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文戏仿与中文戏仿的异同

论英文戏仿与中文戏仿的异同

一、试论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左乃文[1](2020)在《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借助他人话语来表达自我观点。此类言语活动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本文以汉语中的话语套用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功能主义视域下,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话句法理论和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着眼于话语的基本单位——句子展开研究。通过对话语套用的结构、意义、篇章、功能的研究能够为套用现象的分析提供框架,较为清楚地揭示套用与引用的差异,并尝试构建话语套用的分析体系。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话语套用的选题缘起,指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主要梳理了话语套用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语料情况作出说明。第二章通过辨析套用与仿拟辞格的异同,比较套用、引用、借用、化用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话语套用的确定标准,界定套用现象。从关联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总结话语套用在结构、意义、语篇和功能上的特征。依据话语套用的三个层级:当下文本层、原话语层和套用层,划分套用类型。根据话语套用各个层级的互动关联,区分明示性套用(与原话语层的互动)与联想性套用(与当下文本层的互动);根据套用层和原话层的语篇表现,区分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根据套用层内部套用话语和原话语的关系,区分框架套用与实体套用。以第二章概括出的套用特点为依据,组织安排第三至七章。第三章从话语套用的结构特征分析不同套用类型的形式表现和建构模式。明示性套用具体表现为明标性套用和无标并置套用两类,前者利用套用标记中话语主体、修饰语的数量及位置体现套用表达的创新性。后者依靠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通过形式距离的相近引导受话人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认知和意义上的解读。联想性套用的突出特点是语篇内不出现原话语和套用标记,只依赖于受话人的认知联想,主要表现为框架套用。依据不同类型的表现,建构套用表达的形式模式、语义关系模式和认知模式。第四章从话语套用的意义特征分析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性与类推关系。套用浮现义不是当下文本义与原话语义的简单加合。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解释在选定当下文本和原话语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套用手段筛选参照话语的内容,最终糅合呈现为套用表达。利用“再语境化”概念,分析原语境因素对话语套用的重要影响,原话语经过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以及套用义的语境解读。话语套用的结构形式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类推产生的,通过概念整合、语境吸收浮现出的套用义,在不同场合下类推形成了系列表达和多种语义模式。第五章从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分析其语篇表现。套用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原有文本的解构和现有文本的建构形成的互文重构是同时进行的,具体表现为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和互文本与主文本之间的互动。基于话语套用的对话特点,体现了文本间的互涉、交融。根据原话语层的隐现,将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分为言内套用和言外套用,其利用语篇衔接语、激活认知记忆等方式连贯话语套用各个层级,而后进行线性排列。不同的语篇模式和套用层所处位置决定了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第六章从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分析其传信策略。不同套用类型利用多种形式表明套用话语的来源和获取途径,以此传递言者的认识态度,具有表达“言之有借,无意掠美”的作用。通过言语手段标示传信语,交代话语出处,构建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标明套用话语中言者认识的来源理据。原话语显隐及其出现的位置、“套用X话(说)”中不同的X、套用话语中留存的结构框架是查据套用信息来源的编码形式。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既可以对原话语明说或隐去作出策略选择,也能利用不同方式对套用话语的信息地位进行策略调整,使表达言据性的原话语、“套用X话(说)”处于背景位置,使表达主观认识的套用话语凸显成为前景信息。第七章从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分析其交互功能。话语套用是具有交互特征的动态交际活动。交互功能是促使套用表达式形成的重要动因,其在语篇中表现为互文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委婉情态和立场建构。言者利用套用层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情态词、标记成分、并置语序及套用话语的配合,语境化吸收它们的主观性特征,建立不同层级的关联。各个层级在文本互动中也蕴含着人际互动功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附带情感态度,使观点呈现丰富内涵。在交互作用下实现主观认识的表达,体现了言者对受话人的关注。委婉情态、视角取向和设立言谈立场是话语交互功能的体现。第八章是总结和余论。套用表达是表述言者创新性观点的话语手段,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了传承基础上令人感到陌生新鲜的表达效果,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语套用结构、语义、语篇和功能的分析,揭示套用和引用在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对话语套用现象的系统研究能够有利于语言伦理建设、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语言的文化传统以及跨语言的比较等角度,还可以对汉语套用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

王钦懿[2](2020)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文中提出自互文性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互文性研究逐渐在中国掀起了研究热潮,为我们探究文本的结构,语言与社会语境的相互建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互文性研究逐渐呈现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引起了修辞领域和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共同关注。但是,与国外相比,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仍然较短且不够深入,往往驻足于对互文性的界定和互文手段的描述,尚未获得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理解与阐释,围绕政治文本互文性作用机制的讨论尚不多见。可见,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是扩展政治语言学和互文性问题领域的有利视角。由于互文性这个定义自身蕴含的巨大思想性,以及发展历史上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互文性成为使用最广且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互文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互文形式的描述和词源的分析,只有摆脱纯粹的客观主义描写,才能深入剖析互文性的实质。本研究引介语言文化学中的先例现象理论和语言个性理论,结合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视角、跨学科的互文性分析框架,既包括微观层面上互文手段的描写,也涵盖宏观层面上社会语境与互文性的相互影响和建构研究,旨在探究互文性与社会事实和政治现实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1世纪对俄罗斯和世界至关重要的两位领导人——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演讲文本作为语料,共收集普京政治演讲文本316篇,共522780词,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206篇,共372097词。经过识别与提取后,获得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349个,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166个。本研究旨在解决下列三个问题:(1)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呈现何种特征和异同?(2)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构建了怎样的政治现实?(3)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功能有哪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共时与历时研究,整合了政治文本互文性与俄罗斯领导人语言个性的分析框架,并对引文进行了联想实验,阐释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异同,剖析了俄罗斯的普梅权力“双子星”的权力中心与外交战略。研究表明:(1)互文性的描写与阐释: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的源文本既有相同又有异同之处。普京主要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和历史类型的互文本;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民族文化;多出现于记者会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国际关系与政策、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上。通过对比普京三个任期互文性的疏密度以及与文本主题的关系,研究发现,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该任期下普京的政治优先方向有关,不同政治主题的文本中互文本的数量和类型不同。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互文性呈现以下特征:源文本除了文学、政治和历史之外,源自哲学和法律的互文本所占的比值也较高;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文化;多出现于论坛演讲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的话语主题上。研究进一步发现,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互文性集中于经济主题的文本中,梅德韦杰夫侧重于经济机构、制度的整合与重建。而担任总理期间,互文性在内政规划主题的文本中密度较高,侧重国家治理,制度的改革等。对互文性的选择需符合身份才能获得认同,因此,互文性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是政治家建构形象的言语策略。可见,互文性的作用形式与表现手段多样,与普梅二人政治重心的不断迁移密切相关。(2)互文格:本研究建立了互文格的综合分析框架,结合显性和隐性互文性进行分析。隐性互文性包含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隐性互文性的研究同时能发现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价值观与文化知识。通过对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批评分析,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格的共性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互文格均为历史类型的先例情境。先例情境作为民族文化信息的最小浓缩形式,蕴含着对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因此,使用先例情境可以不见行迹地影响受话人的意识形态,对相应政治观点在文本的“表面之下”进行“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传递着政治主体隐含的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体系的评价标准。不同点是梅德韦杰夫更侧重于使用的互文格为引文。互文性的选择与使用体现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话语特色。(3)社会语境:本研究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对语言个性认知层与语用层进行了分析,勾勒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互文本库,解读普梅“双核时代”的政治轨迹,以及二人在政治价值观和历史观上的不同。普京侧重于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历史领域的互文本。普、梅二人执政初期的历史环境不同,导致政治路线与需求不同,均体现在政治文本的语言个性上。语言个性即是人的个性。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普京侧重稳定自己的权力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较多选择先例情境等互文格。梅德韦杰夫对普京的政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个人特色。他偏重于使用源自法律、经济和科学领域的互文本,体现其重视法律和民主的政治观,揭示了梅德韦杰夫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观念。通过对互文能力的研究发现,政治主体根据受话人的语言文化共同体类型对互文性进行语用预设,以便更有效地达成政治目的。作为再现事实的方式,话语在政治文本中,互文能力体现了政治主体根据不同政治语境和目的选择互文本的能力,借助互文性所蕴含的伴随意义与评价功能,阐释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性构建的外交关系。从互文性的角度洞悉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观与外交关系,有利于剖析俄罗斯未来发展走向,对我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行建构。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本研究在政治语言学框架内,将互文性与语言文化学、重新语境化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差异与原因。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针对引文进行互文性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西方与俄罗斯的互文性表现手段,基于对互文性和先例现象两个概念的对比与剖析,提出了互文性的分类,弥补了隐性互文性研究的不足。分析表明,在政治文本中隐性互文性是主要的互文方式,也是政治主体用于掌控意识形态和达成政治动机的主要互文手段。基于此,提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互文性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展开了讨论。对互文性理论和政治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补充。第二,在方法上,批评话语分析历来以过于主观受到质疑,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联想实验的研究方法,用客观的数字和试验结果弥补了这一不足。此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避免了主观分析可能带来的偏差,还印证了研究框架的有效性,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扩展了互文性的研究思路。同时,首次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并结合语言个性理论,深化了对政治文本互文性运作机制的研究。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思路。第三,在实践上,以往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多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物,针对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较少,对俄语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仅有的针对俄语政治文本的研究中,多以普京文本为参照。本研究选取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演讲文本作为研究语料,这两位领导人是21世纪以来对俄罗斯,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导人,普梅的双驾马车共同驾驶了将近20年。因此,剖析二人的政治思想与治国实践,对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可能获得一定的启示。

聂梦珂[3](2020)在《基于语用意图的仿拟研究》文中指出仿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辞格,对于仿拟的研究,除了传统修辞研究,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也有一些成果。但目前只以语言形式层面的标准对仿拟进行分类的研究大多是脱离语境的、静态的,涉及交际意图和认知解释时并不完全适用。本文直接基于语用意图对仿拟进行分类,对每一类的交际意图都进行了清晰地说明,对每一类仿拟中本体与仿体的语义理解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利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了三类语用意图不同的认知心理选择。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前人的仿拟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概述,包括修辞研究、语用研究和认知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基于语用意图对仿拟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我们认为,说话人基于某一特定意图,将语境中已存在的某一语言单位作为本体,将本体拆分为两部分,保留其中某一部分,将另一部分替换,拟出一个新的语言单位,即仿体,这一过程就是仿拟。如何拆分和替换都取决于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基于语用意图,我们又将仿拟分为三类:仿体性仿拟、本体性仿拟、本-仿体性仿拟。第三章研究了仿体性仿拟。仿体性仿拟中,仿体实现说话人概念意图、美学意图,仿体是语义表达重点,仿体的语义理解机制主要是对本体的语义继承。第四章研究了本体性仿拟。本体性仿拟中,本体实现说话人反讽意图、否定意图,本体是语义表达重点,仿体主要用以指向并消解本体。第五章研究了本-仿体性仿拟。本-仿体性仿拟中,本体和仿体共同实现说话人的概念意图、衔接意图,本体和仿体都是语义表达重点,仿体的语义理解主要依靠对本体的语义继承和语篇中的语义连贯。第六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解释了三类仿拟的认知心理选择。对于三类仿拟中本体与仿体的图形与背景认知心理选择与其语义表达重点和语用意图的实现者也是一致的。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观点,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李富华[4](2018)在《拈连结构、语义及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文中研究说明梳理1980年以来近四十年拈连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价值与缺失,结合当前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相关研究成果,探寻拈连辞格的再解释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拈连结构、语义进行了再探讨,并用构式理论解释拈连的构式特征,用构式压制理论分析了拈连的生成机制。拈体和拈词间的语义冲突是拈连构式压制的动因,前项中的原型语法构式是压制者,后项中的拈体是被压制者,压制者和被压制者合力作用,才能成功实现拈连的构式压制。构式压制是有条件的:前后项所陈述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句法结构类型或句法语义关系要基本保持一致。论文最后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为例,分析了转喻式“V的不是A,是B”这种非典型拈连的结构、语义及生成理据,希望能够为汉语修辞的传统品种——拈连辞格研究在当代学术背景下的多元探讨提供一个尝试性的分析个案。

叶艳[5](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指出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秦禺[6](2017)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研究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视角研究鲁迅作品中的仿拟修辞的英译问题。鲁迅作为一名文学巨匠,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鲁迅的文字向来以言辞犀利、简洁凝练而又铿锵有力而着称。在其所有作品中,不仅小说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他的杂文、诗歌也值得更多的关注。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国内外众多学者投入到鲁迅作品的翻译工作,但多数都停留在他的小说或者个别篇章,鲜有触及到他的诗歌杂文。直到进入五十年代,几乎囊括了鲁迅历年所有作品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版本问世,鲁迅作品的英译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某种幽默讽刺的效果而根据特定语境临时创造出的新词或新句叫做仿拟。不只是中文,英文中也存在这样的语言现象。仿拟作为日常生活中以及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发现鲁迅对于仿拟的态度是极为谨慎的,绝非任意为之,哗众取宠。他笔下的仿拟修辞形式多种多样,即便是非常普通的词汇,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者是一篇熟识的诗句,经过他的加工,就会大放异彩。对于仿拟内涵的理解往往对于把握鲁迅文章的思想至关重要。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仿拟修辞的翻译给译者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虽然关于仿拟的研究日益增长,但较少涉及仿拟的翻译问题,尤其是汉语仿拟的英译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社会符号学是建立在符号学发展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符号学理论主张将符号学、社会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结合起来,认为符号具有社会性,而语言又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因此在研究语言符号时,不能将其与社会因素割裂开来。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语境、语域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很多学者提倡将社会符号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代表人物之一尤金·奈达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核心是符号学意义观,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包括文本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陈宏薇在奈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鲁迅作品中较典型的仿拟例证,采用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在意义和功能是否做到忠实于源语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简述了鲁迅作品中仿拟英译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相关的文献综述解释了仿拟辞格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鲁迅作品英译本以及仿拟英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理论框架部分介绍了符号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符号学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理论框架下,参照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对鲁迅作品中具体的仿拟例证分别对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以及各自对应的功能的再现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杨、戴译本在还原源语的几种意义与功能上有不同表现。在传递指称意义时,译者注意到语言符号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所指是否一致,不拘泥于字面意义,灵活进行英汉转换,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在传递言内意义时,由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原文中的仿拟诗以及飞白、双关等现象都无法成功地在译语中实现,从而导致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的缺失,言内意义也是三种意义中最难传递的;在传递语用意义时,译者密切关注源语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不同语境里符号产生的不同意义,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隐性信息传达到了目的语中。在很多情况下,这三种意义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而是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出现,这就要求译者对源语有着精确的把握,针对不同文本优先传递最重要的意义,同时兼顾其他意义,实现意义与功能的最佳对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理论指导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问题,弥补了此领域研究的不足,为以后鲁迅作品的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对今后的仿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杨、戴译本虽不可避免存在缺憾,但不足以抹杀杨、戴对仿拟英译作出的贡献,其采用的诸多翻译策略也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多[7](2017)在《互文性视角下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从文体学途径、译者途径、读者途径和信息论途径对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文体特征、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互文性现象中的价值观在俄译本中的再现情况和读者接受情况,以及影响原文本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进行翻译批评,从而加强对中央文献外宣翻译的认识。翻译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要了解作品的文体风格,这关系到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论述摘编文体在中外自古有之,在当今中国尤为盛行的是国家领导人的论述摘编,按文体分类来讲属于政论文,这就要求译者紧扣原文大意,不得随意增删。同时国家领导人讲话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译者需要将这种“表达”型要素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尝试从文体学途径介入对俄译本的翻译批评,并分析得出,俄译本在体式和修辞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与原文本近似的文体效果。习近平在讲话中喜欢引经据典,古文诗词、成语典故和谚语俗语信手拈来,这种典型的互文性现象在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中比比皆是。由于民族认知、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将这种互文关系体现在译文中,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政论文体中互文性现象的翻译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足,原因就在这里。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语料,以互文性典型体裁——古文诗词、成语典故、谚语俗语和互文性表现手法——引用、镶嵌、引喻、仿拟的俄译方法为客体进行翻译批评,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每种翻译方法的利弊。译者从外宣目的出发,为照顾译文读者感受,并适当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针对文内的互文性现象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如下:古文诗词多为古汉语形式,比较晦涩难懂,基本采用释译;成语典故由于语言形式的高度浓缩性、凝练性,多为四字结构,大多采用意译;谚语俗语由于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的是一般生活意义,形象生动易懂,所以大多采用直译。针对部分成语和谚语俗语,译者尽量从译语中寻找相似的表达,这是套译方法。引用表现手法在俄译本中几乎全部予以体现;镶嵌表现手法则主要取决于所嵌入的内容;引喻表现手法由于多运用知名人物、历史现象,译者主要采取音译方法;仿拟表现手法多具有形象性,译者主要运用直译方法。至此,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中的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主要有:释译、直译和意译、套译、音译。考虑到中俄两种语言体系和两种文化的差异,针对部分互文性现象采用了适当的増译和减译。归化翻译策略如释译和意译尽管丢失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特色,却是考虑到外宣翻译目的的不得已的选择。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体系,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古文诗词、成语典故和谚语俗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这些互文性典型体裁,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基于此,将互文性与价值观结合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向译文读者展示采用直译方法译出的互文性典型体裁的俄语译文,目的是使译文读者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即从读者接受途径进行翻译批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译文都得到超过半数的译文读者理解其基本内涵,这表明读者的期待视野大体符合译者的预期设想,外宣目的基本达到,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总体上是成功的。针对调查问卷结果所显示的部分理解差异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自然学科——信息论的经典模式客观分析影响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文本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经分析,俄译本在受众国的流通情况、文体因素、语言文化差异等造成了原文本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耗,需要我们采取一定措施尽量减少噪音的干扰。国家领导人论述摘编互文性现象的翻译方法,以及互文性现象与价值观的结合研究,是关乎到外宣效果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前景广阔,值得深入扩展研究。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范围有待拓宽,未来可沿着3个方向继续开拓:一是从文体学视角继续深入国家领导人论述摘编文本;二是探讨其他外语关于互文性现象的翻译方法;三是扩大受众范围,全面考察译文的外宣效果,进而适时调整翻译方法。

韦一姗[8](2016)在《汉泰谜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别从谜语的来源与发展、语言本体、文化内涵、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四方面对汉语与泰语的谜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汉语谜语的调查和研究,不仅可以为将来深入研究汉泰谜语至整个汉泰谜语的传播、变异提供材料。同时,也为分析汉泰谜语、借用提供现实的语言文化材料。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汉泰谜语概述、谜语的定义与特点、汉泰语谜语的来源与发展。第三章对汉泰谜语的语言本体的相同性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对汉泰谜语的文化内涵的相同性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类别谜语的异同其反映的文化内涵,文化根源上的不同造就汉泰谜语不同对比分析。第五章介绍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概说、根据班级层次与课程特点来判断谜语的引入是否适合、引入谜语的方法等。第六章结语,通过本项研究,知道了汉语和泰语谜语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异同形成的原因,以及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

唐秀梅[9](2016)在《英汉仿拟修辞异同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的parody与汉语仿拟基本对应,二者定义基本一致,都是仿照已有词、句、语篇等创造出新词、新句、新篇,取得新颖、幽默、揶揄等效果的修辞方法。二者的共通之处是都强调模仿,具备本体和仿体;目的都为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或嘲弄或讽刺,或吸引"注意"和"兴趣"。由于二者分属不同语系,在语法运用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英语往往隐去本体;英语中存在特有的词缀仿词现象;汉语可以"一本多仿"。

王萍[10](2015)在《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词语不仅涉及结构规律问题,而且还关涉如何生成的问题。构词和造词是词语的一体两面,对词语进行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分析是我们研究词语最为基本的两个视角。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词语的研究偏重于从构词法的框架下对已经存在的词进行内部结构规律的分析,而对词语造词法层面上的考察研究尚显不足。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辞格是组织、调整和修饰语言,主要用于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实际并非如此,人们不仅将辞格用于选词组句、连句成篇,而且还将其用于创造新词。近年来辞格造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学者们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对这些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单一辞格造词方面,对辞格造词的整体考察较少;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历时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缺少对辞格造词运用比较的定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如何从语言比较的视角来揭示辞格和词汇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辞格造词的一般过程和所体现的特点,对于丰富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区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我们选取汉英比较的视角,在对汉英辞格造词充分观察、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进行解释。以双方语言为参照反观各自的特质,这样不仅有助于语言之间的对比交流,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其本质特征。另外,论文以辞格学、词汇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指导实践,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辞格造词,为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理论平台。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汉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英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汉英辞格比较研究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成就和不足。然后对本文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来源进行相关的说明,并且对本文的两对重要概念“造词法与构词法”和“辞格与辞格造词”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汉英比喻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比喻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比喻和比喻造词,比喻造词和比喻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比喻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比喻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比喻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构成要素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喻体及相似点选择上存在不同点。第三章为“汉英借代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借代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借代和借代造词,借代造词和借代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借代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借代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借代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语言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代体及借代方式上存在不同点。第四章为“汉英对偶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对偶和对偶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对偶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对偶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对偶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内部结构和词序上有共同点,而在对偶造词数量以及对偶造词形式上存在不同点。第五章为“汉英仿拟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仿拟和仿拟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仿拟造词基本类型,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仿拟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仿拟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仿拟造词过程和仿拟造词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和仿拟造词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同点。第六章为“汉英摹声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摹声和摹声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摹声造词基本类型,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摹声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摹声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基本类型和音义关系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造词方法和造词结果上存在不同点。第七章总结了汉英辞格造词异同的原因。相同的原因包括辞格共性相似、语用原则相似以及认知机制相似;不同的原因包括民族传统相异、语言系统相异以及文化心理相异。第八章为结语,首先盘点了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本文描写了汉英五大辞格造词的概貌,并且比较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次指出了论文存在的遗憾和不足,并说明了未来的研究设想。

二、试论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仿拟与互文性研究
        (二)套语与模因论研究
        (三)汉语引语的分类研究
    四、理论背景
        (一)互文性理论
        (二)对话句法理论
        (三)功能主义语言观与互动思想
    五、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系统分析法
        (三)语用认知法
    六、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话语套用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一、话语套用的界定
        (一)话语套用和仿拟辞格的区分
        (二)话语套用与引用、借用、化用的比较
        (三)话语套用的确认标准
    二、话语套用的特征
        (一)结构的依附性和并置性
        (二)意义的元语整合性和言据性
        (三)语篇的互文性和对话性
        (四)话语功能的表情性和互动性
    三、话语套用的类型
        (一)明示性套用与联想性套用
        (二)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
        (三)实体性套用与框架套用
第三章 话语套用的结构表现与建构模式
    一、明示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明示性套用标记的句法表现
        (二)套用标记语言变量的隐现规律
        (三)无标并置套用的形式表现
        (四)明示性套用的话语组合情况
    二、联想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套用流行构式激活联想
        (二)套用俗语、诗句、名言的框架激活联想
    三、话语套用的建构模式
        (一)形式表现模式
        (二)语义关系模式
        (三)认知模式
第四章 话语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与类推关系
    一、概念整合与套用浮现义
        (一)概念整合
        (二)套用浮现义
        (三)套用浮现义的生成识解
    二、再语境化与语境依赖
        (一)话语再语境化的制约因素
        (二)原话语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
        (三)套用话语的语境依赖与意义吸收
    三、套用义模式与类推关系
        (一)单套式
        (二)叠套式
第五章 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与语篇表现
    一、话语套用的文本互动与互文性
        (一)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
        (二)互文本与主文本的互动
    二、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
        (一)言内模式
        (二)言外模式
    三、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
        (一)原话语的管界和参照功能
        (二)套用标记的语篇功能
        (三)套用话语的评论功能、阐发新命题功能
第六章 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与传信策略
    一、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
        (一)套用标记明示话语来源和获取方式
        (二)原话语和语序的配合明示话语来源
        (三)框架联想激活提示话语来源
    二、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
        (一)原话语的信息包装
        (二)套用话语的信息调节
第七章 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与交互功能
    一、主观性特征
        (一)利用高可及度指称形式标示言者介入
        (二)利用情态共现表达言者认识
        (三)利用套用标记传递言者意图
    二、委婉情态的表现手段
        (一)评注性副词
        (二)表小量的补语
        (三)假设句
    三、视角取向与立场建构
        (一)视角取向与交互认同
        (二)立场同盟与情感共鸣
        (三)负面认识与评价立场
第八章 结论及余论
    一、主要结论
        (一)话语套用的层级性
        (二)话语套用的整体特征
        (三)话语套用的具体表现
        (四)话语套用的创新性及使用动因
        (五)比较话语套用与引用的差异
    二、余论
        (一)建立话语套用的评价等级
        (二)套用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三)话语套用的文化传统
    三、本文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政治语言学与概念体系
    2.2 互文性研究综述
        2.2.1 互文性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2.2.3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2.2.4 中国的互文性研究
    2.3 作为政治文本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综述
        2.3.1 政治演讲文本相关概念的界定
        2.3.2 西方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3.3 中国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政治语言学——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批评话语分析与互文性
    3.3 互文性理论
        3.3.1 互文性理论的来源
        3.3.2 互文性的研究向度
        3.3.3 互文性的分类
        3.3.4 互文格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3 语料库的建设与标注
    4.4 分析框架
    4.5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1 源文本分类观
    5.2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3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格特征
    6.1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引文
        6.1.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1.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2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名
        6.2.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2.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3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语句
        6.3.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3.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4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文本
        6.4.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4.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5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情境
        6.5.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3 伟大卫国战争先例情境的语言形式
    6.6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格的差异与原因
    6.7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语言个性
    7.1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
        7.1.1 互文本库的定义
        7.1.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认知层
        7.1.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组合共治与意见分歧
    7.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
        7.2.1 互文能力的定义
        7.2.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语用层
    7.3 互文性的功能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价值
    8.3 本研究的局限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成果

(3)基于语用意图的仿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仿拟研究综述
        1.1.1 仿拟的修辞研究
        1.1.2 仿拟的语用研究
        1.1.3 仿拟的认知研究
    1.2 现有研究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仿拟的定义和分类
    2.1 对仿拟的重新定义
    2.2 基于语用意图的分类
第三章 仿体性仿拟
    3.1 语用意图
        3.1.1 概念意图
        3.1.2 美学意图
    3.2 本体-仿体语义理解机制:语义继承
        3.2.1 概念意义
        3.2.2 联想意义
    3.3 小结
第四章 本体性仿拟
    4.1 语用意图
        4.1.1 反讽意图
        4.1.2 否定意图
    4.2 本体-仿体语义理解机制:语义消解
        4.2.1 反义仿
        4.2.2 类义仿
    4.3 语义消解效度
        4.3.1 语义消解的力度
        4.3.2 语义消解的难度
    4.4 小结
第五章 本-仿体性仿拟
    5.1 语用意图
        5.1.1 概念意图
        5.1.2 衔接意图
    5.2 本体-仿体语义理解机制:语义继承与语义连贯
        5.2.1 语义继承
        5.2.2 语义连贯
    5.3 小结
第六章 三类仿拟语用意图的认知解释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拈连结构、语义及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综述
        一、拈连结构研究
        二、拈连分类研究
        三、拈连与其他辞格的比较研究
        四、拈连与英语中Zeugma、Syllepsis的比较研究
        五、拈连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研究
        六、拈连的产生机制研究
    第二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与缺失
        一、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缺失
    第三节 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拈连研究的再解释空间
        一、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相关研究成果
        二、辞格研究跨学科探索格局中拈连的再解释空间
    第四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引例说明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引例说明
第一章 拈连结构再探讨
    第一节 拈连结构要素和结构项
        一、结构要素:本体、拈体和拈词
        二、结构项:前项、后项
    第二节 拈连句法结构类型
        一、主谓式拈连
        二、述宾式拈连
        三、述补式拈连
        四、偏正式拈连
    第三节 原型范畴解释框架中的拈连分类
        一、典型拈连
        二、非典型拈连
    小结
第二章 拈连语义再探讨
    第一节 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句法语义关系
        一、主谓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二、述宾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三、述补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四、偏正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第二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联系
    第三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特征
        一、本体、拈体和拈词间的超常语义搭配
        二、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共现方式及语义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拈连生成的认知阐释
    第一节 拈连的构式特征
        一、拈连构式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拈连前项的构式特征:语法构式
        三、拈连后项的构式特征:修辞构式
    第二节 拈连的生成机制:构式压制
        一、拈连中的压制者和被压制者
        二、拈连中的构式压制过程
    小结
第四章 个案分析: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结构、语义和生成理据
    第一节 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一、传统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二、新型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拈连分析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拈连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非典型拈连
    第三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的生成理据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动因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基础
    小结
结语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拈连用例
附录2 国内拈连研究论文目录索引(1980-2017)(含硕、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修辞学理论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2.3.2 巴赫金理论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4.1.1 杂语修辞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4.2 戏仿修辞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4.2.4 仿拟和互文性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4.3 民间诗学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5.2.3.1 言语反讽
        5.2.3.2 叙事反讽
        5.2.3.2.1 戏仿性反讽
        5.2.3.2.2 结构性反讽
        5.2.3.2.3 语态性反讽
        5.2.3.2.4 视点性反讽
        5.2.3.3 总体反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局限
    6.3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6)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研究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Research Objectives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Parody
        2.1.1 Classifications
        2.1.2 Functions of Chinese parody
    2.2 Previous Studies on Lu Xun’s Work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2.2.1 Studies on Chinese parody in Lu Xun’s works
        2.2.2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work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Parody at Home and Abroad
        2.3.1 Studies on parody at home
        2.3.2 Studies on parody abroad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osemiotics
        3.1.1 Semiotics
        3.1.2 Sociosemiotics
    3.2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3.2.1 Establishment of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3.2.2 Criteria of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3.2.3 Meanings and functions in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3.2.4 Advantages of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THE Y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RODY IN LU XUN’S WORKS FROM A SOCIOSEMOTIC PERSPECTIVE
    4.1 Correspondence in Referential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Informative Function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Borrowing
        4.1.3 Paraphrasing
    4.2 Correspondence in Linguistic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Expressive Functionand Aesthetic Function
        4.2.1 Correspondence in linguistic meaning at the lexical level
        4.2.2 Correspondence in linguistic meaning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3 Correspondence in linguistic meaning at the phonological level
    4.3 Correspondence in Pragmatic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Expressive Functionand Informative Function
        4.3.1 Associative meaning
        4.3.2 Expressive meaning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互文性视角下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互文性与翻译批评
    1.1 互文性理论概述
        1.1.1 互文性的概念
        1.1.2 互文性的类型
        1.1.3 互文性的表现手法
    1.2 互文性研究综述
        1.2.1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1.2.2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1.2.3 国内的互文性研究
    1.3 互文性视角中的翻译
        1.3.1 作者:互文性记忆中写作
        1.3.2 读者:互文性识别与阐释
        1.3.3 译者:构建及融入互文关系网
        1.3.4 翻译中意识形态的互文融合
    1.4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综述
        1.4.1 西方的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1.4.2 俄罗斯的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1.4.3 国内的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1.5 翻译批评概述
        1.5.1 翻译批评的定义
        1.5.2 翻译批评的意义
        1.5.3 翻译批评的主体
        1.5.4 翻译批评的客体
        1.5.5 翻译批评的标准
        1.5.6 翻译批评的方法
    小结
第二章 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的文体特征——文体学途径的翻译批评
    2.1 文体学理论概述
    2.2 原文本的文体特征
        2.2.1 原文本的体式特征
        2.2.2 原文本的修辞特征
    2.3 俄译本的文体特征
        2.3.1 俄译本的体式特征
        2.3.2 俄译本的修辞特征
    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译者途径的翻译批评
    3.1 互文性典型体裁及俄译方法
        3.1.1 古文诗词
        3.1.2 成语典故
        3.1.3 谚语俗语
    3.2 互文性表现手法及俄译方法
        3.2.1 引用(Цитирование)
        3.2.2 镶嵌(Аппликация)
        3.2.3 引喻(Аллюзия)
        3.2.4 仿拟(Пародия)
    3.3 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
        3.3.1 互文性现象的俄译类别
        3.3.2 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
    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互文性现象中的价值观——读者途径的翻译批评
    4.1 原文本互文性现象中的价值观
    4.2 俄译本互文性现象中的价值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有效传播的噪音——信息论途径的翻译批评
    5.1 信息论中的噪音
    5.2 噪音的具体体现
    5.3 减弱噪音的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Реферат
附录Ⅰ 互文性典型体裁的中俄文对照
附录Ⅱ 互文性表现手法的中俄文对照

(8)汉泰谜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 泰国研究现状
        二 中国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范围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科来源
第二章 汉泰谜语概述
    第一节 谜语的定义和特点
        一 谜语的定义
        二 谜语的特点
    第二节 汉泰语谜语的来源与发展
        一 汉语谜语
        二 泰语谜语
第三章 汉泰谜语的语言本体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谜语的结构
        一 汉语谜语的结构
        二 泰语谜语的结构
        三 汉、泰谜语结构的异同
    第二节 汉语谜语的分类
        一 事物谜
        二 文义谜
        三 事物谜与文义谜的区别
    第三节 泰语谜语的分类
        一 根据谜语的内容分类
        二 根据谜语的形式分类
        三 汉语谜语和泰语谜语分类的异同
    第四节 汉泰语谜语的韵律与修辞手法
        一 韵律
        二 修辞手法
    第五节 汉泰语成语谜语
        一 汉语成语谜语
        二 泰语成语谜语
        三 汉泰语成语谜语的异同
第四章 汉泰谜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不同类别谜语的异同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 汉语“灯谜”
        二 泰语“?????”
        三 汉语灯谜与泰语灯谜的异同
    第二节 文化根源上的不同造就汉泰谜语不同
        一 娱乐方面的价值
        二 文化风俗方面的价值
        三 语言方面的价直
        四 教学方面的价值
第五章 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
    第一节 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概说
    第二节 根据班级层次与课程特点来判断谜语的引入是否适合
        一 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同对谜语的接受能力不同
        二 课程体系决定谜语引入是否恰当
    第三节 引入谜语的方法
        一 在课堂教学
        二 自由活动
        三 创造游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关研究回顾
        1.1.1 汉语辞格造词研究概况
        1.1.1.1 二十世纪之前
        1.1.1.2 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
        1.1.1.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1.1.1.4 新世纪初至今
        1.1.2 英语辞格造词研究
        1.1.3 汉英辞格造词比较研究
        1.1.4 以往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1.2 本文说明
        1.2.1 预期目标
        1.2.2 论文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3.1 比较法
        1.2.3.2 描写与解释结合法
        1.2.3.3 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1.2.4 理论基础
        1.2.4.1 辞格学
        1.2.4.2 词汇学
        1.2.4.3 对比语言学
        1.2.4.4 认知语言学
        1.2.5 语料来源
        1.2.6 相关术语
        1.2.6.1 造词法与构词法
        1.2.6.2 辞格与辞格造词
第二章 汉英比喻造词及其比较
    2.1 有关术语界定
        2.1.1 比喻与比喻造词
        2.1.2 比喻造词与比喻义
    2.2 汉语比喻造词
        2.2.1 汉语比喻造词基本类型
        2.2.1.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2.2.1.2 只见喻体而不见本体
        2.2.2 汉语比喻造词多角度考察
        2.2.2.1 整体相似与局部相似
        2.2.2.2 与人体部位的联系
    2.3 英语比喻造词
        2.3.1 英语比喻造词的基本类型
        2.3.1.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2.3.1.2 只见喻体不见本体
        2.3.2 英语比喻造词多角度考察
        2.3.2.1 整体相似与局部相似
        2.3.2.2 与人体部位的联系
    2.4 汉英比喻造词异同比较
        2.4.1 共同点
        2.4.1.1 认知方式相似
        2.4.1.2 构成要素相似
        2.4.2 不同点
        2.4.2.1 不同类型出现频率有别
        2.4.2.2 本喻体和相似点选择有别
第三章 汉英借代造词及其比较
    3.1 有关术语界定
        3.1.1 借代与借代造词
        3.1.2 借代造词与借代义
    3.2 汉语借代造词
        3.2.1 汉语借代造词基本类型
        3.2.1.1 整体借代造词
        3.2.1.2 部分借代造词
        3.2.2 汉语借代造词多角度考察
        3.2.2.1 借代造词的方式
        3.2.2.2 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
    3.3 英语借代造词
        3.3.1 英语借代造词基本类型
        3.3.1.1 整体借代造词
        3.3.1.2 部分借代造词
        3.3.2 英语借代造词多角度考察
        3.3.2.1 英语借代造词方式
        3.3.2.2 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
    3.4 汉英借代造词异同比较
        3.4.1 相同点
        3.4.1.1 基本类型相似
        3.4.1.2 认知方式相似
        3.4.2 相异点
        3.4.2.1 类型分布相异
        3.4.2.2 代体、借代点相异
第四章 汉英对偶造词及其比较
    4.1 有关术语界定
        4.1.1 对偶
        4.1.2 对偶造词
    4.2 汉语对偶造词
        4.2.1 汉语对偶造词基本类型
        4.2.1.1 正对造词
        4.2.1.2 反对造词
        4.2.2 汉语对偶造词多角度考察
        4.2.2.1 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
        4.2.2.2 对偶造词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4.3 英语对偶造词
        4.3.1 英语对偶造词基本类型
        4.3.1.1 正对造词
        4.3.1.2 反对造词
        4.3.2 英语对偶造词多角度考察
        4.3.2.1 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
        4.3.2.2 对偶造词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4.4 汉英对偶造词异同比较
        4.4.1 相同点
        4.4.1.1 内部结构大致相同
        4.4.1.2 词序大致相同
        4.4.2 不同点
        4.4.2.1 对偶造词数量有别
        4.4.2.2 对偶造词形式有别
第五章 汉英仿拟造词及其比较
    5.1 有关术语界定
        5.1.1 仿拟
        5.1.2 仿拟造词
    5.2 汉语仿拟造词
        5.2.1 汉语仿拟造词的基本类型
        5.2.1.1 不变部分+可变部分
        5.2.1.2 可变部分+不变部分
        5.2.1.3 不变部分+可变部分+不变部分
        5.2.2 汉语仿拟造词的多角度考察
        5.2.2.1 汉语仿拟造词的语义特点
        5.2.2.2 汉语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
    5.3 英语仿拟造词
        5.3.1 英语仿拟造词的基本类型
        5.3.1.1 不变部分+可变部分
        5.3.1.2 可变部分+不变部分
        5.3.2 英语仿拟造词的多角度考察
        5.3.2.1 英语仿拟造词的语义特点
        5.3.2.2 英语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
    5.4 汉英仿拟造词异同
        5.4.1 相同点
        5.4.1.1 仿拟造词过程相似
        5.4.1.2 仿拟造词类型相似
        5.4.2 不同点
        5.4.2.1 不同类型出现频率有别
        5.4.2.2 仿拟造词语言结构有别
第六章 汉英摹声造词及其比较
    6.1 有关术语界定
        6.1.1 摹声
        6.1.2 摹声造词
    6.2 汉语摹声造词
        6.2.1 汉语摹声造词的基本类型
        6.2.1.1 以人声为摹拟对象
        6.2.1.2 以动物声为摹拟对象
        6.2..1.3 以事物声为摹拟对象
        6.2.2 汉语摹声造词的多角度考察
        6.2.2.1 汉语摹声造词的方法
        6.2.2.2 汉语摹声造词的语音象征
    6.3 英语摹声造词
        6.3.1 英语摹声造词的基本类型
        6.3.1.1 以人声为摹拟对象
        6.3.1.2 以动物声为摹拟对象
        6.3.1.3 以事物声为摹拟对象
        6.3.2 英语摹声造词的多角度考察
        6.3.2.1 英语摹声造词的方法
        6.3.2.2 英语摹声造词的语音象征
    6.4 汉英摹声造词异同
        6.4.1 相同点
        6.4.1.1 基本类型相似
        6.4.1.2 语音象征相似
        6.4.2 不同点
        6.4.2.1 造词方法频率有别
        6.4.2.2 摹声造词形式有别
第七章 汉英辞格造词异同的原因探溯
    7.1 汉英辞格造词共同点原因探溯
        7.1.1 辞格共性相似
        7.1.2 语用原则相似
        7.1.3 认知机制相似
    7.2 汉英辞格造词不同点原因探溯
        7.2.1 民族传统相异
        7.2.2 语言系统相异
        7.2.3 文化心理相异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工作盘点
    8.2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试论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D]. 左乃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D]. 王钦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9)
  • [3]基于语用意图的仿拟研究[D]. 聂梦珂.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拈连结构、语义及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D]. 李富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研究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D]. 秦禺. 江南大学, 2017(02)
  • [7]互文性视角下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D]. 李多.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7(12)
  • [8]汉泰谜语对比研究[D]. 韦一姗.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9]英汉仿拟修辞异同对比研究[J]. 唐秀梅.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6(03)
  • [10]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D]. 王萍. 安徽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论英文戏仿与中文戏仿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