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与加工

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与加工

一、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曲佳佳[1](2021)在《中国杂粮供求研究》文中提出杂粮是指除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杂粮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杂粮供求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杂粮生产、消费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利于激发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农产品供需理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水平模型、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杂粮供给和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工作:(1)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基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杂粮生产年度和地区层面数据,分析杂粮的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从省域看,我国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杂粮生产从黑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向内蒙古、云南、河北、西藏、陕西、山西等省份集中;从南北方看,北方是我国杂粮的主要产区,杂粮生产有继续向北方转移趋势;从东中西部看,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杂粮生产地位处于交替主导状态。总体来看,2002年以来杂粮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杂粮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杂粮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比较优势和杂粮补贴政策共同影响了杂粮的生产及其布局变迁。(2)以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为视角,利用国家产业体系食用豆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建立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杂粮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首先,价格、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以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为例的研究发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食用豆,种植户对其价格敏感程度也不同,但对食用豆生产成本都比较敏感;其次,家庭资源禀赋影响杂粮种植决策,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户越愿意种植食用豆,食用豆是有利于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作物;再次,种植规模小的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考虑自家饮食消费需求,食用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考虑食用豆“填闲补灾”的作用。(3)基于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杂粮需求规模变化和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杂粮需求的因素。谷物类杂粮和食用豆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谷物类杂粮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占消费量比重大,而食用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和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量占比较小。谷物类杂粮中,谷子和荞麦处于净出口状态,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需求量大;食用豆大多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芸豆的出口量最大,但是豌豆处于净进口状态。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杂粮及其相关商品价格等影响我国杂粮的消费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出台鼓励政策,对杂粮生产提供补贴;第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谷物类杂粮的饲用品种种植,提高食用豆的生产品质;第三,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杂粮的抗干旱、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对杂粮的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促进杂粮消费。

李雪[2](2021)在《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马铃薯淀粉为成膜基材,壳聚糖和纳米TiO2为增强相,通过溶液共混法将1%(w/w)壳聚糖乙酸溶液与5%(w/w)马铃薯淀粉糊化液,按照4:6(w/w)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加入0.1%(w/w)纳米TiO2流延成膜,制备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马铃薯淀粉/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P+Ch+TiO2)。通过SEM、FTIR和XRD表征复合膜的结构与形态,探究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马铃薯淀粉成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复合膜的阻氧性,水蒸气透过性、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析壳聚糖、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对马铃薯淀粉膜阻隔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复合涂膜应用到圣女果、青椒、萝卜、蚕豆、青豆、豌豆、和竹笋鲜切片7种果蔬的贮藏保鲜中,通过测定贮藏期果蔬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失重率、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评估复合涂膜对果蔬贮藏的保鲜效果;将涂膜组的果蔬保鲜效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E保鲜组进行比较,分析涂膜保鲜的优劣;最终对四组膜的透湿性、力学强度和保鲜效果进行比较,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和纳米TiO2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壳聚糖和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能有效改善淀粉膜水蒸气透过性和阻氧性,提高其力学强度;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表现出最佳理化性能,其阻氧性比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高43.38%、7.56%、19.14%;水蒸气透过率低32.41%、39.18%、30.89%;吸湿性低58.07%、22.66%、60.91%;力学强度高47.68%、43.75%、45.89%。室温15℃贮藏12天后,果蔬涂膜组的失重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维生素、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表现出一定的保鲜性能;涂膜处理组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涂膜(P+Ch+TiO2)表现出最佳保鲜效果。结论:壳聚糖、纳米TiO2与马铃薯淀粉共混制膜,能有效改善淀粉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增强淀粉膜的力学强度和阻隔性,提高其贮存保鲜效果;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添加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添加;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P+Ch+TiO2),理化性能最优,保鲜效果最佳。

王宽[3](2021)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融合了气相色谱的分离性能和质谱的定性定量特点,在现代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分析组分日趋复杂多样,传统一维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不能对复杂的混合物提供足够的分离,杂质与目标分析物经常共洗脱,分析效果较差。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将全二维气相色谱优异的分离能力、高峰容量的特点与飞行时间质谱的高采集频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定性定量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一维气相色谱的组分共洗脱和峰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石油化工、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现代分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应用和系统评价明显不足,本文首次以典型农药品种为对象,系统开展其在不同样品基质中的检测方法研究,评估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农药残留分析应用的特点,建立了77种有机磷和23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77种有机磷和23种有机氯农药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离子源温度、载气流速、调制周期、调制补偿温度、热吹时间等关键参数。比较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与传统一维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在色谱分离上的差异与优势,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较好解决了五氯硝基苯、敌恶磷、β-六六六等25种农药的共洗脱问题。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分析时间(37分钟)内很好地分离100种目标农药,目标分析物的分离度得到提高。2.建立了植物源食品基质(苹果、番茄、柑橘、马铃薯、花生和干蚕豆)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上的残留分析方法,植物源食品基质中目标农药回收率为72.6%~117.5%,相对标准偏差为0.1%~19.9%,苹果、番茄、柑橘、马铃薯和干蚕豆基质中所有目标农药的定量限(LOQ)是10μg/kg,在花生基质中,乙酰甲胺磷、氧乐果、久效磷、甲基对氧磷、倍硫磷亚砜和蝇毒磷的LOQ是50μg/kg,其余目标农药LOQ是10μg/kg。具有较好的线性、准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残留分析方法的要求。并探讨了植物源食品的基质效应,发现植物源食品基质中含量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组分会对目标农药产生干扰,需采用有效措施去除干扰组分降低基质效应获得准确结果。3.建立了环境基质土壤和水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上的残留分析方法,环境基质中目标农药的回收率为72.3%~118.3%,相对标准偏差为0.1%~29.9%。土壤基质中目标农药LOQ是10μg/kg,水基质目标农药LOQ是0.1μg/kg。方法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探讨了环境基质的基质效应,土壤基质中的有机物质或矿物质会产生干扰色谱峰,需去除干扰物以获得较可靠的结果。4.基于研究结果,对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应用性能做出如下评价: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析植物源食品和环境基质中的有机磷和有机氯类农药,是目前分析领域有效解决复杂组分分离的有效技术,其优良的分离和定性定量特点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赵仔影[4](2021)在《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烤肉行业面临的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采用多微组合发酵技术、微波增香技术和定向美拉德反应技术,开发一种安全美味、方便生态的专用烤肉酱,旨在助推烤肉行业顺应供给侧改革需求,实现转型升级。1.针对烤肉基酱对制曲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的较高要求,采用多微熟料制曲工艺,确定了蚕豆的最佳糊化条件为浸料时间6 h、蒸煮功率1000 W、蒸料时间10 min,同时还对面粉进行了烘烤增香处理,得出面粉的最佳烘烤工艺:烘烤温度160±0.4℃,烘烤时间50 min,物料厚度2 cm,有效去除蚕豆中的生腥味和提升辅料面粉的烤香味;将从传统优质酱制品中诱发得到的优良菌种分开制曲,以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为指标,确定米曲霉A3-U8和高活性黑曲霉的最佳制曲条件:米曲霉制曲时间为48 h,制曲温度为32±0.4℃,制曲湿度为90.0±0.4%,此条件下的米曲蚕豆曲糖化酶活为878 U/g,蛋白酶活为285 U/g,黑曲霉制曲时间为36 h,制曲温度为30±0.4℃,制曲湿度为85.0±0.4%,此条件下的黑曲蚕豆曲糖化酶活为664 U/g,蛋白酶活为1097 U/g。2.通过模糊数学建立感官评价体系,确定了米曲霉和黑曲霉曲料复配比为10∶1.5,并在此基础上,对烤肉基酱保温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综合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45±0.4℃、盐水浓度14.00%、发酵时间30 d;在发酵后期接种酵母以增强烤肉酱的鲜味和香气,并确定了增香酵母的接种条件:接种时间为发酵后的第15 d,接种量为1.20%,后熟发酵时间为30 d,总酯含量达0.43%;对发酵酱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还原糖含量为14.13%,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17%,通过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发酵酱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检测,总氨基酸含量达10.75%,其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95%、1.35%,且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含量达到2.04%,占比氨基酸总量18.98%,说明此实验条件下,酿造的发酵酱具有较高的风味口感,是可以用来制作风味型烤肉酱的良好基料。3.结合工艺需求及市场价格,确定了辅料辣椒和花椒种类,为干朝天椒和汉源红花椒,辣椒碱和花椒酰胺含量为1.84 mg/g、1.71 mg/g;并对辅料微波增香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感官、红度值a*、辣椒碱、花椒酰胺等为指标,得出了各辅料的最佳增香工艺:干辣椒微波时间90 s;花椒微波时间150 s;芝麻微波时间5 min;孜然微波时间3 min;采用GC-MS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辅料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三种状态下的花椒均检测出月桂烯,相对含量分别为:18.83%、20.14%和16.13%,月桂烯是汉源花椒的特征风味成分,其余特征风味罗勒烯、萜烯醇等成分经微波处理后含量都有提高,可以看出经微波处理后的花椒风味更好;干辣椒经微波增香处理后,芳樟醇相对含量增高,达到11.50%,而焦糊干辣椒的相对含量为9.13%,其余特征风成分味γ-萜品醇、侧柏醇等含量都有提高,说明经微波处理后的辣椒风味更浓厚。4.以上面制备的烤肉基酱和微波烤制的香辛料为特色专有材料,针对烤肉调料配方粗糙、涂膜不均匀、风味不足等问题,结合超微粉碎技术、定向美拉德增香技术,研究开发了发酵型烤肉酱产品,炒酱工艺的加热方式为燃气加热,升温较快利于烤香味的生成,用现代智能温度计控制油温,得到发酵型烤肉酱的制作工艺配方为:辣椒添加量12.00%、花椒添加量7.00%、秘制香料添加量5.00%、烧烤香精添加量0.50%等,烤肉酱中辣椒碱含量为0.021%,花椒酰胺含量为0.013%,且随着超微粉碎的颗粒度越细,烤肉酱的涂膜性更佳,附着性更强,不易掉落,可使企业节省将近8.68%的物料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姜秀杰,许庆鹏,张爱武,曹冬梅,张东杰[5](2021)在《植物代谢法富集粮食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属于一种非蛋白源氨基酸,是一种新型功能因子,广泛存在于谷物、豆类、麦类等作物中,具有降血压、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糖尿病及调节细胞内多种生理信息等功能,但天然粮食中GABA含量普遍较低,采用植物代谢法富集GABA,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环境污染低,富集后可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的优点,现已成为领域研究热点。因此,文章概述了米类粮食、豆类粮食和麦类粮食中GABA支路代谢途径、富集工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富含GABA粮食类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马子琳[6](2020)在《产单宁酶乳酸菌在豆类酸面团馒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馒头是中国传统主食之一,而豆类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高营养价值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豆粉加入小麦粉中制作馒头,可提高馒头的蛋白质含量,并与小麦粉进行营养互补,增加馒头的营养价值,但豆类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ANFs),如单宁、植酸、低聚糖等,不利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的消化吸收,同时馒头的品质也会因不含面筋蛋白的豆粉的引入而下降。一些乳酸菌可以产生降解抗营养因子的酶类,应用这类乳酸菌进行酸面团发酵,不仅可以改善产品的品质,还可以有效降低豆粉馒头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提高其营养价值。本研究从自然发酵的蚕豆粉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单宁酶的乳酸菌,并用其发酵红豆、扁豆、蚕豆三种豆类酸面团并制备馒头,对菌株的生长特性、酸面团发酵过程中的生化变化,以及豆类酸面团对馒头蒸制、风味、储藏及营养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培养基变色圈法以及酶活测定法,从自然发酵的豆粉以及酒曲中筛选出4株产单宁酶的乳酸菌,其中菌株D23的单宁酶酶活最高并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为8.77 U/mL,选择为目标菌株进行后续实验。经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与基因库中模式菌株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train S30显示出100%的同源性,因此,确定菌株D23为一株发酵乳杆菌。菌株D23在37℃下培养8 h即进入稳定生长期,菌落数达到9Log CFU/mL以上,产单宁酶主要为胞外酶,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为4.5。菌株D23在红豆(RS)、扁豆(LS)和蚕豆(FS)酸面团中均能良好生长,在经历了约4 h的对数期后,菌落数分别增长到了7.83 Log CFU/g、7.88 Log CFU/g、7.64 Log CFU/g。通过菌株D23的发酵作用,三种豆类酸面团中缩合单宁含量显着下降(P<0.05),相比于0 h,发酵24 h时其含量在RS、LS、FS中分别降低了57.87%、53.54%、62.95%,其他多种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也大幅下降;同时游离总酚含量分别升高了75.70%、66.03%、169.12%,对DPPH自由基与·OH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增强了;并且大分子量肽含量降低,小分子肽含量升高,在FS中最为显着;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为了发酵前的2.48倍、2.22倍、2.13倍,分别达到了691.92 mg/100g、788.21 mg/100g、859.87 mg/100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29.31%、358.20%、485.19%;同时发酵后酸面团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增加,在RS、LS、FS中分别增加了2.01倍、2.87倍、1.90倍,同时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含量分别降低了26.43%、19.11%、20.23%。应用三种豆类酸面团制备馒头面团及馒头,以不添加酸面团的普通豆粉馒头为对照,经动态流变测试及微观结构观察,酸面团的添加适度弱化了面筋网络,均匀了面团内部结构,降低了其粘弹性,使得面团更加柔软,获得了更好的加工性能。经过酸面团发酵后,红豆(RSB)、扁豆(LSB)、蚕豆(FSB)酸面团馒头的比容和高径比都有所增加,且RSB、LSB、FSB的硬度分别下降了6.91%、23.49%、13.43%。三组酸面团豆类馒头的整体感官评价均高于不添加酸面团的对照组。在储藏期内,第72 h时,RSB、LSB、FSB组的硬度相比于RB、LB、FB,分别降低了14.67%、13.71%和16.02%;老化焓值分别降低了14.93%、17.94%和20.77%;弛豫时间T21、T22、T23波动较小;可溶性淀粉含量下降得更为缓慢;且馒头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更低。表明通过D23的酸面团发酵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增强豆类馒头的持水能力并且减少在储藏期内水分的流失,延缓馒头的老化,延长货架期。相比于对照RB、LB与FB,经酸面团发酵的RSB、LSB、FSB中醇类、酸类、酯类等风味化合物含量增加,其中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增加了76.16%、37.07%、145.69%,赋予馒头更丰富的香气。此外酸面团组馒头中的淀粉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均得到了有效提升,且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从129.75 mg/100g、125.61 mg/100g、146.20 mg/100g增加为320.27 mg/100g、205.61 mg/100g、199.01 mg/100g,馒头中的缩合单宁含量在RSB、LSB、FSB中分别下降了58.71%、55.87%、70.51%。通过对馒头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估,发现经酸面团发酵的RSB、LSB、FSB组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武盟[7](2020)在《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三种豆粉酸面团面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从酒曲中筛选出一株高产α-半乳糖苷酶的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C2-8,将其作为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发酵剂以降低豆粉水苏糖和棉子糖含量,研究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酸面团的生化特性及其对豆粉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9种基质(酒曲、奶酪、纳豆等)中筛选得到126株乳酸菌,通过X-α-Gal显色平板初筛、对硝基苯酚法测定酶活复筛和16s rDNA鉴定,得到一株酶活为30.89 U/g的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C2-8。酶学特性分析表明:C2-8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碳源为添加质量比例1:1的棉子糖和葡萄糖,最适pH和温度为4.8和37°C。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C2-8最佳的产酶培养条件为pH 4.35、发酵温度37°C、发酵时间24h。菌株在三种酸面团中均生长良好,发酵24 h时菌株在鹰嘴豆酸面团(CSD)、绿豆酸面团(MSD)、蚕豆酸面团(FSD)的菌落数分别为8.5、8.6、8.4 Log CFU/g。酸面团生化特性分析表明:发酵24 h后CSD乳酸和乙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2.67、15.53 mmol/kg,同时也对应着最低的pH值。发酵24 h后,CSD、MSD、FSD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完全被降解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乳酸菌发酵可以显着提高豆粉酸面团α-氨基态氮含量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降低大分子量多肽比重,提高小分子量多肽比重。CSD、MSD、FSD的总酚含量、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经乳酸菌发酵后显着提高。面团特性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发酵可以改善面包面团的加工性能,酸面团的加入可以促进面筋网络结构的延伸,影响淀粉颗粒的结构,改善面包面团的产气和持气能力;烘焙特性分析表明,乳酸菌发酵可以改善豆粉面包的质构和气孔分布,鹰嘴豆酸面团面包(CSB)、绿豆酸面团面包(MSB)、蚕豆酸面团面包(FSB)较鹰嘴豆面包(CYB)、绿豆面包(MYB)、蚕豆面包(FYB)比容显着提高,硬度、胶着性、咀嚼性显着降低,面包芯的气孔稠密度和表面积分率显着增加(p<0.05),经酸面团发酵后鹰嘴豆、绿豆、蚕豆面包的品质得到显着改善。面包营养特性分析表明,酸面团发酵可显着提高面包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面包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MYB<CYB<FYB<FSB<CSB<MSB(439.83 mg/100g),相比于对照组,CSB、MSB、FSB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05倍、1.47倍、2.08倍。经酸面团发酵后快消化淀粉(RDS)比重显着降低,慢消化淀粉(SDS)比重和蛋白体外消化率(IVPD)显着提高(p<0.05),酸面团发酵提高了鹰嘴豆、绿豆以及蚕豆面包的营养价值。风味特征分析表明,从CYB、CSB、MYB、MSB、FYB、FSB分别检测到54种、48种、56种、48种、58种、4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酸面团发酵后面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略有减少,但其含量却显着提高,特别是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化合物含量。电子舌滋味分析表明,CSB、MSB、FSB的酸味、咸味、鲜味和鲜味回味分别显着高于CYB、MYB、FYB。贮藏特性分析表明,酸面团发酵能够延缓面包硬化速率和老化焓值增长速率,减少水分流失,有效延缓豆粉面包的老化。

梁潘潘[8](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蚕豆栽培是长江流域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无机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机化肥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试验设计5个不同施肥处理: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氮素替代25%的无机化肥氮素(25%OF);有机肥氮素替代50%的无机化肥氮素(50%OF);有机肥氮素替代75%的无机化肥氮素(75%OF);有机肥氮素完全替代无机化肥氮素(100%OF);对单施无机化肥为对照(CF)。采用人工春化蚕豆种子,然后移栽入设施大棚内。研究了江苏地区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对设施蚕豆生长发育、青荚产量、品质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着有机肥氮素替代比例的增加,设施蚕豆籽粒产量、有效枝、单株荚数、实粒数、百粒重等指标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50%OF产量最高,比CF处理增产55.38%。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8.7%时,最有利于提高设施蚕豆青荚产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和有效枝对春化蚕豆青荚产量贡献较大。而有机肥替代主要是通过调节百粒重和有效枝来提高青荚产量。(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蚕豆籽粒品质的影响与CF相比,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处理能显着改善设施蚕豆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其中在外观品质方面,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可增加果荚的荚长、荚宽、鲜重、干重以及籽粒的粒长、粒宽、鲜重、干重。其中当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比例达到50%时,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13.18%、21.83%、22.85%、15.95%、6.41%、4.97%、32.90%、14.53%;在营养品质方面,与常规单施无机化肥相比,采用有机肥氮素与无机化肥配施后,设施蚕豆中部、下部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52%-13.15%、3.01%-11.38%;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0.75%-3.22%、0.92%-7.67%;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 0.27%-8.06%、1.10%-6.17%;维生素 C 含量提高 10.43%-68.10%、6.13%-55.83%;总淀粉含量提高5.63%-13.35%、3.10%-14.08%。在加工品质方面,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可显着调节蚕豆鲜荚籽粒中淀粉的糊化特性,与CF处理相比,25%OF、50%OF、75%OF、100%OF等处理均提高了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降低了最低粘度、峰值时间及起始糊化温度。其中25%OF、50%处理总体上均能保持较高的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且50%OF处理峰值时间最短、起始糊化温度最低。有机肥氮素替代化肥处理可改善蚕豆鲜荚籽粒中淀粉物理性质,与CF处理相比,50%OF处理析水率、透光率、膨胀度最高。50%OF处理蚕豆淀粉的溶解度最高,其溶解性最好。因此,通过合理的有机肥氮素与无机化肥氮素比例也可调节设施蚕豆淀粉的物理性质。(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在青荚采收期,50%OF处理比CF处理叶片数增加9.4个、分枝数增加7.8个、株高增加52.6cm、单株果荚数增加8.8个,地上部鲜重增加60.89g、地下部鲜重增加14.87g,地上干重增加6.48g,地下干重增加2.49g。在碳氮代谢方面,50%OF处理Fv/Fm、Fv/FO比值、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同部位CF处理,且达到最大值。在氮代谢方面,各有机肥氮素替代处理果荚对位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F处理,其中以50%OF处理值最大,如50%OF处理中部在开花后40d蚕豆对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比同部位CF分别高48.18%、7.03%,表明有机肥氮素替处理促进蚕豆植株生长,提高蚕豆植株碳氮代谢能力。(4)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设施蚕豆对氮、磷、钾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花荚期和青荚采收期,青荚采收期吸氮、磷、钾量,占整个生育期的 40.68%-41.11%、45.20%-48.89%、34.60%-38.14%。不同处理间相比,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素积累量均以50%OF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58.35 Kg/hm2、28.42Kg/hm2、75.34Kg/hm2,比 CF 处理增加 14.10%、41.11%、35.80%。且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肥可提高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的提高。

曾雪晴[9](2020)在《豆瓣酱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菜以色香味形俱佳而作为中国名菜之一,这与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调味品郫县豆瓣酱的调味作用分不开。郫县豆瓣酱具有“黏稠绒实、酱香浓郁、辣而不燥”等优点广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川菜之魂”的美称。郫县豆瓣酱主要以蚕豆和二荆条红辣椒为主要原料,加入相应的辅料如盐、小麦粉,经一定时间发酵而成的半流动或半固态黏稠状的调味产品。目前关于郫县豆瓣酱的研究主要涉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微生物共培养强化技术以缩短发酵时间等,对郫县豆瓣酱中的生物胺种类及含量、可能影响生物胺生成的因素和发酵过程生物胺含量及种类的变化研究的较少。微量的生物胺可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摄入过量则会引发人体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增加以及意识到传统发酵食品中可能存在过量的生物胺,高效检测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含量与种类是确有必要的。本文以丹磺酰氯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郫县豆瓣酱中的生物胺,通过优化影响生物胺提取和衍生的条件来确定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然后对市售2类21个不同品牌和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商品进行检测分析,以评估市售产品的生物胺食用安全性。最后研究了豆瓣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和生物胺的动态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丹磺酰氯衍生-HPLC法检测郫县豆瓣酱中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及精胺的方法,该方法较为精准,精密度较高。同时对前处理进行提取优化,采用了不同酸性提取溶剂如HClO4、TCA、HCl溶液,采用不同提取次数如1、2、3、4次,之后采用不同试剂提取浓度如0.3、0.4、0.5、0.6、0.7 mol/L的酸性溶剂对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进行提取优化。然后采用不同衍生时间10、25、40、55、70 min,不同衍生温度10、25、40、60、80℃,添加不同衍生剂丹磺酰氯溶液的体积1、1.5、2、2.5、3 mL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样品提取方法为选用浓度为0.4 mol/L的HClO4溶液对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提取2次;最适的生物胺衍生条件为加入10 mg/mL的丹磺酰氯溶液2.5 m L,在40℃条件下衍生40 min即可获得较好的衍生效果,在此条件下可较准确高效的检测郫县豆瓣酱中的生物胺。2.对市售21种2大类不同品牌不同发酵时间的红油豆瓣酱和传统郫县豆瓣酱中8种生物胺及品质指标总酸、pH、盐分及AN进行检测,并评估产品的生物胺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总量范围于(86.85±1.99)~(611.83±7.16)mg/kg之间,腐胺、尸胺、组胺及酪胺是豆瓣酱中主要的生物胺,个别样品中的组胺、酪胺及β-苯乙胺的含量较高超过了建议值范围,特别是组胺和酪胺毒性较强,表明市售个别豆瓣酱不完全在人类食用的安全水平内。其中,红油豆瓣酱的生物胺总量231.82 mg/kg,高于传统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含量190.19mg/kg。3.检测得出21种商品豆瓣酱pH在(4.29±0.01)~(5.02±0.01),盐分含量在(11.9±0.00)~(24.2±0.29)%,AN于(0.56±0.01)~(0.88±0.006)g/100g之间,AN含量符合郫县豆瓣酱的标准。其中,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总量只与pH呈现较弱相关性,但21个郫县豆瓣酱样品中组胺与酪胺的含量呈现显着相关性。4.研究豆瓣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第0、5、10、15、20、30、40、50、70、90天的生物胺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豆瓣酱的品质指标总酸、AN、盐含量逐渐增加,而pH、水分含量、Aw、L*及a*值逐渐降低,发酵90天的豆瓣酱成品色泽呈现深红褐色,形态粘稠绒实,香气较为浓郁。5.自然发酵豆瓣酱中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盐渍辣椒中细菌种类更加丰富。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菌落总数、芽孢杆菌及酵母菌的菌落数量显着下降(P<0.05),乳酸菌、霉菌、肠杆菌在发酵50天、30天及5天左右不能通过培养基检出。微生物的活动影响豆瓣酱体系中生物胺的含量及种类,除精胺在发酵3个月内整体略微降低,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及亚精胺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β-苯乙胺、腐胺、尸胺为豆瓣酱中主要的生物胺,豆瓣酱中总生物胺含量为129.56±4.44 mg/kg,所有生物胺含量均未超过建议值及相关标准。6.在自然发酵90天成熟的豆瓣酱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酯类20种,醇类11种,醛类化合物5种,酸类化合物8种,酮类化合物7种,酚类化合物2种,其他6种。

袁琳娜[10](2020)在《蚕豆瓣发酵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形成与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瓣酱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佐餐发酵调味品,具有较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四川郫县豆瓣酱更是以其独道的生产工艺使其产品享有川菜之魂美称,在国内具有广阔的消费前景。郫县豆瓣酱的生产工艺包括蚕豆瓣制曲、后发酵以及与辣椒混合发酵,经制曲和后发酵的成熟蚕豆瓣作为豆瓣酱的中间产品,俗称甜瓣子,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终产品质量。蚕豆瓣、面粉是生产甜瓣子的主要原料,采用米曲霉纯种制曲是现代众多豆瓣加工企业的优选方法,制曲环节霉菌大量繁殖,也是污染产毒素菌株的有利时机,控制不当时易导致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积累。整个发酵期间微生物组成比较复杂,通过微生物的脱羧反应可能促进生物胺的合成。近年来发酵食品中以生物胺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而蚕豆瓣发酵过程生物胺和AFB1的文献还比较缺乏。本文对工业化蚕豆瓣发酵过程的这两种有害物质、品质指标及菌相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并在实验室环境模拟保温发酵蚕豆瓣,以米曲霉(沪酿3.042)纯种制曲并优化制曲工艺,探索食盐浓度、温度对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形成的影响,针对加工过程产生物胺菌株进行分离鉴定,旨为实际生产时有害物质的形成机理以及阻断措施提供参考。得出结论如下:1.工业化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指标变化的研究。得出:传统密封发酵(0~12月)和水浴保温发酵(0~30天)过程精胺随时间规律性降低。传统发酵组胺含量不断上升至23.23 mg/kg,12月时2-苯乙胺和酪胺突然增加,含量分别高达84.13 mg/kg、73.93 mg/kg,2-苯乙胺超过了限制值,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传统发酵和保温发酵结束时生物胺总含量分别为238.52 mg/kg、78.37 mg/kg。AFB1含量在盐水发酵期间均逐步增加,结束时分别为2.29μg/kg、2.75μg/kg。两种发酵结束时生物胺总含量及AFB1含量均低于限制标准,整体上食用比较安全。两种发酵期间,pH、Aw整体下降,NaCl、总酸和氨基酸态氮整体上升,结束时水分含量均低于50%。传统发酵12月的NaCl、总酸、氨基酸态氮分别为13.248 g/100g、1.471 g/100g、0.725 g/100g,高于保温发酵。两种发酵中,生物胺总含量与菌落总数呈正相关,各类生物胺、AFB1与多数理化指标、微生物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2.实验室蚕豆瓣制曲过程有害物质及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得出:经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制曲条件:米曲霉3.042接种量0.3%、制曲时间72 h、温度30℃、面粉添加量15%,制得蚕豆曲的中性蛋白酶活为646.02±7.82 U/g。原料蚕豆中主要生物胺为精胺、亚精胺、腐胺,AFB1含量为1.16μg/kg;面粉中腐胺是优势生物胺,AFB1含量为0.84μg/kg。制曲期间腐胺含量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胺,总胺含量在24 h达最大值215.95 mg/kg,AFB1在0 h检测到最高值2.08μg/kg,之后含量下降,在12~72 h小幅度波动。成熟蚕豆曲中生物胺总量为149.27 mg/kg,AFB1含量为1.40μg/kg,均为安全水平。制曲期间水分含量和Aw规律性降低,氨基酸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保持稳定,pH和总酸含量分别在24 h达最低值和最高值,结束时蚕豆曲中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分别为0.548 g/100g、0.606 g/100g。3.研究实验室条件下合理的蚕豆瓣后发酵时间(0~60天)。得出: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工业化保温发酵相似。发酵第40天时氨基酸态氮值最高,为0.646g/100g。生物胺总含量随时间推移而规律性下降,在40~60天的生物胺总含量均在100 mg/kg以下,且有毒性危害的组胺、酪胺及2-苯乙胺均远低于限制标准。AFB1含量随时间增加,在40~60天变化不显着(P>0.05)。综合考虑成熟度、品质指标及时间效率,认为此环境下蚕豆瓣后发酵时间为40天。4.实验室9%、12%、15%、18%和21%不同食盐浓度对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得出:9%盐度发酵期间检测到最高的菌落总数,其发酵结束时2-苯乙胺、腐胺、酪胺及总生物胺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发酵期间酪胺含量最高时达到了103.41 mg/kg,可能存在安全威胁。其他四组结束时生物胺总量均低于100 mg/kg。9%盐度发酵的成熟蚕豆瓣中的AFB1含量为3.06μg/kg,显着高于其他四组(P<0.05)。低盐度更能加快发酵过程酶解产酸并促进样品成熟,9%盐度发酵结束时总酸含量高达1.894 g/100g,存在酸败风险。因此,为最大限度降低食盐含量并保证食用安全,12%盐度用于发酵蚕豆瓣比较合理。5.实验室35℃、40℃、45℃和50℃不同发酵温度对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得出:35℃发酵期间检测到最高的菌落总数,其发酵结束时2-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总生物胺含量及AFB1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发酵期间腐胺最高达到222.90 mg/kg,2-苯乙胺最高达到30.12 mg/kg,存在一定食用风险。结束时生物胺和AFB1含量分别为261.75 mg/kg、3.83μg/kg,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三组发酵结束时生物胺总量均低于100 mg/kg,AFB1低于3μg/kg。40℃和45℃发酵能有效缩短发酵周期,生成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将不同温度发酵制得的成熟蚕豆瓣与工厂发酵的成熟蚕豆瓣进行感官比较,结果表明40℃和45℃两组产品评分相对较高,更加接近工厂保温发酵产品。因此,在保证食用品质及安全的条件下,建议蚕豆瓣后发酵温度为40~45℃。6.蚕豆瓣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相变化的研究。得出:实验室制曲过程乳酸菌、芽孢杆菌、肠杆菌数量在24 h时达最大值,24~72 h期间数量逐渐减少。霉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制曲结束72 h时成为优势菌,为6.89 lg(CFU/g)。实验室盐水后发酵期间霉菌、肠杆菌、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其中,肠杆菌与乳酸菌分别在5天、10天后不可检测;酵母菌仅在前10天检测到较低水平;芽孢杆菌数量逐渐增加,第5天开始成为优势菌,之后稳定在5 lg(CFU/g)左右。工业化生产时蚕豆瓣传统发酵和保温发酵期间乳酸菌和肠杆菌均仅在发酵初期存在,霉菌数量随发酵时间不短递减,传统发酵中的酵母菌数量略高于保温发酵,芽孢杆菌在两种工艺发酵中均为优势菌,维持在5~6.5 lg(CFU/g)。7.蚕豆瓣发酵过程产生物胺微生物的分离与产生物胺特性研究。得出:分离出产胺肠杆菌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较高的腐胺和尸胺合成能力,生成量分别为83.06~208.16 mg/L、14.03~76.20 mg/L。产胺乳杆菌包括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弯曲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产胺能力较低,短乳杆菌产酪胺较高,为36.58 mg/L;产胺肠球菌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主要合成2-苯乙胺和酪胺,生成量分别为22.25~37.68 mg/L、46.04~55.63 mg/L。产胺芽孢杆菌中枯草芽孢杆菌最普遍,芽孢杆菌属中不同菌株产胺能力略有差异,但合成腐胺和尸胺方面均表现出较强能力,分别为25.82~71.83 mg/L、13.15~42.88 mg/L。

二、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杂粮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杂粮供给的研究现状
        1.3.2 杂粮需求的研究现状
        1.3.3 杂粮国际贸易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农产品供给理论
        1.6.2 农产品需求理论
        1.6.3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
第二章 杂粮生产分析
    2.1 杂粮生产结构
        2.1.1 杂粮生产规模变化
        2.1.2 杂粮生产品种结构
    2.2 杂粮生产特征
        2.2.1 杂粮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谷物类杂粮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
        2.2.3 杂粮生产集中度高
    2.3 杂粮生产宏观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策因素
第三章 杂粮生产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选择
    3.2 样本特征
    3.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设定
    3.4 实证分析结果
        3.4.1 模型拟合结果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杂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杂粮消费需求规模变化
        4.1.1 中国杂粮总体需求状况
        4.1.2 中国杂粮重要品种需求状况
    4.2 杂粮消费结构
        4.2.1 谷物类杂粮
        4.2.2 食用豆
    4.3 杂粮需求影响因素
        4.3.1 人口因素
        4.3.2 收入因素
        4.3.3 价格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淀粉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淀粉基膜成膜组分简介
        1.1.1 淀粉
        1.1.2 壳聚糖
        1.1.3 纳米TiO_2
    1.2 可降解性淀粉复合膜的介绍
        1.2.1 淀粉单膜
        1.2.2 淀粉/壳聚糖复合膜
        1.2.3 淀粉/纳米TiO_2膜
    1.3 淀粉复合膜研究现状
    1.4 复合膜与涂膜
    1.5 淀粉复合涂膜的保鲜应用现状
        1.5.1 涂膜保鲜技术简介
        1.5.2 淀粉基膜的涂膜保鲜
    小结
第2章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2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
        2.1.3 淀粉复合膜表征方法
        2.1.4 淀粉复合膜理化检测指标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淀粉复合膜结构表征结果
        2.2.2 淀粉复合膜理化性能检测结果
    小结
第3章 淀粉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2 淀粉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3.1.3 淀粉复合膜的果蔬涂膜保鲜处理
        3.1.4 涂膜果蔬贮藏期检测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淀粉复合涂膜保鲜示意图
        3.2.2 圣女果涂膜保鲜结果
        3.2.3 青椒涂膜保鲜结果
        3.2.4 樱桃萝卜涂膜保鲜结果
        3.2.5 蚕豆涂膜保鲜结果
        3.2.6 青豆涂膜保鲜结果
        3.2.7 豌豆涂膜保鲜结果
        3.2.8 竹笋鲜切片涂膜保鲜结果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获奖情况

(3)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应用与农药残留
    1.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3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1.4 全二维气相色谱的原理
    1.5 GC×GC-TOF-MS的应用研究
        1.5.1 GC×GC-TOF-MS在石油化工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1.5.2 GC×GC-TOF-MS在食品质量安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1.5.3 GC×GC-TOF-MS在生物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1.5.4 GC×GC-TOF-MS在环境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1.5.5 GC×GC-TOF-MS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GC×GC-TOF-MS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农药标准品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2.1.4 GC×GC-TOF-MS分析条件
        2.1.5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离子源温度的优化
        2.2.2 GC×GC程序的优化
    2.3 GC×GC对农药共洗脱的解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C×GC-TOF-MS在植物源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GC×GC-TOF-MS分析条件
        3.1.4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3.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3.1.6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2.2 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LOQ
        3.2.3 基质效应
        3.2.4 实际样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GC-TOF-MS在环境基质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GC×GC-TOF-MS分析条件
        4.1.4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4.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4.1.6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土壤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4.2.2 水体样品前处理方法
        4.2.3 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LOQ
        4.2.4 基质效应
        4.2.5 实际样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烤肉的历史与文化
        1.1.1 烤肉的历史由来
        1.1.2 烤肉行业的演变
        1.1.3 烤肉已经形成文化
    1.2 烤肉的风味与营养
        1.2.1 烤肉风味形成机理
        1.2.2 烤肉的风味特点
        1.2.3 烤肉的风味成分
    1.3 烤肉产业的现状
        1.3.1 烤肉的主要种类
        1.3.2 烤肉的加工工艺与设备
        1.3.3 烤肉产业的时代背景
    1.4 烤肉产业的问题与不足
        1.4.1 烤肉食品安全问题
        1.4.2 烤肉环境保护问题
        1.4.3 烤肉的推广局限性问题
    1.5 烤肉产业的作用
        1.5.1 满足烤肉美食需求
        1.5.2 烤肉与旅游产业
        1.5.3 烤肉与精准脱贫
        1.5.4 烤肉行业发展效益显着
    1.6 烤肉酱加工现状
        1.6.1 烤肉酱兴起的背景
        1.6.2 传统酱品型烤肉酱
        1.6.3 香辛料调配型烤肉酱
        1.6.4 香精型烤肉酱
    1.7 烤肉酱存在的问题
        1.7.1 工艺配方粗糙
        1.7.2 烤肉风味不足
        1.7.3 缺乏系列产品
    1.8 烤肉酱的发展趋势
        1.8.1 烤肉酱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
        1.8.2 多微发酵酱品将成为重要基料
        1.8.3 传统香辛料增香将打造烧烤特色
        1.8.4 美拉德定向反应生香将提升烤香风味
    1.9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10 烤肉酱开发技术路线
2 烤肉基酱制曲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制曲原辅料糊化及烘烤增香试验设计
        2.3.1 蚕豆糊化工艺试验
        2.3.2 面粉烘烤增香工艺试验
    2.4 制曲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2.4.1 米曲霉制曲工艺试验
        2.4.2 黑曲霉制曲工艺试验
    2.5 烤肉基酱制曲工艺的确定
        2.5.1 原辅料糊化及烘烤工艺的确定
        2.5.2 米曲霉制曲工艺的确定
        2.5.3 黑曲霉制曲工艺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烤肉用酱基料保温发酵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保温发酵工艺试验设计
        3.3.1 曲料的复配比例试验
        3.3.2 发酵时间试验
        3.3.3 发酵温度试验
        3.3.4 盐水浓度试验
        3.3.5 正交试验优化保温发酵工艺试验
        3.3.6 酵母菌添加时间试验
        3.3.7 酵母菌添加量试验
    3.4 烤肉基酱发酵工艺的确定
        3.4.1 曲料复配比的确定
        3.4.2 发酵时间的确定
        3.4.3 发酵温度的确定
        3.4.4 盐水比例的确定
        3.4.5 正交试验优化保温发酵工艺
        3.4.6 酵母菌添加时间的确定
        3.4.7 酵母菌添加量的确定
        3.4.8 发酵酱指标检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烤肉酱辅料微波增香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增香工艺试验设计
        4.3.1 干辣椒增香工艺试验
        4.3.2 花椒增香工艺试验
        4.3.3 芝麻微波增香工艺试验
        4.3.4 孜然微波增香工艺试验
    4.4 辅料增香工艺的确定
        4.4.1 干辣椒品种的确定
        4.4.2 干辣椒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3 干辣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4 花椒品种的确定
        4.4.5 花椒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6 花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7 白芝麻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8 白芝麻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9 孜然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
    5.1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烤肉酱基础配方优化设计
        5.3.1 烤肉基酱的添加量试验
        5.3.2 辣椒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3 花椒椒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4 孜然的添加量试验
        5.3.5 秘制香料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6 烧烤香精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7 芝麻的添加量试验
        5.3.8 酱油的添加量试验
        5.3.9 正交优化烤肉酱的基础配方试验
    5.4 烤肉酱基础配方的确定
        5.4.1 烤肉基酱添加量的确定
        5.4.2 辣椒添加量的确定
        5.4.3 花椒添加量的确定
        5.4.4 秘制香料添加量的确定
        5.4.5 孜然添加量的确定
        5.4.6 烧烤香精添加量的确定
        5.4.7 芝麻添加量的确定
        5.4.8 酱油添加量的确定
        5.4.9 正交优化确定烤肉酱的基础配方
        5.4.10 烤肉酱最终配方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5)植物代谢法富集粮食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中γ-氨基丁酸支路代谢途径
2 植物代谢法富集粮食GABA的研究
    2.1 米类粮食
    2.2 豆类粮食
    2.3 麦类粮食
3 展望

(6)产单宁酶乳酸菌在豆类酸面团馒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ract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豆类食品资源
        1.1.1 豆类的营养价值
        1.1.2 红豆、扁豆与蚕豆
        1.1.3 豆类在馒头、面包等产品中的应用
    1.2 豆类馒头存在的挑战
        1.2.1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
        1.2.1.1 豆类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
        1.2.1.2 常用的去除抗营养因子方法
        1.2.1.3 豆类单宁及其抗营养作用
        1.2.2 产品品质的下降
    1.3 单宁的微生物降解
        1.3.1 单宁酶
        1.3.2 产单宁酶酵母、霉菌
        1.3.3 产单宁酶乳酸菌
    1.4 酸面团发酵技术
        1.4.1 酸面团发酵技术概述
        1.4.2 酸面团发酵对馒头等产品品质的影响
        1.4.3 酸面团发酵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产单宁酶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2.2.2 目标产单宁酶乳酸菌的镜检及生长、产酶特性研究
        2.2.3 产单宁酶乳酸菌发酵豆类酸面团的生化特性研究
        2.2.4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面团及馒头蒸制特性的影响
        2.2.5 豆类馒头的风味特征
        2.2.6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储藏特性的影响
        2.2.7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营养特性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单宁酶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3.1.1 产单宁酶乳酸菌的初筛
        3.1.2 产单宁酶乳酸菌的复筛
        3.1.3 产单宁酶乳酸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目标产单宁酶乳酸菌的镜检及生长、产酶特性研究
        3.2.1 目标菌株的菌落形态及镜检结果
        3.2.2 目标菌株的生长及产酶曲线
        3.2.3 酶的定位
        3.2.4 酶的最适温度及pH
    3.3 产单宁酶乳酸菌发酵豆类酸面团理化性质研究
        3.3.1 红豆、扁豆、蚕豆粉的基本成分
        3.3.2 产单宁酶乳酸菌在豆类酸面团中的生长曲线
        3.3.3 豆类酸面团在发酵过程中的pH、TTA的变化
        3.3.4 豆类酸面团在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以及发酵熵
        3.3.5 豆类酸面团发酵前后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
        3.3.6 豆类酸面团发酵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与α-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
        3.3.7 豆类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游离总酚含量的变化
        3.3.8 豆类酸面团发酵前后多肽分子量分布
        3.3.9 豆类酸面团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3.10 豆类酸面团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
        3.3.11 豆类酸面团发酵前后可溶性、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
    3.4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面团及馒头蒸制特性的影响
        3.4.1 豆类酸面团对面团动态流变的影响
        3.4.2 豆类酸面团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豆类馒头全质构、比容、高径比的测定
        3.4.4 豆类馒头色泽及芯囊结构的测定
        3.4.5 豆类馒头的感官评定
    3.5 GC-MS测定豆类馒头的风味特征
    3.6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储藏特性的影响
        3.6.1 储藏期间豆类馒头硬度的变化
        3.6.2 储藏期间豆类馒头老化焓值的变化
        3.6.3 储藏期间豆类馒头水分迁移的变化
        3.6.4 储藏期间豆类馒头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变化
        3.6.5 储藏期间豆类馒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3.7 豆类酸面团对馒头营养特性的影响
        3.7.1 豆类馒头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
        3.7.2 豆类馒头中的游离氨基酸测定
        3.7.3 豆类馒头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7.4 豆类馒头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
        3.7.5 豆类馒头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三种豆粉酸面团面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豆粉面包概述
        1.1.1 豆粉面包的营养特性
        1.1.2 豆粉面包的技术挑战
    1.2 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1.2.1 α-半乳糖苷酶概述
        1.2.2 α-半乳糖苷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3 酸面团发酵技术
        1.3.1 酸面团发酵技术概述
        1.3.2 酸面团发酵技术的功能特性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1.5.2 乳酸菌粗酶液的酶学性质研究
        1.5.3 乳酸菌发酵豆粉酸面团的生化特性分析
        1.5.4 乳酸菌发酵豆粉酸面团面包烘焙品质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2.2.2 乳酸菌粗酶液酶学特性及产酶条件优化
        2.2.3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豆粉酸面团生化特性的研究
        2.2.4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面团特性的影响
        2.2.5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
        2.2.6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营养特性的影响
        2.2.7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风味特性的影响
        2.2.8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储藏特性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3.1.1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
        3.1.2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鉴定
    3.2 乳酸菌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3.2.1 碳源对乳酸菌产酶的影响
        3.2.2 乳酸菌生长曲线及酶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2.3 乳酸菌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pH及最适温度
        3.2.4 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乳酸菌最佳的产酶条件
    3.3 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豆粉酸面团的生化特性
        3.3.1 鹰嘴豆、绿豆、蚕豆粉基本成分分析
        3.3.2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菌株生长曲线
        3.3.3 酸面团的pH、TTA、有机酸
        3.3.4 酸面团不同发酵时间棉子糖、水苏糖的降解
        3.3.5 酸面团中可溶性糖的代谢
        3.3.6 酸面团的α-氨基态氮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
        3.3.7 酸面团的多肽分子量分布
        3.3.8 酸面团的总游离酚含量
        3.3.9 酸面团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4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面团特性的影响
        3.4.1 酸面团对面包面团动态流变的影响
        3.4.2 酸面团对面包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酸面团对面包面团发酵流变的影响
    3.5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
        3.5.1 酸面团对面包比容和质构的影响
        3.5.2 酸面团对面包气孔分布的影响
        3.5.3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面包的感官评定
    3.6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营养特性的影响
        3.6.1 酸面团对面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6.2 酸面团对面包淀粉消化水平的影响
        3.6.3 酸面团对面包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7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风味特性的影响
        3.7.1 酸面团对面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3.7.2 酸面团对面包滋味的影响
    3.8 鹰嘴豆、绿豆、蚕豆酸面团对面包储藏特性的影响
        3.8.1 储藏期间面包的硬度变化
        3.8.2 储藏期间面包的水分迁移
        3.8.3 储藏期间面包的老化焓值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工春化蚕豆生产现状
        1.1.1 人工春化蚕豆由来
        1.1.2 蚕豆人工春化技术
    1.2 我国肥料使用情况
        1.2.1 化肥的使用情况
        1.2.2 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1.3 有机肥的使用情况
        1.3.1 有机肥定义
        1.3.2 施用有机肥的优点
        1.3.3 有机肥和无机肥混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1 对产量的影响
        1.3.3.2 对品质的影响
        1.3.3.3 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4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准备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和测定项目
        2.3.1 农艺性状调查
        2.3.2 生育时期调查
        2.3.3 不同器官干物重积累及氮、磷、钾的含量测定
        2.3.4 产量及其构成的测定
        2.3.5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5.1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5.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5.3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3.5.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5.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3.5.6 叶绿素含量
        2.3.6 蚕豆籽粒品质指标的测定
        2.3.6.1 蚕豆果荚和籽粒形态指标的测定
        2.3.6.2 蚕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测定
        2.3.6.3 蚕豆籽粒中的维生素C含量测定
        2.3.6.4 蚕豆籽粒中淀粉物理特性
        2.3.6.5 蚕豆籽粒中淀粉RVA测定
        2.3.7 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及利用效率测定
        2.3.7.1 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2.3.7.2 矿质营养元素利用效率计算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氮素替代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有机肥替代对设施蚕豆籽粒品质的影响
        3.2.1 外观品质
        3.2.1.1 果荚荚长、荚宽
        3.2.1.2 果荚鲜重、干重
        3.2.1.3 籽粒鲜重、干重
        3.2.1.4 籽粒粒长、粒宽
        3.2.2 营养品质
        3.2.2.1 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
        3.2.2.2 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
        3.2.2.3 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3.2.2.4 籽粒维生素C含量
        3.2.2.5 对籽粒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3.2.3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2.3.1 籽粒淀粉糊化性质
        3.2.3.2 对籽粒淀粉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3 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对春化蚕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对叶片数及叶片日增量的影响
        3.3.2 对有效分枝数及有效分枝数日增量的影响
        3.3.3 株高及株高日增量
        3.3.4 单株果荚数
        3.3.5 对地上、地下部鲜重干重的影响
    3.4 有机肥替代对设施果荚对位叶蚕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对碳代谢的影响
        3.4.1.1 对果荚对位叶荧光参数Fv/Fm、Fv/F0比值的影响
        3.4.1.2 对果荚对位叶SPAD值的影响
        3.4.1.3 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2 对氮代谢的影响
        3.4.2.1 可溶性蛋白含量
        3.4.2.2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3.4.2.3 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3 对碳氮比的影响
    3.5 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1 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5.2 对磷素、钾素吸收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增加设施蚕豆有效分枝数,果荚数,进而提高产量
    4.2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能改善蚕豆鲜荚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但易导致冻融稳定性下降,不利于鲜食蚕豆冷藏储存
    4.3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可调节叶片碳氮代谢水平,从而为设施蚕豆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
    4.4 适宜比例的有机肥氮替代无机化肥可提高设施蚕豆氮、磷、钾素吸收与利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豆瓣酱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郫县豆瓣酱简介
        1.1.1 郫县豆瓣酱来源与发展现状
        1.1.2 郫县豆瓣酱的等级分类
        1.1.3 郫县豆瓣酱生产工艺流程
        1.1.4 郫县豆瓣酱的营养价值及生理活性成分
    1.2 郫县豆瓣酱的微生物
        1.2.1 霉菌
        1.2.2 酵母菌
        1.2.3 细菌
    1.3 郫县豆瓣酱的风味
    1.4 郫县豆瓣酱中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1.4.1 农药及重金属残留
        1.4.2 黄曲霉毒素
    1.5 生物胺
        1.5.1 生物胺简介
        1.5.2 食品中常见的生物胺
        1.5.3 生物胺的生理和毒害作用
        1.5.4 生物胺的限量标准
    1.6 食品中生物胺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6.1 样品前处理
        1.6.2 丹磺酰氯衍生条件研究
        1.6.3 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的比较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HPLC检测生物胺方法的建立及前处理方法优化
        2.2.2 市售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含量和种类
        2.2.3 豆瓣酱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及理化指标的变化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HPLC检测生物胺方法的建立及前处理方法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八种生物胺单标定性分析
        3.2.2 混合生物胺色谱图
        3.2.3 生物胺线性回归方程
        3.2.4 检测方法精密度试验
        3.2.5 样品加标回收率
        3.2.6 样品提取优化
        3.2.7 衍生条件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售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含量和种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含量与种类分析
        4.2.2 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分布特点及食用安全性
        4.2.3 传统郫县豆瓣酱与红油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对比
        4.2.4 郫县豆瓣酱中组胺与酪胺关系
        4.2.5 市售郫县豆瓣酱的品质指标与生物胺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豆瓣酱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及理化指标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pH和总酸变化
        5.2.2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AN变化
        5.2.3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盐含量变化
        5.2.4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水分含量变化
        5.2.5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水分活度变化
        5.2.6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L*及a*的变化
        5.2.7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中微生物变化
        5.2.8 发酵过程中豆瓣酱生物胺变化
        5.2.9 发酵成熟豆瓣酱的感官评分
        5.2.10 发酵成熟豆瓣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10)蚕豆瓣发酵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形成与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郫县豆瓣概述
        1.1.1 郫县豆瓣的历史来源
        1.1.2 郫县豆瓣的营养价值
        1.1.3 郫县豆瓣的生产工艺
        1.1.4 豆瓣酱发酵的有益微生物
        1.1.5 豆瓣酱的生产现状问题
    1.2 生物胺简介
        1.2.1 生物胺的性质与分类
        1.2.2 生物胺的毒性作用
        1.2.3 生物胺的限量标准
        1.2.4 生物胺的形成与微生物贡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在生物胺检测中的应用
    1.4 影响发酵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理化因素
        1.4.1 原料
        1.4.2 环境pH
        1.4.3 食盐含量
        1.4.4 温度
        1.4.5 其他因素
    1.5 发酵豆制品中的生物胺情况调查
    1.6 黄曲霉毒素B1简介
        1.6.1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及分类
        1.6.2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1.7 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背景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工业化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
        2.2.2 蚕豆瓣小试制曲过程工艺优化及有害物质的变化研究
        2.2.3 发酵条件对蚕豆瓣小试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2.2.4 蚕豆瓣发酵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工业化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PLC检测生物胺的方法建立
        3.2.2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生物胺种类和含量的变化
        3.2.3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生物胺总含量的变化
        3.2.4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AFB_1含量的变化
        3.2.5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pH和水分活度的变化
        3.2.6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3.2.7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NaCl和水分含量的变化
        3.2.8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菌相的变化
        3.2.9 不同工艺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的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蚕豆瓣小试制曲过程工艺优化及有害物质的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制曲工艺单因素及正交优化结果
        4.2.2 原料及制曲过程生物胺种类和含量的变化
        4.2.3 原料及制曲过程AFB_1含量的变化
        4.2.4 原料及制曲过程菌相的变化
        4.2.5 制曲过程基本理化指标的变化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发酵条件对蚕豆瓣小试后发酵过程有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室发酵时间对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的影响
        5.2.2 实验室食盐浓度对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的影响
        5.2.3 实验室发酵温度对蚕豆瓣后发酵过程的影响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蚕豆瓣发酵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产生物胺菌株的分离结果
        6.2.2 蚕豆瓣发酵过程产生物胺肠杆菌科的初步鉴定
        6.2.3 蚕豆瓣发酵过程产生物胺乳酸菌的初步鉴定
        6.2.4 蚕豆瓣发酵过程产生物胺芽孢杆菌属的初步鉴定
        6.2.5 产生物胺菌株的生物胺检测结果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杂粮供求研究[D]. 曲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D]. 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 王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D]. 赵仔影. 成都大学, 2021(07)
  • [5]植物代谢法富集粮食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J]. 姜秀杰,许庆鹏,张爱武,曹冬梅,张东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01)
  • [6]产单宁酶乳酸菌在豆类酸面团馒头中的应用研究[D]. 马子琳. 江南大学, 2020
  • [7]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三种豆粉酸面团面包中的应用[D]. 武盟. 江南大学, 2020
  • [8]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D]. 梁潘潘. 扬州大学, 2020
  • [9]豆瓣酱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D]. 曾雪晴. 西南大学, 2020(01)
  • [10]蚕豆瓣发酵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形成与动态变化研究[D]. 袁琳娜.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蚕豆系列食品的开发与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