆弱性、恢复性两个方面对地区内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农业气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对山东地区农业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旱减灾措施。经研究分析发现:(1)年际SPEI值的变化情况与山东历年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点基本一致且呈现较为明显干旱化趋势,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山东年尺度干旱现象于1976年突然加剧。空间上,山东省内地区发生干旱的概率较高,且在发生干旱的年份中,大部分为局域性干旱,其次为全域性干旱,表明山东地区干旱发生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干旱易发生于中部地区,其中极端干旱易发生于山东北部地区。月尺度SPEI表明月际干旱现象同样呈现干旱化趋势,从1993年后,山东省的极端旱涝现象增加,极端降水与阶段性干旱频发,突变检验表明月尺度干旱现象于1998年突然加剧。空间上,干旱月在山东大部分地区发生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较易发生易发生于中部地区,且中旱等级以上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些主要集中在山东中南部、中北部地区。(2)山东省近些年四季SPEI均呈现下降趋势,春季下降最为明显,夏季与秋季其次,冬季干旱化不明显。四个季节的M-K突变检验曲线显示,春季、秋季均在1977年有突变为干旱化趋势,夏季、冬季并未存在突变。在山东地区春旱较易发生,其次秋旱、夏旱。空间上,春旱易发生在东南部地区,中等春旱以上干旱易发生在山东中部、南北部地区;夏旱除了山东半岛及西北、西南部地区较低外,其他地区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等夏旱以上频率分布与前者类似;秋旱频率发生较高的区域与夏旱类似,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北部地区,中等秋旱以上干旱发生频率东部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冬旱频发地区主要集中于山东中部地区。(3)将SPEI12分解得到两个不同模态,得出山东地区干旱变化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山东地区干旱发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二在整体干旱化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山东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具有反相位变化特征。(4)本文以山东省13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合理的自然社会经济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风险评估体系,得到山东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分布图。研究表明:在17个风险评估指标中,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单位化肥使用量、人均GDP、灌溉指数、人均水资源、农业占GDP 比重为主要影响因素。山东地区大部分县区农业气象干旱灾害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从地域分布上看,高危风险区在主要集中于半岛地区、鲁中地区以及鲁南地区,主要包括潍坊市、青岛市、枣庄市、济宁市、日照市等;重度风险区同样在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分布较多,如烟台市、济南市等;中度风险区主要包括鲁西北地区,如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等,轻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鲁南地区,如临沂市。

张娜,王晓立,刘勇[10](2016)在《安丘市冰雹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1971—2014年安丘市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安丘市冰雹发生的规律,总结了冰雹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及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提出应对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

二、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1.2.2 作物生长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玉溪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2.3.1 风险相关计算方法
        2.3.2 风险评价指标
        2.3.3 风险评价模型
    2.4 WOFOST模型描述
        2.4.1 模型结构
        2.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2.4.3 模型作物参数优化方法
        2.4.4 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方法
第三章 玉溪市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3.1 烤烟致灾因子危险性
        3.1.1 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危险性
        3.1.2 玉溪市烤烟干旱危险性
        3.1.3 玉溪市烤烟冰雹危险性
    3.2 烤烟孕灾环境敏感性
        3.2.1 地形起伏度和海拔
        3.2.2 高程标准差
        3.2.3 坡向
        3.2.4 坡度
        3.2.5 孕灾环境敏感性
    3.3 烤烟承灾体易损性
    3.4 烤烟防灾减灾能力
    3.5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适用性研究
    4.1 WOFOST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WOFOST模型的参数校准
    4.3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模拟与检验
        4.3.1 烤烟生育期的模拟与检验
        4.3.2 烤烟生物量的模拟与检验
    4.4 基于WOFOST模型的烤烟灾害胁迫敏感性分析
        4.4.1 烤烟受灾过程确定
        4.4.2 模型对烤烟低温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4.3 模型对烤烟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5.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研究 ——以寿光水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重大自然灾害
        2.1.2 网络舆情
        2.1.3 政府应对
    2.2 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
第3章 寿光水灾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分析
    3.1 寿光2018年水灾网络舆情应对
        3.1.1 网络舆情概览
        3.1.2 网络舆情传播分析
        3.1.3 舆情周期分析及政府应对
    3.2 寿光2019年水灾网络舆情应对
        3.2.1 网络舆情概览
        3.2.2 网络舆情传播分析
        3.2.3 舆情周期分析及政府应对
    3.3 小结
第4章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4.1.1 网络舆情重视不足
        4.1.2 议题设置不够合理
        4.1.3 发布内容引发质疑
        4.1.4 媒介利用尚不充分
        4.1.5 线上线下缺乏联动
    4.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网络舆情应对意识相对滞后
        4.2.2 网络舆情环境复杂难以应对
        4.2.3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仍有不足
        4.2.4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有待完善
        4.2.5 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尚需加强
第5章 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的传统认识
        5.1.1 转变思想观念
        5.1.2 坚持综合治理
    5.2 夯实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保障
        5.2.1 建立专业化的舆情应对队伍
        5.2.2 利用第三方技术舆情服务
    5.3 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5.3.1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5.3.2 建立舆情处置闭环机制
        5.3.3 建立重大舆情会商研判机制
        5.3.4 建立重大舆情应对案例通报机制
    5.4 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能力
        5.4.1 网络舆情潜伏期—防微杜渐,梳理舆情风险
        5.4.2 网络舆情形成期—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社会关切
        5.4.3 网络舆情爆发期—重疏轻堵,强化正面引导
        5.4.4 网络舆情消退期—持续关注,严防次生舆情
    5.5 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的法律体系
        5.5.1 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
        5.5.2 加大互联网执法力度
        5.5.3 开展互联网普法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宝鸡市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资料
    1.1研究区概况
    1.2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1.1 致灾因子危险性
        2.1.2 承载体暴露度
        2.1.3 承载体脆弱性
        2.1.4 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2极差标准归一化处理
    2.3加权综合评价法
3结果与分析
    3.1致灾因子危险性
    3.2承灾体暴露度
    3.3承灾体脆弱性
        3.3.1 承灾体敏感性分析
        3.3.2 灾减灾能力
        3.3.3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3.4宝鸡市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
4结论

(4)区域抗震防灾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研究现状
        1.2.2 应急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聚类分析
    2.1 城市地震影响相关性分析
        2.1.1 研究方法
        2.1.2 技术思路
    2.2 城市地震风险综合评估
        2.2.1 风险评估概念模型
        2.2.2 孕灾环境参数计算
        2.2.3 风险等级的划分
        2.2.4 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2.3 区域防灾空间结构聚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应急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方法研究
    3.1 区域应急服务设施宏观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3.1.1 构建宏观选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1.2 宏观选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优化选址模型
        3.2.1 基于AHP方法的选址评价模型
        3.2.2 选址模型的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应急服务设施需求估算方法研究
    4.1 应急服务设施组成
    4.2 区域应急医疗资源需求分析
        4.2.1 配置原则
        4.2.2 抗震救灾医疗资源配置公式
        4.2.3 中震城市医疗资源数量估计
        4.2.4 大震城市医疗资源数量估计
    4.3 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需求分析
        4.3.1 配置原则
        4.3.2 抗震救灾物资储备库配置公式
        4.3.3 中震城市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数量估计
        4.3.4 大震城市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数量估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应用与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2 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建立
        5.2.1 城市地震影响相关性分析
        5.2.2 山东省地震灾害宏观风险评估
        5.2.3 山东省抗震防灾空间结构聚类分析
    5.3 区域防灾应急服务设施优化布局
        5.3.1 备选片区的层次结构模型
        5.3.2 模型的计算
    5.4 区域应急服务设施需求量估算
        5.4.1 山东省应急医疗资源需求量估算
        5.4.2 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需求量估算
    5.5 山东省应急服务设施应急联动机制
        5.5.1 应急医疗资源联动联防
        5.5.2 应急物资保障联动联防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5)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风险分析及对林果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乌鲁木齐市自然环境概况
    2.2 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概况
    2.3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成因分析及已有防范措施
第3章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风险分析
    3.1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评价方法及数据处理
    3.2 乌鲁木齐市历史水文灾害特征
    3.3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致灾体危险性分析
    3.4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影响分析
    3.5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3.6 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风险综合分析
    3.7 讨论
    3.8 小结
第4章 水文灾害对乌鲁木齐林果业的影响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业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经济理论探讨
    2.2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及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分析
    3.1 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特征分析
    3.2 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分析
    3.3 山东省粮食生产时序演变趋势
    3.4 山东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
    4.2 粮食单产与不同种类灾害的关联度分析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规模的脱钩分析
    5.1 脱钩理论的提出
    5.2 脱钩的评价模式与指标
    5.3 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总产量的脱钩关系测算
    5.4 受灾面积与粮食总产量脱钩关系的变异趋势分析
    5.5 山东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7)38年来潍坊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计算方法
        1.2.1 线性倾向估计
        1.2.2 受灾率
        1.2.3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12]
    1.3 气象灾害类型
2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特征
    2.1 气象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特征
    2.2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3 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年际变化特征
        2.3.1 干旱灾害年际变化趋势
        2.3.2 冰雹灾害年际变化趋势
        2.3.3 洪涝灾害年际变化趋势
        2.3.4 大风灾害年际变化趋势
3 气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1 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4 结论

(8)1952—2012年潍坊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冰雹大小和降雹持续时间特征
        2.1.1 冰雹大小
        2.1.2 降雹持续时间
    2.2 冰雹气候特征
        2.2.1 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
        2.2.2 冰雹日数的时间分布
        2.2.3 冰雹日变化
    2.3 冰雹日数气候变化特征
        2.3.1 冰雹日数年际变化
        2.3.2 冰雹日数突变分析
        2.3.3 冰雹日数周期分析
    2.4 冰雹日数与冷空气活动指数的关系
3 结论

(9)山东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分析及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山东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3.1 年尺度干旱变化分析
    3.2 月尺度干旱变化分析
    3.3 季尺度干旱变化分析
    3.4 基于EOF的时空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
    4.1 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影响因素选择
    4.2 风险评估指标计算
    4.3 风险评价模型
    4.4 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分析
    4.5 降低农业气象干旱灾害风险的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安丘市冰雹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冰雹灾害发生的规律
    1.1 区域分布特征
    1.2 月分布特征
    1.3 日分布特征
2 冰雹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
3 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大面积种植树木
    3.2 完善人工防雹指挥系统建设,提升作业时效
    3.3 加强监测预报和跟踪服务
    3.4 灾后及时调查灾情,采取补救措施
4 结语

四、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D]. 王秀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研究 ——以寿光水灾为例[D]. 王海鹏. 山东大学, 2021
  • [3]宝鸡市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J]. 陈浩,曹茹,王玉丹. 地球环境学报, 2019(05)
  • [4]区域抗震防灾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贾战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乌鲁木齐市水文灾害风险分析及对林果业的影响研究[D]. 李星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农业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 栾健.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7]38年来潍坊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王晓立,王恬茹,徐风霞,鲁丹,徐太安,张芹. 山东农业科学, 2017(02)
  • [8]1952—2012年潍坊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J]. 高晓梅,王令军,王世杰,韩晓,王文波,邱刚,马守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03)
  • [9]山东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分析及农业气象干旱风险评估[D]. 刘佳.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安丘市冰雹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张娜,王晓立,刘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1)

标签:;  ;  ;  ;  ;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法及防灾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