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临泽采样区土壤分类研究

河西走廊临泽采样区土壤分类研究

一、河西走廊临泽样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丽娜[1](2019)在《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洲是干旱区发展的基石,水资源是影响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绿洲内部农业规模和生态规模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通过发展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和高效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从而缓解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保证绿洲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分析了绿洲水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及农业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从“数量适度”、“结构适度”和“空间适度”三个维度描述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构建了基于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模型、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并针对我国西北典型绿洲区黑河流域中游提出研究区绿洲农业的适度发展规模、最优发展结构和高效空间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基于绿洲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组成的相互关系分析,建立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洲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该框架认为“适度农业规模”具有“三维”特征,其一为“数量适度”,即通过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形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探讨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发展规模;其二为“结构适度”,即农业规模内部的作物种植结构,从节水高效的优化目标出发,确定适度农业规模的最优发展结构;其三为“空间适度”,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在灌区尺度上研究作物空间布局优化,获得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高效空间发展模式。(2)建立了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确定了黑河中游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在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角度探讨了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方法。首先从理论分析方面,以地下水埋深、农田防护比例、植被覆盖率和大风发生频次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绿洲生态健康,构建了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和风沙动力学原理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EHA);从实践应用方面,构建了基于绿洲圈层结构和绿洲沙漠化土地整治实地试验结果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OCT)。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试验两方面探讨不同来水情景和生态需水情景下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结果表明:SASM-EHA模型和SASM-OCT模型计算的黑河中游适度绿洲规模分别为20792458 km2和20592387 km2,适度农业规模分别为16631967 km2和16421921 km2,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因此,SASM-EHA模型可推广用于中国西北其他无实地试验资料的绿洲区适度农业规模的确定。按照SASM-EHA模型计算黑河中游现状2015年农业规模应该减少210 km2,黑河中游绿洲生态防护规模应该控制在20%左右才能保证绿洲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3)构建了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获得了不同来水情景和价格波动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为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模式,建立了以单方灌溉水净效益最大和单位种植面积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不同来水情景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节水情景计算未来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提高情景下灌区及整个黑河中游绿洲区的农业节水量。考虑到作物种植结构除了决定于自然资源条件,同时也受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未来价格波动下的种植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农业净效益提高0.52亿元,农业用水量减少1.02亿m3;未来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较小,经济作物价格的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10%,黑河中游绿洲区可节水2.63亿m3,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20%,可节水3.08亿m3,减少的农业用水可以用于弥补生态用水的不足,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地下水的均衡状态。本文提出干旱区农业应该推行“发展高效节水”与“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并举的政策,以避免出现越节水越缺水的现象。(4)建立了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获得了玉米和小麦的空间优化布局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建立了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基于ArcGIS平台耦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现状农业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数据确定综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确定模型的先验分布概率;将种植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确定作物种植面积可分配概率,得到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该模型耦合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实现了种植结构数量和空间的优化统一,为解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玉米适宜耕种区与现状玉米面积分布大体一致,小麦的适宜耕种区与现状分布差异较大,同时玉米适宜耕种区远远大于小麦适宜区;优化后玉米和小麦高分配概率较优化前更加集中;优化后玉米种植面积在临泽县和高台县应调减,甘州区应调增;优化后小麦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甘州区和临泽县。

翟橙[2](2018)在《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2014年中国土系调查课题,选取怀化地区10个典型旱地土壤剖面,3个典型水稻土剖面,通过采样点成土环境调查、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以及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检索出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并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旨在为建立湖南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和典型土系单元提供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原则与方法,对怀化地区由板、页岩风化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旱地以及由板、页风化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进行检索,其中旱地主要的诊断层有: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雏形层;诊断特性及现象有:铝质现象、铁质特性、准石质接触面、湿润土壤水分状况、热性土壤温度状况等;水稻土主要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诊断特性及现象有:氧化还原特征、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热性土壤温度状况、潜育特征。(2)旱地根据板、页岩红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可划分为:淋溶土、富铁土、新成土和雏形土4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富铁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亚纲;黏化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雏形土、简育湿润富铁土、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土类;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和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等5个亚类。根据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其可划分为:雏形土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铁质湿润雏形土、铝质湿润雏形土2个土类;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2个亚类。根据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划分为人为土1个土纲;水耕人为土1个亚纲;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3)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旱地板岩红壤建立了黏质高岭石型酸性热性-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等6个土族和7个土系;旱地紫色砂页岩紫色土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等3个土族和3个土系;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热性-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等3个土族和3个土系。(4)通过对怀化地区板、页岩红壤、紫色砂页岩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的研究,发现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在参比的过程中,呈现不对称关系,尤其是在高级分类单元中,两者的对应关系较复杂,有多对一、一对多的情况;而在基层分类单元中,两者对应关系较为简单,基本为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

欧阳宁相,张杨珠,盛浩,周清,黄运湘,廖超林,罗兰芳,袁红[3](2017)在《湘东地区花岗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湖南省东部花岗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湘东地区8个由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典型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检索出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据此确定了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土壤剖面包含了淡薄表层、暗瘠表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等9个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分别为:淋溶土、富铁土和雏形土3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富铁土和湿润雏形土3个亚纲;简育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酸性湿润淋溶土和铝质湿润雏形土4个土类;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酸性湿润淋溶土4个亚类;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酸性热性-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等6个土族和脱甲系(43-CS18)等8个土系。实践表明,目前的土族土系划分标准适用于供试土壤基层分类单元划分。与土壤发生学分类结果相比,土壤系统分类结果更能定量反映出湘东花岗岩母质发育土壤性状的差异,进而客观反映出土壤发育阶段和土壤类型的差异。

鞠兵[4](2016)在《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的高级单元分类标准与检索,但是在基层分类研究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尤其作为我国北方农耕土壤的主体之一,石灰性土壤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半干润地区。在这类土壤中,积钙过程往往受母质、地形、水分、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发育强度和剖面形态特征。因此,在对这类土壤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基层分类的划分方法,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在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中描述、解释和利用土壤,推动土壤系统分类的进展。本研究以河南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的石灰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石灰性土壤中的积钙过程的特征,并尝试从高级分类单元的检索和分类以及基层分类的方法角度,探讨如何在高级、基层分类中认识和划分石灰性土壤;并基于土壤-景观模型,通过样区的实证研究,探索石灰性土壤的不同土系在景观中的特征。研究发现,本文选取的弱发育石灰性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以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和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为主;而后者包含的土壤中,具有钙积层、钙积现象和石灰性等不同的积钙过程和剖面形态特征。从成土环境角度分析,石灰性土壤的积钙过程主要受到母质类型、地形(海拔、坡度)、水分条件等影响,尤其在山地、丘陵及岗地区,钙积层更多地发育在坡脚、洪冲积扇下缘等物质汇聚的地形部位。在基层分类中,结合河南省土壤特征,提出“特定土层”的涵义、成因划分及半定量化的表达,阐述了“土系划分的逻辑方法”,以规范土系的划分工作;并据此,对研究区内的石灰性土壤共划分了26个土族、40个土系。同时,在小样区(郑州)建立了典型土系与景观的环境要素组合的特征。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对“钙积层”的修订建议,即首先检索可辨认次生碳酸盐的体积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然后再检索碳酸钙含量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其次,首次提出在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中,新增一个“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以区分土体中钙积层有无的土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四版)》提供依据。在高级单元划分基础上,新建的26个土族和40个土系代表了河南地区典型石灰性土壤在基层分类中的主要剖面形态特征。通过野外验证说明,已有的景观推理结果基本反映了典型土系在研究区的主要分布范围和相应的环境要素阈值;同时,验证过程中也发现,推理结果并不能完全与现实土壤的分布情况相一致。

易晨,马渝欣,杨金玲,李德成,张甘霖[5](2015)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单元土族建设现状与命名上存在的问题》文中指出土族与土系是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单元,也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工作的重点。依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在2013年制订刊出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重点分析了1998年以来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单元研究工作建立的土族在命名格式上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我国的土族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安玲玲[6](2014)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是地球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各个圈层中起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且维持着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土壤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土壤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土系数据库作为土壤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土壤工作者的关注。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系是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在实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类单元,实用性比较强,其划分指标也明确,并可输入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科学管理、使用和共享等。由于相同土系的生产适宜性大体一致,与生产应用的结合性较强。因此,进行土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土系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也成为当今国内土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项目的子课题:“浙江省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浙江卷》”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1:25万浙江省土系数据库,把土系属性(把土系属性分为图斑信息、景观环境数据、典型单个土体数据和发生层数据4部分)数据库和土系空间数据库融为一体,实现了浙江省土系调查数据的高效有序和信息化管理。并专门开发了浙江省土系数据库输入系统,实现土系属性的方便输入与更新。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基础上,初步进行了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的估算方面的拓展研究,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中选取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容重、土层厚度、土壤砾石(粒径>2mm)的体积分数等进行了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的估算。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得到浙江省陆地土壤碳库为0.81Pg,平均碳密度为8.37kg﹒m-2;GIS估算法得到浙江省陆地土壤碳库为0.83Pg,平均碳密度为8.08kg﹒m-2。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以金衢盆地向台温沿海倾斜的东南向条带状为低值中心,向北、西、南逐渐增加。此外,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近30年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浙江省从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不大,但从土壤亚类看,有机碳密度变化明显,可以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不变型三类。从区域看,浙江省南部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出现大幅度降低;中东部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也有略微下降;西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上升幅度最大。

庄云[7](2013)在《我国中间香型主产烟区典型烟田土系划分》文中认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只有在科学认识土壤类型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管理和保护土壤资源。土族和土系是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单元,土系作为分类系统的最低分类单元,涵盖了土壤的最全面的信息,最直观地反映了土壤特征,在指导农业生产和保护土壤环境方面均意义重大。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中间香型烤烟产区是我国三大香型烟区之一,土壤作为烤烟生长所依赖的环境因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且对烟叶香型风格的彰显有着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国内对烟田土壤开展的有关土壤类型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发生学分类,由于当时缺乏统一的分类原则、方法与指标,土种存在命名随意、同名异土或同土异名、信息定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动态可比性等一系列问题。土壤系统分类近年来迅速发展,它是一种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谱系式定量土壤分类,具有定量(精确的属性范围)、定型(稳定的土层结构)和定位(明确的地理位置)的特征。然而,目前我国烟田土壤土系的建立还处于空白状态。针对特定烟区,建立代表性烟田的土系,对于制订烟区发展区划、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强化烟叶的香型风格均具有积极的生产意义。本文以我国中间香型主产烟区为研究对象,包括东北烟区、山东烟区、湖北烟区、陕西烟区、重庆烟区、湖南烟区、贵州烟区。采用“以烟定田”的思路确定典型烟田,在各调查的县市分别确定3-12块烟田;参照《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开展土壤调查;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划分,依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2年制订的《土族与土系划分标准》进行基层单元的划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烟区主要选择辽宁的宽甸、吉林的汪清和黑龙江的宁安三个主要植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高级单元划分中,调查土样共检索出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3个土纲、5个亚纲、6个土类、7个亚类;在基层单元划分中,共划分出11个土族,同一土族下的各个剖面土层特征相似,总共划分出11个土族。2.山东烟区主要选择蒙阴、临朐、费县、莒县、诸城和五莲为研究对象。在高级单元划分中,调查土样划分为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3个土纲、4个亚纲、7个土类、8个亚类。山东烟区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和母岩复杂,不同的烟田土壤特征差异较大。在基层单元划分中,所调查的37个典型烟田可分划为17土族和34个土系。3.湖北烟区主要选择鄂西地区的利川、咸丰、兴山和房县四个地区作为典型烟区。在高级单元划分中,湖北鄂西可划分为人为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3个土纲、4个亚纲、11个土类、13个亚类。在基层单元划分中,划分为18个土族、19个土系。4.陕西烟区主要选择陕南安康市的旬阳县和汉中市的南郑县为研究对象。在高级单元划分中,调查烟区可划分为淋溶土纲、雏形土纲2土纲、2个亚纲、5个土类、5个亚类。在基层单元分类中,可划分为6个土族、7个土系。5.重庆烟区主要选择彭水、武隆和巫山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在高级单元划分中,可划分为淋溶土纲、雏形土纲2个土纲、2个亚纲、2个土类、3个亚类。基层单元划分中,可划分为7个土族、10个土系;同一土族下的不同土系差异主要是土壤中岩石碎屑种类和含量的差异。6.湖南烟区主要选择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和张家界的桑植县为研究对象。在高级单元划分中,划分出人为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3个土纲、3个亚纲、5个土类、6个亚类。在基层单元划分中,划分出8个土族、12个土系;同一土族不同土系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特征土层的颜色和新生体(铁锰结核)的含量。7.贵州烟区主要选择清镇市开阳县(KY)、六盘水市盘县(PX)、遵义市遵义县(ZY)、余庆县(YQ)、道真县(DZ)、铜仁市德江县(DJ)、毕节市黔西县(QX)、威宁县(XN)、安顺市西秀区(XX)、兴义市兴仁县(XR)、凯里市(KL)、凯里市天柱县(TZ)、都匀市贵定县(GD)为典型烟区代表。在高级单元划分中,可划分为人为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富铁土纲5个土纲,8个亚纲、20个土类、28个亚类。

雷学成[8](2012)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中国科技部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编号:2008FY110600)子课题“江苏省北半部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江苏卷》编制”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并得到该项目资助。土壤发生分类推动了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在土壤资源利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分类模棱两可、缺乏定量化、易出现同土异名或同名异土等无法弥补的劣势。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为此提供了解决的途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高级分类级别体系,在全国多个典型地区建立了样区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针对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仅仅提出了土族和土系划分的原则,并据此划分出了土族和土系,而没有具体的划分方法。同时,江苏省北部地区作为重要的农业区,土壤资料仍然停留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阶段,尚无任何有关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及要求,研究江苏省北部地区的典型土壤,确定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选择一个较小的样区,研究土系划分的影响因子及划分方法,建立土系。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理论为指导,通过查询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土种,在野外按照地形、母质、生物等成土因素的空间变化布置了多个剖面并采样,确定了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中的位置;对江苏省新沂样区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利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相关功能,选取、确定了土系划分因子及其指标,最后采用检索方法划分出了土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经初步调查研究,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分布于人为土、盐成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五个土纲中,具有的诊断层包括水耕表层、漂白层、雏形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钙积层及盐积层,诊断特性有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人为扰动层次、半千润土壤水分状况、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热性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和盐基饱和度等。2运用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及其它方法,选择①控制层段内特征土层种类、排列、厚度;②土壤表层质地;③有机质含量高低三个影响因子划分土系。3土系划分检索先后顺序具体如下:(1)紫红色砂砾岩类风化半风化物土层、铁锰胶斑层和石灰结核层等特征土层是否出现,及其出现深度;(2)土壤表层质地是否一致,不同质地类型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土系;(3)按照有机质分级指标,结合供试土壤表层有机质状况,按照>30、20-30、10-20、6-10(g/kg)四个级别划分土系。

孙小艳[9](2011)在《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85和1995年两期矢量数据以及2009年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多源数据的解译和整合,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库。其后首先从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级别对张掖绿洲的静态景观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对于一定研究区域不同分析尺度对景观特征的影响。其次,基于以往斑块动态分类,将不同时期不同景观斑块动态变化按继承性分为未变斑块、新生斑块、延展斑块、收缩斑块和消融斑块5种类型,从斑块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绿洲化过程中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最后,分析了不同斑块类型面积转移方向以及影响研究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景观静态特征分析(1)斑块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小斑块在景观中破碎化程度最高,中斑块次之,大斑块和巨斑块相对聚集。从不同景观类型来看,农田以小斑块和中斑块居多;林地和草地以中斑块为主,但是草地各级别斑块数量远高于林地,且林地无巨斑块;水体小斑块、中斑块和大斑块数量接近,均小于100个,巨斑块数量最少;在面积上,以上4种景观类型中大斑块具有绝对优势;建设用地小斑块数量和面积都远远高于其它级别斑块,占主导地位;未利用土地中斑块和大斑块在数量上占优势,在面积上则以巨斑块和大斑块为主。从不同级别斑块的平均分维数来看,巨斑块形状最复杂,其边界受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波动的影响最敏感。不同景观类型的分维数与斑块面积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以斑块面积为变量的条件下,不同景观类型的分维数成一元二次方程变化。(2)类型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农田在空间上呈集中连片分布;过度放牧导致草地在景观上呈破碎化;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分维数最高,形状最为复杂;建设用地在景观上比较破碎,呈散点状分布于绿洲中;林地在景观中比重最小,分维数相对较高,说明该类型比较稳定,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3)景观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2009年张掖绿洲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性较高;景观整体比较破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形状比较简单。其中,在不同的小绿洲中景观特征差异较大。高台绿洲景观斑块形状简单,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但景观类型相对较丰富。甘州绿洲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异质性高。临泽绿洲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残丘区,形状也较复杂,景观中斑块优势度明显。2、不同时期景观斑块空间格局从不同变化模式的斑块格局来看,1985-1995到1995-2009年,农田景观未变斑块、收缩斑块和新生斑块呈破碎化趋势,延展斑块和收缩斑块空间聚集程度增加。林地景观未变斑块、新生斑块和延展斑块呈破碎化趋势,收缩斑块和消融斑块趋向聚集分布。草地景观消融斑块呈聚集分布的趋势,其它4种变化模式呈破碎化趋势。水体景观5种变化模式都呈破碎化趋势。建设用地的消融斑块趋向聚集分布,其它类型则呈破碎化趋势。3、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动态转化分析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表明,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动态转化最明显的是农田与草地、农田与未利用土地、农田与建设用地以及草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从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看,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农田扩张的主要来源,且多以小斑块的形式向外围延展;在农田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农田斑块的不断收缩、消融,其中以收缩的比重较大,建设用地扩张是农田收缩的主要去向。在绿洲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和农田一直以来都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因素。两个时间段内,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大量农田,主要表现为在建设用地周边以小斑块的形式不断侵占农用地,以及在适宜建筑的农用地上新建出一批聚集分布的建设用地。4、驱动力分析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递增,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以及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的下降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张掖绿洲扩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绿洲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造成了绿洲景观一定程度的退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地退化、水体萎缩以及未利用土地(戈壁)扩张。

姚莉[10](2011)在《江汉平原部分土系认证》文中指出土壤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也是因地制宜地管理土壤、保护生态与环境和转让农业技术的依据。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为指导,选取江汉平原典型样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调查了样区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基础上,参照土壤母质及地形地貌等与土系变异相关因素的空间变化设置剖面位置及数量,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荆州的潜江县、江陵县,共调查主要剖面26个,并进行了采样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按照定量分类的总体要求,结合土壤剖面形态和土壤理化学性质,识别出4个诊断层:水耕表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雏形层;6个诊断特性: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土壤温度状况、土壤水分状况、铁质特征、石灰性。通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的高级单元检索,样区土壤归属雏形土和人为土两个土纲。(2)通过气象数据整理分析,样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和潮湿水分状况,进一步检索结果为水耕人为土、潮湿雏形土和湿润人为土三大亚纲;再根据潜育特征等诊断特性划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淡色潮湿雏形土和简育湿润雏形土四个土类;亚类的划分上,则根据土壤剖面有无石灰反应,共划分7个亚类。(3)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全磷、全钾、碳酸钙、阳离子交换量与多个土壤性质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碳酸钙、质地及全氮含量在方差分析中变异系数较大,表明这三个性质对土壤的影响变幅较大;另外样区的成土特点和特征土层对土系的划分也很重要,因此,上述几个理化性质是划分土系的重要因子。(4)根据上述研究中选定性质加上相应的量度指标构成土系划分因子。具体指标及检索顺序如下:a)土体构型检索:土壤剖面中有无特征土层,以及特征土层的种类、厚度及在土体剖面中的排列状况。b)土壤质地:特别是表层土壤质地状况,不同的质地类型划分为不同的土系。c)阳离子交换量:根据样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情况,按32cmol+/kg-44 cmol+/kg、32cmol+/kg-21cmol+/kg、21cmol+/kg-13cmol+/kg、<8cmol+/kg四个等级来划分土系。(5)按照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样区共划分出13个土系,8个雏形土,5个人为土

二、河西走廊临泽样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西走廊临泽样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适度绿洲规模研究进展
        1.2.2 适度农业规模研究进展
        1.2.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4 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1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
        2.1.1 绿洲规模与农业规模的内涵与外延
        2.1.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内涵
    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依据
        2.2.1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
        2.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依据
    2.3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黑河中游绿洲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河流水系
    3.2 黑河中游水资源系统要素分析
        3.2.1 降水
        3.2.2 地表水资源
        3.2.3 地下水资源
        3.2.4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利用量
    3.3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与水资源的关系
        3.3.1 绿洲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3.3.2 绿洲演变与绿洲水资源的关系
    3.4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基本思路
    4.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的建立
        4.2.1 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EHA)
        4.2.2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OCT)
    4.3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计算结果—以黑河中游为例
        4.3.1 模型情景设置
        4.3.2 模型输入数据
        4.3.3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4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结构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5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5.1 不同节水情景节水潜力估算
        5.1.1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5.1.2 基于节水措施发展不确定性的节水潜力估算
    5.2 不同情景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2.1 不同来水情景和节水情景设置
        5.2.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的求解
    5.3 黑河中游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1 现状种植结构优化对比
        5.3.2 不同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3 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6.1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思路
    6.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6.2.1 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
        6.2.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6.3 多源数据预处理
        6.3.1 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
        6.3.2 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6.3.3 作物种植适宜面积分布
    6.4 黑河中游农业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4.1 单种作物空间优化分布
        6.4.2 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国内外土壤分类研究进展
        2.1 国外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2.2 国内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4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5 分析项目与方法
第三章 怀化地区旱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1 板、页岩红壤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1.1 板、页岩红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1.2 板、页岩红壤的物理性质
        1.3 板、页岩红壤的化学性质
        1.4 板、页岩红壤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2.1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剖面形态特征
        2.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物理性质
        2.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化学性质
        2.4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3 水稻土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3.1 水稻土的剖面形态特征
        3.2 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3.3 水稻土的化学性质
        3.4 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第四章 怀化地区典型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建立与高级分类单元检索
    1 旱地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1 诊断表层
        1.2 诊断表下层
        1.3 诊断特性及现象
    2 板、页岩红壤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2.1 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3.1 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3.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4 水稻土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4.1 诊断层
        4.2 诊断特性
        4.3 水稻土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4.4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第五章 怀化地区典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1 板、页岩红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1.1 土族的划分
        1.2 土系的划分
    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2.1 土族的划分
        2.2 土系的划分
    3 水稻土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3.1 土族的划分
        3.2 土系的划分
第六章 怀化地区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1 参比类型
        1.1 区域参比
        1.2 类型参比
        1.3 单个土体参比
    2 板、页岩红壤的参比
    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参比
    4 水稻土的参比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3)湘东地区花岗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供试土壤成土环境
    1.3 样点采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与主要理化性质
    2.2 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2.2.1 诊断表层
        2.2.2 诊断表下层
        2.2.3 诊断特性
    2.3 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3.1 高级分类单元划分
        2.3.2 基层分类单元划分
3 讨论
    3.1 湘东地区花岗岩母质发育土壤在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关系
    3.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土系建立的原则与标准》[17]在花岗岩红壤基层分类中的应用
4 结论

(4)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1.3 本研究中常见的基本概念与说明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及其在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1.2.2 中国土壤分类简述
        1.2.3 我国基层分类中的土种与土系
        1.2.4 我国土系的应用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案
2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成土环境
        2.1.2 代表性成土过程与土壤类型
        2.1.3 小样区(郑州)概况
    2.2 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
        2.2.1 代表性单个土体的选择与分布
        2.2.2 野外剖面描述与样品采集
        2.2.3 室内样品分析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获取、处理及制图方法
3 典型景观石灰性土壤的形态学特征
    3.1 代表性单个土体所在景观的特征
    3.2 豫西地区山地、丘陵
        3.2.1 黄土丘陵岗地
        3.2.2 丘陵区
        3.2.3 山地区
    3.3 太行山前冲积平原
        3.3.1 自太行山东麓向东
        3.3.2 自太行山东麓向南
    3.4 豫南湖积平原区
    3.5 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区
    3.6 本章小结
4 石灰性土壤的机械组成特征
    4.1 风积黄土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2 冲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3 洪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4 坡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4.5 发育在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土壤机械组成
    4.6 本章小结
5 石灰性土壤的高级分类诊断
    5.1 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
    5.2 供试单个土体的诊断与分类
        5.2.1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5.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5.3 本章小结
6 干润雏形土的积钙特征与诊断
    6.1 供试土壤高级单元的诊断
    6.2 干润雏形土积钙过程与景观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典型景观中的单个土体
        6.3.1 具有钙积层的单个土体
        6.3.2 具有钙积现象的单个土体
        6.3.3 具有石灰性的单个土体
    6.4 积钙过程在景观中的特征
    6.5 “钙积层”修订建议
    6.6 “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分类修订
        6.6.1 新增“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及定义
        6.6.2 修订后的简育干润雏形土及检索
    6.7 增设“石质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商榷
        6.7.1 山地区土壤的“雏形层”与“石质接触面”
        6.7.2 剖面形态对比与诊断
        6.7.3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石灰性土壤的土族划分
    7.1 土族的诊断依据与标准
        7.1.1 原则
        7.1.2 控制层段的设置
        7.1.3 颗粒大小级别
        7.1.4 土壤温度状况
        7.1.5 矿物学类型
        7.1.6 石灰性与酸碱性
    7.2 土族的诊断与命名
        7.2.1 颗粒大小级别的控制层段与检索
        7.2.2 土壤温度状况的检索
        7.2.3 矿物学类别控制层段与检索
        7.2.4 石灰性与非酸性
    7.3 本章小结
8 土系划分研究与河南典型土系的建立
    8.1 土系划分的研究
        8.1.1 控制层段的设置
        8.1.2 相关土层概念辨析(土层、发生层、诊断层、特征土层和特定土层)
        8.1.3 特定土层成因划分与定量化表达
    8.2 新建土系的逻辑分析
    8.3 典型土系的确立与简述
        8.3.1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8.3.2 壤质(或粗骨壤质)混合型温性-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
        8.3.3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8.3.4 黏壤质混合型热性-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8.3.5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
    8.4 本章小结
9 基于土壤-景观模型的典型土系景观特征
    9.1 基于模糊逻辑的景观模型与方法
    9.2 研究区与环境要素概况
        9.2.1 研究区(郑州)
        9.2.2 环境要素概况
    9.3 代表性土系的景观特征与模型
        9.3.1 古荥系
        9.3.2 渑池系
        9.3.3 白沙系
        9.3.4 花园口系
        9.3.5 郑森系
    9.4 典型土系的景观推理模型
        9.4.1 古荥系
        9.4.2 渑池系
        9.4.3 白沙系
        9.4.4 花园口系
        9.4.5 郑森系
        9.4.6 小结
    9.5 典型土系的景观模型的外业验证
        9.5.1 验证方法
        9.5.2 验证样点的分布
        9.5.3 验证结果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1.1 修订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钙积层”
        10.1.2 新增了“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
        10.1.3 提出了基于石灰性土壤的特定土层的分类及定量化表达
        10.1.4 提出了石灰性土壤中典型土系的景观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
    10.2 创新性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 二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单元土族建设现状与命名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老标准中土族建立的要求比较
    1.1描述土族的指标、指标排列顺序与土族命名格式
    1.2指标类型的确定
2以往土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描述土族的指标缺乏
    2.2土族命名格式不符
    2.3具体指标类型选用有误
3结论

(6)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分类与土系
        1.1.1 土壤分类研究动态
        1.1.1.1 国外土壤分类研究
        1.1.1.2 我国土壤分类研究
        1.1.2 土系
        1.1.2.1 土系的概念
        1.1.2.2 土系的应用和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数据库研究动态
        1.2.1 土壤数据库的起源
        1.2.2 土壤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1.2.2.1 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阶段
        1.2.2.2 不同比例尺土壤数据库阶段
        1.2.2.3 我国土壤数据库研究
    1.3 土系数据库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类型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内容
        2.3.1 土系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2 土系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3.3 土系数据库的应用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浙江省土系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库结构
        3.1.1 数据组成分析
        3.1.2 数据字典
    3.2 空间数据库建立
        3.2.1 典型土系数据库
        3.2.2 参比土种数据
        3.2.2.1 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
        3.2.2.2 典型土种空间数据库
        3.2.3 基础背景数据
    3.3 属性数据库建立
    3.4 图形与属性关联的一体化管理
        3.4.1 土系剖面点图与属性表关联
        3.4.2 土系剖面点图与土壤类型图空间对应
        3.4.3 土系剖面点与典型土种剖面点关联
    3.5 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3.6 小结
4 土系数据库的应用
    4.1 浙江省土壤碳密度与储量估算
        4.1.1 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
        4.1.1.1 土壤类型法
        4.1.1.2 GIS 估算法
        4.1.2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2.1 土壤类型法
        4.1.2.2 GIS 估算法
        4.1.2.3 土壤类型法与 GIS 估算法的比较
    4.2 近 30 年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4.2.1 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估算方法
        4.2.2 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及变化
        4.2.3 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
        4.2.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
        4.2.5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变化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致谢

(7)我国中间香型主产烟区典型烟田土系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分类研究进展
        1.1.1 国外土壤分类
        1.1.2 中国土壤分类
    1.2 土系划分的研究进展
        1.2.1 土系的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
        1.2.4 土系划分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典型烟田的确定及其调查
    2.2 典型烟田土壤系统分类确定的依据
    2.3 调查烟区的概况
        2.3.1 东北烟区
        2.3.2 山东烟区
        2.3.3 湖北鄂西烟区
        2.3.4 陕西南部烟区
        2.3.5 重庆烟区
        2.3.6 湖南西部烟区
        2.3.7 贵州烟区
第三章 我国主要中间香型烟区土系划分
    3.1 东北烟区
        3.1.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1.2 基层单元的归属
    3.2 山东烟区
        3.2.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2.2 基层单元的归属
    3.3 湖北鄂西烟区
        3.3.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3.2 基层单元的划分
    3.4 陕西南部烟区
        3.4.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4.2 基层单元的归属
    3.5 重庆烟区
        3.5.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5.2 基层单元的归属
    3.6 湖南西部烟区
        3.6.1 高级单元的归属
        3.6.2 基层单元的划分
    3.7 贵州烟区
        3.7.1 高级单元的划分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创新点与不足
        4.2.1 创新点
        4.2.2 不足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土族与土系划分标准
附录二 各烟区典型剖面点照片
致谢

(8)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发展
        1 世界近代土壤分类
        2 世界现代土壤分类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
        1 我国古代土壤分类
        2 我国近现代土壤分类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 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 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 充分注意我国特色
        4 土壤系统分类较发生分类的优势
        (1)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
        (2) 土壤系统分类的优势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1 气候条件
        2 地形条件
        3 成土母质
        4 植被状况
        5 人为活动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剖面布置与野外调查
        2 土壤类型划分
        3 实验室分析技术
        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高级分类
    第一节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具有的诊断层
        2 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具有的诊断特性
    第二节 高级分类单元划分
        1 人为土
        2 盐成土
        3 淋溶土
        4 雏形土
        5 新成土
第四章 典型样区土壤基层分类
    第一节 剖面基本信息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颗粒组成
        2 土壤有关化学性质
    第三节 土族的划分
        1 划分土族的原则
        2 土族控制层段
        3 土族划分指标依据
        4 土族的划分
    第四节 土系划分因子
        1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的选取
        (1)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 土系划分影响因子的选取
        2 土系划分因子的归纳
    第五节 土系的划分
        1 土系控制层段
        2 土系划分方法
        3 土系命名
        4 土系划分
        5 土系记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展望
附页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9)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绿洲研究现状
    1.2.1 绿洲的概念
    1.2.2 绿洲研究进展
1.3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资源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1.6 植被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1.3 斑块动态类型划分及信息提取
    3.1.4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3.2 技术路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掖绿洲景观特征分析
4.1 基于斑块尺度的景观特征
    4.1.1 斑块分级
    4.1.2 斑块数量和面积特征
    4.1.3 斑块形状特征
4.2 基于类型尺度的景观特征
4.3 基于景观尺度的景观特征
    4.3.1 总体静态特征
    4.3.2 分区(基于县域)静态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时期绿洲景观斑块动态格局
5.1 景观总体变化分析
5.2 农田斑块动态格局
5.3 林地斑块动态格局
5.4 草地斑块动态格局
5.5 水体斑块动态格局
5.6 建设用地斑块动态格局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斑块动态机制分析
6.1 斑块动态转化分析
    6.1.1 农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2 林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3 草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4 水体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5 建设用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2 斑块动态驱动力分析
    6.2.1 气候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2.2 水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2.3 人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论文 致谢

(10)江汉平原部分土系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级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1.2.1.1 国外研究动态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土壤基层分类的发展
        1.2.3 土系划分指标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点布设与分析方法
        2.2.1 样点布设及土样采集
        2.2.2 理化性质分析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1.1 高级分类单元认证
        2.3.1.2 土系划分的指标和原则
        2.3.1.3 土系划分
        2.3.2 技术路线
3. 高级分类单元及土族的划分
    3.1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3.1.1 诊断层
        3.1.2 诊断特性
    3.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3.3 土族的划分
        3.3.1 土族的控制层段
        3.3.2 划分土族的依据和指标
4 土系的建立
    4.1 样区土壤的成土因子
        4.1.1 自然成土因子
        4.1.2 人为作用因子
    4.2 土系划分的控制层段及原则
        4.2.1 土系的控制层段
        4.2.2 土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4.2.2.1 土系划分的原则
        4.2.2.2 土系划分的依据
    4.3 样区土系划分因子的选取
        4.3.1 根据综合性原则选取的划分因子
        4.3.2 根据主导性原则选取的划分因子
        4.3.3 根据差异性原则选取的划分因子
    4.4 样区土壤土系划分因子的归纳
    4.5 土系的确定
    4.6 土系记述(见附录)
    4.7 土系检索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河西走廊临泽样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D]. 郝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2]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D]. 翟橙.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3]湘东地区花岗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J]. 欧阳宁相,张杨珠,盛浩,周清,黄运湘,廖超林,罗兰芳,袁红. 土壤, 2017(04)
  • [4]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D]. 鞠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单元土族建设现状与命名上存在的问题[J]. 易晨,马渝欣,杨金玲,李德成,张甘霖. 土壤学报, 2015(05)
  • [6]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D]. 安玲玲.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7]我国中间香型主产烟区典型烟田土系划分[D]. 庄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8]江苏省北部地区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划分研究[D]. 雷学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9]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D]. 孙小艳. 鲁东大学, 2011(08)
  • [10]江汉平原部分土系认证[D]. 姚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河西走廊临泽采样区土壤分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