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

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

一、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四国(论文文献综述)

罗艳华[1](2020)在《2010-2020年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的主要特点》文中指出2010-2020年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具有如下主要特点:中国与联合国多边人权机构的合作是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内容,中国深度参与与联合国多边人权机构的合作,并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开展的双边人权合作与交流以双边人权对话为主,近年来双边人权对话的对象不断扩大;除了开展官方层面的多边和双边人权合作与交流,中国政府还鼓励人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交流,使得人权社会组织在国际人权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人权组织也不断创新对外交流方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权理念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渠道。

张文涛[2](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张洋[3](2019)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城市之根,也是城市的灵魂。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及城市的文化,实际上是以更综合、更系统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文脉及其实质的问题。阿拉伯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布局、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等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伊斯兰哲学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城市这个被称为“文化容器”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依,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于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端、发展、衰落和复兴的轨迹,不仅可以揭示中东城市建设与发展脉络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主导的这一基本规律,也从中看出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是如何在城市得到发展、传承并重新焕发生机的。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城市——开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开罗城市的塑造作用,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结了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揭示了开罗城市能够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原因,分析了开罗在文化传承中的经验教训、面临的未来挑战及其进行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文章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做了界定。正文部分,第一章通过对伊斯兰城市起源的追溯,介绍了伊斯兰城市的类型、城市形态的构成元素、城市的布局特点,并揭示了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即伊斯兰城市体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第二章主要是对中世纪开罗的研究,主要涵盖从福斯塔特、阿斯卡莱、格塔伊尔作为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都城,到开罗作为独立地方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首都的城市发展历程。本章研究了开罗的建筑特色和布局特点,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管理、经济和文化制度,城市的社会分层、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开罗的文化传统,分析了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以及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原因。第三章是对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罗的研究。一个统一的奥斯曼帝国为开罗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导致了开罗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颓靡和文化创新上的停滞。与此同时,伊斯兰政治文化、建筑文化、护卫朝觐传统以及阿拉伯学术都在开罗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开罗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延续性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开罗的城市制度是典型的伊斯兰框架下的城市制度。第四章研究的历史时期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七·二三革命”前,在这一时期开罗经历了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以及殖民时期的城市化改造,开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新城与旧城相对而立的二元城市格局。在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之下,阿拉伯世界开始以开罗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和伊斯兰教改革、复兴思潮。本章在介绍了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分析了开罗能够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第五章介绍了当代开罗的发展建设,开罗在阿拉伯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尝试进行了“文化传承系统”的建构,其次在该框架下,通过前面二至五章的介绍和梳理,分析了开罗千年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的环境、传承的内容以及传承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与劣势。优势有:传承主体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传承环境上得益于开罗建成之时其它较早扎根文化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开罗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承内容上,吸收了各类文化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传承方式上,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并以街区为载体进行文脉的传承。劣势有:传承主体文化上的保守性,传承主体间文化上的断层;本地近代以前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本国当今持续下降的文化影响力、纷乱不安的地区局势和全球化浪潮裹挟的新殖民主义蔓延,构成了传承环境的不利方面;传承内容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本身宗派主义、专制主义、神权主义、蒙昧主义等积弊严重,面对新时代挑战创新乏力;传承方式上,资金困难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分依赖外援,教育资源匮乏使城市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社交媒体对文化传承具有双刃剑作用。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要加强中国城市与其它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

罗艳华[4](2018)在《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以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决定参与国际人权合作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成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的进程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成立研究国际人权活动问题的多部委协作组、1991年发表第一份人权白皮书、2004年"人权入宪"和2013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张茂春[5](2018)在《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文中认为加纳沃尔特河项目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工程,其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和复杂。自澳大利亚人艾伯特·凯特森在1915年提出沃尔特河项目构想后,吸引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南非工程师邓肯·罗斯领导下的西非铝业有限公司为首,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推动着沃尔特河项目的早期发展。1953年,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建立了以罗伯特·杰克逊为主席的沃尔特河项目筹备委员会,对沃尔特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于1956年公布了非常详细的调查报告,沃尔特河项目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之后四方会谈失败和黄金海岸政治独立进程加快,沃尔特河项目暂时被搁置起来。加纳在1957年独立后,恩克鲁玛政府开始全力推进这个项目,利用美苏激烈争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利国际形势,恩克鲁玛同美国政府展开了长期反复的谈判,也使得沃尔特河项目成为当时美苏英等各种国内、国际政治势力博弈的大舞台。出于各种政治考量,肯尼迪政府最终于1961年年底决定援建沃尔特河项目,1962年1月美加两国签订援助协议,沃尔特河项目进入正式实施运营阶段,经过4年建设时间,沃尔特河项目在1966年1月顺利竣工完成。沃尔特河项目不单单是一项商业项目,其实它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经济意义,沃尔特河项目是高度政治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落成后的沃尔特河项目是否成功,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的结论是,从工程本身和长远利益来说,沃尔特河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今天沃尔特水库产生的重大经济效益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但就促成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初衷来看,恩克鲁玛政府和肯尼迪政府是失败的,美国凯泽投资公司则是沃尔特河项目的最大赢家。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参与非洲大型国际工程合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蒋静飞[6](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钱磊[7](2015)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历史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28年穆兄会自建立以来,几经沉浮,其与埃及政府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它先后遭到过埃及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革命政权和穆巴拉克的镇压,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穆兄会随后通过民主选举,一举完成了从受监控反对派到执政党的惊人逆转。然而,恰恰一年之后,塞西将军领导的埃及军方废黜总统穆尔西,并开始对穆兄会的新一轮镇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2011年以来穆兄会在埃及变局中的跌宕起伏?穆兄会历史上又在埃及政治和社会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以埃及穆兄会自身演变为轴线,从穆兄会与埃及社会、埃及政治之交互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它的组织形式、政治行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的演变过程,进而分析他在埃及政治和社会演变历史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和影响。从自身演变逻辑上看,穆兄会87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1928~1949年的哈桑·班纳时期、1949~1973的过渡时期和哈桑·胡代比时期、1973~2004年的“监狱一代”时期(转变时期)、2004年至今的第四时期。其中第四时期,因为2011年1·25革命和2013年7·3政变两个时间点,又可划分为三个小时期。不同时期,穆兄会的组织形式、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有极大差别。哈桑·班纳早期,即1938年以前,穆兄会是完全的社会组织,其目标不是参与政治,而是专注于伊斯兰社会改造。1938年开始,穆兄会开始大力涉足埃及政治、反英斗争和巴勒斯坦事业。此后的十多年间,穆兄会与埃及封建势力、埃及民族主义力量华夫脱党,呈三角博弈的态势。穆兄会之所以能在埃及政坛有立足之地,在于其不断膨胀的社会基础,而其反西方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伊斯兰复兴观和伊斯兰社会改造思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伊斯兰信仰者。穆兄会组织的快速膨胀,还得益于其精干、高效的组织系统,其中训导局和舒拉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国,专门机构和地区行政办公室主导地区协调,而一个个“家庭”则成为穆兄会人聚集、学习思想、组织活动的运动终端。受哈桑·班纳个人权威影响,早期穆兄会意识形态介于非暴力和暴力之间,暴力手段被认为是反对英国殖民者、以色列人和埃及政府的合理手段之一,暴力部门特殊事务部直接向总训导师负责。1948年末,穆兄会卷入与政府的暴力斗争,制造了刺杀首相的“诺克拉西案”。随后,哈桑·班纳遭政府报复,被特工暗杀而死。班纳死后,穆兄会进入过渡时期,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但是,随着纳哈斯和华夫脱党的重新掌权,穆兄会从政治漩涡中安然渡过。随后,哈桑·胡代比成为穆兄会第二任总训导师。他上台后,致力于转变穆兄会的暴力一面,但刚开始收效甚微。1952年埃及自由军官革命后,穆兄会与革命政府先是合作,最后走向斗争。1954年10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遇刺,随后政府开始大规模镇压穆兄会,此为穆兄会与埃及政府关系的转折点。胡代比时期,穆兄会人大多在监狱中渡过,其组织活动基本停滞。在李曼勒·图拉监狱中,穆兄会因为意识形态而分裂,信奉赛义德·库特卜的激进主义和圣战思想的一批人从穆兄会主体中脱离出来,演化成极端原教旨主义势力。与此同时,穆兄会主体开始在哈桑·胡代比的引领下向温和化大踏步前进。1971-1973年萨达特大赦后,穆兄会开始全面复苏,其与政府的关系基本转向“竞争的合作”模式。以对抗纳赛尔主义者为目的,萨达特允许穆兄会有限参与政治。此时,穆兄会的意识形态几乎完全的温和化了,而相应的其政治思想也变成强调“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此时期历经4届总训导师,均为五六十年代在监狱中度过的“监狱一代”,他们维持了穆兄会温和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在此期间,大批伊斯兰学生组织(加马特)成员被吸纳到穆兄会组织中来,形成了独特的“中间一代”。同时,穆兄会开始全力进军埃及行业协会和埃及议会,取得巨大成功,从而逐步奠定了穆兄会的埃及最强社会组织和最大政治反对派的地位。伴随着80、90年代风靡的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穆兄会开始关注伊斯兰教、沙里亚法与民主制度的适应性问题,从而酿成了1996年的瓦萨特党风波。2004年小胡代比死后,穆兄会“监狱一代”老领导人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内部分裂和权力斗争开始显现。2000年开始,随着穆巴拉克之子贾迈勒·穆巴拉克步入埃及政坛并快速跃升,穆巴拉克政权内部开始陷入“权力继承危机”的泥潭之中。权力继承危机动摇了穆巴拉克政权原本的社团主义-多元主义联合的执政策略,从而引起了2011年1·25革命爆发后军方的反水,最终酿成了穆巴拉克政权的倒塌。在权力继承危机和1·25革命中,穆兄会虽有积极活动,但基本保持了自我克制的态度,直到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的埃及人民议会选举。在议会选举中的大获成功,促使穆兄会采取更积极主动的策略,开始推举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最终穆尔西成功当选。穆兄会抓住机会,一步步走向权力,完成了从反对派到执政党的转变,牢固的社会根基和灵活的政治参与策略是穆兄会成功的关键。从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穆尔西执政只有短短一年,随即遭遇大规模群众抗议,而后被军方废黜,其间缘由错综复杂。总的来看,埃及军事精英掌控国家的政治文化、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各党派间的权力纠葛、难以缓解的经济困境,是造成又一次“革命”的主要原因。穆尔西倒台之后,穆兄会面临又一轮的政府镇压。但从历史经验来看,镇压不能完全消除穆兄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影响。而且,塞西政府的目的似乎也不是完全粉碎穆兄会组织,而是限制、约束穆兄会的政治野心。未来穆兄会的前途和政治地位,将取决于埃及政府的态度和地区环境。

周璐铭[8](2015)在《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文中指出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中,文化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向全球拓展,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从战略角度思考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文化将成为大国之间重要的角力形式。谁能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主流,主导话语权并占领道德高地,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谁的发展就能赢得巨大的战略优势。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却远不能与经济实力相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在此背景下,中国亟需构建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从而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构建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来源并对21世纪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实施对外文化战略提出若干建议。按照这个逻辑,本研究首先进行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建构,其次分别从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分析中国特色对外文化战略的思想理论来源,然后对中国21世纪对外文化传播实践进行总结与评估,最后提出未来中国文化战略的建设方向。第一章主要建立对外文化战略的分析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重点探讨文化的战略价值、梳理文化战略以及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大国发展过程中对外文化战略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章基本厘清了文化与战略的关系,文化怎样成为战略手段以及文化战略的概念,并且从大国崛起的角度论述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价值,从而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战略价值。本章按照案例分析、提取观点、正反论述的逻辑,通过三个着名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主义、兼容并蓄、家国一体以及天下思想等,进而分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些阻碍现代化进程的特性,例如缺乏进取诉求、过分强调伦理以及惯性强大等,本章认为这些特性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弱点,我们应理性认识本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战略设计中有的放矢。第三章主要论述中国在变革时期的文化建设之艰难探索和21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首先客观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包括一些失误的方面,如经济与文化建设严重不平衡;忽视传统文化,缺乏对外传播意识以及片面发展文化产业等,然后论述中国对于文化建设的反思和对文化战略价值的再认识,从而产生出面向21世纪的对外文化战略构想。本章认为21世纪十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其文化观在与时俱进,党的对外文化战略思想正是21世纪中国展开对外文化战略实践的指导思想。第四章论述21世纪十五年来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展开,即政府主导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外文化贸易、留学生教育、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综合论述取得的成就、不足和战略建议。本章认为十五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都显着上升,文化贸易已经进入战略发展阶段,留学生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迅速发展更为今后的战略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中国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也存在效率不高、收益不良、观念滞后等问题,在新的传播理念和战略的指导下,今后的文化传播事业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五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对中国21世纪以来的对外文化战略实践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形象从正面与负面两个角度进行;文化影响力的评估分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影响力和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部分。通过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过去的十五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倡导开放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西方的固有偏见和有意抹黑之下,中国的形象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也在不断攀升,但西方主导下的文化秩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鉴于以上情况,中国今后应在进一步打牢国内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话语权的掌控和传播能力的建设,使硬实力更好地转化为软实力。第六章对中国的对外文化战略进行设计和展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当前中国当前对外文化战略实施的国内外背景;论述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要点,提出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途径。本章认为综合国内外因素,当前中国构建新时期的对外文化战略正当其时且任务紧迫,而构建的要点应在密切结合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传统文化和壮大文化产业。具体的实施路径则包括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文化贸易、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以及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对外文化战略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深化对外文化战略的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围绕构建中国21世纪对外文化战略这个主题,从战略理论、历史文化渊源、当代文化建设探索、新时期的对外传播实践与评估四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研究框架。同时,本文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穿插于文中作为参照和启示,全面分析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为中国实施面向未来的对外文化战略提供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中国国家实力的全面提升。

朱传忠[9](2014)在《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为研究对象,以政党学理论和文明交往自觉论为指导,以社会科学中的结构—行为体问题作为串联全文的核心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结构与行为体之间、行为体之间、行为体内部的多维复杂交往互动思想,以分析和呈现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与执政实践,并尝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作为三重危机的结果,即合法性危机、经济危机和整合危机;土耳其政治伊斯兰的改革派成功组建了正义与发展党。之后,通过三次选举和两次地方选举,该党得以执政和成为土耳其政治体系中的主导政党。从历史角度看,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是全球化、自由化、民主化背景下土耳其现代化、民主化、欧洲化进程的产物,是土耳其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变迁的结果。第二,就正义与发展党的自身发展而言,在历史环境和现实选举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该党面临着在政党制度化的两个维度——自主性和系统性之间的两难选择。就组织结构而言,正义与发展党由中央、省级、区和市政机构以及议会党团机构、纪律委员会等组成;就其组织原则而言,民主制、民主集中制、领袖魅力是其组织方面的重要特征;就其性质而言,正义与发展党已经不同于土耳其历史上出现过的伊斯兰主义政党,具有保守中右政党和全能型政党的混合型特征。第三,就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而言,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政治上,在“保守民主”理念指导下实施政治改革,试图实现土耳其政治(民主)的欧洲化、温和化、正常化、民主化;经济上,在修正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实施经济稳定与调整政策,在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同时,推进土耳其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社会政策方面,以“社会参与”等理念为指导,实施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在民族宗教政策方面,以“民主开放”理念为指导,尝试以民主方式处理困扰土耳其多年的库尔德问题、阿莱维派问题、头巾之争;在对外政策方面,以“战略纵深主义”为指导,实行欧亚并重的对外政策和“与邻国零问题”政策的同时,并因应地区形势的变化,试图输出“土耳其模式”,展现该国的“软实力”,力图实现对外政策领域欧洲化、中东化和奥斯曼化的“三化”并举;在取得部分成功的同时,亦面临着来自国际、地区和国内三个层次的不小挑战。最后,总体上来看,伊斯兰主义政党在中东、北非、东南亚、中亚、南亚、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力渐强。在考察土耳其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历史演变和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之后,本文认为伊斯兰主义政党是伊斯兰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和自身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逐个进行个案研究。伊斯兰主义政党,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必须谨慎处理所在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遗产。以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为例,该党必须处理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遗产,如凯末尔主义遗产、新自由主义遗产(厄扎尔遗产)、伊斯兰主义遗产、奥斯曼遗产。总之,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开启了土耳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本世纪前十年的土耳其国家呈现出民主巩固、经济增长、社会相对稳定的新局面。在肯定该党执政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影响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关键变量,这些因素都束缚着正义与发展党的手脚,成为其继续推进改革、拓展纵深的制约因素。在土耳其内外交往问题上,正义与发展党如何处理挑战与应战、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有序与无序等环节之间的关系是该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文明自觉的实现不单取决于该党自身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土耳其所有力量的共同努力,即“集体的文明自觉”。

罗艳华[10](2014)在《“人权入宪”推进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文中指出2004年3月"人权入宪"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开辟了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新阶段,使得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加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影响力也有明显提升。一、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加入国际人权条约的密集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伊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加入国际

二、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四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四国(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20年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的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联合国多边人权机构合作是重头戏
    1.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合作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发展促进人权”的理念
        (3)“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理念
    2.与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的合作
    3.与联合国人权特别机制的合作
    4.与国际人权条约机构的合作
二、双边人权合作与交流以人权对话为主
    1.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边人权对话与交流
    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人权磋商与交流
三、人权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主办国际人权论坛和人权研讨会
    2.积极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相关会议并举办主题边会
    3.组团出访交流

(2)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小结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四、现代化的冲击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小结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文章创新点和难点
    四、关于本文“伊斯兰城市”、“文化”和“开罗”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伊斯兰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一、伊斯兰教与城市的关系
        二、伊斯兰城市的源起和类型
    第二节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和布局
        一、伊斯兰城市形态的典型元素
        二、伊斯兰城市布局特点
    第三节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
        一、伊斯兰城市体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
        二、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世纪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中世纪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一、从福斯塔特到开罗
        二、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的建立和发展
        三、阿尤布王朝时期对开罗的扩建
        四、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开罗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开罗城市形态和布局对伊斯兰文化的体现
        一、伊斯兰开罗的建筑特色
        二、伊斯兰开罗的布局特点
    第三节 开罗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制度
        一、管理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文化制度
    第四节 开罗的城市社会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城市的社会分层体现伊斯兰价值观
        二、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五节 开罗城市的传统文化
        一、官方节庆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民间信仰文化
        四、民间政治文化
    第六节 中世纪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一、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和贡献
        二、中世纪开罗传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有利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斯曼统治下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挑战
        三、开罗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制度的传承
        一、对多层次城市管理制度的传承
        二、对城市社团制度的传承
        三、对瓦克夫制度的传承
        四、对开罗城市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社会结构的传承
        一、开罗社会结构的一脉相承
        二、开罗乌里玛的社会协调功能
        三、社会结构的延续性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一、对伊斯兰政治文化的传承
        二、对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传承
        三、对伊斯兰朝觐文化的传承
        四、对阿拉伯学术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开罗的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一、拿破仑入侵时期开罗的发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与开罗城市发展
        三、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
        四、殖民时期的开罗城市发展进程
    第二节 近代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开罗在“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三、开罗成为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心
    第三节 近代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刺激因素
        二、社会变革因素
        三、文化主体因素
        四、传播条件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在新时期的发展
        一、纳赛尔时期城市规划的开启
        二、萨达特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三、穆巴拉克时期开罗全面的新城建设
    第二节 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一、20 世纪70年代前
        二、20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三、新世纪的影响力
    第三节 当代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一、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二、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三、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
        四、开罗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研究——“伊斯兰的开罗”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器物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制度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观念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罗文化传承系统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系统构建
        一、文化传承系统构建及原则
        二、开罗文化传承主体分析
        三、开罗文化传承环境分析
        四、开罗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五、开罗文化传承方式分析
    第二节 开罗的文化传承系统评价
        一、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
        二、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劣势
    第三节 开罗城市文化传承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发展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前提
        二、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
        三、注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城市为载体加强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互鉴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开罗历史发展年表
附录二:大开罗地区高等学校列表
附录三:1947-2016 年大开罗地区人口统计

(4)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阶段 (1978-1991年)
二、第二阶段 (1991-2003年)
    (一) 主动表明中国的人权立场, 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
    (二) 开始在国际人权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和主办了多个重要人权会议
    (三) 加强入约和履约方面的工作
    (四) 积极与联合国开展人权领域的对话及合作
三、第三阶段 (2004-2012年)
    (一)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设立和审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积极参与人权领域的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 与联合国人权高专、人权特别机制和人权条约机构的合作深化
    (四) 加入多项国际人权条约
    (五) 民间人权组织的活动趋于活跃
        1. 主办人权论坛和人权研讨会
        2. 组团出访
        3. 接待国外代表团来访并进行座谈
四、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
    (一) 在国际人权领域的主要活动
    (二) 国际人权交流合作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
        2. 中国提出的“发展促进人权”理念被首次引入国际人权话语体系
        3. 中国倡导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
        4. 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的高端平台
五、结语

(5)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项目的缘起(1915-1952)——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沃尔特河流域地理概况
    第二节 项目修建的必要性
    第三节 私人商业公司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大力推动
    第四节 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关注
    第五节 英国政府积极介入沃尔特河项目
第二章 项目的筹备(1953-1956)——沃尔特河项目逐步走向成熟
    第一节 黄金海岸立法会激烈争论和相关人事任命
    第二节 罗伯特·杰克逊的早期准备工作
    第三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发布
    第五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公布后的四方会谈
第三章 各方的角逐(1957-1961)——围绕沃尔特河项目的相关协商与谈判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谈判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继续协商
    第三节 刚果危机对沃尔特河项目进展的影响
    第四节 肯尼迪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重新协商
    第五节 恩克鲁玛东欧之旅后的反复谈判
    第六节 沃尔特河项目贷款协议的最后签定
第四章 项目的建设(1962-1966)
    第一节 沃尔特河项目建设的组织筹备工作
    第二节 阿科松博大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第三节 阿科松博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移民安置问题的高效解决
第五章 项目成功实施的原因
    第一节 对项目成功实施的有利国际形势
    第二节 恩克鲁玛的沃尔特河项目个人情怀
    第三节 肯尼迪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高度重视
    第四节 英国政府长期不懈的支持
    第五节 私人企业的大力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7)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历史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穆斯林兄弟会与当代埃及的政治嬗变
    第一节 课题缘起:政治伊斯兰的先行者——穆斯林兄弟会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问题
    第三节 学术回顾: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哈桑·班纳与穆兄会早期历史(1928~1949)
    第一节 西方殖民入侵与埃及人的抵抗:穆兄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哈桑·班纳与穆兄会的创建
    第三节 穆兄会早期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
    第四节 穆兄会早期活动和政治实践
    小结:中东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之辨析
第二章 哈桑·胡代比与穆兄会的温和化(1949~1973)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穆兄会
    第二节 哈桑·胡代比继任总训导师
    第三节 从合作到纷争:穆兄会与革命政府关系之转变
    第四节 卡纳提尔和李曼勒·图拉监狱中的时光
    第五节 萨达特大赦与穆兄会的复兴
    小结:“胡代比主义”与穆兄会“非暴力”思想之根源
第三章 转变中的穆兄会(1973-2010)
    第一节 大赦之后:萨达特时期的穆兄会
    第二节 伊斯兰学生加入穆兄会
    第三节 穆兄会渗透埃及议会
    第四节 穆兄会向埃及行业协会进军
    第五节 瓦萨特党风波与穆兄会的应对
    第六节 自我约束与自我伸张:世纪之交的穆兄会
第四章 走向权力:埃及政治变局中的穆兄会
    第一节 埃及权力继承危机中的穆兄会
    第二节 1·25革命中的穆兄会
    第三节 走向权力:过渡政府时期的穆兄会
第五章 政治文化的惯性:论穆尔西倒台的原因
    第一节 民主转型的失败:穆尔西执政失误?
    第二节 穆尔西时期的埃及内政
    第三节 穆尔西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第四节 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从塔姆路德运动到6·30游行
    第五节 政治文化的惯性与无法避免的政变
    第六节 当下与未来:政变后的穆兄会
结束语 政治伊斯兰走向何方?埃及穆兄会前途何处?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穆兄会人物卡
    一、历史中的穆兄会风云人物(包括对穆兄会有重要影响的时代人物)
    二、当代穆兄会风云人物
附录三 穆兄会大事记
附录四 中、英、阿文对照表
附录五 埃及行政区划
附录六 研究生阶段成果
后记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8)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五、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对外文化战略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化的战略价值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文化的作用
        三、文化何以与战略相联系
    第二节 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界定
        一、战略的概念
        二、文化战略及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
        三、对外文化战略与文化外交的区别
        四、对外文化战略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区别
    第三节 对外文化战略的兴起
        一、对外文化战略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对外文化战略在西方大国整体战略中的地位
        三、对外文化战略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战略价值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撷英
        一、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先声
        二、日本遣使赴唐:中国多元开放文化的映像
        三、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巅峰
    第二节 中国的重要文化传统及其战略价值
        一、道德主义
        二、兼容并蓄
        三、家国一体
        四、天下思想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战略弱点和对当代的启示
        一、中国文化的战略弱点
        二、战略弱点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章 观念变革与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
    第一节 近代以来文化观念变革概述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失误与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失误和对外文化战略的缺失
        二、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和对外文化战略思想
        一、党的历次重要报告中文化建设强调重点的变化
        二、党的文化观的转变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三、党在新时期的对外文化战略思想
第四章 21世纪十五年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一、2000-2014 年对外文化交流重要活动与项目
        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特点
        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不足
    第二节 十年来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探索起步期(2004-2005)
        二、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期(2006-2010)
        三、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发展期(2011—)
    第三节 对外文化战略视域下的留学生教育
        一、21 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概况
        二、美国富布赖特计划及其启示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政策建议
    第四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之一——孔子学院
        一、孔子学院十年发展情况统计
        二、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分析
        三、孔子学院的战略意义与战略定位
        四、对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的建议
    第五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之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文化中心的特点
        三、中国文化中心的战略价值
        四、中国文化中心个案研究——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考察
        五、对中国文化中心发展战略的建议
第五章 21世纪十五年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实践的评估
    第一节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变迁
        一、“美丽富饶的乌托邦”到“停滞的帝国”
        二、意识形态对抗中的妖魔化形象
        三、经济发展与“中国威胁论”交织的毁誉参半形象
    第二节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估
        一、关于中国的正面评价
        二、关于中国的负面评价
    第三节21世纪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三、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影响力评估
        四、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第六章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未来取向
    第一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要点
        一、夯实对外文化战略的国内基础
        二、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三、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
        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
    第三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对中国当代价值观念的研究与传播
        二、走守正创新之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战略规划,打造民族品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四、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开创对外文化战略新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三 本文的理论指导:政党学理论与文明交往自觉论
    四 本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土耳其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发展系谱
    第一节 土耳其早期伊斯兰主义政党
        一 早期伊斯兰政党的出现
        二 早期民族观点政党
    第二节 繁荣党的起落
        一 繁荣党的成立与崛起
        二 繁荣党崛起的原因及其评价
        三 “二·二八”进程与繁荣党的倒台
    第三节 后“二·二八”进程时代的新发展:从美德党到幸福党
        一 短命的美德党
        二 边缘化的幸福党
    小结
第二章 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与崛起
    第一节 危机的产儿——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
        一 关于新政党成立的理论梳理
        二 三重危机与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
    第二节 选举政治和正义与发展党的上台执政
        一 选举理论综述
        二 2002年议会选举
        三 2007年议会选举
        四 2011年议会选举
        五 2004年和2009年地方选举
        六 正义与发展党胜选的综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及性质之辨
    第一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析论
        一 意识形态对于政党的意义
        二 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析论——以保守民主认同为中心
    第二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
        一 政党的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二 正义与发展党的“硬件”
        三 正义与发展党的“软件”
        四 自身建设问题
    第三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政党类型(性质)之辨
        一 关于政党类型的理论综述
        二 正义与发展党性质的大讨论
        三 几点认识
    小结
第四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
        一 中央政府部门改革
        二 地方行政改革
        三 司法机构改革
    第二节 普通法改革
        一 入盟与和谐化方案
        二 部门法改革
    第三节 修宪政治与制宪政治
        一 正义与发展党第一任期的修宪政治(2002-2007)
        二 总统选举危机与修宪(2007-2008)
        三 2010年修宪公投及其影响
        四 土耳其新的制宪进程(2011.10~至今):启动与进展
    第四节 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期的土耳其文军关系
        一 土耳其文军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欧洲化进程背景下的土耳其文军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一 经济危机与联合政府的经济政策
        二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三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社会政策
        一 社会保险政策
        二 医疗卫生政策
        三 教育政策
    小结
第六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库尔德政策
        一 土耳其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
        二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库尔德人政策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宗教政策
        一 阿莱维派政策
        二 头巾政策
        三 宗教教育政策
    小结
第七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对外政策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提出
        二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实施手段
        四 相关评价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实践:成就与困境
        一 土耳其与大国关系
        二 土耳其与地区国家关系——以中东地区为中心
        三 土耳其的国际组织外交
        四 相关评价
    小结
结论 从文明交往看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
    一 文明交往与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
    二 文明交往与土耳其模式
附录一 正义与发展党党纲框架
附录二 正义与发展党党章框架
附录三 历届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组成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人权入宪”推进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加入国际人权条约的密集期
二、中国对国际人权领域的影响力有所增强
三、中国与国际人权机构的合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 一 ) 中国已先后三次高票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两次接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普遍定期审议
    (二)中国与联合国人权高专和联合国人权特别机制的合作水平较之前有所提高
    (三)中国积极推荐专家参与联合国条约机构的工作
四、中国参与的双边人权对话的机制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五、中国的人权组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人权交流

四、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四国(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20年中国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的主要特点[J]. 罗艳华. 人权, 2020(06)
  • [2]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3]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D]. 张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J]. 罗艳华. 人权, 2018(04)
  • [5]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D]. 张茂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7]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历史进程研究[D]. 钱磊.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3)
  • [8]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D]. 周璐铭.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9]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D]. 朱传忠. 西北大学, 2014(12)
  • [10]“人权入宪”推进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J]. 罗艳华. 人权, 2014(03)

标签:;  ;  ;  ;  ;  

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摩洛哥和埃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