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学校的形成与成熟

中国动画学校的形成与成熟

一、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楠[1](2021)在《金柏松动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思雨[2](2021)在《论动画“中国学派”的艺术呈现与美学特质》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动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画的“中国学派”毋庸置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该学派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多样化文化主题和多元表现形态的优质动画作品,在吸收我国古典文化、参考西方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集独创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美学特质。目前,关于动画“中国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个别动画门类影视分析或者部分史料的梳理整合上,而将动画“中国学派”看做一个整体,对其共性的艺术表达、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新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动画“中国学派”各类作品所呈现出的共性特质研究,就显得重要且必要。此次研究立足于上世纪50-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产出的动画文本,通过艺术及社会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正文主体共分为五大章节,在绪论中针对动画“中国学派”有关研究的背景、方法与目的进行了阐述。第一章,为有关概念的论述,阐释了一类艺术形式可以演变为“学派”的两种必需要件和“中国学派”这一专业术语所适用的范围。影视文本解读理论模型来源于吉莉恩·罗斯(Gillian Rose)在《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原书第三版)》;语境部分的分析依据则来源于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S.K.Langer)的艺术符号论;法国着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的《艺术哲学》第五编则为价值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章,对“中国动画学派”的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在发展历程中的年代划分,以及结合图表量化,基于动画题材、美术风格、人物造型三个要素值清晰的分析出流变的趋势。第三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推导,尊重章节的层级关系,从艺术门类出发,解构分析动画美学与艺术研究对象的关系,最终总结概括出动画“中国学派”美学层面上的“独创性、趣味性、艺术性”三个特质。第四章,通过重要性、必要性和当代性三个维度考量动画“中国学派”美学的艺术价值,并分析其艺术价值形成得原因。第五章,也就是最后部分,基于上文论述立足四个方面展开的探究,在沿袭动画“中国学派”美学特质的基础上从技术、规范、受众以及商业四个维度对比中外动画,归纳出国内动画影片当前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总之,动画“中国学派”为中国动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必然的,并且提供丰富的可参考可实践的美学图示、理念和情境。

陈家宁,邱文婷,池如渊,黄雅欣,王美清[3](2021)在《从“中国学派”看当代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针对中国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展开研究。纵向上溯"中国学派"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的经验,从内容取材、艺术形式、叙事方式和思想精神四个方面总结"中国学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横向比较国际动画在民族文化表达上的特长,从故事改编、故事创造、艺术形式、民族精神和元素功能五个方面,探讨中国动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构建民族风格的新途径。

唐一鑫[4](2020)在《明清人物绘画的面部量度研究对当代动画造型设计的启示》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动画领域开始着重树立自身的品牌意识,掀起了“中国风”热潮,将具有中国视听元素的动画称为“中国风”动画,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涌现出来的“中国风”动画还存在简单照搬套用国外动画作品痕迹,中国地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未能被充分表现出来。而日本动漫领域在二战后快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国家的“视觉造型意象”,具有“高识别性”的视觉审美特征,许多艺术家作品中的角色,都是在这种“视觉造型意象”基础上的微调,形成了独有的日式动漫视觉风格,在与欧美动漫大国的竞争中能形成合力。中国当代动漫领域,对于本民族的“人物绘画造型特点”研究不充分,很多作品在日式风格、美式风格、欧式风格中寻求角色造型设计的灵感,几十年来在世界动漫领域,都未能树立起中国动漫角色的国家“视觉造型意象”。因此研究、继承、借鉴、融合是国内动画民族化,逐渐形成“中国风”动画创作体系的必经之路。本课题运用了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借鉴藏传佛教经典中古典的造像量度方法,运用到明清人物绘画面部的量度研究,从而提炼得到面部量度的规律性,可有助于探索本土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审美风格和构建国家视觉意象。同时分析日本形成独有日式动漫视觉风格之路,为国产动画汲取经验。最后着眼于国产动画现状分析不足和寻找方法。本课题大致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主要述说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汉文本《造像量度经》和阐述人物面部量度体系构建方法。第三部分选择了明清人物绘画中的54幅作品进行了面部量度研究,并提炼总结了普遍性的面部特征规律。第四部分分析了日本动漫角色的视觉意象以及日本电视动画中角色面部的审美特征。第五部分分析了中国动画是如何日渐式微的,以及国产动画现状所面临的问题。

薄杨[5](2020)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学派动画留住中国动画中的民族记忆,其民族化风格彰显本土特色。中国学派动画的发轫兴盛、式微和再度回归,有其必然的内因与外因。在动画产出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抄欧美日韩的文化产品模式,只有具有民族性,才有代表性。动画是一种传播形式,更应该被关注的应该是其文化内核。中国动画跨越式发展,正是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增加值”。文化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和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习俗。而中国动画片从传统绘画、壁画、年画、雕刻、民间工艺和地方戏曲等各个艺术领域汲取丰富的养料,民族文化元素被充分灵活运用,逐步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被称为动画中的“中国学派”。例如,剪纸动画《鹬蚌相争》来源于《战国策》中燕国苏代游说赵文惠王时所用的“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上影厂把传统成语故事搬上电影银幕,并用剪纸艺术的范式重新演绎,让孩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动画电影中,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但常规的叙事模式是以人物、场景、动作等内容相互衔接而成;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在现代文化中,多文化因素共存已成为了当下社会的潮流所在,而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则成为目前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当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时,青少年群体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有利于建立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感,同时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继承,更可以把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动画产业资源,龙江本土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运用到中国学派动画中去。民间传统艺术是龙江动画以及文化产业源头活水,研究分析中学派动画的可借鉴之处可助力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学派具有民族特色审美情节,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因此,黑龙江动画可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在创新发展中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发展龙江文化产业链,把龙江民族文化符到商业符号流转,固守原创深挖民族文化题材,立足本土依托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学派动画中具有明显的显现,有华夏文明的深厚文化背景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动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很显然,动画除却寓教于乐与公益的功能,还肩负着商品推介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学派动画借助民族音乐、传统构图、水墨画、传统民俗、民间故事传说、诗歌等媒介来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所特有的象征元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的海外传播都有重大意义。中国的文化产业如能更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可提升动画等文化产品的审美内涵与民族文化性。中国传统学派动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独特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元素特征,当下许多青少年对外来动漫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却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熟视无睹,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一些商业化的动画电影更看重其商品符号属性,把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视作一种噱头,并没有真正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黑格尔曾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民族。中国学派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属于自己的时代与民族。中国学派动画以视听语言符号来传播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核,把传统文化的信息传达给大众。

闫永亮[6](2020)在《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文中指出徐景达(又名阿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名的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注重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具有含蓄隽永、生动幽默、简洁朴拙和充满奇思妙想的特点。徐景达在动画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电影化”的艺术创作思维,以及对电影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动画民族风格艺术创作道路探索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在艺术追求和学理内涵等层面上,他实现了对当时动画“中国学派”的推动和超越。论文以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为主旨,以史为凭,从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以徐景达所创作的具有个人代表性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为证,结合成长经历和创作环境,对其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电影化”艺术思维和导演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归纳揭示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特征,以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独特魅力。完善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当下国产动画的艺术创作提供思路和方法。首先,从时间线出发,对徐景达的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环境和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徐景达与动画“中国学派”在创作理念上和而不同的重要原因。其次,为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特征,对其动画作品展开分析,解构出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和“电影化”艺术思维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创作理念包含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对东西方艺术的兼并;创作题材包括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和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而“电影化”艺术思维则包括了多样性的叙事结构,散点透视、画面构图、时空关系、镜头语言运用和角色造型等视觉艺术表现,以及对角色音乐化和音乐音响化的听觉艺术表现。最后,在归纳徐景达动画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创作实践过程和动画影视作品,分析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中的独特构思和工作办法。其中导演构思具有去繁就简的特点;导演工作办法则是呈现出艺术民主的特点。然而,无论是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中西艺术的兼收,还是对电影语言的运用,都只是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才是其内在精神实质。对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研究,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思考。

邓进[7](2020)在《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的迷失成因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动画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20世纪"中国动画学派"辉煌的历史走向新世纪的迷失,需要反思这一现象内在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的现状,梳理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存在的问题,探究其迷失成因,并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传播对象的精准定位、传播内容的逻辑强化、传播媒介的途径探新、传播效果的价值重构的策略,对新世纪的动画文化内涵进行重构,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徐贤如[8](2020)在《发展视角:中国动画民族化困境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面临着动画创意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完善和动画产业市场环境有待优化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去分析、解决,即基于发展视角,探析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动画原创、管理体制、教育、产业融资、传播平台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同时,需要立足民族文化,大力借鉴动画发达国家动画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手法,才能推动中国动画民族化持续发展。

司纪中[9](2019)在《“中国动画学派”的复兴——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7月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还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该影片从剧本编写、角色造型、场景设计、镜头语言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发展,其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学派"的复兴,对于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张先云[10](2019)在《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国产动画成绩斐然,发展历程中颇有些起伏跌宕,其间出现过三次创作高潮。本文以这三次高潮为着眼点,试图为建国以来的动画片创作勾勒出一幅全景图。一中国动画在迪斯尼动画的影响下起步于1926年,万氏兄弟作为中国动画的领军人物,于1941年制作的影院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建国初,

二、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论文提纲范文)

(2)论动画“中国学派”的艺术呈现与美学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动画“中国学派”概念及主要理论依据
    第一节 动画“中国学派”相关概念
        一、“动画”概念
        二、“学派”概念
        三、动画“中国学派”概念
    第二节 视觉分析路径
        一、形式分析
        二、语境分析
        三、价值分析
第二章 动画“中国学派”的源与流
    第一节 动画“中国学派”发展历程
        一、萌芽(1949-1955)
        二、兴盛(1955-1965)
        三、迷失(1965-1978)
        四、复兴(1978-1988)
    第二节 动画“中国学派”流变分析
        一、美术风格
        二、人物造型
        三、音乐编排
第三章 动画“中国学派”的三种美学特质
    第一节 奇——独创性
        一、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
        二、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异
    第二节 趣——趣味性
        一、形式上不拘一格
        二、敲喜剧样式之门
    第三节 美——艺术性
        一、意境美
        二、道德美
        三、自然美
第四章 动画“中国学派”美学价值判断
    第一节 动画“中国学派”的美学文化价值
        一、传统人文精神
        二、古典浪漫主义
    第二节 动画“中国学派”的美学创新价值
        一、技术创新
        二、风格创新
    第三节 动画“中国学派”的美学美育价值
        一、传承教化传统
        二、凝练生活基础
    第四节 动画“中国学派”的美学价值成因
        一、文化因素
        二、历史因素
        三、经济因素
第五章 我国当代动画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自由与规范
    第二节 技术与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商业
    第四节 成人与儿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从“中国学派”看当代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学派的经验
    1. 内容取材
    2. 艺术形式
    3. 叙事方式
    4. 思想精神
二、构建民族风格的新探索
    1. 故事改编
    2. 故事创造
    3. 艺术形式
    4. 民族精神
    5. 元素功能
三、结语

(4)明清人物绘画的面部量度研究对当代动画造型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图谱
第二章 由《造像量度经》构建面部量度体系
    2.1 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与其量度方法
    2.2 面部量度体系构建方法
    2.3 量度的“约束”与“变通”
第三章 明清人物绘画的面部量度研究
    3.1 人物绘画渐呈复苏兴旺趋势的明清
    3.2 明代人物绘画面部量度研究
        3.2.1 明初至明中叶时期
        3.2.2 明中叶前后时期
        3.2.3 明中叶至晚期
    3.3 清代人物绘画面部量度研究
        3.3.1 清顺治初年至康熙年中后期
        3.3.2 清康熙年中后期至道光年后期
        3.3.3 清道光年后期至1911 年
    3.4 明清人物绘画面部量度比例分析
        3.4.1 面部量度比例提取
        3.4.2 由面部量度比例分析面部造型审美特征
第四章 日本动漫的自塑
    4.1.日本动漫的文化符号运用
        4.1.1 日本动漫角色的视觉意象分析
        4.1.2 日本动漫与日本国家形象
    4.2 半个多世纪的日本电视动画
        4.2.1 日本电视动画的历程梳理
        4.2.2 角色面部的审美特征分析
第五章 对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启示
    5.1 中日美动画同时期对比
    5.2 探索本土审美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5)中国学派动画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成果应用前景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通
    一、中国学派动画内涵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学派动画中的运用历程
        (一)开创期
        (二)发展期
        (三)形成期
        (四)复苏期
        (五)成熟期
        (六)收获期
        (七)衰落期
    三、民族化风格彰显本土特色
    四、中国学派是传递文化内涵之美的符号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中民族文化元素的门类及运用
    一、戏剧
        (一)戏曲
        (二)皮影戏
        (三)木偶戏
    二、绘画
        (一)水墨
        (二)漫画
    三、民俗
        (一)民间传说
        (二)剪纸
        (三)俗语
第四章 民族化——中国学派动画的灵魂
    一、中国学派民族化特征
        (一)题材选择民族化
        (二)音乐元素运用民族化
    二、中国学派动画的民族化审美情结
        (一)诗意的审美客体
        (二)民族化的审美印象
第五章 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启示
    一、中国学派动画的可借鉴之处
        (一)源头活水是民间传统艺术
        (二)具有民族特色审美情节
        (三)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四)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
    二、中国学派动画在创新中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符号到商业符号流转
        (二)固守原创深挖民族文化题材
        (三)立足本土依托大众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概念界定
        1.5.1 艺术创作风格
        1.5.2 动画“中国学派”
第二章 徐景达动画作品及创作背景
    2.1 徐景达及其动画作品
    2.2 徐景达动画的创作背景
    2.3 与动画“中国学派”的和而不同
第三章 不断自我超越的动画艺术创作理念
    3.1 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
    3.2 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
    3.3 动画艺术创作的中西兼并
第四章 对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的挖掘及拓展
    4.1 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
    4.2 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
    4.3 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
第五章 动画创作中“电影化”的艺术思维探索
    5.1 叙事结构的多样性
        5.1.1 传统戏剧化叙事结构
        5.1.2 开放式的叙事结构
    5.2 灵活多变的视觉艺术表达
        5.2.1 散点的透视关系
        5.2.2 新颖的画面构图
        5.2.3 巧妙的时空架构
        5.2.4 富含情感的镜头语言运用
        5.2.5 简洁朴拙的漫画造型
    5.3 戏剧化的听觉艺术表达
        5.3.1 角色音乐化
        5.3.2 音乐音响化
第六章 对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创新发展的启示
    6.1 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
    6.2 去繁就简的导演构思
    6.3 艺术民主的导演工作方法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的迷失成因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动画的文化传播价值的现状
    (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养青少年审美情趣
    (四)承担对外文化传播使命
二、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的问题及成因
    (一)新世纪动画文化传播价值存在的问题
        1. 动画内容空洞,价值导向模糊
        2. 美日痕迹严重,文本价值西化
        3. 片面追求效益,靠娱乐化吸睛
        4. 缺乏创新精神,女性形象固化
    (二)新世纪动画文化传播价值迷失的成因
        1. 传播内容失守
        2. 传播主体失职
        3. 传播对象失策
        4. 示范效应失慎
三、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构建的策略
    (一)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
    (二)传播对象的精准定位
    (三)传播内容的逻辑强化
    (四)传播媒介的途径探新
    (五)传播效果的价值重构
四、结语

(8)发展视角:中国动画民族化困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动画民族化
    (一)中国动画民族化早期阶段(1926—1956)
    (二)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蓬勃发展时期(1956—1966)
    (三)中国动画民族化创新探索再度繁荣时期(1978—1989)
    (四)中国动画商业化、市场化转型探索(1990—2003)
    (五)新时期中国动画产业化探索(2004年至今)
二、中国动画民族化面临的困境
    (一)动画创意不足、观念滞后
    (二)动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优秀动画人才缺乏
    (三)动画产业链不完善
    (四)动画产业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三、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动画民族化原创
    (二)大力推动动画市场化、产业化,构建成熟的产业链
    (三)继续推进动画体制改革,健全利于动画民族化发展的法律制度
    (四)完善动画教育体系,培养动画产业人才
    (五)拓展动画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六)畅通动画播出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结语

(9)“中国动画学派”的复兴——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哪吒》剧本的时代演绎
二、《哪吒》美术风格的创新表达
    1.“丑”化的角色形象
    2.意象化的场景设计
    3.丰富的镜头语言
三、《哪吒》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启发

(10)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四、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柏松动画理论研究[D]. 王佳楠. 西华大学, 2021
  • [2]论动画“中国学派”的艺术呈现与美学特质[D]. 李思雨.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从“中国学派”看当代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 陈家宁,邱文婷,池如渊,黄雅欣,王美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明清人物绘画的面部量度研究对当代动画造型设计的启示[D]. 唐一鑫.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学派动画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D]. 薄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D]. 闫永亮. 江南大学, 2020(01)
  • [7]新世纪中国动画文化传播价值的迷失成因与策略研究[J]. 邓进. 出版发行研究, 2020(04)
  • [8]发展视角:中国动画民族化困境及对策[J]. 徐贤如. 电影文学, 2020(04)
  • [9]“中国动画学派”的复兴——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司纪中. 出版广角, 2019(21)
  • [10]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七十年的发展历程[J]. 张先云. 艺术广角,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动画学校的形成与成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