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

浅谈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

一、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1](2021)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探讨 ——以PHYD事务所对JT银行的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融资行为的日渐频繁,投资者迫切的希望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审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与投资者能否做出准确的决策有着深刻的关联,报表预期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都有极高的需求。为了提高审计报告中的信息含量,201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及应用指南,对上市公司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成为了审计报告中值得关注的新内容。单独成段的关键审计事项能有效的聚焦使用者的视线,披露本期审计中最值得关注的风险点。同时,对关键审计事项及应对措施的披露提供了区别于财务报表数字及附注的额外信息,显着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这一披露也展示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流程,在提升了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有助于提升大众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性的理解和认可。市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各种经济主体的参与,金融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聚社会资本、完成转移支付、创造信用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宏观而言,银行也是国家调控资金总量的重要工具,其中,上市银行企业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度上在行业内均有一定代表性,银行股票价格被视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信号,故其披露的信息受到多方的关注。本文以JT银行在2016~2019年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为主要样本,从相关性、充分性、合规性方面分析其披露情况,探讨其在披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同时对解决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献综述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相关概念,描述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概念,介绍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要求,对银行业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介绍了披露关键审计事项需要的理论,包括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审计准则1504号及应用指南》。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以JT银行为案例,介绍了其2016~2019年年报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情况,从相关性、充分性、合规性三个方面,使用图、表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对比不同年度披露中存在的异同点。第四部分是对JT银行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相关性、充分性、合规性三个方面来探究问题,并从注册会计师对JT银行的了解情况、执业能力、审计经验及JT银行业务的复杂程度几个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的改进建议,以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为目的,从实务工作角度出发,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被审计企业个性化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准则的学习和理解,积极积累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经验,提升职业判断能力。结束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与存在的不足。

翟一蒙[2](2019)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能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因其估值过程涉及较多估值人员主观判断因素使其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工具,从而其可靠性备受质疑。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公允价值估值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是用好公允价值的关键。此外,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外部审计的重要职责。随着审计业务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逐渐重视对行业专长的培养。而现有研究多从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层面,考察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而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层面对三者关系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规范与实证研究法。首先,以审计定价理论、波特五力竞争理论及规模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收费的作用机理;其次,以2008-2017年披露了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对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审计收费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整体规模呈正相关,且其与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整体规模的正相关性要明显高于其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整体规模的正相关性;国际“四大”中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会因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成本降低而相应收取较少的审计费用溢价,且该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审计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时;分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依然得到上述结论。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应用程度仍较低,且主要集中于第二层次;在对上市银行进行审计的事务所中,国际“四大”占绝对比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相比仍处于竞争劣势。本文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审计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更好地应用及促使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龙稳全[3](2019)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文中指出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是联系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保证发行人质量、维护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但是,现实并非像田园诗般美好,近些年来,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曾爆出因欺诈发行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此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银行未能履行勤勉义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本源进行梳理,探寻有关国家或地区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先进成熟的经验,以此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投资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履行勤勉义务,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具有的现实意义。正文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以及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等五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实质上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乃是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属于注意义务的范畴,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产生的内在诱因在于投资银行商业机会的获取和规避自身风险的需要,其建立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并在金融危机处置过程得到了完善。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是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有限政府的要求,也是用最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生产最真实完整的效应的使然,更是权利义务对等与平等原则的驱动。第二章探讨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是衡量投资银行是否履行勤勉义务的尺度,在性质上是行为标准、普适性标准、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体,能够弥补投资银行行为规则的漏洞、明确投资银行行为边界以及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其他主体的责任。当前,主要存在“谨慎人”标准和“理性人”标准两种判断标准。前者适用于美国,后者则适用于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两种判断标准内涵存在较大差别,但都兼具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从而得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论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构建应当考虑内因与外因、激励与约束、成本与收益等因素,并以此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实现机制、激励与约束实现机制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声誉机制、看门人监督机制等激励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产生促进投资银行更加勤勉尽责的效应。投资银行的公共执行机制、私人执行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媒体监督机制等约束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起到约束投资银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但每一种具体机制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第四章研究了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律制度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可能需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认识存在分歧,实际上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应构成侵权责任,并应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发行人、其他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之间的责任,同时投资银行可基于时效消灭、请求权人故意、因果关系不成立等因素进行抗辩。由于行政责任制度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行政处罚应强调处罚措施与违法行为的匹配性,遵循正当程序。只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主要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等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证券市场相对发达的有关国家或地区都曾经历过,并且有着先进成熟的解决经验和措施。我国应在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重塑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重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完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以及优化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等对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进行完善。结束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包含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每个具体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运转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及时完善有关制度,促进投资银行积极履行勤勉义务,保证证券发行质量,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源流活水,这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杜威[4](2016)在《基于财务信息元素视角的XBRL分类标准微观结构标准化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BRL(e 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披露方式,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尽管目前XBRL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其发展遇到了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研究领域:XBRL分类标准是其技术框架的核心,但是目前的研究体系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基于XBRL分类标准的理论体系,如何从会计角度构建XBRL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应用领域:目前XBRL技术应用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作为技术采纳方的企业,其使用XBRL技术大多是迫于监管压力,而并没有体会到XBRL技术优势,XBRL在企业层面推广并不顺利,而监管层在XBRL分类标准行业扩展进度的迟缓,也进一步抑制了XBRL技术在企业层面推广应用效果。学术研究与应用领域两方面的不足,制约着XBRL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认为,要解决当前XBRL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研究与应用两个角度同时着手,而XBRL理论体系研究的不足则是抑制XBRL技术发展应用的关键。综合XBRL分类标准研究可知,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结合现有的实施分类标准,考察其应用效果与改进等,而缺乏从微观结构角度,对分类标准信息元素的标准化问题思考。分类标准信息元素的标准化,对于分类标准基础理论与其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的标准化,可以将目前关于分类标准的研究下探至信息元素的结构元素层次,使得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进一步落地,进一步夯实与巩固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其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的标准化,是指导与规范目前XBRL分类标准制定实施与扩展的核心内容,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的标准化,为如何进一步地对目前分类标准创建质量与扩展质量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推进XBRL分类标准的应用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财务信息元素作为研究主线,尝试从微观结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以“财务信息元素的微观结构标准化”以及“基于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的分类标准评价”作为研究切入点。这两个研究问题一方面从微观结构视角,对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进行扩展与解析;另一方面将微观结构标准化与分类标准质量评价相结合,从信息元素的结构元素角度重新构建评价模型,实现更深层次地对分类标准创建与扩展质量进行细致化地度量与评价,并为分类标准应用提出改进建议。概括而言,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总结为2点:(1)探索与解析财务信息元素的微观结构标准化问题。本文在结合分类标准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角度结合对财务信息元素的逻辑结构与空间结构等进行定义与拓展,明确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可以从结构元素和结构关系两个角度进行解析与定义;在此基础上,结合XBRL技术特点以及微观结构定义,从不同角度构造基于XBRL的信息披露行为评价指标。以此实现对财务信息元素理论的解析与扩展,并对分类标准信息元素定义与遴选,行业分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进行规范与指导。(2)通用分类标准无法满足企业信息披露需求,分类标准行业扩展亟待推进。在结合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新构造分类标准评价模型,实现从微观结构角度,更精确地对企业分类标准复用与扩展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通用分类标准中定义的信息元素存在大量冗余,与企业实际信息披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企业存在着信息元素扩展的动机,但信息元素的扩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单个公司披露需求。因此,需要在国家级通用分类标准基础上,尽快制定其他行业分类标准,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信息披露需求。本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点:(1)微观结构视角的财务信息元素研究,扩展当前分类标准研究的基础理论。本文以财务信息元素为研究主线,以微观结构标准化与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对XBRL分类标准相关研究中尚未有效解决的信息元素标准化问题,进行系统地探讨与分析,并对分类标准信息元素的标准化问题进行定义与规范,以此实现对信息元素的结构元素的组合、继承、拆分以及传递等结构流程的标准化,对规范分类标准信息元素的定义与遴选、信息元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以及行业分类标准的合理制定、扩展与实施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2)基于XBRL应用视角,提出如何定量度量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新思路。本文结合XBRL技术特点,在对财务信息元素及其结构进行量化的前提下,又考虑到元素层级结构的不同对于信息提供方与信息需求方的不同效用,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构造度量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以精确地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衡量,弥补了传统研究中,信息披露指标无法实现对信息披露实现精确度量的缺陷。考虑到XBRL格式已经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呈报时必须报送的格式。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XBRL的信息元素披露度量方法,可以作为当前信息披露研究中如何度量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新的思路。

陆燕芳[5](2015)在《基于巴塞尔协议的会计要素修正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发布,彰显了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思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IASB和FASB联合趋同项目启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进程加速;中国积极参与并实现金融、会计准则的国际持续趋同。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更好地反映经济金融实际,促进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巴塞尔协议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重要标准,而会计要素应包含金融审慎监管的全部对象。金融监管者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会计和金融监管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有用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都必须反映金融审慎监管的要求。事实上,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财务报告应予以反映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各国会计实务对巴塞尔协议提出的要求的满足程度,也决定了巴塞尔协议在该国实施的速度、范围、标准和效果。本文认为,对于不断涌现的表外业务和衍生工具,要能够及时实现由表外披露向表内确认转化,资产负债表要素概念应具备相当的柔性。资产和负债要素的定义应充分考虑表外业务和金融工具的性质;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应区别反映负债和权益工具,并应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本质。应明确区分和定义“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以控制权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互相衔接,更好地体现资产负债观,保持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金融监管协调一致。会计要素基于分类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模式,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历史性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ASB和FASB通过扩大公允价值选择权,将混合计量模式向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进。然而,公允价值顺周期性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已从微观层面不断扩展到宏观层面,而微观主体不愿意、也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建议,从会计指数导出逆周期会计乘数,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层次输入值,对市场报价进行调整;借鉴巴塞尔Ⅲ逆周期制度安排,在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时考虑风险调整,解决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邢栋[6](2014)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地带动了我国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全面发展。银行业等金融产业在我国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关乎着国家的经济稳定及社会稳定。因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显得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行业领头羊中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实证界和会计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在我国也发展了近20年,从最初的“二项准备”到“四项准备”,再到“八项准备”,直至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一步步规范,一步步向国际趋同,这不仅仅为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规范上市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但在企业的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仍存在问题。本文正是在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收集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银行上市公司2013年和2012年的资产减值会计运用情况作了详细分析,对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对资产质量以及公司利润的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得出了银行业上市公司中计提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量非常少,存在使用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调控利润的可能性,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规范性不高以及引进的资产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加强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监督以及针对银行业制定具体政策等建议,为国家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献计献策。

王珏[7](2012)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周华,戴德明[8](2011)在《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与可能解》文中指出银行业监管机构、税务机关和会计立法机构围绕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一直存有争议,这导致实务操作者产生困惑。此种困境乃是我国会计及金融法规"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美国金融市场上证券监管机构与银行业监管机构近二十年的权力斗争导致这一问题沉疴多年:一方面,会计规则定位失当,以致财务会计报告缺乏公益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银行监管规则过分依附于会计规则,使得监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不恰当地合二为一。这两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关于银行拨备的争论愈演愈烈。严格界定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并分别予以改进,是完善会计法规和改进银行监管的治本之策。借鉴域外经验存有潜在风险,我国会计与金融法规必须以体现本土价值观的、科学的会计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为立法理念,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对规范经济秩序有所助益。

张晓杰[9](2010)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公司获利手段增加,获利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公司管理难度增加,风险水平提高。交易性金融资产中主要类别之一的衍生金融产品尤其是套期保值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通常为防控风险而生,却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双刃剑”的两面分别是对公司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不得不面对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公司与金融市场联系将更加密切,各类公司追逐金融产品的“有利影响”成为必然,这意味着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降低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将十分必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是一个集计量属性、投资管理和风险管控“三位一体”的研究。其关注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自身特性和其计量属性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二是关注不同类型公司在防控风险前提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研究;三是关注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这一逻辑思路有“四个突破”:一是范畴突破,没有囿于财务与会计的小范畴,而是融合财务与金融的大范畴;二是内容突破,没有囿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管理的理论范畴,而是立足于指导实践,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大范畴;三是视角突破,没有囿于某一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风险管控的研究,而是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风险管控的行为;四是思路突破,没有囿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怪圈,而是从大处着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对各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行为及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以风险财务指标设计与管理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问题。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进行研究,根本目标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提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策略及风险防控,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能够优化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而不是使之恶化。因此,财务指标尤其是风险财务指标体系是文章各个部分的串联点。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自身特性及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合对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暴露影响巨大;其次,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研究和投资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优化财务指标;再次,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为基础;最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风险财务指标的变动来表示,风险财务指标优化,说明投资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反之亦然。论文共分十三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第二-五章是“提出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计量属性及其争论和可能的风险,从而为微观层面上的风险分析、投资策略分析及风险管控建议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天然存在,其风险性也就天然存在,但这种风险性对企业而言主要的暴露方式是通过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反映,因此有必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其争论进行介绍,这是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的大前提。第五-十章是“分析问题”,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潜在风险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现状、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等。其中,第五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引出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分析并相应提出建议。第六-十章则展开对金融公司、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中央企业财务公司、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社会公益类基金等不同类型主体进行具体分析,这五章的基本结构是前半部分介绍基本情况、投资现状及风险承受和管控能力,后半部分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投资策略。第六-十三章是“解决问题”,先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包括投资策略建议和风险管控建议两部分。第六-十章分不同类型主体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具体投资策略;第十一章提出公司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其中包括共性财务指标和具体财务指标;第十二章提出公司要建立并完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包括系统的机制流程和具体的方法技术。再从宏观层面上提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第十三章提出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指导及风险监管建议。

司振强[10](2009)在《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竞争加剧,为了规避风险,金融机构开始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然而,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众多金融危机事件。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美国储贷危机,90年代爆发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对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这些危机事件的爆发,客观上促使会计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监管者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会计准则制定者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并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特别是2002年欧盟宣布从2005年起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范围得到空前扩展,中国也于2006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金融监管者则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分业监管体制向混业监管体制过渡。金融监管者在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的积极作用,避免会计准则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金融监管界近年来开始积极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期望会计准则能够朝着有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方向发展。例如,2000年欧洲中央银行就曾强烈反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议案。为了保护欧盟自身利益和欧盟金融市场竞争力,欧盟在2002年宣布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了认可机制,只有通过认可机制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在欧盟范围内实施。2004年11月19日,欧盟委员会同意在欧盟范围内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但有两部分内容被暂时性剥离出IAS39,主要涉及公允价值选择权和套期会计。除了积极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外,金融监管者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2004年欧盟即将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三份新闻公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进行了调整和消除,随后欧盟银行监管者委员会(CEBS)、英国金融服务局(FSA)、香港金管局(HKMA)、中国银监会(CBRC)等世界主要银行监管者也纷纷采取了类似的监管措施。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面对银行业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可能对金融机构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授权美国证监会(SEC)暂停“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欧盟议会通过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对IAS39金融工具分类的修订,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日本和韩国金融监管者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监管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变得越发重要,并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一直以来,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仅仅限于某个具体的会计问题,一般采取“救火”的方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协调理论体系。因此,系统地研究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产生影响的根源,以及如何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对于促进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维护金融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层面对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规范性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引起的监管问题,往往体现在了个别会计议题中,而随着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重要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会计议题可能会产生金融监管问题,因此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已经不是某个会计准则的问题,而应该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理论层面分析两者的关系。本论文正是从两个学科理论层面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演绎,使之更加具有普遍性,更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协调两者的关系、指导实践活动。当然,在论文中也采取了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理论基础,研究两者的关系必然要涉及对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的阐述和归纳,从而为深入分析两者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从理论层面对两者之间存在的依存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两者存在的差异性所引发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研究。针对两者存在的差异性所引发的监管问题,文章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协调建议。一方面,会计准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应完善监管政策,消除会计准则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文章对如何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结论。一会计所具有的技术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会计准则也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会计准则的技术性最终反映在会计准则的社会性方面,而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决定着会计准则技术性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二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重要标准和重要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具有统一性。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内容、信息质量、审慎性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会计准则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是可以协调的。首先,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为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应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强化会计准则社会目标的指导作用来实现;在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金融监管问题。其次,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万能的,因此金融监管者在借助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对会计准则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要不断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及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手段,只有两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金融长期稳定。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发现了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实施,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不断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挑战是该问题的集中体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在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质量和审慎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导致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寻找到了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的理论基础。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重要标准和重要工具,而且两者具有统一性。统一性的存在决定了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从而为两者的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提出了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关系的有效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认为,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应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同时两者还应努力消除差异、增进合作,共同促进金融稳定。本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的研究,并部分涉及到了证券监管,而对于会计准则与保险监管的关系则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由于,银行监管和证券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尤其从国际金融发展来看,以银行为主导和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占据了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中国和欧盟属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体系,美国则属于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发展体系。而且从目前来看,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金融监管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本文将更多地笔墨用在了银行监管。当然,会计准则与保险监管关系也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对于促进保险业的稳健发展和保险会计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的缺憾之处。

二、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探讨 ——以PHYD事务所对JT银行的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理论研究
        1.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实务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理论概述
    2.1 关键审计事项及披露的概念
        2.1.1 关键审计事项的概念
        2.1.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概念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要求
        2.2.1 披露相关性的要求
        2.2.2 披露充分性的要求
        2.2.3 披露合规性的要求
    2.3 银行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特点
        2.3.1 披露事项高度关联行业特性
        2.3.2 披露事项的数量多于其他行业
        2.3.3 披露事项的文字描述专业性强
    2.4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依据
        2.4.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4 号及应用指南
3 PHYD事务所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情况
    3.1 PHYD事务所及JT银行的基本情况
        3.1.1 PHYD事务所的基本情况
        3.1.2 JT银行的基本情况
    3.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相关性的情况
        3.2.1 与JT银行经营特点的相关性
        3.2.2 与JT银行不同年度经营情况的相关性
    3.3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充分性的情况
        3.3.1 披露数量的充分性
        3.3.2 披露篇幅的充分性
    3.4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合规性
        3.4.1 披露形式的合规性
        3.4.2 披露要素的合规性
        3.4.3 文字描述的合规性
4 PHYD事务所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问题及分析
    4.1 PHYD事务所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的问题
        4.1.1 披露所提供的JT银行个性化信息不足
        4.1.2 披露事项不同年度重复程度高
        4.1.3 披露事项的数量少
        4.1.4 披露事项的文字描述存在模板化倾向
    4.2 PHYD事务所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的分析
        4.2.1 注册会计师对JT银行信息掌握不充分
        4.2.2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准则1504 号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
        4.2.3 注册会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经验不足
        4.2.4 注册会计师对JT银行业务复杂性的职业判断难度大
5 PHYD事务所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改进建议
    5.1 充分掌握JT银行的个性化信息
        5.1.1 审计开始前对银行进行充分的调查
        5.1.2 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5.1.3 加强与银行管理层的沟通
    5.2 加强对审计准则1504 号的学习和理解
        5.2.1 参加与审计准则1504 号有关的专题研究和培训
        5.2.2 通过注册会计师之间的讨论加深对审计准则1504 号的理解
    5.3 注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5.3.1 积极与同行进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经验交流
        5.3.2 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中的先进做法
    5.4 提升对JT银行关键审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
        5.4.1 合理科学的识别JT银行的关键审计事项
        5.4.2 实施更为恰当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5.4.3 注重项目组内部讨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1.2.3 公允价值计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
        1.2.4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允价值
        2.1.2 公允价值层次
        2.1.3 审计师行业专长
    2.2 理论基础
        2.2.1 审计定价理论
        2.2.2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3.1.2 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的影响
    3.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3.2.1 变量定义
        3.2.2 模型构建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4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4.2.1 公允价值计量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
        4.2.2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调节效应检验
        4.2.3 对模型的进一步检验
    4.3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5.1.1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5.1.2 逐步完善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5.1.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5.2 完善公允价值审计的建议
        5.2.1 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
        5.2.2 进一步推动本土事务所发展金融业审计专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性质、内涵与内容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辨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涵剖析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容探讨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产生与反思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产生的背景
        二、投资银行履行勤勉义务的内在诱因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反思
    第三节 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理论阐释
        一、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政治学基础
        二、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律经济分析
        三、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理支持
        四、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理论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与作用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探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作用解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分类及评析
        一、“谨慎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二、“理性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谨慎人”标准在理念层次上高于“理性人”标准
        二、英美及我国香港特区的判断标准较德日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
        三、不同国家或地区相同事项勤勉尽责要求程度不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与构建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构建的考量因素论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及内容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激励机制的运转及效应分析
        一、投资银行薪酬与晋升机制的运转及绑定效应
        二、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运转及标签效应
        三、看门人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竞争效应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约束机制的运转及作用分析
        一、公共执行机制的运转及监管作用
        二、私人执行机制的运转及威慑作用
        三、投资银行内部约束机制的运转及控制作用
        四、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的运转及预防作用
        五、媒体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监督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与归责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四、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分配
    第二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政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类型及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与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
        一、审批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建立与缺陷
        二、通道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发展与不足
        三、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形成与成效
    第二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
        四、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
        一、重塑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
        二、重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
        三、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
        四、优化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4)基于财务信息元素视角的XBRL分类标准微观结构标准化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XBRL技术优势
        1.1.2 XBRL技术推广
        1.1.3 XBRL技术与利益相关者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XBRL财务报告
        1.4.2 财务信息元素
        1.4.3 通用分类标准与扩展分类标准
        1.4.4 财务信息价值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XBRL技术优势研究
        2.1.1 XBRL财务报告技术优势
        2.1.2 XBRL账簿报告价值优势
        2.1.3 XBRL技术应用研究
    2.2 XBRL分类标准研究
        2.2.1 分类标准制定研究
        2.2.2 分类标准扩展研究
        2.2.3 分类标准评价研究
    2.3 XBRL实例文档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XBRL分类标准理论基础
    3.1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构建的理论基础
        3.1.1 本体论
        3.1.2 信息元素空间理论
        3.1.3 粒度理论
    3.2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研究必要性
    3.3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概念
        3.3.1 财务信息元素定义
        3.3.2 财务信息元素的结构元素
        3.3.3 财务信息元素表达方式
        3.3.4 财务信息元素的继承、传递和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BRL分类标准、信息披露与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研究
    4.1 财务信息元素的逻辑结构梳理
        4.1.1 财务信息元素结构关系
        4.1.2 财务信息元素空间结构
        4.1.3 财务信息元素与分类标准信息元素
    4.2 基于微观结构视角的财务信息元素度量指标
        4.2.1 传统信息披露度量指标
        4.2.2 基于XBRL的信息披露指标
    4.3 微观结构、粒度概念与信息披露质量
        4.3.1 基本假定
        4.3.2 信息元素层级关系
        4.3.3 粒度测度计算
        4.3.4 信息元素披露质量指标
    4.4 通用与扩展分类标准信息元素披露质量度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上市公司披露实例的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研究
    5.1 信息元素提取思路
    5.2 样本选择
    5.3 财务信息元素提取规则
        5.3.1 信息元素提取方法
        5.3.2 信息元素提取对象
        5.3.3 信息元素提取流程与示例
    5.4 基于财务信息元素的企业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5.4.1 基本描述性统计
        5.4.2 财务信息元素结构分布
        5.4.3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数量
        5.4.4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含量
        5.4.5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质量
    5.5 信息元素披露行业差异性分析
        5.5.1 研究方法选择
        5.5.2 行业间差异检验
    5.6 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视角分析
        5.6.1 结构元素
        5.6.2 结构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与分类标准评价研究
    6.1 分类标准评价方法
        6.1.1 通用分类标准评价方法
        6.1.2 扩展分类标准评价方法
    6.2 基于微观结构的分类标准评价研究设计
        6.2.1 研究思路
        6.2.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6.3 信息元素微观结构与通用分类标准创建质量评价
        6.3.1 通用分类标准复用现状评价
        6.3.2 通用分类标准创建完整性评价
        6.3.3 通用分类标准创建效率性评价
    6.4 信息元素微观结构与分类标准扩展质量评价
        6.4.1 分类标准扩展现状评价
        6.4.2 分类标准扩展质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抽样公司列表
    附录2 财务信息元素主体描述性元素归纳
    附录3 基于SAS9.4 数据处理过程主要代码
    附录4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数量描述性统计
    附录5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数量描述性统计(通用分类标准部分)
    附录6 财务信息元素披露数量描述性统计(扩展分类标准部分)
    附录7 财务信息元素含量描述性统计
    附录8 财务信息元素含量描述性统计(通用分类标准部分)
    附录9 财务信息元素含量描述性统计(扩展分类标准部分)
    附录10 通用分类标准部分结构元素描述性统计
    附录11 扩展分类标准部分结构元素描述性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巴塞尔协议的会计要素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巴塞尔协议研究
        1.2.2 会计要素研究
        1.2.3 会计和金融监管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会计要素和巴塞尔协议的关系分析
    2.1 会计要素和巴塞尔协议的关系渊源
        2.1.1 金融审慎监管及其对象和标准
        2.1.2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2.1.3 会计要素应包含金融审慎监管对象
    2.2 金融审慎监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2.2.1 财务会计的目标
        2.2.2 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2.2.3 金融监管者是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
    2.3 会计要素和巴塞尔协议关系的解释
        2.3.1 有效市场假说和委托代理理论
        2.3.2 个体决策的基本原理和行为金融学
        2.3.3 会计和金融监管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3章 巴塞尔协议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3.1 巴塞尔协议的发端及其变迁
    3.2 巴塞尔Ⅰ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3.2.1 巴塞尔Ⅰ要求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
        3.2.2 巴塞尔Ⅰ在国际环境下实施的效果
        3.2.3 巴塞尔Ⅰ在中国实施的初步探索
    3.3 巴塞尔Ⅱ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3.3.1 巴塞尔Ⅱ要求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
        3.3.2 巴塞尔Ⅱ的缺陷
        3.3.3 巴塞尔Ⅱ在中国的艰难实施
    3.4 巴塞尔Ⅲ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3.4.1 巴塞尔Ⅲ要求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
        3.4.2 巴塞尔Ⅲ国际实施的效果预期
        3.4.3 巴塞尔Ⅲ在中国高标准迅速实施
第4章 基于巴塞尔协议的会计要素确认修正
    4.1 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确认修正
        4.1.1 资产与负债要素应反映的业务背景
        4.1.2 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确认修正述评
        4.1.3 资产与负债按流动性分类修正建议
    4.2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确认修正
        4.2.1 资本工具创新对权益要素的挑战
        4.2.2 权益定义及其与负债的区分修正述评
        4.2.3 权益工具分类修正建议
    4.3 各种收益要素的定义和确认修正
        4.3.1 资本和收益区分的理论源流
        4.3.2 损益确认的修正述评
        4.3.3 其他综合收益确认的修正述评
第5章 基于巴塞尔协议的会计要素计量修正
    5.1 会计要素混合计量模式的历史选择
        5.1.1 混合计量模式的形成
        5.1.2 混合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混合计量模式的修正述评
        5.2.1 扩大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基本导向
        5.2.2 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5.2.3 套期会计的修正
    5.3 公允价值计量的修正
        5.3.1 公允价值定义尚存的认识偏差
        5.3.2 为公允价值层次引入宏观审慎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内容
3 银行业特征和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3.1 银行业特点
    3.2 银行业会计处理面临的特殊性
    3.3 银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4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分析
    4.1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应用统计分析
    4.3 银行业上市公司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的分析
5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5.2 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建议
6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写作动机
        1.1.1 写作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1 反对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2 支持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3 简要评述
    2.2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1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研究
        2.2.2 支持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3 反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4 简要评述
    2.3 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4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内涵界定
        3.1.1 金融工具的概念界定
        3.1.2 会计计量模式的概念界定
        3.1.3 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从经济学视角分析
        3.1.4 计量基础的选择与计量模式的种类
        3.1.5 小结
    3.2 会计计量对象特征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2.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适用性特征比较
        3.2.2 计量对象特征与计量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3.2.3 小结
    3.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3.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3.3.2 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4 要素计量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5 小结
    3.4 环境因素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4.1 政治法律因素
        3.4.2 经济发展因素
        3.4.3 科学技术因素
        3.4.4 文化教育因素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历史沿革
        4.1.1 早期金融企业会计规范的沿革(1978-2001)
        4.1.2 衍生金融工具表内确认与计量的发展(1997-2006)
        4.1.3 公允价值计量初登历史舞台(2006)
        4.1.4 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革的评述
    4.2 IASB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2.1 IASB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
        4.2.2 IASB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模式的努力
        4.2.3 对IASB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评述
    4.3 FASB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3.1 FASB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
        4.3.2 FASB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4.3.3 对FASB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评述
    4.4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4.4.1 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因素的国际比较
        4.4.2 国际上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根本原因分析
        4.4.3 国际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对我国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以及趋同影响预测
    5.1 非金融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描述
        5.1.1 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情况分析
        5.1.2 成本计量项目情况分析
        5.1.3 存在问题分析
    5.2 金融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描述
        5.2.1 保险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2 银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3 证券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4 存在问题分析
    5.3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国际趋同预期的经济后果
        5.3.1 IFRS9提出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新变化
        5.3.2 两分类后计量模式变化带来的总体影响
        5.3.3 两分类的预期经济后果——基于年报数据的调整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趋同路径安排
    6.1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6.1.1 指导思想: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选择需密切联系实际环境
        6.1.2 总体思路:保持混合计量模式,谨慎推进公允价值计量
    6.2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路径安排——建设准则体系
        6.2.1 完善理论基础,分理想—环境层次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6.2.2 建立技术保障,规则导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6.2.3 选择性接受IFRS9,修订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
        6.2.4 规范和增加披露,完善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披露》准则
    6.3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配套措施
        6.3.1 多举并措,推进环境建设
        6.3.2 规范监管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6.4 本章小结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与可能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法规之间存在分歧:问题的引入
    (一) 现行会计法规主张采用现值算法计算“已发生损失”
    (二) 金融法规更为强调“五级分类”和“预期损失”
    (三) 税收法规对贷款损失准备持保留态度
二、经济监管借鉴域外经验:舶来的困境
    (一) 我国会计法规借鉴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
    (二) 我国金融法规借鉴美国的银行业监管规则
    (三) 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的推动作用
三、美国金融监管中的权力斗争:困境之本源
    (一) 公认会计原则被强行列入金融监管规则
    (二)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展开拉锯战
    (三) 美国证监会与银行业监管机构达成妥协
四、厘定会计法规与金融法规:困境之剖解
    (一) 谨慎性原则的失当性
    (二) 金融监管报告不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合二为一
    (三) 财务会计报告与金融监管报告的分离式设计是治本之策
    (四) 维护利润数据的公信力是协调会计法规和金融法规的关键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分析框架
        三、关于研究题目及框架的特别说明
    第四节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点
        一、论文的重点
        二、论文的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五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关系
        二、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管理效果评价
        三、各类主体的具体投资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
第二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及类别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为短期交易盈利而持有的资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强波动性的基本特点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与金融市场盛衰密切相关
    第二节 现行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界定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界定
        三、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本类别
        一、交易中的上市公司股票及部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
        二、可交易的各级各类债券及票据
        三、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
        四、包括上市交易的权证在内的部分衍生金融工具
        五、其他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四节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分析
        一、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债券产品分析
        二、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衍生金融产品分析
        三、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权益产品分析
第三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标准
    第一节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基本属性是公允价值
        一、两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初始计量到后续计量和处置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第二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四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前对相关产品计量的规定
        一、新准则实施前相关产品的主要科目是"短期投资"、"自营证券"、"长期债券投资"
        二、相关产品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三、相关产品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四、相关产品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五、相关产品计量属性的具体确定
        六、准则或制度关于相关产品披露的规定
    第五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 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的争论及分歧
    第一节 伴随资本市场发展而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始终充满争论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收益波动加速和风险加剧
        二、市价变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受到较多质疑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不如设想的那么好
        四、据内部模型计算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操纵嫌疑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上行阶段的"价格助涨效应"
        一、资本市场在上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上升
        二、价格上升导致的价值调整和收益增长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三、报表优化及业绩激励会推动大量资本进入市场投资或投机
        四、资本推动和预期变化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下行阶段的"价格助跌效应"
        一、资本市场在下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下跌
        二、价格下跌的调整和收益减少乃至损失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三、报表恶化导致融资困难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补充流动性
        四、流动性收缩和预期改变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第四节 公允价值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在"人性"作用下更加明显
        一、资本市场在人性贪婪作用下会过度上行和积累风险
        二、资本市场在人性恐惧作用下会过度下行并引发崩盘
        三、"人性"作用放大的诱导机制是薪酬激励及绩效考核
    第五节 当前阶段有关各方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作的调整与改进
        一、美国国会赋予SEC必要时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权力
        二、欧盟允许金融机构停止使用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
        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修改准则允许金融工具重分类
        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时发布准则修订稿
        五、部分公允价值坚守派猛烈抨击FASB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的做法
        六、G20金融峰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工作及国际趋同提出要求
        七、中国有关方面密切关注IASB和FASB的动态并研究公允价值的改进
        八、结论:现阶段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仍要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第六节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防范公允价值助推效应带来的风险
        一、公司应设立止盈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泡沫化风险
        二、公司应设立止损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指标过度恶化
第五章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分析
    第一节 公允价值助推效应易引发金融资产投资决策非理性和短期化
        一、公允价值助涨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非理性地追加投资
        二、公允价值助跌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将长期投资短期化
        三、公允价值市价会计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层放弃经营管理
    第二节 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可能引发高管行为扭曲和公司治理失效
        一、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高管行为扭曲引发道德风险
        二、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公司管理退化和治理失效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能存在导致流动性收缩等的财务风险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性使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加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导致的流动性膨胀与收缩变化加快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资产负债表负载价值波动性增加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损益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更难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乃至危机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剧烈波动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涨跌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进一步传递引发金融危机
    第五节 中国受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关联产品投资风险影响较大的公司
        一、金融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最大
        二、非金融投资性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四、上市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在逐渐增加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也将受到相关投资风险影响
第六章 金融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金融公司的范畴与类别及投资现状
        一、金融公司的范畴界定
        二、金融公司的基本类别
        三、金融公司的数量及规模分析
        四、中国金融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金融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中国金融公司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二、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充足的现金流保证
        三、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迫切的流动性需求
        四、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专业的投资技术和研究能力
    第三节 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时刻遵循科学决策和谨慎投资的基本原则
        二、要遵循投资组合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原则
        三、要遵循专业化团队和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原则
        四、要遵循研究、决策、执行、监控一体化原则
    第四节 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银行类金融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五节 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证券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二、保险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三、基金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四、其他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畴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围界定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一般特征
        三、中国当前主要的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一般总体实力较强且愿意进行投资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通常会成立专门团队从事投资研究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以及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第三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四节 是否保留主业对于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影响
        一、若保留主业则要严格控制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和权重
        二、若不保留主业则要时刻关注并做好流动性分析等风险管理
第八章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概念及设立条件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及资金规模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常拥有充足的流动性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
    第三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四节 是否投资本集团内部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区别
        一、财务公司应主要投资于集团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投资本集团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
第九章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
        一、当前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尚不多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基金比重较大
        五、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购买各种债券类产品将逐步放开
        六、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参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
    第二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未上市的一般企业大多风险承受及管控能力不强
        二、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及管控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更要谨慎决策
    第三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股票和基金为主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和基金要有规模限制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要控制衍生金融品投资规模并杜绝投机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有及时调整政策
第十章 社会公益类基金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情况介绍及投资现状
        一、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
        二、社会公益类基金的具体情况介绍
        三、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资金实力较强但风险喜好程度很低
        二、中国投资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但管控能力需提高
        三、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承受与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一般
    第三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社会保障基金应主要进行长期债券投资和价值型股票投资
        二、中国投资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交易性投资
        三、企业年金基金要根据市场周期灵活调整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应以中长期债券投资和定期存款为主
第十一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第一节 设计风险财务指标的前提是有效识别风险因素
        一、定期结合过往经验和专业分析确定投资风险因素
        二、积极运用多种计量工具分析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双哑铃型"目标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平衡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流动性与稳定性平衡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第四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共性财务指标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净资产(或净资本)的比重
        三、各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及总体加权平均收益率
        四、单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及全年平均变动率
        五、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和收益对利率、汇率、价格等的敏感系数
        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与投资专业人员数的比率及其变动率
        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公允价值与投资人员薪酬比及变动率
        八、防御和对冲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措施的收益支出比及变动率
    第五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一、金融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及分析要定期公布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要定期公布
        二、公司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进行定期分析
        三、公司要结合对风险财务指标的分析及反馈进行调整与改进
第十二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及完善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应该成为公司的自觉行为
        一、公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二、公司应该自觉建立并坚定执行相关的风险管控制度
    第二节 风险管控委员会要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专门监控
        一、公司在不同层面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委员会或管控部门
        二、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具备监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专业人才
        三、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有明确系统的机制流程
        一、公司层面应该建立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管控流程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控流程建立与执行要有多层次人员参与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目标及流程要分解到各层次人员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流程必须得到认真而严格的执行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避免形式化和纸面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将分析与处理相结合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技术的运用
    第五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外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内要注重及时信息沟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意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定期自我评估并披露
        一、公司应加强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自我评估
        二、公司至少半年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进行评估
        三、公司要定期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评估报告
第十三章 主管部门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指导及风险监管
    第一节 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研究
        一、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金融产品投资进行研究
        二、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专门力量展开风险调研与分析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报告
    第二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决策及执行提供指导
        一、主管部门不能干预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独立决策
        二、主管部门指导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定期公布专业研究报告
        三、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设立限制性指标来引导公司投资决策
    第三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定明确的规范
        一、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定明确规范
        二、主管部门要提高规范的约束层级以引起公司高度重视
        三、主管部门要设计具体的监控指标体系为后续监管铺垫
    第四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一、主管部门要有专门人员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动向
        二、主管部门要规定投资部门定期上报各类风险监控指标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实行专项检查
    第五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不作为加大处罚力度
        一、主管部门要明确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和处罚力度
        二、对于风险管控不当尤其是不作为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三、对于违规违法处罚事件要定期总结公布以增强影响力
    第六节 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和风险管控的经验推广
        一、主管部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二、对于部分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成功经验要推广
        三、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并组织专门力量关注国际动态
参考文献
    (一) 中文书籍
    (二) 中文文章及论文
    (三) 中文公司年报
    (四) 英文书籍
    (五) 英文文章及论文
    (六) 英文公司年报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全面理解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1.2.2 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
        1.2.3 促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
    1.3 研究文献
        1.3.1 国内研究情况
        1.3.2 国外研究情况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第2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基本问题
    2.1 关于会计准则
        2.1.1 会计准则内涵
        2.1.2 会计准则属性
        2.1.3 会计准则目标
        2.1.4 会计准则体系
        2.1.5 与金融监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
    2.2 关于金融监管
        2.2.1 金融监管内涵
        2.2.2 金融监管必要性
        2.2.3 金融监管目标
        2.2.4 金融监管体制
        2.2.5 金融监管标准
第3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分析
    3.1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
        3.1.1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
        3.1.2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标准
        3.1.3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
    3.2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统一性
        3.2.1 两者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
        3.2.2 两者都具有政府管制的性质
        3.2.3 两者目标具有统一性
    3.3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标准存在差异性
        3.3.1 信息内容差异
        3.3.2 信息质量差异
        3.3.3 审慎性差异
第4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标准差异引发的监管问题
    4.1 资本确认问题
        4.1.1 会计确认标准
        4.1.2 监管确认标准
        4.1.3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4.2 金融工具确认问题
        4.2.1 会计确认标准
        4.2.2 监管确认标准
        4.2.3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4.3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4.3.1 关于公允价值准则的争议
        4.3.2 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原因分析
        4.3.3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4.4 套期会计问题
        4.4.1 套期会计的发展
        4.4.2 套期会计引发的争议
    4.5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问题
        4.5.1 会计计提标准
        4.5.2 监管计提标准
        4.5.3 计提标准差异
        4.5.4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第5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5.1 协调的方式
        5.1.1 相互协调
        5.1.2 消除差异
        5.1.3 加强合作
    5.2 会计准则协调建议
        5.2.1 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5.2.2 充分考虑金融监管问题
        5.2.3 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5.3 金融监管协调建议
        5.3.1 积极完善金融监管标准
        5.3.2 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
        5.3.3 根据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第6章 对中国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建议
    6.1 针对新会计准则完善金融监管标准
        6.1.1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监管
        6.1.2 调整贷款减值准备监管标准
        6.1.3 防范利用会计准则操纵利润
    6.2 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
        6.2.1 利用会计准则提高信息透明度
        6.2.2 利用外部审计加强金融监管
        6.2.3 完善监管体制应对金融创新
    6.3 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加强合作
        6.3.1 共同促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6.3.2 共同完善会计监管功能
        6.3.3 共同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6.3.4 共同发展高质量会计准则
第7章 论文总结
    7.1 研究创新及意义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探讨 ——以PHYD事务所对JT银行的审计为例[D]. 王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D]. 翟一蒙. 湖南大学, 2019(07)
  • [3]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D]. 龙稳全. 厦门大学, 2019(12)
  • [4]基于财务信息元素视角的XBRL分类标准微观结构标准化与质量评价研究[D]. 杜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基于巴塞尔协议的会计要素修正研究[D]. 陆燕芳. 湖南大学, 2015(03)
  • [6]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 邢栋.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6)
  • [7]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8]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与可能解[J]. 周华,戴德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04)
  • [9]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 张晓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10]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D]. 司振强.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浅谈银行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