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国债资金加固铁路大动脉

利用国债资金加固铁路大动脉

一、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逯红梅[1](2017)在《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文中指出俄国铁路修建始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下半期俄国铁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俄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建立承租体系、成立铁路建设基金、发行国内债券、政府参股大型铁路公司等措施,直接或间接支持私有铁路企业,致使俄国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掀起两次铁路修建热潮。此外,俄国政府通过加强对私有铁路企业的监管力度、统一运价、收购亏损私有铁路企业,出资在边远地区修建重要战略和经济铁路、加强国有铁路管理等措施,强化国家铁路领导权。20世纪初俄国铁路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铁路长度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俄国铁路发展进程中资金、技术、人员都至关重要,外资在俄国铁路修建中作用巨大。铁路修建,促进商品流通、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俄国工业,尤其是冶金业、运输机器制造业、燃料工业崛起可谓居功甚伟。

石志宏[2](2016)在《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及海权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主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剖析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冷战结束以来的总体海上安全形势、来自印度洋地区内外的主要行为体所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对于中美印“战略三角形”各自现有的海上安全战略(或战略态势)及其双边与三边海上安全互动进行聚焦式研究,进而剖析了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从陆海统筹、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建设与远程军力投射、海上安全双边关系与多边互动等不同的方面,探讨中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洋的“深层次结构”包括地形、季风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海洋及印度洋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印度洋从有史以来直至冷战结束前的各个时期里对于人类出行与迁徙、贸易和征服、文化传播的影响,评述了从“达伽马时代”直至冷战结束前印度洋海上安全秩序演变的历史。关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总体形势,通过分析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认为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也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众多的地区内外重要国家行为体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都想获得波斯湾石油和印度洋战略性海上交通线的进入权,一个美中印“战略三角形”正在印度洋上呈现,而且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塑造性力量。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本文揭示了印度海上安全战略观的演变、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印度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对外关系,认为印度所怀有的“印度之洋”的战略抱负面临内外的众多限制性因素。关于中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涉及印度洋及印度洋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对于国外尤其是美印盛行的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进行辨析,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对于中国远洋军力投射的启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思考等方面,认为中国走向印度洋是一种战略上的势在必行之事;所谓的中国印度洋“珍珠链战略”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是由美国首先杜撰并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甚至恶意炒作的话题,其对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国外专家依据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实际存在和中国海军地区外部署的经历所作的解读,对于中国思考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不无裨益。无论在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中国在维护自身在印度洋地区正当的海上安全利益和集体利益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指出美国为首的列强冷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在该地区的重大政治与军事活动,导致了其在印度洋海上安全变迁动力中的战略性支配地位。但美国对于整个印度洋地区并无一致的视角,其政治与军事资源分配是破碎的,难以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作出可信的承诺。美国目前围绕印度洋海上安全大战略所展开的深入讨论及提出的各种方案,揭示了美国的印度洋大战略可能的演变方向。关于中美印双边及三边互动,本文揭示了中国的重大利益、印度的强烈抱负与美国在印度洋的确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三者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反恐、反海盗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以及由于力量格局变迁与政策理念分歧而可能激化潜在矛盾导致冲突,三方在印度洋既合作又对抗,从而呈现“非盟非敌”的三边互动态势,三方应当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秩序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印度洋地区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构想。本文认为环印度洋联盟、印度洋研究集团、印度洋海军论坛具有成为一轨、二轨和技术层面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平台的潜质。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面临着众多的具体挑战。如果要创立一种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印度洋国家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它究竟应当是排它性的还是包容性的。从地区的长期稳定来看,一种围绕能源利益攸关者(能源进口依赖国、能源专营经济体和能源安全咽喉要道国)而构建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更具有前景。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思考印度洋战略及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及其统筹协调问题、中国在探索陆海统筹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方面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支柱国家”、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能力建设、与地区国家的双边及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等问题。

朱义娟[3](2016)在《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内迁研究》文中指出交通银行筹设于190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恰逢成立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交行已经成为实力显着,分支广泛的全国性大银行。抗战爆发前夕交通银行主要有沿海、江南江北、长江沿岸及陇海线三大营业区,金融网布局近似一个“人”字形,紧紧围绕着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伸展。抗战爆发后,交通银行跟随政府西迁,在西南西北大后方用力经营,广设行处。目前学术界关于交通银行内迁研究尚少,本文希冀以所掌握的重庆市档案馆交通银行未刊档案、上海市档案馆交通银行未刊档案,以及民国时期报刊等资料,对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内迁历程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有所裨益。抗战爆发后内外形势骤变,交通银行根据时局变化,政府指令,内部需要,内外联动,保存行基。对外服从大局,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组成四行联合办事处。对内组织调整,总行改组为总管理处,筹谋根据形势变化做好内迁准备。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按照四联总处的指示,重要人员分驻港、汉,总处先迁汉再迁渝,董事长、总经理常川驻港指挥。总处内迁后,业务重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交行按照四联总处的指示及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在西南西北增设分支行处,在国民政府西南西北金融网计划中发挥国家银行的骨干作用。战时交行的内迁及发展,是战时国家行局内迁及发展的写照,昭示着国家银行在抗战时期迁徙潮流中何去何从的主流导向。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内迁研究,对抗战时期银行业的内迁,尤其是国家银行的内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银行内迁及布局是在抗战特殊时期,为保存实力,厚植抗战基础,偏离原来预定发展轨道的重大抉择。战时交行在后方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与制约,在自身利益诉求与西南西北金融网计划中寻求平衡,在自身使命与政府金融管制中艰难博弈。

崔青青[4](2011)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经济改革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国情相似,经历基本相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印两国先后开启了经济改革历程。两国在改革前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都重视发展重工业,扶植公营企业的发展。两国有着相似的改革背景。中印两国都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主要通过对本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扶植私营经济发展、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等措施来发展本国经济。但同时,两国的经济改革又各有特点。中国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发达的基础设施、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农村向城市、由地区试点到全国推广等特征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印度发展完善的金融制度、高度发达的信息服务业、与市场相结合的特色教育、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强劲的内需消费等特征则成为印度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印两国经济改革取得极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资源环境危机、效率与公平问题及经济上的腐败等。具体到中国,则还面临着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内需、发展知识经济等具体的问题。而印度也面临着宏观调控不力、基础设施落后、对外经济疲软等发展难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两国经济改革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存在很大的优势互补性、经验教训和借鉴性。两国未来可以通过紧密的合作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进而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谭崇静[5](2004)在《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口加工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机场附近或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开辟一定的区域,提供水电、通讯和厂房等基础设施,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工业,其产品大部分或全部用于出口的特殊区域。 爱尔兰政府于1959年设立的香农自由加工区是世界最早的出口加工区。而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则是我国台湾于1965年设立的高雄出口加工区,以后又增设了楠梓、台中两个出口加工区。这三个出口加工区为台湾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功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90年代,已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又出现五种发展趋势:综合化、科技化、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同设区国经济的前后向联系日趋密切、各出口加工区之间竞争中的合作加强。 从2000年4月27日起,我国按照国际惯例陆续批准设立了38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既是我国改革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全新尝试,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充分体现。为了进一步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重庆中西结合部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国务院于2001年6月15日批准设立重庆出口加工区。它的设立为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搭建了一个新的产业平台,为拓宽对外经济贸易开辟了一条新通道。重庆出口加工区自2002年8月28日封关运行以来,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更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重庆出口加工区的发展,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解决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本文首先总结有关出口加工区的理论,形成支撑本研究实证和对策部分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紧密联系实际,从世界出口加工区实践的角度,吸取国外和我国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实证考察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的现状,通过与东部沿海出口加工区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接着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研究结论如下: 1.世界出口加工区的实践表明其运行与管理有规律可循。通过考察台湾、韩国、菲律宾、越南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工区实践,得到以下经验教训:①合理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地理位置和规划面积;②立法先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③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④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⑤灵活调整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2.重庆出口加工区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发展速度缓慢,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方面;②项目引进难、规模偏小,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⑨效益较差,每平方公里的进区企业数、引资额、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都不理想,收益微薄;④入区企业运行维护成本高,一方面国内间接采购增加费用,另一方面海关监管运输增加物流成本;⑤入 甲文摘要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区企业科技含量较低,五家企业中只有一家属于高科技企业,另外四家都属于传统机加工企业;⑥前后向联系差,带动效应弱。区内没有外资龙头企业,难以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到周围,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⑦通关速度较慢,电子报关网络系统尚未建好,无法实现无纸化通关,通关手续繁杂。 3.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①产业定位不明确,招商引资过程中带有一定盲目性;②存在区位比较劣势,重庆出口加工区地处西部内陆,远离出海口,获取投资信息困难:③重庆市加工贸易不发达,一方面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太低,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存量小,增量少;④部分优惠政策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或相应的配套措施,政策优势不明显:⑤有关部门观念更新慢,灵活运用政策较差,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⑥出口加工区模式和功能单一,不适合内陆出口加工区的实际;⑦运行时间较短,对外宣传不够。 4.促进重庆出口加工区发展应采取综合性对策措施。①明确产业定位,搞好招商引资;②尽快出台实施细则,调整部分不合理政策;③转变思想观念,灵活运用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④构建简便快捷的通关模式:⑤增设保税仓库,扩展出口加工区功能;⑥给予西部内陆出口加工区适当倾斜和照顾;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崔宪涛[6](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指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陈谊菡[7](2003)在《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文中研究表明

二、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论文提纲范文)

(1)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1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研究方法
        3 创新和不足
第1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五个阶段
    1.1 俄国铁路修建的滥觞
        1.1.1 铁路修建前俄国经济和交通状况
        1.1.2.俄国铁路萌芽
    1.2 俄国铁路修建开端
    1.3 俄国铁路修建第一次热潮(19 世纪60年代中期—70 年代中期)
        1.3.1 19 世纪50年代—60 年代中期铁路修建
        1.3.2 第一次铁路修建热潮
    1.4 俄国铁路修建第二次热潮(19 世纪90年代)
    1.5 20 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俄国铁路修建小热潮
第2章 俄国铁路的修建模式
    2.1“承租体系”修建模式
        2.1.1 建设模式的争论
        2.1.2 承租体系及其发展演化
    2.2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
        2.2.1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的特征
        2.2.2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的规模
    2.3 官资铁路修建模式
第3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资金保障
    3.1 外资
        3.1.1 国债
        3.1.2 政府担保铁路公司债券
    3.2 铁路基金及国内债券
    3.3 几条重要铁路的资金来源
        3.3.1 彼得堡—莫斯科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3.3.2 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3.3.3 北方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第4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技术、物力及人力保障
    4.1 铁路修建的技术保障
        4.1.1 勘测与设计
        4.1.2 路基及路面工程
    4.2 铁路修建的设施保障
        4.2.1 轨道生产与供应
        4.2.2 机车生产与供应
        4.2.3 车厢生产与供应
        4.2.4 车站、机车库及修配厂
    4.3 铁路修建的人力保障
        4.3.1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
        4.3.2 铁路工人
        4.3.3 军人参与
第5章 俄国铁路网和重要铁路的修建
    5.1 俄国铁路网
    5.2 若干重要铁路的修建
        5.2.1 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铁路修建
        5.2.2 塔什干铁路修建
        5.2.3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
        5.2.4 北方铁路修建
        5.2.5 莫斯科—喀山铁路修建
第6章 俄国铁路运输的组织与管理
    6.1 铁路运输的组织
        6.1.1 列车运行表
        6.1.2 铁路信号、集中联锁和通讯
    6.2 铁路运输的管理
        6.2.1 对私有铁路企业的财政监督措施
        6.2.2 运价改革
        6.2.3 私有铁路国有化
        6.2.4 国有铁路的组织管理
第7章 铁路修建对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7.1 铁路对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7.1.1 铁路促进商品流通
        7.1.2 铁路促进人口流动
    7.2 铁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7.2.1 冶金工业崛起
        7.2.2 运输机器制造业勃兴
        7.2.3 燃料工业崛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印度洋海上安全: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 海上安全研究基本概念
    三,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四,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印度洋及其海上安全形势
    第一节 印度洋海上安全的自然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冷战后印度洋地区安全态势
第二章 “两洋战略”与美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
    第一节 美国“破碎的”印度洋战略态势
    第二节 美国关于印度洋大战略的讨论
第三章 印度的“印度之洋”海上安全战略
    第一节 印度对于印度洋的战略思考
    第二节 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及其前景
第四章 “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与“和谐印度洋”
    第一节 中国走向印度洋的动因
    第二节 “珍珠链”、“场所”、基地?
    第三节 “和谐印度洋”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 中美印印度洋安全战略互动
    第一节 美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二节 中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三节 中美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四节 中美印在印度洋的三边海上安全互动
第六章 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互动及安全缔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3)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内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框架与重难点
第一章 三十而立:1907-1937年间交通银行的变迁
    一、晚清时期谋篇布局寻发展
    二、北京政府时期全面布局求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心南移促发展
第二章 内外联动:抗战爆发后交通银行的筹谋之计
    一、大局为重——四联总处因战而生
    二、机动灵活——内部组织适时调整
第三章 峰回路转: 交行内迁及后方布局
    一、总管理处内迁历程
    二、分支行处的增设与布局
第四章 审时度势:战时交通银行内迁的考量
    一、西南西北金融网计划与交行自身的利益诉求
    二、自身使命与政府金融管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经济改革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印经济改革背景及历程
    1.1 中印经济改革的背景
        1.1.1 中国经济改革背景
        1.1.2 印度经济改革背景
    1.2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1.3 印度经济改革历程
第二章 中印经济改革的特征
    2.1 中印经济改革的共同特征
    2.2 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点及优势
    2.3 印度经济改革的突出点及优势
第三章 中印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
    3.1 中印经济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
    3.2 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理论思考
    2.1 加工贸易和出口加工区的概念界定
    2.2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O模型)
    2.3 美国Jones-Caves的修正模型(J-C模型)
    2.4 出口加工区的生命周期理论
    2.5 美国Carden分析框架中的出口加工区模型
第3章 世界出口加工区的实践
    3.1 世界出口加工区的历史发展及趋势
    3.2 我国台湾出口加工区的实践
    3.3 韩国、菲律宾、越南出口加工区的运行与管理
第4章 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的现状
    4.1 重庆出口加工区基本概况
    4.2 重庆出口加工区的宏观及环境条件
    4.3 重庆出口加工区的运行管理体系
    4.4 重庆出口加工区绩效
第5章 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6章 促进重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对策
    6.1 重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2 促进重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6)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四、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 [1]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D]. 逯红梅. 吉林大学, 2017(09)
  • [2]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D]. 石志宏. 南京大学, 2016(02)
  • [3]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内迁研究[D]. 朱义娟. 西南大学, 2016(02)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经济改革比较[D]. 崔青青. 山西大学, 2011(05)
  • [5]重庆出口加工区运行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谭崇静. 西南农业大学, 2004(03)
  • [6]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7]利用国债资金 加力铁路大动脉[J]. 陈谊菡.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3(01)

标签:;  ;  ;  ;  ;  

利用国债资金加固铁路大动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