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直流驱动的几种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晶闸管直流驱动的几种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晶闸管直流传动中几例常见故障及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赵亦辉[1](2019)在《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采煤机是煤炭生产企业采煤装备的关键设备之一,与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被称“大三机”。“大三机”是煤炭采掘的核心设备,而以采煤机电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为核心的课题是当今一些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煤炭生产的装备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较其他行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其装备的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有待提高。漏电保护是矿用电气设备的基本保护功能之一,是保证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安全供电,防止人身触电的重要措施。在采煤机电气系统中增加漏电保护功能,并提高漏电保护性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煤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漏电故障是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系统常见的故障类型,如果采用的漏电保护措施不当,就会引发煤矿井下重大的安全事故。采煤机是煤矿生产的主要装备,采煤机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对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煤炭企业的财产安全都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目前采煤机电控系统中漏电保护的基本原理,针对该系统中漏电保护的设计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后的漏电保护器设计方案。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对采煤机带载漏电保护和无载漏电保护器进行升级改进,通过进一步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能够提高采煤机电控系统漏电保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论文根据采煤机电控系统横向供电支路多,三级纵向供电的应用特点确定了漏电保护所采用的原理,结合系统中负载运行波动大,供电回路中谐波含量高的现状,漏电保护器对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并通过采煤机制造企业提供的试验平台,对装置的功能进行了检测,验证了本漏电保护器功能的可靠性,能够应用于现有的采煤机电控系统中。

夏晓清[2](2019)在《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外早期就对内燃机车的动力系统检测非常重视,研制出了各种自动化检测设备来保证机车的可靠性。随着国外电气化列车的快速发展,内燃机车逐步淘汰。在国内,内燃机车仍然在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各地铁线车辆段的配套设备,主要作为牵引动力车。本文阐述了内燃机车水阻试验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水阻的工作原理。柴油机—主发电机动力系统故障是铁路机车运用过程中机破事故的主要原因,检验、报告机车柴油机—主发电机动力系统状况是机车恒功率负载试验的主要任务,可确保铁路运输的畅通、准时、安全。因此,内燃机车实施水阻试验对保证内燃机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江苏今创车辆有限公司设计并制造的JMD580FM型电传动内燃机车为实例,实施水阻试验。用于模拟验证该机车在各种工况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验证该机车配备的柴油机组各项热工参数和机械磨合情况。通过对该机车牵引发电机外特性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确保了机车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同时确保了该机车组装良好,运行安全可靠。试验过程主要针对JMD580FM型电传动内燃机车在水阻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引入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MECA)技术,对水阻试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故障模式影响的分析及危害性分析,通过FMECA分析报告得出辅助发电机和柴油机这两个部件是水阻试验故障发生问题较普遍的,通过水阻试验的验证有效地避免了机车的一些行车故障,进一步保证机车运行的可靠性。针对辅助110V供电故障和柴油机降速故障这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改进、验证,优化设计结构及设计参数。

孟琦[3](2019)在《数据驱动学习控制及其电力逆变器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电力逆变器为被控对象,针对输出电压谐波问题系统的研究了数据驱动学习控制设计方法,考虑逆变器工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扰动问题,设计了三通道复合控制器,同时也考虑了微网中多逆变器电压电流协调控制等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总结如下:一、针对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滤波器的线性相位学习控制方法。工作包括通过对系统扰动和期望信号传递函数的分析,给出了闭环学习系统稳定性条件,并利用数字滤波器线性相位特性设计了满足稳定性条件的学习控制器;设计了带有正反馈通道滤波器的学习控制方法,用于抑制逆变器运行中的周期域误差累积,使得学习控制对于特定频段的稳定裕度相应增加。仿真表明,所提逆变器学习控制方法具有较低的总谐波畸变和较高的输出电压精度。二、针对逆变器学习控制中存在的非周期扰动,提出了带有信息选择机制的学习控制方法。工作包括利用输出电压误差有效值分析误差信息周期特征,通过设置误差波动阈值抑制非周期扰动对学习环节的影响;通过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对非周期扰动进行估计与补偿,并分析了观测器对不同频率扰动的估计性能;为了便于逆变系统实际应用,将学习环节设计为仅含有一个滤波器的单位正反馈环节,使用滤波器截止频率即可确定学习参数。三、针对逆变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外部扰动,设计了含有前馈学习环节、抗扰环节,以及基本反馈环节的三通道复合控制器,并证明了稳定性;对三通道控制器各环节参数进行整合,提出了逆变系统复合控制器单参数整定方法。实验表明,三通道复合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多种不确定性和扰动,对逆变系统参数摄动以及外部扰动等均不敏感。四、针对微网多逆变器协调控制问题,在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设计了整合的电压电流双环协调控制方案,实现了电压的精确输出与分布式单元的电流均衡。工作包括设计了带同步信号发生器的电压学习控制,使得各分布式单元间可实现正弦输出电压相位同步;设计了电流趋同调节器,利用本地和邻节点瞬时电流数据非线性组合,实现分布式单元间的电流均衡;利用邻节点历史电流数据,设计了通信受限情况下电流调节器趋同策略,降低了该协调方案受通信网络的制约。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微网多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明瑶[4](2018)在《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为当今世界的主流风力发电机型之一。然而,由于DFIG的定子侧直接挂网,使得风电机组对电网的电压跌落故障十分敏感。因此,双馈型风电场在并网过程中亟须解决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兆瓦级DFIG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分别从投入Crowbar硬件保护电路和提出非线性控制策略两方面着手,使其满足在低电压故障时的并网标准。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双馈风力发电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双馈风力发电的LVRT的技术标准,综述了现今的主流控制策略。建立了风力机、DFIG及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为研究其LVRT的方法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为了实现DFIG机组在电网电压大幅跌落时的低电压穿越,从DFIG机组在电压跌落故障下的暂态数学模型出发,推导出了转子侧故障电流的计算式。从转子电流限制和直流母线电压限制两方面考虑,提出了一种符合工程实际的Crowbar阻值整定方法,解决了投入Crowbar硬件保护电路后转子侧出现过电流和直流母线过电压的问题。算例及仿真分析表明,所提阻值整定方法可显着提高风力发电系统在大幅电压跌落下的LVRT水平。同时,为了实现DFIG在电网电压小幅跌落时的低电压穿越,基于非线性控制理论,采用状态反馈线性化和坐标变换的方法,推导出了系统的非线性状态反馈表达式。运用线性最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的网侧变换器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并完成了相关控制器的设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所设计的网侧非线性控制器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保证了风力发电系统在小幅电压跌落下的LVRT水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针对本文所提出的上述两种LVRT技术进行了相关仿真验证,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能够相互吻合,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有效性。

马媛媛[5](2018)在《CFETR CS模型线圈电源及磁体保护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核聚变能是未来理想新能源,目前开发聚变能的研究在托卡马克类型的磁约束实验装置上已取得了突破进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是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型的实验堆,对我国未来建造原型聚变电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提供物理科学、工程技术上的强力支撑。中心螺管(CS)线圈是CFETR磁体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在运行时的最高磁场为12T,磁场随时间的最大变化率可以达到1.5T/s。为了发展大型超导磁体的关键工程技术,我们开展了CS模型线圈的研制,并建立一个大型低温测试平台,在CS模型线圈完成制造后,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和评估线圈的性能。电源系统作为测试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线圈提供所需的测试电流,为线圈的性能测试提供条件。同时,CS模型线圈储能约407MJ,在发生失超若不能迅速释放能量,将不仅损坏超导线圈,甚至危及实验装置,对其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失超保护系统作为电源系统的重要部分,它的设计及研制对于CS模型线圈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测试电流波形的特性进行了解析,采用现有的ITER直流测试平台整流器和PF变流器作为实验电源,设计了电源主回路拓扑结构以满足CS模型线圈大电流(47.65kA)、电流快速变化(5.96kA/s)的测试要求。针对电源的不同运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搭建了 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主回路进行仿真,以验证主回路设计的可行性。对主回路中开关网络单元的换流电阻等主要器件进行了参数计算。通过分析比较,采用了主开关并联熔断器的二次换流技术,克服了断路器无法对直流大电流进行直接开断的技术难点,并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开关向熔断器的一级换流过程及影响换流的因素。根据CS模型线圈的失超保护系统参数要求,进行了失超保护系统的设计,并对失超保护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设计和实现。研制了 50kA级直流快速断路器作为失超保护开关,并介绍了它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对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了大功率移能电阻阻值的大小、电阻材料的选取并完成了移能电阻的结构设计和实现。完成了熔断器的参数计算、结构设计及制造,同时完成了二极管的参数计算、选型和采购。设计了安全、可靠的失超保护控制系统。重点对关键的硬件电子线路保护系统采用故障树和可靠性框图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可靠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该硬件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开展了失超保护开关的实验研究。主要设计了热稳定性和开断性能测试方案,并分析了失超保护开关在30kA运行电流下的热稳定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过热现象,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后续实验的验证,这些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失超保护开关的热稳定性能。

陈鹤林[6](2018)在《风电直流并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一员,拥有巨大的潜能。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是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风能资源大多远离负荷中心,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适合采用直流系统,对于需要采用电缆并网的海上风电,也适合采用直流系统。因此,本文针对在风电场直流系统并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风力发电机、直流输电系统、风电场集电系统电压控制、风电直流系统故障响应、故障穿越控制方法等各个方面开展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目前常用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功能和控制,包括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和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Direct 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DD-PMSG),从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入手,分析各个部分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在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和控制,详细推导其数学模型,设计在不同场合的控制方法,解释其运行原理和相应特性。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和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详细仿真模型算例,进行相应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仿真,明确风力发电机结构与功能,掌握风力发电机控制与保护。(2)研究风电场二电平 VSC-HVDC(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VSC-HVDC)直流并网系统,针对孤岛及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电压建立问题,提出有关二电平VSC风电场侧换流站针对风电场集电系统交流电压控制方法,有效建立风电场集电系统交流电压,适合用于风电并网。针对风电场二电平VSC-HVDC直流并网系统暂态响应问题,系统分别在风速变化、风电场集电系统故障、电网交流系统故障等一系列常见场景进行暂态特性分析,结合电网故障情形提出新型交互协调控制,有助于提高系统暂态特性和故障穿越能力。(3)研究风电场 MMC-HVDC(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MMC-HVDC)直流并网系统,针对孤岛及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电压建立问题,结合MMC具体运行特性,提出适用于MMC建立风电场集电系统交流电压控制方法,采用MMC电压直接控制方法,可用于风电并网,仿真结果验证所提适用于MMC建立风电场集电系统交流电压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提供风电并网交流电压。针对风电场MMC-HVDC直流并网系统暂态响应问题,在风速变化、风电场集电系统故障、电网交流系统故障、直流单极接地故障等一系列常见场景进行暂态特性分析,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故障穿越能力。(4)研究风电场 C-MMC-HVDC(MMC using Clamping Double Sub-Module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C-MMC-HVDC)直流并网系统,针对这种新型风电场并网方式,根据C-MMC拓扑结构的特性,提出C-MMC用于风电直流并网的相应控制,包括风电场侧换流站WFC-MMC(Wind Farm Side C-MMC)中风电场集电系统电压控制和电网侧换流站GSC-MMC(Grid Side C-MMC)中直流电压控制。针对C-MMC处理直流故障的能力,进一步分析C-MMC闭锁机理,阐述其闭锁以及故障穿越方法和本质。针对风电场直流并网系统直流故障,提出通过C-MMC换流站闭锁、重启动、Crowbar技术配合一系列关键开关开断、导通,实现风电场直流并网系统直流故障穿越。详细说明如何在直流故障发生时期和故障结束后恢复时期有关C-MMC换流站、Crowbar技术以及关键位置开关的具体配合,有效提高风电直流并网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在保护风电直流系统同时,为电力系统稳定性增加保障。

靳运莘[7](2016)在《多电机协调控制与容错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应用中有一些驱动重型负载的机械,比如大型隧道掘进机,卷板机,带钢冷轧机组主机等,这些情况下常常将负载分配给多台电机,采用多电机协调控制的方法均匀分配转矩。另外,在空间有限或空间形状有严格要求的特殊应用场合,无法安置一台大功率电机,此时也会采用多电机协调控制的方式驱动负载。同时这种驱动方式有助于降低系统转动惯量,提高调速精度,提高系统可靠性。本文从降低多电机协调系统的转矩分配不均与提高运行可靠性角度出发,讨论了多电机转矩分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文章采用建模、实验、分析与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多电机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无刷直流电机反电势波形与常用模型有较大区别的问题,对电机本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重新建模,通过Simulink仿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电流波形,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分析了多电机联合输出转矩的运行机制,认为可由单电机控制系统并联得到,进而在电机本体的二阶传递函数基础上讨论了单电机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之后以双电机刚性连接系统为例,对比了两种转矩均衡控制结构,其中主从控制结构有着更好的对本体参数变化的适应性。在提出的基于主机相电流采样的主从控制结构中,弱化了各电机控制电路之间的联系,降低了硬件电路成本。在关于多台电机的转子以何种相对转角进行连接的问题上,分析了转子之间不同相对转角对合成电磁转矩波动的影响,认为通过控制转子相对转角对称分布可以降低合成电磁转矩波动,这一点得到了仿真分析的验证。接下来针对多电机刚性连接与柔性连接系统中典型的振动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在间隙齿轮传动系统中,认为间隙的存在会在多电机驱动方式下产生振动和噪声,分析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机械参数变动的前提下,只在起动过程有振动存在,并不会对长时间运行产生影响。不过在平型带传动系统的仿真分析中,发现了明显的共振现象,在对比实验中总结了多电机带传动系统产生共振的两个条件,即电机之间交替的转矩波动和换相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最后针对提高多电机协调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问题,讨论了相关的容错策略。其中包括一台电机失效时的应对方案与霍尔位置传感器失效时的应对方案。根据霍尔位置传感器失效的个数不同,采用了两种容错策略,分别是估算故障信号与采用备份传感器的方法。前者适用于一个传感器损坏的情况,可以做到十分准确地判断故障与消除故障,后者适用于多于一个传感器损坏的情况,应用条件是需要准确知道多台电机在旋转时对应相的反电势相位差。经过角度修正之后可采用其余电机的传感器作为备份,应对本电机的传感器故障。

程路[8](2008)在《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当前谐振接地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消弧线圈本体、即可调电抗器的结构和控制,谐振接地系统的自动调谐和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现有的消弧线圈主体结构及控制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电感不能快速连续调节或是谐波比较严重等,影响了消弧线圈的补偿效果,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调电抗原理及控制方法。这种新颖的电抗调节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电压型PWM逆变器作为变压器二次侧的负载,通过对负载电流的控制,可以实现变压器一次侧等效阻抗的任意调节。其核心是PWM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对变压器一次侧电流的跟踪控制,本文对逆变器及变压器建立了整体的控制系统模型,推导了系统的稳定判据及该控制方式下逆变器直流母线电压的设计原则,并运用仿真工具分析了电流跟踪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提出了适用于本系统的电流跟踪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变压器二次侧多绕组的结构,还可以大大提高可调电抗器的容量。实验结果证明该新型可调电抗器具备电感线性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谐波电流小的优良性能,这也是消弧线圈补偿装置所追求的理想性能。准确检测电网对地电容是谐振接地系统有效补偿的基础。注入变频信号法具有不需要启动电感调节装置,不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二次回路测量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检测方法。但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存在会影响注入信号的质量,同时给注入信号的相位判断带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变压器负载可控型消弧线圈的结构特点,首次构建了电网不对称时注入信号的电路和控制系统模型。基于对控制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注入变频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方法:通过电压前馈校正控制的引入,有效抑制了50Hz工频电压对注入信号的干扰,使得注入信号不受电网不对称及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影响;提出以中性点注入信号电压幅值最大做为新的谐振判据,有效提高了谐振状态判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不对称电网及中性点位移电压异常升高系统的电容检测精度,对各种形式的电网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谐振接地电网的故障选线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在总结了谐振接地电网现有的选线方法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对应用广泛的基于零序电流有功分量的选线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论述了线路对地电容不平衡对零序有功电流方向的影响,以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零序有功分量的选线方法。该方法以线路瞬时功率的直流分量作为零序有功判据,解决了传统零序有功分量法信号小、检测困难等问题;针对线路不平衡电流对零序有功方向辨别存在的干扰问题,提出利用零序电流变化量与零序电压变化量之间的相角作为辅助判据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一种计算该相角的算法。消弧线圈补偿与选线一体化并协调控制是谐振接地电网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文提出的基于瞬时功率的直流分量的选线方法及变压器负载可控型消弧线圈所具备的电阻调节特性,提出接地故障后微调消弧线圈等效电阻的控制方法,以增大故障线路的零序有功分量,使得故障特征更为明显,有利于提高选线判据的准确性。仿真研究证明所提方法原理可行、实现简单,对于高阻接地和线路不平衡的情况,亦能准确选线。在补偿电容电流的同时实现故障选线,构成了一体化的接地补偿与保护装置。研制了一套800kVA变压器负载可控型消弧线圈补偿装置,设计了基于DSP和CPLD微处理器的数字控制系统。对系统软硬件设计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实用的硬件改进方法和软件优化算法,包括PWM触发脉冲抗干扰、开关噪声抑制、缓冲电路设计以及提高电流跟踪性能的核心控制算法等,理论分析和实测波形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首次对800kVA消弧线圈样机进行了完整的三相动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消弧线圈成套装置具备电容检测精度高、补偿范围广、响应速度快、谐波电流小等一系列的特点。经国家权威鉴定机构认定,其各项性能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目前10kV系列产品已挂网运行,情况良好。可以预见这种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我国城网改造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国杰[9](2007)在《基于ARM的全数字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ARM嵌入式系统为控制核心,针对四象限的全数字可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研究。该研究结合当前最前沿的嵌入式技术、硬实时操作系统技术、图形界面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利用三星公司的S344B0X 32位ARM处理器对目前以传统的8/16位单片机为主的全数字双闭环控制系统进行改进的设计研究,探讨和尝试其发展可行性。本设计充分利用了ARM处理器在uc/os-II和uc/gui平台上的多任务程序运行、实时处理及友好的人机交互并结合逻辑无环流可逆原理给出直流电机数字控制方案。并进一步在电机控制方面探讨利用lwIP(一套用于嵌入式系统的轻量级(light weight)TCP/IP协议栈)协议与PC机实现数据通讯,以实现PC机的远程控制。本文详细介绍了直流调速系统装置的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基于ARM处理器的优势和应用。第二、基于ARM处理器所构成的全数字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第三、基于ARM控制器平台下的多任务软件系统的设计,并说明了该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及特点,最后给出了主要模块的具体实现。第四、介绍基于我院模拟直流调速实验平台的数字化改造及调试过程。最后通过该装置的开发和测试表明,本系统具有线路简单、控制方便、动态转速波形显示、网络控制等优点。

李学生[10](2004)在《横切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实现对铝带横切机的自动控制。作为板材领域重要的生产设备,横切机的剪切精度、剪切速度、自动化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因此对其技术要求非常高。它里面融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机械传动、电机调速、人机工程等多种技术,有着较深的理论价值。 文章介绍了横切机的工作原理与工艺流程,详细分析了控制系统设计涉及的关键问题,讲述了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根据具体现场环境对系统可靠性措施作了详细探讨。针对该横切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飞剪车定位控制部分,课题采用了快速简捷有效的定时控制方案使得飞剪车能够快速准确定位,另外还提出了精确度更高的同步跟随初步方案,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验证。课题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不仅适用于铝带材剪切,还适用于其他板材横切机,具备较强的通用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一章对本课题的开发背景、任务及横切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针对横切机各部分工作原理进行了叙述,并针对直流调速装置部分作了详细探讨;第三章针对西门子S7-200系列PLC,叙述了本课题开发所依据的技术原理和理论依据,并着重针对工业应用中的可靠性与抗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针对横切机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一些关键公式作了推导;第五章分析了系统的设计要求,并据此进行了系统的软硬件方案设计;第六章是对整个课题开发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二、晶闸管直流传动中几例常见故障及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闸管直流传动中几例常见故障及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网络与漏电原理分析
    2.1 采煤机基本结构的介绍
    2.2 采煤机电控箱基本结构的介绍
    2.3 采煤机电气系统主回路供电网络的设计
        2.3.1 截割电机和破碎电机控制回路
        2.3.2 泵电机控制回路
        2.3.3 牵引控制回路
    2.4 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网路漏电分析
        2.4.1 井下供电系统
        2.4.2 采煤机电气供电网路中漏电原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气系统选择性漏电保护
    3.1 对漏电保护的要求
    3.2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3.2.1 漏电保护的选择性
        3.2.2 附加直流电源的保护原理
        3.2.3 零序电压的保护原理
        3.2.4 零序电流的保护原理
        3.2.5 零序电流方向保护原理
    3.3 漏电判断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设计
    4.1 采煤机电气系统选漏现存的问题
    4.2 采煤机现有漏电保护方法分析
    4.3 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结构设计
    4.4 采煤机漏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4.5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4.5.1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4.5.2 控制软件开发环境及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概述
    5.2 装置调试及实验
    5.3 截割电动机漏电保护硬件电路实验
    5.4 牵引电动机漏电保护硬件电路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阻试验的背景
    1.2 水阻试验的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水阻试验的原理和组成及实施方案
    2.1 内燃机车功率定义
    2.2 水阻试验
        2.2.1 水阻试验的原理
        2.2.2 水阻试验设备
        2.2.3 水阻试验准备
        2.2.4 水阻试验实施
第3章 电传动内燃机车水阻试验
    3.1 概述
    3.2 试验准备
        3.2.1 机车准备
        3.2.2 水阻试验设备状态准备
        3.2.3 机车与水阻设备线路连接
    3.3 试验过程
        3.3.1 机车动态功能确认
        3.3.2 机车动态保护功能确认
        3.3.3 机车用表与试验台测试用表对比
        3.3.4 水阻功率的调整与确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阻试验故障模式分析与危害度影响
    4.1 FMECA的概述
    4.2 水阻试验故障分析的定义
    4.3 水阻试验的FMECA分析报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辅助发电机和柴油机故障分析及改进
    5.1 辅助110V供电故障分析
        5.1.1 故障现象
        5.1.2 故障分析
        5.1.3 改进方案
        5.1.4 方案验证
    5.2 柴油机降速故障分析
        5.2.1 故障现象
        5.2.2 故障分析
        5.2.3 改进方案
        5.2.4 方案验证
        5.2.5 其他方面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数据驱动学习控制及其电力逆变器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逆变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1.2.2 逆变控制技术
        1.2.3 现代逆变技术的研究内容
    1.3 数据驱动学习控制
        1.3.1 数据驱动控制的发展
        1.3.2 数据驱动学习控制
        1.3.3 迭代学习控制
        1.3.4 重复控制
        1.3.5 迭代学习控制与重复控制关系
    1.4 逆变器数据驱动学习控制研究现状
    1.5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工作
        1.5.2 论文结构安排
2 逆变器模型及其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逆变器模型
        2.2.1 单相全桥逆变器结构及模型
        2.2.2 指定模型
    2.3 逆变系统不确定性及谐波分析
        2.3.1 不确定性和扰动
        2.3.2 谐波分析
    2.4 逆变器主要元件特性分析
        2.4.1 LC-滤波器
        2.4.2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2.4.3 IGBT驱动器
    2.5 本章小结
3 逆变器线性相位学习控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线性相位学习控制
        3.3.1 学习控制器设计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线性学习律的改进
        3.3.4 仿真对比
    3.4 逆变控制系统方案
        3.4.1 系统鲁棒性改进
        3.4.2 逆变系统整体方案
        3.4.3 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逆变器周期与非周期扰动补偿学习控制
    4.1 引言
    4.2 问题假设
    4.3 逆变器扰动估计
        4.3.1 扰动估计器设计
        4.3.2 扰动估计性能分析
    4.4 周期性信息提取
    4.5 三通道逆变控制系统设计
        4.5.1 2N阶滤波器型学习控制
        4.5.2 三通道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4.5.3 控制器参数设计
    4.6 仿真和实验
        4.6.1 仿真实例1
        4.6.2 仿真实例2
        4.6.3 实验
    4.7 本章小结
5 多逆变器协调控制
    5.1 引言
    5.2 预备知识
        5.2.1 信息物理系统
        5.2.2 微网结构
    5.3 多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案
    5.4 电压学习控制
        5.4.1 电压学习控制器设计
        5.4.2 输出电压相位同步
    5.5 电流趋同调节器
        5.5.1 跟踪微分器
        5.5.2 非线性组合电流趋同调节器
        5.5.3 通信受限下的电流趋同
    5.6 仿真
        5.6.1 四节点微网仿真
        5.6.2 13-Bus微网仿真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双馈风力发电发展概述
    1.3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综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建模
    2.1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
    2.2 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
        2.2.1 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
    2.4 双馈电机及网侧变换器的MATLAB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rowbar硬件保护电路的低电压穿越技术
    3.1 电网电压跌落的基本概念
    3.2 低电压穿越的硬件保护技术
    3.3 基于Crowbar硬件保护电路的低电压穿越
        3.3.1 Crowbar电路工作模式和控制方法
        3.3.2 Crowbar电路阻值的优化与选择
    3.4 仿真研究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状态反馈线性化的网侧变换器低电压穿越控制
    4.1 状态反馈线性化理论
        4.1.1 仿射非线性系统及其相对阶
        4.1.2 仿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的基本方法
    4.2 网侧变换器的状态反馈线性化控制
    4.3 仿真研究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CFETR CS模型线圈电源及磁体保护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变能的发展意义
    1.2 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的发展
    1.3 国内外磁体电源发展现状
        1.3.1 EAST极向场线圈电源
        1.3.2 KSTAR极向场线圈电源
        1.3.3 JT-60SA极向场电源
        1.3.4 JET极向场电源
        1.3.5 其他磁体电源
    1.4 CFETR工程与CS模型线圈
        1.4.1 CFETR概况
        1.4.2 CFETR CS模型线圈
        1.4.3 CS模型线圈测试
        1.4.3.1 测试内容
        1.4.3.2 测试平台
        1.4.3.3 测试电源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电源主回路分析与设计
    2.1 测试电流波形分析
    2.2 主回路设计
    2.3 二次换流分析
        2.3.1 开关换流技术分析与比较
        2.3.2 换流过程分析
    2.4 换流电阻与接地电阻设计
        2.4.1 换流电阻设计
        2.4.1.1 关键参数计算
        2.4.1.2 结构设计
        2.4.2 接地电阻参数计算
    2.5 电源控制策略分析
        2.5.1 直流测试平台策略分析
        2.5.1.1 电源结构
        2.5.1.2 策略分析
        2.5.1.3 电源系统主回路仿真
        2.5.2 ITER PF变流器策略分析
        2.5.2.1 电源拓扑结构
        2.5.2.2 运行模式
        2.5.2.3 控制策略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超保护系统设计
    3.1 失超保护方案设计
        3.1.1 设计要求
        3.1.2 总体设计方案
    3.2 失超保护开关设计
        3.2.1 失超保护开关选型
        3.2.2 直流快速断路器
        3.2.2.1 基本结构
        3.2.2.2 工作原理与开断过程
        3.2.2.3 样机测试
    3.3 移能电阻阵列设计
        3.3.1 阻值计算
        3.3.2 材料选择
        3.3.3 结构设计
    3.4 换流回路关键部件设计
        3.4.1 熔断器
        3.4.2 二极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超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4.3 硬件电子线路保护系统设计
    4.4 硬件电子线路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4.1 硬件电子线路保护系统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4.1.1 系统故障树的建树过程
        4.4.1.2 系统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4.2 硬件电子线路保护系统可靠性定量分析
        4.4.2.1 系统可靠性框图的建立
        4.4.2.2 可靠性框图的定量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失超保护开关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失超保护开关热稳定实验
        5.2.1 实验原理
        5.2.2 测量方法
        5.2.3 测温点选取
        5.2.4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4.1 实验过程
        5.2.4.2 结果分析
    5.3 失超保护开关开断性能实验
        5.3.1 实验原理
        5.3.2 测量方法
        5.3.3 测试回路搭建
        5.3.3.1 移能电阻
        5.3.3.2 熔断器
        5.3.3.3 二极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风电直流并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机研究现状
        1.2.2 直流系统研究现状
        1.2.3 风电直流并网系统研究现状
        1.2.4 风电场直流并网集电系统电压建立方法
        1.2.5 风电直流并网系统电网故障穿越方法
        1.2.6 风电直流并网系统直流故障穿越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
    2.1 引言
    2.2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
        2.2.1 风力机模型
        2.2.2 轴系传动装置模型
        2.2.3 异步发电机模型
        2.2.4 转子侧换流器模型与控制
        2.2.5 电网侧换流器模型与控制
        2.2.6 低电压穿越控制
        2.2.7 PSCAD/EMTDC模型搭建和仿真验证
    2.3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
        2.3.1 风力机模型
        2.3.2 轴系传动装置模型
        2.3.3 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
        2.3.4 电机侧换流器模型与控制
        2.3.5 电网侧换流器模型与控制
        2.3.6 低电压穿越控制
        2.3.7 PSCAD/EMTDC模型搭建和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海上风电场二电平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系统暂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并网VSC-HVDC模型及其控制
        3.2.1 风电场侧换流器模型及其控制
        3.2.2 电网侧换流器模型及其控制
    3.3 故障期间换流器站间交互协调控制
    3.4 直驱式永磁风电场通过VSC-HVDC并网仿真验证
        3.4.1 风速发生改变时风电场并网系统响应
        3.4.2 风电场集电系统故障系统暂态响应
        3.4.3 电网交流系统故障系统暂态响应
        3.4.4 加入换流站交互协调控制后的电网交流系统故障系统暂态响应
    3.5 本章小结
4 海上风电场MMC-HVDC并网系统暂态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并网MMC-HVDC模型及其控制
        4.2.1 风电场并网MMC模型及阀级控制
        4.2.2 风电场侧MMC换流站模型及其控制
        4.2.3 电网侧MMC换流站模型及其控制
    4.3 海上风电场通过MMC-HVDC并网仿真模型建立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风速发生改变时风电场并网系统响应
        4.4.2 风电场集电系统故障时系统暂态响应
        4.4.3 电网交流系统故障时系统暂态响应
        4.4.4 MMC-HVDC单极直流故障系统暂态响应
    4.5 本章小结
5 风电场C-MMC-HVDC并网系统直流故障穿越研究
    5.1 引言
    5.2 并网C-MMC-HVDC模型及其控制
        5.2.1 C-MMC拓扑结构及基本控制
        5.2.2 WFC-MMC换流站模型及其控制
        5.2.3 GSC-MMC换流站模型及其控制
    5.3 C-MMC闭锁机理分析
    5.4 风电场C-MMC并网系统直流故障穿越方法
        5.4.1 直流故障风电场并网系统控制
        5.4.2 故障恢复风电场并网系统重启动控制
    5.5 风电场通过C-MMC-HVDC并网仿真模型建立
    5.6 仿真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多电机协调控制与容错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电机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多电机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刷直流电机转矩分析与改进模型
    2.1 引言
    2.2 无刷直流电机原理
        2.2.1 无刷直流电机电压方程
        2.2.2 电机转矩方程和系统运动方程
    2.3 电磁转矩波动分析
        2.3.1 续流阶段电磁转矩
        2.3.2 正常导通阶段电磁转矩
        2.3.3 一个电周期内的转矩波动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Simulink模型
        2.4.1 采用正弦波反电势的电磁模型
        2.4.2 多电机刚性连接系统机械模型
        2.4.3 改进后的模型与实验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电机刚性连接控制系统分析
    3.1 引言
    3.2 单电机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3.2.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传递函数
        3.2.2 闭环控制器参数估计
    3.3 多电机转矩开环控制系统
    3.4 基于主从控制结构的多电机系统
        3.4.1 电流控制策略分析
        3.4.2 主从控制结构仿真
        3.4.3 基于主机相电流采样值的主从控制结构仿真
    3.5 转子连接的相对转角对多电机合成转矩的影响
    3.6 硬件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电机间隙齿轮传动与带传动问题分析
    4.1 引言
    4.2 间隙齿轮传动建模与仿真
        4.2.1 齿轮副动力学模型
        4.2.2 双电机间隙齿轮传动仿真分析
    4.3 带传动建模与仿真
        4.3.1 平型带传动动力学模型分析
        4.3.2 双电机平型带传动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多电机协调系统的容错策略分析
    5.1 引言
    5.2 开关管断路或绕组断路故障
    5.3 霍尔传感器故障
        5.3.1 霍尔传感器故障检测
        5.3.2 基于故障传感器信号估算的容错策略
        5.3.3 基于传感器多机备份的容错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谐振接地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
2 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可调电抗
    2.1 引言
    2.2 变压器负载可控的可调阻抗原理
    2.3 基于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可调电抗
    2.4 系统仿真研究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自动调谐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方法概述
    3.3 基于注入变频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新方法
    3.4 单相模拟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4.1 引言
    4.2 现有谐振接地选线保护方法概述
    4.3 一种新的基于零序有功分量的选线方法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总体结构
    5.3 模块功能的软硬件实现及核心算法
    5.4 硬件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三相动模试验
    6.1 引言
    6.2 试验线路及主要参数说明
    6.3 试验项目及结果
    6.4 试验结论
    6.5 现场应用情况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9)基于ARM的全数字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嵌入式应用前景
    1.4 内容安排
第2章 ARM 嵌入式系统构成
    2.1 引言
    2.2 嵌入式系统概述
    2.3 ARM 处理器系统概述
        2.3.1 ARM 处理器系统简介
        2.3.2 S3C44B0X 微处理器概述
    2.4 μC/OS-Ⅱ简介
    2.5 uC/GUI 图形界面系统介绍
    2.6 lwIP 网络协议介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分析
    3.1 6RA70 全数字紧凑式直流调速装置
    3.2 HMC 数字化相控/斩控电封闭直流调速系统
    3.3 直流调速计算机控制系统(DDC)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4.1 微机控制的主要功能
    4.2 基于S3C44B0X 的系统主控制器设计
        4.2.1 S3C44B0X 地址空间分配
        4.2.2 主控制器设计
    4.3 全数字控制的双闭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4.3.1 数字直流调速系统构成
        4.3.2 数字触发器原理
        4.3.3 器件的选择
        4.3.4 反馈量的检测及保护电路
    4.4 数字PID 控制算法
    4.5 抗干扰措施
        4.5.1 硬件电路干扰的抑制
        4.5.2 软件抗干扰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5.2 系统移植
        5.2.1 μC/OS-Ⅱ移植
        5.2.2 uc/gui 的移植
        5.2.3 lwIP 在μC/OS-Ⅱ上的移植
    5.3 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5.3.1 硬件初始化模块
        5.3.2 用户程序模块
        5.3.3 主程序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实验台的数字系统设计与调试
    6.1 实验平台原理分析与改造
        6.1.1 实验平台组成与原理
        6.1.2 基于ARM 实验箱的直流调速系统改造
    6.2 PID 及采样周期参数设定
    6.3 电路连接与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横切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对象简要介绍
    1.3 课题目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 横切机系统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横切机各部分工作原理
        2.1.1 开卷部分
        2.1.2 切边与卷边部分
        2.1.3 矫直机与飞剪
        2.1.4 风机与垛板台
        2.1.5 控制台
    2.2 ANSALDO直流调速装置与相关理论探讨
        2.2.1 横切机系统电气拖动要求
        2.2.2 ANSALDO直流调速装置简介
        2.2.3 ANSALD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控制系统的实现
第三章 PLC设计理论
    3.1 SIMATIC S7-200系列PLC简介
        3.1.1 主控模块
        3.1.2 开关量I/O模块
        3.1.3 模拟量I/O模块
        3.1.4 智能模块
        3.1.5 STEP7-Micro/WIN编程软件简介
    3.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2.1 深入了解分析被控对象
        3.2.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3.2.3 设计应用系统梯形图程序
        3.2.4 软件模拟调试
        3.2.5 现场总体测试
        3.2.6 编写技术文件
    3.3 CPU与输入输出的参数设置
        3.3.1 设置PLC断电后的数据保存方式
        3.3.2 创建CPU密码
        3.3.3 输出表的设置
        3.3.4 输入滤波器的设置
        3.3.5 模拟量输入滤波器的设置
    3.4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措施
        3.4.1 外部干扰的来源
        3.4.2 对电源的处理
        3.4.3 安装与布线的注意事项
        3.4.4 PLC的接地
        3.4.5 强烈干扰环境中的隔离措施
        3.4.6 PLC输出的可靠性措施
        3.4.7 故障的检测与诊断
第四章 关键问题分析与公式推导
    4.1 直流调速装置控制
    4.2 飞剪车的控制
        4.2.1 横切机剪切流程
        4.2.2 飞剪车控制方案
    4.3 公式推导
        4.3.1 铝带速度公式
        4.3.2 飞剪车速度转换公式
第五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实现
    5.1 工艺流程与控制要求
        5.1.1 工艺流程
        5.1.2 控制要求
    5.2 I/O设备确定
        5.2.1 PLC控制系统输入设备
        5.2.2 PLC控制系统输出设备
    5.3 硬件系统设计
        5.3.1 PLC外部电气控制线路
        5.3.2 PLC的选型
        5.3.3 输入输出端子连接与I/O地址分配
        5.3.4 工作电源部分
        5.3.5 操作面板布置
        5.3.6 人机界面
    5.4 软件系统设计
        5.4.1 内部寄存器分配
        5.4.2 整体程序结构
        5.4.3 初始化子程序
        5.4.4 手动剪切程序
        5.4.5 飞剪车自动找零子程序
        5.4.6 自动剪切程序
        5.4.7 中断子程序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晶闸管直流传动中几例常见故障及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D]. 赵亦辉.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D]. 夏晓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数据驱动学习控制及其电力逆变器工程应用研究[D]. 孟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4]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 明瑶.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5]CFETR CS模型线圈电源及磁体保护系统设计与分析[D]. 马媛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9)
  • [6]风电直流并网关键技术研究[D]. 陈鹤林. 浙江大学, 2018(06)
  • [7]多电机协调控制与容错策略分析[D]. 靳运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8]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 程路.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9]基于ARM的全数字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研究[D]. 王国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07(02)
  • [10]横切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学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晶闸管直流驱动的几种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