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碱性朝鲜蓟种群有性生殖成分的数量特征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碱性朝鲜蓟种群有性生殖成分的数量特征

一、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种群有性生殖构件的数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闫莹莹[1](2021)在《四种常见草原植物延迟抽穗对种群繁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在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广泛分布,并且都可以在碱化斑块的生境条件下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对治理和改良盐碱草甸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无性系植物种群内由于个体的发育时间或生长位置等差异性,导致植株大小存在差异。同时,开花期往往具有一定时间范围,其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时间有所差异。本研究对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在不同生殖生长时间条件下进行大样本随机标记与取样测定实验,分析比较延长生殖生长时间下生殖分蘖株的可塑性和变化规律,为无性系植物生长和分配策略以及合理利用草地提供科学积累。主要结果如下:星星草株高和花序长分别在延长生殖1天和5天时变异系数最高,可达19.835%和23.408%;株重和花序重均在延长生殖17天时变异系数最高,可达40.198%和54.845%。虎尾草株高和花序长分别在延长生殖4天和1天时变异系数最高,达到15.43%和16.208%;株重和花序重分别在延长生殖4天和1天时变异系数最高,可达32.812%和41.198%。野大麦株重和花序重分别在延长生殖5天和9天时变异系数最高,达到22.591%和28.196%。羊草株高和花序长分别在延长生殖13天和1天时变异系数最高,达到17.082%和24.796%;株重和花序重分别在17天和1天时变异系数最高,可达32.847%和43.763%。本实验通过对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各个指标变异系数的比较发现,在延长生殖生长条件下,每个物种种群生殖分蘖株花序长可塑性均大于其株高,生物量可塑性均大于株高和花序长,且花序重可塑性均大于株重;小花数、种子数、单粒种子重和结实率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生殖分配Ⅱ的可塑性均最大。羊草生殖生长比率可塑性较强,而星星草和虎尾草均较弱。随着生殖时间的延长,星星草株高和生殖分配Ⅱ均呈线性增加;生殖生长比率呈线性减少;花序长、株重、花序重、小花数、种子数、单粒种子重、千粒重、生殖分配Ⅰ和结实率均呈指数增加;生殖分配Ⅲ呈幂函数增加。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虎尾草株高、小花数、种子数、单粒种子重、千粒重、生殖分配Ⅰ、生殖分配Ⅱ和生殖分配Ⅲ均呈线性增加;株重和花序重均呈幂函数增加;花序长和结实率均呈指数增加;生殖生长比率呈指数减少。野大麦株重、小花数、千粒重和生殖分配Ⅰ均呈线性增加;花序重、种子数、单粒种子重、生殖分配Ⅱ、生殖分配Ⅲ和结实率均呈线性增加。羊草株高、花序长、株重、花序重、小花数、种子数、单粒种子重、千粒重、生殖分配Ⅰ、生殖分配Ⅱ、生殖分配Ⅲ和生殖生长比率均呈线性增加;结实率呈幂函数增加。比较以上四个物种种群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生殖时间的延长,星星草和虎尾草的株高和花序长生长规律相同,但生物量积累规律不相同;星星草、虎尾草和野大麦生殖株的结实率规律变化相同,但生殖分配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星星草和虎尾草生殖生长比率均逐渐降低,但羊草呈升高趋势。综上所述,在延长生殖条件下,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分蘖株的生长和生物量可塑性均较强。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四个物种种群生长生殖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宋月媛[2](2020)在《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群动态研究》文中认为科尔沁沙地地处中国北方草甸草原区,在历史上曾是景色秀丽、牧草茂盛的草原。近百年来已发展为农牧交错区。因为长期过度放牧利用,不宜开垦的羊草草甸已经普遍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本研究以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群为共同对象进行动态研究,经过两年6次取样测定,对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羊草(Leymus chinensis)优势种群的密度、生物量变化,以及不同演替群落中羊草种群分株和根茎数量和生物量结构、芽年龄结构的空间变化、生殖分配可塑性与规律性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不仅在理论上揭示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群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也可为中国北方退化羊草草甸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中,两个年份不同生长期种群平均密度在羊草+虎尾草群落羊草为182.4-604.8株/m2,虎尾草为227.2-444.8株/m2;在羊草+猪毛蒿群落羊草为204.8-1280.0株/m2,猪毛蒿为51.2-124.8株/m2。在羊草+星星草群落羊草为339.2-1398.4株/m2,星星草为1094.4-3238.4株/m2;在单优羊草群落为550.4-1964.8株/m2。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演替系列各群落中多年生禾草种群密度更大,分蘖能力更强。2.在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中,两个年份不同生长期的群落生物量,2018年7月份和2019年5月份均以单优羊草群落生物量最高,分别为510.51g/m2和225.19g/m2,2018年8月份和2019年7月份均以羊草+星星草群落生物量最高,分别为565.95g/m2和431.32g/m2;两个年份的10月份均以羊草+猪毛蒿群落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82.40g/m2和432.74g/m2。羊草+虎尾草群落生物量大多显着低于其他群落。研究结果表明从群落生产力水平来看当前尚未达到以单优羊草群落占有优势性地位的恢复演替后期阶段。3.在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中,两个年份不同生长期羊草种群分蘖株由3-4个龄级组成,其中,1a分蘖株数量占49.20%-62.85%,2a占27.90%-35.72%,3a占9.07%-14.55%,4a占0.18%-2.51%,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分蘖株生物量1a占51.88%-68.21%,2a占23.97%-36.16%,3a占7.74%-31.15%,4a占0.08%-1.75%,也是呈增长型年龄结构。羊草种群根茎由3-4个龄级组成,根茎累积长度1a占32.70%-48.72%,2a占30.42%-41.46%,3a占18.89%-25.37%,4a占1.02-7.19%,呈增长型或稳定型年龄结构。根茎生物量也以1a和2a比重最大,分别为34.16%-52.31%和28.30%-39.46%,3a占17.78%-24.45%,4a占0.97%-6.24%,呈增长型或稳定型年龄结构;羊草种群芽由4-5个龄级组成,0a具有绝对优势,占44.22%-68.89%,1a次之,占15.31%-38.66%。2a占11.19%-18.41%,3a占1.95%-4.44%,4a仅在少数群落中出现,占0-0.49%,呈增长型年龄结构。随着龄级的递增,高龄级的分蘖株、根茎、芽所占比例均逐渐减少,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储藏力也不断降低,对羊草种群的贡献也越来越小。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群有旺盛的营养繁殖能力,随着恢复演替的进程在各演替群落中均可发展为单一优势种。4.在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中,两个年份羊草生殖株数量性状具有不同的生态可塑性。其中,生殖株生长的可塑性普遍相对较小,以花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9.13%-19.59%,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3.99%-14.18%;生殖株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可塑性普遍相对较大,以花序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1.10%-45.89%,生殖分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3.84%-34.99%。在四个演替群落中羊草生殖株花序长均随着株高和株生物量的增加,同时具有同速生长和异速生长两种生长调节模式;花序生物量随着株生物量的增加,在羊草+虎尾草群落中仅为异速增加,在羊草+猪毛蒿群落、羊草+星星草群落和单优羊草群落中存在同速、异速两种增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演替群落中的羊草生殖株生长策略具有共同性,均以花序生物量的生态可塑性最大,在保证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植株会将更多的能量提供给花序。

焦德志[3](2017)在《扎龙湿地保护区芦苇种群构件动态及其对土壤驱动因子响应》文中指出扎龙湿地保护区誉为丹顶鹤的故乡,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拥有自然景观最为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芦苇在保护区中既可形成大面积优势种群落,也可形成亚优势种或者共生种群落,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芦苇作为世界广布种植物,其个体将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等发生系列的生态可塑性响应,其种群将通过数量特征的改变来进行适应性调节。但对于芦苇在异质生境系列其个体形态结构变化和生长可塑性与适应性、其种群各构件数量特征对异质生境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及其调节规律等,则缺少系统的实验研究。为此,开展构件水平芦苇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芦苇不同构件及种群生长发育节律,也能够解释环境条件对构件及种群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广布种的趋异适应机理提供依据,为扎龙湿地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植物种群生态学调查与分析方法,对扎龙湿地保护区4个生境(旱生生境、湿生生境、水生生境和盐碱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等构件进行了时间系列动态的实地调查,比较了芦苇种群构件结构特征的差异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对芦苇种群分株、根茎和根茎芽的影响;采用植物组织解剖学方法,对4个生境芦苇叶片显微特征进行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4个生境芦苇种群在个体生长和生产上存在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其中,不同生育期分株高度和分株生物量均以水生生境最高,盐碱生境最低,分株高度平均值最大为最小的1.5-2.3倍,各生境内的变异系数为8.07-17.61%之间,4个生境间的变异系数为19.45-31.56%之间;分株生物量平均值最大为最小的2.0-5.1倍,各生境内的变异系数为24.92-79.82%之间,4个生境间的变异系数在33.43-55.61%之间。(2)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等数量在生境间的差异及其差异序位均相对稳定,种群动态均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其中,不同生育期种群密度均以湿生生境最大为287-455株/m2,盐碱生境最小为128-305株/m2;种群生物量均以水生生境最大为644.7-5818.9g/m2,盐碱生境最小为194.4-874.8g/m2。种群根茎长度和根茎生物量均以湿生生境最大,分别为13754-17446cm/m3,1063.6-1379.6 g/m3,盐碱生境最小,分别为7898-9877cm/m3,587.0-787.3 g/m3,种群根茎干物质贮量均以旱生生境最大为8.0-9.6 g/100cm,盐碱生境最小为5.4-6.6 g/100cm。种群芽库存量、输入量均以湿生生境最大,分别为2245-3159个/m3,327-2197个/m3,盐碱生境最小,分别为1399-1598个/m3,114-960个/m3;输出量均以水生生境最大为663-673个/m3,盐碱生境最小为261-357个/m3;休眠量均以盐碱生境最大为962-2245个/m3,水生生境最小为631-1286个/m3。(3)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诸数量的季节动态均具有比较稳定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变化的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其中,分株高度、密度持续增加至8月份;单个分株生物量和种群生物量持续增加至9月份;根茎长度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增加的趋势;根茎生物量、干物质贮量和根茎芽库存量均从6月份逐渐减少,8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7月份以后,根茎芽输入量、输入率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生育期根茎芽输出量均相对稳定,休眠量、休眠率、输出率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死亡量、死亡率均较低且无规律性波动。(4)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诸数量的季节性和随着龄级的变化均可用拟合方程进行定量刻画。其中,分株高度、密度,分株和种群生物量与返青后实际生长时间之间均较好地符合对数函数关系;根茎长度,根茎芽输入量、输入率,根茎芽休眠量、休眠率,不同龄级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比率,不同龄级根茎芽数量和比率与返青后实际生长时间之间以及根茎芽休眠率和萌发率与龄级之间均较好地符合直线函数关系;根茎生物量、干物质贮量,不同龄级根茎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芽库存量与返青后实际生长时间之间以及根茎干物质贮量与龄级之间均较好地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其拟合方程均达到了P<0.05的显着水平。(5)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等构件的诸数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其中,分株高度、密度以及分株和种群生物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分株密度与根茎长度、根茎芽库存量和输入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根茎芽休眠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根茎芽库存量、输入量和输出量与根茎长度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6)4个生境的5个土壤因子对芦苇种群分株、根茎、根茎芽具有不同的驱动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pH对分株数量驱动作用较大,其中,含水量为正向驱动,pH为负向驱动;而对于根茎数量,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为正向驱动,pH为负向驱动;对于根茎芽数量,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为正向驱动,pH和速效磷为负向驱动。(7)4个生境芦苇种群的根茎和根茎芽在6月份均由5个龄级(2-6a)组成,7-10月份均由6个龄级(1-6a)组成。随着生育期的进程,1a根茎的长度、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均不断增加,2a、3a根茎长度相对稳定,4-6a根茎长度逐渐减小;2-4a根茎生物量先减少后增加,5a、6a根茎生物量逐渐减少;2-5a根茎干物质贮量先减少后增加,6a根茎干物质贮量逐渐减少;1a根茎芽数量逐渐增加,2-6a根茎芽数量逐渐减少。根茎和根茎芽在生长季的中前期均呈衰退型年龄结构,生长季的末期又均转为增长型年龄结构。芦苇种群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在根茎和根茎芽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来维持种群的稳定和更新。(8)4个生境芦苇叶片的叶脉、刺突、气孔、解剖结构及叶绿体在形态、数量、分布等均发生趋异适应的改变。其中,叶脉间距离在湿生生境和水生生境的均匀分布,旱生生境和盐碱生境变为宽窄交替,叶脉的厚壁细胞也由方形变成近方形,甚至马鞍形或半月形等;湿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叶片刺突为3列,旱生生境和盐碱生境则为4列,刺突密度以盐碱生境最大,水生生境最小;气孔数量以盐碱生境最大,水生生境最小,气孔面积占叶片面积比率以水生生境最大,盐碱生境最小;旱生生境和盐碱生境叶绿体呈长梭形,体积较小,多贴壁分布,湿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叶绿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分布在整个叶肉细胞中。

张剑[4](2015)在《东北碱化草地两种碱茅属无性系植物繁殖生态及其适应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了多样的繁殖特性,许多植物尤其是多年生禾草均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来产生后代,植物如何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生长季的进程权衡这两种繁殖方式及生物量分配,是植物生态学中热点科学问题。东北碱化草地演替系列的主要植物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和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均是碱茅属的多年生丛生型无性系禾草,其营养繁殖与有性生殖力均较强。本文以这两种代表性碱茅属植物为研究对象,从无性系生长与生产、种群生活史格局、有性生殖分配、生长不整齐性与有性繁殖对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两种植物在不同碱化生境、不同生育期内的繁殖权衡及趋同适应机理。所得结果与结论主要如下:1.无性系生长包括丛径大小和构件数量的变化。3个演替群落序列不同生育期朝鲜碱茅和星星草无性系丛径均以单优群落(PC1,PT1)最大,无性系生长中各构件的数量变异度均普遍大于丛径的变异度,生殖株重和花序重的变异度普遍较大,株重变异度普遍较小。不同生育期朝鲜碱茅无性系生殖分配(RAⅠ、RAⅡ、RAⅢ)在3个群落之间基本相近。不同群落序列不同生育期单优群落的朝鲜碱茅无性系丛径均极显着大于星星草(P<0.01)。两种碱茅无性系各分株数量及生物量均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性,生殖分配在生殖株构件水平和无性系水平也存在种间差异。不同生育期,朝鲜碱茅和星星草无性系总分株数、生殖株数、总株重、生殖株重均随着丛径的增加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函数形式增加(P<0.05或P<0.01)。除个别群落外,不同生育期,朝鲜碱茅和星星草无性系生殖株数、生殖株重、总株重、花序重均随总株数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线性函数形式增加(P<0.05或P<0.01);生殖株数、生殖株重、花序重随总株重亦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线性函数形式增加(P<0.05或P<0.01)。2.朝鲜碱茅和星星草的生活史过程由两个相辅相成的循环构成,共同维系着种群的更替与延续。其中,有性生殖循环由种子-实生苗-营养株-生殖株-种子构成;营养繁殖循环由冬性苗、春性苗和芽-营养株-冬性苗、春性苗和芽构成。不同生育期各构件对种群营养繁殖的贡献不同。在返青期,两个种群均以营养繁殖产生且成功越冬的冬性苗的贡献最大,朝鲜碱茅为83.7-86.4%,星星草为85.0-86.4%;在开花期和蜡熟期,两个种群均以营养株所占比例最大,朝鲜碱茅为60.6-68.4%,星星草为48.0-51.7%;在休眠期,随着生长季末期的到来,两个种群构件逐渐转变成为冬性苗与冬性芽,二者所占比例之和高达97.9-99.0%,为翌年种群的更新进行了充足储备。在生活史格局、构件的贡献与周转上具有种间的趋同性。在开花期和蜡熟期,不同群落两种碱茅种群在营养繁殖力、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生殖分配Ⅰ以朝鲜碱茅显着高于星星草;生殖分配Ⅲ则星星草显着高于朝鲜碱茅。营养株与生殖株的周转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营养株以朝鲜碱茅显着高于星星草,而生殖株则朝鲜碱茅远低于星星草。3.不同生育期两种碱茅的生殖株数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尤以花序重的变异系数最大,朝鲜碱茅为39.3%-89.0%,星星草更是达到了37.7%-64.4%。朝鲜碱茅的生殖分配在生殖生长前期普遍较高,其中抽穗初期是星星草的1.7倍,抽穗期为星星草的1.4倍,但是进入开花期后二者差异不显着,进入成熟期后呈现趋同。星星草的生殖生长特性与株高之间大多呈显着的直0线正相关,而朝鲜碱茅主要呈显着的指数正相关。两种碱茅生殖株的生长与分配的表型可塑性与规律性上既具有种间的趋同性,也具有种间的趋异性。4.两种碱茅无论抽穗开花的时期早晚,所有生殖株都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成熟。在整个生殖生长时间内,两种碱茅生殖株的数量性状均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延迟生殖生长时间16天,朝鲜碱茅生殖株的数量性状均有显着增加,其中株高为30.04%、花序长为41.54%、花序重为2.24倍、株重为1.37倍、成熟种子重为2.57倍及千粒重为50.6%;延迟生殖生长时间19天,星星草生殖株的数量性状也均有显着增加,株高为24.09%,花序长为75.23%,花序重为3.68倍、株重为1.66倍、成熟种子重为5.29倍、千粒重为1.11倍。生殖株生长的不整齐性与抽穗开花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线性函数、幂函数或指数函数的回归分析中,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朝鲜碱茅各生殖数量性状多以线性增长规律的确定系数(R2)最大,星星草则以指数增长规律的确定系数(R2)最大,两种碱茅生殖株在生殖生长时间延长后,其生长与分配的表型可塑性上具有种间的趋同性,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具有种间的趋异性。

张学勇[5](2012)在《辽东半岛结缕草种群动态及其生活史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是一种典型的无性系草本植株,既具有地下根状茎又具有地上匍匐茎。我国大面积的野生结缕草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当地宝贵的乡土资源植物。本文以分布在辽东半岛的结缕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缕草实验无性系建立、观测和天然种群两个生长季的取样研究,分析了结缕草实验无性系的扩展动态规律及内在扩展机理,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结缕草天然种群的动态及机理,按着结缕草生活史模型,阐述了结缕草种群的生活史格局。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在栽培条件下,经过一个生长季的生长,结缕草实验无性系大小的可塑性较大,但均遵循着规律性的时间生长和空间扩展。随着生长时间的进程,无性系分株构件种群以指数函数规律增加,匍匐茎主茎长度以直线函数规律伸长,主茎间隔子数量则以对数函数规律增加。在空间扩展上,无性系半径随着时间以直线函数规律延伸,面积随着时间以指数函数规律扩展,分株种群的数量则随着半径的延伸以指数函数规律增加,随着面积的扩展以直线函数规律增加,主茎间隔子数量随着半径的延伸以直线函数规律增加,随着面积的扩展以对数函数规律增加。2.对于天然结缕草种群,在两个生长季内未火烧样地的分株构件种群波动较小,火烧样地的在6、7月份出现密度峰值,波动较大,林下样地的分株密度在2005年的5月和10月出现峰值,在2006年波动很小。3个样地结缕草芽构件种群的变化趋势相似,在10月份达到密度峰值。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的苗构件种群在生长季内的变化趋势相似,林下样地的则与其分株种群的变化趋势相似。结缕草根状茎的长度在3个样地中均是在生长季的两端高,在生长季的中间期较低。3.未火烧样地的枯落物生物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而火烧样地枯落物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内虽有上下波动但幅度不大。在生长季内各月份火烧样地的其他植物种株数、生物量均小于未火烧样地的。火烧清除了样地的枯落物,改善了结缕草生长的生态条件,同时火烧能够导致其他植物种的植物体及种子死亡,而对结缕草自身的影响较小,因为结缕草主要靠营养繁殖,其主要繁殖体根状茎储藏在地下,分株直立茎的分生生长点基本贴于地表或潜在地下,而且受到叶鞘的包覆保护。这样,火烧样地结缕草种群各构件的数量整体上均高于未火烧样地的。林下样地由于受到光照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各构件的数量整体上低于未火烧样地的。4.在未火烧样地、火烧样地和林下样地各月份的结缕草种群阶段结构中,整体上营养株所占的百分比均最高,平均64.5%以上,芽所占的百分比次之,平均为18.5%,除了生殖株以外苗所占的百分比最小,平均为14.2%。在结缕草种群生物量结构中,整体上茎生物量所占的百分比均最高,平均为51.7%,叶鞘生物量所占的百分比次之,平均为24.9%,叶片生物量的百分比最小,平均为23.3%。5.火烧样地在5-6月间结缕草种群的增长率最大(λ=1.1247),而在9-10月间种群增长率(λ=0.557)明显小于1。未火烧样地在8-9月间种群增长率最大(λ=1.1374),而在9-10月间种群增长率(λ=0.674)明显小于1。林下样地在8-9和9-10月间种群增长率分别为λ=1.1141和λ=1.1904,在整个生长季未出现负增长(λ <1)。3个样地结缕草种群生活史的主路径均是“营养株路径”,生长季的各月份间营养株的保持对种群增长率的贡献最大,维系着种群的相对稳定。种群增长率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转移等级的繁殖和生长对种群增长率的贡献。6.营养繁殖在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活史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结缕草种群营养繁殖格局在天然结缕草种群和实验结缕草种群中明显不同。天然结缕草种群的营养繁殖体由根状茎、匍匐茎和分株直立茎的分蘖节组成,而且以根状茎为主,根状茎对芽和苗的贡献率分别大于95%和90%;实验结缕草种群的营养繁殖体由分蘖节和匍匐茎组成,二者扮演着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作用。实验结缕草种群营养繁殖力随着时间以指数函数增加;天然结缕草种群营养繁殖力随着时间在不同时期内大小差异较大,且不同样地间繁殖力的时间格局存在不同,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在生殖期以前和果后营养期均表现出较高的营养繁殖力,而林下样地在生长季的前期其营养繁殖力较低,至7-8和9-10月份间各出现一个峰值。7.不同生境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株的数量特征主要受控于环境资源的限制,但不同生境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株的株高、花序长的不同变化及其比率关系蕴涵着其个体生殖生长具有自身调节策略。火烧并未改变每花序种子数、花序长、生殖生长比率、每花序种子重及生殖分配与生殖株高度间的定量关系,但火烧极显着地增加了生殖株密度,极显着地降低了结缕草每花序种子数,对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种子单位产量是未火烧的1.85倍。火烧样地土壤种子库中结缕草种子的数量也相应地高于未火烧样地的。8.牛、羊通过自己的粪便散布结缕草种子,牛粪、羊粪中结缕草种子的数量分别为101.70、6.88粒/g,牛粪和羊粪中结缕草种子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的,牛粪中建植的种苗数是134.40株/牛粪样,羊粪中建植的种苗数是0.17株/羊粪球。羊粪的质地对种苗的建植有不利的影响,牛粪的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在自然界中牛粪样块还可以作为更新斑块,更有利于结缕草种群的有性更新。9.结缕草种群的总生物量及各构件生物量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以线性函数增加,各构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间亦均表现为线性函数关系,总生物量增量的56.43%分配给分株,43.57%分配给根状茎,分株构件生物量增量的49.77%分配给叶片,50.23%分配给叶鞘,叶片、叶鞘和根状茎构件生物量的积累按1:1.1:1.6比例形成。

周婵,白丹,张卓,杨允菲,李建东[6](2012)在《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有性生殖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无样方采样法,对长岭、图牧吉和沽源自然草原不同土壤类型5种叶色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羊草叶色渐变群有性生殖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有性生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具有可塑性变化。不同土壤类型5种叶色羊草的穗长、穗重、小穗数、单穗籽粒数、结实率、单穗籽粒重及生殖分配Ⅰ,Ⅱ和Ⅲ最大值多数出现在沽源地区;羊草籽粒千粒重的变化幅度较小;相同土壤类型不同叶色羊草、相同叶色不同土壤类型羊草其茎重、鞘重、叶总重、植株总重等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但与中间过渡叶色之间差异多数不显着;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的茎重最大,其次为鞘重和叶重。因此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采取有性生殖调节策略和资源分配策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张涛[7](2010)在《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生殖器官构件的表型可塑性》文中研究表明在开花期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朝鲜碱茅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中,光合构件、有性生殖构件、营养繁殖构件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支持构件、非生殖构件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均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丁雪梅,李玉梅,赵云,杨传社,沈景林[8](2010)在《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的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量研究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功能构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挖掘整个无性系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不同构件的生产与无性系生产的关系、无性系生殖株与其组分构件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生物量随丛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P<0.05);而营养繁殖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丛径对各功能构件生物量的制约程度为: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营养繁殖构件;生殖株和营养株生物量随无性系全体构件生物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P<0.05),而全体构件生物量与分蘖苗生物量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生殖株茎、叶与花序生物量皆与生殖株生物量呈线性函数增长(P<0.05),茎、花序和叶生物量的积累按7∶2∶1比例形成。[结论]为丛生型无性植物种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姜世成[9](2010)在《松嫩盐碱化草地水盐分布格局及盐碱裸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及畜牧业发展基地,但由于近年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强,导致该地域草地面积减少,植被退化严重,草地盐碱化程度加剧,严重限制了该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松嫩盐碱化草地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盐迁移过程、不同盐碱化程度草地水盐分布的时空格局,利用创建微生境、增加空间异质性、人工促进增加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适时种子介入与充分利用自然周期性规律等方法,为松嫩盐碱化草地改良提供一个方法快速有效、成本低廉、可持续及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方法。论文实验部分在东北师范大学松嫩平原羊草草地野外实验站进行,研究松嫩不同盐碱化程度草地及土壤消融期的水分、盐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研究扦插玉米秸秆并撒播多年生禾草种子,不同筑垄、翻耙,适时浅耙并撒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等多种改良措施下盐碱裸地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松嫩盐碱化草地季节性冻融作用是诱发土壤发生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冻结历时半年之久,在土壤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表现为上渗型,携带深处的土壤盐分向上迁移,形成“隐蔽性积盐”。冻结层消融过程中,消融的水分向上和向下运移,向下水分因冻结层阻隔,在融冻过渡层上易形成滞水潴积现象,逐渐向上迁移的土壤水分带动深层土壤盐分向上运动,水分从地表蒸发,水中的盐分积聚于表层土壤,使表层土壤盐分增高,形成表层土壤盐分春季“大爆发”。与羊草草地相比,盐碱裸地在冻融过程中水分降低,表层盐分表聚强烈。改善盐碱裸地地表覆盖力能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能抑制盐分表聚。松嫩盐碱化草地土壤水分与盐分受大陆性季风性气候特点的影响,表现了较强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松嫩盐碱化草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在春秋季节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四种生境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最高、随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为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 community),其次是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y),盐碱裸地变幅最小。盐碱化草地土壤剖面盐分基本上呈现“楔”形分布,羊草群落、朝鲜碱茅群落(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 community)和盐碱裸地三种生境土壤剖面盐分呈现出上高下低,而芦苇群落呈现出上低下高的分布。在春季蒸发拉力、植物蒸腾作用的作用下,土壤盐分表现出深层土壤盐分向上迁移,积聚在表层土壤中;而在夏季降水淋溶下,积累于土壤表面向下运动到深层,盐碱裸地与朝鲜碱茅群落土壤剖面盐分季节动态变化明显。6月末、7月初雨季初期,盐碱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较低、含水量增高期是进行盐碱化草地改良的最佳时期。对于中度盐碱化草地,深翻作业的改良效果并不显着。由于深翻的耕层较深,导致深层较高盐分的土壤翻至表层,同时易造成多年生植物死亡。对于中度盐碱化羊草草地的恢复应采取封育的措施,或对其实施浅耙。适时浅耙撒播野大麦改造盐碱裸地的方法快速、有效。适时对盐碱裸地进行浅耙并撒播野大麦,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快速增加植被覆盖力。降水淋盐并为野大麦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了野大麦种子萌发、定居并成功越冬。翌年一年生虎尾草能继续改善土壤理化环境,并对野大麦起到保育作用。野大麦分蘖能力较强,其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确保野大麦种群在盐碱裸地上得以维持。筑垄能快速地增加盐碱裸地覆盖力,达到植被快速建植的目的。盐碱裸地土壤种子库种子种类单一,数量匮乏,筑垄并提供种子源对于盐碱裸地植被建植更为快速和有效。筑小垄能更有效地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盐分,从而对植被恢复更为有利。扦插玉米秸秆并撒播多年生植物种子能快速恢复盐碱裸地植被。扦插玉米秸秆能创建适宜的安全立地或微生境(如扦插秸秆)利于初始植被重建,并有助于提供一个更好的、更安全的安全立地或微生境,利于后期植被恢复和演替。其较低廉的改良成本使大面积、大范围推广使用该方法称为可能。因此采用扦插玉米秸秆改良盐碱裸地,符合现代恢复生态学“恢复方法有效、成本低廉、效果可持续、操作简单易推广”的恢复原则,特别适宜于在其他区域中具有紧实土壤表面、干旱的、有盐碱影响的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推广应用。

李小钌,刘晓东,邢军会,倪宏伟[10](2009)在《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生长及生殖分配的表型可塑性调节》文中研究表明在三江平原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籽实成熟期间,广泛采集生殖分蘖株,测定和分析了不同高度级别分蘖株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高与雌小穗数、小花数、穗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株生物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种子数、种子生物量呈显着的幂指数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呈极显着的直线负相关关系;生殖分配Ⅰ平均(19.78±2.36)%,生殖分配Ⅱ平均(6.94±2.68)%,毛果苔草对有性生殖的投入极低。生殖分配Ⅰ与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均呈显着的幂指数负相关,生殖分配Ⅱ与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的直线负相关。毛果苔草生殖分株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表现出的规律性,反应了天然生境条件下毛果苔草种群生长与生殖的适应性。

二、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种群有性生殖构件的数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种群有性生殖构件的数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常见草原植物延迟抽穗对种群繁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无性系植物种群研究进展
    1.2 无性系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无性系植物延迟生殖概况
        1.2.2 无性系植物生殖分配研究进展
    1.3 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标记与取样
        2.2.2 样品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对生殖株生长指标可塑性的影响
        3.1.1 星星草生殖株生长指标的可塑性
        3.1.2 虎尾草生殖株生长指标的可塑性
        3.1.3 羊草生殖株生长指标的可塑性
        3.1.4 三种种群生殖株生长指标的可塑性比较
    3.2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对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可塑性的影响
        3.2.1 星星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可塑性
        3.2.2 虎尾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可塑性
        3.2.3 野大麦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可塑性
        3.2.4 羊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可塑性
        3.2.5 四种种群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可塑性比较
        3.2.5.1 四种种群生殖株株重和花序重的可塑性比较
        3.2.5.2 四种种群生殖株小花数和种子数的可塑性比较
        3.2.5.3 四种种群生殖株单粒种子重和千粒重的可塑性比较
    3.3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对生物量分配可塑性的影响
        3.3.1 星星草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
        3.3.2 虎尾草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
        3.3.3 野大麦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
        3.3.4 羊草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
        3.3.5 四种种群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比较
        3.3.5.1 四种种群生殖株生殖分配的可塑性比较
        3.3.5.2 四种种群生殖株结实率的可塑性比较
        3.3.5.3 三种种群生殖株生殖生长比率的可塑性比较
    3.4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
        3.4.1 星星草生殖株生长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4.2 虎尾草生殖株生长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4.3 羊草生殖株生长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4.4 三种种群生殖株生长规律的比较
    3.5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的变化规律
        3.5.1 星星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5.2 虎尾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5.3 野大麦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5.4 羊草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指标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5.5 四种种群生殖株生物量与数量规律的比较
    3.6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
        3.6.1 星星草生物量分配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6.2 虎尾草生物量分配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6.3 野大麦生物量分配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6.4 羊草生物量分配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3.6.5 四种种群生物量分配规律的比较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对有性生殖生殖指标可塑性的影响
    4.2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有性生殖生殖指标的变化规律
    4.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进展
    1.2 无性系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种群繁殖策略的研究进展
    1.4 恢复演替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取样和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及其生物量的演替规律
        3.1.1 优势种群密度变化的比较
        3.1.2 群落及优势种群生物量变化的比较
    3.2 羊草种群营养繁殖构件年龄结构的演替规律
        3.2.1 分株年龄结构变化的比较
        3.2.2 根茎年龄结构变化的比较
        3.2.3 芽年龄结构变化的比较
        3.2.4 不同龄级分蘖株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
        3.2.5 不同龄级根茎储藏力和营养繁殖力
    3.3 羊草生殖株数量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的演替规律
        3.3.1 数量特征比较
        3.3.2 生殖生长比率可塑性比较
        3.3.3 生殖分配可塑性比较
        3.3.4 生殖生长特征和株高/株重的关系
        3.3.5 生殖分配特征和株高/株生物量的关系
4.讨论与结论
    4.1 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群的密度动态
    4.2 恢复演替系列群落及优势种群生物量动态
    4.3 恢复演替系列羊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4.4 恢复演替系列羊草种群不同龄级构件对种群生存与发展的贡献
    4.5 恢复演替系列羊草种群生殖株的生态可塑性
    4.6 恢复演替系列羊草种群的生殖分株同速与异速生长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扎龙湿地保护区芦苇种群构件动态及其对土壤驱动因子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的适应与趋异适应
    1.3 植物种群构件理论及研究现状
        1.3.1 植物种群构件概念
        1.3.2 植物种群构件理论基本内容
        1.3.3 植物种群构件研究现状
    1.4 芦苇研究现状
        1.4.1 芦苇的生态型研究
        1.4.2 环境因子对芦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1.4.3 芦苇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4 松嫩平原芦苇生物生态特性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目标
    1.7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分株动态研究方法
        2.2.3 根茎动态研究方法
        2.2.4 土壤理化特性测定方法
        2.2.5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2.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数量特征及动态
    3.1 分株生长可塑性及季节动态
        3.1.1 分株高度
        3.1.2 分株生物量
    3.2 种群分株密度空间和季节动态
        3.2.1 不同生境分株密度的空间动态
        3.2.2 不同生境分株密度的季节动态
    3.3 种群生物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3.3.1 不同生境种群生物量的空间动态
        3.3.2 不同生境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3.4 种群分株数量特征间相关性
    3.5 种群分株数量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3.6 讨论
        3.6.1 植物生长与生产的表型可塑性
        3.6.2 植物生长发育的时间节律性
        3.6.3 植物生长和物质积累规律的定量刻画
        3.6.4 植物分株数量特征对土壤驱动因子的响应
第四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的数量特征及动态
    4.1 种群根茎长度空间和季节动态
        4.1.1 不同生境根茎长度的空间动态
        4.1.2 不同生境根茎长度的季节动态
    4.2 种群根茎生物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4.2.1 不同生境根茎生物量的空间动态
        4.2.2 不同生境根茎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4.3 种群根茎干物质贮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4.3.1 不同生境根茎干物质贮量的空间动态
        4.3.2 不同生境根茎干物质贮量的季节动态
    4.4 根茎数量特征与种群构件数量特征和土壤因子的关系
        4.4.1 根茎长度与分株密度的关系
        4.4.2 种群根茎数量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5 讨论
        4.5.1 根茎生长的生物学与适应意义
        4.5.2 根茎养分贮藏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4.5.3 根茎长寿的物质基础
        4.5.4 根茎数量特征对土壤驱动因子的响应
第五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的数量特征及动态
    5.1 种群芽库存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5.1.1 不同生境芽库存量的空间动态
        5.1.2 不同生境芽库存量的季节动态
    5.2 种群芽流通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5.2.1 芽输入量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2.2 芽输出量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2.3 芽休眠量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2.4 芽死亡量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3 种群芽流通率空间和季节动态
        5.3.1 芽输入率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3.2 芽输出率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3.3 芽休眠率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3.4 芽死亡率的空间和季节动态
    5.4 芽库和芽流与种群构件数量特征和土壤因子的关系
        5.4.1 芽库和芽流与分株密度的关系
        5.4.2 芽库和芽流与根茎长度的关系
        5.4.3 种群芽库和芽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5 讨论
        5.5.1 芽库和芽流变化的有序性及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5.5.2 无性系植物芽库对种群地上更新的贡献
        5.5.3 芽库和芽流数量特征对土壤驱动因子的响应
第六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构件年龄结构及动态
    6.1 根茎长度年龄结构空间和季节动态
        6.1.1 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
        6.1.2 不同龄级根茎长度的空间动态
        6.1.3 不同龄级根茎长度的季节动态
    6.2 根茎生物量年龄结构空间和季节动态
        6.2.1 根茎生物量的年龄结构
        6.2.2 不同龄级根茎生物量的空间动态
        6.2.3 不同龄级根茎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6.3 不同龄级根茎干物质贮量空间和季节动态
        6.3.1 不同龄级根茎干物质贮量的空间动态
        6.3.2 不同龄级根茎干物质贮量的季节动态
    6.4 讨论
        6.4.1 根茎构件年龄结构调节的生物学意义
        6.4.2 根茎构件养分贮藏与营养繁殖力
        6.4.3 根茎构件干物质贮量及其长寿性
第七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构件年龄结构及动态
    7.1 根茎芽年龄结构空间和季节动态
        7.1.1 根茎芽的年龄结构
        7.1.2 不同龄级根茎芽数量的空间动态
        7.1.3 不同龄级根茎芽数量的季节动态
    7.2 不同龄级根茎芽类型结构谱及其动态
    7.3 不同类型根茎芽的变化规律
    7.4 讨论
        7.4.1 植物构件年龄结构研究方法及其科学评价
        7.4.2 根茎芽构件年龄结构调节的生物学意义
        7.4.3 芦苇根茎芽与根茎共存亡
        7.4.4 生长季不同时期潜在种群对种群动态预测的差异性
第八章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叶片显微特征
    8.1 叶片叶脉显微特征
    8.2 叶片刺突显微特征
    8.3 叶片气孔显微特征
    8.4 叶片及组织结构特征
    8.5 讨论
        8.5.1 植物解剖结构的改变与趋异适应
        8.5.2 植物叶片解剖结构与代谢途径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东北碱化草地两种碱茅属无性系植物繁殖生态及其适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性系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无性系生长
        1.1.2 无性系构件结构
        1.1.3 无性系生理整合
        1.1.4 无性系觅养行为
    1.2 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植物繁殖生态学发展简史
        1.2.2 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1.3 碱茅属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碱茅属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3.2 朝鲜碱茅研究进展
        1.3.3 星星草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2.1.1 地理概况与气候特点
        2.1.2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无性系生长可塑性与种群生活史格局的实验设计及取样方法
        2.2.2 不同生育期有性生殖分配及缩短生殖生长时间的实验设计及取样方法
        2.2.3 生殖株延长生殖生长的实验设计及取样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无性系生长可塑性分析方法
        2.3.2 无性系及构件生长规律分析方法
        2.3.3 无性系生活史格局分析方法
        2.3.4 生殖分配生态可塑性分析方法
        2.3.5 缩短生殖生长时间分析方法
        2.3.6 延迟生殖生长时间分析方法
        2.3.7 生殖生长规律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两种碱茅属植物种群无性系生长及构件数量特征
    3.1 演替群落不同生育期无性系大小及其组成的数量特征
        3.1.1 朝鲜碱茅无性系生长与生产
        3.1.2 星星草无性系生长与生产
    3.2 演替系列不同生育期无性系生长规律
        3.2.1 无性系生长特征与丛径的关系
        3.2.2 无性系生长特征与总株数的关系
        3.2.3 无性系生长特征与总株重的关系
    3.3 演替系列不同生育期无性系生产规律
        3.3.1 无性系生产特征与丛径的关系
        3.3.2 无性系生产特征与总株数的关系
        3.3.3 无性系生产特征与总株重的关系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两种碱茅属植物种群生活史格局动态
    4.1 朝鲜碱茅和星星草的生活史
    4.2 营养繁殖
        4.2.1 不同生育期构件的组成及营养繁殖贡献
        4.2.2 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繁殖力
    4.3 有性生殖
        4.3.1 生殖株的生物量结构
        4.3.2 生殖株的生殖再分配
    4.4 分蘖株的周转率
        4.4.1 营养株的周转率
        4.4.2 生殖株的周转率
    4.5 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和生产力特征
        4.5.1 开花期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
        4.5.2 蜡熟期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
        4.5.3 开花期无性系构件的生产力
        4.5.4 蜡熟期无性系构件的生产力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两种碱茅属植物种群有性生殖分配的生态可塑性
    5.1 生殖株的数量特征
        5.1.1 不同生育期朝鲜碱茅的生态可塑性
        5.1.2 不同生育期星星草的生态可塑性
        5.1.3 两种碱茅属植物生殖分配的比较
    5.2 生殖株构件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5.2.1 生殖生长特性与株高/株重的关系
        5.2.2 生殖分配特性与株高/株重的关系
    5.3 星星草生殖株构件随缩短生殖生长时间的规律变化
        5.3.1 抽穗初期
        5.3.2 抽穗期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两种碱茅属植物种群生殖株生长的不整齐性与有性繁殖对策
    6.1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长的不整齐性分析
        6.1.1 朝鲜碱茅生殖株生长的可塑性
        6.1.2 星星草生殖株生长的可塑性
        6.1.3 两种碱茅生殖株生长的可塑性比较
    6.2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产的不整齐性分析
        6.2.1 朝鲜碱茅生殖株生产的可塑性
        6.2.2 星星草生殖株生产的可塑性
        6.2.3 两种碱茅生殖株生产的可塑性比较
    6.3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分配的不整齐性分析
        6.3.1 朝鲜碱茅生殖株分配的可塑性
        6.3.2 星星草生殖株分配的可塑性
        6.3.3 两种碱茅生殖株分配的可塑性比较
    6.4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长的变化规律
        6.4.1 朝鲜碱茅生殖株生长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4.2 星星草生殖株生长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4.3 两种碱茅生殖株生长规律的比较
    6.5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生产的变化规律
        6.5.1 朝鲜碱茅生殖株生产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5.2 星星草生殖株生产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5.3 两种碱茅生殖株生产规律的比较
    6.6 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分配的变化规律
        6.6.1 朝鲜碱茅生殖株分配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6.2 星星草生殖株分配的数量特征与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的关系
        6.6.3 两种碱茅生殖株分配规律的比较
    6.7 不同延长生殖生长时间生殖株的生长分析
        6.7.1 花序长与株高∕株重的关系
        6.7.2 花序重与株重的关系
        6.7.3 种子重与株重的关系
        6.7.4 种子重与花序重的关系
    6.8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无性系生长调节
    7.2 生活史格局调节
    7.3 有性生殖分配调节
    7.4 生长的不整齐性与有性繁殖对策调节
    7.5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辽东半岛结缕草种群动态及其生活史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植物种群生态学
        1.1.1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
        1.1.2 植物构件种群生态学
    1.2 植物生殖生态学
    1.3 植物生活史及种群生活史格局
    1.4 干扰生态学
    1.5 结缕草研究概况
        1.5.1 结缕草简介
        1.5.2 结缕草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概况
    2.2 结缕草实验无性系生长的研究方法
        2.2.1 实验无性系的定植
        2.2.2 实验无性系的观测
        2.2.3 实验无性系的取样
    2.3 天然结缕草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
        2.3.1 样地的设置与处理
        2.3.2 样地的取样与处理
    2.4 结缕草种群构件结构的研究方法
        2.4.1 样地的选择
        2.4.2 研究方法
    2.5 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的研究方法
        2.5.1 生殖株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
        2.5.1.1 样地的选择
        2.5.1.2 研究方法
        2.5.2 火烧对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影响的研究
        2.5.2.1 样地的选择
        2.5.2.2 研究方法
    2.6 草食动物对结缕草种子散布的研究方法.
        2.6.1 试验材料
        2.6.2 种子散布量测定
        2.6.3 种子萌发实验
        2.6.4 种子生活力测定
        2.6.5 种苗建植实验
    2.7 转移概率矩阵的构建及弹性分析
        2.7.1 转移矩阵的构建
        2.7.2 弹性分析
    2.8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缕草实验无性系的生长与扩展规律
    3.1 无性系生长的时间规律
        3.1.1 无性系分株构件种群生长的时间规律
        3.1.2 无性系主茎生长的时间规律
        3.1.3 无性系间隔子数量及长度的时间动态
    3.2 无性系的空间扩展规律
        3.2.1 无性系空间扩展的时间规律
        3.2.2 无性系分株构件种群的空间扩展规律
        3.2.3 无性系间隔子数量的空间扩展规律
    3.3 无性系构件间的数量关系
        3.3.1 无性系分株、匍匐茎构件数量及其生物量间的关系
        3.3.2 无性系分株和匍匐茎构件数量与间隔子数量的关系
        3.3.2.1 无性系分株构件数量与间隔子数量的关系
        3.3.2.2 无性系匍匐茎构件数量与间隔子数量的关系
        3.3.3 无性系构件数量与无性系空间大小的关系
        3.3.3.1 分株构件数量和生物量与无性系空间大小的关系
        3.3.3.2 匍匐茎构件数量和生物量与无性系空间大小的关系
    3.4 讨论和结论
第四章 辽东半岛结缕草种群动态及其机理
    4.1 分株数量动态
    4.2 芽数量动态
    4.3 苗数量动态
    4.4 根状茎和匍匐茎的数量动态
        4.4.1 根状茎
        4.4.2 匍匐茎
    4.5 间隔子的数量动态
        4.5.1 根状茎间隔子
        4.5.2 匍匐茎间隔子
    4.6 枯落物的数量动态
    4.7 其他植物种动态
        4.7.1 数量动态
        4.7.2 生物量动态
    4.8 生物量结构动态
        4.8.1 叶片生物量动态
        4.8.2 叶鞘生物量动态
        4.8.3 茎生物量动态
        4.8.4 生物量结构动态
    4.9 阶段结构动态
    4.10 转移率和种群增长率
        4.10.1 转移率
        4.10.2 种群增长率
    4.11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结缕草种群生活史格局
    5.1 结缕草的生活史
    5.2 营养繁殖
        5.2.1 繁殖体的组成及其营养繁殖贡献
        5.2.2 营养繁殖力
        5.2.2.1 天然种群
        5.2.2.2 实验种群
        5.2.3 讨论和结论
    5.3 有性生殖
        5.3.1 生殖株种子数量与质量
        5.3.1.1 种子的数量
        5.3.1.2 种子的质量
        5.3.2 生殖株生长量与生殖生长量
        5.3.2.1 生殖株生长量
        5.3.2.2 生殖株绝对生殖生长量
        5.3.2.3 生殖株相对生殖生长量
        5.3.3 生殖株生物量结构与生殖分配
        5.3.3.1 叶重
        5.3.3.2 秆重
        5.3.3.3 穗重
        5.3.3.4 总重
        5.3.3.5 生殖株的生物量结构与生殖分配
        5.3.4 火烧对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的影响
        5.3.4.1 种子生产
        5.3.4.2 生殖生长
        5.3.4.3 生殖分配
        5.3.5 讨论和结论
    5.4 种子散布、萌发及种苗建植
        5.4.1 草食动物对结缕草种子散布的影响
        5.4.1.1 牛粪中的种子数量
        5.4.1.2 羊粪中的种子数量
        5.4.2 草食动物对结缕草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5.4.2.1 发芽率
        5.4.2.2 发芽势
        5.4.2.3 发芽指数
        5.4.2.4 活力指数
        5.4.2.5 平均发芽时间
        5.4.3 草食动物对结缕草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5.4.4 种苗建植
        5.4.5 讨论和结论
    5.5 土壤种子库
        5.5.1 土壤种子库储量
        5.5.2 土壤种子库中结缕草种子的数量
        5.5.3 土壤种子库中其他植物种子的数量
        5.5.4 讨论和结论
    5.6 冬眠构件结构
        5.6.1 冬眠苗的结构
        5.6.2 冬眠芽的结构
        5.6.3 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数量特征
        5.6.4 讨论和结论
    5.7 构件生物量结构、相关模型及形成模式
        5.7.1 种群构件的数量特征
        5.7.2 种群构件的生物量结构
        5.7.3 不同构件间的生物量相关关系及分配规律
        5.7.4 构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分配规律
        5.7.5 生物量与种群大小间的形成规律
        5.7.6 讨论和结论
    5.8 生活史各阶段的转移率及其路径
        5.8.1 转移率
        5.8.2 生活史路径
        5.8.3 讨论和结论
    5.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6)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有性生殖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羊草生殖株营养构件的数量特征
    2.2 羊草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7)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生殖器官构件的表型可塑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样地的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样地的自然概况
    1.2 取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性系构件的结构及可塑性
    2.2 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关系模型
    2.3 有性生殖构件与2种营养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3 结论

(8)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关系
    2.2 不同构件的生产与无性系生产的关系
    2.3 无性系生殖株与其组分构件生物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9)松嫩盐碱化草地水盐分布格局及盐碱裸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松嫩草地土壤盐碱化现状
        1.2.2 松嫩草地土壤盐碱化成因
        1.2.3 松嫩平原盐渍土主要类型
        1.2.4 盐碱化土壤水盐分布格局
        1.2.5 盐渍土改良措施
        1.2.6 松嫩盐碱化草地改良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1 气候特点
        2.1.2 水文地质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
    2.2 实验地概况
第三章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消融期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地点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冻结层消融过程
        3.3.2 消融期土壤水分运移特点
        3.3.3 消融期土壤盐分运移特点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松嫩草地盐碱退化过程中水盐动态分布格局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度、潜在蒸发量与降水量
        4.3.2 四种生境植被特征
        4.3.3 土壤水分动态
        4.3.4 土壤盐分动态
        4.3.5 土壤pH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深翻作业对退化的盐碱化草地的影响
    5.1 研究地自然概况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5.3.2 植被平均盖度和高度
        5.3.3 植物及裸碱斑占地面积
        5.3.4 地上生物量及枯枝落叶量
    5.4 结论
第六章 适时浅耙、种植野大麦改良盐碱裸地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浅耙作业时间的确定
        6.1.2 浅耙作业与撒播野大麦
        6.1.3 植物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作业后植物生长状况
        6.2.2 野大麦单丛特征
        6.2.3 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筑垄改良盐碱裸地的植被快速建植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地自然概括
        7.2.2 研究方法
        7.2.3 土壤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壤愈合情况
        7.3.2 植物生长位置
        7.3.3 筑垄后植被恢复状况
        7.3.4 筑垄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扦插玉米秸秆撒播多年生牧草改良盐碱裸地的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实验设计
        8.2.2 植物调查
        8.2.3 植物繁殖体生产量调查
        8.2.4 土壤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扦插玉米秸秆后植物生长位置
        8.3.2 植物恢复状况
        8.3.3 土壤理化性质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生长及生殖分配的表型可塑性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殖分株数量特征
    2.2 生殖构件数量特征与分株高度的关系
    2.3 生殖分配与分株高度的关系
    2.4 生殖分配与分蘖株生物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四、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种群有性生殖构件的数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常见草原植物延迟抽穗对种群繁殖的影响研究[D]. 闫莹莹. 辽宁大学, 2021(12)
  • [2]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群动态研究[D]. 宋月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3]扎龙湿地保护区芦苇种群构件动态及其对土壤驱动因子响应[D]. 焦德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4]东北碱化草地两种碱茅属无性系植物繁殖生态及其适应机理[D]. 张剑.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7)
  • [5]辽东半岛结缕草种群动态及其生活史格局研究[D]. 张学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6]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有性生殖特征的研究[J]. 周婵,白丹,张卓,杨允菲,李建东. 草地学报, 2012(02)
  • [7]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生殖器官构件的表型可塑性[J]. 张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8]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的定量研究[J]. 丁雪梅,李玉梅,赵云,杨传社,沈景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6)
  • [9]松嫩盐碱化草地水盐分布格局及盐碱裸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D]. 姜世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10]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生长及生殖分配的表型可塑性调节[J]. 李小钌,刘晓东,邢军会,倪宏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9)

标签:;  ;  ;  ;  ;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碱性朝鲜蓟种群有性生殖成分的数量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