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一、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方重[1](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董事机制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在独立性、专业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介绍独立董事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曾洋[2](2021)在《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文中研究说明独立董事作为公司外部监督机制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活动。从公司治理的一般逻辑以及独董履职的主客观条件看,独董不应被赋予公司内部董事之职责。不论公司股权是分散还是集中,通常公司控制权都实际存在。控制权的行使将显性化为公司利益,公司利益可区分为公共利益和控制权私人利益,公司公共利益不需要外部监督机制介入,独董的制度目标是监督和限制控制权私人利益。独董针对可能产生控制权私人利益的特定事项之履职范围,包括向上市公司提出整改建议并以独立意见书的方式披露信息,既帮助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符合证券市场监管的公开原则。

林怡静[3](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赫曦[4](2021)在《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作为突破传统“一股一票”表决权架构的特殊股权安排,自诞生起便备受争议。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型公司对这一特殊股权结构的青睐,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诸多关注,并在争议声中,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主要争议点在于,这种股权架构导致了享有高权重表决权的内部股东(即创始人及其团队)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失衡。由于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使原本共同附着于股票权益之上的现金流权与公司控制权分离,即造成了出资层面的少数派却成为了控制权层面上的佼佼者,由此凭借高权重表决权获取公司实际控制力的股东可能会做出有损资本层面上大股东的决定,例如当选董事的高权重表决权股东通过高昂的职务消费或者为自己批准高额报酬的方式,不当转移公司资产。因此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很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运转。由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引发的“同股不同权”,使得传统公司内部存在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愈发复杂。如何平衡这些利益冲突,尤其是如何平衡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防止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滥用超额表决权,成为约束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焦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作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内核,应当对其进行剖析,在明辨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利弊的基础之上,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制度规范。本文就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是否破坏了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结构、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正当性基础为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应当如何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范相协调做出了构想,以期我国能够建立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尽可能实现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上市公司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价值在于消解了公司融资过程中企业家及其团队股权被稀释的现实与渴求维持公司控制权之间的矛盾,具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能够消除控制权流动的威胁,使管理层能够更加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必受制于公司短期市值波动的困扰,从而有助于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其次,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当公司遇到新的发展机遇时,公司创始人及其团队无需担心控制权被稀释而放弃股权融资,或者转向成本较高的债务融资。再次,创始人及其团队享有稳固的控制权,有助于促使他们安心向公司投入专属性的人力资本。通过稳固的控制权,创始人及其团队还能有效的收回对公司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防止控制权变更后新的控制者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激励公司的创始人及其团队勇于进行公司的前期投入。这些特点尤其契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最后,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有助于实现表决权的最优配置。因为并非所有股东都同样珍惜其享有的表决权,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能够将表决权集中到珍惜它的创始人及其团队手中。另一方面,缺乏投票动力的股东也可以降低因行使表决权而带来的成本。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所具有的价值难以被其他制度所取代。通过考察域外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法律规范和各个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可以发现,较为发达活跃的资本市场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并针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措施。完善的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增加了特别表决权股东滥用其控制力的成本,并能够对特别表决权股东在运营公司过程中实施的侵占行为形成威慑。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资本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呈现出趋同的倾向,通过梳理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为我国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目前我国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构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公司法理论与最新的公司治理实践并不能有效契合。在充分利用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独有价值的同时,还应当警惕该股权架构的内生缺陷,即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打破了股东的参与性权利与经济性权利之间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由此造成了作为控制股东的特别表决权股东和其他非控制股东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投资者的理性程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构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时,应当形成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监管体系,通过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条款去规范差异化表决权上市公司的行为,加强特别表决权股东的受信义务,并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指引差异化表决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章程之中设置有效的投资者退出机制,以及建立多样化的事后纠纷解决机制,从而实现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最终形成法律规范、证券监管部门的规章以及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之间相互配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这样既能保障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自身运用的灵活性,又能防范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内生缺陷导致的非控制股东利益受损的情形,从而现实特别表决权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

罗星伊[5](2021)在《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司的代理问题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凸显,一股独大侵占小股东利益等问题都成为了公司治理中亟待解决的现象,而独立董事作为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些公司治理矛盾问题,并且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运作效率。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发展并不是很好,原因是独立董事制度本是适用于西方国家“一元制”的治理模式,而我国现有的治理模式下已经设立了具有监督作用的监事会,独立董事作为决策和监督的角色,在作用发挥和工作职能上存在很多重叠问题,导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诸多的研究探索,但是大多的学者都是采用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整体样本对公司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在我国,所有制的不同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也会受到企业不同所有制的影响。其次,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区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点,南北方经济差异会导致南北方公司在公司治理和经营方面存在本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所以从不同所有制和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司性质和区域的不同是否影响独立董事的特征,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结果也能有针对性的帮助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将对独立董事特征进行更加细致化的研究,以期获得新的发现。本文通过研究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特点及公司治理差异,南北方在经济、文化、资源等区域上的差异,对独立董事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2012-2017年深沪两市共1415家公司作为样本,将独立董事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包括个体特征和外部特征、行为等特征,样本模型被解释变量为资产收益率.并将样本企业按所有制分为:国企、非国企,区域分为:南方、北方两组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制的不同,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论证了不同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会导致独立董事特征的不同,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绩效。南北方的上市公司市场环境、发展背景和公司资源、公司文化、人员管理等也都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模式,北方的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单一、行政化色彩较南方更浓,同时在制度方面更偏向保守化,人才流出问题严重,而南方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市场开放程度高,技术创新性高,公司治理完善,上市公司本身的高管素质和公司治理水平都非常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大导致公司要时刻对公司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以及公司治理的优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中独立董事作为外部董事,对于公司绩效上的作用会相对较小一些。论证研究说明两个区域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特性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有许多不同之处。从所有制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可研究性和创新性。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通过所有制和区域分类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够为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模式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尹玲[6](2021)在《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退市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健全的退市制度是一项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措施。过去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退市率低、退市难的问题,许多绩差股通过种种手段逃避退市,扰乱了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退市法律规定,不断加强执行力度,尤其是随着2019年新《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退市的相关规定,使得绩差股逐渐失去了“缓冲期”,面值退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突出了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雏鹰农牧作为第二只因连续二十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其退市背后反映出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雏鹰农牧退市,对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乃至对整个资本市场都有较强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财务业绩与企业退市、公司内外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等层面对强制退市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之后,在公司治理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面值退市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公司治理影响股价进而导致退市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针对雏鹰农牧强制退市的具体案例,探讨了雏鹰农牧面值退市的原因。具体包括:第一,对我国当前证券市场中退市企业的数量、原因、板块分布等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畜牧业整体的行业环境和基本概况,引出下文的案例分析;第二,详细分析雏鹰农牧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情况和被质疑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其从上市到最终退市的过程;第三,依托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视角分析雏鹰农牧退市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弱化和失效,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利益被不断侵害,是雏鹰农牧股价下跌、最终面值退市的重要原因。从内部来看,其股权结构过度集中,具有明显的家族式治理特征,经营决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主观性,盲目多元扩张,负债高企,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为大股东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从外部来看,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的双重影响使行业陷入低迷,主营业务发展举步维艰,引起多起借款诉讼,新闻媒体对财务造假的负面报道、审计机构的职责失效都对其治理失败,爆发财务危机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格外看重其内部公司治理的完善,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广大中小投资者应多关注投资风险,量力而行,理性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观;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其治理和引导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立足于公司内外部治理的视角,结合两类代理问题、契约理论等构建了上市公司面值退市的逻辑分析框架,对已有研究具有补充作用;(2)案例选择的创新。本文案例企业雏鹰农牧是畜牧业内面值退市的第一股,案例较为新颖,其退市的原因及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对于提升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李海石[7](2021)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上市公司逐步建立起规范化治理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股权结构。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得到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现实问题,由于历史演进的不同和产权性质差异的存在,与国外集团公司整体资产上市不同,中国国内的上市公司多是由集团公司拆分部分优质资产上市而来,从而形成了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这种“两级三层”或是更为复杂股权结构的存在,在增加了原有委托代理链条长度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与美英等国家表现形式不同的委托代理问题,即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并存,利益冲突方涵盖了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现有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基于金字塔股权结构,从“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维度探究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一定局限性,既没有系统性地考虑现实问题,也并未将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上市公司的自主治理和制衡能力同步纳入研究视域。目前仅有的关于自主性的研究大多以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为背景,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这往往忽视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可追溯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隐性”影响,因而难以全面揭示现阶段资本市场问题频现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不能仅听从于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安排,更应该保护以中小股东等众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但现行上市公司治理体系难以约束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具体来说:一方面,如若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通过股权设置和投票权安排掌握了上市公司实际权力,就会有动机通过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内部的权力配置(控制董事会多数席位和直接委派高管团队),进而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条件与上市公司合谋,通过“隧道效应”和“壕堑效应”等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攫取超额控制权收益。另一方面,当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对短期利益和公司经营的长期利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其内生的股权制衡能力,也可以通过提高公司透明度、借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聘任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等外生变量从权力制衡维度约束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保障上市公司经营和战略自主性。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强调其独立法人属性以及和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等方面的良性互动,通过与各利益相关者博弈构建其自主治理体系,并以此作为公司治理创新的主要路径。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研究范式,本文基于“双向治理”的研究脉络深度剖析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的理论机理,极大地拓展了集团公司和母子公司的研究框架。通过引入经济学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分析矩阵和数理模型,揭示了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围绕剩余控制权的讨价还价过程与博弈结果。进一步,本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提出“双向治理”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自主性研究应该融合实际控制人“隐性控制”观、大股东和母公司的“显性控制”观和上市公司制衡观,并基于此构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聚合出上市公司自主性指标,旨在解决当前“自主性”研究指标的单一性和薄弱性问题。就现阶段而言,股东权益最大化依然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与上市公司绩效息息相关。那么,如何评价上市公司自主性在企业经营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呢?本文提出了基于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企业绩效划分标准,旨在澄清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企业绩效定义和度量混淆不清的问题,从而对上市公司经营与治理效果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进一步,通过对经营和治理环节的深度剖析,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和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揭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具体情境因素。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8年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上市公司自主性具有积极的治理效果。具体而言,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财务绩效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自主性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2)产权性质、市场化程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3)大股东侵占、内部控制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自主性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好。(2)产权性质、高质量审计、公司透明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3)第二类代理成本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上市公司自主性能够通过抑制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进而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总体而言,本文利用大样本证实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对基于结果导向的企业财务绩效和基于过程治理规范性导向的信息披露质量具有积极治理效果,不同股权结构设计下的实际控制人差异对企业价值和成长性的影响不同。整体而言,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治理”研究边界,从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上市公司三个主体的互动关系出发,丰富并发展了上市公司自主性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自主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治理效应,揭示了上市公司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路径和情境因素,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认识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自主性、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以及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杜潘[8](2021)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担保是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一种正常交易行为。上市公司股权、债权结构复杂,资产体量大,价值高,加上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强,使得对外担保成为上市公司经常从事的交易。对外担保虽然能够让上市获得宝贵的商业机会,但也会带来未知的风险。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影响巨大,许多违规担保案件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从我国国务院、证监会等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监管力度也可以看出。而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监管方面,对于一些隐蔽性越来越高且形式新颖的担保交易,现有的法律制度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探究如何规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交易,进而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维持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本文由绪论、结语及正文构成,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概述。本部分首先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总结了担保交易的特征,包括提供担保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对外担保构成上市公司的隐性债务,以及对外担保存在利益冲突;其次介绍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为控股股东担保、为子公司担保以及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最后,分析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经济合理性与存在的风险,以加深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理解。第二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存问题及案例分析。本部分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对资本市场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案例公司对外担保的基本情况、对外担保的特点以及违规对外担保的原因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三部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现状分析。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关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制情况。首先介绍了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有关的理论,主要有国家干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其次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的现状,总结了相关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存在缺陷、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事后救济缺位。然后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几个国家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制情况,总结出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制度的启示,即以公司利益为导向的司法实质审查制度、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以及明确内部人员责任。第四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的完善。本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制度,在对外担保法律制度上,提高相关规定的效力层级,明确股东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及责任。在公司治理层面,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强化内部监督。在外部监管层面,建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在救济措施方面,完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制度,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姚志远[9](2021)在《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文中研究说明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实现对外扩张与资本增长的主要手段,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纯粹的专业化经营已经无法满足资本趋利与增值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但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企业多元化决策往往是不理性的,易受到逐利盲目性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同时企业内部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得多元化常常伴随着管理者机会主义动机,投资效率低下,导致出现“多元化折价”现象。为缓解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的内部控制人问题与代理问题,证监会规定上司公司需要聘用超过董事会人数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同时特别要求独立董事中应有一名会计背景的专业人士。我国立法相关条款及公司章程对独立董事的任聘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其独立性与重大事项监督履职情况上面,而没有对独立董事技术能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等自身潜在的价值进行考虑,除却独立董事是否有“意愿”独立履职的情况,其是否有“能力”对企业发挥监督与咨询职能更加值得商榷。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可能会在企业稳健经营或实行战略中提供其专业化的意见,这引发了关于独立董事与多元化经营的进一步思考:独立董事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企业经营绩效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2015-2019五年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利用Stata16.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即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这与国内外研究主流认可的观点一致;(2)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在咨询、监督与资源提供履职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3)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多元化经营水平呈负相关,能有效弥补管理层异质性缺乏的弊端,充分发挥监督与咨询职能,有效抑制企业非必要、不理性的多元化扩张;(4)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对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抑制作用,即能抑制多元化折价现象。本文将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纳入一个研究体系进行研究,梳理了独立董事专业背景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影响的内在逻辑,进一步研究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的调节效应,并根据结论,对企业是否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及独立董事结构安排做出建议,丰富了关于独立董事及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补充价值与实践借鉴意义。

黄慧[10](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新《证券法》大幅提高了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行政处罚力度,导致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显着增加。2021年,证券资本市场已出现了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责而受到高额处罚的第一案。独立董事是具有双重特殊义务的董事,其勤勉义务内容理应有所不同。但我国《公司法》有关勤勉义务内容仅为原则性的表述,不可窥见独立董事勤勉尽责的外延及边界,司法适用也一直面临着挑战。在新《证券法》修改落下帷幕而《公司法》即将迎来第六次修改之际,完善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以便进一步填补制度真空、护航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健康发展,是公司法改革不可回避之任务。本文正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概述。从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开始引入,首先阐述独立董事制度沿革,通过独立董事与一般董事、监事会的差异比对,凸显出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其次,探讨勤勉义务的特殊性,主要论述独立董事的角色与职责定位、专业背景以及明确勤勉义务的核心特征——勤勉判断标准。最后,梳理散落于不同层级的相关法规,指出当前立法精细化的缺失以及新法之下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的变化。基于此,第二章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问题剖析,本章主要内容基于实例考察,探索实践中针对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责的问责逻辑,并指出当前制度运行的三大阻碍。在第三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之理论探讨中,阐述了独立董事勤勉义务来源需要追溯到信义义务理论,并对商法领域下不同主体间勤勉义务的差异化进行探讨,探究基于判例法产生的商业判断规则存在的制度价值。同时,分析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性质和民事责任。基于理论探讨,为勤勉义务内容的完善建议提供依据和指引。第四章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之制度完善,本章主要涵盖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内涵完善、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设置以及勤勉履职保障规制内容。勤勉义务应当基于现实情况有所演变,合理界定独立董事阶段性、过程性的勤勉义务。基于立法设置的独立董事勤勉责任畸重及现实履职的矛盾落差,主张在有限与有为的尺度中,区分设置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在一般标准中嵌套特殊标准,并将实践中独立董事的“签字责任”当作是履职的“事实性要求”。最后提出关于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保障规制,以商业判断规则的事后审查为引领,设置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风险规避路径。综合来说,通过一一对应前文所涉问题,而提出上市公司治理架构下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二、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论文提纲范文)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发展概况
    独立董事队伍日益壮大
    独立董事学历逐渐提高
    独立董事专业日趋优化
    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比较低且稳定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面临的困境
    导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困境的原因
美国资本市场独立董事机制的特点
    独立董事制度健全
    独立董事职权清晰
    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强
    独立董事专业性较高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完善独立董事规章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履职规范
    优化独立董事管理体系,消除独立董事履职顾虑
    聚焦独立董事履职内容,明确独立董事法律责任
    设置独立董事评估机制,督促独立董事自我约束

(2)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以独董“责任焦虑”为背景
二、制度层面的反思:独董不应设计成全能型内部董事
    (一)独董制度目标失位不恰当地催生了“全能型内部独董”
    (二)独董作为内部化的全能董事不符合公司治理的一般逻辑
        第一,独董不应也无法全面介入公司治理的正常活动。
        第二,独董的监督功能并未如愿实现。
        第三,严苛的责任无法起到逼迫独董全能甚至超能地履职的作用。
    (三)独董不具备成为全能型公司内部董事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主观上独董较少认为自己属于公司内部非执行董事。
        第二,客观上独董不具备履行公司内部董事全部职责的条件。
        第三,独董履职无法实现“全能型内部董事”之制度功效。
三、监督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是重构独董制度的逻辑起点
    (一)股权分散或股权集中的公司都存在管理层控制
    (二)控制权私人利益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的内控盲点
    (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的主要攫取方式
        1.隧道效应
        2.关联交易
        3.篡夺公司交易机会。
        4.过度薪酬和在职消费等
四、完善“强化独立性并弱化董事性”的独董制度供给
    (一)独董制度供给的基本理论框架
        1.独董的制度目标
        2.独董的制度功能
        3.重新设定独董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二)以“弱董事性和强独立性”为原则构建独董规范体系
        1.独董选聘包括独董的任职要件、选聘程序及薪酬支付
        (1)独董的任职要件,包括具备董事资格、独立性条件及专业性条件等三个方面:
        (2)独董的选聘程序及薪酬支付。
        2.独董的职责,包括独董的职权范围、履职方式、履职要求等
        (1)独董的职责范围。
        (2)独董的履职方式。
        (3)独董的履职要求。
五、结 论

(4)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概念厘定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界定及其法律属性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界定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法律属性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辨析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优先股的区别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黄金股的区别
        三、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例证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典型架构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非典型架构
        (三)非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湖畔合伙人”制度
    第二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现实需求
        一、“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法理基础及其局限性
        (一)“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法理基础
        (二)“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局限性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产生的动因:商业需求与交易所竞争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诞生于商业实践
        (二)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接受是交易所竞争的结果
        三、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股东异质性需求
        (一)股东异质性的演进及其表现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满足了股东异质性需求
        四、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适应性效率理论
        (一)适应性效率理论的内涵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适应性效率体现
    第三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价值分析
        一、消解企业家融资与其控制权维持之间的矛盾
        二、有助于达成公司最优决策
        三、切合人力资本的特性
        四、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
第二章 全球视域下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美国双层股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双层股权结构的制度变迁
        二、美国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二节 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变迁
        二、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三节 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变迁
        二、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四节 日本单元股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日本单元股制度变迁
        二、日本单元股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五节 欧洲地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英国
        二、欧盟
        三、启示
第三章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内生缺陷及回应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加剧了代理成本
        一、代理成本的内涵
        二、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特殊性加剧道德风险
        三、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五、争议回应
    第二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打破了股东平等原则
        一、股东平等原则内涵
        二、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未对其多数表决权支付对价
        三、争议回应
    第三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阻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流动性
        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内涵
        二、降低了公司外部监督的有效性
        三、争议回应
    第四节 降低了积极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一、积极机型构投资者的内涵
        二、积极型机构投资者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敌意态度
        三、争议回应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规制现状及其不足
    第一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的限制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创设方式的限制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主体的限制
        三、对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限制
        四、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中特别表决权的排除适用
        五、其他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监督措施
    第二节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约束体系的不足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公司法律层面的制度确立与监管
        (二)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公司内部监督不足
        三、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缺乏事后救济机制
第五章 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完善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制度优化目标:实现利益均衡
        一、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利益均衡机理
        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利益均衡的基本原则
        (一)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倾斜保护
        (二)防止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滥用表决权
    第二节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有效治理路径
        一、强化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受信义务
        (一)特别表决权股东受信义务的指向对象
        (二)特别表决权股东受信义务的内容
        二、强化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信息披露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与持续性信息披露
        (二)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完善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退出机制
        (一)日落条款
        (二)打破规则
        (三)燕尾条款
        四、完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事后救济
        (一)证券纠纷诉讼制度
        (二)替代性处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2.4 上市公司区域划分及区域差异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独立董事外部特征与公司绩效
    3.2 独立董事个体特征与公司绩效
    3.3 独立董事行为特征与公司绩效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3 建立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财务业绩与企业退市研究
        2.1.1 财务指标与企业退市
        2.1.2 盈余管理与企业退市
    2.2 公司内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研究
        2.2.1 股权结构与企业退市
        2.2.2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退市
        2.2.3 退市制度规范公司内部治理
    2.3 公司外部治理与企业退市研究
        2.3.1 政府监管与企业退市
        2.3.2 市场机制与企业退市
        2.3.3 外部投资者与企业退市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公司治理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4 契约理论
        3.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背景及概况
    4.1 案例背景
        4.1.1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情况
        4.1.2 我国畜牧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4.2 雏鹰农牧公司概况与治理模式
        4.2.1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4.2.2 上市初期内部治理结构
    4.3 雏鹰农牧强制退市过程
        4.3.1 危机爆发
        4.3.2 退市风险警示
        4.3.3 股价跌破面值退市
    4.4 雏鹰农牧被质疑存在的问题
        4.4.1 财务舞弊
        4.4.2 债务违约
        4.4.3 内部交易违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雏鹰农牧退市原因分析
    5.1 股权结构层面
        5.1.1 股权结构过度集中
        5.1.2 实控人深陷股票质押纠纷
        5.1.3 大股东定向增发进行利益输送
    5.2 董事会特征层面
        5.2.1 家族式董事会决策缺乏科学性
        5.2.2 董事会监督职能失效
        5.2.3 董事会代理问题严重
    5.3 管理层层面
        5.3.1 管理层人员设置重叠度高
        5.3.2 内部人控制下盲目进军互联网、类金融领域
        5.3.3 重金布局高端市场,现金流持续为负
        5.3.4 高管增持计划未达成
    5.4 监事会层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雏鹰农牧退市原因分析
    6.1 外部市场环境与行业周期性
    6.2 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6.3 外部审计机构职责缺失
    6.4 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失去信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对策建议
        7.2.1 对外部监管部门的建议
        7.2.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7.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双向治理的界定
        1.2.2 上市公司自主性的界定
        1.2.3 企业绩效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金字塔结构下实际控制人“隐性”控制研究
        2.1.1 实际控制人界定
        2.1.2 实际控制人与公司治理研究
    2.2 金字塔结构下大股东抑或母公司“显性”控制研究
        2.2.1 大股东和母公司控制界定
        2.2.2 大股东和母公司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
    2.3 基于“双向治理”的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研究
        2.3.1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产生与发展
        2.3.2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3.3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上市公司自主性理论基础与形成机理
    3.1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理论基础
        3.1.1 资源依赖理论
        3.1.2 合作博弈理论
        3.1.3 非合作博弈理论
        3.1.4 理论研究演进
    3.2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动因
        3.2.1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
        3.2.2 制度驱动因素
        3.2.3 成本驱动因素
        3.2.4 利益相关者驱动因素
        3.2.5 大股东侵占驱动因素
    3.3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的建模分析
        3.3.1 实控人和母公司与上市公司潜在的利益冲突分析
        3.3.2 模型及分析
    3.4 上市公司自主性路径选择
        3.4.1 内生视角下混合所有制改革驱动的股权制衡
        3.4.2 外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权力制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4.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理论分析
        4.1.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
        4.1.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调节效应分析
        4.1.3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中介作用分析
    4.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实证检验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择与度量
        4.2.3 模型构建
        4.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检验
        4.2.5 多元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
    5.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理论分析
        5.1.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
        5.1.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5.1.3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5.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实证检验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与度量
        5.2.3 模型构建
        5.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检验
        5.2.5 多元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概述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概念和特征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概念
        (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特征
    二、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表现形式
        (一)为控股股东提供担保
        (二)为子公司提供担保
        (三)上市公司互相担保
    三、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经济合理性与风险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经济合理性
        (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存问题及案例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存问题
        (一)上市公司无视自身偿债能力超额对外担保
        (二)控股股东利用对外担保进行利益侵占现象突出
        (三)上市公司互相担保影响金融安全
    二、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案例分析
        (一)*ST高升对外担保案例基本情况
        (二)*ST高升对外担保特点分析
        (三)*ST高升违规对外担保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干预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公司治理理论
    二、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规制现状
        (一)《公司法》关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
        (二)《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
        (三)关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其他相关规定
        (四)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
        (一)其他国家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定
        (二)域外公司对外担保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制度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一)优化股权结构
        (二)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督
    三、加强资本市场外部监管
        (一)建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四、完善违规担保的救济机制
        (一)完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
        (二)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1.2.2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1.2.3 独立董事与多元化经营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
        2.1.2 多元化经营
        2.1.3 企业绩效
    2.2 独立董事相关理论基础
        2.2.1 高阶梯队理论
        2.2.2 资源依赖理论
        2.2.3 声誉机制
    2.3 多元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3.3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假设
        3.1.2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的假设
        3.1.3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假设
        3.1.4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假设
    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3 研究变量及指标选取
        3.3.1 解释变量
        3.3.2 被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实证模型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4.3.2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4.3.3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与多元化经营
        4.3.4 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4.4 稳健性检验
    4.5 内生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致谢

(10)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实证研究法
    4 论文结构
    5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概述
    1.1 独立董事的特殊性
        1.1.1 独立董事制度沿革
        1.1.2 独立董事与监事之差异
        1.1.3 独立董事与一般董事之差异
    1.2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特殊性
        1.2.1 独立董事角色与职责定位分析
        1.2.2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专业背景分析
        1.2.3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核心特征
    1.3 我国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立法现状
        1.3.1 立法现状与不足
        1.3.2 新《证券法》下独立董事勤勉履职风险畸重
    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问题剖析
    2.1 我国独立董事勤勉履职实例考察
        2.1.1 证监会行政处罚之推演逻辑
        2.1.2 法院司法裁判之路径思考
    2.2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制度运行阻碍
        2.2.1 勤勉义务内涵存在解释困境
        2.2.2 勤勉判断“签字论”之不合理性
        2.2.3 立法逻辑与现实履职之矛盾
    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理论探讨
    3.1 勤勉义务理论溯源
        3.1.1 信义义务的追溯
        3.1.2 差异化勤勉义务的再探讨
    3.2 商业判断规则理论探索
        3.2.1 勤勉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
        3.2.2 商业判断规则的制度价值
    3.3 独立董事未勤勉尽职责任探源
        3.3.1 独立董事法律责任性质
        3.3.2 独立董事民事责任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制度完善
    4.1 独立董事勤勉义务内涵完善
        4.1.1 过程性勤勉义务
        4.1.2 信息披露监督义务
        4.1.3 合理信赖的法定化
    4.2 合理谨慎独立董事标准设置
        4.2.1 一般标准与特殊标准
        4.2.2 履职约束体系之构建
    4.3 独立董事勤勉履职的保障规制
        4.3.1 商业判断规则的制度路径选择
        4.3.2 独立董事勤勉履职之风险规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J]. 方重. 清华金融评论, 2021(09)
  • [2]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J]. 曾洋. 清华法学, 2021(04)
  • [3]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研究[D]. 林怡静.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D]. 张赫曦. 吉林大学, 2021(01)
  • [5]独立董事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区域与所有制视角的实证研究[D]. 罗星伊. 山东大学, 2021
  • [6]雏鹰农牧强制退市案例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尹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李海石. 山东大学, 2021(11)
  • [8]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规制研究[D]. 杜潘.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D]. 姚志远. 扬州大学, 2021(09)
  • [10]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研究[D]. 黄慧. 兰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  

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