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企改革对策

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企改革对策

一、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董吉琴[1](2021)在《“管资本”时代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

陈天炜[2](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通过制定多项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相关政策性法律法规,开始了PPP模式的正式推广。作为城市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模式,PPP模式凭借其本身能够改良政府职责职权、缓解财政压力等诸多优势,在我国的立项与建设数量众多。但其表现出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本文根据C市近些年来立项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现状,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下来分析PPP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PPP项目的内部存在着多主体、多层级、多角色重叠的委托-代理体系,当PPP项目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出现问题时,PPP项目外部表现出进展缓慢、多方主体共同利益受损等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项目提前终止。本文从PPP项目内部开展,分析C市PPP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构成及其委托-代理角色。通过划分层次、确立中心点的梳理方式来理清PPP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走向,绘制C市PPP项目委托-代理关系脉络图。经过对C市PPP项目中委托-代理关系脉络梳理,讨论项目内部存在问题,例如:C市市民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等。分析该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产生的原因。最终通过对C市PPP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提出例如:优化PPP模式监管机制、完善PPP合同体系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吴圣[3](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邵东[4](2021)在《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经济“逆全球化”现象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我国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格局中的重大推动作用。创新是当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十四五”时期直至更长时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为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但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面临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压制的双向挤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独立,我国企业需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投资收益期较长的企业战略层面的选择,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作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的最高管理者,其背景特征塑造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决策偏好,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中国企业创新的特质,随着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商业活动,随着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并占据社会生活的主流,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聘用外籍高管人员,选取现有研究较少涉及、且对企业创新管理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学术、名人和外籍三种背景特征(简称学术CEO、名人CEO、外籍CEO),用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创新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逐步递进分析并对比这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边界作用、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能够为CEO影响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企业选聘有益于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高管团队成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具体研究: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论文的具体结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梳理并总结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现有文献,为实证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述,发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引出本文的切入点。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进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方式和内在机理,将CEO背景特征与企业战略、企业行为和结果有机结合,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本章实证检验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对比学术、名人、外籍三种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作用强度,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和国籍文化三个层面考察了企业创新的前置影响因素,为不同视角的高管特征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四章,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分析。本章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引入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采用CEO两职合一、CEO兼任股东企业职务;CEO薪酬激励、CEO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六个分组或调解变量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第五章,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本章从创新效益的角度出发,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并对比了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探讨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本研究利用中国沪深两市2009年至2017年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整理上市企业CEO背景特征的一手数据,与企业二手数据和信息相结合,共得到16,584个“企业-年”样本。在此基础上,建立26个研究假设和70个回归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CEO名人背景特征越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同时,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强,学术背景特征次之,外籍背景特征最弱。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外籍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强于学术背景特征,而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没有显着作用,表明CEO通过增加研发支出以维持名人地位的动机和行为造成了企业创新效率的降低。(2)CEO两职合一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CEO在股东企业兼职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CEO个人权力的增大抵消了学术CEO和外籍CEO的创新意愿,使其在面临创新风险时更加谨慎和保守,只有名人CEO会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3)CEO薪酬激励增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但薪酬激励在CEO学术背景特征促进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中没有发挥调节作用;CEO股权激励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仅加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对CEO背景特征与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效应,表明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4)股权集中度在总体上抑制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对CEO学术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投入、对CEO外籍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作用,表明控股大股东的存在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的盈利水平,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发展;国有控股的所有权性质提高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却降低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表明学术CEO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丰富的创新资源,而名人CEO因国企领导者的官员属性和特殊社会地位减轻了其为了保持名人地位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5)企业创新投入在CEO三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企业创新产出在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在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没有发挥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够在部分领导环境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CEO能够通过加强创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也再一次证实了名人CEO促进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名人地位,而非切实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企业创新资源的效率。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关于CEO背景特征的研究中,很少有文献涉及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以及这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鲜有文献对比不同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强弱关系,对此展开实证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更能够发现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企业战略产生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国籍文化三个维度引入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构建了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和绩效的作用模型,这在当前学术、名人和外籍CEO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在理论上揭示三种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实际作用和强弱关系,拓展CEO特征与企业战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第二、本研究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三种理论与创新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机结合,丰富了高阶梯队理论的研究对象,延伸了社会认同理论在企业战略中的研究内容,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第三,在现有测量体系的基础上,改良了CEO名人背景特征的测量方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搜集整理工作,获得了近十年来中国上市企业CEO社会背景的一手资料,建立起独有的名人CEO数据库,测量指标从顶级媒体所授予的奖项扩展为各个级别政府和媒体所设置的各类社会奖项和荣誉称号,并将名人效应的强弱加入到实证模型当中,打破了现有测量方式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第四,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边界作用和权变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与现有文献和公司治理常识有所不同的结论,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的差异。本文从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出发,引入CEO两职合一、CEO在股东企业兼任、CEO薪酬和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和所有权性质六个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实证检验了治理要素在CEO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对企业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背景特征通过企业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内在机理,将创新投入和产出置于CEO特征情景下,揭示了不同CEO领导下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探讨了企业创新对绩效水平的实际作用,深入挖掘了创新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价值,提出了高管通过增强企业创新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办法。

何晗彰[5](2021)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债务融资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由于债务融资可以保证股东控制权稳定,并且具有杠杆效应和税盾效应增加企业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债务融资成本也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股权作为具有强流动性的资产,逐渐成为股东缓解融资约束的重要资源,伴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股权质押也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股权的价值依赖企业价值,当存在企业经营困境或内部交易等行为时,企业价值将会受到损害,并引发股价波动,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进行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会面临强行平仓的压力和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并引发投资者恐慌。所以在控股股东在进行股权质押后,企业会对该行为进行披露,引导投资者关注相关事项并进行风险防控。由此,控股股东利益与企业整体价值是否会产生冲突成为外部债权人衡量企业风险的关键考量因素,也成为确定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水平的参考依据。针对以上内容,本文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出发,结合会计稳健性、企业产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为基础,利用2013—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有关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证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间呈正相关关系,较高的会计稳健性和国有企业性质可以弱化两者的相关性,股权集中度则强化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在完善股权质押制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减少股权质押负面经济影响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邵震[6](2021)在《员工持股结合划小经营单元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文中认为为增强企业经营活力,解决市场响应效率低下问题,我国国有企业从1978年开始的第一轮改革起,已经发展到目前以产权改革为重心的第四轮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以员工持股等形式为代表的国企产权混合所有制改革由于缺乏配套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常常流于形式。现今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其压力不单来自传统竞争对手,更来自于消费者日趋成熟后日益碎片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消费行为和产品需求。要抓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快速反应,企业就需要真正把客户需求作为整个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的起点,想方设法彻底激活最前端一线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在回顾我国历次国有企业改革背景基础上,通过对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员工持股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及目前国企改革现实情况,指出了我国当前一轮国企改革中的痛点是虽然资产体制调整但企业治理模式始终僵化。同时结合多年国有企业管理经验,提出可以通过划小经营单元与员工持股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种创新的国企治理模式,真正将员工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进一步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性。本文以WK公司为模板,设计了一套结合资本体系、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方案,即划小经营单元与员工持股结合的改革实施方案:一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企业组织进行划小分解,明确划小单元颗粒度、选拔划小单元责任人、组建划小团队、建立倒三角的管理支撑体系。二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以单个部门为例设计员工持股方案,包括持股对象的选择、股票及认购资金来源、股权分配原则、认购价格确定、持股方式、股权流转等。最终探讨证明划小经营单元和员工持股激励结合实施能够使企业重建价值链,建立快速响应市场的“倒三角”业务经营体系,是适应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有效探索。

夏冰[7](2020)在《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年间,地方平台公司作为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政府竞争和分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激发、“投资饥渴”的症状显现,地方平台公司无疑是矛盾缓和与症状缓解的重要制度性设计。地方平台公司充分利用土地和金融资源撬动资金杠杆,以投融资营造城市发展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在新的发展周期里,一方面,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地方平台公司的资源输入管道在逐步撤离,“政府输血”式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任务式思维和规模化路径导致地方平台公司债台高筑、企业经营活力不足,“自我造血”发展能力堪忧。企业内外部经营压力并发,这是地方平台公司不可否认的问题。地方平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地方平台公司的成长得益于制度设计,也受制于新的制度安排。自2014年以来,受“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债务防化”等系列政策影响,地方平台公司融资功能和融资渠道全面受限,其新一轮发展迎来了“两难”局面。向外看,地方平台公司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功能不会改变,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项目的要求持续升级;向内看,地方平台公司的治理结构、业务结构、财务结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防范风险,谋求支持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制度变迁背景下,地方平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必然要求其在发展理念上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发展模式上进行负债驱动向质量驱动的转变。当前各界对地方平台公司的大量评价与预判是有失偏颇的。客观地分析地方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价值的形成与变迁,是地方平台公司谋划新一轮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带着历史观对政府竞争背景下平台公司如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行总结;我们不得不带着未来观对负债约束下平台公司如何深化改革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研判;其中,我们也不得不探讨资源约束和机制约束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地方平台公司发展的作用。这就形成本文希望解答的三大问题。为探讨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选择民营经济发达的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的平台公司为样本,运用扎根研究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确定核心范畴的范式模型,进而构建研究变量,分析研究变量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出初始假设命题,为构建总体研究框架奠定基础。根据理论分析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并选取78个地级市441家平台公司以及376家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假设,提出了以下有益结论:(1)“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资本市场融资”价值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结构性设计。政府竞争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负债冲动,这种负债冲动通过土地资源注入让平台公司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大规模的融资不断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更好的平台公司拥有更好的资源配置与转化能力,其溢出效应更强。通常,经济效益好的平台公司有更好的业务结构设计、运营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力,它们以更高的质量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3)制度变迁背景下,平台公司是否拥有自生能力,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制度变迁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传统的价值链逻辑被打破,原有资源输入管道被撤离,这对平台公司通过债权融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产生了抑制效应;相反,形成良性经营循环的平台公司受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大,它们能够通过内生动力反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路径。(4)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平台公司发展的作用受到制度变迁和区域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混改主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资本优势与非国有资本的灵活市场机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形成相互制衡与互赢共利的载体;同时,本文也发现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需要通过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为地方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钟志强[8](2020)在《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我国财政分税制改革后为满足地方发展而催生出的特殊国有企业,逐步成为承担地方经济发展中投融资任务的重要载体,对弥补地区发展中财力投入不足、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从地方政府角度管理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其作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功能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实中央对国资国企管理改革的现实要求。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优劣,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管理机制不畅、管理与市场之间职能界定不清、培育改革发展力度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地方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不健全、市场化发展不足、债务风险上升等问题暴露,一度成为中央对地方的重点管控对象。面对以2014年《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标志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中央对规范地方发展和推动国企改革的更高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快自身管理机制改革、理清职能边界,通过规范管理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按照国企改革路径科学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现有研究侧重于公司管理和国企监管角度,本文从地方政府管理角度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法,以委托代理、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组织供给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分析了四川省自贡市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现状。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界定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边界,文中采取了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权限与公共服务管理权限划分的方式,再对管理主体、管理模式和管理特点进行归纳。从研究结果看,自贡市政府近年来通过管理改革推动了投融资平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暴露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行政化的多重管理关系对投融资平台管理运行造成影响,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越界管理造成与投融资平台职能混淆,政府及国资部门对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完善和市场培育不足制约了发展等,这些问题也侧面反映出地方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从造成问题的成因看:一是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委托代理主体与权责未充分理顺。二是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缺乏对行政管理权限与公共服务管理权限的明确界定和严格执行。三是地方政府自身的组织约束管控机制发挥作用不够,公共决策科学性不足影响了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委托代理职能,界定权力边界和完善权限管理;加强政府行政权力边界管控,约束管理越界行为;加强国资国企管理改革,支持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发展的意见建议。

李明珊[9](2019)在《非国有股东制衡与国有企业混改经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间的共同发展和有效制衡。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国有股权结构与改革效果研究,忽略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国有资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创新性地站在非国有股东的视角,关注非国有股东制衡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混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一步考虑了企业外部环境对非国有股东形成权力制衡的约束作用。本文研究对于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路径与方向、以及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相关研究在理论研究框架与经验研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不足,本文搭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演化理论框架。基于企业演化理论的新视角,梳理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演进历程,从而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是一个基因重组的过程,即在国有企业基因中引入非国有企业的优势基因,形成更加优良的企业基因,堪比企业的基因工程,是国有企业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与生物基因工程不同的是,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很难保证两个混合主体的地位对等,但实现非国有股东制衡是能够使非国有优势基因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根据企业演化的环境选择机制,非国有股东制衡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约束作用。本文以商业一类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非国有股东的视角,探究了非国有股东制衡对国有上市公司混改经济绩效的影响。理论方面,在线性契约委托代理框架中引入国有控股股东与代理人合谋行为,分别在名义股权多元化和非国有股东制衡的情形下求解国有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发现非国有股东制衡可以有效降低国有上市公司的两类委托代理成本,其经济效应明显优于名义股权多元化情况下,非国有股东不作为,仅通过国有控股股东制定最优激励合同降低第一类委托代理成本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非国有股东制衡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制衡可以显着提升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替换企业绩效衡量指标与替换非国有股东制衡衡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稳健可靠,地区分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非国有股东制衡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受到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进一步地,本文对非国有股东制衡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发现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企业绩效的门槛效应十分明显,只有当非国有股东制衡程度达到一定的门槛值之后才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促进作用。最后,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国有企业绩效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非国有股东制衡可以通过降低两类委托代理成本和政策性负担提升国有企业绩效,三者均是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国有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本文考虑了企业外部环境对非国有股东形成有效制衡的约束作用。理论模型方面,通过构建一个国有企业的寡头竞争模型,分析了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国有企业实现有效制衡的混合所有制经营的影响。实证研究方面,同时采用企业层面数据、行业层面数据和地区层面数据,构建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行业竞争环境与制度环境对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企业效率不是国有企业实现非国有股东制衡需要满足的事前特性,未能验证理论模型中得到的结论;国有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不是影响非国有股东制衡的主要因素,但该结论受到本文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非国有投资者越看重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干预抑制非国有股东的制衡性,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越强的地区,非国有股东制衡程度越低;在强地方政府干预地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没有遵循市场机制,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低效率国有企业的“救助式”混改,而在政府职能转变更为彻底的弱干预地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遵循市场机制。最后,本文进一步检验制度环境影响国有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发现地方政府干预通过减弱非国有股东制衡的作用,间接抑制了国有企业绩效的提升。

张飞雁[10](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PPP模式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1.PPP模式的界定与分类
        2.特许经营类PPP项目运作流程概述
        3.PPP模式特点与优势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关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2.PPP项目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二、C市PPP项目的多元利益主体构成及其委托-代理角色分析
    (一)C市市民
        1.C市的市民构成
        2.C市市民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二)C市政府方
        1.C市政府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2.实施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3.政府出资方代表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4.相关职能部门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三)C市社会资本方
        1.中标单位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2.项目公司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四)其他利益主体
        1.融资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2.咨询机构在C市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
三、C市PPP项目应用中的四级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一)第一层级:C市市民与C市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二)第二层级:以C市政府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1.C市政府与实施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C市政府与政府方出资代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C市政府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4.社会资本方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第三层级:以实施机构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1.C市政府与实施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实施机构与政府方出资代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4.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四)第四层级:以项目公司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层级分析
        1.C市政府、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社会资本方、政府方出资代表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项目公司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4.项目公司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5.政府方出资代表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小结
四、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C市市民与C市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
        1.C市市民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表现
        2.C市市民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弱化问题的成因
    (二)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
        1.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的表现
        2.C市政府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多重角色问题的成因
    (三)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
        1.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的表现
        2.实施机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问题的成因
    (四)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1.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问题的表现
        2.项目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问题的成因
五、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全面改进PPP项目运作的对策建议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PPP模式监管机制
        1.改良PPP项目监管架构
        2.完善政府方出资代表的法律地位
        3.改善市民监管反馈机制
    (二)优化契约结构:完善PPP模式法律保障与合同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2.完善PPP项目合同体系
    (三)减少有限理性:加强相关学习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1.加强职能部门的学习与培训
        2.提高PPP项目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四)提高运作效率:划分PPP项目职能部门主体权责
        1.划分公共职能部门主体权责
        2.确立PPP项目地方主导机构
    (五)优化决策体系:改进PPP项目立项评估与事前规划机制
        1.优化PPP项目的立项评估体系
        2.重视PPP项目事前规划安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
    1.8 创新点
    1.9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2.2.4 创新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4.2.1 理论与方法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3 实证案例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5.1.4 案例分析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1 研究方法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CEO背景特征
        2.1.2 企业创新
        2.1.3 公司治理结构
        2.1.4 企业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高阶梯队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社会认同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CEO背景特征相关研究
        2.3.2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3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2.3.4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2.4.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绩效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化
        2.4.2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2.4.3 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真实作用缺乏深入挖掘
    2.5 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2.5.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5.2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3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3 研究设计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3.3.3 模型设定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回归结果
    3.5 稳健性检验
        3.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3.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3.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CEO个人权利的作用
        4.2.2 CEO管理激励的作用
        4.2.3 企业股权结构的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4.5.2 稳健性检验二:使用前置一期因变量的检验方式
    4.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5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4 创新投入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5.2.5 创新产出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3.3 模型设定
        5.3.4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结果
    5.5 稳健性检验
        5.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5.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5.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6.1.2 公司治理结构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
        6.1.3 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6.2 理论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启示
        6.2.2 实践启示
    6.3 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4.1 研究局限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5)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2.1.2 债务融资成本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2.2.4 融资优序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股权质押对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定性分析
    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现状
        3.1.1 股权质押制度发展
        3.1.2 股权质押统计概况
    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和债务融资成本定性分析
        3.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分析
        3.2.2 影响债务融资成本因素分析
        3.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性分析
    3.3 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划分
        4.1.1 样本选取
        4.1.2 变量划分
    4.2 描述性统计及模型建构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建构
    4.3 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实证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对策和建议
    5.1 政策完善建议
        5.1.1 完善股权质押制度
        5.1.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5.2 企业经营建议
        5.2.1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5.2.2 提高会计稳健性
        5.2.3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5.2.4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2.5 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员工持股结合划小经营单元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产权理论
        1.2.2 委托代理理论
        1.2.3 激励相容理论
        1.2.4 员工持股相关理论
        1.2.5 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及结构
2 国企改革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研究
    2.2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研究
    2.3 从员工持股理论的角度研究
    2.4 从划小经营的角度研究
    2.5 对各类研究文献的评述
3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模式在国企改革中的应用
    3.1 员工持股实施情况
        3.1.1 员工持股实施历程
        3.1.2 员工持股现状分析
        3.1.3 员工持股在我国的实例研究
    3.2 划小经营实施情况
        3.2.1 华电集团阿米巴经营模式
        3.2.2 海尔小微模式
        3.2.3 中国电信划小网格化运营模式
    3.3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3.3.1 员工持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2 划小经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员工持股结合划小经营模式应用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4.1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相辅相成
    4.2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模式在实践中互补短板
5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方案设计(以WK公司为例)
    5.1 WK公司介绍
        5.1.1 公司概况
        5.1.2 公司主要业务领域
        5.1.3 公司组织架构
        5.1.4 公司人员结构
    5.2 WK公司经营状况
        5.2.1 公司业绩情况分析
        5.2.2 公司内外部情况分析
    5.3 WK公司存在问题及经营改革创新思路
    5.4 WK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方案
        5.4.1 建立划小经营体系
        5.4.2 建立员工持股方案
    5.5 改革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分析
        5.5.1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在管理上相辅相成
        5.5.2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结合应用让企业真正实现放权
        5.5.3 员工持股与划小经营结合应用将极大提升企业经营激励的有效性
    5.6 改革方案的适用性探讨
        5.6.1 改革方案的适用条件
        5.6.2 改革方案的风险及防范
6 简要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简要的研究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7)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2.2 地方政府平台公司
    2.3 制度变迁理论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变量构建
    3.4 初始假设命题的提出
    3.5 总体研究框架
第4章 平台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4.2 研究设计
    4.3 实证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制度变迁在平台公司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
    5.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平台公司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分析
    6.4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研资料汇总
    附录二 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情况统计
    附录四 样本城市及所在省份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有企业
        2.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2.1.3 国资管理机构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2.2.3 公共组织理论
第3章 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现状
    3.1 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基本情况
    3.2 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权限模式
        3.2.1 行政审批权限的管理方式
        3.2.2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管理方式
    3.3 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改革现状
        3.3.1 管理改革情况
        3.3.2 改革阶段性成效
第4章 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体制不顺造成运行机制不畅
        4.1.2 管理越界造成职能混淆
        4.1.3 培育不足制约发展步伐
    4.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委托代理不彻底造成多头行政管理
        4.2.2 政府混淆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边界
        4.2.3 政府公共组织管控不够造成决策失效
第5章 优化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发挥委托代理职能,界定权力边界和完善权限管理
        5.1.1 政府要充分授权国资委管理投融资平台
        5.1.2 国资委要发挥出资人职责减少行政干预
        5.1.3 国资委要推动完善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
    5.2 加强政府行政权力边界管控,约束管理越界行为
        5.2.1 界定行政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权责边界
        5.2.2 加强对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决策的约束管理
        5.2.3 发挥公共服务供给主导作用平等开展公共服务合作
    5.3 加强国资国企管理改革,支持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发展
        5.3.1 加强政府资源支持,夯实发展基础
        5.3.2 指导完善组织架构,夯实管理基础
        5.3.3 鼓励市场化转型发展,实现灵活经营
        5.3.4 有效管控债务风险,实现稳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非国有股东制衡与国有企业混改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1.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效果评价
        1.2.3 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演化理论基础
    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演化理论解释
        2.1.1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演进历程
        2.1.2 国有企业演化的核心要素与基本过程
        2.1.3 国有企业演化的驱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
    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2.2.1 国有企业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2.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困境
        2.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非国有股东制衡
    2.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外在约束
        2.3.1 国有企业演化的环境选择机制
        2.3.2 行业环境
        2.3.3 制度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委托代理模型
    3.1 模型描述与模型假设
        3.1.1 模型描述
        3.1.2 模型假设
    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3.2.1 基本模型
        3.2.2 名义股权多元化的情形
        3.2.3 非国有股东制衡的情形
    3.3 模型结论及分析
4 外部环境影响非国有股东制衡的理论模型
    4.1 模型基础与模型假设
        4.1.1 模型基础
        4.1.2 模型假设
    4.2 模型构建与求解
        4.2.1 政府放权的情形
        4.2.2 政府干预的情形
    4.3 模型结论及分析
5 非国有股东制衡对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与机制检验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实证研究假设
        5.1.2 数据来源及样本处理
        5.1.3 变量选取与说明
        5.1.4 描述性统计
    5.2 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
        5.2.1 模型与方法
        5.2.2 内生性检验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5.3 非国有股东制衡影响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进一步讨论
        5.3.1 门槛效应检验
        5.3.2 作用机制检验
6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假说
        6.1.1 国有企业事前特性与非国有股东制衡
        6.1.2 外部竞争环境因素与非国有股东制衡
        6.1.3 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非国有股东制衡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变量定义
        6.2.2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6.2.3 多层线性模型
    6.3 环境因素影响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混改国企实现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内在机制检验
        6.3.2 竞争环境因素对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影响
        6.3.3 制度环境因素对非国有股东制衡的影响
    6.4 制度环境影响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6.4.1 模型构建
        6.4.2 双层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管资本”时代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研究[D]. 董吉琴.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C市PPP项目的运作问题研究[D]. 陈天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邵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5]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性研究[D]. 何晗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员工持股结合划小经营单元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D]. 邵震. 浙江大学, 2021(01)
  • [7]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夏冰. 中山大学, 2020(03)
  • [8]自贡市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钟志强. 西南大学, 2020(05)
  • [9]非国有股东制衡与国有企业混改经济绩效研究[D]. 李明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从委托代理风险看国企改革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