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通信移动管理

战术通信移动管理

一、战术通信移动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庆飞,沈杰[1](2021)在《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及其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细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G通信技术到现在广泛应用的5G技术以及正处于研究阶段的6G技术,针对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架构、频带分布以及传输速率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优缺点,通过对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对比,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学术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战术通信的应用,对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战术通信研究的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杜雨[2](2021)在《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商用网络大都建设在有固定基础设施的网络架构之上,固定基础设施的架构为网络提供了安全性与高质量服务,但相应的限制了网络的灵活性,在一些比较需要网络灵活性的场合,比如军事、救灾环境下,固定基础设施来不及搭建或被摧毁,网络在这些场景难以快速建立。同时,现有的大部分网络都是通过集中式的管理单元进行管理,该方法可以简化网络管理,避免管理数据在全网泛洪造成巨大开销。然而,随着互联网网络流量的增加,核心单元的负荷越来越重,这限制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若集中式单元遭到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针对网络架构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由于移动核心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在通信场景中依赖于高动态和弱连接。为了满足用户终端通过各种异构方式访问移动核心网络的需求,建立统一的网络移动性管理模型,设计简单灵活的移动性管理体系架构。(2)针对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网络架构设计相应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包括初始接入流程、保障流程和切换流程。其中,在保障流程中,设计了一种位置推送方案——基于锚节点位置推送,当用户在分布式网络中完成位置更新后将位置信息向网络推送,保证网络中任意节点要向该用户发送数据时能正确找到用户的位置。实验表明:采用锚节点推送方案要比传统的移动IP方案具有更低的信令开销。(3)针对此架构,首先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接入和切换控制算法,即综合考虑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负载的面向多目标切换算法,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在切换决策的时候会同时考虑接入点RSRP和接入点用户服务两个因素,使用户在获得相对较好的服务的同时,网络负载也尽可能的均衡,降低由于节点加入、退出和切换网络入的网络开销,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移动性等不同类型业务的服务质量体验。其次,在此架构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应特殊环境需求的切换算法---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算法,通过预测用户的移动趋向和移动区域,并结合网络负载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判决参数一同进行多属性分析,从而对切换算法进行优化,完成最优目标网络的切换。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提高了用户的切换成功率和网络整体吞吐量,并降低了网络负载率和平均切换次数。(4)最后为了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性能,本文在OPNET仿真平台下,利用C++编写代码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实现与性能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分布式网络的开销要高于有固定核心网络的开销。但是通过合理的协议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网络多余的开销,并且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综合比较来看,本文所提出的网络架构以及协议方案适用于抗灾救险、军事战争等环境下的网络搭建。

李自州[3](2021)在《大规模智能组网技术的仿真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为代表的无线多跳网络是一种不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由多个无线节点组成的无中心、分布式无线网络。经过不断地发展,先后衍生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ss Sensor Network)、无线网状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le Ad hoc Network,VANET)等分支。特别是在战术通信和紧急服务等智能蜂群自组网的应用中,得到了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睐。随着自组织网络节点的不断增加,超大规模网络不断涌现,新兴技术与应用变得纷繁复杂。如何对新提出的网络技术进行快速原型验证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计算机仿真是成功验证新技术或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大规模网络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使用多种仿真工具设计分布式仿真、半实物仿真等仿真验证技术,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随后提出本文的主要工作:使用物理节点与虚拟节点相互结合的方式设计基于虚实联合的智能蜂群弹性组网仿真验证系统。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打通仿真环境OMNeT++与外部物理节点之间的交互。一方面仿真网络中的仿真数据能够在仿真过程中周期性地将组网消息、分簇信息等仿真数据传输到控制管理模块;另一方面使用控制管理模块将典型业务指令、物理节点的位置移动等信息发送到仿真环境,对虚拟仿真网络进行实时控制,达到“将人为干预实时地加入到网络仿真环境”的目的。其次,设计由虚拟节点仿真环境、控制管理模块、物理节点组成的基于虚实联合的智能蜂群组网仿真验证系统。探讨物理节点加入虚拟节点仿真环境进行联合仿真的方式,并进行相关消息设计。最后根据仿真验证平台进行了可行性测试,验证了虚实联合仿真架构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使得智能蜂群网络仿真更加能体现真实设备和应用在特定网络环境下的实际性能,为大规模战场网络仿真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陈大勇,谢佳轩,张梅双[4](2017)在《民用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军事通信的利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手机应用为代表的民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带给人们的直接体验是联络方便、可靠性高、技术先进,与此同时,军用通信技术给人的印象是相对落后、不便捷。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探索民用移动通信技术向军事领域的移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简述了民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根据民用移动通信技术在外军的应用现状及现实军事需求,分析了民用移动通信技术用于军用通信领域的可行性及局限性,并给出了后续技术发展建议。

孙延坤,郭卫东[5](2017)在《基于快速战术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系统初探》文中提出文中提出了基于快速战术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和快速部署方案,初步探讨了Adhoc网络、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和无线资源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

徐全盛,邹勤宜,葛林强[6](2016)在《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有战术通信主要依靠窄带通信技术实现,难以满足战场大量信息的分发需求。利用民用技术加速战术通信的发展已经取得业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移动通信固有的特点使得这一进程非常缓慢。5G移动通信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初步探讨5G军用化的可行性,发现利用5G的关键技术并经过特殊设计可以消除/缓解传统移动通信军用化存在的一些障碍;并基于5G提出了一种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网络,为战术通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张雷,许飞,隋天宇[7](2015)在《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术通信系统发展缓慢。把先进民用技术引进到战术通信中,不仅符合军民融合的趋势,而且还能迅速提升战术通信系统的性能。LTE和WiMAX作为4G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标准,采用了大量创新传输技术,例如OFDM和MIMO,使传输性能相对3G系统得到大幅提升。二者均采用了全IP体系结构和面向连接的传输特性,使业务QoS和传输时延性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首先对4G移动通信的LTE和WiMAX标准进行概述,然后提炼出可以使用到战术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并分析这些关键技术在战术通信中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改进技术,最后介绍了4G在战术通信使用方向并就军民融合进行展望。

王俊,陈志辉,田永春,武明[8](2014)在《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定义网络采用控制和转发分离的思想,使用户能够通过软件控制网络,实现需要的网络转发逻辑,而不需对网络设备本身进行修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已经成为通信网络的一项热点技术。现役战术通信网络的业务与应用日趋丰富,而各种数据仍然是以单一方式进行转发,转发能力与上层业务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显,因此,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出现正好为解决这一矛盾带来了契机。但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应用到战术通信网络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战术通信网络框架,并针对战术通信网络环境的特点分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途径。

金红军[9](2014)在《宽带战术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未来战术通信向高速、宽带、移动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出了利用LTE技术构建宽带战术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和设计思想。通过高速传输技术、高效多天线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以及频率下移、综合集成技术,建立了一套一体化车载式基站系统,描述了网络架构、实体和基本设计策略,给出了系统主要设计指标。通过实例验证:通信距离可达20 km,通信距离显着提高,此时数据吞吐量可达47 Mbit/s,比现役提升近百倍,证明了系统架构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真正实现了战术通信系统跨越式发展。

陈强,孙超山[10](2014)在《基于SOA技术的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战争中作战信息交互的范围,信息的流量、种类等都大大超过传统作战模式,传统网系互联接口和协议转换复杂、信息有效融合和分发控制困难,难以满足未来作战的需要,文中研究的基于SOA技术的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将战术通信网络内网络资源等以服务的形式呈现,简化网系互联接口和协议转换,可重用性高,可快速提供、融合和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提高作战部队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能力。

二、战术通信移动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术通信移动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及其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1G到6G移动通信技术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
    1.6 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
2 发展变化与趋势分析
    2.1 性能
    2.2 频带
    2.3 网络架构
    2.4 天线
3 在战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1 应用研究
    3.2 发展趋势
4 结论

(2)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2.1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演进
        2.1.1 民用通信网络架构
        2.1.2 军用通信网络架构
    2.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位置管理
        2.2.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切换管理
    2.3 移动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3.1 集中式移动性管理
        2.3.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分布式网络移动性管理设计
    3.1 架构设计目标
    3.2 无依托分布式网络架构
        3.2.1 网络整体模型架构
        3.2.2 网络架构特性
    3.3 架构主要实体及功能
        3.3.1 核心网功能实体
        3.3.2 接入网层功能实体
        3.3.3 子网层功能实体
    3.4 无依托分布式网络架构的移动性管理协议流程
        3.4.1 初始接入流程
        3.4.2 保障流程
        3.4.3 切换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依托网络架构中位置管理和切换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4.1 无依托网络架构的IP地址规划和管理方案
    4.2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位置管理技术研究
        4.2.1 位置信息上报
        4.2.2 子网信息推送
        4.2.3 位置推送与移动IP方案开销对比
    4.3 无基础设施依托的切换算法研究
        4.3.1 基于信号接收功率的切换算法研究
        4.3.2 基于网络负载的切换算法研究
        4.3.3 综合考虑RSRP和负载的面向多目标切换算法研究
    4.4 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调优算法研究
        4.4.1 用户移动区域判断
        4.4.2 用户移动趋势预测
        4.4.3 基于先验知识的多属性切换算法
        4.4.4 系统模型及仿真分析
    4.5 节点保障切换的路由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试验平台概述
        5.1.1 总体概述
        5.1.2 平台流程
        5.1.3 网络建模
    5.2 试验平台设计
        5.2.1 ICI设计
        5.2.2 实体功能设计
    5.3 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5.3.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5.3.2 无固定核心网架构典型场景下仿真评估结果
        5.3.3 与基于固定核心网的性能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大规模智能组网技术的仿真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无线自组织网络及相关技术
    2.1 无线自组织网络
        2.1.1 网络特点
        2.1.2 网络层次结构
    2.2 相关技术
        2.2.1 OMNeT++概述
        2.2.2 INET框架
        2.2.3 Libpcap
    2.3 开发板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虚实联合的智能蜂群弹性自组网仿真设计
    3.1 虚实联合仿真验证需求分析
        3.1.1 需求引入
        3.1.2 需求分析
    3.2 仿真体系架构设计
        3.2.1 总体框架
        3.2.2 虚拟节点仿真环境
        3.2.3 控制管理模块
        3.2.4 物理节点模块
    3.3 虚实联合仿真设计
        3.3.1 物理节点状态转移设计
        3.3.2 节点同步管理
        3.3.3 映射节点选取
        3.3.4 物理节点位置信息管理与簇维护
        3.3.5 数据业务消息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实联合的智能蜂群弹性自组网仿真实现
    4.1 OMNET++仿真环境与外界的交互设计与实现
        4.1.1 OMNeT++与外部网络的消息收发设计
        4.1.2 OMNeT++外部事件调度设计
    4.2 仿真环境节点移动性管理和信息收集
        4.2.1 节点移动性管理
        4.2.2 节点信息收集管理
    4.3 控制管理模块实现
        4.3.1 开发环境
        4.3.2 接收与发送模块
        4.3.3 显示与输出模块
    4.4 实验与测试
        4.4.1 映射节点选取与重入网
        4.4.2 物理节点簇维护
        4.4.3 物理节点参与的数据业务传输
        4.4.4 流量测试
        4.4.5 人为指令下发测试
        4.4.6 性能测试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快速战术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应急通信系统要求
二、基于快速战术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系统
    2.1网络架构
    2.2系统快速部署
    2.3关键技术
        2.3.1 Ad-hoc无线自组织网技术
        2.3.2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技术
        2.3.3无线资源智能管控技术
三、结语

(6)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5G移动通信技术
    1. 1 5G需求及能力
    1. 2 5G关键技术
2 5G军用化可行性分析
    2. 1 5G与战术通信契合度分析
    2. 2 5G军用化的关键障碍与对策
        1) “扰中通”———抗干扰与抗截获能力
        2) 抗毁顽存能力
        3) 安全性
        4) 网络机动性
        5) “山中通、动中通”能力———有效覆盖、无缝漫游
3 基于5G的一体化战术通信网络
    3. 1 宽带战术通信网络架构设计
    3. 2 关键技术方向
4 结语

(8)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SDN技术的原理与内涵
2 战术环境下SDN技术存在的问题
3 基于SDN的战术通信网络框架设计
4 SDN技术应用于战术通信网络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4.1 基于抗毁环境的系统架构
    4.2 基于SDN技术的端到端Qo S保障技术
    4.3 网络附加属性按需定制技术
    4.4 战术网络控制协议 (TOpen Flow) 技术
5 结语

(9)宽带战术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TE技术的主要特点与改进
    (1) 全IP扁平网络架构
    (2) 高速传输技术
    (3) 高效多天线技术
    (4) 传输低时延
    (5) 高移动性
    (6) 支持多载波带宽
2 宽带战术通信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2.1 体系架构
    2.2 一体化基站网络实体和主要功能
    2.3 系统主要设计指标
    2.4 帧结构
    2.5 无线接口协议栈
    2.6 无线接入技术
3 一体化基站系统设计与策略
    3.1 工作频段下移
    3.2 基站之间无线传输技术
    3.3 一体化、小型化基站系统设计
4 实例测试与分析
5 结语

(10)基于SOA技术的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现原理
2 技术特点
    (1) SOA技术架构
    (2) 网络服务封装
    (3) 网络服务即插即用
    (3) 网络服务柔性重组
    (4) 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
    (5) 资源移动性管理能力
3 管理架构
4 主要构成
    (1) 服务管理
    (2) 战术通信服务
5 关键技术
    5.1 服务交互技术
    5.2 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
    5.3 数据分发技术
    5.4 服务编排技术
    5.5 传输服务技术
6 结语

四、战术通信移动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及其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J]. 徐庆飞,沈杰. 宇航总体技术, 2021(04)
  • [2]无基础设施依托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杜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2)
  • [3]大规模智能组网技术的仿真设计与性能分析[D]. 李自州.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民用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军事通信的利弊思考[J]. 陈大勇,谢佳轩,张梅双. 舰船电子工程, 2017(10)
  • [5]基于快速战术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系统初探[J]. 孙延坤,郭卫东. 中国新通信, 2017(15)
  • [6]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研究[J]. 徐全盛,邹勤宜,葛林强. 通信技术, 2016(02)
  • [7]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 张雷,许飞,隋天宇. 通信技术, 2015(04)
  • [8]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J]. 王俊,陈志辉,田永春,武明. 通信技术, 2014(12)
  • [9]宽带战术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J]. 金红军. 通信技术, 2014(09)
  • [10]基于SOA技术的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研究[J]. 陈强,孙超山. 通信技术, 2014(06)

标签:;  ;  ;  ;  ;  

战术通信移动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