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生殖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人口与生殖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一、人口生育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齐颖[1](2021)在《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逐步加快。基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独居养老观念趋势的上升,国内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全新养老需求,进而刺激了养老地产项目的需求。而国内养老地产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其相关理论研究还未形成相对系统的体系,往往通过项目的财务分析来评价养老地产项目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单一角度考虑的研判决策不利于我国养老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养老地产发展现状的背景,在国内外养老地产相关效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立足长效发展机制,突破当前以经济效益为评价衡量标准的局限,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选取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3个准则层共15个指标的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国内外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取三角模糊数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依据构建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最后,以M养老地产项目进行实例验证,确定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客观适用性强的评价方法构建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和模型,力图为我国今后的养老地产项目开发与运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对养老地产项目实践应用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积极影响。

刘昊[2](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穆少波[3](2020)在《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没有足够的人口集聚,兵团的特殊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增强其综合实力是关键,而兵团的综合实力之一,就是来自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兵团成立以来人口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期,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卢诗语[4](2020)在《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研究》文中指出在保持适度生育政策、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人口目标下,我国于2015年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相关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面二孩政策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不仅是一个公共服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发展问题。婴幼儿托育服务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公共托育的概念仍比较模糊。当前对于公共托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性质、机构数量以及相关政策上,关于公共托育的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方面大多仅针对公共托育机构的数量供给这一层面,缺少对涵盖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机构的全方位可及性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公共托育可及性评价体系,对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进行全面评价,得出总体水平并发现现阶段在各个可及性维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服务可及性评价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等。第三部分介绍公共托育可及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本部分内容依据可及性指标构建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托育人力资源可及性、服务和设施可及性、经济的可及性、地理的可及性以及制度保障措施的可及性五个层面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15个子指标。搭建好指标体系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的指标权重。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上海市公共托育可及性的相关政策和现状。本文发现,被调查对象对于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机构需求较大、政策规定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平台”内外差距大以及托育费用超预期。第五部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发现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水平总体较低,仅为“一般”水平。结合对0-3岁婴幼儿家长的访谈记录,总结出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特点,进而归纳出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存在的问题: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机构总量小、占比小、未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的核心需求群体可及性程度低。第六部分通过对上海市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的实证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的对策与建议:改革准入机制,坚持先推广后提高、提高托育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高托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设立专管部门,配以相关法规、提高托育信息公开水平以及加大财政投入与政府支持力度。以期完善公共托育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促进整个托育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王依[5](2020)在《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视角》文中提出养老问题关系着家家户户,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与2018年相比,同比增加了0.2%和0.7%,可见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高龄化发展速度快。随着家庭小型化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断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在缓解我国养老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低、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差的问题,如何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评价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探究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当中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因素,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难题,对发展我国养老事业,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从老年人满意度视角对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现状的基础之上从机构环境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机构管理四个维度构建23个评价指标对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AHP结构层次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一般;针对评价结果和服务供给现状从机构环境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机构管理四方面进一步分析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优化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保定市养老服务水平、推动保定市乃至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高佳佳[6](2020)在《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产生了大量的计划生育家庭。目前,计划生育家庭的父母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阶段。按国家卫健委提供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约占老年人20%的比例和2019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5388万人,可以估算出我国目前有5077.6万计划生育老人。由于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少,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大,老人得到的家庭支持相对较少,因此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本文运用2014年、2016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以“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问卷”和“家庭问卷”为依托,采用描述统计方法,从劳动就业及收入支出、就医状况、健康状况、养老保障四大方面分析。结果发现:与非计生家庭的老年人相比,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在收入支出、个人健康、医疗条件、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更具优势;计生老人外出劳动的比例更低,但劳动时间相对较长;非计生家庭的老人更易得到亲人照料,计生家庭的老人代际关系较弱。为构建计划生育老人养老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周长城和穆光宗的学术观点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从18项指标中筛选出10个关键指标,得出包含4个维度的评级体系,即生活自理(0.404)、经济活动(0.293)、消费支出(0.153)、心理健康(0.150)。这充分反映了自身状况是计生家庭老人养老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估样本中每位计生家庭老年人的整体养老水平(F)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水平,即生活自理水平F、经济活动水平F、消费支出水平F、心理健康水平F,以各项得分为因变量,引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不外出劳动、有配偶的计生老人整体养老状况更好;第二,女性、低学历、参加劳动的计生家庭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更强;第三,男性、高学历、不外出劳动、有配偶的老人经济活动水平高;第四,受教育程度高、有配偶、不外出打工的老人消费支出水平更高;第五,低龄、男性、高学历、不外出劳动、有配偶的计生家庭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社会、家庭、个体三个角度提出了重视个体优势、发展社区养老新模式、加强政策倾斜力度等建议。

刘公博[7](2020)在《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在未来数十年间将快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等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迈向新的台阶,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将政府、社会、家庭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互整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养老成本,而且可以完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在解决我国当今面对的养老难题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论文从研究剖析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现状入手,着重以长宁区为例,以长宁区江苏路、新华路、周家桥、程家桥街道这4个国家审批的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为范本,进行6次实地调研,得到有效问卷316份,为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的归纳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论证了影响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五个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感知因素和安全因素,构建了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运用所构建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借鉴国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智慧化改造、大数据分析和智慧机器人应用等,实现了智慧化的分析与协作,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以生态培养为抓手,进一步发展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信息平台、构建数据库、提高服务能力和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完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

杨梦冉[8](2020)在《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的养老负担日趋增加。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当前社会普遍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步弱化,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人口老龄化将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但同时也给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养老服务产业是为老年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形成健康的老龄化社会,又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养老服务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量阅读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文献,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展开研究。第一,对人口老龄化、产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的概念进行分析阐述,将人口老龄化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供需理论作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第二,将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界定为机构养老、医疗保健、老年文娱和老年用品四个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搜集近年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状况进行阐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数据,分析产业目前的需求状况;第三,综合上述分析构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综合评价;第四,根据上述指标模型分析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合上海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在供需结构、经营规模、消费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经验,得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合理有效的上海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法规;第二,加大上海市政府对养老服务产业财政补贴的力度;第三,加强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管理;第四,增加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第五,创新社会的养老消费观念。

李静[9](2020)在《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郑州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的作用愈加突出,而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还远远跟不上其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不仅事关老年人的晚年幸福,还影响着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乃至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主要对郑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郑州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现状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深入阐述了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原则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最后,结合国内外养老服务质量发展实践和实际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就如何提升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发现,当前郑州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由于管理人员水平低、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小等原因,存在机构硬件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专业性差、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鉴于此,论文提出政府要完善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并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健全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估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并引入PPP模式增强公办养老机构发展活力;公办养老机构要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加强公办养老机构日常管理、提升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重视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力量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窦玉珅[10](2019)在《JF养老护理院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必然到来。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大普查公示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96%,60岁以上老人占比甚至突破了10%,至此中国社会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截至2018年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增长至2.4949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7.9%,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伴随着人类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平均寿命的整体延长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更加多变,全社会小型化家庭、空巢化家庭日益普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人口不断增多,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有效补充逐步兴起并迅速推广。机构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有重要的影响,通过项目后评价方式对该类项目的研究越来越受欢迎。本文以项目的后评价分析理论为研究基础,依托项目管理、社会管理等各相关学科的现有理论成果,综合运用等逻辑框架法、比较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社会调查法等项目后评价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尝试对JF养老护理院项目进行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项目经济后评价、项目社会后评价、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及项目综合后评价,最终得出项目实施成功的结论,并基于研究成果为项目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提出意见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运用项目后评价的现有基础理论,尤其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充分把握养老服务项目的特点,创新性结合德尔菲法,构建一套完整的养老服务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析分析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行验证,促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为今后业界同类项目的后评价分析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二、人口生育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口生育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养老地产项目研究方面
        1.2.2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方面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2.1.1 项目综合效益概念
        2.1.2 项目评价常见方法及选取
    2.2 养老地产项目及特征
        2.2.1 养老地产项目概念
        2.2.2 养老地产项目特点
    2.3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目的及评价主体
        3.1.1 评价目的
        3.1.2 评价主体
    3.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指标选取
        3.2.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3.2.3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获取
        3.2.4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释义
    3.4 本章小结
4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4.1 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4.1.1 三角模糊数定义及运算
        4.1.2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及过程
    4.2 基于三角模糊数确定权重
        4.2.1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4.2.2 计算初始权重
        4.2.3 计算指标权重
        4.2.4 权重向量的归一化处理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M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5.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5.1.1 项目背景简介
        5.1.2 项目特色
    5.2 M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3 M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
    5.4 M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养老地产项目模糊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B M 养老地产项目模糊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照护保险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2.1.4 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2.5 本章小节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3.2.1 筹资方面
        3.2.2 服务方面
        3.2.3 经办方面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5.1 德国经验
        3.5.2 日本经验
        3.5.3 荷兰经验
        3.5.4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4.1.1 城乡老年人口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服务质量评价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本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选择
        6.2.3 变量设定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评价
        6.4.2 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
二、兵团人口发展的五个时期
    (一)高速增长时期(1954—1974年)
    (二)震荡波动时期(1975—1981年)
    (三)改革徘徊时期(1982—1994年)
    (四)稳步发展时期(1995—2017年)
    (五)快速增加时期(2018—今)
三、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总量以机械增长为主
    (二)人口分布呈现“南少北多”
    (三)低出生、老龄化趋势加剧
    (四)较高素质的群体优势减弱
四、兵团人口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兵团人口发展与新疆经济社会活动
    (二)兵团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人口吸纳
    (三)兵团各师(市)布局与人口结构
    (四)优化兵团人口与国家边疆治理
    (五)增加兵团人口与新疆人口安全
    (六)集聚兵团人口与发挥特殊作用
五、兵团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总量不足,与使命要求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二)人口素质提高缓慢,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人口产业分布不尽合理,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人口分布较分散,影响城镇化、工业化推进步伐
    (五)城市集聚人口能力有限,沿边团场人口流失严重
    (六)人口就业结构不尽合理,新职工队伍不稳定
六、兵团人口集聚的路径选择
    (一)出台具有高竞争力的人口集聚新政策
    (二)不折不扣兑现师(市)聚人各项承诺
    (三)调整计生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增加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六)让兵团文化的阳光照进各族群众心田

(4)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托育服务
        二、非营利性公共托育
        三、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服务可及性评价理论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第二章 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可及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 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二、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标的选取和体系构建
    第三节 可及性指标的权重测定
        一、可及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可及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三章 上海市公共托育服务政策和可及性现状
    第一节 上海市公共托育服务的指导性政策
    第二节 上海市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现状调查
        一、基于公开数据的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现状
        二、基于深度访谈的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现状
        三、基于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的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现状
第四章 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评价及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评价
        一、多指标可及性等级评估
        二、多层次权重集设定
        三、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的主观评价
        四、对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的可及性客观评估
    第二节 上海市非营利性托育服务总体可及性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差异化分析
        一、不同常住区的可及性评估差异
        二、不同性别的可及性评估差异
        三、不同学历水平的可及性评估水平存在差异
        四、不同家庭模式的可及性评估存在差异
        五、孩子数量影响可及性评估结果
    第四节 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人力资源维度
        二、服务及设施维度
        三、经济维度
        四、地理维度
        五、制度保障维度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改革准入机制,坚持先推广后提高
        二、提高托育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三、提高托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
        四、设立专管部门,配以相关法规
        五、提高托育信息公开水平
        六、加大财政投入与政府支持力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0-3岁婴幼儿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及评价调查问卷
    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机构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词

(5)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5.1 内容创新
        1.5.2 指标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机构养老
        2.1.2 民办养老机构
        2.1.3 养老服务
        2.1.4 养老服务质量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调查与评价
    3.1 数据来源
        3.1.1 调研地点
        3.1.2 样本特征分析
    3.2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
        3.2.1 模型选择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模糊综合评价
    3.3 评价结果分析
        3.3.1 服务质量总体评价
        3.3.2 机构环境设施评价
        3.3.3 服务人员评价
        3.3.4 服务内容评价
        3.3.5 机构管理评价
第四章 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1.1 生活保障设施建设匮乏
        4.1.2 绿化设施建设不足
    4.2 综合服务水平低
        4.2.1 服务人员不足
        4.2.2 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低
        4.2.3 志愿者队伍管理混乱
    4.3 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
        4.3.1 餐饮服务质量低
        4.3.2 医疗康复服务供给不足
        4.3.3 精神慰藉服务匮乏
    4.4 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4.4.1 管理模式落后
        4.4.2 监督检查体制不健全
第五章 影响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因素
    5.1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动力不足
        5.1.1 资金不足
        5.1.2 机构管理理念落后
        5.1.3 服务人员培养体系不健全
    5.2 政府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5.2.1 医养结合发展步伐缓慢
        5.2.2 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督评估机制欠缺
    5.3 家庭养老观念落后
        5.3.1 老年人养老观念落后
        5.3.2 家庭支撑不足
第六章 提高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对策
    6.1 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组织管理
        6.1.1 转变管理者管理理念
        6.1.2 构建高质量服务队伍
        6.1.3 增强服务内容针对性
        6.1.4 重视精神慰藉服务
        6.1.5 加强民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6.2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引导职能
        6.2.1 规范养老市场秩序
        6.2.2 拓宽民办养老机构筹资渠道
        6.2.3 积极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
    6.3 转变传统家庭养老观念
        6.3.1 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6.3.2 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余热
        6.3.3 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撑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描述性分析法
        1.3.2 综合评价法
        1.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 创新点
2 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依据
    2.2 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的历史特殊性与现实困境
    2.3 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政策梳理
        2.3.1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2.3.2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2.3.3 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养老金和奖励政策
    2.4 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状况的分析框架
3 中国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状况分析
    3.1 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3.2 问卷调查情况及数据来源
        3.2.1 家庭发展调查相关情况介绍
        3.2.2 相关数据的整理
    3.3 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3.3.1 老年人劳动就业及收入支出分析
        3.3.2 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
        3.3.3 老年人就医状况分析
        3.3.4 老年人养老保障分析
4 中国计划生育老人养老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因子分析法
        4.1.1 思想及特点
        4.1.2 方法步骤及模型解释
    4.2 指标选取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变量说明
    4.3 因子分析结果
        4.3.1 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4.3.2 变量共同度
        4.3.3 公因子的方差贡献
        4.3.4 因子权重与计算公式
    4.4 因子分析小结
5 中国计划生育老人养老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 变量的解释与赋值
    5.3 回归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向发达国家靠拢
        1.2.2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
        1.2.3 信息传播技术为智慧社区养老指引方向
        1.2.4 智慧城市推动养老产业新发展
        1.2.5 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有待完善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我国社区养老概念
        1.3.2 我国智慧社区养老现状
        1.3.3 我国智慧社区养老载体
    1.4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4.1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现状
        1.4.2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载体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小结
第二章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理论基础
    2.1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
        2.1.1 智慧城市
        2.1.2 智慧城市体系构成
        2.1.3 智慧社区
    2.2 智慧社区养老相关概念
        2.2.1 社区养老
        2.2.2 智慧社区养老
        2.2.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2.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理论基础
        2.3.1 需求层次理论
        2.3.2 福利多元理论
        2.3.3 生命周期理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3.1 上海市老年人口现状
        3.1.1 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3.1.2 老年人口年龄分布
    3.2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3.2.1 智慧社区养老概况
        3.2.2 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概况
    3.3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结构
        3.3.1 智慧社区养老的主体和客体
        3.3.2 智慧社区养老的形式和内容
        3.3.3 智慧社区养老的运营保障
    3.4 小结
第四章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4.1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4.1.1 技术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政治因素
        4.1.4 感知因素
        4.1.5 安全因素
    4.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指标分解
        4.2.1 指标分解原则
        4.2.2 具体指标分解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5.1 调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5.1.1 调研数据收集
        5.1.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5.1.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调研情况
    5.2 上海市长宁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模糊综合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践
    6.1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的实践
        6.1.1 美国智慧化创新养老生活
        6.1.2 英国全智能养老公寓
        6.1.3 德国环境辅助生活系统
        6.1.4 日本智能辅助产品
        6.1.5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的经验总结
    6.2 对我国的启示
        6.2.1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多元发展
        6.2.2 完善市场体制有效规避风险
        6.2.3 完善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实力
        6.2.4 完善服务质量保障需求供给
    6.3 小结
第七章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优化
    7.1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优化目标
        7.1.1 现实情况
        7.1.2 功能目标
        7.1.3 实现途径
    7.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
        7.2.1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数据库优化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平台优化
        7.2.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优化
        7.2.4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运营保障机制优化
        7.2.5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生态培育
    7.3 小结
第八章 发展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服务体系精准化建构
        8.1.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8.1.2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8.1.3 建立资金多元化机制
    8.2 搭建信息平台实现服务对象的精准化选择
        8.2.1 搭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8.2.2 依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8.3 构建数据库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化识别
        8.3.1 政府主导智慧建设
        8.3.2 多方参与互惠共赢
    8.4 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服务主体的精准化管理
        8.4.1 建立完善的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8.4.2 建立完善的服务反馈评价机制
    8.5 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服务转型的精准化升级
        8.5.1 实现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
        8.5.2 推动养老企业的转型升级
    8.6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1.1.2 上海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1.3 上海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养老服务
        1.3.2 养老服务产业
        1.3.3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产业
        2.1.3 养老服务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老龄化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供需理论
第三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3.1.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3.1.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人口环境
        3.1.4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3.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供给现状分析
        3.2.1 上海机构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
        3.2.2 上海医疗保健服务业供给现状
        3.2.3 上海老年文化娱乐服务业供给现状
        3.2.4 上海老年用品行业供给现状
    3.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现状分析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3.2 上海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3.3 上海老年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3.4 上海文化娱乐需求调查分析
        3.3.5 上海老年用品需求调查分析
第四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4.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方法
        4.2.2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
        4.2.3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结果
    4.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4.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
        5.1.1 养老服务产业供需矛盾突出
        5.1.2 养老服务产业经营规模有限
        5.1.3 养老服务消费意识不足
        5.1.4 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5.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5.2.1 政府财政投入与政策落实不到位
        5.2.2 投资者对养老服务产业认识不足
        5.2.3 养老服务消费观念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5.2.4 养老服务产业专业化人才匮乏
第六章 国内外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6.1 国外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6.1.1 美国
        6.1.2 日本
        6.1.3 英国
    6.2 国内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6.2.1 北京
        6.2.2 浙江
        6.2.3 香港
    6.3 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七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7.1 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7.1.1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7.1.2 加强监督并保障政策的落实
    7.2 政府财政补贴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7.2.1 通过财政拨款增加对产业供需双方的补贴
        7.2.2 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企业的发展
        7.2.3 在金融政策上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支持
    7.3 加强对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7.3.1 加强行业制度规范与监管
        7.3.2 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7.3.3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7.4 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是养老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7.4.1 明确养老服务人员的职能和社会地位
        7.4.2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7.5 创新社会养老消费观念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7.5.1 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宣传
        7.5.2 增强老年人养老消费动力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综述
        1.2.2 老人满意度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创新
        1.4.2 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养老机构
        2.1.2 服务质量
        2.1.3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第三章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3.1 郑州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1.1 郑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3.1.2 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3.1.3 郑州市养老服务政策支持现状
    3.2 郑州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现状
        3.2.1 从业人员现状
        3.2.2 服务内容现状
        3.2.3 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现状
第四章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2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4.2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选取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权重的确定
        4.3.3 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第五章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5.1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1.1 问卷设计及样本数据来源
        5.1.2 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评价
    5.2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5.2.1 质量评价结果
        5.2.2 原因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实践及启示
    6.1 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实践
        6.1.1 美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状况
        6.1.2 香港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状况
    6.2 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展实践对郑州市的启示
        6.2.1 完善养老服务法律法规
        6.2.2 重视养老服务人才培育
        6.2.3 开放养老服务市场
第七章 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
    7.1 政府层面
        7.1.1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法律法规
        7.1.2 完善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估体系
        7.1.3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7.1.4 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7.2 机构层面
        7.2.1 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
        7.2.2 提升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7.2.3 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
    7.3 社会层面
        7.3.1 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认知
        7.3.2 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
        7.3.3 引导社会工作嵌入公办养老机构服务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JF养老护理院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当前国内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项目后评价涵义及意义
        2.1.1 项目后评价基本含义
        2.1.2 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来源
        2.1.3 项目后评价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项目后评价内容及特点
        2.2.1 项目后评价内容
        2.2.2 项目后评价特点
    2.3 项目后评价方法及程序
        2.3.1 项目后评价方法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项目后评价程序
3 JF养老护理院项目概况
    3.1 项目建设背景概述
        3.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3.1.2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3.1.3 当地老年人社会福利化现状
    3.2 项目建设概况
        3.2.1 项目建设时间及地点
        3.2.2 项目建设规模
        3.2.3 项目建设内容
    3.3 项目设计方案
        3.3.1 项目设计思想及原则
        3.3.2 项目总体设计
4 JF养老护理院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项目后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2 项目后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4.3 项目后评价指标内容确定
        4.3.1 项目后评价指标内容选定标准
        4.3.2 建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4.3.3 确立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
5 JF养老护理院项目后评价分析
    5.1 JF养老护理院建设过程后评价
        5.1.1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5.1.2 项目建设实施评价
        5.1.3 项目验收情况与评价
    5.2 项目经济后评价
        5.2.1 项目财务报表分析
        5.2.2 盈利能力评价
    5.3 项目影响后评价
        5.3.1 项目互适性分析
        5.3.2 社会影响分析
    5.4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5.4.1 持续发展外部因素评价
        5.4.2 持续发展内部因素分析
    5.5 综合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人口生育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老地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齐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J]. 穆少波. 兵团党校学报, 2020(04)
  • [4]上海市非营利性公共托育服务可及性研究[D]. 卢诗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保定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视角[D]. 王依. 河北大学, 2020(08)
  • [6]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研究[D]. 高佳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 刘公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杨梦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郑州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 李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JF养老护理院项目后评价研究[D]. 窦玉珅.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人口与生殖政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