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子播种深度

作物种子播种深度

一、农作物种子的播种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林海丹,童家赟[1](2021)在《何首乌种子萌发条件的优化和育苗条件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野生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种子为试材,采用光照培养箱进行萌发试验,设置了4个温度条件(20~25、20~30、25℃和25~30℃),2种发芽床(纸上和沙上),3个浓度赤霉素溶液(0.125、0.250、0.500 mg·mL-1,蒸馏水作对照)浸种;采用育苗盘进行育苗试验,设置了3种育苗基质(塘泥、沙、塘泥加沙混合)和3个播种深度(0、0.5、1.0 cm);以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和苗长等指标,考察了各组种子萌发和出苗效果,以期为何首乌种子质量检测和育苗栽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温度考察中,何首乌种子在变温20~25℃条件下获得最高发芽率(75.8%),恒温25℃(TP)培养时发芽势最高(P<0.05);3个浓度赤霉素溶液浸种均能显着提高发芽率,浓度为0.500 mg·mL-1时发芽率最高(87.0%)。育苗基质选择试验中塘泥培养出苗率最高,沙子培养的幼苗胚根最长(P<0.05)。采用塘泥为基质,播种深度0.5 cm时有最高的出苗整齐度(GE),播种深度增加至1.0 cm时出苗率显着降低。

李辉[2](2021)在《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直播是一种先进的轻简栽培技术,省水省力不减产,尤其是水稻旱直播。但水稻旱直播易受低温和草害影响,针对水稻旱直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旱地水稻覆膜直播种植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水稻覆膜旱直播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解决了白色污染并利用了自然降雨。对普通PE地膜与可降解地膜以及传统平作模式与微型垄沟集雨种植模式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两种种植模式均采用大小行距配置:大行距250 mm,小行距120 mm,微型垄沟的垄高即沟深为30-40 mm,在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中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综合表现最佳,与平作无覆盖种植模式比较,提高土壤温度10.91-19.5%、发芽率6.54-78.46%、株高59.38%、叶面积45.21%、地上干物质量34.3%、地下干物质量54.41%和粮食产量14.28%。(2)离散元法是散粒物料模拟和装置设计的重要手段,仿真参数的精准度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对本文设计中涉及的物料(石块、土壤和稻种)和机具间相互作用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进行了测量和标定,并采用手持式3D扫描仪进行颗粒模型的构建,提高了颗粒模型的精度,获得的仿真参数和仿真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穴直播机的作业过程,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测试结果间的差异<10%,模型可靠,仿真结果可信。(3)提出的“微型铲+伸缩管”组合式播种方法实现了膜上开孔播种的功能,并有效减少了投种堵塞现象,降低了漏播和重播率,提高了播种质量。对装置的作业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装置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滚筒直径为410 mm,12组微型铲和伸缩管均匀的分布在滚筒的圆周上,微型铲的长度为70 mm,装置入土后的重合度为2.7868,有效降低了滚筒作业时的滑移率,保证了穴距的稳定;并采用Solid Works Motion对装置的运动学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Design Expert进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的三因素三水平的离散元仿真实验,以进一步探究装置的投种机理,构建了以播种深度为响应值,前进速度V、伸缩管伸出长度h1和斜切高度h2为变量的回归模型,根据农艺要求寻优得到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为V=0.5 m/s,h1=15 mm,h2=15 mm,该作业参数组合下的田间试验结果为穴距合格率、孔穴错位率、播种深度合格率、穴粒数合格率和空穴率分别为100%、4.84%、95%、83.33%和3.23%,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满足播种要求。(4)播种层土块破碎以及石块等硬物的排出,为播种和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种床环境,设计的排石辊直径为210 mm,拨石齿长度为100 mm,拨石齿在排石辊上按照螺距为1200 mm,间距为40 mm均匀分布,石块由中间向两侧排出。利用Design Expert创建Box-Behnken Design试验组合,进行了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构建了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3个因素对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入土深度>旋转速度>前进速度、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和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寻优得仿真试验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V=0.5 m/s、入土深度H=61 mm和旋转速度n=110 r/min,在该组合条件下仿真试验得到石块排出率y1=85.65%,排石速率y2=35.47块/米,水平作业阻力y3=719.23 N,转矩y4=174.89 N·m,对该作业参数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石块排出率为77.23%,该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可信。(5)覆土镇压是北方水稻旱直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地膜的采光率,采用对行覆土的方式,并将排土环口改为镂空的排土孔,减少大的土块或石块落在种子上方,排土孔大小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以机组前进速度、覆土圆盘工作转角和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因素,覆土量为响应值进行连续试验设计,构建覆土量模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各试验组覆土量信息的采集,对覆土量模型分析得各因素对响应值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覆土圆盘入土深度>机组前进速度。满足覆土量要求,机组前进速度为0.5m/s条件下求得的作业参数组合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为21°,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50 mm,此时覆土的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3%,种孔覆土合格率为96%,均满足农艺和设计的目标要求。(6)为验证本文设计的穴直播机作业性能,进行了田间试验,播种时0-100 mm土层的平均土壤紧实度为133.18 k Pa,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5.35%,作业时机组的工作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0.5 m/s,排石辊转速为110 r/min,入土深度为61 mm,伸缩管伸出长度为15 mm,田间试验结果为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1.67%、穴距合格率为95.56%、孔穴错位率为4.26%、播种深度合格率为95.56%、穴粒数合格率为91.11%和空穴率为3.23%,满足使用要求。播种后23天采集出苗信息,以穴为单位,平均出苗率为76.73%。综上所述,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缓解了水稻直播面临的风险和白色污染,提高了自然降雨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研制的水稻覆膜旱直播机达到了设计目标,满足了行业标准以及实际生产的农艺要求。

贾玉林[3](2021)在《前置式油菜播种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机械化种植的研究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油菜播种对播种深度要求严格,播种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出苗。虽然目前有前后轮仿形保障播种深度均匀的技术,但播种机具是后置悬挂的,拖拉机四轮碾压的轮辙会导致平整后的土地再次出现局部不平和土壤紧实度不同,碾压后再播种严重影响油菜的播种效果。针对现有的播种问题,本论文参考现有的油菜播种机的相关设计制造原理,研究设计出一种前置式油菜播种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讨了前置式播种方式的可行性,通过将播种机安装于机具前端来解决播深不一致问题。根据农艺与农具设计要求来对前置式播种机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确定前置机架进行整体尺寸,选择排种器类型,并对其它关键部件进行设计。(2)对前置式机架进行了整体结构设计,并对液压缸进行选型。采用ANSYS对前置机架的主要受力部件升降台和转轴横梁进行模态分析与刚度分析,经过有限元分析可知,升降台最大应力为33.97MPa,转轴最大应力20.79Mpa,两者最大形变量都近似为0,整体受力较为均匀;机架各个部件与外部激励频率不存在共振的情况,对横梁进行优化,降低其振幅,改善机架结构性能。(3)对排种器进行结构设计,测定油菜籽三轴尺寸及仿真接触参数,利用EDEM对排种器进行排种仿真,对充种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影响排种性能的关键因素;以单粒率为优化目标对排种器进行响应面分析,求得最佳参数组合;进行排种器性能试验来验证排种器优化设计的准确性。(4)通过样机田间试验,采用对比试验,对比前置播种与后置播种出苗效果的差别。试验可知,排种器整体播种合格指数达到85%以上,与台架性能试验结果符合,能够满足油菜播种要求。对于车辙内播行的播深效果与出苗情况,前置播种效果均优于后置播种,验证了前置播种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以后的前置播种方式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程玉明[4](2021)在《荞麦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中国是荞麦的发源地,有2000多年历史,在种植荞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荞麦种植并逐渐形成了甜荞和苦荞两大种植类型,分布地区横跨东北、西北和华北。目前由于我国荞麦穴播机专业技术和机械相对欠缺以及生产力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仍以人工进行播种为主。现阶段荞麦穴播机械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播种机械设备缺乏且播种合格率低、均匀性差和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满足荞麦穴播机农艺前提下开展了荞麦穴播机的整机设计和应用试验,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测定荞麦的物理学特性参数和排种器部分结构参数。以榆荞3号甜荞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学特性包括千粒重和三轴尺寸分别进行试验测定和测量,得到长6.45mm、宽4.08 mm和厚3.53 mm的三轴尺寸均值,并测得荞麦千粒重为37.9 g;结合荞麦种子结构特点、农艺要求和穴播播种方式,确定本次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有:播种深度30±10 mm、行距380±20 mm、穴粒数3~5粒、穴距160~180 mm;根据主要技术参数表、相关文献和机械设计手册等确定排种器整体结构和各部件结构尺寸参数,确定排种轮直径为420 mm、宽度为120 mm,取种器个数和成穴个数为10个。(2)排种器结构中取种器型孔的设计、仿真与台架试验。排种器采用勺轮式排种器,成穴装置采用鸭嘴式成穴装置。通过对取种器型孔设计以及利用EDEM仿真分析不同取种器型孔的充种情况,以合格率为指标确定了取种器型孔为半圆柱型孔,其最优参数为转速40 r/min、底圆直径7 mm和深度7 mm;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型孔开口倾角为20°;通过台架试验验来证仿真结果正确性,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软件分析最优组合为转速38.5 r/min、底圆直径6.78 mm和深度6.92mm,与试验组最优组合进行对比试验后确定最优试验型孔为倾角20°的半圆柱型取种器,其参数为转速40 r/min、底圆直径7 mm和深度7 mm,其穴粒数合格率可达92%。(3)成穴装置结构和相关部件尺寸设计、仿真与试验。根据穴距170±10 mm、排种轮半径210 mm和转速40 r/min等条件,确定固定鸭嘴长度为65 mm、鸭嘴式成穴装置个数10个、压板弹簧端长度90 mm、鸭嘴开口大小8.79 mm、鸭嘴有效张开时间0.1 s;通过EDEM和Recur Dyn多体动力学耦合仿真测得压板弹簧端在转轴正下方时弹簧压缩量为33.3 mm,所受压力为95~102.6 N,在转速40 r/min时一个固定鸭嘴与土壤接触时间为0.2 s。通过计算和最终理论分析后选择塔形弹簧,并得出碳钢弹簧大端中径36 mm、小端中径26 mm、原始长度为60 mm、线径为1.8 mm。通过对1.6 mm、1.8 mm和2.0 mm三种线径塔形弹簧做台架试验来验证仿真和计算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弹簧最优线径为1.8 mm;通过穴播轮转速单因素实验,得出穴播轮在40~65 r/min转速条件下,其合格率≥85.3%,空穴率为0,破损率<0.3%,满足DG/T007-2019播种机行业标准,在此转速范围内拖拉机行驶速度为3.98~6.12 km/h。为之后播种机田间播种作业提供速度参考。(4)整机设计与田间试验。分别对机架、限深装置、仿形结构、松耕装置、镇压装置进行设计:确定限深装置中限深轮直径为500 mm,宽度为120 mm,限深轮在调节臂每升高一个孔位时高度提升42.5 mm;确定仿形结构为单铰接仿形机构,其中碳钢弹簧参数为中径42 mm、长度150 mm、有效圈数9、线径6 mm,当排种轮每提升10 mm时,弹簧被压缩2.2 mm,所提供压力为43.3 N;确定松耕装置为左右两侧各安装两个S型弹齿,弹齿左右调节范围为500 mm,上下调节范围为160 mm;镇压装置结构由橡胶镇压轮和仿形机构组成。最后完成样机田间试验。根据播种机行业关于多粒穴播机械设备的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通过田间试验后得出以下结论:在转速40 r/min时,荞麦穴播机样机播种穴播合格率为90%、出苗合格率86%、空穴率为0、播深合格率为85%、穴距合格率为100%、行距合格率为100%,各项试验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要求。

卢宇[5](2021)在《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作为棉花种植大省,传统的棉花覆膜播种易伤苗,蓄水能力低,保墒效果差,适合机采棉的配套播种机械匮乏。将全膜覆盖与垄沟播种相结合可实现节水、保墒、抗旱;双U型垄沟全膜覆盖棉花播种技术与机采棉收获农艺相配套,可满足机采棉农艺种植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行距76cm、株距10cm的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连续完成开沟、施肥、喷药、铺设滴灌带、平整土地、铺膜、播种、镇压等联合作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河北地区棉花精量播种技术的作业条件和机采棉农艺种植要求,进行了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整机设计,对勺轮鸭嘴式排种器、提土覆土装置、开沟器、排肥装置、土壤整平滴灌装置、镇压轮等关键的工作部件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主要参数。(2)运用ANSYS软件对提土装置的挖土勺和排种器的成穴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获得应变和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挖土勺最大应变为0.011mm,最大应力值为9.685MPa,小于材料Q235的屈服强度235MPa,挖土勺结构设计合理。定鸭嘴最大应变为0.059mm,动鸭嘴最大应变为0.161mm;定鸭嘴最大应力值为76.253MPa,动鸭嘴最大应力值为95.452MPa,均小于材料Q235的屈服强度235MPa,成穴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对传动轴进行模态分析,最小固有频率75Hz远远大于正常工作时的频率7Hz,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的现象。(3)运用ADAMS软件对排种器在四种不同作业速度下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作业速度为3km/h时,滑移量小,土壤扰动量相对较小,成穴效果好,确定为排种器最佳作业速度。分析了最佳作业速度下成穴机构上定点(定鸭嘴最边缘处一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在x、y方向的投影,以及成穴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动点(动鸭嘴最边缘处一点)和定点相对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为排种器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依据。(4)以机组速度、动鸭嘴长度、种室内种面高度为因子,以播种合格率、株距变异系数、漏播率为指标对棉花精量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播种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得到机组速度2.9km/h,动鸭嘴长度65mm,种室内种面高度130mm,此时播种效果最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合格率为96.9%,株距变异系数为7.1%,漏播率为1.6%。播种机工作稳定,播种效率高,适应性强,达到了设计要求。

闫建伟,魏松,张富贵[6](2021)在《膜上精量播种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部以及西南丘陵地区秋冬季节干旱缺水,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这一问题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减少农田水分流失、高效利用天然降雨成为我国旱区农作物种植的关键难题,推广膜上精量播种技术是实现我国西南、西北等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因此,在分析国内外农作物种植铺膜精量播种机械技术基础上,阐述现阶段膜上播种装备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展望膜上精量播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为膜上精量播种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梁仕军[7](2021)在《三种不同环境下花生生长发育的微分方程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花生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花生产量关系中国的油料安全。花生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生长中的根系,间作生长,干旱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花生生长的基本事实和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建立了描述花生在三种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微分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具体结果如下:在自然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花生单作的微分方程模型,然后,再将播种深度作为影响因子加入到该单作模型中,数值模拟得出:在5cm时干物质积累量最佳。考虑到花生根长与花生干物质积累量的关系,建立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花生根长关系的二维微分方程模型,数值模拟得出:花生干物质积累量与根长正相关。在间作条件下,建立了花生与玉米间作的微分方程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间作模型有唯一和稳定正平衡点的参数条件。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的积累量为54.01,比单作花生减少了11.17%;间作玉米的干物质的积累量为401.8,比单作玉米增产14.8%。特别地,在间作条件下的花生和玉米两者的干物质总积累量增加了11.15%.在干旱条件下,在花生与玉米的间作模型中加入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作为影响因子,间作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出:在干旱胁迫下,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47.43,减产了13.2%,而间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为392.6,减产了2.3%。然而,相比于自然单作时两者的总积累量增产7.12%。这表明:花生和玉米间作能确保抗旱并使总量增收;干旱条件下,在花生与玉米的单作模型中加入了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作为影响因子,数值模拟得出:在干旱胁迫下,单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54.02,减产了11.2%,然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为346.2,减产了1%。这表明:花生单作比间作抗旱性好,而玉米却是间作的抗旱性比单作好。

姜雨昕[8](2021)在《北苍术种子种苗生态适应性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从中药材栽培源头出发,以北苍术种子种苗为对象,通过不同产地北苍术种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揭示北苍术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并建立DNA指纹图谱,为北苍术种子真伪鉴别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温度、基质、光照、水分及激素等适宜萌发条件考察,探索北苍术种子生态适应能力;通过不同产地北苍术种子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北苍术种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通过北苍术种子出苗影响因素研究及不同产地北苍术种苗品质检测,建立北苍术种苗质量评价体系,旨在为提高北苍术育苗技术,实现种苗供需均衡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为北苍术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评估及品种鉴定提供新思路,并为北苍术种子种苗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北苍术种子遗传丰富程度进行分析,并构建北苍术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采用聚类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了北苍术的种质资源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筛选北苍术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通过22批北苍术种子净度、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指标的检测,初步建立北苍术种子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育苗基质、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探究影响北苍术种子出苗的关键环境因素,并通过北苍术种苗的苗高,叶数,须根长,茎基直径进行北苍术种苗分级研究。结果:1.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DNA数字化指纹图谱,将不同产地北苍术种子分为五种种质来源,不同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0.5691~0.8577,整个个体间相似程度较大,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表明北苍术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且地理位置是影响北苍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2.通过室内培养手段研究了培养温度、水分、光照、基质及激素(种类和浸种浓度)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水分、基质种类和浓度均对北苍术种子萌发起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利用正交设计筛选北苍术种子的适宜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基质含水量对北苍术种子萌发最重要,北苍术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温度20℃,基质含水量为40%,基质为海绵+滤纸,6-BA浸种浓度为2 mg·L-1。3.运用K聚类和主成分联合分析法进行北苍术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发芽率是影响分级标准最重要的指标,北苍术种子分级标准为:一级为:生活力(≧95%)、千粒重(≧13 g)、发芽率(≧90%),二级为:生活力(88%~95%)、千粒重(12~13 g)、发芽率(70%~90%),三级为:生活力(≦88%)、千粒重(≦12 g),发芽率(≦70%)。4.通过土壤基质类型、基质含水量、播种深度对北苍术种子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北苍术最佳出苗植物腐殖土方案1为农田土:植物腐殖土:蛭石=3:3:1、基质含水量为40%、播种深度为1 cm;最佳出苗动物腐殖土方案2为农田土:动物腐殖土:蛭石=3:3:1、基质含水量为40%、播种深度为1 cm。5.运用K聚类主成分联合分析法,研究北苍术种苗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叶片数是影响分级标准最重要的指标,北苍术种苗分级标准为:一级:苗高(≧17 cm)、叶数(≧8片)、须根长(≧16 cm)、茎基直径(≧0.20 cm);二级:苗高(9~17 cm)、叶数(3~8片)、须根长(11~16 cm)、茎基直径(≧0.20 cm);三级:苗高(≦9 cm)、叶数(≦3片)、须根长(≦11 cm)、茎基直径(≧0.20 cm)。结论:1.ISSR分子标记技术、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均可用于北苍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及真伪品的鉴别。2.北苍术种子生态适应性广泛。3.建立了北苍术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质量标准技术体系。4.探寻影响北苍术出苗的关键环境因素,初步建立北苍术种苗质量标准技术体系。

赵金[9](2021)在《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产量位居粮食作物第二,保证其高产、稳产,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播种质量差,由于排种器结构导致播种均匀性差,拥挤的小麦形成“疙瘩苗”,使小麦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漏播导致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小麦播种机现有传动机构导致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播种效果,且作业效率低,镇压效果差;目前的小麦排种器进行高速作业还会出现充种困难的问题。其次,黄淮海地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中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不足,从而影响小麦亩穗数,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再次,生产中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种子进行力学分析,对排种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了仿真试验,完成了差速充种沟式小麦排种器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60r/min,弧形挡板固定在排种器端盖上,充种沟隔板间长度、充种沟宽度、充种沟高度分别为8.00、6.00、5.00mm,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为42.68°时,粒距合格率为81.67%,重播率为12.50%,漏播率为5.83%,排种器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2.32%,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采用了创新研制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利用差速原理提高了充种率,采用种沟内设置隔板实现了单粒排种。对采用该排种器的7.5cm行距小麦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可实现小麦定行距、定株距、定播深的精量播种,减少小麦苗期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小麦冬前分蘖数,同样水肥条件下可实现增产效果。通过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整机结构、开沟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对行镇压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试制完成的小麦密行播种机通过田间试验表明:7.5cm行距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经田间试验测得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均符合标准。优化后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田间实测作业行驶速度可达8.46km/h,提高了播种效率。采用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可实现冬前封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7.5cm行距小麦地0~60cm 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为9.12%,对照15 cm行距小麦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8.24%。通过随机抽取样点取样查苗可知,7.5cm行距种植小麦,可使小麦分蘖个数、次生根条数、干物质重以及产量的值均优于对照15cm行距小麦,经小麦田间实收测产结果表明:7.5cm行距较15cm行距小麦增产9.22%。文中通过多年多点对小麦密行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统计增产量分布情况,初步探索了小麦密行播种机随经纬度变化的增产规律。文中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由于积温原因造成小麦冬前分蘖不足,进而影响产量的问题,提出并验证了小麦密行种植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小麦密行种植的增产机理,验证了“缩行均株”小麦播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长优势,具有“以光补温”的理论效果。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证明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具有增加小麦冬前分蘖个数,提高产量的显着效果。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提出了“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通过利用导航技术可实现精准对行,既可以减少玉米播种作业时机具因破除根茬造成的多余动力损耗,又可以减少机具对土壤的扰动,对提高播种一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导航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对行播种的玉米播深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26%。

李杞超[10](2020)在《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蔬菜生产和消费水平居世界首位,以胡萝卜、白菜及甘蓝等为代表的典型蔬菜种子具有粒径小、易破损、质量轻等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蔬菜播种技术的发展。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是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因各地种植模式差异,机械推广和发展不均衡,导致蔬菜精量播种环节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解决。蔬菜精量排种器作为播种装置的核心部件,对蔬菜精量播种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存在通用性差、结构复杂、播种合格指数低等问题,通过市场调研与文献查阅,将理论分析、机械设计、离散元仿真、试验样机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开展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旨在研制一种通用性好、播种精度高的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为蔬菜精量播种机具研发及关键部件的创新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料特性测定研究以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3种蔬菜种子(胡萝卜、白菜及甘蓝)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物料特性研究,测定其基本物理特性(三轴尺寸、千粒重、密度和含水率),自主搭建农业物料力学特性测定试验装置,测定分析了3种蔬菜种子相关摩擦特性(静摩擦系数、内摩擦角、自然休止角)和力学参数(刚度系数、弹性模量、碰撞恢复系数),并以白菜种子为例进行自然休止角虚拟标定,验证3种蔬菜种子测定参数的有效性。3种蔬菜种子物理参数测定为精量排种器关键部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排种器各工作环节理论分析与仿真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以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为研究载体,对其整体结构与关键部件结构进行阐述与理论分析。基于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理参数测定研究,依据精量排种器舀取充种、平稳护种与精准投种等多道作业工序要求,研制了一种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阐述分析了排种器总体结构与作业机理,对取种舀勺、导控机构、动力驱动机构、导种机构与种箱的结构参数进行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通过分析排种器充种、护种、投种系列紧联作业过程,探究了精量排种的作业机理,为排种器进行虚拟仿真试验、样机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奠定基础。(3)排种器作业性能数值模拟研究对蔬菜精量排种器充种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影响排种器充种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工作转速、排种倾斜角度及种子物料特性。依据3种不同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物理参数,建立蔬菜种子离散元模型,以及排种器模型,开展以工作转速为单因素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借助离散元软件EDEM分析排种性能,解析充种过程蔬菜种子运动规律,探究引起重播、漏播现象的原因,并进行矩形式、圆弧式和最速降线式取种舀勺的虚拟仿真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排种性能随工作转速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最速降线式取种舀勺排种性能最优。当工作转速为26r/min时,对白菜种子、甘蓝种子和胡萝卜种子合格指数分别为90.82%、87.15%、86.04%,由此为排种器关键部件优化设计及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提供参考。(4)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为探究蔬菜精量排种器结构和工作参数对排种性能的影响,以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为试验因素,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寻求各因素对排种指标的影响规律。经分析可知,排种性能随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增大均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为探究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指标影响规律,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并对多目标变量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分别为25r/min和34°时,蔬菜精量排种器性能最优,其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分别为93.52%、4.92%、1.56%。为探究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的适应性能,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为供试品种开展台架适播试验,以播种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合格指数与虚拟仿真试验合格指数最大误差为7.72%,排种性能较优,对3种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适应性较强。考虑田间作业机具存在振动,影响播种性能,开展台架振动适应性试验研究,设定振动幅度为1~10mm和振动频率为1~10Hz试验工况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排种性能随振动幅度及振动频率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总体均满足蔬菜精量播种农艺要求。(5)精量播种装置配置与田间性能试验研究根据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农艺要求,配置设计机架机构、开沟器、覆土器及镇压轮等关键部件,集成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装置,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为进一步探究排种器在田间作业机能及播种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胡萝卜种子、白菜种子和甘蓝种子为供试材料,调整排种器转速和排种倾角分别为25r/min和34°进行田间性能试验,播种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变异系数为播种均匀性指标,检验排种器的播种性能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精量播种农艺要求,均优于国家标准,具有较好作业质量及适应性能。

二、农作物种子的播种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作物种子的播种深度(论文提纲范文)

(1)何首乌种子萌发条件的优化和育苗条件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发芽试验
        1.2.2 育苗试验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何首乌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何首乌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发芽床对何首乌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赤霉素溶液浸种对何首乌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不同播种深度对何首乌种子出苗的影响
    2.6 不同育苗基质对何首乌种子出苗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外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1.3 现有水稻旱地穴直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地膜性能
        2.2.3 试验设计
        2.2.4 采样与测量
        2.2.5 统计与分析
    2.3 田间试验结果
        2.3.1 土壤温度
        2.3.2 发芽率
        2.3.3 幼苗生长
        2.3.4 产量
        2.3.5 地膜降解进程
        2.3.6 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元仿真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物料的本征参数测定
        3.2.1 含水率
        3.2.2 密度
        3.2.3 外形尺寸
        3.2.4 恢复系数
    3.3 物料颗粒模型构建
    3.4 物料离散元模型标定
        3.4.1 土壤和稻种休止角测定与离散元标定
        3.4.2 石块斜面试验与离散元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总体设计
    4.1 引言
    4.2 旱地水稻穴直播农艺要求
    4.3 设计原则
    4.4 总体方案设计
    4.5 整机传动方案
    4.6 工作原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播种机理与装置研究
    5.1 引言
    5.2 播种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5.2.1 总体结构
        5.2.2 工作原理
    5.3 播种机理研究
        5.3.1 取种过程
        5.3.2 运种过程
        5.3.3 投种过程
    5.4 关键部件设计
        5.4.1 滚筒设计
        5.4.2 驱动滑道设计与仿真
        5.4.3 微型铲与伸缩管设计
        5.4.4 分种装置设计
        5.4.5 平行四杆机构设计
    5.5 电控系统设计
        5.5.1 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5.5.2 电控系统的组成
    5.6 基于EDEM的投种过程研究
        5.6.1 仿真模型与参数
        5.6.2 仿真试验设计
        5.6.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5.6.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5.6.5 最佳参数组合
    5.7 田间试验
        5.7.1 田间条件
        5.7.2 数据采集
        5.7.3 试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种床整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6.1 引言
    6.2 种床整理装置的结构与设计
        6.2.1 总体结构
        6.2.2 工作原理
        6.2.3 驱动辊与拨石齿设计
        6.2.4 压槽辊设计
    6.3 基于EDEM的种床整理装置设计与优化
        6.3.1 仿真模型与参数
        6.3.2 仿真试验设计
        6.3.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6.3.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6.3.5 最佳作业参数组合
    6.4 传动系统设计
        6.4.1 带轮减速系统设计
        6.4.2 单级锥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6.4.3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6.5 田间试验
        6.5.1 试验条件
        6.5.2 数据采集
        6.5.3 数据分析与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覆土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7.1 引言
    7.2 覆土装置的结构组成与理论分析
        7.2.1 总体结构
        7.2.2 工作原理
        7.2.3 滚筒与带状螺旋设计
        7.2.4 排土孔尺寸与调整
        7.2.5 覆土圆盘的选型
        7.2.6 镇压轮的选择
    7.3 田间覆土作业模型构建
        7.3.1 试验设计
        7.3.2 试验方法
        7.3.3 数据采集
        7.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田间试验
    8.1 试验条件
    8.2 田间试验
        8.2.1 田间作业性能参数测定
        8.2.2 田间试验测定结果
    8.3 出苗情况测定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3)前置式油菜播种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菜播种机研究现状
        1.2.2 油菜排种器研究现状
        1.2.3 前置播种与播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前置式油菜播种机总体设计
    2.1 前置式播种方案
    2.2 播种机总体设计要求
        2.2.1 前置机架设计要求
        2.2.2 排种器方案选择
        2.2.3 传动系统选择
    2.3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其他关键部件设计
        2.4.1 地轮设计
        2.4.2 开沟器设计
        2.4.3 镇压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置机架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3.1 前置机架设计
        3.1.1 机架整体机构
        3.1.2 液压缸的选型
    3.2 前置机架结构性能分析
        3.2.1 静力学分析流程
        3.2.2 机架载荷分析
        3.2.3 结构刚度分析
    3.3 前置机架模态分析
        3.3.1 模态分析理论
        3.3.2 模态计算及结果分析
        3.3.3 机架结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种器的仿真与试验
    4.1 排种器设计
        4.1.1 油菜籽尺寸测定
        4.1.2 排种轮与型孔尺寸确定
        4.1.3 排种器整体设计
    4.2 排种器离散元仿真
        4.2.1 油菜籽仿真参数测定
        4.2.2 排种仿真过程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排种器参数仿真优化试验
        4.3.1 单因素仿真试验
        4.3.2 正交仿真试验
    4.4 台架验证试验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4.3 试验前标定
        4.4.4 试验指标与方法
        4.4.5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设计及田间试验
    5.1 试验设备与试验条件
    5.2 整机田间试验
        5.2.1 试验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田间对比试验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株距一致性分析
        5.3.2 播深一致性分析
        5.3.3 出苗一致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荞麦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穴播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穴播机国内研究现状
        1.2.2 穴播机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荞麦穴播机排种器的设计
    2.1 农艺要求和主要参数
        2.1.1 荞麦种植农艺要求
        2.1.2 荞麦穴播机设计主要技术参数
        2.1.3 荞麦种子尺寸参数测量
        2.1.4 荞麦种子千粒重参数测量
    2.2 排种器的整体结构方案与工作原理
    2.3 荞麦排种器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取种器型孔对荞麦穴播排种器性能影响
        2.3.2 排种轮直径和取种器个数对荞麦穴播排种器性能影响
        2.3.3 转速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
    2.4 排种器关键部件设计
        2.4.1 排种轮直径、宽度和取种器个数的确定
        2.4.2 取种器型孔的选择
        2.4.3 排种器V型挡种槽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种器性能的仿真、试验和优化
    3.1 排种器性能仿真分析
        3.1.1 EDEM仿真模型建立
        3.1.2 EDEM颗粒工厂的生成
        3.1.3 仿真参数的确定
        3.1.4 排种器仿真结果分析
        3.1.5 取种器结构优化
    3.2 取种器最优型孔的台架验证试验
    3.3 排种器性能参数优化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材料和设备
        3.3.3 试验指标
        3.3.4 试验设计与方法
        3.3.5 结果与分析
        3.3.6 参数优化和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穴装置的设计、仿真与试验
    4.1 成穴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分析
        4.1.1 鸭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1.2 鸭嘴关键部件的设计
    4.2 EDEM和 RecurDyn多体动力学软件耦合仿真
        4.2.1 弹簧对成穴的影响
        4.2.2 RecurDyn仿真目的和原理
        4.2.3 EDEM和 RecurDyn的耦合步骤
        4.2.4 EDEM和 RecurDyn的耦合仿真结论
    4.3 弹簧参数的计算
    4.4 台架验证试验及结论
    4.5 穴播轮的转速与合格率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荞麦穴播机整机设计与试验
    5.1 播种机的总体方案
    5.2 机架的设计
    5.3 限深装置的设计
    5.4 仿形结构的设计
    5.5 松耕装置的设计
    5.6 镇压装置的设计
    5.7 样机试制和田间试验
        5.7.1 样机试制
        5.7.2 样机田间试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棉花播种农艺研究进展
        1.2.1 棉花全膜垄沟播种技术
        1.2.2 棉花精量播种技术
        1.2.3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
        1.2.4 棉花高效施肥技术
    1.3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3.2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的性能要求
        2.1.1 种子的物理特性
        2.1.2 农艺要求
        2.1.3 双U型垄沟种植方式
    2.2 播种机总体结构设计
        2.2.1 整体设计原则
        2.2.2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
        2.2.3 传动路线设计
        2.2.4 工作原理
        2.2.5 主要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
    3.1 排种器的设计
        3.1.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3.1.2 排种器理论分析
    3.2 提土覆土装置的设计
        3.2.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3.2.2 垄沟膜顶覆土量
        3.2.3 覆土装置的设计
        3.2.4 提土装置的设计
    3.3 开沟装置的设计
    3.4 排肥装置的设计
    3.5 土壤整平滴灌装置的设计
        3.5.1 土壤整平装置的设计
        3.5.2 滴灌装置的设计
    3.6 镇压装置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力学仿真分析
    4.1 挖土勺受力分析
    4.2 挖土勺的静力学分析
        4.2.1 导入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2.3 模型固定与载荷施加
        4.2.4 结果与分析
    4.3 成穴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4.3.1 定鸭嘴的静力学分析
        4.3.2 动鸭嘴的静力学分析
    4.4 传动轴的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种器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排种器的三维模型
    5.2 排种器的动力学仿真
        5.2.1 建立Adams几何模型
        5.2.2 添加约束、驱动和载荷
        5.2.3 计算仿真与结果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田间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田间试验的主要目标
    6.3 田间试验仪器与设备
    6.4 试验设计与方法
    6.5 性能评价指标
    6.6 田间试验结果
        6.6.1 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
        6.6.2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膜上精量播种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膜上精量播种技术与机具
2 国内膜上精量播种技术与机具
    2.1 铲式、舵轮式穴播机研究现状
    2.2 滚轮式穴播机研究现状
    2.3 直插式穴播机研究现状
3 现存问题分析
4 发展建议及展望
5 总结

(7)三种不同环境下花生生长发育的微分方程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花生的生长时期
        1.1.2 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
    1.2 花生的农业(实验)研究概述
        1.2.1 花生的干物质研究
        1.2.2 农作物的间作研究
        1.2.3 花生的干旱胁迫研究
    1.3 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应用研究
        1.3.1 Malthus微分方程模型
        1.3.2 经典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1.3.3 非自治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1.3.4 带收获项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1.3.5 具有时间滞后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1.3.6 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应用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条件下花生生长发育的微分方程模型
    2.1 花生干物质积累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2.1.1 模型的建立
        2.1.2 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2.1.3 模型(2.1)的求解
        2.1.4 数值模拟
    2.2 播种深度影响花生干物质的微分方程模型
        2.2.1 模型的建立
        2.2.2 数值模拟
    2.3 花生根长影响花生干物质的二维微分方程模型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参数估计
        2.3.3 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2.3.4 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生与玉米间作下生长发育的微分方程模型
    3.1 花生的连作障碍
    3.2 玉米单作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数值模拟
    3.3 花生与玉米间作的微分方程模型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唯一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3.3.3 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旱胁迫下花生与玉米间作的微分方程模型
    4.1 干旱胁迫下花生与玉米间作的微分方程模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模拟
    4.2 干旱胁迫下花生与玉米单作的微分方程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北苍术种子种苗生态适应性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北苍术研究概况
        1.1 北苍术生态特性及其产地分布
        1.2 北苍术资源现状
        1.3 北苍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 种子种苗研究进展
        2.1 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2.2 种子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3 ISSR分子鉴定技术
        3.1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苍术属植物中的研究
        3.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3.3 ISSR分子标记在DNA指纹图谱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北苍术种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引物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
        1.3.3 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1.3.4 数据统计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DNA提取结果
        2.2 引物扩增结果
        2.3 不同个体间遗传特征
        2.4 引物和最佳退火温度筛选结果
        2.5 不同个体间亲缘关系分析
        2.6 聚类分析结果
        2.7 22 批北苍术种子指纹图谱的构建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北苍术种子生态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形态特征
        1.3.2 种子吸水率测定
        1.3.3 单因素试验
        1.4 北苍术种子萌发条件的优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北苍术种子的基本特征
        2.2 北苍术种子吸水率测定
        2.3 单因素考察
        2.3.1 温度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3.2 基质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3.3 光照时间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3.4 基质含水量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3.5 不同激素浸种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不同浓度6-BA浸种对北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正交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北苍术种子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种子形态的鉴定
        1.3.2 北苍术质量检测
        1.3.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种子形态鉴定结果
        2.2 净度检测结果
        2.3 生活力检测结果
        2.4 千粒重检测结果
        2.5 含水量检测结果
        2.6 发芽率检测结果
        2.7 北苍术种子分级结果
        2.7.1 相关性分析
        2.7.2 主成分分析
        2.7.3 不同产地北苍术种子质量分级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北苍术出苗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北苍术种子出苗条件的优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考察
        2.1.1 植物腐殖土对种苗出苗率的影响
        2.1.2 动物腐殖土对种苗出苗率的影响
        2.1.3 基质含水量对种苗出苗率的影响
        2.1.4 播种深度对种苗出苗率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北苍术种苗的分级标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北苍术种苗质量指标的调查
        2.2 相关性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2.4 不同产地北苍术种苗质量分级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一年两熟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分蘖
        1.2.2 小麦播种质量差
        1.2.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小麦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4.2 小麦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5 黄淮海北部地区种植方式
    1.6 小麦密行种植技术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设计
    2.1 小麦密行播种农艺要求
    2.2 排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结构
        2.2.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2.3.1 充种沟的设计
        2.3.2 双边交替充种旋转轮盘直径的设计
        2.3.3 种沟隔板的分布
        2.3.4 投种片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参数优化
    3.1 种子在排种器内的受力分析
    3.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
        3.2.1 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3.2.2 仿真参数的选择
        3.2.3 差速充种沟优化
        3.2.4 充种沟尺寸优化
        3.2.5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优化
        3.2.6 仿真试验
    3.3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台架试验
    3.4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弧形挡板固定位置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2 种沟尺寸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3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5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田间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的设计
    4.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1.1 整机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2 小麦密行播种机部件设计
        4.2.1 双圆盘开沟器的选用与设计
        4.2.2 双圆盘开沟器分布设计
        4.2.3 对行镇压轮的设计
        4.2.4 电控播种系统设计
        4.2.5 排种器减阻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田间试验
    5.1 机具性能试验
        5.1.1 试验条件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行距小麦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对比
        5.3.1 黄淮海地区降雨规律
        5.3.2 土壤含水率对比
    5.4 不同行距小麦产量对比
    5.5 小麦密行播种机区域适应性试验
        5.5.1 随经度提高增产幅度较大
        5.5.2 随纬度提高增产幅度略小,但规律性较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
    6.1 小麦—玉米对行播种
    6.2 无人驾驶作业机组参数
    6.3 机组田间行走路径规划
        6.3.1 机组转弯形式及其评价
        6.3.2 主要行走方法及工作行程率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10)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蔬菜种植分布及播种技术
        1.2.1 蔬菜种植分布与产量
        1.2.2 蔬菜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1.3 国内外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1 精量排种器类型及工作原理
        1.3.2 国外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3 国内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料特性测定研究
    2.1 试验材料选定
    2.2 蔬菜种子基础物理参数测定
        2.2.1 蔬菜种子几何特性
        2.2.2 蔬菜种子千粒重及密度
        2.2.3 蔬菜种子含水率
    2.3 蔬菜种子摩擦特性测定
        2.3.1 蔬菜种子静摩擦系数
        2.3.2 蔬菜种子内摩擦角
        2.3.3 蔬菜种子自然休止角
    2.4 蔬菜种子力学特性测定
        2.4.1 蔬菜种子刚度系数
        2.4.2 蔬菜种子弹性模量
        2.4.3 蔬菜种子碰撞恢复系数
    2.5 蔬菜种子自然休止角标定
    2.6 本章小结
3 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设计与分析
    3.1 排种器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设计要求
        3.1.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3.2.1 取种舀勺
        3.2.2 导控机构
        3.2.3 动力驱动机构
        3.2.4 导种机构
        3.2.5 种箱
    3.3 本章小结
4 排种器作业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4.1 离散元颗粒模型
    4.2 离散元仿真软件应用
        4.2.1 EDEM软件仿真流程
        4.2.2 EDEM软件在排种器研究中的应用
    4.3 排种器舀取充种机理分析
    4.4 离散元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4.4.1 排种器几何模型建立
        4.4.2 蔬菜种子离散元模型建立
        4.4.3 其他参数设定
    4.5 EDEM虚拟排种仿真试验
        4.5.1 EDEM虚拟排种过程分析
        4.5.2 EDEM排种性能单因素试验
        4.5.3 EDEM排种性能对比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2 试验因素与指标
    5.2 排种性能优化试验
        5.2.1 单因素试验
        5.2.2 多因素试验
    5.3 小粒径种子适播试验
    5.4 振动适应性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精量播种装置配置与田间性能试验研究
    6.1 整机配置要求
    6.2 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6.3 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6.3.1 机架机构设计与分析
        6.3.2 其他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6.4 田间试验
        6.4.1 试验材料与条件
        6.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农作物种子的播种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何首乌种子萌发条件的优化和育苗条件的筛选[J]. 李娟,林海丹,童家赟. 北方园艺, 2021
  • [2]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D]. 李辉. 吉林大学, 2021
  • [3]前置式油菜播种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贾玉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荞麦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D]. 程玉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D]. 卢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膜上精量播种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闫建伟,魏松,张富贵. 新疆农机化, 2021(02)
  • [7]三种不同环境下花生生长发育的微分方程建模[D]. 梁仕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北苍术种子种苗生态适应性及质量研究[D]. 姜雨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赵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10]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李杞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作物种子播种深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