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经颅多普勒监测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经颅多普勒监测

一、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钟秀[1](2021)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修复,而脑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的稳定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dCA显着受损,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发病后dCA受损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静脉溶栓患者dCA的变化特点,为dCA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卒中发病后3个不同时间点(发病后1-2天、3-4天、7-8天)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速率,无创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监测动脉血压,采用传递函数分析模型评估dCA功能,同时选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进行dCA监测,作为对照组数据,探讨不同时间点dC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以及健侧、患侧dCA变化的差异。结果:最终本研究纳入223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年龄58.57±10.29岁,男性187例[83.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9例(35.4%),小动脉闭塞型126例(56.5%),不明原因型18例(8.1%),11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59.32±11.14岁,男性92例[83.6%])。发病后1-2天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健侧(27.83±12.41度)和患侧(26.64±14.80度)dCA显着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健侧36.82±10.75度,患侧36.06±11.08度),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的梗死类型,不同时间点健侧、患侧dCA均受损;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1-2天(健侧32.97±20.08度,患侧31.85±20.73度)、3-4天(健侧31.63±18.99度,患侧30.79±20.05度)、7-8天(健侧33.47±18.97度,患侧32.62±21.72度)健侧、患侧dCA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且持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50.31±15.46度)。结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dCA功能显着受损,且受损程度在急性期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不同卒中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健侧、患侧dCA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dCA受损最明显。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明确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功能在发病后7-8天内持续受损,既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CA功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由于超急性期接受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可能对dCA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rt-PA治疗后,dCA与预后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尚不明确。方法:本部分研究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于发病90天由专门的随访人员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将m 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比较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后1-2天、3-4天、7-8天组间dCA功能的差异;分别将dCA作为连续变量和二分类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A参数与临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研究共纳入223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组150例(67.3%),不良预后组73例(32.7%),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3-4天、7-8天健侧和患侧dCA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发病1-2天健侧和患侧dCA良好预后组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3-4天、7-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作为连续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健侧相对危险度[Oddratios,OR]0.965,95%置信区间0.946-0.985,p<0.001;患侧OR 0.959,95%置信区间0.939-0.980,p<0.001),而发病3-4天、7-8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无明显关联;dCA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OR 0.476,95%置信区间0.238-0.952,p=0.036)、患侧PD≥29.51度(OR 0.275,95%置信区间0.130-0.584,p<0.001)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3-4天健侧PD≥32.20度(OR 0.390,95%置信区间0.198-0.768,p=0.006)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在发病1-2天、3-4天、7-8天dCA功能均显着受损,其中发病1-2天的dCA良好预后组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独立相关,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患侧PD≥29.51度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DCA是机体内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脑卒中后dCA受损已得到广泛证实,神经调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目前,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交感神经与dCA调控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清楚,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研究dCA的神经源性学说及与dCA具有密切关系的临床因素,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由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发病1-2天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发病1-2天dCA变化的影响因素。于发病24小时内,即入院后次日晨起采集患者静脉血,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静脉溶栓后48小时内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低频(Low frequency,LF,0.04-0.15HZ)和高频(High frequency,HF,0.15-0.4HZ)范围内计算频域指标:校正的LF(nu.)、校正的HF(nu.)及LF/HF,反映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相对活性的高低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病1-2天健侧及患侧dCA的临床因素及HRV指标,探讨d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排除8例伴有严重心律不齐、12例异位搏动大于20%的患者,最终纳入20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LF(un.)及LF/HF增大,HF(un.)减小,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且交感-副交感平衡被打破;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与dCA呈负相关,HF(un.)与患侧PD呈负相关(β=-0.148,p=0.036),LF(un.)与患侧PD呈正相关(β=0.148,p=0.036);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提示年龄与健侧、患侧dCA呈负相关,而LF(nu.)与患侧dCA正相关(β=0.144,p=0.030),表明自主神经可能参与了dCA的调控。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年龄与dCA呈负相关;自主神经活性异常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

鞠军亮,董晓波,孟令坡,辛丽敏,张庆彬[2](2019)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血管狭窄及动脉内膜病变背景为基点和主线,通过栓子(动态栓子或原位栓子)理论和低灌注理论,来研究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1理论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是颈部和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或闭

田大臣[3](2019)在《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行卵圆孔封堵术及服用常规药物后的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的偏头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及评估,探讨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RL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神经科内科就诊的114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β测试版(The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ICHD-3β)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进行影像学检查,采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或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确诊为右向左分流患者,且分流量属于中到大分流量。对确诊为右向左分流且符合卵圆孔封堵术适应症的114例患者按1:1比例被分为手术组(n=57)、对照组(n=57)。手术组男性17例,女性40例,年龄34~65岁,病程1~24年,其中先兆性偏头痛患者19例;合并疾病方面,高脂血症18例,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1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7例,年龄36~67岁,病程1~23年,其中偏头痛先兆患者21例;合并疾病方面,高脂血症16例,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16例。手术组采用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年后HIT-6评分与评分差值,术后1月内与1年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小时与1年后残余分流及新发梗死灶情况。结果:(1)114例行卵圆孔封堵治疗的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手术均成功。(2)手术治疗1年后,手术组HIT-6评分为49.57±4.58,与术前HIT-6评分差值为14.38±3.57;对照组HIT-6评分为56.85±5.69,与术1年前HIT-6评分差值为8.64±2.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月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11例(19.30%),包括5例(17.54%)患者有心悸的症状,3例(5.26%)出现胸闷症状,2例(3.51%)感觉四肢乏力,1例(1.75%)有自觉呼吸困难的症状。并发症在术后1年随访时全部自行消失。(4)术后24h的c-TCD探查结果显示,有8例(14.04%)手术患者存在大量残余分流,与手术前比较显着减少(x2=34.790,P<0.05)。术后1年手术组有52例患者(包括8例术后24h大量残余分流的患者)复查c-TCD,9例(17.31%)存在残余分流:大量残余分流1例(1.92%),中量残余分流3例(5.77%),小量残余分流5例(9.62%)。(5)1年后手术组中52例患者、对照组有50例患者复查脑部MRI。MRI检查结果显示手术组有7例(13.46%)脑部出现新发梗死灶,对照组有17例(34.00%)脑部出现新发梗死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76,P<0.05)。结论:(1)卵圆孔封堵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偏头疼症状,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2)卵圆孔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刘承钧[4](2019)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1.5 T磁共振颅内血管成像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狭窄程度和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为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万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5例。根据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分类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2名患者,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33名患者。缺血性卒中根据进展时间划分: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n=74),晚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n=18);所有的患者都使用1.5T磁共振行颅内MRA检查是否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如有狭窄计算其狭窄率;比较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观察两组患者狭窄的发生率、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差异性。结果:1.比较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两组间狭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3,P<0.01)。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中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中,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之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15,P<0.01)。2.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大脑中动脉狭窄主要集中在M1段。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M1段狭窄患者比例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两组大脑中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5,P<0.01)。3.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动脉狭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晚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两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9,P<0.01)。结论:1.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且以中度至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为主。2.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M1段。3.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晚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贾琳[5](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陈蓝,顾承志,汪芳,黄怀宇[6](2018)在《经颅多谱勒动态监测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治疗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动态监测微栓子信号(MES)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TCD检测其中MES阳性者40例,阴性者62例,分别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MES阳性对照组(19例)及阴性对照组(32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MES阳性治疗组(21例)及阴性治疗组(30例)均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各组均治疗14 d,均于治疗后第2、7、15、90 d时采用TCD动态监测MES变化情况。结果 MES阳性治疗组治疗后第2、7、15、90 d时MES消失率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MES阴性治疗组治疗后第2、7、15、90 d时MES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明显抑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形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王一帆,李威,贾岩[7](2016)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监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原因为斑块破裂以及微栓子脱落。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于有效预防、控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等方面均具有临床价值。颈动脉血管有狭窄的患者监测到微栓子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并且微栓子阳性结果与狭窄的程度有关联。微栓子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临床中指导用药以及治疗。通过微栓子监测尽早发现微栓子,对颈AS斑块进行全面评估、判断,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尽早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阻止病情发展,减少出现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进而改善患者健康水平,方便、有效、经济,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一宁,刘鸣,蒲传强[8](2016)在《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技术因其实时、便携、无创、可反复检查,甚至可长程监测的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正不断增加。即使是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超声也可为其提供许多互补的信息,因而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脑血管超声已经从传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扩展到检测微栓

高巧林[9](2016)在《MCA供血区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与微栓子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CA供血区TOAST分型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和微栓子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病因脑梗死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可能的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4.6-2015.6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诊断均经过颅脑磁共振成像证实且MCA供血区域有与本次发病相关的急性梗死灶,脑梗死发病7天之内。所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90例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修订的标准。收集所有纳入病例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HHE、颈动脉粥样硬化、既往脑梗死病史等。采集所有纳入病例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采用西门子Verio 3.0T MR扫描仪,其图像处理采用机器自带diffusion软件,采集序列包括MRI、T1WI、T2WI、FLAIR序列、DWI、MRA。采集所有纳入病例TCD微栓子监测结果,采用美国VIASYS品牌,规格型号为Sonara/Tek的TCD仪、微栓子监测软件,行TCD微栓子检查,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20分钟。微栓子的判断标准,根据1995年第九届国际脑血流动力学研讨会所制订的标准。根据临床资料将所有纳入病例按TOAST分型分组,分为LAA组、CE组、SAA组、SOE组及SUE组,并比较各组MES阳性率差异;TOAST分型各亚型组再按梗死部位供血动脉,分为皮质支供血区梗死组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组,并比较其MES阳性率差异;MES阳性者进一步按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支供血区梗死组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组,并比较梗死部位发生率差异。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90例mca供血区aci患者资料,其中laa组109例(57.4%),ce组5例(2.6%),saa组46例(24.2%),soe组2例(1.1%),sue组28例(14.7%)。2.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中年龄采用方差分析法,余项目采用卡方检验,ce组和soe组因病例数量过少,统计结果误差较大,不在检验之列。laa组、saa组和sue组三组间比较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hhe、脑卒中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三组间差异显着的危险因素进行两组间的比较,高血压病:laa组和sa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和sue组比较、s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laa组和sa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和sue组比较、s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脑梗死病史:laa组和saa组比较、s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l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和saa组比较、saa组和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患者mes阳性率比较。在190例aci患者中,ce组共5例(mes阳性率40%)、soe组共2例(mes阳性率50%),因病例数过少,结果误差较大,未列入比较之列。剩余183例患者中mes阳性71例(38.8%),laa组109例中mes阳性47例(43.1%),saa组46例中mes阳性12例(26.1%),sue组28例中mes阳性12例(42.9%)。三组间me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与saa组me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与sue组me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组与sue组me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梗死部位与mes的关系分析。分别对laa组、saa组、sue组皮质支供血区梗死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患者的mes阳性率进行比较。laa患者109例中有12例同时有皮质支及中央支供血区梗结果:死,未列入比较之列,剩余97例患者皮质支供血区梗死者MES阳性率(36.8%)与中央支供血区梗死者MES阳性率(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患者皮质支供血区梗死者MES阳性率(0%)与中央支供血区梗死者MES阳性率(2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E患者皮质支供血区梗死者MES阳性率(43.5%)与中央支供血区梗死MES阳性率(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本研究纳入的190例MCA供血区ACI患者中MES阳性者皮质支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发生率的比较。MES阳性者共74例,其中皮质支供血区梗死40例(54.0%),中央支供血区梗死23例(31.1%),同时有皮质支及中央支供血区梗死患者11(14.9%)例,皮质支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患者中,LAA最为多见,其次为SAA、SUE、CE及SOE。2.不同年龄阶段发生脑梗死的病因有所不同,LAA发病年龄较SUE高;高血压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LAA和SAA的重要危险因素;LAA的患者中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较SUE多。3.MES在LAA和SAA中的阳性率不同,MES在LAA中更为多见。4.LAA组、SAA组、SUE组皮质支供血区梗死和中央支供血区梗死患者的MES阳性率无显着差异。5.MES阳性的患者,发生皮质支供血区梗死的概率显着大于中央支供血区梗死的概率。

许启伍[10](2016)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及单联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微栓子信号阳性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单药或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和预后。结果 129例患者中42例(32.56%)微栓子信号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CI:0.1470.764;P=0.009)。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双抗组患者微栓子信号消失率高于单抗组(χ2=16.701,P=0.00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P=0.000),与单抗组相比,双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亦减少(P=0.025),表明抗血小板治疗有效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优于单抗治疗。结论高脂血症是TCD监测微栓子信号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阻止微栓子信号形成并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二、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关研究进展
    2.1 脑血流自动调节定义及发展
    2.2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2.3 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方法
    2.4 CA与神经系统疾病
        2.4.1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CA表现
        2.4.2 脑血管狭窄对CA的影响
        2.4.3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CA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4.4 CA功能与脑梗死出血转化及脑水肿的关系
        2.4.5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CA
        2.4.6 CA与出血性脑卒中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
        3.1.1 前言
        3.1.2 对象与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3.2.1 前言
        3.2.2 对象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3.3.1 前言
        3.3.2 对象与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特色与创新
第5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2 TCD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性脑卒中中现状分析
    2.1 脑血流量与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呈高度线性相关
    2.2 TCD在颅内血管狭窄、闭塞, 侧支循环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
    2.3 应用TCD进行微栓子监测, 更好地了解脑梗死的栓塞机制, 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治依据
3 总结

(3)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手术组
        2.3 仪器选择
        2.4 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检查
        2.5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
        2.6 卵圆孔封堵方法
        2.7 HIT-6评分
    3 观察指标
        3.1 HIT-6评分
        3.2 残余分流情况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3.4 梗死灶数量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HIT-6评分比较
    3 残余分流情况
    4 并发症发生情况
    5 梗死灶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资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偏移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及程度比较
    3.2 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大脑中动脉狭窄部位比较
    3.3 早期进展型脑梗死与晚期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
    4.2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机制
    4.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和机制
    4.4 进展性脑梗死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4.5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5)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1 总论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2.1 超声血管成像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3 管壁成像技术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4 技术对比,总结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
        2.2 图像评估
        2.3 图像后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
        2.2 MR扫描
        2.3 图像后处理
        2.4 图像质量判断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创新性
    6 局限性
    7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经颅多谱勒动态监测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治疗组
        1.3.3 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ES阳性2组治疗后第2、7、15、90 d时MES消失情况比较
    2.2 MES阴性2组治疗后第2、7、15、90 d时MES出现情况比较
3 讨论

(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监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AS斑块分型及危险因素
2 微栓子监测技术在颈动脉斑块中的应用
3 结合经颅多普勒MES阳性结果与斑块特性判断颈AS斑块稳定性

(9)MCA供血区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与微栓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急性缺血性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2.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微栓子信号阳性危险因素筛查
    三、单联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比较
讨论

四、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钟秀.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 鞠军亮,董晓波,孟令坡,辛丽敏,张庆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7)
  • [3]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的临床研究[D]. 田大臣. 青岛大学, 2019(01)
  • [4]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 刘承钧. 南昌大学, 2019(01)
  • [5]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D]. 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7)
  • [6]经颅多谱勒动态监测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治疗作用[J]. 陈蓝,顾承志,汪芳,黄怀宇. 河北中医, 2018(05)
  • [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监测的研究进展[J]. 王一帆,李威,贾岩.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08)
  • [8]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J]. 黄一宁,刘鸣,蒲传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07)
  • [9]MCA供血区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与微栓子的关系研究[D]. 高巧林. 延安大学, 2016(02)
  • [10]急性缺血性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临床研究[J]. 许启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06)

标签:;  ;  ;  ;  ;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经颅多普勒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