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图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

X线诊断图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

一、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珂[1](2010)在《山东省CT应用现状及辐射危害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CT (Computed Tomography)自1972年引入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快速迅猛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X射线放射检查类型之一。然而随着CT检查频率的迅速增长,受照人群集体剂量负担的持续增加,CT检查所致的辐射危险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CT检查对任何个体的危险不大,但不断增长的人群受照造成的群体危害,却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放射防护的观点,其重要性不仅在于集体剂量的绝对增加,更重要的是关注避免不必要照射和降低剂量的可能性。在充分利用CT医用辐射造福于人类的同时,需要权衡利益与危险,尽量控制其可能产生的辐射危害,达到CT检查的合理化应用。目前国际上有关CT检查应用及辐射危害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研究关注CT检查受检者剂量学方法及剂量估算的内容;二是CT检查最优化应用受到了普遍关注,文献上有关通过最优化措施降低剂量的信息大量存在,而与之对应的是,关于CT检查合理化应用的研究较少。而实际上,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指出避免不必要的照射,最关键的策略也许应该是合理化,因为对于个体,如果从临床需要的角度是合理的,其危险明显是小的,但如果大量CT检查从临床需要的角度是不合理的,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提高人群的辐射安全文化素养,减少其检查频率以降低整个人群的剂量负担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控制危害的方法,当然这是在保证CT检查诊断利益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目前CT检查辐射危害控制策略大多更关注技术层面,而且缺乏相关的定性研究,本研究主要从降低集体剂量入手,借鉴辐射安全文化理论研究CT检查辐射危害控制策略。研究目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估算山东省CT检查受照人群的集体剂量,做出危害评价,同时根据我省CT检查应用现状并借鉴辐射安全文化理论提出辐射危害控制策略,为促进CT检查的合理化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目的包括:掌握山东省CT检查应用基本现状;估算山东省CT检查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并进行辐射危害评价;了解山东省CT辐射安全文化现状;探讨辐射危害的影响因素;提出CT检查辐射危害控制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为各种文献资料、现场检测、问卷调查数据和关键人物访谈。本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分别采用普查、分层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普查获取最基本数据,分层抽样调查扩展调查信息,典型调查补充代表性数据供进一步分析。同时,问卷调查结合CT应用质量及辐射防护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并审核回收。资料收集工具利用了研究人员设计的调查表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的CT应用质量和防护检测原始记录,现场资料收集、检测及调查均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的专业人员完成。定性访谈资料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于定量调查和检测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主要研究结果1)山东省CT检查应用现状:山东省的医用辐射服务开展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是X射线诊断服务,而在放射检查类型中,CT的需求量增长最快;两次调查结果表明,各级CT检查单位、设备及人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T检查频率更是较1998年增长了2倍多,CT机使用状态明显改善,二手CT机仅占9.4%,且螺旋机日益增多,约占总量的80%左右;阳性率抽样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躯干CT检查阳性率高于头颅CT检查阳性率,两者绝对差异为5.8%;典型调查揭示,儿童CT检查占头部扫描的11.3%,在所有CT检查中,大部分(80%以上)扫描来源于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位。2)山东省CT检查剂量估算:两次检测75%分位值剂量分别达到38.37mGy和51.77mGy,绝对差值为13.4mGy,其中08-09年检测,其值已超过我国CT卫生防护标准规定的参考剂量水平50mGy,但低于ICRP87号出版物给出的参考剂量60mGy,随着大量螺旋CT的的广泛应用,有必要进行修订,制定新的CT检查参考剂量水平;CT检查头部扫描有效剂量值已达到我国年自然本底辐射的数量级(2.4mSv),有效剂量波动范围较大,最大值达到2.92mSv,最小值为0.48mSv,绝对差值达到2.44mSv;总体来说,山东省内各市地CT检查所致人群年集体剂量和人均剂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年集体剂量最大相对差值为11.43%,人均剂量最大绝对差值为0.63mSv。3)山东省CT检查外照射防护水平:总体上,08-09年检测相比于01-02年检测,CT检查外照射防护水平明显改善,均值绝对差值为0.92μSv/h,降低了68.7%;另外,两次检测均显示,CT检查机房操作位和机房墙处防护水平最低,且08-09年检测时,均值都已达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而其它部位防护水平仍有下降空间。4)儿童CT扫描典型调查:儿童CT检查人数呈历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儿童CT扫描的比例是逐渐降低的。儿童CT检查中,头部扫描所占比例最大,它对于集体剂量的贡献是最大的且男孩比例明显高于女孩;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CT扫描有效剂量值已达到年自然本底辐射的数量级,且在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有效剂量的变化趋势是不断增加的,但前提是严格按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扫描,对于不同扫描部位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头部扫描’CTDI及DLP相对较高,但有效剂量的结果却是腹部及骨盆部位最高。5) CT辐射安全文化与认知:关键人物访谈结果总结:管理人员对CT检查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及对CT辐射危害不重视;工作人员自我辐射防护意识强烈,但缺乏CT机质量意识、对受检者的防护意识以及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定量分析表明,医院决策层、CT室管理层及员工个人在CT辐射安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医院决策层是决定因素,CT室管理层是纽带,员工个人是最终的执行者,只有三方共同努力,辐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取得良好发展;公民的CT辐射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也亟需提高。结论和政策建议目前山东省CT检查应用状况是检查频率、受检者剂量持续增加,己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医用辐射来源,而使用方医院辐射安全文化建设还有待改善,公众的CT辐射安全认知和防护意识还亟需提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应积极倡导CT辐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监管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单位应在把握辐射安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设有本单位特色的CT辐射安全文化;2)针对不同人群,通过多种途径普及CT检查辐射危害相关知识教育;3)倡导CT检查合理化和最优化应用原则,从质量保证、扫描参数设置、临床适应症及辐射危害告知等方面制定CT检查规范;4)制定山东省CT检查参考剂量水平,建立剂量审查制度,以确保CT检查遵从现有的参考剂量水平;5)加强CT剂量检测和质量评审工作,确保CT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孟聪[2](2009)在《多排螺旋CT眼眶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对受检者眼眶的多排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同低剂量扫描参数及图像质量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评价眼眶低剂量扫描为眼部疾病提供检查信息方面的应用价值,探讨低剂量眼眶CT扫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为低剂量扫描技术的普及提供依据。实验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8年7月~2008年11月间,在我院就诊,进行眼眶CT检查的98例患者(196眶),其中男58例,女40例,平均34.8岁。98例患者随机编入三组,分别记为A、B、C组。其中A组33例,B组31例,C组34例。二、实验设备东芝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系统及其操作副台,Vitrea工作站及V3.1版本软件,影像诊断中心三、检查方法扫描方法:患者穿铅衣防护,先行常规剂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mA,)扫描,征得患者同意,对病灶局部增加低剂量扫描,范围2cm。四、低剂量扫描实验评价及指标将采集到的3组低剂量扫描图像传入PACS系统,由2位医师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评分,按照图像质量高低分为2分,1分,0分。噪声评价:以感兴趣区(ROI)CT值的标准差(s)进行比较。低剂量扫描方法诊断价值评价,以常规剂量扫描为金标准,以敏感度和特异度为指标。各组辐射剂量以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来衡量,各组CTDIW为定值。五、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完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别实验结果一、低剂量各组图像质量评分及统计分析结果各低剂量组眶壁骨质、眼直肌、视神经图像质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别。各低剂量组泪腺、眶脂体、晶体、玻璃体、眼环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别。二、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图像噪声评价各组间相应层厚图像噪声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别,低剂量组噪声高于常规剂量组,并且,管电压相同(120KV)时,剂量越低,噪声越大。三、低剂量扫描方法真实性评价98例患者以常规剂量CT扫描为“金标准”,其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其诊断价值同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没有降低。四、各组辐射剂量比较本实验中常规剂量D组(120KV,60mAs)CTDIW为19.2mGy,,低剂量A组(120kV,10mAs)CTDIW为3.2mGy,仅为常规剂量的16.7%,B组(120kV,15mAs)CTDIW为4.8mGy,仅为常规剂量的25%,C组(120kV,20mAs)CTDIW为6.4mGy,仅为常规剂量的33.3%。低剂量各组同常规剂量组比较,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使用A组(120kV,10mAs)方案进行扫描时,可以满足对眶壁骨质的诊断需要。使用B组(120kV,15mAs)方案进行扫描时,可以满足对眶壁骨质、球外软组织病变的诊断需要。使用C组(120kV,20mAs)方案进行扫描时,可以满足对眶壁骨质、球外软组织及球内病变的诊断需要。

王鹏程[3](2006)在《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技术成像质量与X线照射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技术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比较不同数字成像技术曝光量差别,确定数字化X线摄影的优化的曝光条件,研究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硬件配置对曝光量的影响,探索数字化X线成像过程中降低曝光量,提高影像质量的方法。材料与方法利用影像噪声研究CR摄影系统与常规屏片X线摄影系统成像质量的差别,确定CR摄影的适宜曝光量。以数字成像系统对体模组织对比度、组织细节的分辩能力分析研究DR系统、CR系统成像质量的差别,数字化X线摄影时图像获取工作站显示器分辨率、显示器亮度等对照射剂量的影响。利用TRG体模的ROC曲线分析、研究不同平板探测器系统对影像质量、成像剂量的差别。确定DR摄影优化照射剂量的方法,研究骨盆DRX线摄影的优化剂量。利用低对比度体模研究DSA血管介入治疗,X线机管电压、管电流设置对血管检出能力的影响,根据不同成像条件下DSA体模及统计学体模影像质量、操作位置、散射线强度、体模表面剂量确定血管造影成像术的综合剂量优化方案。结果不同组合的屏片系统,其维纳频谱(ws)在低频区差别明显,在高频区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CR摄影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影像噪声水平显着降低。在空间频率0.5lp/mm,为获得相同的WS值,CR系统的照射剂量大为是屏-片系统的1.4倍。与CR相比,DR具有更低的IQF值,对人体组织对比度和结构细节有更好的信息检出特性。两种成像技术产生相同IQF值时,DR系统在体模表面产生的表面剂量比CR系统降低了77%。在低照射剂量条件下,非晶硅平板探测器DR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DR的CDRAD体模影像IQF值及ROC曲线AZ值差别有显着意义,在对比度、组织细节检测能力上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系统优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系统。在大照射剂量条件下,两系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系统成像质量与曝光量密切相关,随着曝光量增加影像质量的改善呈非线性改变,腹部骨盆X线摄影时体模表面空气剂量超过0.63mGy,影像质量变化减缓。对于数字X线摄影系统,图像获取工作站配置会影响曝光量选择,所研究的普通显示器与高分辨率、高亮度显示器显示的图像质量因子显着不同(p<0.000)。对于数字化血管减影成像术,摄影参数(kVp、mAs、附加滤过、视野尺寸)、成像条件(成像方式、几何放大、影像增强器尺寸)的选择,对成像质量、表面入射剂量、操作位散射剂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的血管造影系统,制定了三组优化方案,

张伟[4](2006)在《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及其在胰腺增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低Kv-CT扫描,以水模和非胰腺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目的:筛选低Kv-CT扫描的优化参数。材料和方法:应用GE Hispeed/I型CT机、标准水模及Catphan? 500测量水模,扫描参数如下:电压分别为80Kv、100Kv和120Kv,mAs值分别为200mAs、300mAs、400mAs、500mAs和600mAs,层厚分别为1、3、5、7和10毫米,层间距0毫米,SFOV:48厘米,DFOV:35厘米,对Catphan? 500水模进行轴扫。扫描完毕后立即行soft、standard、lung、detail、bone和edge参数重建。将常规120Kv-200mAs组、100Kv-300mAs组和80Kv-400mAs组对标准水模进行螺旋扫描,螺距分别为1.0、1.5和2.0。测量CTDIW、噪声、对比噪声比和低密度分辨率并分析。结果:80Kv-200~600mAs及100Kv-200~300mAs的CTDIW值低于常规120Kv-200mAs,噪声相应增高。120Kv200mAs组、100Kv-300mAs组和80Kv-400mAs组的CNR值及低密度分辨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400mAs是胸部低Kv-CT扫描的优化参数;100Kv-300mAs是腹部低Kv-CT扫描的优化参数。第二部分:低Kv-CT扫描在胰腺增强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低Kv-CT扫描在胰腺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120例非胰腺疾病患者按不同扫描参数和注射扫描随机分为4组,Ⅰ组(120Kv,200mAs,注射速率3.5ml/s),Ⅱ组(100Kv,300mAs,注射速率3.5ml/s),Ⅲ组(120Kv,200mAs,注射时间30秒),Ⅳ组(100Kv,300mAs,注射时间30秒),每组30例,分别行动脉期增强扫描,计算各组的胰腺绝对强化值及有效剂量,并比较图像质量。结果: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患者的胰腺绝对强化值分别为78.88±12.71 Hu、101.99±18.82 Hu、83.15±17.47 Hu、105.47±27.66 Hu。Ⅰ、Ⅱ组之间和Ⅲ、Ⅳ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Ⅱ组比Ⅰ组的有效剂量降低了15.9%,Ⅳ组比Ⅲ组降低了16.8%,而四组之间图像质量没有差异。结论:在降低X线照射剂量的情况下,腹部低Kv-CT扫描(100Kv、300mAs)提高了胰腺的强化程度,而图像质量没有降低。

孙立新[5](2004)在《CR图像噪声分析与噪声滤除》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X线放射成像系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成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必然要引入噪声,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极大的影响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为此,有必要弄清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种噪声的来源、特征及其与信号的相互关系,然后有针对性的消除这些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论文介绍了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的原理与设备,分析了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在详细的分析了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的基础上,认为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的噪声分为固有噪声和量子噪声两大类,通过改良系统可以减小部分噪声;另外,通过分析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图像特点得到影响图像质量的噪声主要以高斯噪声为主;采用调制传递函数评价CR图像质量,并详细的描述了几种检测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的方法:为了滤除图像中的噪声,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图像细节,本文详细论述了针对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图像的特点的滤波方法:自适应中值滤波,维纳滤波和置换滤波;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及与其他算法的比较,认为维纳滤波和置换滤波两种滤波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丁娟[6](2004)在《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胸部正常结构显示及图象质量的影响;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图象对肺内病变(结节或肿块类、弥漫性病变类及大气道病变类)的特征显示及重建图象质量差异;以及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从而探讨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常规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材料和方法:2003年10月10日至2004年1月13日256例低剂量胸部CT扫描病人,符合要求病例172例,包括体检CT未见明显异常60例,肺结节或肿块42例,怀疑弥漫性病变38例,大气道病变32例,穿刺活检病例10例。 所有病例均采用Mx8000 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为方便对照研究,全肺扫描均采用2.5mm准直,P=1.25,120Kv。除mAs外两种剂量扫描所有参数相同。参考国内外文献大部分认为50mAs图象不会影响肺结节检出,所有低剂量扫描均采用50mAs。体检病人根据随机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采用低剂量平扫,偶数采用常规剂量平扫。分别重建出低剂量7.5mm、5mm及常规剂量5mm横断面图象。其他所有病例平扫均采用低剂量全肺螺旋扫描。发现肺结节或肿块病例在病变部位加低剂量及常规剂量薄层轴扫,首次发现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常规剂量(200mAs)全肺扫描及病变部位薄层延迟轴扫。全肺扫描采用标准算法分别重建出低剂量7.5mm、5mm及常规剂量5mm横断面图象,同时利用标准算法及高分辨算法分别重建出两种剂量VR图象。怀疑弥漫性病变病例在低剂量全肺扫描基础上选取典型病变部位加低剂量及常规剂量高分辨薄扫。根据要求部分病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常规剂量(200mAs)全肺扫描。全肺扫描采用标准算法分别重建出低剂量及常规剂量7.5mm横断面图象。大气道病变行两种剂量全肺扫描,并分别利用标准算法及高分辨算法重建出气道SSD及VR图象。CT引导胸部穿刺活检的病人,在穿刺过程中同一部位应用7种不同剂量(15mAs-220mAs)进行重复扫描。 除去屏气不良及穿刺活检中未扫全7种剂量病例。选取剩余172例病例,正常体检病例用于评价低剂量扫描图象质量;低剂量对病变的影响按照肺结节或肿块、弥漫性病变、大气道病变三大类病变分别进行评价;对10例肺穿刺病人进行不同mAs重复扫描评价合适剂量。所有图象的评价均由两名以上有一定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未知扫描条件情况下完成,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1)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平三个代表层面,比较两种剂量图象肺窗、纵隔窗质量及对胸部正常结构的显示差别。(2)结节或肿块:比较两种剂量横断面smln、薄层图象以及低剂量Slnln与7.Slnln图象对肺结节或肿块的形态特征、大小、测量密度的差别;比较低剂量及不同算法对三维VR图象质量的影响。(3)弥漫性病变:比较两种剂量7.smm标准算法图象对弥漫性病变种类、范围分布及病变特征的显示差别,以及高分辨薄扫图象对病变特征的显示差别。(4)气道重建图象:比较两种剂量及两种算法ssD及vR图象的质量、支气管显示情况及支气管病变检出情况。(5)穿刺活检:比较各种剂量图象质量差别,探讨穿刺活检中能满足操作要求的最低扫描剂量。 结果:(l)正常图象质量:两种剂量图象对段以上支气管的显示及肺窗图象质量无明显差异,纵隔窗图象质量仅表现在噪声的增加及较上层面条形伪影的增加,但是不影响胸部结构的观察。(2)结节或肿块:两种剂量全肺图象对肺结节或肿块大小形态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是低剂量薄层扫描图象部分征象显示不如常规剂量。密度测量方面,低剂量薄层扫描图象标准差较大,与常规剂量有明显差异。重建VR图象质量两组剂量无明显差异,标准算法重建好于或等于高分辨算法图象。(3)弥漫性病变:两组剂量扫描条件下全肺扫描7.Slnln图象对弥漫性病变分布、范围及各种征象的显示无明显差异;薄层高分辨图象对各种征象均可以显示,但是对支气管扩张、蜂窝、纤维索条及胸膜下线显示方面常规剂量优于低剂量图象,其它征象显示方面两组剂量无明显差异。(4)气道重建图象:两组剂量间图象质量SSD图象低剂量)常规剂量组图象,高分辨重建图象质量)普通算法重建图象质量;VR图象质量两种剂量之间无明显差异,高分辨算法图象质量)标准算法重建图象质量;对于支气管的显示,两名医生评价结果均表明对段以上支气管显示方面无论SSD图象还是VR图象,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组以及两种算法图象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无论SSD还是VR图象两种剂量对支气管病变的检出无差异。(5)穿刺活检:100mAs及以上剂量扫描图象质量之间的差别是可以忽略的,继续降低剂量图象主要是纵隔窗图象质量下降,50mAS图象质量下降较轻微,30mAS虽然图象质量进一步下降但是并不明显影响穿刺过程,15毗S图象噪声过大,可能需要增加剂量以提高图象质量。(6)剂量差别:低剂量扫描比常规剂量扫描辐射剂量大大降低(13.5一3.6mGy)。 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图象质量尽管噪声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满足胸部结构的观察;低剂量扫描7.smln普通算法图象重建,病灶局部加常规剂量薄层轴扫,办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必要时进行回顾性三维VR重建,可以准确显示肺?

袁聿德,燕树林,谢晋东[7](2002)在《促进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解析法评价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梦龙,袁聿德,谢晋东[8](2001)在《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CT应用现状及辐射危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全球CT检查应用现状
    2 CT检查受检者剂量和辐射危害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3 国内外CT应用研究总结
    4 辐射安全文化与CT辐射危害控制
    5 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及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收集
    2 研究样本的选择
    3 主要技术指标与概念
    4 现场检测与评价方法
    5 CT辐射安全文化素养调查问表的制定
    6 资料的统计分析过程与方法
    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1 CT检查受检者剂量研究
    2 各国CT应用调查
    3 CT检查辐射危害评价
    4 CT检查辐射危害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5 国内CT应用相关研究进展
    6 国内外CT应用研究总结
    7 辐射安全文化
    8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山东省CT检查服务水平现状
    1 医疗照射和医用辐射服务水平的概念
    2 山东省医用辐射服务水平基本情况
    3 山东省CT检查基本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CT检查剂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1 抽样CT基本情况
    2 CT机头部扫描剂量指数(CTOI)
    3 CT剂量多因素分析
    4 山东省CT检查头部扫描参考剂量水平制定
    5 CT机头部扫描有效剂量估算
    6 山东省CT机头部扫描集体剂量估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东省CT检查质量评审其影响因素
    1 CT机质量性能指标
    2 CT质量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省CT检查外照射防护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1 CT检查外照射防护水平
    2 CT机房防护措施评价
    3 CT外照射防护水平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儿童CT扫描典型调查
    1 儿童CT扫描应用状况
    2 儿童CT扫描入射体表辐射剂量水平
    3 不同直径模体验证不同年龄儿童CT扫描体表剂量及中心剂量的差异
    4 模体验证不同尺寸模体、不同扫描条件下图像噪声的差异
    5 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儿童CT扫描有效剂量估算
    本章小结
第九章 CT辐射安全文化与认知调查
    1 关键人物访谈
    2 引起的后果
    3 定量分析
    4 公众CT检查辐射安全认知和意识水平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1 方法学讨论
    2 对主要结果的讨论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不足
附录:本研究所用到的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多排螺旋CT眼眶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照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四、附录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3)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技术成像质量与X线照射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及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数字化X 线成像的原理与基本形式
        1.1.1 计算机X 线摄影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
        1.1.2 数字X 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
        1.1.2.1 电荷耦合器件探测器(charge-coupled device,CCD)系统
        1.1.2.2 基于薄膜晶体管(TFT)的平板探测器
        1.1.3 数字减影成像术(digital substruction angiography,DSA)
    1.2 数字化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评价
        1.2.1 模拟影像与数字影像的差异
        1.2.2 数字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1.2.2.1 数字医学影像质量的客观像质评价法
        1.2.2.2 数字医学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2. 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
    2.2 本项课题研究的意义
3. 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 本项课题研究的材料、方法、结果与讨论
    4.1 CR 与屏-片系统的影像噪声评价及CR 摄影适宜曝光量的研究
        4.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4.1.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1.2 实验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1.3 讨论
    4.2 DR 摄影系统影像质量与及优化曝光量的研究
        4.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4.2.1.1 实验仪器
        4.2.1.2 实验方法
        4.2.1.2.1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DR 与CR 的成像质量与成像剂量研究
        4.2.1.2.2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DR 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DR 的成像质量研究
        4.2.1.2.3 应用DR 进行骨盆数字化X 射线摄影曝光量的优化研究
        4.2.2 实验结果
        4.2.2.1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DR 与CR 的成像质量与成像剂量研究结果
        4.2.2.2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DR 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DR 的成像质量研究结果
        4.2.2.2.1 CDRAD 体模测试结果
        4.2.2.2.2 TRG 体模测试结果
        4.2.2.3 应用DR 进行骨盆数字化X 射线摄影曝光量的优化研究结果
        4.2.2.3.1 体模模拟摄影成像质量与剂量的测量结果
        4.2.2.3.2 模拟人骨盆X 射线摄影最佳曝光条件及常规曝光条件下欧共体
        4.2.3 讨论
    4.3 数字化X射线摄影图像获取工作站显示器配置对X射线摄影剂量的影响研究
        4.3.1 实验仪器与方法
        4.3.1.1 实验仪器
        4.3.1.2 实验方法
        4.3.2 数字化X 射线摄影图像获取工作站显示器配置对摄影剂量影响的研究结果
        4.3.3 讨论
    4.4 数字化介入放射学中优化摄影参数的研究
        4.4.1 实验设备方法
        4.4.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4.4.1.2 实验研究方法
        4.4.1.2.1 数字减影成像参数(kVp 及mAs)对影像质量及被检者曝光量
        4.4.1.2.2 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剂量优化的研究
        4.4.1.2.2.1 实验装置的配置
        4.4.1.2.2.2 设备设置对表面入射剂量、散射剂量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4.4.1.2.2.3 剂量方案优化
        4.4.1.2.2.4 优化方案的验证
        4.4.2 实验研究结果
        4.4.2.1 数字减影成像参数(kVp 及m As)对影像质量及被检者照射剂量的影响研究结果
        4.4.2.2 数字减影成像技术成像参数的优化研究结果
        4.4.2.2.1 设备设置对表面入射剂量、散射剂量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4.4.2.2.2 数字减影成像技术成像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案
        4.4.2.2.3 数字减影成像技术成像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案的验证
        4.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及承担科研课题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及其在胰腺增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综述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详细摘要

(5)CR图像噪声分析与噪声滤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胶片成像与屏胶系统
        1.1.2 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
    1.2 CR的成像原理与设备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CR系统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CR系统噪声分析
        2.2.1 量子噪声
        2.2.2 固有噪声
    2.3 由噪声图像分析噪声规律
        2.3.1 CR影像量子噪声分布
        2.3.2 具体算法及试验结果
第三章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
    3.1 成像系统的MTF
        3.1.1 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的定义
    3.2 MTF的测量方法
        3.2.1 方波测量法
        3.2.2 针孔照相法
        3.2.3 狭缝法
        3.2.4 边缘法
        3.2.5 分辨率板照相法测系统MTF
第四章 常用滤波方法滤除CR图像噪声
    4.1 引言
    4.2 中值滤波器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4.2.1 标准中值滤波器的定义
    4.3 自适应中值滤波器
        4.3.1 自适应中值滤波器的算法
        4.3.2 边缘处的滤波
        4.3.3 高斯卷积
        4.3.4 域值的计算
        4.3.5 算法参数
        4.3.6 算法结果
    4.4 维纳滤波
        4.4.1 维纳滤波的原理
        4.4.2 改进的维纳滤波
        4.4.3 算法结果分析
第五章 置换滤波滤除CR图像噪声
    5.1 观察数据的特征向量
    5.2 置换滤波器的定义
    5.3 M置换滤波器
    5.4 着色置换滤波器
    5.5 基于秩的中值滤波器
    5.6 扩展置换滤波器
    5.7 置换滤波器的优化
    5.8 算法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之图象质量评价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配图
第二部分 病变评价
    (一)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或肿块的评价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配图
    (二)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弥漫性病变的应用研究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配图
    (三)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气道三维重建的应用研究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配图
第三部分 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配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CT应用现状及辐射危害控制研究[D]. 杨珂. 山东大学, 2010(09)
  • [2]多排螺旋CT眼眶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研究[D]. 孟聪.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1)
  • [3]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技术成像质量与X线照射水平的研究[D]. 王鹏程. 苏州大学, 2006(12)
  • [4]低Kv-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计及其在胰腺增强中的应用[D]. 张伟. 苏州大学, 2006(12)
  • [5]CR图像噪声分析与噪声滤除[D]. 孙立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4(02)
  • [6]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D]. 丁娟.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7]促进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解析法评价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的研究[J]. 袁聿德,燕树林,谢晋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05)
  • [8]X线诊断影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J]. 张梦龙,袁聿德,谢晋东.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X线诊断图像噪声评价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