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及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粤北及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一、粤北与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区系多样性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伟,钱天宇,江建平,侯德佳,邓学建,杨道德[1](2022)在《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文中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是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两栖、爬行动物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又是脊椎动物分类体系变动较大的类群。为了掌握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促进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我们参考分类学及分子生物系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收集了近10多年来有关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的文献资料,结合团队长期以来的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整理与更新(截止到2021年10月31日)。结果表明:湖南省已记录两栖动物2目10科30属86种(含亚种),爬行动物2目22科55属105种(含亚种),其中中国特有种分别有62种和30种,湖南省特有种分别有10种和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的两栖动物有11种,爬行动物有10种;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受威胁等级的两栖动物有20种,爬行动物有30种。此外,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特征明显,以东洋界种类为主(81.2%),广布种较少(18.8%),无古北界种。在地理分布上,湘南山地丘陵区、湘西北山地区是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

郑飞舟,林顺和,许根有,黄宇亮,彭秋燕,杨江波[2](2021)在《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物种资源调查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但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编目工作滞后。为此,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该保护区开展了两栖爬行类资源实地考察工作。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27种(1目7科),爬行动物65种(2目15科),对比2008年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数据,两栖类新增5种,爬行类新增20种。其中受胁物种达22种,包括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平胸龟(Cuora trifasciata)、乌龟(Mauremys reevesii)、蟒蛇(Python bivittatus)、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调查发现,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仍面临诸多威胁。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保护区物种资源情况及保护管理现状,提出4点保护管理建议。

彭琪,邓文静,李家兴,曾伟坤,何木盈,谢志辉,张娜,雷有为,彭波涌,阳俭,周国华,莫小阳[3](2021)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及受威胁因素,于2016—2018年选取保护区内典型生境,设置10条样线开展实地调查,记录样线内环境因子、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及威胁因子。结果显示:共记录两栖动物14种,隶属1目5科8属,占湖南省已记录68种两栖动物的20.59%;区系组成多为东洋界种类,其中,东洋界华中区、华南区共有种9种,占64.29%;东洋界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共有种4种,占28.57%;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经过计算分析,记录到的两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1.445 4和0.649 1,Pielou均匀度为0.149 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月份两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及相对多度与环境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多种人为干扰因素对该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具有潜在影响。

张勇[4](2021)在《秦岭雨蛙(Hyla tsinling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不仅能够影响生态平衡,还反映其所处栖息地环境质量,常被视为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两栖动物的栖息地退化、丧失及功能失调问题已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种群结构及所承担的生态功能。全球现已发现雨蛙科Hylidae雨蛙属Hyla物种38种,中国现分布有8种;秦岭雨蛙H.tsinlingensis作为在秦岭山脉不断变迁中存活下来的物种之一,是我国秦岭山区的特有物种。1964年,人们首次记录到在甘肃有秦岭雨蛙分布,但对其种群生态学从未有过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于2020年5月底至9月,在甘肃开展其种群生态学研究。选取秦岭雨蛙在秦岭最西端分布区——康县为研究地,对该物种的种群生态及物种保护等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掌握其在甘肃的种群资源现状,为后续研究和保护这一特有种提供基础性生态学资料。研究期间利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直接计数法、相关性检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处理方法,研究了秦岭雨蛙的种群生态学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共捕获到成体秦岭雨蛙共203只(146♂,57♀),通过度量其14项形态指标并加以分析,得出康县种群秦岭雨蛙雄性平均体长41.55±0.18mm,雌性46.40±0.26 mm,雌雄头体长比为1.117,异形指数为SDI=0.105,雌雄间存在两性异形现象,且雌雄在头长、鼻间距、眼径、鼓膜径、前臂及手长、前臂宽、胫长和后肢全长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头宽、吻长、眼间距、胫宽和足长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生育力假说可解释其两性异形现象。(2)秦岭雨蛙在不同样地和不同月份间的种群数量均有较大变化,种群数量及密度最大是李家沟样地(34.7只/hm2)、其次是豆坝河样地(29.3只/hm2),最小的是袁家沟样地(4.0只/hm2)。秦岭雨蛙的偶见率在6、7月份最高,属于严格的夜行性动物。在繁殖期内,秦岭雨蛙雌性数量小于雄性,雌雄总性比为1:2.56,这也符合多数蛙类性比研究结论。秦岭雨蛙平均头体长和体质量均在7月份最大,肥满度在6月份和8月份存在显着差异(P<0.05),同时雌性的肥满度也高于雄性。(3)通过分析42只雄性秦岭雨蛙录音,发现秦岭雨蛙仅发出单一类型的鸣声,且鸣声的主频分别与头体长、后肢全长、头长呈负相关,鸣声个数与头体长呈负相关,但鸣声时长与头体长呈正相关,鸣声特征可能受到亲缘关系、身体大小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秦岭雨蛙雌性平均产卵量为1135.60±26.12粒,平均卵径为1.31±0.01 mm,产卵量主要与头体长、体质量存在正相关,表明雌性可能通过增加自身体型大小来相应地增加腹部容量,以储存更多能量促使产生更多卵。(4)在室温3~4天后,秦岭雨蛙的卵即可孵化完成,此时蝌蚪呈黑色并可自由游动。通过控制密度实验发现,密度对秦岭雨蛙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变态发育后期,而非前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期秦岭雨蛙个体小,种内竞争弱,随着个体的生长,对资源需求增加,产生了负密度效应。(5)生境喜好系数分析表明,秦岭雨蛙更偏好栖息于低矮灌木丛、植被盖度较高、大气湿度较高、静水型、距农田较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秦岭雨蛙对生境的选择主要受到植被因子、温度因子、水源因子、食物因子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侯德佳[5](2021)在《湖南张家界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保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脉东北部,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两栖动物种类丰富,但缺乏系统性的资源调查和分布格局研究。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市两栖动物资源情况,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和物种丰富度地理分布格局,使用10 km×10 km网格将张家界市境内的桑植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划分成56个网格,并根据可达性、生境完整性、随机性原则,选取40个网格.2019年7月至8月、2019年9月、2020年6月至9月、2021年3月至4月,采用样线法对选定网格内的两栖动物开展实地调查。其中,桑植县、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和武陵源区调查网格数量分别为22个、16个、2个,样线数分别为71条、40条、7条。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次项回归模型中选取后者构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垂直分布格局;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得出不同海拔段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结合环境因子预测两栖动物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张家界市现已记录两栖动物49种,隶属2目10科25属,占全国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10.79%。其中,桑植县两栖动物共2目10科43种,资源丰富程度最高;永定区2目8科30种;武陵源区2目8科26种。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和桑植臭蛙((Odorrana sangzhiensis)为本次实地调查发现、已发表的新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分别是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宽脊瑶螈(Yaotriton broadoridgus)、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黄斑拟小鲵和宽脊瑶螈仅分布于桑植县;峨眉髭蟾在桑植县和武陵源区分布,大鲵和虎纹蛙在桑植县、武陵源区和永定区均有分布。(2)从动物区系看,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以东洋界华中-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混杂有华中区物种和华中-西南区共有种。从生态类型看,流水型(R)占优。从受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看,桑植县两栖动物的受胁程度较高,其次为武陵源区,最低为永定区。从区域多样性看,武陵源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最高;桑植县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永定区,但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低于永定区。网格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在张家界市西北部和中部。(3)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拔在900 m以下,物种数在24种及以上;主要分布生境为河流和常绿阔叶林,在海拔500-700m物种数达到峰值。其中,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棘腹蛙(Quasipaa spinosa)、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大鲵的分布范围最广,分布幅度差在海拔1 300 m左右;卢氏臭蛙(Odorrana chloronota)、桑植臭蛙、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分布范围最小,分布幅度均在海拔300m以内。二次项回归曲线拟合曲线呈现先增后减的中峰格局,且解释程度仅有10%(R2=0.102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在不同海拔段间存在物种组成的差异。(4)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模型拟合最佳变量,分别是平均日温差(BIO2)、最高气温(BIO5)、最干季平均降雨量(BIO17)、最冷季降雨量(BIO19)。采用叠加分析得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丰富度最高的区域在桑植县西北部,物种数最高为12-15种;其次为桑植县东北部、永定区东南部和武陵源区中部偏东区域,物种数最高为8-12种。综合结果表明,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对比刀切法结果显示贡献率前三的因子是最高气温(BIO5),最干季平均降雨量(BIO17)、平均日温差(BIO2),贡献率分布别为49.94±40.34%、20.07±28.29、18.33±32.46,排序重要性为 54.24±40.32、13.87±24.08、19.75±32.32。根据两栖动物濒危程度高、保护力度不足、缺乏长期监测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栖息地保护和修复;②加大执法力度;③加快保护小区建设;④开展长期科研监测;⑤加强科普宣教。

邓文静,韦启浪,彭琪,李家兴,雷有为,张娜,莫小阳[6](2021)在《湖南雪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人为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2018年,主要采用样线法对湖南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干扰因素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雪峰山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目8科27种(调查25种,资料记载2种),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两栖动物种数的39.71%和6.62%。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两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008 8和0.784 9, Pielou均匀度为0.624 1。此次实地调查记录到的主要人为干扰有耕种、放牧、采集、生活垃圾、道路施工、捕捉、开放型人工水渠及风电运行8种。文中针对上述情况就该地区两栖类资源的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杨海炳,许济南,刘凯怊,刘宝权[7](2020)在《浙江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2018年每年的4-8月,在浙江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并从物种组成、地理区系、保护等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共有两栖爬行动物3目10科,其中,两栖动物有1目4科8属10种,爬行动物有2目6科13属13种;湿地公园内两栖爬行动物在动物区系成分上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存在较多的单属种;爬行动物多性样指数略高于两栖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方面,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体现出典型的平原水网区域的资源特点,并且记录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近危以上物种8种,IUCN濒危等级近危以上物种2种。调查表明湿地公园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栖息地破碎化和外来物种入侵,为此,提出了妥善处理公园内集体土地;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改造;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开展两栖爬行动物长期监测的建议。

魏斌,周岐海[8](2020)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文中指出农业类大学多数离市中心较远,周边自然条件较好,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几乎到达大学边缘。为了弄清生物与城市化的博弈中两栖爬行动物近年的生存状况,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利用样线法和访问以及标本鉴定的方法对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25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5科7种,爬行动物2目9科18种。在校园中最常见的两栖动物是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最常见的爬行动物是赤炼蛇(Dinodon ufozonatum)和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在校园分布的10种蛇类中,4种为毒蛇,其中银环蛇和短尾蝮的危害最为严重,师生在工作和学习要特别注意防止咬伤。与周边地区相比,在城市化过程中,流水型的两栖动物最容易灭绝;能利用人工林和草以及建筑物繁殖或捕食的种类,如中华大蟾蜍、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和赤炼蛇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姚冲学,王智红,梁良,吕婷,黄元,陈明勇[9](2020)在《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观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6和8月采用样线法对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2次观测。设置11条样线,共记录到1 143只个体,包括成体、亚成体和幼体,鉴定出2目6科8属8种。个体数量在不同季节相差较大,6和8月分别记录到705和438只。各条观测样线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受平均水温、气温和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明显,表现为平均水温和气温越高、人类干扰强度越弱,物种数及个体数越多。不同生境下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不同,人工水渠物种数最多,河流物种数最少。这些结果表明,生境类型、水温、气温和人类干扰是影响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因子。

高梦华[10](2020)在《动物栖息视角下的闽西传统村落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指的闽西传统村落建设研究内涵上是指传统村落建设对动物友善的历史经验,其外延表现为多种类型的传统村落建设经验,从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经验、农林空间的营造经验、民居道路空间的营造经验、水系空间的营造经验等。在研究区域上以闽西地区为研究范围,选择闽西地区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主体。闽西主要由原来的汀州组成,包括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连城县,共八县,分属龙岩、三明两个地级市。闽西偏处一隅,山峦重叠,交通闭塞,自然生态保持良好,其传统村落在村落选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在具体的村落选择上,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闽西地区村落以及本人对永定县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拟实地走访调研的村落为基础,优先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原生态村落。初步筛选拟定调研的相关村落有洪坑村、塔下村、培田村、田螺坑村,具体视后期相关深入调研情况而定。本文主要从以下三大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比较了现代农业建设与传统荒漠村落建设的区别,阐述了动物环境在传统村落形态和建设场地中的作用。环境塑造了村庄,分析了超自然历史的进程和富士经济在西方的特点。第二部分,研究主体。从总体层面和专项层面上展开研究。在总体层面上,以闽西培田村为例,通过梳理村落总体布局特点,调研村落整体动物分布特征。并借用“图式”将不同动物栖息环境与村落总体布局相结合,来剖析闽西传统村落在总体布局上关怀动物的建设经验。在专项层面上从民居道路建设、农林环境、水系环境三个层面展开各自内容下,对传统村落空间环境布局对动物栖息友善的传统经验。第三部分,启示与建议。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建设经验的侵蚀现象严重,村落的布局、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因失去其承载的空间而逐渐退出舞台,村落规划建设自有的一套经验体系也鲜有人关注,保护和传承村落对动物栖息友善经验遗产迫在眉睫。在“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对原有建设经验保护的积极意义、保护策略以及礼俗规约和当代乡村规划方法的融合。

二、粤北与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区系多样性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粤北与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区系多样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方法
    1.2 物种名录修订原则
    1.3 湖南省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2结果
    2.1 物种名录修订
        2.1.1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变更
        2.1.2 增补记录
        2.1.2.1新种和省新记录种
        2.1.2.2补充记录
        2.1.3 移除记录
        2.1.4 存疑种
    2.2 物种多样性
    2.3 物种区系分析及其地理分布
        2.3.1 湘西北山地区(I)
        2.3.2 湘西山地区(II)
        2.3.3 湘南山地丘陵区(III)
        2.3.4 湘东山地丘陵区(IV)
        2.3.5 湘中丘陵区(V)
        2.3.6 湘北洞庭湖平原区(VI)
    2.4 濒危等级和保护等级分析
3讨论和建议
    3.1 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系特征
    3.2 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特点
    3.3 保护建议
ORCID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2)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线设置
    2.2 调查方法
    2.3 分析鉴定
3 调查结果
    3.1 物种组成
    3.2 资源等级
    3.3 区系组成
    3.4 珍稀濒危保护及特有物种
4 结论与讨论
5 建议

(3)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方法
    1.2 物种鉴定
    1.3 多样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及动物区系特征
    2.2 优势种及珍稀濒危动物
    2.3 不同年月两栖动物的种群和数量变化
    2.4 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5 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2.5.1 多样性分析
        2.5.2 均匀度分析
        2.5.3 人为干扰因素及其影响
3 讨论
    3.1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的特点
    3.2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的分布特点
    3.3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侧褶蛙属新记录
    3.4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面临的威胁因素及保护管理建议

(4)秦岭雨蛙(Hyla tsinling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两栖物种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1.1 形态特征研究现状
        1.1.2 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研究现状
        1.1.3 繁殖生物习性研究现状
        1.1.4 栖息地选择研究现状
    1.2 秦岭雨蛙研究现状
        1.2.1 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
        1.2.2 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1.2.3 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点
    2.4 动植物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3.1.1 形态特征研究方法
        3.1.2 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3.1.3 密度影响蝌蚪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
        3.1.4 雌性生育力及雄性鸣声研究方法
        3.1.5 微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秦岭雨蛙形态特征研究
        4.1.1 成体的形态特征
        4.1.2 非成体的形态特征
        4.1.3 两性异形特征
        4.1.4 讨论
    4.2 秦岭雨蛙种群数量调查研究
        4.2.1 各样线内种群数量分析
        4.2.2 各月份种群数量分析
        4.2.3 种群生长状况分析
        4.2.4 密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4.2.5 讨论
    4.3 秦岭雨蛙繁殖期生育力及鸣声研究
        4.3.1 雌性的生育力分析
        4.3.2 雄性的鸣声特征分析
        4.3.3 讨论
    4.4 秦岭雨蛙微生境选择研究
        4.4.1 微生境因子选择性分析
        4.4.2 微生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4.3 讨论
    4.5 秦岭雨蛙受胁因素与保护建议
        4.5.1 受胁因素
        4.5.2 保护建议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湖南张家界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物种多样性
        1.1.1 定义与发展
        1.1.2 多样性指数
        1.1.3 国内外研究
    1.2 垂直分布格局
        1.2.1 定义与发展
        1.2.2 格局类型
        1.2.3 影响因素
        1.2.4 形成假说
    1.3 物种潜在分布模型
    1.4 项目背景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系特征
    2.5 社会经济
    2.6 动植物资源
    2.7 研究地选取
3 研究方法
    3.1 实地调查方法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多样性统计
        3.2.2 红色名录指数
        3.2.3 垂直分布格局分析
        3.2.4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预测
4 研究结果
    4.1 物种多样性
        4.1.1 物种组成
        4.1.2 区系类型
        4.1.3 生态类型
        4.1.4 受危程度
        4.1.5 种群数量估计
        4.1.6 区域和网格多样性比较
    4.2 垂直分布格局
        4.2.1 垂直分布区间
        4.2.2 物种垂直分布格局
        4.2.3 物种分布海拔聚类分析
    4.3 潜在分布区预测
        4.3.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4.3.2 模型精确度结果
        4.3.3 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
        4.3.4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5 讨论
    5.1 物种多样性
    5.2 垂直分布格局
        5.2.1 垂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
        5.2.2 海拔差异性
    5.3 物种潜在分布格局
        5.3.1 模型精确度和准确性
        5.3.2 影响张家界市两栖动物潜在分布因素
        5.3.3 预测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保护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省张家界市两栖动物
附表1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湖南雪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人为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方法
    1.2 物种鉴定
    1.3 资源量等级确定
    1.4 多样性分析
    1.5 人为干扰等级确定
2 结果
    2.1 物种组成
    2.2 动物区系
    2.3 珍稀濒危动物及中国特有种
    2.4 数量优势种和生态分布
    2.5 物种多样性
    2.6 相似性比较
    2.7 人为干扰
3 讨论
    3.1 雪峰山两栖类物种组成的特点
    3.2 雪峰山两栖类物种分布的特点
    3.3 风力发电的影响
    3.4 疣粒角蟾的分布
    3.5 雪峰山两栖类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7)浙江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2 物种鉴定
    2.3 分析方法
        2.3.1 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
        2.3.2 物种多样性指数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3.2 优势种
    3.3 物种多样性指数
    3.4 区系组成
    3.5 地理分布型
    3.6 珍稀濒危物种
4 讨论与建议

(8)湖南农业大学校园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自然概况和调查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湖南农业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分布与多样性统计分析
    3.2物种的区系组成分析
4结论与建议

(9)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线布局方法
    1.3 观测时间与方法
    1.4 分类与鉴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龙雪山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观测结果
        2.1.1 物种数及个体数
        2.1.2 各物种个体数比较
    2.2 各样线环境因子测定结果
    2.3 两栖动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3 讨论

(10)动物栖息视角下的闽西传统村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中国大陆研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2章 区域视野下的建设与动物栖息
    2.1 不同区域下的建设与动物栖息
        2.1.1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社区营造与动物栖息
        2.1.2 日本的生态规划与动物栖息
    2.2 闽西客家的环境背景
        2.2.1 闽西客家的分布
        2.2.2 逢客有山的闽西地貌概览
        2.2.3 网状分布的闽西水系环境
    2.3 闽西建设下的宏观动物保护
        2.3.1 闽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2.3.2 闽西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的保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闽西传统村落动物栖息空间的总体布局
    3.1 闽西传统村落与动物栖息空间总体布局特点
        3.1.1 传统村落与动物栖息空间丰富渗透
        3.1.2 传统村落与动物栖息空间的边界模糊
        3.1.3 传统村落中适于动物栖息的斑块比重大
    3.2 闽西传统村落总体布局对动物栖息的好处
        3.2.1 动物遍布于传统村落各处
        3.2.2 动物融入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3.2.3 动物在乡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3.3 闽西传统村落对动物栖息友善的内在原因
        3.3.1 闽西客家人对“完美”村落环境的追求
        3.3.2 闽西客家人以动物活动进行村落选址
        3.3.3 闽西客家人对动物的崇拜与敬畏
        3.3.4 闽西客家宗族对生境的珍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闽西传统村落农林空间对动物的庇护
    4.1 原生林与动物栖息
        4.1.1 原生林制度化保护为野生动物提供原始生境
        4.1.2 原生林的封禁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
    4.2 村落风水林营造与动物栖息
        4.2.1 闽南客家人对生态环境的人工补救
        4.2.2 祠堂风水林对野生动物的庇护
    4.3 农田空间对昆虫、两栖动物的庇护
        4.3.1 闽西传统稻田养鱼的农业循环生产方式
        4.3.2 循环梯田灌溉增加两栖动物的水环境
        4.3.3 农田环境为萤火虫创造栖息环境
        4.3.4 梯田层层过滤为萤火虫减少污染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闽西传统村落民居建设与动物栖息
    5.1 闽西传统民居多样化的动物栖息
        5.1.1 传统民居动物分布
        5.1.2 动物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5.1.3 民居对“有害”动物的阻隔
    5.2 闽西传统民居对鸟类的接纳
        5.2.1 传统民居对鸟类友善的细部做法
        5.2.2 传统民居为鸟类提供食物
        5.2.3 传统民居为鸟类提供避难空间
        5.2.4 传统民居接纳鸟类的内在原因
    5.3 闽西传统民居对两栖类、鱼类友善的细部做法
        5.3.1 传统民居为两栖动物提供阴角空间
        5.3.2 传统民居水井设施为两栖类、鱼类提供水源
        5.3.3 类湿地的庭院营造为两栖类提供栖息环境
    5.4 闽西传统民居与其他动物栖息空间
        5.4.1 畜禽舍在民居中的布局规定
        5.4.2 民居多样化的家禽活动空间
        5.4.3 畜舍与民居中的缓冲空间
    5.5 园林动物在闽西传统民居中的应用
        5.5.1 中国古典园林接纳动物的传统做法
        5.5.2 园林营造与鸟类、昆虫动物栖息
        5.5.3 园林与自然界面处过渡处的动物栖息空间
        5.5.4 传统民居园林观赏动物的消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西传统村落水系与水生动物栖息
    6.1 传统村落水系与水生动物栖息特点
        6.1.1 点、线、面的复合水系与动物栖息
        6.1.2 传统村落对水系的生态顺应与动物栖息
        6.1.3 适当的人工水利为动物提供变化的水栖环境
    6.2 传统村落河流对两栖类、鱼类等栖息的庇护
        6.2.1 河流水系为两栖类、鱼类等提供栖息空间
        6.2.2 水口营造与动物栖息
        6.2.3 河道细部构造方式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6.3 传统村落人工水圳与两栖类、鱼类栖息
        6.3.1 培田水圳概述
        6.3.2 培田水圳对鱼类、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6.3.3 宗族对水圳的管理为动物提供洁净环境
    6.4 水塘与鱼类栖息
        6.4.1 水塘的生态作用
        6.4.2 水塘对鱼类友善的经验
        6.4.3 水塘建设的原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启示
    7.1 闽西传统村落建设与动物栖息的当代危机
        7.1.1 以人为本的新村建设对动物栖息的忽视
        7.1.2 样板式的乡村规划对动物栖息的破坏
        7.1.3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传统村落与动物栖息的冲击
    7.2 闽西传统村落对动物栖息友善建设经验的继承
        7.2.1 构建村民参与为主导的传统村落建设
        7.2.2 建立以特殊物种保护为目标的传统村落建设规约
        7.2.3 宗族和村民共建新村规约
        7.2.4 鼓励社会活动参与乡村建设
    7.3 对其他村落建设的启示
        7.3.1 村落建设不仅仅要考虑人居要求
        7.3.2 乡村动物栖息规约作为动物保护的补充
        7.3.3 为其他村落建设提供新视角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粤北与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区系多样性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J]. 高志伟,钱天宇,江建平,侯德佳,邓学建,杨道德. 生物多样性, 2022
  • [2]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概况[J]. 郑飞舟,林顺和,许根有,黄宇亮,彭秋燕,杨江波. 热带林业, 2021(03)
  • [3]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J]. 彭琪,邓文静,李家兴,曾伟坤,何木盈,谢志辉,张娜,雷有为,彭波涌,阳俭,周国华,莫小阳. 激光生物学报, 2021(03)
  • [4]秦岭雨蛙(Hyla tsinling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D]. 张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湖南张家界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D]. 侯德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6]湖南雪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人为干扰研究[J]. 邓文静,韦启浪,彭琪,李家兴,雷有为,张娜,莫小阳. 生命科学研究, 2021(04)
  • [7]浙江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J]. 杨海炳,许济南,刘凯怊,刘宝权. 浙江林业科技, 2020(04)
  • [8]湖南农业大学校园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J]. 魏斌,周岐海. 普洱学院学报, 2020(03)
  • [9]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观测[J]. 姚冲学,王智红,梁良,吕婷,黄元,陈明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06)
  • [10]动物栖息视角下的闽西传统村落建设研究[D]. 高梦华. 华侨大学, 2020

标签:;  ;  ;  ;  ;  

粤北及周边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