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一、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梁元[2](2021)在《2010-2020年甘肃与不同地区胃癌发病、死亡情况及早期胃癌组织miRNA谱分析验证》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0-2020年全球、亚洲、东亚地区、中国、甘肃省的胃癌发病、死亡情况,为中国及甘肃省胃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分析5例甘肃省早期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差异并进行验证,拟从miRNA谱的角度探讨甘肃省胃癌的特殊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流行病学研究,通过收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层次的胃癌发病率、死亡率,按照统一的人口年龄构成对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标准化,以使结果之间具有可比性。中国人口标准化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准化率采用Segi’s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由GLOBOCAN数据库获得全球、亚洲、东亚地区、中国的胃癌世标发病率、死亡率。由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获得2010-2016年中国胃癌中标发病率及死亡率。由甘肃省肿瘤登记处上报的数据获得甘肃省胃癌中标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分析五个地区层次胃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对5个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死亡率进行比较。第二部分研究利用miRNA芯片分析了来自甘肃省患者的5对早期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miRNA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表达miRNA。随后,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获得了3例I期或II期的亚洲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Micro RNA Target Prediction Database,miRDB)数据库从差异基因中筛选出差异miRNA的靶基因。利用人类miRNA注释工具(tool for annotations of human miRNAs,TAM)、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和靶基因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差异miRNA的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部分差异miRNA进行了基于TCGA亚洲胃癌患者的生存分析验证,胃癌细胞系与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表达水平、胃癌患者血浆与健康人血浆中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实验验证。结果: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亚洲及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死亡率较全球的高,中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较亚洲的高,甘肃省胃癌发病率、死亡率较中国的高。第二部分研究鉴定出47个差异表达miRNA。利用TAM数据库进行miRNA功能注释,激素调控、人类胚胎干细胞调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周期相关、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死亡、造血和miRNA肿瘤抑制因子是最为富集的条目。胃癌早期阶段的miRNA-mRNA调控网络被构建。hsa-let-7a-5p、hsa-miR-27a-3p、hsa-miR-126-5p、hsa-miR-424-5p等miRNA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有关。hsa-miR-4687-3p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较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低。hsa-miR-4687-3p在胃癌血浆中的表达量与健康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肃省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sa-let-7a-5p、hsa-miR-27a-3p、hsa-miR-126-5p和hsa-miR-424-5p可能与胃癌的预后有关,hsamiR-4687-3p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高。

张富花[3](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段富交[4](2020)在《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中国恶性肿瘤第二位。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不足10%,处于胃癌进展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方法。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除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及高盐饮食等目前已确认的危险因素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在胃癌中的广泛作用正逐步被披露。由于胃癌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确定其潜在危险因素并通过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已在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精准预防以及个体化干预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中,未见将lncRNAs作为风险因子纳入评估,且在胃癌领域未见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通过定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明确Hpylori感染、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影响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基于人群验证关联结果,构建胃癌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评价各模型间的预测能力,筛选出最优模型,为中国人群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预防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1.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1)利用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和CBM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对在中国人群中实施并探讨生物、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的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分析,并采用Venice标准对积累证据进行质量评价。(2)利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分析非遗传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强度,假阳性报告概率(False positive reporting probability,FPRP)评估显着性关联结果,并对关联显着的非遗传和遗传因素组合对胃癌发病风险贡献分别进行评价。(3)采用遗传分数(Genetic score)、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ARP)、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PARP)进行流行病学效应评价。2.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胃癌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与microRNAs(miRNAs)具有潜在结合位点的lncRNAs及其对应功能性SNPs;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策略筛选出具有遗传关联的SNPs,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性系统综述中中国人群相关联位点,对数据进行质控后纳入人群验证。(2)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性别和年龄(±2岁)进行个体匹配,收集6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和660例社区正常对照人群血液样本。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创造性酶切位点原理结合 PCR-RFLP 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PCR-RFLP,CRS-PCR-RFLP)和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iMLDRTM)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 of goodness of fit)评估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部分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4)利用Plink进行关联性SNPs的数据质控、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及PRSice-2(Polygenic risk score software)基础数据集(Base dataset)和目标数据集(Target dataset)的生成;基于加权遗传风险评分(Weighted genetic risk scores,wGRS)和PRS,利用经EBM筛选关联验证后SNPs分别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将lncRNA SNPs作为危险因素的独立数据集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Empirical P-value进行模型内10,000次拟合以优化参数,构建最优模型。(5)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评价不同模型对胃癌的识别度;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ament,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wGRS和PRS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1.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家族史、胃部疾病、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快速进食、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烟熏煎炸、辛辣饮食、精神抑郁和糖尿病与胃癌发病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ylori感染率与胃癌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2.PSCA rs2976392、rs2294008,MUC1 rs4072037,MTHFR rs1801133,COX-2 rs20417,XRCC1 rs 1799782,rs25487,XRCC3 rs861539,NAT2 rs1799930、rs1799929,NAT2 Phenotype(Slow/Fast)、PLCE1 rs2274223、rs3765524,GSTM1,GSTT1,IL-17A rs2275913、rs8193036,PRKAA1 rs13361707,ERCC5 rs751402,TGFBR rs3773651,IL-10rs1800896 和VDR rs731236 与胃癌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风险的累积频率分别与合并OR值及遗传分数高度相关,经对数变换后,累积频率对应的OR值和遗传分数均符合正态分布;对于非遗传因素,ARP的前三位分别为胃部疾病(66.33%)、腌制食品(54.34%)和烟熏煎炸(49.75%);PARP前三位分别为腌制食品(33.85%)、食用烫食(24.73%)和H.pylori感染(23.30%)。对于胃癌相关联的SNPs,ARP前三位的分别为NAT2,rs1799929(53.91%)、NAT2表型(53.05%)和1L-10 rs1800896(42.85%);对于PARP前三位的分别为 VDR rs731236(36.96%)、TGFBR2 rs3773651(25.58%)和 MUC1 rs4072037(20.56%)。4.基于等位基因、突变杂合、突变纯合、显性和隐性五种遗传模型,根据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胃癌家族史调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 21 个胃癌相关 lncRNA SNPs 中,14 个 SNPs(rs1859168、rs4784659、rs579501、rs77628730、rs7816475、rs6470502、rs1518338、rs2867837、rs12494960、rs7818137、rs3825071、rs7943779、rs911157 和 rs16981280)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M筛选并验证后的20个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15 个 SNPs(rs2294008、rs25487、rs751402、rs1801133、rs1799782、rs763780、rs8193036、rs4072037、rs2274223、rs2275913、rs20417、rs13361707、rs3773651、rs1799930和GSTM1)与胃癌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5.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进行wGRS,其病例组的wGRS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种来源的SNPs,根据wGRS评分分布进行分组,以0-1分组人群为参照,随着分数组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PRS与wGRS分布及分组比较结果趋势一致。6.将EBM筛选并经关联验证SNPs的PRS分为十分位,以40-60%分位为参照,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的降低,个体发病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分位增高,胃癌发病风险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中,处于最低10%的十分位风险评分的个体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低47%(OR=0.53,95%CI:0.34,0.83);PRS处于最高10%的十分位个体胃癌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24倍(OR=3.24,95%CI:2.07,5.06)。7.利用NRI和IDI,对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危险因素后模型的预测效果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均优于wGRS模型且胃癌相关lncRNA SNPs作为独立数据集可有效提高模型的识别度。根据纳入不同危险因素构建模型的ROC曲线,结合不同因素对wGRS和PRS模型的AIC和BIC影响的比较,筛选出拟合优度最佳者。结果显示,在PRS基础上引入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AUC:0.78(0.68,0.88),AIC=117.23,BIC=122.31)。结论1.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的累积频率和其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随人群累积频率的减小,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2.H.pylori感染、腌制食品和食用烫食,VDR rs731236、TGFBR2 rs3773651和MUC1 rs4072037在人群中的暴露对胃癌的发生贡献较大。3.胃癌关联性SNPs与其lncRNA SNPs存在显着的联合作用,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优于wGRS模型且引入胃癌相关lncRNA SNPs可显着提高模型的识别度。4.PRS联合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的模型对胃癌发病风险具有最优预测能力,有助于区分胃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

陈斌,罗海亮,芦静,李菊华,郭红豆,罗好曾[5](2019)在《甘肃省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发病中的作用及上消化道肿瘤的遗传模式。[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研究。分别收集武威籍原发性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及其对照的家系资料,调查这些家系所有亲属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情况。上消化道肿瘤家族聚集用二项分布(p+q)n数学模型拟合,用χ2进行配合适度检验。分别按Li-Mantel-Cart法计算上消化道肿瘤的分离比、Penrose法估计遗传模式、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家族中胃癌、食管癌、肝癌的分布均超过了二项分布的概率范围(P<0.01);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分离比分别为0.0830、0.0642、0.0990,显着小于0.25;单基因显性简单分离分析(分离比1/2),P值均小于0.01;单基因隐性简单分离分析(分离比1/4),P值仍然均小于0.01;胃癌、食管癌、肝癌先证者一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23.06%±0.64%、24.29%±0.62%、56.54%±0.63%。[结论]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先证者上消化道肿瘤遗传不符合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而是属于多基因遗传,遗传因素对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贡献,约占整个危险因素的1/4~1/2。

陈亚君[6](2019)在《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收集武威市1995-2016年12家哨点医院被动监测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信息,分析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确定结直肠癌的高发区域。方法:1.通过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病例信息,统计结直肠癌的发病构成比情况,在JointPoint软件中利用人口学,标准人口学、结直肠癌病例数、诊断时间、年龄分组等数据计算结直肠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2.建立武威市结直肠癌病例数据库,在ArcGIS10.2中对武威市102个乡镇不同年份发病例数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人口数据计算出武威市102个乡镇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和年均发病率。在ArcGIS10.2中按发病率绘制各乡镇逐年发病率和年均空间分布图。3.高发聚集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将102个乡镇的结直肠癌病例数、人口总数、经纬度数据的文件导入软件,应用时空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9.3对武威市1995至2016年乡镇结直肠癌发病情况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来发现武威市结直肠癌的高发时间和高发地区。结果:1.基本构成情况:结直肠癌中包括结肠癌789例,直肠癌1228例,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男性1214例,女性803例,男女比为1.51:1;50岁到79岁人群占结直肠癌发病的77.3%;汉族人群占98.2%;农民占60.9%;已婚98.6%;新农合付费占27.6%,社会基本医疗付费占24.5%;病理诊断906例。2.发病趋势:1995-2016年武威市男女结直肠癌发病呈现上升趋势,结肠癌年龄调整发病率从1995年的0.47/10万,上升到2016的5.19/10万。直肠癌发病率最低为0.5/10万,最高为8.28/10万。男性结肠癌APC为10.14%,女性结肠癌APC为11.79%,男性直肠癌APC为12.75%,女性直肠癌有三个变化趋势:1995-2004年APC为7.37%,2004-2009年APC为31.72%,2009-2016年APC为3.71%。3.空间分布:武威市结肠癌发病在武威市凉州区和古浪县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78.5%。结肠癌发病率位居前列的乡镇依次是红沙岗镇(326/10万)、东大滩乡(88/10万)、毛藏乡(86/10万)、安远镇(79/10万)、三雷镇(61/10万)、西靖乡(61/10万)。直肠癌发病在武威市凉州区和民勤县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77.8%。发病率位居前列的乡镇依次是红沙岗镇(762/10万)、清水乡(71/10万)、东大滩乡(70/10万)、南湖乡(67/10万)、夹河乡(62/10万)、西靖乡(61/10万)。结肠癌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发病率为51.7/10万,直肠癌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发病率为99.8/10万。4.空间聚集性: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分布具有时空聚集性。武威市共探测到4个结直肠癌高发区聚集区包括67个乡镇,其中聚集区内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3.3%。1号聚集区共覆盖14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9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81。2号聚集区共覆盖16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7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88,包含了民勤县年均发病率最高的红纱岗镇等。3号聚集区共覆盖19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12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04。4号聚集区共覆盖18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8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1.59。结论:1.武威市1995到2016年22年间结直肠癌发病例数以及年龄调整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男性年龄调整发病率高于女性。2.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差异,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为红沙岗镇,红沙岗镇为武威市结直肠癌防控的重要乡镇。

朱清[7](2019)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甘肃省中东部部分地区农村居民胃癌风险相关信息,分析胃癌高危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探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胃癌患病危险因素,为构建农村地区胃癌“三级”预防体系提供政策循证依据。方法:(1)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对象的选择。通过甘肃省中东部胃癌高发县区(庄浪县、静宁县和会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平台,纳入2013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出院诊断为胃癌的患者215例为病例组;对照组包括源人群对照和非源人群对照。在患者居住地按照性别相同、年龄(±3岁)、匹配量为1:2的原则,纳入健康居民430人作为源人群对照。在源人群居住的临近县区(镇原县、西峰区和华池县)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健康人226人作为非源人群对照。(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问答方式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环境因素、个人生活习惯和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内容、消化道相关病史及肿瘤家族史、社会心理因素等六类胃癌风险相关信息。(3)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个体匹配设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和成组设计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多因素模型,并通过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探索性优化,分析探讨胃癌相关的风险因素。胃癌风险因素交互作用探讨:采用分类回归树非参数统计模型探索各类胃癌风险因素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利用叉生分析对提示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项进行基于相乘和相加模型基础上的交互作用参数点估计;进一步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基于相乘模型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进行假设检验。使用A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表输出基于相加模型交互作用项相关参数的可信区间。结果:(1)源对照中胃癌风险因素有:性格类型A(OR=1.710)、情绪调节能力弱(OR=4.007)、常摄入腌制类食品(OR=1.721)、饮食干硬(OR=2.283);饮食不规律(OR=2.577)、暴饮暴食(OR=2.500)、不进行氯化消毒的集中供水(OR=2.334)、吸旱烟(OR=2.778)、饮酒过量(OR=2.987)、饮“罐罐茶”(OR=2.005)。胃癌保护因素:冰箱使用年限较长(≧10年)(OR=0.572)。(2)非源人群对照中胃癌风险因素有:情绪易怒(OR=3.413)、高温饮食(OR=2.532)、饮食干硬(OR=3.484)、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OR=7.813)、饮茶浓度高(OR=2.381)、饮食不规律(OR=0.310)。胃癌保护因素有:常食豆制品类(OR=0.066)、常食白肉类(OR=0.261);使用冰箱(OR=0.340)。(3)胃癌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定性分类回归树模型提示饮食规律、饮食干硬、情绪调节能力与吸旱烟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利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以上各类影响因素间基于相乘和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能力和吸旱烟之间存在负向相乘交互作用,其余各类因素间未发现交互作用的存在。结论:(1)不良饮食偏好和习惯、嗜饮“罐罐茶”和浓茶、过量饮酒和吸旱烟、罹患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不良社会心理因素是甘肃省陇中部分地区农村居民胃癌风险因素;而经常摄入白肉类和豆制品类食物、使用冰箱是胃癌保护因素。(2)胃癌相关风险因素饮食规律、饮食干硬、情绪调节能力和吸旱烟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路红[8](2019)在《基于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的睡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胃癌高发区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睡眠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掌握人群睡眠健康数据;分析睡眠各因素与胃癌、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干预解决胃癌高发区居民睡眠健康问题提供流行病学依据,为当地胃癌防控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武威市9个试点乡镇35-70岁的自然人群建立研究队列,描述性分析其在人口学、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消化系统各症候群中的分布特征;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夜间总睡眠时间、失眠、日间过度嗜睡、不宁腿综合征相关的危险因素;抽取队列中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睡眠因素。结果: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平均夜间总睡眠时间(TST)为8.8±1.0h;58.7%的人群夜间TST≥9h,7.9%的人群夜间TST≤7h。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颈围、腰围、油炸食品、快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TST≤7h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家庭收入、腰围、饮酒、运动、食用蔬果时间、烫食、快食、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不良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为TST≥9h的独立危险因素。2.武威队列失眠发生率为13.9%,其中轻度失眠为9.8%,中-重度失眠为4.1%。年龄、腰围、过去吸烟、烫食、既往高血压、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轻度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快食、既往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中-重度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3.日间过度嗜睡(EDS)患病率为2.2%。教育程度、超重及肥胖、颈围、过去吸烟、食用蔬果时间、油炸食品、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日间过度嗜睡的独立危险因素。4.不宁腿综合征(RLS)患病率为1.9%。年龄、食用蔬果时间、烫食、既往高血压、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消化不良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不宁腿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5.胃癌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7%,EDS为2.1%,RLS为3.4%;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5.1%,EDS为2.1%,RLS为3.4%;肠上皮化生(IM)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4.7%,EDS为0.8%,RLS为2.3%;萎缩性胃炎(AG)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4.2%,EDS为2.2%,RLS为1.6%。失眠、EDS及RLS与胃癌均无关(P>0.05);EDS为LGIN、IM及AG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夜间TST≥9h为胃癌、LGIN及I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午睡30分钟以上为胃癌、AG及非萎缩性胃炎(NAG)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中睡眠过多比例较高,睡眠不足比例较低。油炸食品、快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睡眠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食用蔬果时间、快食、运动、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能为睡眠过多的主要危险因素。2.武威自然人群队列失眠患病率较低;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失眠的主要危险因素。EDS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油炸食品、食用蔬果时间、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EDS的主要危险因素。RLS患病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当;肠易激症候群、既往胆囊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史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能为RLS的主要危险因素。3.EDS可能为胃癌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夜间TST≥9h可能为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午睡30分钟以上可能为胃癌、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姬瑞[9](2018)在《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中国胃癌高发区武威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的流行病学调查、胃镜筛查及病理诊断资料等横断面基线数据,探讨高发区胃癌及癌前疾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高发区胃癌防控体系建立与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胃癌高发区甘肃省武威市,针对武威自然人群队列所获取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资料,描述性分析队列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构成情况;分析队列人群基于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胃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疾病筛检情况;通过分析胃癌及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口学、生活方式、相关临床体检数据之间的关系,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差异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结果:1.武威队列人群总数为24,115人,平均年龄50.67±7.77岁,男性占47.50%,女性占52.50%,汉族为99.86%,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数的93.68%),教育程度以高中前教育为主。2.队列中确诊包括胃癌和食管癌在内的上消化道癌总数为351例(包括3例胃、食管多部位癌),总检出率1.59%,其中食管癌110例,检出率0.50%;胃癌检出244例,检出率1.10%。早期胃癌诊断率72.50%(177例),早期食管癌诊断率88.20%(97例)。3.胃镜筛查22,114例中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5,680例(70.9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462例(24.69%);胃溃疡606例(2.74%),十二指肠溃疡364例(1.64%),二者之比为1.66;息肉1,848例(8.35%)。病理检查11,155例中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694例(15.18%),癌前病变7,577例(67.92%)。癌前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3,202例(28.70%),肠上皮化生1,990例(17.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85例(21.38%)。4.22,060例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14C-UBT)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53.04%。胃十二指肠疾病中,胃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息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9.87%、46.59%、55.41%、66.90%、54.27%。病理诊断11,155例中,胃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7.74%、45.46%、54.17%、56.50%、58.48%,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P<0.05)。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收入、BMI、消化不良症候群以及消化性溃疡症候群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吸烟、运动、烫食、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及消化不良症候群为胃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患病率较高,提示癌前疾病高患病率是当地胃癌高发的疾病基础。2.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3.性别、年龄、家庭收入、BMI、消化不良症候群以及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可能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吸烟、运动、烫食、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及消化不良症候群可能为胃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武威自然人群队列通过胃镜筛查,早期胃癌诊断率为72.50%,表明在胃癌高发区进行胃镜筛查是发现和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倪迎春[10](2018)在《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胃癌检测数据显示,胃癌发病率逐年降低,特别是发达国家。但是,胃癌在全球肿瘤的发病率排位中居第五位,在死亡率排位中居第三位。并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胃癌患者的绝对数量也不断增加,疾病负担沉重。在全球范围内,胃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韩国、日本和中国)、中东欧以及南美洲地区;低发区主要在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虽然我国的胃癌发病率较高,但是胃癌的发病也具有地域差异性,以上海、甘肃、江苏、青海等地区高发。泰兴市位于我国胃瘤高发地区,该地区全人群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5/10万和32.8/10万,仅次于食管癌、肝癌,在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中位居第三位(2013年肿瘤分析报告),高于全国胃癌发病平均水平(31.28/10万)。胃癌按照Lauren病理分型标准可被分为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两大类。按照肿瘤基因组计划最新胃癌分类标准,又被分为EB病毒阳性型(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EBVP)、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unstable,MSI)、染色体不稳定型(chromosomally unstable,CIN)和遗传稳定型(genetically stable,GS)四类。胃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遗传变异等内因和化学、物理、生物等外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高盐高油的饮食习惯、EBV感染以及E钙粘蛋白(E-cadherin,CDH1)基因突变等被认为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对胃癌的发病危险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胃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再加上沉重的胃癌疾病负担,更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胃癌病因的探索工作。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其遗传学基础,胃癌也不例外。遗传因素通常用肿瘤家族史来测量和研究,目的是增强结论的现实意义。关于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9年,徐星高等人发现了胃癌发病的家族聚集性特点。接着,陆续在我国大连、河南林县、甘肃武威市、陕西咸阳市等胃癌高发区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提示肿瘤家族史在胃癌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多采用横断面或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存在着研究样本量较少、亚组分析结果不一致以及未严格区分胃癌与胃食管交界处肿瘤等问题,而且亲属队列研究设计应用非常少。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的关系。2010年到2013年间,本课题组在泰兴市开展了针对上消化道肿瘤病因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该地区胃癌发病也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这就给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因此,本研究拟借助此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和Kin-cohort研究设计从两个角度探索肿瘤家族史与胃癌的关系,以期细致全面地阐述肿瘤家族史对胃癌发病的影响。研究目的借助此项严格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于胃癌高发地区江苏省泰兴市构建研究人群,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描述肿瘤家族史的分布情况,探讨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的关系以及讨论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分子机制,以期为确立当地人群胃癌早期筛查指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未来深入开展胃癌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2010年10月到2013年9月,在泰兴市四家可以做胃镜的医院收集这三年的胃癌新发病例,每年年底在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肿瘤登记处补充可能遗漏的病例信息。以5岁年龄组和性别作为成组匹配条件,从泰兴市人口注册系统中随机抽取相应的对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集生物学样本。数据录入清理后利用肿瘤家族史暴露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和Kin-cohort研究设计方法,从两个角度分析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的关系。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中,通过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关系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探讨肿瘤家族史对胃癌发病的影响;并根据研究对象一级亲属患肿瘤的种类、患病人数的不同做亚组分析。在Kin-cohort研究设计中,先证者(病例组和对照组)所有的一级亲属组成一个亲属队列,“随访”观察该亲属队列,直到研究结局(肿瘤发病或死亡或失访)出现,并纪录他们的肿瘤发病年龄或者死亡年龄。根据先证者是否患胃癌,把该亲属队列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分别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Nelson-Aalen累积发病风险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患上消化道肿瘤和患胃癌的累积风险。所有分析均采用Stata14.0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共纳入胃癌新发病例481例,合格对照1972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家庭人口数、同胞以及子女的分布情况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泰兴市胃癌家族史阳性率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0.0%和11.0%。研究结果表明:①肿瘤家族史阳性者患胃癌的风险增大(OR =1.64,95%CI:1.33-2.02)。无论是父母还是同胞中有患肿瘤者,都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OR= 1.44,95%CI:1.15-1.81;OR=1.60,95%CI:1.27-2.03)。②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胃癌发病风险比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阴性者增高了 69%(OR =1.69,95%CI:1.37-2.08)。食管癌家族史阳性者患胃癌的风险是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1.41倍(OR =1.41,95%CI:1.08-1.84);结直肠癌家族史与胃癌发病无关(OR=1.75,95%CI:0.96-3.17)。③胃癌家族史阳性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2.10,95%CI:1.61-2.73),经多因素调整后仍有统计学意义(OR=2.11,95%CI:1.60-2.78)。且胃癌发病风险随着家族内患胃癌的一级亲属个数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P<0.001)。父母中有患胃癌者会增加其本人患胃癌的风险(OR=2.19,95%CI:1.58-3.02),经多因素调整后仍有统计学意义(OR=2.20,95%CI:1.58-3.0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患胃癌者患胃癌的风险、母亲患胃癌者患胃癌的风险分别是父亲不患胃癌者、母亲不患胃癌者的2.01倍和2.75倍。同胞患胃癌者也会增加其本人胃癌的发病风险(OR=1.89,95%CI:1.26-2.84)。2.Kin-cohort研究设计。非暴露组(对照的一级亲属)包括1972例对照的15744个一级亲属,暴露组(病例的一级亲属)包括481例胃癌患者的3937个一级亲属。截至80岁,病例的一级亲属、对照的一级亲属患胃癌的累积风险分别是9.48%和6.64%。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截至85岁,病例一级亲属患上消化道肿瘤(胃癌和食管癌)的风险是对照一级亲属的1.44倍(HR=1.44,95%CI:1.25-1.6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的男性一级亲属、病例的女性一级亲属患上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比对照的男性一级亲属、对照的女性一级亲属高(HR=1.38,95%CI:1.17-1.63;HR=1.58,95%CI:1.24-2.02)。另外,病例同胞患上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比对照同胞高67%(HR=1.67,95%CI:1.39-2.00)。研究还发现,截至85岁,病例的一级亲属患胃癌的风险是对照一级亲属的1.81倍(HR=1.81,95%CI:1.47-2.22)。调整性别因素后,病例的一级亲属患胃癌的风险是对照一级亲属的1.79倍(HR=1.79,95%CI:1.46-2.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病例男性一级亲属、病例女性一级亲属还是同胞,患胃癌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HR=1.64,95%CI:1.29-2.08;HR=2.37,95%CI:1.59-3.55;HR=1.71,95%CI:1.29-2.27)。结论1.肿瘤家族史阳性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家族内患肿瘤人数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增高。2.一级亲属罹患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位置不同,胃癌发病风险也不同。3.截至85岁,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胃癌累积发病风险高于健康人群一级亲属的胃癌累积发病风险。

二、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五、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010-2020年甘肃与不同地区胃癌发病、死亡情况及早期胃癌组织miRNA谱分析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甘肃省胃癌流行病学情况
        1.1.2 microRNA与胃癌
        1.1.3 miRNA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2 2010-2020年甘肃与不同地区胃癌发病、死亡情况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全球胃癌发病与死亡
        2.2.2 亚洲、东亚地区胃癌发病与死亡
        2.2.3 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
        2.2.4 甘肃省胃癌发病与死亡
        2.2.5 全球、亚洲、东亚地区及中国胃癌发病、死亡比较
        2.2.6 甘肃省与中国胃癌发病、死亡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3 甘肃省5对早期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及验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受试者及样本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组织总RNA提取
        3.1.4 miRNA标记和芯片杂交
        3.1.5 芯片数据处理
        3.1.6 差异miRNA的功能注释
        3.1.7 TCGA中Ⅰ-Ⅱ期亚洲胃癌患者组织的mRNA表达谱
        3.1.8 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
        3.1.9 差异miRNA靶基因的预测
        3.1.10 靶基因PPI网络和关键基因网络的构建
        3.1.11 生存分析验证
        3.1.12 细胞培养
        3.1.13 细胞总RNA提取
        3.1.14 RT-qPCR法检测细胞系中hsa-miR-4687-3p的表达水平
        3.1.15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血浆的制备
        3.1.16 血浆RNA提取
        3.1.17 血浆miRNA加尾反应及反转录实验
        3.1.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3.1.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芯片数据处理与差异miRNA的鉴定
        3.2.2 差异miRNA功能注释
        3.2.3 使用TCGA中亚洲Ⅰ-Ⅱ期胃癌患者组织样本数据进行差异基因鉴定
        3.2.4 差异基因的GO分析、KEGG分析和GSEA分析
        3.2.5 miRNA-靶基因网络构建及靶基因功能
        3.2.6 生存分析验证
        3.2.7 hsa-miR-4687-3p在胃癌细胞系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3.2.8 胃癌患者与健康人的基本特征
        3.2.9 hsa-miR-4687-3p在胃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浆中的表达水平
        3.2.10 hsa-miR-4687-3p在不同病理分期胃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浆中的表达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致谢

(3)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1.3.1 Hp的流行病学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1.3.5 Hp的致病性
        1.4 Hp的诊断
        1.5 Hp感染的防治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查人群选择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1.3 人群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14)C-UBT检测方法
        2.2.3 胃镜检查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变量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1.1.3 尿素酶
        1.1.4 热休克蛋白60
        1.1.5 硝基还原酶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2.4.3 ~(14)C-UBT检测
        2.4.4 胃镜检查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2.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胃癌危险因素的检索
        2.2 数据提取
        2.3 积累证据的质量评估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定量系统评估文献识别
        3.2 纳入研究基线特征
        3.3 定量合并结果
        3.4 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评价
    4 讨论
        4.1 非遗传因素
        4.2 遗传因素
        4.3 流行病学评价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信息学筛选胃癌相关lncRNAs
        2.2 风险预测模型相关SNPs的选取
        2.3 生物学实验
        2.4 研究方法
        2.5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3.2 基因分型结果
        3.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验
        3.4 胃癌与遗传易感性关联
        3.5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6 风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4 讨论
        4.1 风险预测模型与肿瘤
        4.2 遗传关联与胃癌
        4.3 胃癌风险模型的构建
        4.4 模型参数优化与拟合
        4.5 拟合优度与模型评价
        4.6 小结
创新性和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1 13维危险因素组合程序
    1.2 22维风险基因组合程序
    1.3 PRS主程序
    1.4 NRI和IDI程序
    1.5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纳入参考文献列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甘肃省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对照研究
    1.3 肿瘤家族聚集性的研究
    1.4 肿瘤分离比分析
    1.5 简单分离分析
    1.6 Penrose法遗传模式估计
    1.7 遗传度估计
2 结果
    2.1 武威市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2.2 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病例-对照调查
    2.3 癌家族聚集性分析
    2.4 分离比估算
    2.5 简单分离分析
    2.6 Penrose法估计遗传模式
    2.7 遗传度估计
3 讨论

(6)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武威市1995-2016 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人口数据来源
        1.3 统计学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研究对象的就诊季节性特征
        2.3 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
        2.4 研究对象的医保形式
        2.5 结直肠癌发病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武威市1995-2016 年结直肠癌空间聚集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学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武威市乡镇区域划分
        2.2 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病例分布
        2.3 结直肠癌病例空间分布
        2.4 结直肠癌病例时空聚集性分析
    3 讨论
小结
本次研究的特点及创新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7)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全球癌症流行状况概况
    1.2 胃癌流行状况概况
    1.3 甘肃省中东部农村地区胃癌流行状况
    1.4 胃癌病因学
    1.5 病例对照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现场及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2.1 病例组纳入排除标准
        2.2.2 源对照组纳入排除标准
        2.2.3 非源对照组纳入排除标准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4.1 病例及源对照的选取和调查
        2.4.2 非源对照的选取和调查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现场准备阶段
        2.5.3 现场实施阶段
        2.5.4 数据整理阶段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口学信息和均衡性检验
        3.1.1 源对照人口学信息和均衡性检验
        3.1.2 非源对照人口学资料和均衡性检验
    3.2 胃癌风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
        3.2.1 基本人口学资料
        3.2.2 饮食偏好及饮食习惯
        3.2.3 膳食内容及结构
        3.2.4 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
        3.2.5 生活行为
        3.2.6 胃部疾病史、肿瘤和慢病(非肿瘤)家族史
        3.2.7 社会心理因素
    3.3 胃癌风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3.1 源对照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
        3.3.2 非源对照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4 胃癌风险因素的主成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4.1 自变量共线性诊断
        3.4.2 自变量筛选及主成分Logistic回归
    3.5 胃癌风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3.5.1 分类回归树
        3.5.2 胃癌风险因素联合作用分析
        3.5.3 胃癌风险因素相乘模型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3.5.4 胃癌风险因素相加模型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饮食习惯与偏好
        4.1.1 饮食习惯
        4.1.2 高盐饮食
        4.1.3 高糖、高脂饮食
        4.1.4 烹饪用油和发芽马铃薯
    4.2 膳食内容与结构
        4.2.1 红肉、白肉类
        4.2.2 葱蒜类
        4.2.3 腌制品和发酵类
        4.2.4 甜食类、烧烤和煎炸类
        4.2.5 水果、蔬菜类
        4.2.6 豆制品、奶制品类
    4.3 生活方式与习惯
        4.3.1 冰箱使用和锻炼
        4.3.2 做饭燃料及油烟
        4.3.3 饮水水源和饮水方式
        4.3.4 农药使用和日常锻炼
    4.4 生活行为
        4.4.1 饮酒与胃癌
        4.4.2 吸烟与胃癌
        4.4.3 饮茶与胃癌
    4.5 消化道相关疾病和肿瘤家族史
    4.6 心理因素与胃癌
    4.7 病因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4.8 政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的睡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睡眠概论
    1.2 人类的睡眠现状
    1.3 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
        1.3.1 生理因素(生物学因素)
        1.3.2 社会心理因素
        1.3.3 环境因素
        1.3.4 药物因素
        1.3.5 饮食因素
        1.3.6 生活方式
    1.4 常用的睡眠评价方法
    1.5 睡眠与肿瘤
    1.6 睡眠与消化系统疾病
    1.7 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7.1 胃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1.7.2 胃癌发生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8 本文主要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背景
        1.8.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设计
        2.2.2 问卷内容
        2.2.3 研究变量与定义
        2.2.4 问卷质量控制
        2.2.5 胃镜检查
    2.3 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睡眠状况分析
        3.1.1 队列基本概况
        3.1.2 夜间总睡眠时间(TST)分布
        3.1.3 失眠分布
        3.1.4 日间过度嗜睡(EDS)分布
        3.1.5 不宁腿综合征(RLS)分布
    3.2 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睡眠障碍患病情况
        3.2.1 睡眠障碍单因素分析
        3.2.2 失眠、EDS及RLS的患病情况
    3.3 睡眠障碍与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3.3.1 失眠、EDS及RLS分析
        3.3.2 睡眠各单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胃癌的流行现状和趋势
    1.2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2.1 性别
        1.2.2 年龄
        1.2.3 种族
        1.2.4 幽门螺杆菌感染
        1.2.5 遗传因素
        1.2.6 精神心理因素
        1.2.7 生活习惯及饮食因素
        1.2.8 体重指数
        1.2.9 其它
    1.3 胃癌队列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筛查结果
        3.1.1 基线信息特征
        3.1.2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镜筛检情况
        3.1.3 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情况
        3.1.4 胃癌、食管癌确诊情况
        3.1.5 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与性别及年龄关系
    3.2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3.2.1 队列人群H.pylori感染状况
        3.2.2 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H.pylori感染状况
        3.2.3 胃癌及癌前病变H.pylori感染情况
    3.3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H.pylori感染状态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病情况
        3.3.1 H.pylori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病情况
        3.3.2 H.pylori感染状态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病情况
        3.3.3 H.pylori感染状态下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病情况
    3.4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4.1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3.4.2 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略语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特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评阅及y辩情况表

四、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2010-2020年甘肃与不同地区胃癌发病、死亡情况及早期胃癌组织miRNA谱分析验证[D]. 梁元. 兰州大学, 2021(09)
  • [3]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4]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段富交. 郑州大学, 2020(02)
  • [5]甘肃省武威市上消化道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研究[J]. 陈斌,罗海亮,芦静,李菊华,郭红豆,罗好曾. 中国肿瘤, 2019(04)
  • [6]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D]. 陈亚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 朱清. 兰州大学, 2019(09)
  • [8]基于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的睡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D]. 路红. 兰州大学, 2019(08)
  • [9]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姬瑞. 兰州大学, 2018(02)
  • [10]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D]. 倪迎春. 山东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武威市胃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