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历史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赵思琪[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深度教学实践力求解决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重知识、轻意义、浅交流的表层化现象。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指教师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深入分析学生“知情意行”,依据深度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创设高度契合思政学科知识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学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开展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究,全面掌握知识的符号表征、内在逻辑、价值意义,促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并将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根本在于发展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新样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应具有教师主导战略性、学生主体参与性性、问题导向精准性、问题解决科学性、取向进阶多维性、活动体验真实性、思维训练高阶性、知情意行关联性、知识体系整合性、价值引领层级性、教学评价发展性等典型特征。论文首先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国内外深度教学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分析深度教学概念基础上,对各个学科深度教学概念进行对比,界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相对于一般教学的取向进阶;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阐释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分析近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深度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深度学习情景体验有待加强,深度教学反思力度有待提升,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有待增强;针对主要问题,从深度教学设计、深度教学实施、深度教学反思、深度教学评价的教学全过程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建勋[2](2021)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学科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精神,顺应新时代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实现路径。跨学科教学突破传统分科界限,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将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单一型、专业型转向综合型、一转多能型转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会转向多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跨学科教学,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学习互助体,共同促进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好适应社会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高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果显着,但基础教育阶段却较为薄弱。而政治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又是基础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现有理论和研究,进一步探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文章主要分为绪论部分和四个正文章节。绪论部分,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跨学科、跨学科教学、思政课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研究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主要介绍跨学科教学的地位和意义。跨学科教学地位体现时代需要、路径需要、动力需要和现实需要;意义则体现对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大理州内五所高中的师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当前大理州高中思政课运用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阐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和策略。第四章,结合当前高中思政课四本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挖掘跨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跨学科教学素材。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吕彬[5](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宋娜[6](2021)在《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历史教师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与方式,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地位、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到教科书内容与课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补充与开发的能力。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到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概念多、跨度大、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以应对这些变化。高中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其教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为统编历史教材的研究添砖加瓦,构建更加完整的历史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为历史学科的发展踵事增华;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通过教材分析深入理解编者的编写思想及教材的逻辑结构,指引其进行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有利于把握教学方向,确定符合学情、契合课标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论文首先对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阐释,基于教师终身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深度教学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其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材分析能力方面存在的理论、思想以及实践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原因探析;最后,在分析问题、探究原因的基础上,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例,结合具体的课时与单元进行教材分析,从理论、思想和实践三方面提出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相应策略。

李兆敏[7](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提出“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舟洋[8](2021)在《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进入教育界的视野,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育人功能受到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历史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集夯实基础、巩固技能、提高能力等功能于一体。框架式教学法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教学任务科学重组教材知识,对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将框架式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尚少,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如何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复习阶段教学的新思路,如何通过框架式教学法更大程度地发挥高中历史复习阶段教学的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首先对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框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探讨其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为研究框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可操作性,对高中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一线历史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发现学生难以在复习阶段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均呈现出一定的消极被动倾向,导致历史教师的教学规划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能高效统一。针对以上等问题,论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为证实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价值,论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完整展示同一知识内容在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组织以及可达成的教学目标。最后,论文针对教学设计进行效果分析及反思。教学案例的实践证明,框架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扎实基础,形成系统性的历史思维与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框架式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论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框架式教学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中。

井艺蓉[9](2021)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学思之窗”栏目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每课正文旁边的辅助栏目。此栏目通过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对每课重难点内容进行有机补充,对于加强学生历史学习主动性大有裨益,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根据课标要求,统编版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都设置了各式各样的辅助栏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学思之窗”栏目更是由旧版教材中继承下来的优质辅助栏目,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对“学思之窗”栏目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在调研“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该栏目设置的目的及其特点,明确“学思之窗”栏目的地位和功能,提出运用原则和运用策略。其中,运用策略分为两个维度六个方面。两个维度是教学环节和栏目类型;从教学的备课、上课、课外等环节提出了三个有针对性的运用策略;针对原因分析、观点认识、影响评价等三种习题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策略的实施中,专门设置实验班进行实践验证,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实效分析。研究表明,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学思之窗”栏目的效果明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一方面,不仅将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还提高了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可以提高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利于培育研究型教师,对更新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也有极高的价值。期望本研究能对今后“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所启示。

曹晖[10](2021)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探究与拓展”栏目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探究与拓展”栏目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巩固系统。栏目位于每节课的最后,通过材料与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课后拓展问题,按照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类和查找资料延伸拓展类两大类别。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为例,“探究与拓展”栏目对高中的世界史教学有一些独特价值,其具有延伸拓展补充世界史知识、融汇各国历史、拓展世界视野、培养世界史学习能力以及梳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了“探究与拓展”栏目在高中世界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探究与拓展”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的价值表示认可,栏目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史学习能力和拓展知识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栏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栏目的功用无法得到发挥以及运用形式单一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应重视起“探究与拓展”栏目运用的策略。首先课标是教学的风向标,历史教师应深入钻研课标,依据课标要求把握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的方向,其次结合学生的世界史学情,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栏目,提高学生的世界史学习兴趣,第三可以运用栏目辅助正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世界史知识体系,第四通过教师对栏目的指导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等世界史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还可对栏目进行充分挖掘,利用栏目内容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材是教学之本,作为教师应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完成教学目标。“探究与拓展”栏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生的世界史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对《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探究与拓展”栏目进行充分发掘,利用栏目辅助教学,更好地完成世界史教学任务,发挥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功用和价值。

二、历史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深度教学
        2.1.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取向进阶
        2.2.1 知识:从符号表征到价值实现
        2.2.2 方式: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2.2.3 思维: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
        2.2.4 目标:从三维结构到学科素养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学科素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价值引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3.3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
        2.3.4 知情意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深度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3.2.2 深度学习情景体验有待加强
        3.2.3 深度教学反思力度有待提升
        3.2.4 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有待增强
4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问题解决的对策分析
    4.1 深度教学设计:坚持学科素养中心
        4.1.1 深度解读学科知识
        4.1.2 深入分析学生“知情意行”
        4.1.3 制定核心目标
        4.1.4 设计议题活动
    4.2 深度教学实施: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4.2.1 立足真实生活,创设活动情境
        4.2.2 激活议题探究,深化学生体验
        4.2.3 把握议题深度,发展高阶思维
        4.2.4 注重双向交流,激发课堂参与
        4.2.5 依托迁移应用,建构知识体系
        4.2.6 强化价值引领,知识转化素养
    4.3 深度教学反思:强化师生共同反思
        4.3.1 优化教师教学反思
        4.3.2 深化学生学习反思
    4.4 深度教学评价:立足素养发展水平
        4.4.1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4.4.2 教学评价维度多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卷)
附录2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实践的调查问卷 (学生卷)
附录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研究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观察量表
致谢

(2)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跨学科
        (二)跨学科教学
        (三)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
        (一)跨学科教学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二)跨学科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路径需要
        (三)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自我变革的动力需要
        (四)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指导生活实践的现实需要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意义
        (一)跨学科教学是落实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优化和丰富高中思政的教学内容
        (三)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第二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学生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三、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学科教学理念呈现“形式化”
        (二)跨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拼盘化”
        (三)跨学科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
        (四)跨学科教学效果呈现“空洞化”
    四、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分科教学对跨学科教学的阻碍
        (二)教师对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能力不足
        (三)政治学科的核心地位偏离
        (四)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五)跨学科教学的家长和社会认可度较低
第三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和策略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中的运用原则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原则
        (二)优势互补与博彩众长原则
        (三)课堂实践与课后延伸相结合原则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适应原则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全方位树立跨学科的教学理念
        (二)多层次优化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三)宽领域夯实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基础
第四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数学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四、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地理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物理、化学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五、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件2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6)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解析
    (二)理论依据
二、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新教材带来的挑战
        3.新高考改革的需求
    (二)可行性
        1.历史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与依据
        2.适应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
三、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研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加强对教材分析的理论学习
        1.坚持唯物史观引领
        2.树立科学的教材观
    (二)转变对教材分析的思想观念
        1.树立课标意识
        2.树立学生意识
        3.培养创新与整合意识
        4.培养素养意识
    (三)落实历史教师教材分析实践
        1.全面理解历史教材分析内容
        2.遵循一般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3.明确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性
        4.注重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5.参加相关的教材培训与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对“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对“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7)“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思路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4.1 问卷调查实施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阐释与应用依据
    (一)概念阐释
    (二)应用依据
二、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应用现状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1.设计调查问卷
        2.分析调查数据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2.原因分析
三、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1.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3.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4.树立正确的历史知识观
    (二)巩固基础搭建骨架
        1.巩固基础知识
        2.根据历史知识的时空线索搭建框架
    (三)综合知识整合专题
        1.分析知识逻辑
        2.根据历史知识的性质内容搭建框架
    (四)查缺补漏深化概念
        1.完善思维体系
        2.根据习题训练的发散思维搭建框架
四、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案例
    (一)基础阶段构建知识框架
        1.确立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内容
    (二)整合阶段规划内容专题
        1.确立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内容
    (三)拓展阶段强化内涵应用
        1.确立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9)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思之窗”栏目概述
    (一)“学思之窗”栏目的设置及其特点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地位
    (三)“学思之窗”栏目的功能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三)“学思之窗”栏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学思之窗”栏目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
    (一)“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原则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策略
        1.在各教学环节优化利用“学思之窗”栏目
        (1)备课环节:深入挖掘“学思之窗”栏目价值,优化教学设计
        (2)上课环节: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3)课外环节:拓展栏目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依据习题性质用活“学思之窗”栏目
        (1)原因分析类:作“先行组织者”,多角度收集有效信息
        (2)观点认识类:采用抛锚式教学,融入情景教学
        (3)影响评价类:坚持唯物史观,活学活用
四、“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教学案例说明
    (二)栏目运用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探究与拓展”栏目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探究与拓展”栏目概况
    (一)“探究与拓展”栏目在教科书结构中的地位
    (二)《纲要下》中“探究与拓展”栏目内容分类
    (三)“探究与拓展”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功能
二、“探究与拓展”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一)“探究与拓展”栏目运用的现状调查
    (二)“探究与拓展”栏目运用的现状分析
三、“探究与拓展”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依据课标,把握栏目在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向
    (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世界史的兴趣
    (三)辅助正文,梳理世界史的知识体系
    (四)指导探究,提升学生世界史学习的能力
    (五)深入挖掘,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四、高中世界史教学中“探索与拓展”栏目运用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世界史教学中“探究与拓展”栏目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高中世界史教学中“探究与拓展”栏目的应用访谈(教师卷)
致谢

四、历史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思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D]. 字建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D]. 宋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8]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D]. 高舟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D]. 井艺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探究与拓展”栏目的运用研究[D]. 曹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历史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