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退缩技术获得精细模型

牙龈退缩技术获得精细模型

一、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刘霖芳,张弛,宋珂[1](2021)在《CS3600?口扫数字化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在磨牙全瓷冠修复中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数字化口内直接印模技术与传统精细硅橡胶印模技术在磨牙全瓷冠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修复科行磨牙全瓷单冠修复治疗的患者32例,共计36颗患牙。实验组18颗患牙采用CS3600?口内扫描仪制取数字化印模,对照组18颗患牙采用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制取印模。记录两组取模时间、戴牙时间及患者舒适度,修复完成2个月参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取模时间更短、取模更舒适;制作的修复体戴牙时间更短、修复体边缘适合性更好(P<0.05)。结论:在磨牙全瓷冠的修复治疗中,CS3600?口内扫描技术在取模时间、取模舒适度、戴牙时间和修复体边缘适合性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

张喆[2](2021)在《不同取模方式应用于全瓷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现如今,全瓷冠是公认的具有良好长期性能的修复体。牙科陶瓷由于是一种美观性佳、生物相容性好、机械性能耐用的材料,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前牙美观区和后牙功能区的修复。然而,修复体的长期存活率不仅与材料、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相关,还与修复体本身的适合性有重要联系。因此,印模的准确性对制作精确且密合的修复体至关重要。在传统印模法中,弹性印模材料(如聚醚和聚乙烯基硅氧烷)虽有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但在重要区域存在气泡或破碎,材料混合不充分引起的聚合问题,导致最终修复体的不密合。针对不足之处,日本学者率先提出使用一种个齿托盘联合成品托盘硅橡胶印模法来获取准确的印模,此种方法不需要临床机械排龈,即可制取到龈沟内形态,提高了修复体的适合性,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医生的一致推荐。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的数字化印模被引入到牙科治疗的概念中,在椅旁或技工室获取数字化模型并制造修复体,由于其标准化、可重复性,以及高成本效率和高质量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的:本研究将直接数字化印模法与个齿托盘联合成品托盘硅橡胶印模法应用于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的全瓷修复病例,修复完成后经定期随诊观察,并参照改良的USPHS评价标准对临床修复效果进行评价。另应用相关软件通过测量两种印模定点位置宽度,经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印模法所获印模的精度差异。材料与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行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的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患者1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为18~63岁),涉及29颗基牙,共22个修复体。其中,使用3Shape Trios3口内扫描仪制取直接数字化印模并完成最终修复者共6例(涉及13颗基牙,11个修复体);采用个齿托盘联合成品托盘硅橡胶印模法制取印模并完成最终修复者共4例(涉及16颗基牙,11个修复体),制作完成的修复体经口内试戴、调整、抛光、粘接,完成修复。修复后随诊观察3-15个月,并参照改良自USPHS评价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所有病例均制取直接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并将后者转化为间接数字化印模,利用3Shape软件对直接数字化印模(直接组)与间接数字化印模(间接组)同一基牙同一肩台定点位置宽度进行数值测量并记录。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α=0.05)。分析比较两种印模方法所获印模精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0例全瓷冠/桥修复病例均做到按期复诊无失访,随访率为100%。经修复后3~15个月随诊观察,针对22个修复体29颗基牙,关于牙龈健康状况评价中,有1颗基牙评价为B级,2颗基牙评价为C级;另外各项评价指标则全为A级,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经过软件测量出直接组肩台定点宽度为0.8976±0.11mm(平均值±标准差),间接组肩台定点宽度为0.8466±0.12mm(平均值±标准差)。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所测得两组印模肩台定点宽度数据进行t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直接印模法与个齿托盘硅橡胶印模法制作全瓷冠/桥修复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两种印模方法制取的印模精度近似。

林雨彤[3](2021)在《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有研究表明,根管治疗会导致牙齿结构的丧失并影响牙体的抗折性能。不可修复性根折的发生是造成桩核冠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桩核冠修复后牙齿的生存率与牙齿在牙弓中的位置、桩核的材料、桩的长度与直径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中重度缺损或存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牙而言,铸造桩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钴铬合金因其耐腐蚀、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口腔临床修复中常用的铸造桩材料。口腔生物力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其中,有限元法可将复杂的口腔系统转化为计算机数据模型,模拟口腔内牙齿受力情况,并对桩核进行优化设计。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钴铬金属铸造桩的长度及直径进行更加详细、全面地分组,在特定载荷下,观察牙根Von Mises应力的大小结合应力云图分布情况,从而获得钴铬金属铸造桩核修复下颌前磨牙最优的长度、直径方案,以期为临床修复提供依据,以减少根折的发生。方法:选取一颗符合标准因正畸减数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在体外完成根管治疗,保留2mm的冠方牙体组织行桩道预备。通过CBCT扫描获得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运用Mimics Research 20.0、Geomagic Studio 12和Abaqus6.14软件构建桩核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及不同长度及直径的钴铬金属铸造桩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下颌第一前磨牙在口内的受力情况对模型加载载荷。分析比较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及应力云图的变化,得出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范围。结果:1、桩核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有限元模型的成功构建。2、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的直径不变时,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随着桩长的增大呈现出减小的变化趋势;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的长度不变时,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随着桩直径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的直径为3.0mm长度14.0mm时,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小,为73.70Mpa;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直径为2.0mm长度为8.0mm时,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大,为84.34Mpa,变化幅度为14.44%。当桩长为12mm-14mm(约为根长的69.4%-80.9%)桩直径为2.6mm-3.0mm(约为牙根颊舌径的32.5%-37.5%)时,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在73.7.Mpa-78.82Mpa之间波动,相对较小。3、牙根的外表面应力分布云图显示:牙根颊舌向的应力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位于舌侧以及颊侧的根1/3处,其次为颊侧颈1/3处;近远中向应力分布相对较为均匀。牙根横断面应力分布云图显示:牙根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于牙根外表面;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直径不变时,随着桩的长度增加,牙根横断面应力分布云图最强的应力等级(对应于用红色、橙色、黄色标记的表面积)的区域分布逐渐减小,而最低强度的应力等级(对应于从绿色到深蓝色标记的表面积)的区域分布逐渐增大,甚至成为主导;当桩的长度不变直径变化时,应力分布模式不发生改变。4、在钴铬金属铸造桩的直径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桩长度的增加,桩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随之增加。在桩长不变的条件下,桩的直径改变桩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变化无明显规律。桩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与桩的长度相关性更为显着。其中,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的直径为2.0mm长度8.0mm时,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小,为172.9Mpa;当钴铬金属铸造桩直径为2.4mm长度为14.0mm时,桩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大,为366.9Mpa,变化幅度为112.2%。结论:1、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的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的舌侧及颊侧颈部及根尖1/3牙体外表面。因此,在根管治疗以及后续桩核冠修复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保留舌侧及颊侧颈部及根尖1/3牙体组织,从而降低根折的风险。2、使用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时,桩长约为根长的69.4%以上时,在保证4mm根尖封闭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桩长以此增加桩的固位;桩的直径约为牙根颊舌径的32.5%-37.5%时,牙根承载应力最小;有利于保护牙根,减少根折的发生。3、牙根的Von Mises应力变化趋势与钴铬金属铸造桩Von Mises应力变化趋势相反,提示:随着桩的长度增加,钴铬金属铸造桩的承载力增加,牙根承载力显着降低;钴铬金属铸造桩承担了主要应力载荷约为牙根承担应力载荷的2-3倍。故临床上对于牙根较薄弱的患牙建议使用铸造桩修复。

连心[4](2020)在《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经过现代化根管治疗后的残根残冠,并且能够保证修复后牙根的强度,避免根折的发生,是目前桩核修复的研究热点。根据众多实验报告和临床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施行桩核修复的牙齿中,前磨牙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牙位,且前磨牙发生牙折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当牙齿大面积缺损至龈下时,纯钛铸造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口腔生物力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我们能够更深入精准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目的:对铸造纯钛桩的直径长度进行精细分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系统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对牙根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期在理论上为临床铸造纯钛桩核的应用设计出长度和直径的优化组合,以大幅度提升桩核修复的成功率,降低根折的发生。方法:挑选一颗外观形态符合标准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制备实验试件并对其进行CBCT断层图像扫描,利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Geomagic自动化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实体模型。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设计多组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并对模型各部件进行网格划分、属性赋值、设置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然后进行力学分析。本研究模拟其在咬合状态下的一般受力情况:在功能尖斜面上受到与牙体长轴成45度、大小为150N的静态载荷。最终计算出多组不同长度及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后的牙体应力分布情况,得到Von Mises应力云图、Von Mises最大应力值,进行比较分析,甄选出优化的长度及直径的组合。结果:1.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桩核系统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成功建立。2.在Abaqus软件中得出各组铸造纯钛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应力分布情况和Von Mises值(等效应力值)大小。3.本实验中在对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铸造纯钛桩核设计时,桩长度14mm同时桩直径3mm时的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小。4.牙根的受力云图显示了,应力主要集中出现在牙根外表面颊舌侧的颈1/3、舌侧中1/3及颊侧根尖1/3。5.当桩直径不变时,桩的长度在设定的范围内,随着桩长度的减小,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6.当桩长度不变时,桩的直径在设定的范围内,随着桩直径的减小,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7.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优化参数范围:12mm≤长度≤14mm,同时2.4mm≤直径≤3.0mm,此时牙根最大应力值相对较小,即长度相当于根长的69.3%-80.9%,直径相当于牙根颊舌径的30.0%-37.5%。结论:1.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纯钛桩核修复时,在保证根尖封闭的前提下,桩的长度应尽可能延长;桩直径相当于牙根颊舌径的3/8时,更有利于牙根的应力分布。2.临床上进行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治疗、桩道预备和牙体预备时,应尽最大限度地保留牙颈部颊舌侧的牙体组织,从而降低根折的发生。

侯瀚博[5](2020)在《数字化在前牙美学分析、设计、再现中的应用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牙美学修复的分析,设计,再现中运用数字化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修复治疗方案,以初步判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名自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口腔医院修复科,以提高前牙美观程度为目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牙周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2.磨损,轻度龋损等原因造成牙体缺损,影响前牙美观;3.釉质发育不全、四环素牙、氟斑牙、年龄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牙齿变色者;4.畸形牙、过小牙等异常的牙齿形态者;5.前牙可见散在间隙者;6.扭转、不齐等轻度错位的牙齿;7.可接受数字化诊疗方案;8.具备自主行为及表达能力。排除标准:1.妊娠期女性;2.牙周病处于进行期的患者;3.不具备自主行为能力;4.对数字化诊疗方案排斥的患者。研究方法如下:1.沟通:充分与患者沟通此次就诊目的,了解患者对前牙不满之处及对新修复体的美学期望。2.检查:为患者行口外及口内检查,拍摄术前X光片,明确诊断。3.资料采集:采集患者数码照片及口内扫描数据(3Shape TRIOS扫描仪)。4.美学分析及设计:导入数码照片于微笑设计软件内(3Shape smile design),通过对患者前牙美学缺陷的分析,制定美学修复方案。在医-技-患三方共同参与下完成数字化微笑设计(Degital Smile Design,DSD),形成DSD美学图像。将DSD图像与口内扫描数据拟合,展现整体美学效果,细微调改形态至满意。5.牙体预备:患者对预期美学设计满意后,参照拟合形态指导牙体预备。6.备牙数据采集:扫描患者口内备牙后信息。7.修复体设计与制作:将二维DSD美学图像与备牙后三维立体模型在计算机中拟合重叠。参照DSD虚拟框架实现数据整合,完成最终修复设计,通过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系统切割最终修复体。8.打印模型:打印3D数字化模型,将修复体复位于数字化模型上,调整最终修复形态和颜色。9.试戴与粘结:试戴最终修复体,比对术前预期美学图像及最终修复体临床效果的一致性,完成修复体粘接。10.定期随诊复查,美学效果再评估。结果:临床中结合5名患者口内实际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为患者提供数字化美学修复方案,临床术后美观性与术前微笑设计形态较为一致,5名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三个月后复查,5名患者均表示修复体美观效果良好,咬合及发音功能恢复正常,无任何不适,对修复体非常满意。结论:数字化美学修复基于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患者前期数据的采集、分析、设计到数字化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DSD图像的拟合再现,达到精准化美学表达。数字化美学修复整体流程,将医师,患者及技师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实现美学设计效果的同时,保证了修复体的精准性,提高了临床效率,减少患者复诊次数。并且数字化美学设计也可消除患者术前顾虑,减少不必要医疗纠纷,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何光伟,张萍[6](2018)在《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固定义齿修复时,不同牙龈生物型应用单线法、双线法和排龈膏排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固定义齿单冠修复共268例,薄龈生物型为129例,厚龈生物型为139例,各组内样本随机划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单线法、双线法和排龈膏排龈,橡胶取模并灌注石膏模型。治疗后评价疼痛程度、排龈效果,并测定牙龈指数(GI)。结果:薄龈生物型C组与A、B两组的疼痛程度、牙龈出血的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 <0. 05),排龈效果的差异没有显着性(P> 0. 05);厚龈生物型中B、C两组与A组在排龈效果上差异有显着(P <0. 05),疼痛程度和牙龈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没有显着性(P> 0. 05)。结论:固定义齿修复时,薄龈生物型优先选择排龈膏排龈,以减少疼痛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增加临床舒适度;厚龈生物型则选择排龈膏和双线法排龈,以获取精细印模和模型。

陈诚,张琳梅,赵许兵,代泉,程政[7](2018)在《数字化直接和间接印模法在全瓷冠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并比较数字化口内印模技术与传统精细印模技术在全瓷单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将2016-122017-12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行二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5例采用3shape口内扫描仪直接法采集数据(直接组);39例采用硅橡胶制取印模后间接采集数据(间接组),完成最终修复,并记录取模和戴牙时间。戴牙后2周复诊时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戴牙完成2月后复诊,运用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共制作了135颗全瓷单冠,其中68颗为直接法,67颗间接法,直接组患者整体满意度高于间接组,在使用舒适度评价中直接法显着高于间接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价中直接法显着优于间接法,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直接组平均取模时间长于间接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组平均戴牙时间小于间接组,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间接法相比,直接数字化口内印模技术在全瓷单冠临床应用中效果更佳。

陈艳青[8](2018)在《两种排龈方式排龈效果的比较(ERS介导的凋亡在大鼠牙周炎对血管钙化影响中的可能作用)(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排龈线和排龈膏这两种排龈方式下的排龈效果、实验对象的舒适程度、排龈操作时间和有效排龈时间,针对临床不同年龄、体质患者和病损治疗方案选择出最适合的排龈方式,为临床选择排龈方式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选取15名受试者,对其上颌前磨牙采用排龈线、排龈膏两种方式排龈,通过(1)测量龈沟宽度;(2)观察所得模型边缘的连续性;(3)观察牙龈有无出血;(4)记录两种排龈方式排龈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5)记录龈沟液量;(6)记录两种方式的操作时间;综合评价其排龈效果。结果:排龈线或者排龈膏排龈都可达到较理想的排龈效果,排龈后所得模型清晰,差别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实验对象舒适度的差别、操作者排龈操作时间的差别、实验对象牙龈出血方面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排龈膏组舒适程度明显高于排龈线组的舒适程度,而且排龈膏可明显缩短操作者的临床操作时间。结论:排龈线或是排龈膏均能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排龈效果,但排龈膏的椅旁操作时间更短、带给受试者的不适感更小,更适合对舒适度要求较高或不能长时间配合治疗的特殊人群。

欧阳罡[9](2018)在《不同排龈方法对排龈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牙体预备前牙龈软组织处理是获取口腔精确印模的关键,而印模质量将最终决定着修复体边缘适合性以及远期修复效果的成败。排龈技术(Gingival retraction technique)作为一种牙龈软组织处理方法,应用于口腔固定修复中不但可以减少牙体预备中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已成为目前获取具备清晰硬-软组织分界线的高质量精确印模的核心步骤。研究内容: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牙周健康志愿者进行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后,选取其上颌第一及第二前磨牙,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一种有线排龈法(Cord Technique of Gingival Retraction)和三种无线排龈法(Cordless Technique of Gingival Retraction)对其进行排龈处理,通过对比受试者排龈前后的有效排龈宽度、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天冬氨酸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水平变化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排龈方法(有线与无线排龈法)的临床排龈效果以及牙周组织损伤程度的对比实验研究,为无线排龈法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牙周健康志愿者口内上颌4颗前磨牙,随机选用1种有线排龈法Ultrapak E(UL组)或者3种无线排龈法:Expasy1排龈膏组(EX组)、Astringent Retraction Paste组(AS组)、Racegel排龈膏组(RA组)对其进行排龈处理。(1)分别制取排龈前、后硅橡胶印模,常规灌注超硬石膏模型,3 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应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建立数字化模型,分别测量排龈前后受试牙颊侧近中1/3、中央1/3、远中1/3的牙龈顶距牙面水平距离,对其差值(△W)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不同排龈方法的实际临床排龈效果;(2)分别提取受试牙位排龈前10min、排龈后30min、1d、3d、5d、7d、14d及28d的龈沟液,通过称重法分析龈沟液量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龈沟液中天冬氨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的变化,从而分析4种不同的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结果:(1)4种排龈方法均取得了有效的排龈宽度(W),其中UL组排龈效果最显着,随后依次为AS组、EX组、RA组,且各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4.4,P<0.0001)。(2)4种不同排龈方法均可引起龈沟液量、碱性磷酸酶以及天冬氨酸酶活性水平的变化,全部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均在排龈后14天恢复至排龈前水平;排龈前后龈沟液量及天冬氨酸酶活性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线排龈法排龈1天后龈沟液量、天冬氨酸酶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均达到峰值,三组无线排龈法在排龈后3天达到峰值;有线排龈法与无线排龈法之间对比,在排龈后30min、1d、3d、5d龈沟液量及天冬氨酸酶活性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线排龈可使牙周组织产生更多的龈沟液量及更高的天冬氨酸酶活性水平。结论:(1)无线排龈法可以在厚龈生物型志愿者中取得确实有效的临床排龈效果;(2)四种不同排龈方法均可造成龈沟液量、GCF-AST、GCF-ALP活性水平的变化,反映出四种不同排龈方法均对厚龈生物型志愿者牙周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3)厚龈生物型志愿者中,有线排龈对牙周组织主要造成急性机械性损伤,三种无线对牙周组织造成化学性损伤;无线排龈法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较有线排龈法相对轻微;(4)四种不同排龈方法对厚龈生物型志愿者牙周组织的损伤均能在排龈后14天恢复正常。

许欢[10](2018)在《上颌中切牙邻面接触区的三维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从三维水平观察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邻面接触区(interproximal interface,IPI)并统计表面积、位置分布和形态,提出一种准确客观获取IPI具体范围的方法,为临床上前牙修复和邻面去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例年轻男女性上颌中切牙为研究目标,通过近远中面弹性分牙、制取分牙前后硅橡胶印模并灌制石膏模型,采用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并进行以下处理分析:1、先后将模型文件导入Mimics和3-matic软件、初步处理图像和建立参考平面,采用区域组合重叠法获取具体范围的IPI三维图像;2、在3-matic软件中对所有样本IPI表面积、高度、切龈垂直高度、宽度、唇腭水平宽度、切龈方和唇腭向外展角进行测量计算,使用SPSS 19.0对计数资料分别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上颌中切牙IPI表面积结果:男、女性近中面IPI表面积均值分别为0.71±0.18mm2、0.73±0.20 mm2,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远中面IPI表面积均值为0.63±0.20mm2、0.59±0.15mm2,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上颌中切牙IPI高度和切龈垂直高度比结果:(1)男性近中面RP-H、H、H-GM高度均值分别为1.87±0.36mm、1.13±0.11mm、6.92±1.76mm,女性均值分别为1.75±0.33mm、1.11±0.27mm、7.01±2.02mm,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男性远中面RP-H、H、H-GM高度均值分别为3.71±0.76mm、1.21±0.30mm、5.12±1.93mm,女性均值分别为3.75±0.90mm、1.41±0.61mm、4.86±1.55mm,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中面IPI切龈垂直高度百分比(RP-H/H/H-GM)分别为18.85%:11.39%:69.76%,远中面IPI切龈垂直高度百分比(RP-H/H/H-GM)分别为37.33%:11.98%:50.69%。3、上颌中切牙IPI宽度和唇腭水平宽度百分比结果:(1)男性近中面L-W、W、W-P宽度均值分别为1.36±0.41mm、0.82±0.16mm、2.05±0.54mm,女性均值分别为1.38±0.53mm、0.79±0.23mm、2.20±0.67mm,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远中面L-W、W、W-P宽度均值分别为1.42±0.39mm、0.78±0.36mm、2.81±0.87mm,女性均值分别为1.31±0.51mm、0.81±0.39mm、3.02±1.02mm,经t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中面IPI唇腭水平宽度比(L-W/W/W-P)分别为32.26%:19.07%:48.69%,远中面IPI水平宽度比(L-W/W/W-P)分别为28.84%:15.59%:55.59%。4、IPI切龈方和唇腭向外展角结果:上颌中切牙男女性近远中面IEA、GEA、LEA、PEA不服从正态分布,男性近中面IEA、GEA、LEA、PEA中位数分别为30.72°、23.41°、43.02°、24.35°,远中面中位数分别为47.67°、35.82°、51.70°、35.38°,女性近中面IEA、GEA、LEA、PEA中位数分别为28.18°、23.12°、38.25°、22.18°,远中面中位数分别为42.95°、35.31°、42.32°、36.90°。经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面IEA、GEA、LEA、PEA在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面IEA、GEA、CEA、PEA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女性近远中面IEA、GEA、CEA、PEA组内差异较大。5、接触区形态: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面IPI三维形态基本一致,呈弧面微凸向邻牙的立体形态,近远中观呈切龈向为长轴的椭圆形,唇腭观呈弧面稍平的“D”字形。结论本研究采用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结合三维软件对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面分牙前后的图像进行区域组合重叠获取IPI立体图像,对其表面积、位置分布和形态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本实验采用Micro-CT扫描重建技术、通过对上颌中切牙进行分牙前后图像组合重叠的方法,可以精确获取客观邻面接触区三维图像。(2)上颌中切牙近远中面IPI表面积、高度、宽度、切龈方和唇腭向外展角在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面去釉时将邻面修整成有一定角度外展隙的自然形态。

二、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CS3600?口扫数字化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在磨牙全瓷冠修复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修复方法
        2.1 牙体预备
        2.2 数字化印模采集
        2.3 传统硅橡胶印模制取
        2.4 最终修复体的试戴和粘接
    3 数据收集
        3.1 取模
        3.2 戴牙
        3.3 复诊
    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2)不同取模方式应用于全瓷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临床病例选择
(三)材料
(四)方法与步骤
(五)修复效果评价标准
(六)结果
(七)临床病例资料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全瓷冠修复体的适合性的研究及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一)前言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所需的器械、软件及设备
        2.2 实验样本的获取
        2.3 实验试件的制备
        2.4 实验模型的建立
        2.5 实验分组
        2.6 实验条件假设
        2.7 实验各部件的力学参数
        2.8 边界条件及力学加载条件
        2.9 主要应力分析指标
    (三)结果
        3.1 成功构建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后下颌第一前磨牙有限元模型
        3.2 不同长度及直径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桩的受力情况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病例报告
    参考文献
综述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本及来源
        1.2 制备实验试件的器械与仪器
        1.3 获取实验数据的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离体牙的选择
        2.2 实验试件的制备
        2.3 实体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分组
        2.5 实验材料力学参数
        2.6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2.7 主要观察指标
        2.8 有限元计算及结果分析
结果
    1. 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后的实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
    2. 不同长度及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应力分布情况
    3. 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的应力分布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桩核修复与牙体抗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一)前牙美学贴面修复的病例报告
        病例一
    (二)牙隐裂改良式贴面修复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三)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六
        病例七
        病例八
        病例九
        病例十
    (四)参考文献
致谢

(5)数字化在前牙美学分析、设计、再现中的应用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病例一
临床病例二
临床病例三
临床病例四
临床病例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数字化口腔扫描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2.2 三种排龈法的临床效果评价
    2.3 患者治疗时牙龈指数 (GI) 对比
3 讨论

(7)数字化直接和间接印模法在全瓷冠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材料和设备
    1.3 牙体预备
    1.4 数据采集
    1.5 全瓷冠的制造和完成
    1.6 戴牙、复诊和随访
    1.7 评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满意度调查结果
    2.2 USPHS修复体评价和比较
    2.3 取模和戴牙时间统计
3 讨论

(8)两种排龈方式排龈效果的比较(ERS介导的凋亡在大鼠牙周炎对血管钙化影响中的可能作用)(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两种排龈方式排龈效果的比较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RS介导的凋亡在大鼠牙周炎对血管钙化影响中的可能作用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三部分 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1 楔状缺损
        参考文献
    病例2 釉珠
        参考文献
    病例3 根管异物
        参考文献
    病例4-6 瘘管
        参考文献
    病例7-8 牙隐裂
        参考文献
    病例9-10 变异根管
        参考文献
    病例11 白色角化症
        参考文献
    病例12 萎缩性舌炎
        参考文献
    病例13-14 冠部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15 前牙美学树脂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16 重唇
        参考文献
    病例17 阻生齿拔除
        参考文献
    病例18 牙周脓肿
        参考文献
    病例19 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20 年轻恒牙断冠粘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不同排龈方法对排龈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排龈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牙龈的生理学特点及排龈的机制
    三、排龈方法概述
    四、牙周组织健康检查指标
第一部分 不同排龈方法对排龈效果的影响与评价
    1 临床资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四种不同排龈方法对人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天冬氨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统计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上颌中切牙邻面接触区的三维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CS3600?口扫数字化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在磨牙全瓷冠修复中的比较[J]. 蒋晓,刘霖芳,张弛,宋珂.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2)
  • [2]不同取模方式应用于全瓷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张喆.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钴铬金属铸造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D]. 林雨彤.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D]. 连心.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数字化在前牙美学分析、设计、再现中的应用病例报告[D]. 侯瀚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比较[J]. 何光伟,张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05)
  • [7]数字化直接和间接印模法在全瓷冠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J]. 陈诚,张琳梅,赵许兵,代泉,程政.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09)
  • [8]两种排龈方式排龈效果的比较(ERS介导的凋亡在大鼠牙周炎对血管钙化影响中的可能作用)(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陈艳青. 青岛大学, 2018(12)
  • [9]不同排龈方法对排龈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D]. 欧阳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10]上颌中切牙邻面接触区的三维观察[D]. 许欢.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标签:;  ;  

牙龈退缩技术获得精细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