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创造成本更高

环境的创造成本更高

一、环境创设贵在适宜(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1)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程香红[2](2021)在《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问题提出成了备受关注且贯通中外的教育议题,其教学法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平面几何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或几何教学的单一研究,所以如何将问题提出教学法与初中几何课堂有效融合,提高几何课堂效率,值得教育研究者探讨。对此,本研究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初中几何中问题提出教学的现状如何?2、如何构建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流程?3、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如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前期采用文献分析法,阐述问题提出在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在调查当前几何教学中问题提出教学的现状阶段,采用问卷法并结合教师访谈,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构建问题提出教学法应用几何课堂的原则及流程阶段,以波利亚的解题理论、范希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及前期的现状调查为背景,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其运用于几何课堂中,并在文中对问题提出教学法应用于几何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展示;在付诸实践阶段,采用统计分析法,检验问题提出教学法应用于几何课堂中的实践效果。根据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对于学生来说,几何学习的积极性较弱,自主生成的问题少等现象普遍存在,但加以引导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对于老师来说,自身提问意识不够,对问题提出教学法认识不全面,可参考的应用案例较少等。2、构建了应用几何课堂的原则(启发性、层次性、互动性、适用性原则)及流程(创设情境、探索问题、总结归一,问题提出贯穿始终)。3、通过问题提出教学法实践前后实验班调查问卷的数据及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几何成绩的对比分析,得到学生的几何学习自主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提升。综上所述,说明问题提出教学法应用于几何课堂可以作为初中几何教学的一种途径,并且通过实践效果检测发现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笔者提出了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建议供中学教学参考。

李菊[3](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关注点从“量”向“质”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过程性教育质量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其过程性教育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作为个案,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教师行为、课程、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五个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调查表明,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行为趋于合理、课程要素完整、师幼互动积极、家园共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匮乏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教育实践水平、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等。本研究认为,要促进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需要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对于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监管体制,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幼儿园层面,明确民族乡村幼儿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第四,在教师层面,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五,在家长层面,要转变观念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合作者,深化家园共育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卢梦[4](2021)在《新疆南疆地区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研究 ——以阿拉尔市属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在幼儿园里,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黄金土壤,良好的班级墙面环境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品格的重要条件,为幼儿创设科学的班级墙面环境,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终生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围绕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这一主题,本文遵循“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对阿拉尔市属A、B两所公立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进行走访观察、访谈记录和实物收集,两园各选取了6位老师进行访谈探究。本研究从主题确定与更换、内容选择、展现形式、颜色及高度、幼儿参与度、材料选择六个维度了解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基本情况,分析目前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教育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在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第一,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主题的确定和更换,会根据幼儿的喜好、节假日等进行定期更换;第二,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内容丰富多样、题材涉及面广;第三,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度较高;第四,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涵载多种教育功能。但是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内容存在拼凑现象,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第二,内容不够均衡,侧重艺术领域;第三,展现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第四,墙面高度偏高,不符合幼儿身高;第五,色彩运用不够恰当,墙面混乱;第六,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运用偏少;第七,教师主导为主,幼儿主体缺失;第八,材料运用单一,呈现形式简单。本研究针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关于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建议:第一,以幼儿园为重心,优化教育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第二,以幼儿为中心,尊重主体地位,听取主导声音;第三,以幼儿教师为重点,提升专业能力强化教育责任;第四,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打造特色幼儿园环境;第五,以家庭为辅助,发挥家庭作用促进家园合作;第六,以社区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营造教育氛围;第七,以政府为支持,落实教育政策优化教育环境。

张红娟[5](2021)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快速学习诗词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认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是一种以训练学生独立性、探究性阅读能力为主的阅读范式,它充分利用较为有限的语文教学课堂时间,合理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古诗词文本,增加学生阅读数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扩大学生阅读范围,丰富学生阅读主体,使学习者更多、更快、更广、更活地获得古诗词知识及提升其语文能力。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则是建立在“古诗词群文阅读”及统整课程与互文性理论基础之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精神成人与知识成才”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根据教学议题择优选取一组古诗词文本开展整体性、探究性的集体阅读,进而构建科学的阅读理念并取得共同认知视角的教学过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具有整合性、开放性、互文性和迁移性等特点。本论文认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是有利于学生积累与整合诗词知识、培养古诗词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诗词素养。须聚焦“教学流程”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在诗词群文议题的确定上,须秉持“以课标为纲、以学情为主、以教材为基”的主要依据,并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诸方面阐述科学设置议题的基本要求等;在诗词文本的组织上,须理应遵循“议题聚焦群文化、组文体现异质化、内容难易适度化、课内课外勾连化”的基本原则,立足议题并联系高中语文新教材古诗词文本进行具体的组文呈现等;在教学时间的设定及其容量的把握上,要求教师应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古诗词群文课堂教学任务,并对其课堂教学容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集体课堂建构”上,须建构立足议题、植根文本、师生互动、教学共生、以读促写、学思并进为一体的集体课堂;在学法迁移上强调古诗词知识的运用,须做到“举一反三”、总结反思而提升古诗词群文阅读能力;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上,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确定合适的评价内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做到扬长避短而客观辩证,精益求精而有效提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水准等。为确保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还应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即合理设计学习清单,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和教师反馈教学情况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问题引导,激励学生答疑解惑培养理解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入解读文本而提升思维能力。此外,笔者还认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落实理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即须在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熟悉新教材的选编情况、洞察当下高考古诗词考点命制趋向及掌握学情精准设议的基础上,构建“单-群-整”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体系,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孙晶晶[6](2021)在《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教师组织实施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某省直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构区活动是幼儿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区域活动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组织实施建构区活动时仍带有成人本位的色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本研究对河北省某省直幼儿园的6名大班教师关于建构区活动的组织实施现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观察。通过观察与访谈分析出教师在建构区活动前、建构区活动中、建构区活动结束时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归因分析,并据此提出教育建议。研究发现了建构区活动前的环境创设中,活动空间小;教师投放材料时在种类、层次性和更新周期方面存在问题。在建构区活动前的组织准备环节中,幼儿游戏时间不足;教师的讲解重规则、轻能力。建构区活动中的教师指导主观性强;互动时的主动性差。建构区活动结束时教师参与度高;建构作品不易留存的问题等。针对大班建构区活动前、建构区活动中和建构区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基于儿童本位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建构区活动前,在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应创设“支持性环境”,园所应投放儿童需要的材料,在组织准备方面,教师应充分准备建构活动,合理安排建构时间,园所应支持教师培训与学习、规划合理的师幼比,全方位保证建构活动的开展,家长应多陪伴幼儿,支持园所开展的建构活动;建构区活动中,教师应规范观察过程,提高观察质量,适时介入,进退有度,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建构区活动结束时,提高评价环节的幼儿参与度和建构作品的利用率。

齐萌[7](2021)在《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文化”是师生内含于心的课程价值观与外显于形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学习等符号与行为的综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价值引领和规范指导。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地域性和人文性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程文化自觉,课程文化从课程价值观、课程符号、课程规范3方面为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发挥乡土案例的育人价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确定研究内容与路径。通过文献研究从课程文化与乡土案例开发两大角度出发进行文献梳理,并对课程文化、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课程文化自觉理论、问题导向学习理论、生本教育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确定本文研究内容与路径。(二)开发现状调查。通过调查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现状,发现存在案例开发合作意识淡薄、有效开发途径少、课程开发能力弱等问题,提出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建设地理学科基地、课程开发专门培训等措施;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乡土资源的选择与整合,并以天津市城市“看海”问题、天津地铁带来的“文物之伤”问题为依托进行两则乡土案例的开发与设计。(三)乡土案例应用研究。在梳理前人提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课程文化视域划分为课程价值观、课程符号、课程规范三个维度,结合乡土案例教学形成3个维度、9个观察视角、27个观察点的观察表,在此视域下对16节课例进行观察与分析,总结优秀的高中地理乡土案例教学课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围绕课标,一例贯通;第二,案例探究,学思研磨;第三,授人以渔,延例拓展;第四,乡土风情,知情合一。(四)乡土案例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天津市一0二中学生活化、实践化地理学科特色,结合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应用策略,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为例进行乡土案例教学设计。(五)结论与反思。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未能把乡土案例教学设计付诸实践;调查样本数量较小,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朱晨菲[8](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认为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李佩瑶[9](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于画童[10](2021)在《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班级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十分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笔者在支教期间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资源缺乏;班级室内空间安排与利用不合理,缺乏整体布局;区域墙面空置现象严重并具有小学化倾向;缺乏玩教具材料;教师理念与实践脱轨,缺乏对班级环境创设内容、形式、主体的认识;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管理松散。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县级及县以下的乡镇和村幼儿园的班级物质环境,选取了一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村幼儿园—P乡Y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行动实施的过程笔者从空间利用、墙面布置、材料投放三个维度出发,将课堂中心—活动区边缘式的空间结构变为以活动区为主的空间结构;将自然资源引入墙面创设,重视墙面的功能性;制定“本土化”的玩教具标准,并通过教研提升玩教具质量。考察行动效果阶段,本研究运用《幼儿园教育班级物质环境评价量表》进行前后期对比测试;通过观察幼儿在班级中的活动情况、访谈中教师的反馈,证实班级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融入了“乡土”元素,班级环境风格统一,班级空间利用更为合理、区域涵盖领域均衡,墙面利用率及功能性实现了从无到有,玩教具材料数量与种类上大大丰富。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时间换空间和借助边角空间、公共空间可以解决班级空间不足的情况。第二,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能够缓解创设材料不足的情况。第三,对区域墙面内容进行预设有助于教师重视班级墙面创设的功能性。第四,运用评价量表对班级环境进行评价并调整班级环境质量提高效果明显。第五,“标准化”的借鉴能够短平快的提高班级环境质量。第六,总结性的实践经验互助推动教师环境创设实践水平提升。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提出农村幼儿园优化班级环境创设的具体建议: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农村幼儿园应完善幼儿园班级环境监督、评价制度。第三,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园所文化特色有机统一。第四,教师应重视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树立区域意识,提高自身的环境创设实践能力。第五,重视家长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资源。第六,发挥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作为环境创设的资源。

二、环境创设贵在适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创设贵在适宜(论文提纲范文)

(2)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问题提出在数学教学上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对问题提出在数学教学上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问题提出在数学教学上的研究现状
    2.2 平面几何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问题提出下的几何教学
    2.4 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法与几何教学的概念界定
        3.1.1 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法的含义
        3.1.2 几何教学的分类和界定
        3.1.3 平面几何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含义
    3.2 理论基础
        3.2.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3.2.2 范希尔理论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4章 初中几何中问题提出教学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2 调查问卷、测试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4.3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4.4 测试卷结果分析
    4.5 访谈结果分析
    4.6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4.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6.2 原因探析
第5章 构建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5.1 教学原则
        5.1.1 启发性原则
        5.1.2 层次性原则
        5.1.3 互动性原则
        5.1.4 适用性原则
    5.2 问题提出教学法的流程设计
        5.2.1 引导提出问题的方法
        5.2.2 创设情境
        5.2.3 探索问题
        5.2.4 总结归一
    5.3 典型案例展示
        5.3.1 新授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3.2 习题课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6章 问题提出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几何的教学实践
    6.1 研究对象及过程
    6.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6.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6.2.2 学生几何成绩分析
    6.3 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6.3.1 教师问题提出能力要提升
        6.3.2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6.3.3 提高“解题”质量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教学实践前后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二、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问题突出
        三、过程性质量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笔者难以割舍的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育情怀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发展概况
    第一节 D乡幼儿园的办园背景分析
        一、D乡自然地理概况
        二、D乡经济、文化概况
        三、D乡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D乡幼儿园发展历程回顾
        一、艰难探索阶段(2008-2013)
        二、稳步前行阶段(2014-2018)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第三节 D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园舍
        二、幼儿入园与编班
        三、幼儿园安全状况
        四、幼儿园卫生保健情况
        五、幼儿园师资状况
        六、幼儿园收费情况
第三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一、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研究维度形成的依据
        二、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三、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现状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二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维度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
        二、教师行为
        三、课程
        四、师幼互动
        五、家园共育
    第三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整体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
        二、教师行为趋于合理但参与活动程度需要深化
        三、课程要素完整但与民族乡村实际不尽吻合
        四、师幼互动积极但互动深度有待加强
        五、家园共育局面基本形成但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匮乏难以保障乡村幼儿园发展基本需求
        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难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三、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
        四、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且缺乏情感交流难以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五、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外部生态
        六、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难以均衡发展
    第二节 制约 D 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水平落后限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速度
        二、过程性质量意识不强、督促不到位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办园历程短造成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中心幼儿园示范作用缺失拉大乡、村幼儿园的差距
        五、园长流动性大影响幼儿园持续稳步发展
        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幼儿园发展乏力
        七、家园合作意识不强加大合作难度
第五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构建民族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
        一、强化政府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民族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
        一、落实政策法律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经费
        三、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幼儿教育
        一、以理念为抓手引领幼儿园民族特色发展方向
        二、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三、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民族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二、以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
    第五节 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一、深化家园共育程度
        二、形成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
        三、提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致谢

(4)新疆南疆地区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研究 ——以阿拉尔市属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理论基础
    1.6 教育价值指向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现状
    3.1 主题确定与更换的基本情况
    3.2 内容选择的基本情况
    3.3 展现形式的基本情况
    3.4 颜色及高度的基本情况
    3.5 幼儿参与度的基本情况
    3.6 材料选择的基本情况
第4章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2 原因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建议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5)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二)研究意义
        1.革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
        2.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3.落实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相关研究及启示
        1.群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
        2.群文阅读实践研究现状
        3.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要素的整合性
    (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三)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互文性
    (四)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路径的迁移性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有利于积累与整合诗词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古诗词阅读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四、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确定群文议题
        1.议题确定依据
        2.科学设置议题
    (二)组织诗词文本
        1.遵循组文原则
        2.诗词文本呈现
    (三)设定单位时间
        1.树立时间观念
        2.把握教学容量
    (四)营建集体课堂
        1.李超老师的群词阅读课堂实录简介
        2.李超老师的群词阅读集体课堂建构
    (五)运用学法迁移
        1.活用学法,举一反三
        2.总结反思,提升能力
    (六)建构评价体系
        1.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2.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
        3.确定合适的评价内容
        4.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五、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学习清单
    (二)创设情境激趣
    (三)巧设问题引导
    (四)合作探究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教师组织实施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某省直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本位
        (二)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
        (三)教师的组织实施
    五、理论基础
        (一)儿童本位理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六、研究内容
    七、研究思路
    八、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第一章 研究结果
    一、大班建构区活动前的教师组织实施现状
        (一)大班建构区活动前的环境创设现状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前的组织准备现状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中的教师组织实施现状
        (一)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回应方式的现状
        (二)教师介入时机的现状
        (三)大班建构区教师指导态度的现状
    三、大班建构区活动结束时的教师组织实施现状
        (一)大班建构区教师评价指导的现状
        (二)大班建构区材料收整方式和作品处理方式的现状
第二章 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大班建构区活动前教师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建构条件不能满足幼儿的建构需求
        (二)影响因素——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建构活动的认识不足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中的教师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教师指导时主观性强,互动时主动性差
        (二)影响因素——教师组织建构区活动的能力不足
    三、大班建构区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幼儿参与度低,作品利用率低
        (二)影响因素——教师对建构区活动结束时的组织实施价值认识不足
第三章 教育建议
    一、大班建构区活动前教师组织实施的教育建议
        (一)大班建构区活动前的环境创设方面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前的组织准备方面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中教师组织实施的教育建议
        (一)规范观察过程,提高观察质量
        (二)适时介入,进退有度
        (三)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
    三、大班建构区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实施的教育建议
        (一)提高幼儿参与度
        (二)尊重并妥善安置幼儿的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及相关内容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
    3.1 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问卷调查研究
    3.2 乡土案例的开发与设计——以天津市为例
第4章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应用分析
    4.1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的价值追求
    4.2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观察思路与对象
    4.3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观察指标体系的建构
    4.4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评价方法与过程
    4.5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课例存在的问题
    4.6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7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优质课例的共同特质
第5章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5.1 乡土案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分析
    5.2 课程文化视域下乡土案例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9)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10)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基于国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
        2.基于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境创设的价值
        3.基于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的担忧
        4.基于自身支教工作与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幼儿园环境
        2.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3.农村幼儿园
    (四)理论基础
        1.瑞吉欧教学法中的环境
        2.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论
        3.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与环境观
    (五)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综述小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范式与方法
        1.研究范式—行动研究
        2.研究方法与工具
    (四)前期准备
        1.走进S县—了解教育背景
        2.Y幼儿园环境基本情况素描
        3.Y幼儿园班级环境现状
        4.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合理设置班级空间,创设区角
        1.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
        2.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与改进
        3.第一轮空间利用行动研究总结与评价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自然资源引入墙面创设,重视功能性
        1.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
        2.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与反思
        3.第二轮墙面布置的行动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材料投放,制定“本土化”的玩教具标准
        1.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计划
        2.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与改进
        3.第三轮材料投放行动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四、考察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考察行动效果
        1.满足区域活动需要,自然生态特色明显
        2.幼儿园班级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等级明显提升
        3.教师班级环境创设理念落地,实践水平提高
    (二)反思行动中的主要问题
        1.研究者自身的反思
        2.研究周期较短
        3.关于“标准”的担忧
五、行动研究的结论
    (一)时间换空间和借助边角空间、公共空间可以解决班级空间不足的情况
    (二)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能够缓解创设材料不足的情况
    (三)对区域墙面内容进行预设有助于教师重视班级墙面创设的功能性
    (四)运用评价量表评价并调整班级环境质量提高效果明显
    (五)“标准化”的借鉴能够短平快地提高班级环境质量
    (六)总结性的实践经验互助推动教师环境创设实践水平提升
六、建议与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及幼儿园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幼儿园应完善幼儿园班级环境监督、评价制度
        3.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园所文化特色有机统一
        4.提高教师班级环境创设实践能力
        5.为教师减压,避免无效反复环创
    (二)教师方面:
        1.重视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树立区域意识
        2.提高自身的环境创设反思性实践能力,发挥创新精神
        3.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作为环境创设的资源
        4.重视家长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A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教师问卷
附录B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访谈提纲
附录C 幼儿园教育班级物质环境评价量表
附录D 幼儿园班级玩教具材料配备标准
致谢

四、环境创设贵在适宜(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 刘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问题提出教学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程香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 李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新疆南疆地区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研究 ——以阿拉尔市属幼儿园为例[D]. 卢梦.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 张红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教师组织实施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某省直幼儿园为例[D]. 孙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研究[D]. 齐萌.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8]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D]. 于画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环境的创造成本更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