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工业和过程工程

过程工业和过程工程

一、过程工业与过程工程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佐虎[1](2019)在《“过程工程学”的由来及对“不可逆循环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6年我们发现,如果能实现酸-碱-盐闭路化学循环,则化工清洁生产就能达到零排放。从此开始了盐水解法酸碱联产新化工单元的研究。2012年提出了"动态多相动力学封闭系统"理论,发现这是非平衡热力学中的第三类"熵致有序"结构。将这一理论推广至太阳系,发现了"熵循环流"与"宇宙永动机",还给出了时间新定义。

罗晋[2](2019)在《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主要重金属代谢过程及削污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湿法炼锌是典型的重金属高污染行业,亟需开展清洁生产进行前摄性的污染防控。由于缺乏相关数据与合适的分析评估方法以识别清洁生产机会,现技术阶段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代谢过程、产污原因、控制点位与削污方式尚不清楚,导致该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缓慢。本文以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为对象,分别从过程网络、过程单元内部工艺链、工艺单元3个层面,研究了七种主要重金属(Zn、Mn、Pb、Cd、Cu、Co、Ag)的物质代谢过程,系统研究了产污机制与削污潜力,为重金属削减清洁生产方案的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与核心技术的需求。本论文基于分配系数构建了湿法工段复杂流程重金属的两相多元素物质代谢模型。研究发现,锌焙砂是重金属的主要输入源,酸浸渣、钒渣、钴渣和铜镉渣是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输出的主要形式。过程网络分配行为对各重金属产污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依次为:Cd(55.75%)>Cu(45.88%)>Co(43.64%)>Ag(27.53%)>Zn、Mn、Pb(0%)。过程网络中的中浸后浓密与预中和后浓密过程单元是可通过采取优化物质分配手段(如加强固液分离)实现重金属污染削减的重要节点。通过将统计熵方法应用于湿法炼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估物质流污染程度与资源利用潜势的新方法与指标。分析发现,泡板单元是造成重金属沿工艺链污染程度加剧的关键环节(指标S值上升28.8,指标ΔS上升2902.3),应重点考虑采取更高效、节水的工艺技术对泡板单元进行替代,同时加强工艺链上游的物质循环。将能耗与产污行为参数引入关键工艺单元锌电解过程机理模型,阐明了锌电解工艺单元中过生产指标和产污指标间的关系,综合优化了工艺参数。研究表明,阳极副反应贡献了电解总能耗的62%,阳极析氧贡献了酸雾产生量的87%,阳极析锰贡献了阳极泥产生的100%,后续应重点加强对阳极行为的研究。而生产中额外的能耗升高可能将成为通过工艺调控实现削污的主要限制因素。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的主要产污机制分可为分配不当、资源损耗和工艺受限三种。其中分配不当是Cu、Cd、Co和Ag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27–56%),资源损耗是Zn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100%),工艺受限是Mn和Pb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13–49%)。现技术阶段,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大幅度削减仍一定程度受上游原料供应与下游末端回收环节的影响,需扩大系统边界,协同开展清洁生产,才能进一步实现湿法炼锌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杜春华,白玉兰,张懿[3](2011)在《在教学中强化绿色过程工程教育的思考和尝试》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具有较强绿色过程工程观念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化学、化工等过程工程相关专业应加强绿色过程工程教育。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典型的过程工业。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绿色过程工程教育提供了适宜载体。本文介绍了在化学制药工艺学教学中强化绿色过程工程教育的一些尝试,如重视案例教学、当代工程观教育,以及生命周期评价、原子经济性、E因子、环境商等概念等,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绿色过程工程教育提供借鉴。

刘明言,张慧慧[4](2011)在《中药生产工艺、单元操作、传递及过程工程学》文中提出根据过程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史、中药生产过程的发展现状,从系统工程角度分析了中药生产过程各环节的过程工程学特点,分析中药过程工程学这一更为宽广视野的概念,从新的视角对中药过程工程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本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姚志湘,粟晖,许文强,张小玲[5](2010)在《过程分析技术的理念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程分析技术(PAT)是新世纪以来过程工业的重要技术进展.研究简要介绍了过程分析在过程分析化学、过程分析技术中概念的转化,概述了PAT的发展.通过阐述PAT的架构和理念,说明了过程分析技术与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技术发展的前景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过程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过程工程和控制理论的促进作用.

钱洪伟[6](2009)在《战略环境评价在过程工业(硼行业)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程工业涉及许多行业,例如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核能工业以及石油工业等,它包含了大部分重工业,这类工业对资源、环境及生态的破坏性极大。在排放标准愈来愈严格的条件下,其污染治理任务愈来愈重。而解决问题的源头在于从行业(部门)决策起点及全过程视角对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将环境因素纳入综合决策中,实现过程工业行业(部门)开发战略决策一体化。本文选择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为对象,同时对富有我国特色化工(矿产)资源的硼行业资源过程工业开发战略为实际行业背景,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目的在于为行业开发综合管理提供一种环境管理维度的技术支撑,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首先,在对战略环境评价的演变进程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过程工业行业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同时,分析了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特有的理论构成框架。透过技术哲学视野,全面分析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标准以及内容与方法等本质属性。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以我国硼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势为分析平台。以耗散结构及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出发点,全面分析了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的耗散结构形成机制及表征,提出了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生态化趋势及稳定性条件。在这个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过程工业开发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特点;同时对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环境影响发生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建立以耗散结构理论与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出发点的多学科为支撑的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方法学框架及技术架构,为指导我国的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及其具体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性。结合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应用性,建构了多元分析维度的决策一体化理念方法学框架,旨在解释环境选择的哲学意蕴,在这样一个方法学框架下,来反馈指导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架构。技术架构以全过程、多层面为基本特征,包括现状评价、回顾评价和预测评价等环节。同时系统性提炼出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关键技术,包括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环境现状评价、过程工业开发战略回顾评价、过程工业开发战略动力流的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影响评价、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环境风险评价、过程工业开发战略替代方案及决策支持评价技术等。分别阐释了各自的概念表征、终极目的及方法构成,充实了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方法体系。最后,以我国富有的特色硼行业资源过程工业开发案例进行探讨性研究。以东北辽东硼铁矿开发过程为实际案例,进行行业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从而为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实践提供参考。另外,依据构建的硼铁矿行业工业生态园规划框架为模拟,将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应用到硼铁矿行业工业生态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分析进程中(其中硼铁矿行业工业生态园涉及主导技术包括硼铁矿、硼酸、硼砂等制取利用过程的技术路径)。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及方法体系,从而指导过程工业开发实践。

李洪钟[7](2008)在《浅论过程工程的科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工程的原理和知识已经应用于冶金、材料、能源、环境、生物等过程加工领域,因此化学工程可以更名为过程工程.化学工程现有的三传(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一反(化学反应)理论仍然是过程工程的主要基础理论,但必将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过程工程基础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工程的研究范围将向下深入到观测和预测微观与介观尺度的结构和界面,向上扩展到宏观尺度的设备和工厂的系统集成,必将涉及结构、界面与多尺度问题.传统的平均方法忽视不均匀结构与界面的影响,造成对结果预测的偏差和放大困难,应当用考虑不均匀结构和界面影响的多尺度方法取代.此外,当前人类正面临能源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挑战,过程工程的绿色化和集约化已成为各国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在过程工程的研究中获得的有关结构、界面、多尺度、绿色化和集约化的重要原理和方法将成为过程工程基础理论的新内容.

杨霞[8](2008)在《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综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及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尽可能地减少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过程工业是用水大户和废水排放大户。运用过程技术对过程工业的用水网络进行优化研究,使其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达到最小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过程工业分为连续型操作和间歇型操作两类,迄今为止人们对连续用水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对间歇用水的研究由于涉及到间歇过程的时间性、动态性、批次性等过程特性,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规模庞大,国内外的研究都很不充分,而间歇过程在工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对间歇过程的用水网络进行了研究。按照用水网络中所含污染物(杂质)的多少,将间歇用水过程分为单杂质和多杂质两种类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即围绕这两部分展开。对相对简单的单杂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夹点分析技术的图表方法进行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夹点分析的特点是将网络综合问题分解为两个步骤:用水目标的确定和用水网络的合成。在单杂质用水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明确和完善了纯水过剩/不足额的概念和计算,提出了利用水级联表格(WCT)进行水级联分析确定用水目标的方法,并通过编程和EXCEL电子表格两种方法实现WCT表格的快速计算;依据间歇用水过程的时间特性将其细分为完全间歇、半间歇和混合间歇用水过程,明确了中间储罐、用水周期等概念,提出了局部夹点和全局夹点的定义,提出并证明了全局用水目标不大于局部总用水目标的推论;在确定最小用水目标后,开发了时间—纯度两维用水图(TP-Diagram)进行用水网络设计的方法,TP-Diagram以时间为横轴,以纯度为纵轴;以方框表示各个用水过程,其中左右边框表示用水过程的起止时间,上下边框表示进出口纯度,中间的文字表示用水过程的序号,图中全面详尽地描述了各个用水过程的操作数据及相互关系,从而易于发现水集成的机会,有利于水网络的快速设计。在利用TP-Diagram进行单杂质的间歇用水网络设计过程中,本文还提出了单杂质间歇用水网络的设计规则。该规则分为无储罐和有储罐两类,包括水源的确定规则、计算方法和储罐的添加及合并规则。本文分析了在用水单元的杂质总传质量不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按照是否满足各个用水单元的限制流量,对用水网络的影响,并指出了全局夹点对网络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单杂质间歇用水网络设计方法可用于求解包含传质和非传质过程的半连续、完全间歇和多周期间歇过程用水网络,适用范围广,简便有效,既避免了数学法的迭代求解又避免了图形法的复杂繁琐,求解过程简单。同时由实例计算结果还可看出,设置储罐后可以打破时间约束,使局部夹点与全局夹点一致,可以极大的降低最小新鲜水目标和废水目标,节水效果显着;完全间歇用水过程的设计与半间歇的不同,前者更多地依赖全局WCA的分析。工业生产用水中往往含有多个污染物,因此多杂质用水网络综合问题(MWNS)的研究更有实际意义。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直观简便的图表法不能胜任,本文利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采用增加中间储罐的方式消除间歇过程的时间特性。首先基于超结构概念及构建原则提出了多杂质间歇用水网络超结构的构建方法,依据该方法建立了间歇MWNS的超结构网络模型,其次建立该超结构的数学规划模型,最后提出了该数学模型的分步求解策略,主要工作包括:(1)明确了多杂质间歇用水中关键组分的定义,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间歇多杂质用水网络不存在内循环,即没有再生情况下的循环回用毫无意义;(2)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一种内外两层嵌套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内层是用来寻找当前操作序列下的满足各个水阱的最小新鲜水用量;外层是考虑所有可能的操作序列并通过比较内层结果寻找整个过程的最小新鲜水用量;(3)针对多杂质间歇用水的特性,提出了降低模型规模的水源优选规则,简化了所构建的模型;(4)基于序贯方法提出了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引入不考虑时间约束时的最优用水序列和目标网络的概念,并引入“逆序数”的概念提前获得用水网络达到稳定状态的周期数,给出了计算结束的判断标准及中间储罐的清空和合并规则;(5)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间歇过程多杂质用水网络结构设计的有效工具,可在较少周期后获得稳定的网络结构,解决了间歇过程多杂质用水网络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使新鲜水的用量大大减少。本文还研究了含再生的多杂质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研究了含再生单元的超结构网络的复杂性;将再生单元设置在间歇用水周期完成之后,建立含再生单元的三层嵌套数学规划模型,分别以最小新鲜水、最小废水再生流量和最小再生杂质负荷浓度为目标,利用本文开发的分步求解策略获得了最优的再生间歇用水网络,从而进一步节约了用水。通过案例求解,证明了本文所提的方法可以进行含再生的间歇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该方法有效,可以获得稳定的网络结构。

王立久,刘慧[9](2008)在《过程工程学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过程工程学的产生和过程工程学的基础;说明了过程工程学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道路工程过程工程循环的各个过程链和道路工程的一个分支——路面设计的过程工程工程循环链。

罗玉萍[10](2008)在《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文中指出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问题。本文用材料过程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为手段,以煤电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煤电转化过程各环节(子过程)“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这一过程进行优化与集成,并对过程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使优化的过程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节约能源的要求,清洁生产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循环经济的要求。目的是在工业区或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过程工程学的基础上,对材料过程工程学的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以煤电工业和水泥工业间的交集—废渣的资源化过程的研究为例,进行煤电转化过程的优化与集成。要实现联产首先要优化煤电转化过程。对煤电转化过程各子过程包括动力煤洗选及配煤过程、燃煤发电过程、煤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脱硫脱硝过程等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各子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上及政策上解决的策略。由联产技术得到的联产灰,采用水泥性质实验、化学分析、XRD分析及SEM分析,对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排出的两种粉煤灰(PF灰和AFBC灰)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差异不大的两种灰,PF灰细度大、晶相含量小、活性大、强度贡献大、需水性小;PF灰颗粒细小,球形颗粒相对较多,颗粒表面相对较光滑;AFBC灰颗粒相对较粗大,不规则颗粒较多,表面较粗糙,且孔洞较多。通过优化燃煤过程和联产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粉煤灰的科学分类方法,将粉煤灰按发电方式及含钙量分为高钙PF灰、低钙PF灰、高钙AFBC灰和低钙AFBC灰,更有利于粉煤灰在建筑工程和建材工业方面的分类利用。本联产技术是基于煤粉炉燃煤与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具有相近的温度条件,粉煤灰与水泥熟料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把煤粉炉视为煤粉成分的反应器,进行了煤粉掺杂在与煤粉炉燃煤相似的燃烧条件下的试验研究,通过XRD图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含钙量的增加,煤粉灰中的莫来石逐渐消失,形成了钙铝黄长石,随着含钙量的进一步增加,钙铝黄长石的含量又逐渐减少,形成了新的水硬性的硅酸二钙。结果表明,煤粉掺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经高温快速燃烧可以生成具有水硬性的贝利特矿物,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是可行的。初步进行了联产灰的性质及利用研究。分析了燃煤发电联产水泥研究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认为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我国火电技术的发展,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才能完成。提出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研究思路,即顺应煤种、炉型和炉膛温度等条件,研究锅炉燃烧状况下,煤-渣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煤粉的配方,经安全发电后获得不同水硬性成分的熟料。利用(?)分析原理,分析计算煤电转化过程的(?)效率;利用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物的(?)值,分析计算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用环境负效应数学式结合气载流出物的非致癌污染物健康危害数学式,参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物标准》评价煤电转化过程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我国燃煤发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几十年主流发电方式是最有技术继承性、最具条件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最具优化火电结构等优势的超(超)临界发电,以及环保效果较好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以这两种发电方式为核心,对整个煤电转化过程进行优化与集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电转化过程路线,并提出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及煤系主要产物循环利用途径。

二、过程工业与过程工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程工业与过程工程学(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工程学”的由来及对“不可逆循环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工程学”的由来及其扩展性内涵与外延
2 从“酸碱联产”到“物质人工闭路化学循环”新过程
3“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循环工程学”
    3.1 人工生态循环的两个新技术范式
    3.2 人工生态循环与自然生态循环的协同作用
    3.3 生态循环工程学与生态文明新时代
4“动态多相动力学封闭系统”新理论
5 太阳系中的“熵循环流”与“宇宙永动机”
6“时间”与“过程”两个元概念的相互依存关系

(2)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主要重金属代谢过程及削污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锌冶炼概况
        1.1.2 湿法炼锌行业重金属污染来源与特征
        1.1.3 湿法炼锌行业清洁生产需求
    1.2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机会识别及其方法
        1.2.1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机会识别
        1.2.2 清洁生产机会识别方法概述
    1.3 湿法炼锌重金属物质代谢与削污潜力研究现状
        1.3.1 物质平衡与物质流分析
        1.3.2 过程机理建模
        1.3.3 物质代谢评估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湿法炼锌系统过程单元识别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数据获取
        2.1.3 样品分析
    2.2 过程单元与产污点位识别
        2.2.1 湿法工段重金属相关主要过程单元及产污点位
        2.2.2 综合利用系统重金属相关主要过程单元及资源回收点位
    2.3 输入、输出物质流中重金属分布
        2.3.1 重金属在输入物质流中的含量、分布
        2.3.2 重金属在输出物质流中的含量、分布
    2.4 输入、输出物质流的物相及微观形貌
        2.4.1 物相分析
        2.4.2 微观形貌分析
    2.5 主要输出物质流中废渣的浸出毒性鉴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物质流分析
        3.1.2 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
    3.2 过程网络分析
        3.2.1 模型验证
        3.2.2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中的分布
        3.2.3 基于工艺特性对网络结构简化
    3.3 重金属稀释浓缩特性分析
        3.3.1 重金属在湿法工段中的稀释浓缩特性变化
        3.3.2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中的稀释浓缩特性变化
    3.4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及过程单元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3.4.1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3.4.2 重金属在过程单元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物质流分析
        4.1.2 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
    4.2 电解车间工艺链物质流分析
        4.2.1 主要工艺单元及物质流识别
        4.2.2 工艺单元特点及工艺链结构分析
    4.3 电解车间物质平衡分析与指标评估
        4.3.1 电解车间重金属物质平衡分析
        4.3.2 基于S与 ΔS指标的物质流评估
    4.4 资源损耗潜势评估及清洁生产削污策略选择
    4.5 锌电解车间清洁生产实施案例验证
        4.5.1 工艺单元清洁生产策略分析
        4.5.2 系统整体评估与清洁生产案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锌电解槽工艺单元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电化学反应模拟
        5.1.2 锌电解槽模型构建
    5.2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锌电解过程瞬态研究
        5.2.1 电流效率的模型验证
        5.2.2 预设工况下的参数影响
    5.3 基于电解槽模型的锌电解过程稳态研究
        5.3.1 电解槽流场分析与模型简化
        5.3.2 电解槽模型工艺参数对各指标的影响
    5.4 工艺参数对生产及产污指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5.4.1 电解槽模型工艺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5.4.2 锌电解过程能耗及产污机制分析
        5.4.3 实际生产限制条件下的锌酸比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物质代谢特征的湿法炼锌系统削污潜力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削污潜力分析
        6.2.1 过程网络层面的湿法工段产污贡献分析
        6.2.2 过程网络层面的湿法工段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6.3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削污潜力分析
        6.3.1 工艺链层面的锌电解车间产污贡献分析
        6.3.2 工艺链层面的锌电解车间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6.4 锌电解槽工艺单元削污潜力分析
        6.4.1 工艺单元层面的锌电解槽产污贡献分析
        6.4.2 工艺单元层面的锌电解槽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物质流信息
附录B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物质流信息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在教学中强化绿色过程工程教育的思考和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对制药工艺绿色化的感性认识
二、用绿色过程工程原理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工程观念, 培养学生的“当代工程观”
三、强化绿色过程工程教育的教学设计

(4)中药生产工艺、单元操作、传递及过程工程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义中药生产过程简述
    1.1 中药材的种植 (养殖)
    1.2 中药材的炮制
    1.3 中药制剂前处理
        1.3.1 中药材的粉碎
        1.3.2 中药材的提取
        1.3.4 中药材提取液的浓缩
        1.3.5 中药浓缩浸膏的干燥和制粒
    1.4 中药制剂成型
2 中药过程工程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2.1 中药过程工程的分析
    2.2 中药过程工程学的研究范畴及前沿方向
        2.2.1 濒危中药资源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的过程工程学思考
        2.2.2 炮制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学问题
        2.2.3 制剂前处理单元的过程工程学考虑
        2.2.4 流化床干燥、制粒和包衣单元中的过程工程学问题
        2.2.5 其他单元操作中的过程工程学问题
3 结语

(5)过程分析技术的理念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程分析化学
2 过程分析和过程分析技术
3 PAT框架与过程信息化的关系
4 对行业的影响
    4.1 制药行业
    4.2 化学工程
    4.3 新的行业机遇
5 国际PAT的现状
6 PAT在我国的现状和问题
7 结语

(6)战略环境评价在过程工业(硼行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SEA的起源
        1.2.2 SEA的概念表征
        1.2.3 项目EIA、区域(部门)EIA和SEA之间的相互关系
        1.2.4 SEA研究现状及进展
        1.2.5 SEA引入过程工业行业(部门)中的研究探讨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PISEA理论基础
    2.1 PISEA理论基础构架
        2.1.1 耗散结构理论
        2.1.2 工业生态学理论
        2.1.3 技术哲学
        2.1.4 政策科学
        2.1.5 环境管理科学
    2.2 PISEA本质属性
        2.2.1 PISEA的主体与客体
        2.2.2 PISEA的目的和标准
        2.2.3 PISEA的内容和方法
    2.3 PISEA的基本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硼资源过程工业开发的战略分析
    3.1 中国硼资源过程工业开发概况
        3.1.1 辽东翁泉沟硼铁矿资源
        3.1.2 营口地区的硼镁矿资源
        3.1.3 西藏天然硼砂及硼镁矿资源
        3.1.4 青海区域的硼资源
    3.2 硼资源过程工业开发的关键性技术评价
        3.2.1 硼工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工业
        3.2.2 硼砂的生产加工技术
        3.2.3 硼酸的生产加工技术
        3.2.4 金属硼酸盐的生产加工技术
        3.2.5 其他硼化合物的生产加工技术
        3.2.6 硼铁矿火法分离的生态工艺衍生关键性技术
    3.3 硼泥资源化利用过程的关键性技术评价
        3.3.1 硼泥的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3.3.2 硼泥制耐火材料
        3.3.3 硼泥提取制备镁系列化工产品
        3.3.4 硼泥用于污水处理
        3.3.5 硼泥在建筑方面的综合利用
        3.3.6 硼泥在冶金上的综合利用
        3.3.7 硼泥在其他方面的综合利用
    3.4 中国硼资源过程工业开发的环境问题
        3.4.1 硼资源开发全流程中的综合利用
        3.4.2 硼资源开发全流程中的环境问题
    3.5 中国硼资源过程工业开发的战略困境及应对策略
        3.5.1 中国硼资源开发产业困境分析
        3.5.2 应对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SEA机理分析
    4.1 基本概念浅析
        4.1.1 绿色过程工程
        4.1.2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
    4.2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的耗散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4.2.1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的影响因素
        4.2.2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的耗散结构表征
        4.2.3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生态化及其稳定性分析
    4.3 过程工业开发生态系统特征
        4.3.1 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生态化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机制是过程工业开发生态系统的主要合力
        4.3.2 物质流是过程工业开发系统生态化进程的主要载体
        4.3.3 稳定性是过程工业开发生态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指标的表观
    4.4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及其环境影响
        4.4.1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概念
        4.4.2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类型
        4.4.3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环境影响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ISEA方法学框架及技术架构
    5.1 PISEA方法学框架
        5.1.1 传统EIA路径、政策评估路径及综合集成路径
        5.1.2 综合决策一体化理念的PISEA方法学
    5.2 PISEA技术架构
    5.3 PISEA关键技术
        5.3.1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环境现状评价
        5.3.2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回顾评价
        5.3.3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动力流的环境影响评价
        5.3.4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影响评价
        5.3.5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环境风险评价
        5.3.6 过程工业开发战略替代方案及决策支持评价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ISEA应用初探-硼铁矿过程开发例析
    6.1 PISEA概念引入及评价范围设定
        6.1.1 PISEA概念引入
        6.1.2 PISEA评价范围的设定
    6.2 基本概念
        6.2.1 硼铁矿过程开发的生命周期
        6.2.2 硼铁矿过程开发的生态工业系统体系
    6.3 硼铁矿过程工业SEA评价指标
        6.3.1 确立评价指标
        6.3.2 AHP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值
    6.4 评价结果及减缓措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PISEA在硼行业工业生态园中应用探讨
    7.1 PISEA与工业生态园规划之间的关系
    7.2 硼行业工业生态园规划框架思路
        7.2.1 PISEA强调硼行业工业生态园的生态化设计过程
        7.2.2 硼行业工业生态园区生态化设计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7.2.3 硼铁矿过程工业生态园规划框架思路
    7.3 硼铁矿过程工业生态园累积环境效应评价
        7.3.1 硼铁矿火法分离过程累积环境效应评价分析
        7.3.2 硼铁矿分离过程(火法与湿法)累积环境效应评价对比研究
        7.3.3 碳碱法制取硼砂技术演变中的累积环境效应评价
        7.3.4 硼砂制取过程的累积环境效应评价对比研究
        7.3.5 硼酸制取过程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7.4 应引起重视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7.4.1 选矿工艺预处理的重要性
        7.4.2 选矿、冶金及材料等多工艺一体化
        7.4.3 硼泥的综合利用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浅论过程工程的科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过程工程科学基础的讨论
3 结构问题
4 界面问题
5 结构与界面的预测?多尺度方法
6 结构与界面的调控?散式化方法
7 结构、界面与“三传一反”的关系
8 过程工程的绿色化和集约化
    8.1 Anastas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
    8.2 采用环境友好催化剂
    8.3 采用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和催化剂
    8.4 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脂
    8.5 采用绿色化学溶剂?超临界CO2
    8.6 采用绿色化学催化剂?生物酶
    8.7 提出对反应、分离设备与流程的绿色化要求
    8.8 提出生态工业的新理念
    8.9 过程耦合成为强化反应和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
    8.10 系统集成向多目标、多尺度发展
    8.11 挑战与机遇
9 结语

(8)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综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概述
        1.1.1 水资源的储量与分布
        1.1.2 水资源的污染
        1.1.3 水资源危机
    1.2 水资源危机在我国的严峻性
        1.2.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2 我国的工业用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出路
    1.3 过程技术在过程工业节水中的应用
        1.3.1 过程工业与过程技术
        1.3.2 用水网络综合
        1.3.3 间歇过程的重要性及用水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过程工业用水网络综合的研究进展
    2.1 过程工业的节水及相关概念
    2.2 过程工业用水网络的结构发展历程
    2.3 用水网络综合的研究内容
    2.4 用水网络综合的主要研究方法
        2.4.1 图解方法
        2.4.2 数学规划法
        2.4.3 基于规则的设计算法
        2.4.4 混合求解策略
    2.5 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的优化方法
        2.5.1 间歇过程的过程特性
        2.5.2 间歇过程的用水特性
        2.5.3 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综合研究进展
    2.6 用水网络综合的工业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杂质用水网络目标的确定
    3.1 引言
    3.2 研究问题描述
        3.2.1 用水单元的类型
        3.2.2 问题描述
    3.3 水级联分析与水级联表格
        3.3.1 纯水过剩/不足额与累积纯水过剩/不足额
        3.3.2 水级联表格(Water Cascade Table)
        3.3.3 水级联分析法(Water Cascade Analysis)
        3.3.4 WCA技术的适用范围
    3.4 间歇水级联分析与水级联表格
        3.4.1 纯水过剩/不足额(Pure water surplus/deficit)
        3.4.2 间歇水级联表格(Batch Water Cascade Table)
        3.4.3 间歇水级联分析法(Batch Water Cascade Analysis)
    3.5 水级联分析的解算方法
        3.5.1 利用VC语言编制程序求解
        3.5.2 电子表格求解
    3.6 纯度夹点的意义
    3.7 实例
        3.7.1 实例1
        3.7.2 实例2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杂质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间歇过程的时间特性与相关基本概念
        4.2.1 间歇用水过程的时间特性
        4.2.2 用水周期与中间储罐
        4.2.3 局部夹点和全局夹点
    4.3 时间—纯度两维用水图
    4.4 间歇用水网络的设计规则
        4.4.1 无储罐时的用水网络设计规则
        4.4.2 有储罐时的用水网络设计规则
    4.5 间歇用水网络的设计方法
        4.5.1 间歇用水网络的设计方法
        4.5.2 间歇用水网络的设计原则
    4.6 应用实例
        4.6.1 实例1
        4.6.2 实例2
        4.6.3 实例3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杂质间歇用水的超结构模型及求解
    5.1 引言
    5.2 基本假设与基本概念
        5.2.1 基本假设
        5.2.2 关键组分的定义
        5.2.3 内循环不存在的证明
    5.3 间歇用水网络的超结构模型
        5.3.1 过程系统综合中的超结构思想
        5.3.2 间歇用水网络超结构模型的建立
    5.4 间歇用水网络超结构的数学模型
        5.4.1 超结构的一般数学模型
        5.4.2 间歇用水网络超结构的一般数学模型
    5.5 超结构数学模型的求解策略
        5.5.1 模型求解的简化策略与基本思想
        5.5.2 模型求解前的预备工作
        5.5.3 数学模型的求解策略
        5.5.4 数学模型的解算框图
    5.6 案例研究
        5.5.1 案例1
        5.5.2 案例2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再生的多杂质间歇用水网络设计
    6.1 引言
    6.2 废水的再生
    6.3 含再生的用水网络设计规则及再生标准
        6.3.1 相关定义及假设
        6.3.2 间歇用水过程的再生简化规则
        6.3.3 再生单元的评价标准
    6.4 含再生的间歇用水网络设计模型及求解
        6.4.1 超结构模型
        6.4.2 再生数学模型
        6.4.3 数学模型的求解策略
    6.5 案例
        6.5.1 案例1
        6.5.2 案例2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过程工程学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程工程学的产生与基础
2 道路工程中的过程工程学
3 过程工程学与路面设计
4 结 语

(10)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资源问题—水泥生产
        1.1.2 能源问题—燃煤发电
        1.1.3 环境问题
        1.1.4 选题的意义
    1.2 水泥生产过程
        1.2.1 水泥生产过程
        1.2.2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
        1.2.3 水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1.3 煤电转化过程综述
        1.3.1 动力煤洗选技术进展
        1.3.2 动力配煤技术进展
        1.3.3 燃煤发电技术进展
        1.3.4 煤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3.5 燃煤氮、硫氧化物排放控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2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
    2.1 过程工程学综述
        2.1.1 过程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2.1.2 过程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2.1.3 过程工程的特性及研究目标
    2.2 材料过程工程学
        2.2.1 材料过程工程学的定义
        2.2.2 材料过程的架构组元
        2.2.3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2.4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2.5 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的领域
    2.3 小结
3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3.1 煤电工业与水泥工业间过程的优化与集成
    3.2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效益估算
    3.3 煤电转化过程(火用)效率分析
        3.3.1 (火用)概念
        3.3.2 (火用)平衡原理
        3.3.3 (火用)效率
        3.3.4 煤电转化过程的烟效率计算
    3.4 煤粉掺杂试验研究
        3.4.1 热值变化
        3.4.2 燃煤残渣分析
    3.5 煤电转化过程环境影响(火用)分析
        3.5.1 系统的环境负效应
        3.5.2 煤电转化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及环境负效应
        3.5.3 烟气排放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计算及分析
    3.6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1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现状
        3.6.2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3.7 小结
4 燃煤发电联产灰的性质与利用研究
    4.1 联产粉煤灰的性质比较研究
        4.1.1 试验
        4.1.2 粉煤灰的分类利用
    4.2 联产灰水泥研究
        4.2.1 联产灰水泥试验
        4.2.2 联产灰水泥物理力学性能及技术性质测试
        4.2.3 影响联产灰水泥品质及性质的因素
    4.3 联产灰保温材料研究
        4.3.1 主要原料及作用
        4.3.2 试件制作
        4.3.3 材料性能测试
        4.3.4 材料性能研究
    4.4 联产水泥加气混凝土材料研究
        4.4.1 主要原料及作用
        4.4.2 试件制作
        4.4.3 性能测试
    4.5 小结
5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与集成
    5.1 煤电转化过程的优化与集成
        5.1.1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集成的原则
        5.1.2 煤电转化过程优化集成的目标
    5.2 煤电转化过程各子过程优化策略
        5.2.1 动力煤洗选过程的优化策略
        5.2.2 动力配煤过程优化策略
        5.2.3 燃煤发电联产水泥过程优化策略
        5.2.4 煤矸石综合利用过程优化策略
        5.2.5 粉煤灰综合利用过程优化策略
        5.2.6 脱硫过程优化策略
        5.2.7 脱硝过程优化策略
    5.3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及主要产物循环利用
        5.3.1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
        5.3.2 优化集成的煤电转化过程中主要产物循环利用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过程工业与过程工程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程工程学”的由来及对“不可逆循环过程”的研究[J]. 李佐虎. 过程工程学报, 2019(S1)
  • [2]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主要重金属代谢过程及削污潜力分析[D]. 罗晋. 清华大学, 2019(06)
  • [3]在教学中强化绿色过程工程教育的思考和尝试[J]. 杜春华,白玉兰,张懿. 化工高等教育, 2011(06)
  • [4]中药生产工艺、单元操作、传递及过程工程学[J]. 刘明言,张慧慧. 中草药, 2011(04)
  • [5]过程分析技术的理念与发展[J]. 姚志湘,粟晖,许文强,张小玲.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10(01)
  • [6]战略环境评价在过程工业(硼行业)应用研究[D]. 钱洪伟. 东北大学, 2009(10)
  • [7]浅论过程工程的科学基础[J]. 李洪钟. 过程工程学报, 2008(04)
  • [8]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综合的研究[D]. 杨霞.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6)
  • [9]过程工程学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 王立久,刘慧. 公路与汽运, 2008(02)
  • [10]煤电转化材料过程工程研究[D]. 罗玉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过程工业和过程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