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注射器笔

大容量注射器笔

一、高容量注射式钢笔(论文文献综述)

胡汉斌[1](2021)在《多酸基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越发严重。其引发源头之一就是对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具有清洁可循环利用特点的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之中。目前石墨材料由于具有首次库伦效率高、长期循环稳定性、无毒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成为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的负极材料来源之一。然而,石墨材料本身也具有明显缺点——较低的电化学比容量:其理论值只有372 m A h g-1。这一结果不能满足便携式电子和电动汽车等储能系统不断发展的能量和功率密度要求,这将极大地限制其未来的商业应用。为了提高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比容量,对现有的负极材料和隔膜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开发了许多有吸引力的新材料(金属氧化物、合金、聚合物隔膜改性)。但是这些新材料在测试中也被发现具有严重的缺点:体积变化巨大、导电性差和离子电导率低等,从而导致并不能展现出预期中的优异性能。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由高价过渡金属离子(V5+、Mo6+、W6+)形成的阴离子分子金属氧化物团簇,在形状和尺寸上表现出优异的多样性,在催化、能量转换和分子电子学等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通用性。最近,由于POMs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点使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受到了大量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其特点可归结为如下几点:(1)POMs具有结构的较高稳定性和组成的多样可调性,作为金属氧化物能够提供具有多样结构的活性物质;(2)POMs本身具有多电子氧化还原特性,其中具有24电子氧化还原特点的Keggin型PMo12较为优异,能够提供较高理论比容量;(3)POMs由于本身为阴离子分子金属氧化物团簇的特性,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有助于提升锂离子的传输速率。然而,由于POMs本身的电子电导率低,比表面积小,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高的缺点使其很少被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因此,通过简单有效的策略在解决多酸缺点的同时能够得到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的LIBs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通过限域、静电吸附、碳包覆以及共价锚定的策略合成了多种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功能材料,对多酸基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路线。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限域策略来构建三元复合材料中空的SiO2-PMo12@r GO纳米球,利用中空的SiO2球上的氨基终端连接PMo12,而r GO层则进一步在外部包覆在复合材料纳米球上,以进一步限域多酸PMo1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空的SiO2-PMo12@r GO纳米球体通过这三个组件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恒电流密度100 m A g-1下展现出较好的储锂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循环100圈,720 m A h g-1)。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储锂性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将被称为“电子海绵”的PMo12成功限域在中空SiO2@r GO球体表面,这不仅可以防止多酸在电解质中的溶解,还能提升Li+的迁移速率。2)采用载体静电吸附的策略利用同轴电纺丝技术、热处理和静电吸附法,首次制备了具有中空双壳层的PMo12-SiO2@N-C纳米纤维。该复合材料可同时实现多个功能:(1)外部N-C壳可以提高电子电导率,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促进PMo12簇的分散,从而暴露更大的比表面积;(2)中空SiO2内部壳层可以减缓活性组分的流失,缓冲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缩短Li+的传输路径。将其组装成LIBs的负极材料时,PMo12-SiO2@N-C h NF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 A g-1下,循环1000圈后,显示出优异的循环比容量约1641 m A h g-1,这是目前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最佳性能之一。本工作还通过EIS动力学研究和锂离子扩散分析,证明了PMo12-SiO2@N-C h NF的优异电化学性能。中空双壳层SiO2@N-C载体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加速锂离子的扩散。PMo12作为电子海绵可以存储和释放多个电子,并且PMo12有效地减少了电荷电阻,加速了复合材料的电子传递。3)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多酸与PAN结合得到了多酸分布均匀的纳米纤维,在激光碳化之后得到石墨化程度极高的laser Mo2C@C。在超大的恒电流密度5 A g-1下,Laser Mo2C@C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储锂性能(循环3000圈,300m A h g-1)。并且在充放电3000圈后进行100 m A g-1的恒电流密度储能测试,得到极高的储锂性能1100 m A h g-1和较好的倍率性能。并且通过非原位XRD、SEM和HRTEM,粒径分析发现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优异稳定性,极大提高储锂性能。利用XAFS和DFT探究laser Mo2C@C复合材料的优异的储锂能力。缺位的Mo2C能够提供额外的吸附位点,进一步提升储锂能力。4)采用共价锚定策略,利用共价连接的方式将NH2功能化的缺位多酸与高分子聚合物PAN-SOCl相结合,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得到PAN-POM纺丝膜,并将其应用在锂离子电池隔膜中。在POMs本身的高离子电导率和PAN分子本身的高稳定性的双重作用下,Li/PAN-SiW11/LiFePO4电池在1 C的高电流密度下展现出极高的高倍率性能(128 m A h g-1,1 C)。并且与商用的PP隔膜相比,储锂性能提升了3倍左右。

姜若倩[2](2021)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MXene/Si@C核壳结构纤维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性能优秀、安全性好、循环稳定、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LIB)的需求不断增长。硅(Si)类材料由于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 g-1)、较低的嵌锂电位、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LIB负极材料之一,但其实际生产却被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和低导电性所制约,将Si类材料与C材料复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C材料不仅可以作为导电基质,还可以起到缓解体积膨胀的作用。新型二维材料MXene具有优异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大的层间距,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Si基复合材料的候选者。本文利用同轴纺丝技术将MXene引入Si/C复合材料体系,制备了一种多组分复合纳米纤维,通过结构设计和组分调整,改善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电化学动力学等,实现了电化学性能的最优化。首先对MXene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分别利用HF酸刻蚀法和HCI/LiF刻蚀法制备了 MXene片层。HF酸刻蚀法所得MXene为手风琴状,通过TMAOH剥离可以得到片层的MXene。HCI/LiF刻蚀法直接刻蚀即可得到片层的MXene。两种制备方法所得MXene表面都具有丰富的-O、-F和-OH等官能团,易于分散在水中,通过HCI/LiF刻蚀法制得MXene具有较大的层间距1.3nm及极高的电导率,1000-3000S cm-1,有利于电子的传导和Li+的传输。MXene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在700℃保持结构稳定。MXene在用于LIB时,具有较低的比容量,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MXene,Si和C材料进行复合,合成了MXene/Si@C复合材料。C为外壳,包裹Si颗粒及MXene片层,MXene片层以化学键连接Si及C,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导电网络,MXene及C层则对Si颗粒的膨胀起到双重缓冲的作用,保持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MXene/Si@C在1%MXene含量及700℃碳化条件下达到性能的最优化,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 A g-1,0.2 A g-1,0.5 A g-1,1 A g-1,2Ag-1 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分别为 1083.1 mAh g-1,948.3 mAh g-1,731.8 mAh g-1,463.1 mAh g-1 和 301.1 mAh g-1,循环 100 圈后(0.1A g-1)仍有540 mAh g-1。此外,导电网络的构建极大的提升了 Si的利用率,使其达到了 86%。MXene丰富的官能团和超高的导电率也极大提升材料的赝电容贡献率。在1mV s-1的扫速下达到了 88.4%。

吕婷婷[3](2020)在《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镍盐复合纳米纤维的研究》文中指出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以聚合物熔体或溶液为原料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电纺动物蛋白纳米纤维具有操作简单、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然而目前动物蛋白纺丝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纺丝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有毒溶剂,对环境造成破坏。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种将金属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金属空气电池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例如电能储存、电化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目前商业化的空气电池催化剂主要以贵金属-C类催化剂为主,但贵金属催化具有价格昂贵等缺点,极大的限制了空气电池的市场化应用。过渡金属-N-C类催化剂具有初始能量高,成本低等优点,但目前该类催化剂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蛋白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研究,并使用蛋白复合纳米纤维为催化剂前驱体材料,进行空气电池催化剂的制备。探究了不同体系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进行蛋清蛋白/PEO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技术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使用水溶性聚合物PEO与蛋清蛋白进行纺丝,在纺丝溶液体系中不使用有机溶剂,保证了纺丝过程及样品的环境友好性。对溶液质量分数以及纺丝工艺参数对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得出适合纺丝的最佳溶液质量分数为50%。在最佳纺丝工艺参数(纺丝电压25 kV、纺丝距离16 cm、挤出速度0.2 mL/h)的条件下,成功制备了平均直径为389.45 nm的蛋清蛋白/PEO复合纳米纤维。将制备的蛋清蛋白/PEO复合纳米纤维作为催化剂的前驱体材料,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 NiCl2@Protein@PEO的催化剂体系,并进行NiCl2@Protein@PEO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催化性能的研究。对催化剂前驱体材料的元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对NiCl2@Protein@PEO催化剂的形貌进行了探究,对NiCl2@Protein@PE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纺丝溶液中的蛋清蛋白成功转化成纳米纤维,催化剂前驱体材料中N元素的存在形式以石墨型N为主,在碳化温度700℃时,催化性能达到最佳,此时还原起始电位为0.89V,极限电流为4.50 mA/cm2。由于蛋清蛋白/PEO复合纳米纤维的机械性能较差,导致NiCl2@Protein@PEO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提出NiCl2@Protein@PEO@PPS的催化体系,使用熔体法制备PPS纤维,并对PPS纤维的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NiCl2@Protein@PEO@PPS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iCl2@Protein@PEO@PPS催化剂颗粒分布均匀,在800℃时,催化剂表现为最佳性能,此时起始还原电位为0.93V,半波电位为0.82V,极限电流为 0.68mA/cm2,与 NiCl2@Protein@PEO 催化剂相比,性能大幅提升。NiCl2@Protein@PEO@PPS催化剂的稳定性与商业用Pt/C催化剂的稳定性基本相当,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备蛋清蛋白复合纳米纤维的新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制备蛋清蛋白复合纤维的工艺参数;将蛋清蛋白复合纳米纤维应用于空气电池催化,开发了一种性能良好、稳定性良好、绿色环保的新型过渡金属-C-N催化体系。本研究为空气电池催化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将此成果应用于空气电池产业化研究中。

黄凌博[4](2020)在《柔性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为我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为了满足器件佩戴后活动时所需的柔性要求,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柔性储能设备。钠矿储量和成本的优势使得钠离子电池成为柔性储能设备的候选之一。电极材料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开发吸引了更多研发人员的目光。其中,硬碳材料因宽石墨间距、乱层堆叠等结构特点,有利于钠离子存储,因此成为最有商业化潜力的材料。但是,目前的硬碳负极材料研究中,低密度和低面负载量限制了钠离子电池在便携式器件中的性能,使用粘结剂的粉末状负极材料,在折叠扭曲过程中表现出的脆性无法满足柔性器件的需求,这些都是当下仍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对储钠机理的研究,对设计满足使用性能的柔性负极材料也可以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本论文通过静电纺丝的工艺手段,以聚丙烯腈为碳源,选用不同填料,制备了一系列的柔性碳纳米纤维膜。选取三聚氰胺作为富氮前驱体填料,通过调整碳化工艺,制备得到具有高氮含量(15 a.t%),卷曲碳纳米纤维形貌的超柔碳膜。探究了异质元素掺杂及对与储钠性能的影响。随着硬碳无序度的增加,存储钠离子的行为由吸附嵌入共同主导。1 Ag-1下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现出出色的千次长循环稳定性,即便在面密度达到8 mg cm-2的情况下,依旧具有0.82 mAh cm-2的面容量。这些归因于碳膜中高度无序的碳质结构,碳骨架中高吡咯氮含量提供的丰富活性位点。选择不同造孔剂,设计多级孔结构的柔性碳纳米纤维膜,对比孔结构对储钠性能的影响。选择PMMA作为造孔剂时,碳纳米纤维呈现丝束状交联搭接形貌的多级孔结构。存在孔径分布在0.6 nm及1.2 nm左右的微孔及15 nm附近的介孔,提供了高达522.97 m2 g-1的比表面积。管状介孔通路缩短了离子传输途径,而微孔则为钠离子提供了更多脱吸附位点,独特的分级孔结构使得材料获得高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1 A g-1下进行恒电流密度的充放电测试,容量保有率接近100%,1200次循环后仍具有120 mAh g-1的比容量。

黄校萱[5](2020)在《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次电池,但锂电池因为本身能量密度(120-180 Wh/kg)的限制使其发展遇到瓶颈。锂硫电池凭借着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中正极硫的理论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600 Wh/kg,且含量丰富环境友好,该电池的发展成为了热点。但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以及硫和有机电解液易燃造成电池的安全问题都限制着其商用。本文以耐高温聚丙烯腈(PAN)和聚偏氟乙烯-三氯氟乙烯(PVDF-CTFE)两种聚合物为基体,针对聚合物电解质易燃、多硫化物穿梭和锂枝晶等问题,制备出多种性能优良的功能型电解质。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磷酸铵(APP)对PAN进行改性,制备得到APP/PAN(APAN)电解质。APAN电解质阻燃性能良好,对多硫化物穿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PP含量为20 wt%时,性能表现最佳。APAN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均达到1 × 10-3 S/cm以上,且电化学窗口相对较高。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APAN电解质的性能,添加碳纳米管(CNTs)功能层,增加物理捕获位点,进一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使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5 C电流密度下,CNTs-20%APAN电解质循环200圈后容量仍保持为初始比容量的50%以上,同时CNTs构建的碳层导电网络,激发锂硫电池的容量释放,使其具备更高的初始比容量。其次,固态电解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较低的室温电导率抑制着其工业化应用。目前很少有工作去定量或定性分析溶剂的残留量对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在锂硫电池中,长链多硫化物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使得“穿梭”更加明显。本文制备的PVDF-CTFE(PCF)电解质通过室温挥发电解液,定量研究电解质中电解液的含量对锂硫电池的性能影响,并发现当挥发时间在20 min内,随着挥发时间增加电解液含量逐渐减少,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增强,20 min挥发的PCF电解质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在0.2 C电流密度下室温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7%。最后,为了维护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防止生成的锂枝晶戳破隔膜,引发电池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在PCF电解质上添加氟化锂(LiF),制备A/B层结构的PCF-LiF电解质,A层由纯PCF电解质构成起结构支撑作用,功能层B由LiF改性PCF电解质构成作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SEI膜促进锂金属的均匀沉积。将该电解质应用到锂硫电池中,发现随着LiF含量的增加,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越好。该结构电解质离子传输能力强,电化学窗口宽。

孔泥早[6](2020)在《V2O3/C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各种电化学储能装置中,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 ion capacitor,LIC)以其高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ED)、高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PD)和长寿命而受到科研从事者的密切关注。当前,LIC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究负极材料和正负极材料的有效匹配上。三氧化二钒(V2O3)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的金属氧化物,其隧道结构有利于锂离子(Li-L)的嵌入以及嵌出。然而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电化学不稳定性导致其作为LICs的负极材料时,难以满足高ED、高PD以及长循环寿命的LICs需求。本文以水热法合成的水合七氧化三钒(V3O7·H2O)纳米线作为V2O3前驱体,结合静电纺丝和多巴胺聚合等工艺,通过不同的碳化工艺,设计制备了多种特殊结构的V2O3/碳复合电极材料,有效提高了 V2O3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将它们分别与商业化活性炭(AC)正极装配成纽扣式LICs,探索了负极材料结构组成与LICs储能性能的关系。(1)通过聚多巴胺包覆法结合碳化工艺制备了 V2O3@C纳米棒复合材料,具体研究了碳化温度的不同对V2O3形貌及储能性能的影响。在700℃碳化下得到的具有超细V2O3纳米颗粒形貌的V2O3@C-4h-700表现出的可逆容量最高,循环性能最好。V2O3@C-4h-700负极与AC正极装配成的 LICs(AC//V2O3@C-4h-700)具有 130.7 Wh kg-1 的 ED、17.8 kW kg-1的PD(此时ED为34.6 Wh kg-1),在1.0 A g-1下经3000次循环后有70.0%的容量保留率。(2)通过静电纺丝工艺结合碳化工艺,制备了 V2O3纳米颗粒-碳纳米纤维(V2O3@CNFs)自支撑膜电极,具体研究了 V2O3纳米颗粒含量的不同对复合电极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最优的V2O3@CNFs-2自支撑负极与AC正极装配成的LICs(AC//V2O3@CNFs-2)具有97.6 Wh kg-1 的 ED、12.0 kW kg-1 的 PD(此时 ED 为 20.2 Wh kg-1),在 1.0 A g-1 下,5000次循环后有73.0%的容量保留率。

廖辉[7](2020)在《MXene纳米复合材料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在电子皮肤、人工智能、健康诊疗等领域迅速发展,吸引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设计了一种具有优异的抗冻性、持久的保水性和自修复能力的有机水凝胶基应变传感器和一种具有出色稳定性的有机凝胶基压力传感器。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将MXene纳米复合水凝胶(MNH)浸入乙二醇(EG)溶液中替代一部分水分子,得到一种具有抗冻性、自修复性能和导电的MXene纳米复合有机水凝胶(MNOH)。所制备的MNOH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40℃)、持久的保水性(8天)和出色的机械性能。体系中的聚乙二醇(PVA)和四羟基硼酸根离子之间的动态交联赋予了 MNOH良好的自修复性能。此外,MNOH可以制备成可穿戴应变传感器,在极低的温度下依旧保持相对较宽的应变范围(高达350%应变)和高灵敏度(应变系数=44.85),可用来检测人体运动健康活动。这对于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和个性化医疗监视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采用疏水型聚合物聚丙烯酸丁酯作为基体,并添加MXene二维片层导电填料制备出了一种基于MXene纳米复合有机凝胶(MNOG)的柔性可穿戴式压力传感器,其展现了出色的灵敏度(0.27 kPa-1)。此外,得益于疏水型聚合物基体材料,MNOG可以有效避免内部MXene的氧化降解。通过实验数据证明,MNOG传感器在30天后依旧保持良好的电导率,同时可以对手指弯曲活动进行电信号的响应。这有效地提高了柔性可穿戴器件使用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杨晓晨[8](2020)在《电化学储能元件用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也日渐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世界将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若想使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高效、安全且廉价的储能方式则是必不可缺的。离子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作为电化学储能设备的两种主要形式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离子电池通过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实现电荷的存储和释放,因此,这一类器件具有高比能量低比功率的特性。电化学电容器是在电极/电解液的表面上通过离子快速的吸附来实现电荷的储存,所以电化学电容器具有低比能量高比功率的特点。受限于储能机理,单一的电化学储能器件难以同时实现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因此,本论文将从电极材料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平衡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比功率和比能量并以此作为主题来进行研究和讨论。全文以典型二维层状钨酸交联聚苯胺(tungstic acid linked pernigraniline缩写为TALP)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TALP的结构,性能,电荷储存方式,动力学行为和电极制备等方面展开研究;随后将层状V2O5材料作为研究对比对象,采用超重力技术制备和金属元素掺杂这两种优化手段研究其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V2O5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1、通过简单的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新型二维层状材料TALP,并与聚苯胺(PANI)对比,研究了 TALP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特征。结果表明,TALP为典型的二维层状结构,层间距为11.8A;与PANI相比,TALP的CV曲线与PANI十分相似,在大电流密度下具有快速充放电的能力,且TALP循环稳定性好,在电流密度为200 mA g-1时,2000次循环后容量保留率为63.3%,远远高于PANI电极。2、对TALP电极材料内部的电化学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在TALP电极制备过程中存在溶剂交换的现象,并发现经过溶剂交换后,TALP材料二维层间距被扩大;确定了充放电过程中,TALP电极中存在阴阳离子交换的电荷储存方式,并对TALP薄膜电极在不同扫描速率下进行CV测试,经过计算最终确定了 TALP电极的动力学行为分为电容和非电容行为两部分,其中电容行为占据主要部分,且其比重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逐渐增大。3、研究了 TALP电极制备条件(外部因素)中粘结剂和压片压力对于TALP电极电化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粘结剂CMC&SBR更易于分散在TALP颗粒间,TALP(CMC&SBR)电极具有更小的电阻和倍率性能;在此基础上,随着压片压力的增加,TALP电极片的密度逐渐增大并在6.0t时趋于稳定,而TALP电极片的倍率性能也有着明显的提高。4、初步研究了基于TALP的非对称锂离子电容器在不同阴离子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基于TALP(C1O4-)的全器件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且循环稳定性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时,1000次循环后器件的容量保留率可以达到90.9%,此外,该器件可以输出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5、首次采用超重力技术对原料液进行预处理并制备V2O5样品,考查该技术对于V2O5颗粒生长的影响并对V2O5电极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考查V2O5样品掺杂铁元素和不同浓度铜元素后对样品结构的影响并研究掺杂金属元素后V2O5电极的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经过超重力技术的干预,所得V2O5样品为纳米片自组装的内部具有孔结构的微米球颗粒,该样品在大电流密度(>5C)下具有快速充放电的能力;经过铁元素和不同浓度铜元素掺杂的V2O5样品颗粒形貌更加均匀,铁元素的掺杂可以显着的提高V2O5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而特定浓度铜元素的掺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V2O5电极的容量。本文研究表明,新型二维层状TALP材料不仅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且因其结构特征表现出了优异的动力学行为,尽管通过两种优化手段改进的层状V2O5电极的动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因其固有性质的限制,V2O5电极的动力学性能依然无法与TALP材料相媲美。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TALP材料初步实现了从电极材料结构设计的角度平衡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比功率和比能量的目的。

丁晨峰[9](2020)在《基于细菌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和锂金属电池电解质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纤维素材料作为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可以经过化学改性或机械剥离的处理手段,将原有的结构经过设计、修饰并制备成功能纳米纤维素。功能化纳米纤维素展现出各种优异的性能,其中包括强力学性能、可见光透过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比表面积等。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性能,其早已经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纳米工程领域中。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经由特定的微生物发酵合成的纳米纤维素。相比较于一般的纤维素材料,其具有超细的纤维(30-80nm)、高的结晶度(达95%)、高聚合度(DP值2000-8000)、三维交联网状结构、优异的保水性能、以及超高的机械模量和力学强度。得益于这些优异的性能,细菌纤维素在柔性纳米能源工程领域中展现出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然而,由于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结构和组分单一,难以满足纳米能源工程领域中,特别是高性能电极和电解质对材料性质和功能的多样性的需求。本文以细菌纤维素这种天然生物质多糖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原料,基于其也有的结构特点和化学特质,通过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和复合思路,设计并制备了细菌纤维素衍生多孔碳材料,三维多孔炭气凝胶,细菌纤维素与功能性纳米陶瓷材料的杂化复合材料,开拓了细菌纤维素在纳米能源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为生物质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1)氮/硫双掺杂细菌纤维素基超微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纤维素基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和应用采用了“一步法”碳化和活化技术以及后续高异质元素掺杂工艺,制备了氮/硫双掺杂细菌纤维素基超微孔碳材料(u-MPC)。微孔碳具有高度集中的孔径分布,其中主要为微孔(~2nm)和大量的亚微孔(<1 nm)。得益于这种特有的孔隙结构,所制备得到的碳材料同时展现出高的比表面积(1554 m2/g)和高的振实密度(1.18 g/cm3)。通过独特的微孔和亚微孔结构,以及合理的异质元素掺杂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地增强了其离子存储和离子/电子传输能力。因此,所制备的细菌纤维素衍生多孔炭材料展现出高的电容储能能力,包括高的重量和体积容量(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分别为430 F/g和507 F/m3),即使在高电流密度下(如10A/g)也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大倍率性能(其容量可达327 F/g和385 F/cm3)。最后,通过对制备的多孔碳和BC纳米纤维骨架进行复合,所设计和制备得到的固态纤维素超级电容器同时展现出高的面能量密度(0.77 mW h/cm2),高的体积能量密度(17.8 W/L)以及出色的循环稳定性。(2)细菌纤维素基超弹硬碳气凝胶的设计和制备及其在柔性超级电容器应用的探究基于细菌纤维素和硫脲分子自组装植被的新型碳质前驱体,通过可控的碳化过程,制备了细菌纤维素衍生的超弹性硬碳气凝胶。所得气凝胶具有独特而规整的蜂窝结构,并在原有的无定形的碳质结构中,原位生成超细碳纳米晶。得益于特有的纳米结构和碳质组成,所得硬碳气凝胶即使在超低的表观密度下(1.67 mg/cm3)展现出出色的压缩(0.32MPa)和导电性能(23 S/m),以及优异的压缩循环稳定性。装备了压缩后的硬碳气凝胶作为电极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其同时展现出高的面电容量(0.97F/cm2),高倍率稳定性。即使在20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依然能够保持高容量保持率(86%)以及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此外,所得的超级电容器器件在储能的同时表现出出色的压力响应电容信号和信号周期性。(3)细菌纤维素/钛酸镧锂纳米线(Li0.33La0.557TiO3)凝胶电解质的设计及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基于细菌纤维素气凝胶作为基体,利用细菌纤维素(BC)的三维网状结构和Li0.33La0.557TiO3纳米线(LLTO NWs)进行复合成杂化气凝胶,从而设计和制造出具有三维互连网络的的高度多孔凝胶电解质基质。复合气凝胶基质具有出色的润湿性和液体电解质吸收能力(586±5%),所得的复合凝胶电解质具有出色杨氏模量(1.15GPa)和高的锂离子迁移数(0.88)。更重要的是,强韧的BC骨架和LLTONWs之间展现出稳定锂离子沉积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即使在高的电流密度下(5mA/cm2),装配有凝胶电解质的对称锂/锂闭塞电池也具有长达1200小时的长循环寿命和高度稳定的性能。此外,装配有复合电解质的锂金属半电池在容量,循环稳定性和速率性能方面均表现出显着增强。(4)细菌纤维素/钽掺杂锂镧锆氧(Li6.4La3Zr1.4Ta0.6O12,LLZTO)陶瓷隔膜的设计及在高电压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通过细菌纤维素三维网状结构,将LLZTO颗粒分散在其中复合并压缩制备得具有三维互穿网络的复合陶瓷隔膜材料。复合陶瓷隔膜对液体电解质具有出色的浸润和持有能力,并同时具有出色的杨氏模量(0.7GPa)和耐温性能(1000℃)。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额外的快速导锂离子通道,所设计和制备得到的隔膜材料展现出高离子电导率(1.5×10-3S/m)和高锂离子迁移数(0.92)。装配有陶瓷隔膜的对称锂/锂电池也具有长达870小时的长循环寿命和高度稳定的性能。即使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5 mA/cm2),对称锂/锂阻塞电池依然能够展现出良好的锂沉积/剥离循环稳定性。此外,装配有陶瓷隔膜的高电压锂金属半电池在容量,循环稳定性和速率性能方面均表现出显着增强。

迪恩·孔茨,姜焕文[10](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认为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二、高容量注射式钢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容量注射式钢笔(论文提纲范文)

(1)多酸基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1.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1.3 锂离子电池优势
        1.1.4 锂离子电池的缺点
        1.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2 锂离子电池隔膜
        1.2.1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
        1.2.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造方式
        1.2.3 锂离子电池隔膜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多酸电化学
        1.3.1 多酸概述
        1.3.2 多酸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空SiO_2-PMo_(12)@rGO纳米球限域PMo_(12)用于高性能锂存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仪器表征
        2.2.3 中空SiO_2-PMo_(1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空SiO_2-PMo_(12)@rGO复合材料形貌及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空双壳层SiO_2@N-C纳米纤维提高PMo_(12)储锂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设备
        3.2.2 PMo_(12)–SiO_2@N-C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壳层中空PMo_(12)-SiO_2@N-C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3.3.2 双壳层中空PMo_(12)-SiO_2@N-C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测试
        3.3.3 双壳层中空PMo_(12)–SiO_2@N-C复合材料储锂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碳化的高度石墨化Laser Mo_2C@C用于锂电负极:优异的稳定性和储锂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laser Mo2C@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4.2.5 DFT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aser Mo_2C@C复合材料形貌及结构表征
        4.3.2 Laser Mo_2C@C复合材料储锂性能
        4.3.3 Laser Mo_2C@C复合材料储锂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价修饰高分子聚合物PAN-SiW_(11)隔膜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仪器设备
        5.2.3 PAN-POMs膜材料的制备
        5.2.4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N-POMs隔膜形貌及结构表征
        5.3.2 PAN-POMs隔膜性能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MXene/Si@C核壳结构纤维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背景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简介
    1.2 锂离子电池MXene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1.2.1 MXene材料简介
        1.2.2 MXene的制备方法
        1.2.3 MXene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3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硅基材料简介
        1.3.2 Si/C复合材料
        1.3.3 Si/MXene复合材料
    1.4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4.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及原理
        1.4.2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4.3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Xene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药品仪器
        2.2.1 药品
        2.2.2 仪器
    2.3 材料制备
        2.3.1 HF法刻蚀MXene
        2.3.1.1 刻蚀
        2.3.1.2 剥离
        2.3.1.3 尺寸调控
        2.3.2 HCI/LiF法刻蚀MXene
        2.3.3 MXene/C中空纤维的制备
        2.3.3.1 中空碳纤维的制备
        2.3.3.2 MXene/C中空纤维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X射线衍射(XRD)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6 拉曼光谱(Raman)
        2.4.7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7.1 电池装配
        2.4.7.2 恒流充放电测试
        2.4.7.3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2.5 结果与讨论
        2.5.1 HF法刻蚀MXene的结构性能表征
        2.5.1.1 刻蚀
        2.5.1.2 剥离
        2.5.1.3 尺寸调控
        2.5.1.4 热稳定性研究
        2.5.1.5 导电性测试
        2.5.2 HCI/LiF法刻蚀MXene的结构性能表征
        2.5.2.1 尺寸调控
        2.5.2.2 形貌结构表征
        2.5.2.3 稳定性研究
        2.5.2.4 导电性研究
        2.5.3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分析
        2.5.4 MXene/C中空纤维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5.4.1 中空碳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2.5.4.2 MXene/C中空纤维形貌结构表征
        2.5.4.3 电化学性能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Xene/Si@C核壳结构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药品仪器
        3.2.1 药品
        3.2.2 仪器
    3.3 材料制备
        3.3.1 Si/C纤维的制备
        3.3.2 MXene/Si@C纤维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4.1 形貌结构表征
        3.4.2 热失重分析(TGA)
        3.4.3 N_2脱吸附测试
        3.4.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4.4.1 电池装配
        3.4.4.2 循环伏安测试(CV)
    3.5 结果与讨论
        3.5.1 MXene含量对MXene/Si@C纤维性能的影响
        3.5.1.1 Si/C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3.5.1.2 Si/MXene@C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3.5.1.3 电化学性能表征
        3.5.2 温度对MXene/Si@C纤维性能的影响
        3.5.2.1 形貌结构表征
        3.5.2.2 电化学性能表征
        3.5.3 MXene/Si@C纤维储锂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镍盐复合纳米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静电纺蛋白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1.2.1 电纺蛋白纳米纤维概述
        1.2.2 蛋白静电纺丝中溶剂的选择
        1.2.3 电纺蛋白改性方法
        1.2.4 电纺蛋白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
        1.2.5 电纺蛋白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1.3 空气电池研究进展
        1.3.1 空气电池简介
        1.3.2 空气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3 纳米纤维用于空气电池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蛋清蛋白/PEO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
    2.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2.2 蛋清蛋白/PEO纳米纤维可纺性研究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表征方法
        2.2.3 蛋清蛋白/PEO纤维制备
    2.3 溶液质量分数对蛋清蛋白/PEO纤维形貌的影响
    2.4 纺丝工艺参数对蛋清蛋白/PEO纤维形貌的影响
        2.4.1 纺丝电压对蛋清蛋白/PEO纤维形貌的影响
        2.4.2 纺丝距离对蛋清蛋白/PEO纤维形貌的影响
        2.4.3 溶液挤出速度对蛋清蛋白/PEO纤维形貌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装置及蛋清蛋白/PEO纳米纤维制备
        3.1.4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制备
        3.1.5 测试与表征
    3.2 催化剂前驱体材料元素构成研究
        3.2.1 催化剂前驱体材料元素成分分析
        3.2.2 前驱体材料XPS分析
    3.3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形貌及性能研究
        3.3.1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形貌分析
        3.3.2 NiCl_2@Protein@PEO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纺丝溶液配制
        4.1.4 实验设备
        4.1.5 PPS纳米纤维膜制备
        4.1.6 NiCl_2@Protein@PEO@PPS复合纳米纤维催化材料制备
        4.1.7 测试与表征
    4.2 催化剂材料形貌分析
        4.2.1 熔体微分多射流电纺PPS纤维膜形态分析
        4.2.2 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形貌分析
    4.3 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4.3.1 碳化温度对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3.2 NiCl_2@Protein@PEO@PPS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柔性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钠离子电池概述
        1.1.1 钠离子电池发展背景
        1.1.2 钠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3 柔性电极材料的简介
    1.2 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分类
        1.2.1 石墨类碳
        1.2.2 硬碳材料
        1.2.3 软碳材料
    1.3 碳材料储钠机理
        1.3.1 “插层-吸附”模型
        1.3.2 “吸附-插层”模型
    1.4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4.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4.2 静电纺丝技术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
    2.1 药品
    2.2 仪器
    2.3 材料的物理化学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2.3.4 拉曼光谱(Raman)
        2.3.5 N2脱吸附测试仪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
        2.4.3 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三章 超高柔性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3.1 引言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超高柔性碳纳米纤维膜(UFNCNFs)的制备
        3.2.2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
    3.3 UFNCNFs-X的形貌表征
    3.4 UFNCNFs-X的化学结构表征
        3.4.1 UFNCNFs-X的XRD分析
        3.4.2 UFNCNFs-X的拉曼光谱分析
        3.4.3 UFNCNFs-X的XPS分析
    3.5 UFNCNFs-X的电化学测试
        3.5.1 UFNCNFs-X的倍率性能及长周期循环性能
        3.5.2 UFNCNFs-X的储钠机理分析
        3.5.3 UFNCNFs-X不同面密度电化学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2 钠离子电池组装
    4.3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的结构表征
        4.3.1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形貌表征
        4.3.2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的N2脱吸附测试分析
        4.3.3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的XRD分析
    4.4 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膜的电化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5)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i-S电池简介
        1.2.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
        1.2.2 锂硫电池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锂硫电池电解质的研究与发展
        1.3.1 有机电解液
        1.3.1.1 有机溶剂的改性
        1.3.1.2 锂盐的选择
        1.3.1.3 功能添加剂
        1.3.2 固态电解质
        1.3.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3.3.1 聚氧化乙烯(PEO)
        1.3.3.2 聚偏氟乙烯(PVDF)及其嵌段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
        1.3.3.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1.3.3.4 聚丙烯腈(PAN)
        1.3.3.5 功能性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4 凝胶电解质制备
        1.4.1 静电纺丝简述
        1.4.2 静电纺丝工作原理和装置
        1.4.3 静电纺丝的现阶段应用
    1.5 课题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2.2.1 材料基础性能表征
        2.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APP/PAN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后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APP/PAN(APAN)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2.1 APAN电解质的制备
        3.2.2 APAN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3.2.2.1 APP和APAN微观形貌
        3.2.2.2 APAN元素和分子结构(XRD)
        3.2.2.3 APAN聚合物电解质材料阻燃性能
        3.2.2.4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3.2.2.5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3.2.2.6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3.3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3.1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3.3.2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3.3.2.1 CNTs-APAN微观形貌
        3.3.2.2 CNTs-APAN对多硫化物的抑制作用
        3.3.2.3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3.3.2.4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3.3.2.5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3.3.2.6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活化能
        3.3.2.7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CTFE基电解质的制备及准固态改性和功能化后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VDF-CTFE(PCF)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2.1 PCF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4.2.2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4.2.3 PCF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4.2.3.1 PCF聚合物电解质微观形貌
        4.2.3.2 不同挥发时间后电解液在PCF电解质中的占比
        4.2.3.3 PCF准固态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4.2.3.4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4.2.3.5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4.2.3.6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
    4.3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3.1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4.3.2 PCF-LiF凝胶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4.3.2.1 PCF-LiF电解质微观形貌
        4.3.2.2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中PCF骨架浓度的选择
        4.3.2.3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4.3.2.4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4.3.2.5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4.3.2.6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对锂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V2O3/C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容器的简介
        1.2.1 锂离子电容器的结构及储能机制
        1.2.2 锂离子电容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方向
        1.2.3 锂离子电容器的应用
    1.3 锂离子电容器的电极体系
        1.3.1 碳正极//碳负极锂离子电容器
        1.3.2 碳正极//金属化合物及其复合负极锂离子电容器
        1.3.3 嵌锂正极//碳及其复合负极锂离子电容器
        1.3.4 导电聚合物正极//嵌锂型负极锂离子电容器
    1.4 V_2O_3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储锂性能
        1.4.1 V_2O_3的结构及储能机制
        1.4.2 V_2O_3纳米结构电极
        1.4.3 V_2O_3/碳复合电极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的基础表征测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5 Raman光谱
        2.3.6 热失重分析(TGA)
        2.3.7 液氮等温吸附与脱附测试
    2.4 材料的电化学表征测试
        2.4.1 电极的制备
        2.4.2 半电池及纽扣式锂离子电容器的组装
        2.4.3 半电池及纽扣式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V_2O_3纳米颗粒/多巴胺碳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负极材料的制备
        3.2.1 V_2O_3前驱体V_3O_7·H_2O纳米线的制备及表征
        3.2.2 V_2O_3纳米颗粒/多巴胺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负极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3.3.2 负极在锂离子半电池中的储锂性能分析
        3.3.3 活性炭正极的品质参数及其在锂离子半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3.3.4 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_2O_3纳米颗粒/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负极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负极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4.3.2 负极在锂离子半电池中的储锂性能分析
        4.3.3 负极在钠离子半电池中的储锂性能分析
        4.3.4 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MXene纳米复合材料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传感器
        1.2.1 柔性应变传感器
        1.2.2 柔性压力传感器
        1.2.3 水凝胶基柔性传感器
    1.3 多功能水凝胶
        1.3.1 导电水凝胶
        1.3.2 自修复水凝胶
        1.3.3 抗冻凝胶
    1.4 导电二维材料MXENE
        1.4.1 MXene的合成与制备
        1.4.2 MXene的结构与性质
        1.4.3 MXene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MXENE纳米复合有机水凝胶应变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Xene材料的表征
        2.3.2 MNOH的表征与变量探究
        2.3.3 MNOH的抗冻性能测试
        2.3.4 MNOH的抗干燥性能测试
        2.3.5 MNOH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2.3.6 MNOH应变传感器的机理分析和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XENE纳米复合有机凝胶压力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NOG的表征与变量探究
        3.3.2 压敏性能的测试
        3.3.3 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3.3.4 长期储存后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电化学储能元件用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
        1.2.2 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机理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
    1.3 电化学电容器的概述
        1.3.1 电化学电容器的分类及储能机理
        1.3.2 电化学电容器的特性
    1.4 典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
        1.4.2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LiCoO_2)
        1.4.3 尖晶石结构正极材料(LiMn_2O_4)
        1.4.4 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LiFePO_4)
        1.4.5 插层式正极材料(V_2O_5)
    1.5 典型的电化学电容器中体相储能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
        1.5.2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选题依据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TALP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电化学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实验中所采用的设备
        2.2.3 样品制备及电极制备
        2.2.4 样品表征测试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2.5 实验所需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ALP样品与PANI样品的表征
        2.3.2 TALP样品与PANI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ALP电极材料内部的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原料
        3.2.2 实验中所采用的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2.4 样品表征测试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3.2.5 相关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ALP电极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交换现象研究
        3.3.2 TALP电极充放电过程中的离子交换机理研究
        3.3.3 TALP薄膜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LP电极制备方式对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所用原料
        4.2.2 实验中所采用的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样品表征测试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4.2.5 相关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ALP粉末样品的表征
        4.3.2 不同粘结剂对TALP电极电化学动力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4.3.3 不同压片压力对TALP电极电化学动力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ALP的非对称锂离子电容器在不同阴离子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所用原料
        5.2.2 实验中所采用的设备
        5.2.3 样品制备
        5.2.4 样品表征测试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5.2.5 相关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ALP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5.3.2 不同阴离子电解液对非对称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组装V_2O_5的合成优化及其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所用原料
        6.2.2 实验中所采用的设备
        6.2.3 样品制备
        6.2.4 样品表征手段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预处理技术以及铁离子掺杂样品的表征结果
        6.3.2 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V_2O_5:Fe~(3+)样品的生长机理
        6.3.3 不同预处理技术以及铁元素掺杂对V_2O_5材料电化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4 不同摩尔浓度V_2O_5:Cu~(2+)样品的表征
        6.3.5 不同摩尔浓度V_2O_5:Cu~(2+)样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以及导师简介
附件

(9)基于细菌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和锂金属电池电解质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1.2.1 细菌纤维素的简介
        1.2.2 细菌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1.2.3 细菌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
        1.2.4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1.2.4.1 高纯度、高聚合物和高结晶度
        1.2.4.2 超精细纳米结构
        1.2.4.3 高杨氏模量和抗张强度
        1.2.4.4 高持水性和透气性
        1.2.4.5 介电性能
        1.2.4.6 表面基团设计
        1.2.5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
        1.2.6 细菌纤维素的分级组装
        1.2.7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和复合
    1.3 细菌纤维素凝胶
        1.3.1 表面接枝改性细菌纤维素气凝胶
        1.3.2 细菌纤维素气凝胶有机-有机复合材料
        1.3.3 细菌纤维素有机-无机复合气凝胶材料
        1.3.4 细菌纤维素基碳气凝胶材料
    1.4 细菌纤维素在电容器领域的应用进展
        1.4.1 细菌纤维素衍生碳材料在水系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1.4.2 细菌纤维素衍生碳材料在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1.4.3 细菌纤维素衍生碳材料在非水系混合电容器的应用
    1.5 细菌纤维素在锂金属电池领域的应用进展
        1.5.1 细菌纤维素基生物质聚合物隔膜
        1.5.2 细菌纤维素基生物质碳改性隔膜
        1.5.3 细菌纤维素基复合凝胶电解质
        1.5.4 细菌纤维素基复合固态电解质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材料的表征测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3 X射线衍射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5 Raman光谱
        2.4.6 热失重测试
        2.4.7 氮气等温吸附与脱附测试
        2.4.8 拉伸应力测试
        2.4.9 吸液率测试
        2.4.10 振实密度测试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电极的制备
        2.5.2 超级电容器及锂金属电池的组装
        2.5.3 超级电容器及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基活性炭材料的设计及电容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细菌纤维素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化温度对形貌及孔径结构的影响
        3.3.2 异质元素掺杂对孔径结构的影响
        3.3.3 准固态纤维素超级电容器的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纤维素基超弹硬碳气凝胶的设计和制备及其在柔性超级电容器应用的探究
    4.1 引言
    4.2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4.3.2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成碳过程探究
        4.3.3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压缩性能探究
        4.3.4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导电性能探究
        4.3.5 超弹硬碳气凝胶的电化学性能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菌纤维素/钛酸镧锂纳米线(Li_(0.33)La_(0.557)TiO_3)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锂金属电池应用的探究
    5.1 引言
    5.2 BC/LLTO复合凝胶电解质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C/LLTO复合凝胶电解质框架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5.3.2 BC/LLTO复合凝胶电解质电化学性能
        5.3.3 BC/LLTO复合凝胶电解质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5.3.4 BC/LLTO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循环性能探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细菌纤维素/钽掺杂锂镧锆氧(Li_(6.4)La_3Zr_(1.4)Ta_(0.6)O_(12))陶瓷隔膜的制备及其在高电压锂金属电池应用的探究
    6.1 引言
    6.2 LLZTO/BC隔膜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LLZTO/BC隔膜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6.3.2 LLZTO/BC隔膜材料的机械性能
        6.3.3 LLZTO/BC隔膜材料的热稳定性
        6.3.4 LLZTO/BC隔膜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6.3.5 LLZTO/BC隔膜材料与锂金属相容性及循环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二部兔子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第三部白噪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五部控制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四、高容量注射式钢笔(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酸基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D]. 胡汉斌.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
  • [2]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MXene/Si@C核壳结构纤维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D]. 姜若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镍盐复合纳米纤维的研究[D]. 吕婷婷.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柔性聚丙烯腈基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的研究[D]. 黄凌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5]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 黄校萱.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V2O3/C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D]. 孔泥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MXene纳米复合材料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D]. 廖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电化学储能元件用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晓晨.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细菌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和锂金属电池电解质的研究和应用[D]. 丁晨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10]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标签:;  ;  ;  ;  ;  

大容量注射器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