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一、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竞,程波,杨武,刘朋,陈士超[1](2022)在《尾矿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践状况与思考》文中提出介绍了我国尾矿处理和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现状,详细阐述了尾矿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技术路线及其实践情况,包括尾矿再选、回收伴生有价矿物、尾矿充填采空区、尾矿烧制产品、尾矿堆存后复垦技术等,系统地论述了尾矿处理和综合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统筹引导、技术产业化、建立管理标准和评估体系 3 方面,给出了尾矿处理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建议。

吴瑞东[2](2020)在《石英岩型铁尾矿微粉及废石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及机理》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矿产生的尾矿已经成为我国堆存量最多固体废弃物,尾矿堆存的环境性、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工程建设造成混凝土用量巨大,优质的混凝土骨料和矿物掺合料有大量缺口。铁尾矿全尾砂充填因低成本成为矿山充填的主要方向,但泌水率大、早期强度低的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研究铁尾矿微粉及废石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及机理对解决铁尾矿固体废弃物的堆存,缓解混凝土原材料压力,确保矿山安全环保充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铁尾矿废石作骨料制备混凝土、铁尾矿微粉作矿物掺合料制备混凝土、铁尾矿全尾砂制备充填料浆,结合宏观试验、微观测试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铁尾矿微粉及废石对混凝土、矿山充填材料等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以及铁尾矿微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通过铁尾矿废石混凝土、铁尾矿废石磨细微粉在弱碱性环境下的宏观力学试验和微观测试分析,研究铁尾矿废石骨料对混凝土力学强度的增强效应。结合无熟料净浆微观测试分析,揭示了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表面硅铝氧断键会在碱性环境下重聚生成以硅酸钙、铝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复盐矿物,明确了断键重聚的条件,建立了断键重聚的模型。(2)通过不同铁尾矿微粉掺量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长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铁尾矿微粉的合理掺量为矿物掺合料总量的50%以内,建立了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强度-龄期预测模型,并基于断键重聚理论揭示了铁尾矿微粉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3)通过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碳化试验研究,发现28d加速碳化深度、养护1d和28d后自然碳化深度均随铁尾矿微粉的掺量增加而增大,引入铁尾矿掺量系数和强度影响系数,利用铁尾矿占矿物掺合料的比例和28 d抗压强度建立铁尾矿混凝土碳化的预测模型。(4)通过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快速冻融试验研究,发现适当地掺入一定量的铁尾矿粉有助于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基于核磁共振NMR孔结构分析,发现铁尾矿微粉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中无害孔和少害孔的比例,从而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5)通过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硫酸盐腐蚀的试验研究,发现适当铁尾矿掺入能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性能,结合微观分析,揭示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硫酸盐劣化机理,并发现铁尾矿微粉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碱含量并优化孔结构,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腐蚀性能。(6)通过混凝土长龄期的硫酸盐全浸泡和半浸泡的强度发展规律,建立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在硫酸盐溶液中全浸泡和半浸泡腐蚀时间和相对抗压强度因子的预测曲线,该曲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有效预测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在硫酸盐环境下的长期力学性能。(7)通过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材料泌水率、沉缩率、强度的试验研究,发现铁尾矿微粉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充填材料的泌水特性,并提高强度,研发的高固水添加剂可以有效减小料浆泌水率,同时提高充填体早期强度,结合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红外光谱(IR)分析,揭示高固水添加剂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料浆泌水特性的调控机理。

王永卿[3](2019)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矛盾由来已久,当前严格的环境制度对矿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绿色矿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属于中国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鄂东南有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鄂西北有新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湖北省具有矿业周期中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前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总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湖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湖北省资源诅咒现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通过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G指数热点分析探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从企业层面,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评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带来的净效应,为湖北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提供参考。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点:(1)本文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优势矿产总量控制不佳、部分矿产后备储量不足等问题、矿业结构亟需调整、资源利用效率低、矿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任务重等问题。(2)经检验湖北省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仅控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裕度的两个变量的时候,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国内物质资本的投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3)通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发现湖北省从湖北西部到东部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以及北高南低的趋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其中鄂州、武汉、十堰协调发展水平下降明显,咸宁、潜江协调发展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2004-2010年,空间相关性增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10年以后相关性减弱,空间集聚效应减弱,到2016、2017年显示空间不相关。G指数冷热点区分布呈现“西热东冷”趋势,热点集中在鄂西北与鄂西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区。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度分析发现湖北省少数地区属于失调衰退状态,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发展之间。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得提升空间。(4)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矿山资源占用资源两方面。按照影响大小各因素排名依次是: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对掌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提供帮助;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绿色矿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情况更加积极;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5)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由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决定,其中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实证结果并未发现短期内绿色矿山建设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有显着的改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空间管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与矿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矿业开发格局。形成生态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的协调发展模式。

尹韶宁[4](2019)在《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铁尾矿资源的累计堆存量和年排放量逐渐增加,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危害。同时为缓解天然砂资源短缺现状和实现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铁尾矿砂部分或完全取代天然砂作为细集料应用到高性能混凝土中,实现大宗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缩开裂是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且目前针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早期抗裂性、长期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研究并控制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行为是形成尾矿砂高抗裂预拌混凝土成套制备和应用技术规范的必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铁尾矿砂作为建设用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铁尾矿中有害成分(重金属离子、硫化物等)溶出后与功能性化学材料的相容性和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研究铁尾矿砂对砂浆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铁尾矿基本性能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不同减缩措施(掺加减缩剂SRA、高吸水性树脂SAP和透水模板布养护)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行为和长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铁尾矿砂在蒸馏水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浸出液对水泥水化影响很小。铁尾矿砂砂浆和天然砂砂浆减水剂饱和掺量点相同,均为0.8%,但流动度经时损失要大于天然砂砂浆;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取代量为100%时,分别增加12.4%和21.5%;铁尾矿砂砂浆各龄期收缩值均大于天然砂砂浆,且随铁尾矿砂取代量增加而增大,当取代量为100%时,90d收缩值最大,达到1170×10-6。铁尾矿砂取代不同量的天然砂制备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能满足要求,但90d干燥收缩、自收缩值和早期开裂性均大于天然砂混凝土。(2)未采取减缩措施时,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稍逊于天然砂混凝土,铁尾矿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动弹性模量都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而略微增大,铁尾矿砂混凝土电通量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而增大,F100混凝土电通量增大了46.6%;采取减缩措施后,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变化不大,掺加SAP和SRA后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不利,随龄期增长不利影响减小,采用透水模板布养护后铁尾矿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大,28d抗压强度较基准组增加了5.4MPa,掺加SRA后铁尾矿砂混凝土电通量最小,较基准组降低了35.9%,掺加SAP后,不同取代量铁尾矿砂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均提高,铁尾矿砂混凝土90d抗压强度耐蚀系数较天然砂混凝土增加了4.7%。(3)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自收缩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当,而早期收缩大于天然砂混凝土,采取减缩措施后均能不同程度减少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和早期收缩,其中掺加SAP的减缩效果最好,其中铁尾矿砂混凝土72h早期自收缩值最多降低了46.5%,铁尾矿砂混凝土7d早期收缩值最多降低了30.4%。掺加SAP后铁尾矿砂90d自收缩值降低最多,为29.9%,透水模板布养护下铁尾矿砂混凝土的90d干燥收缩值降低最多,为41.2%。透水模板布养护下,能有效的阻碍水分散失,此时,铁尾矿砂混凝土单位面积水分损失最小,内部相对湿度最高。采用减缩措施后能显着改善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裂缝最大宽度明显减小,其中透水模板布养护下,铁尾矿砂混凝土不开裂,掺加SAP后铁尾矿砂混凝土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减少了34.3%。

张磊[5](2019)在《典型有色金属尾矿固化用胶凝材料及其绿色墙材制备研究》文中认为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采后造成的大量尾矿堆放和采空区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尾矿胶结回填采空区是对其直接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矿渣、水泥、粉煤灰、火山灰等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组成优化,制备出绿色胶凝材料,再用其分别固化铅锌尾矿和铜尾矿,并对其固化性能和机理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泥为主要原料,粉煤灰为辅料,激发剂为碳酸盐类,制备新型水泥-改性粉煤灰基胶凝材料,并对铅锌尾矿进行固化。当粉煤灰的用量为8 wt%,胶凝材料与干尾矿(尾矿细砂和粗砂质量比为3:7)质量比为1:6时,尾矿浆浓度为70 wt%时,所制备的尾矿固化试样3 d、7 d和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最高,分别为1.31 MPa、1.69 MPa和3.87 MPa,软化系数为0.92;添加0.1 wt%絮凝剂(PAM)能提高试样的强度,但会降低料浆的流动度。(2)以S95级矿渣微粉和火山灰为主要原料,水泥和工业碱渣为激发剂,制备了新型的矿渣基胶凝材料(XB),并对铜尾矿进行固化。当XB胶凝材料与干尾矿的质量比为1:8时,所制备尾矿固化试样3 d、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56 MPa、2.46 MPa和5.26 MPa,软化系数为0.88;聚羧酸减水剂的用量为1 wt%时,料浆的流动度增大,试样后期强度(28 d)提高10%,能够满足矿山充填标准要求。(3)以铜尾矿为主要原料,采用干压成型法制备了尾矿免烧砖试样。当XB胶凝材料与干尾矿质量比为1:10,拌合料用水量为12 wt%,成型压力为10 MPa时,试样28 d的抗压强度为10.04 MPa,该试样经15次干湿循环后,其质量损失率为0.67%,强度损失率为9.02%;经过15次冻融循环后,其质量损失率为0.72%,强度损失率为16.12%。该免烧砖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抗冻性。

潘含江[6](2019)在《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尾矿是我国产出量、堆存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金属矿山尾矿库中常含有大量的金属硫化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其中的许多有用元素和组分具有回收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手段,结合岩石学、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法,查明了我国7个典型金属矿山中尾矿库的元素及矿物含量和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尾矿库资源潜力与矿区生态环境效应。尾矿中元素及矿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入选原矿石类型的不同,在尾矿库中表现为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着的变化;(2)尾矿砂在排放过程中的重力分选作用。而尾矿库的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坝体位置)很大程度决定了排砂口位置及其元素分布特征;(3)不同阶段选矿工艺的差别。由此导致(1)不同金属矿山的尾矿;(2)同一矿区不同时期尾矿库;(3)同一尾矿库内不同位置,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均有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矿山类型和尾矿库建设与使用历史,对尾矿库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手段、分阶段开展尾矿库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建立尾矿库三维模型及已有钻孔进行抽稀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的尾矿库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山谷型尾矿库应在中央位置垂直于坝体方向进行钻探取样,而山坡型和平地型尾矿库采用十字剖面法或者多方向剖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更为科学。提交了9个尾矿库的金属元素潜在资源量,多金属矿山尾矿库中金属元素的潜在利用价值巨大。对红旗岭尾矿的选矿试验表明:采用“浮选-酸浸流程试验”指标相对较优。所获得的镍精矿含镍品位为3.16%,回收率为82.61%。调查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矿山功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金属矿区农用地超标率高且超标元素种类多,个旧和柿竹园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样品As、Cd、Pb几乎全部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河流水系是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途径,初步识别了4个矿区的尾矿库向外界环境输出的主要重金属。德兴铜矿区水稻籽实更易富集Cd,建议改种其他类型粮食作物,以降低Cd污染风险。

方传棣[7](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李付杰[8](2018)在《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尾矿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目前资源开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当前大多采用简单尾矿坝堆存或者作为廉价建材使用,不但环境隐患严重,而且尾矿二次资源也没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选矿过程收率低等问题,大量的含有有价元素的被磨矿处理的资源未被高效利用,湖南柿竹园矿山年产数百万吨的尾矿,其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氟、钾、铝、钨等有价物质。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开展尾矿高效综合利用氟、钾、铝及稀有元素钨的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对于各种有色金属尾矿中高价值成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新的技术路线,在对柿竹园钨尾矿进行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做该矿的潜在价值核算,其价值约为1607.16元/t。①通过对化学提取的前处理选矿步骤的研究表明:先除铁再选萤石试验,以CMC-BR为捕收剂采用磁选-浮选工艺对尾矿进行除铁试验,最终将尾矿中铁的品位降低到0.62%,除铁效果较好,但试验过程中钨尾矿损失量较大;先选萤石再除铁试验,以CMC-FN为捕收剂采用1粗7精浮选流程对尾矿进行开路试验,可获得品位为90.27%,回收率为52.48%的萤石精矿,对1次粗选尾矿进行弱磁强度下磁选试验,所得磁选尾矿产率较高,且其中铁品位较粗选尾矿降低了 0.49%,研究确定采用先选萤石再除铁的前处理技术路线。②对先选萤石再除铁后的尾矿采用本研究首次提出的氟化学法综合利用钾、铝及富集钨的研究表明:经过氟硅酸-硫酸混合腐蚀后,尾矿的硅酸盐晶体结构遭到破坏生成稳定的硫酸盐,该反应在低温下可自发进行。③反应较优工艺研究表明,液固比为7:1,氟硅酸浓度为15%,硫酸浓度为1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h,搅拌速率选600r/min,钾、铝提取率可分别达到84.02%和93.73%。④反应物料经过高温煅烧脱氟后的反应渣浸取研究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液固比5:1、溶出温度90℃、溶出时间45min、搅拌速度250r/min,钾、铝的溶出率分别可达80.38%、90.49%。对反应体系中钨的分析表明,钨在不溶渣中得到富集,其富集比为3.03;对氟循环的研究表明:不溶渣中氟主要以氟硅酸盐及氟铝酸盐形式存在,渣中氟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为氟元素在反应体系中回收利用提供了可能。本文首次提出了几乎可综合利用尾矿中各种成分的氟化学法新技术路线,并进行大量探索性研究。研究初步表明,该技术路线对于将尾矿中各成分开发利用为高价值产品是基本可行的,并将尾矿中未被利用的稀有元素进一步富集,为后续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为类似尾矿体系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滕永波[9](2017)在《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文中指出绿色产业链是指在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当中,可以有效促使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发展绿色化、同时又能够保证产业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和谐,达到收获短期效益,又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前提,将产业中的上游、中游及下游有相互联系,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地下金属矿山将成为未来矿山的主要开采类型之一,其开采和生产方式主要受到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并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目前,关于地下金属矿山的相关绿色产业链理论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无法满足绿色矿业发展实践的需要。一方面,建立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是丰富和发展资源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绿色矿业发展实践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分析地下金属矿山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能有效地推进地下金属矿山乃至整个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基于实际调研,在收集了详实的、系统的资料之后,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与规范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从而实现对地下金属矿山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分析。详细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绿色产业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定义、内涵及原则等相关内容;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状况进行了剖析;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采的决策流程和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及技术路径。以安徽徐楼铁矿作为典型实例,论述了技术革新在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支撑作用。本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论文全面阐述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讨论了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链发展方面的现状和趋势,系统地界定了绿色产业经济及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和特征。(2)从地质环境条件的角度,研究了地下金属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与可持续开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开采决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产业链构建理论,提出了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为实现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3)以安徽徐楼铁矿为典型案例,通过地质环境条件的实地调查研究,查明和分析了徐楼铁矿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及其资源状况。基于徐楼铁矿的可持续开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和构建了“徐楼模式”的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防治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地压控制与高效回采绿色产业链以及尾矿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为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和可持续开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4)建立了徐楼铁矿绿色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分析和评价了巷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防治地下水技术、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技术、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与防治技术、尾矿回收利用与充填技术等在徐楼铁矿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构建方案、支撑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为类似平原岩溶富水矿山的绿色技术构建及应用提供了借鉴。

王浩,赵计辉,阎培渝,王栋民,王启宝[10](2015)在《我国尾矿的特性及其资源综合利用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尾矿是矿山开采或选矿过程中排出的难以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其种类多,特征复杂,产生量和堆存量巨大。本文从尾矿的种类、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铁尾矿的易磨性和活性等方面阐述了尾矿的物理化学特征,并介绍了其在有价元素回收、玻璃、矿井充填、农业、道路工程和建筑材料6个方面的应用途径。

二、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尾矿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践状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技术现状
    1.1 减量化
        1.1.1 主要矿物再选
        1.1.2 回收伴生有价矿物
        1.1.3 尾矿充填采空区
    1.2 资源化
        1.2.1 烧制产品
        1.2.2 免烧产品
    1.3 无害化
2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 经济效益不明显,企业投资动力不足
    (2) 需要多领域、多专业的协同创新和研究
    (3) 中小型矿山的资源和环保意识不足
    (4) 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投入不足
3 结语

(2)石英岩型铁尾矿微粉及废石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来源及意义
    2.2 文献综述
        2.2.1 铁尾矿废石作混凝土骨料的研究现状
        2.2.2 铁尾矿微粉作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2.2.3 矿物细粉掺合料及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2.2.4 铁尾矿充填料的研究现状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5 本文研究方法与试验手段
3 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表面断键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1 石英岩型和石灰岩型粗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研究
        3.1.1 原材料及配合比
        3.1.2 不同种类岩型骨料混凝土的坍落度
        3.1.3 不同种类岩型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2 低水胶比下不同种类岩型骨料对界面过渡区及周边的Ca/Si影响
        3.2.1 试验方法
        3.2.2 不同岩性骨料对界面过渡区及周边的Ca/Si分析
        3.2.3 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的液相离子浓度分析
    3.3 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表面断键对强度增强的机理研究
        3.3.1 石灰岩型和石英岩型石粉的净浆强度
        3.3.2 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表面断键重聚微观机理研究
        3.3.3 石英岩型铁尾矿废石表面断键重聚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工作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4.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4.1.1 试验原材料
        4.1.2 配合比设计
    4.2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
        4.2.1 混凝土出机时的坍落度和扩展度
        4.2.2 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经时损失
    4.3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4.3.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4.3.2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
        4.3.3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3.4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龄期发展预测模型
    4.4 铁尾矿微粉在混凝土中水化机理研究
        4.4.1 铁尾矿微粉和矿渣粉胶凝体系的激光粒度分析
        4.4.2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
        4.4.3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XRD图谱分析
        4.4.4 铁尾矿微粉净浆试样的背散射电镜分析
        4.4.5 混凝土的~(29)Si和~(27)Al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研究
    5.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碳化试验研究
        5.1.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5.1.2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5.1.3 混凝土的养护1d后自然碳化规律
    5.2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5.2.1 不同龄期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5.2.2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对应关系
    5.3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研究
        5.3.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快速冻融的结果分析
        5.3.2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快速冻融后的抗压强度
        5.3.3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冻融前后的孔结构分析
    5.4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长期硫酸盐腐蚀研究
        5.4.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硫酸盐干湿循环
        5.4.2 三种腐蚀劣化因子的关系
        5.4.3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硫酸盐腐蚀的劣化机理
        5.4.4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硫酸盐浸泡腐蚀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铁尾矿全尾砂低浓度充填料浆泌水性能的改善及机理
    6.1 试验原材料、配合比及方法
        6.1.1 试验原材料
        6.1.2 试验配合比
        6.1.3 试验方法
    6.2 低浓度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泌水特征
        6.2.1 铁尾矿微粉含量对全尾砂充填料浆泌水率的影响
        6.2.2 浓度和高固水添加剂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料浆泌水率的影响
        6.2.3 浓度和高固水添加剂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体沉缩率的影响
        6.2.4 泌水率和沉缩率的对应关系
    6.3 低浓度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材料的强度特征
        6.3.1 料浆浓度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材料强度的影响
        6.3.2 高固水添加剂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材料强度的影响
        6.3.3 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材料硬化体的微观形貌
    6.4 高固水添加剂对铁尾矿全尾砂充填料浆泌水的改善机理
        6.4.1 高固水添加剂充填料浆的SEM和EDS分析
        6.4.2 高固水添加剂充填料浆的IR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1.1.2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生态建设
        1.2.2 矿业可持续发展
        1.2.3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
        1.2.4 湖北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3.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1.3.3 绿色矿产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1.3.4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途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2.1.2 资源诅咒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协调发展
    2.2 定量分析方法
        2.2.1 协调发展测度
        2.2.2 空间关系分析
        2.2.3 倾向值匹配法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形势与问题
    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3.1.3 湖北省采掘业及相关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情况
        3.1.4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3.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3.2.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矿产资源供需与资源保障问题
        3.3.2 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4.1 模型设定、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测度
        4.1.2 数据来源
    4.2 湖北省资源诅咒检验
        4.2.1 资源诅咒检验结果分析
        4.2.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检验分析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5.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5.1.1 综合评价体系
        5.1.2 指标权重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与空间关系
        5.2.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
        5.2.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关系
        5.2.3 局部自相关分析
    5.3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耦合评价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
    6.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情况
        6.1.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概况
        6.1.2 模型构建
    6.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logit模型构建
        6.2.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6.3.1 样本匹配结果检验
        6.3.2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建议
    7.1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
    7.2 坚持保护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
    7.3 坚持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7.4 坚持发展绿色矿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铁尾矿资源现状
        1.2.1 铁尾矿危害
        1.2.2 铁尾矿综合利用情况
    1.3 尾矿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现状
        1.4.1 混凝土收缩
        1.4.2 混凝土收缩开裂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细集料
        2.1.4 粗集料
        2.1.5 高吸水性树脂(SAP)
        2.1.6 混凝土透水模板布
        2.1.7 减缩剂
        2.1.8 减水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颗粒级配
        2.2.2 水泥水化热
        2.2.3 砂浆试验方法
        2.2.4 混凝土工作性能
        2.2.5 混凝土力学性能
        2.2.6 混凝土耐久性能
        2.2.7 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
        2.2.8 混凝土水分损失
        2.2.9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
3 铁尾矿砂制备砂浆和混凝土可行性研究
    3.1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3.1.1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3.1.2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净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铁尾矿砂砂浆性能研究
        3.2.1 减水剂饱和掺量点
        3.2.2 流动度经时损失
        3.2.3 铁尾矿砂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3.2.4 铁尾矿砂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3.2.5 铁尾矿砂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3.3 铁尾矿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3.3.1 铁尾矿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性能和早期开裂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
    4.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4.2.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3 减缩措施铁尾矿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4.3.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4.3.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5.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1.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自收缩的影响
        5.1.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影响
        5.1.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下水分损失的影响
    5.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长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2.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
        5.2.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5.2.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5.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行为的影响
        5.3.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水分损失的影响
        5.3.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典型有色金属尾矿固化用胶凝材料及其绿色墙材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尾矿的产生及组成
    1.2 金属尾矿的危害
        1.2.1 铅锌尾矿的危害
        1.2.2 铜尾矿的危害
    1.3 尾矿资源化利用
        1.3.1 铅锌尾矿
        1.3.2 铜尾矿
        1.3.3 铅锌、铜尾矿回填固化应用
        1.3.4 尾矿应用于绿色墙材料
    1.4 尾矿充填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传统胶凝材料
        1.4.2 新型胶凝材料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制备过程
        2.3.1 尾矿砂的物理性能测定
        2.3.2 胶凝材料的制备
        2.3.3 尾矿浆制备及其固化试样制备
        2.3.4 待固化尾矿料浆的物理性能测定
    2.4 尾矿固化试样性能检测与表征
        2.4.1 试样的力学性能表征
        2.4.2 XRF成分分析
        2.4.3 XRD物相分析
        2.4.4 SEM扫描分析
第三章 铅锌矿尾矿固化及其固化体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铅锌矿尾矿浆的制备
        3.2.2 胶凝材料的原料
        3.2.3 水泥基胶凝材料的配合比
        3.2.4 水泥-改性粉煤灰基胶凝材料的配合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铅锌尾矿成分与粒度分析
        3.3.2 水泥基胶凝材料对铅锌尾矿固化性能的影响
        3.3.3 水泥-改性粉煤灰基胶凝材料对铅锌尾矿固化性能的影响
        3.3.4 铅锌尾矿固化试样水化产物及固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矿尾矿固化及其固化体的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铜尾矿浆的制备
        4.2.2 胶凝材料的制备
        4.2.3 铜尾矿固化试样配合比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铜尾矿成分与粒度分析
        4.3.2 胶凝材料的种类对铜尾矿固化试样性能的影响
        4.3.3 XB胶凝材料对铜尾矿固化性能的影响
        4.3.4 铜尾矿水化产物及固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尾矿干压免烧砖的制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拌合料用水量对铜尾矿免烧砖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成型压力对免烧砖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胶凝材料的用量对免烧砖试样性能的影响
        5.3.4 干湿循环对免烧砖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冻融循环对免烧砖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6 免烧砖试样的微观形貌及其固化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物质组成与资源特征
        1.2.2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
        1.2.3 金属矿山尾矿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效应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分布
    2.1 江西德兴铜矿
    2.2 吉林磐石红旗岭镍矿
    2.3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
    2.4 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2.5 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
    2.6 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
    2.7 广西南丹拉么锌多金属矿
3 尾矿库中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
    3.1 尾矿库结构形态特征
    3.2 尾矿库含水率与粒度特征
        3.2.1 尾矿库含水率
        3.2.2 尾矿粒度组成
    3.3 尾矿矿物组成特征
    3.4 尾矿中元素含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尾矿中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4.1 金属矿集区内不同尾矿库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面上控制
        4.1.2 重点剖析
    4.2 尾矿库内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4.2.1 单个钻孔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2.2 多钻孔联合剖面上元素分布特征
        4.2.3 尾矿库中元素三维分布特征
    4.3 尾矿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尾矿资源评价及综合利用
    5.1 基于三维模型的资源量估算
    5.2 基于一般勘查资料的资源量估算
        5.2.1 十字剖面法
        5.2.2 单剖面法
    5.3 尾矿库中有用元素潜在资源量评价
    5.4 尾矿元素可利用性评价—选矿试验
        5.4.1 试验样工艺矿物学特征
        5.4.2 选矿流程试验研究
        5.4.3 选矿试验小结
    5.5 尾矿直接利用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金属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6.1 土壤
        6.1.1 表层土壤
        6.1.2 土壤剖面
    6.2 水系沉积物与地下水
        6.2.1 德兴矿区水系沉积物
        6.2.2 红旗岭水系沉积物
        6.2.3 柿竹园水系沉积物
        6.2.4 个旧矿区地下水
    6.3 主要农作物籽实与根系土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8)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尾矿资源概况
        1.2.1 尾矿资源的特点
        1.2.2 尾矿的负面影响
    1.3 国内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3.1 国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1.3.2 国内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1.4 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4.1 我国钨尾矿资源概况
        1.4.2 钨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1.5 我国尾矿资源化利用建议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基础研究
    2.1 实验原料
        2.1.1 矿物的粒度分析
        2.1.2 矿物的物质组成分析
        2.1.3 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次样)
        2.1.4 矿物的微观形貌和能谱分析
        2.1.5 矿物中铁的物相分析
        2.1.6 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二次样)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分光光度法分析铁
        2.3.2 EDTA滴定法分析CaF_2
        2.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钾
        2.3.4 EDTA络合滴定法分析铝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法分析钨
        2.3.6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3.7 扫描电镜(SEM)
        2.3.8 热重分析仪(TG)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物价值核算与硫酸消耗
    3.1 引言
    3.2 钨尾矿潜在价值核算
    3.3 硫酸的理论消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钨尾矿前处理试验探究
    4.1 前言
    4.2 试验研究方法
    4.3 先除铁再选萤石试验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3 磁选除铁试验
        4.3.4 磁选尾矿浮选除铁试验
    4.4 先选萤石再除铁试验
        4.4.1 先选萤石试验
        4.4.2 弱磁除铁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可行性研究
    5.1 前言
    5.2 XRD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SEM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钨尾矿氟化学法机理研究
    5.5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热力学研究
        5.5.1 热力学经典计算方法
        5.5.2 △H_T~⊙和△G_T~⊙的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主要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液固比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2 氟硅酸浓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3 硫酸浓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4 反应温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5 反应时间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6 搅拌速率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钨尾矿钾、铝溶出工艺及不溶渣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溶出率的计算公式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液固比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2 温度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3 时间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4 搅拌速率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4 反应过程中钨的走向
    7.5 不溶渣中含氟特性研究
        7.5.1 不溶渣化学成分分析
        7.5.2 不溶渣的XRD分析
        7.5.3 煅烧温度对氟含量的影响
        7.5.4 不溶渣热重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宄成果

(9)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成果
2 矿山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产业链研究动态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 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2.2 国内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2.3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3 绿色产业链研究的基础理论
        2.3.1 产业链理论
        2.3.2 绿色产业、绿色产业链与绿色经济理论
        2.3.3 绿色矿业理念
    2.4 安徽省非煤矿山资源的开发现状
        2.4.1 安徽省资源开发现状
        2.4.2 安徽省非煤矿山可持续发展措施
3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3.1 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3.2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3.3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模式
    3.4 绿色技术的分类
    3.5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理论体系
    3.6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3.6.2 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采决策模型
    3.8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模式构建
4 应用研究: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
    4.1 徐楼铁矿地理地质概况
        4.1.1 地理概况
        4.1.2 地质概况
    4.2 徐楼铁矿资源状况
        4.2.1 矿体特征
        4.2.2 资源储量
        4.2.3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4.2.4 采矿方法
        4.2.5 矿山开采现状
        4.2.6 二期工程
    4.3 徐楼铁矿地质环境影响状况
        4.3.1 水环境状况
        4.3.2 土地环境状况
        4.3.3 大气环境状况
        4.3.4 声环境状况
        4.3.5 固体废弃物状况
        4.3.6 地质灾害状况
    4.4 本章小结
5 徐楼铁矿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质环境条件因素
    5.2 国内外市场因素
    5.3 国家产业政策
6 徐楼铁矿防治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
    6.1 巷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6.1.1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6.1.2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
        6.1.3 经济效益分析
    6.2 地下金属矿山的防治水技术
        6.2.1 疏干排水
        6.2.2 地面帷幕注浆
        6.2.3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
    6.3 地下金属矿山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
        6.3.1 技术特点
        6.3.2 实施条件
        6.3.3 施工要点
    6.4 徐楼铁矿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的应用
        6.4.1 注浆技术、工艺参数
        6.4.2 帷幕注浆工程设计
        6.4.3 帷幕注浆工程量及实施效果
        6.4.4 经济效益分析
    6.5 水资源综合利用
        6.5.1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6.5.2 矿井水的分类及处理工艺
        6.5.3 徐楼铁矿矿井水综合利用
    6.6 本章小结
7 徐楼铁矿地压控制与高效回采绿色产业链
    7.1 徐楼铁矿地压问题与控制措施
        7.1.1 地压问题
        7.1.2 地下涌水与地压的耦合问题
        7.1.3 地压控制措施
    7.2 围岩变形破坏模拟与井下支护
        7.2.1 模型构建
        7.2.2 数值模拟分析
    7.3 一矿带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措施
        7.3.1 地面沉降动态监测技术
        7.3.2 一矿带监测数据分析
        7.3.3 预防措施
        7.3.4 治理措施
    7.4 徐楼铁矿区地表塌陷影响预测及评价
        7.4.1 采空塌陷预测
        7.4.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7.4.3 地表塌陷对环境影响分析
    7.5 高效回采工艺及应用
        7.5.1 采矿方法选择
        7.5.2 矿块采场布置
        7.5.3 矿块回采方式和回采顺序
        7.5.4 间柱回采技术方案
        7.5.5 桃形矿柱回采技术方案
        7.5.6 顶柱可能的回采技术方案
    7.6 本章小结
8 徐楼铁矿尾矿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
    8.1 尾矿的回收利用
    8.2 尾矿充填技术及发展
        8.2.1 充填技术的分类
        8.2.2 矿山充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8.3 徐楼铁矿选矿工艺及硫资源回收
        8.3.1 原矿的化学分析
        8.3.2 选矿工艺及硫元素回收
    8.4 徐楼铁矿尾矿处置方案及采空区充填系统
        8.4.1 徐楼铁矿选矿尾砂处置方案
        8.4.2 徐楼铁矿石楼一矿带开采的采充平衡分析
        8.4.3 徐楼铁矿充填工艺
        8.4.4 经济效益分析
        8.4.5 项目实施效果
    8.5 本章小结
        8.5.1 徐楼铁矿尾矿利用情况
        8.5.2 材料再造
        8.5.3 实施效果
9 徐楼铁矿绿色产业链综合效益分析
    9.1 经济效益分析
        9.1.1 直接效益
        9.1.2 间接效益
    9.2 社会效益分析
        9.2.1 社会就业
        9.2.2 水资源保护
        9.2.3 地质灾害
        9.2.4 尾矿影响
        9.2.5 安全生产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尾矿的特性及其资源综合利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尾矿的物理化学特征
    1.1 尾矿的种类
    1.2 化学组成
    1.3 铁尾矿的特征
2尾矿的综合利用途径
    2.1二次回收有价元素
    2.2 用于制备玻璃和陶瓷以及饰面砖
        2.2.1 制备陶瓷
        2.2.2 制备玻璃
        2.2.3 制备微晶玻璃
        2.2.4 制备装饰面砖
    2.3 用于矿井充填材料
    2.4 用于农业
        2.4.1 将尾矿直接排放到地表进行造田和复垦以及植被
        2.4.2 作肥料及土壤改良剂
    2.5 用于道路工程
    2.6 建材化资源利用
        2.6.1 用作水泥原料
        2.6.2 用于制建筑用砖
        2.6.3 用作混凝土掺合料
        2.6.4 用作混凝土骨料
        2.6.5 用于制干混砂浆
3结语

四、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尾矿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践状况与思考[J]. 郑竞,程波,杨武,刘朋,陈士超. 矿山机械, 2022(01)
  • [2]石英岩型铁尾矿微粉及废石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及机理[D]. 吴瑞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 王永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D]. 尹韶宁. 重庆大学, 2019(01)
  • [5]典型有色金属尾矿固化用胶凝材料及其绿色墙材制备研究[D]. 张磊.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6]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D]. 潘含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李付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9]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D]. 滕永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10]我国尾矿的特性及其资源综合利用途径[J]. 王浩,赵计辉,阎培渝,王栋民,王启宝. 建材发展导向, 2015(24)

标签:;  ;  ;  ;  ;  

国内外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