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Excel 解决某些代数问题

用 Excel 解决某些代数问题

一、用Excel解决某些代数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琢[1](2021)在《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褐带蚜小蜂Aphelinus maculatus Yasnosh是2016年的中国新纪录种,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Aphelinidae、蚜小蜂属Aphelinus,是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国内外对褐带蚜小蜂的描述只有标本采集地、两种寄主种类及成虫形态,关于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非常少。为有效挖掘利用褐带蚜小蜂,我们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褐带蚜小蜂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作了初步研究,同时也为人工大量繁殖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褐带蚜小蜂形态、生活史及寄主变化褐带蚜小蜂雌性成虫比雄性成虫大,雌性成虫触角第三索节约正方形,而雄性成虫触角第三索节的长宽比约为2:1,且雄性成虫索节与棒节密生长且粗壮的刚毛。褐带蚜小蜂非成熟阶段分为卵、幼虫和蛹,其中幼虫有3龄。可通过形状、上颚和气门区分幼虫的虫龄。1龄幼虫细长,2龄幼虫纺锤形,3龄幼虫球形并有较小尾巴。1龄和2龄幼虫的上颚不明显,咽部发育良好;3龄幼虫上颚发育良好,形状看起来像一根锋利的尖刺从宽三角形基部一角突出,基部透明,端部深黄,有7对气门,1对在中胸,其余6对分别依次位于第2到第7腹节。随着蜂幼虫的发育,寄主蚜虫体内可见一个棕色点(内寄生蜂幼虫的中肠),点变得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深。当寄生蜂发育为蛹(包括预蛹)时,寄主蚜虫体变为黑色僵蚜,且死亡。在26±1°C下,褐带蚜小蜂完成卵到成虫的生活史需11.5-14 d。2.褐带蚜小蜂成虫行为褐带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 am。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4个阶段,交配时间短,平均5.5±0.2 s。在观察的3 h内,1头雄蜂可与2-4头雌蜂交配,但雌蜂只交配1次。雌蜂和雄蜂都存在交配竞争现象。褐带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子代均为雄性,两性生殖的子代雌、雄兼有。产卵寄生过程可划分为寻找寄主、试探寄主、刺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和清扫梳理几个步骤。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的决策与蚜小蜂产卵器刺入时间的长短有关,刺入时间大于4.8 min时,多会决策取食寄主。褐带蚜小蜂成虫喜欢取食低龄桃蚜,很少取食4或5日龄桃蚜;但可寄生各日龄桃蚜。一头雌蜂在24 h内可平均寄生14.8头、取食3.7头桃蚜。成虫寿命与羽化后补充营养有关,取食10%蔗糖或10%蜂蜜水时寿命显着延长,分别为24±2.5 d和28±1.6 d。3.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雌性褐带蚜小蜂羽化当天即可产卵寄生,且产卵寄生数量随着其日龄增加波动减少,在第5 d、14 d、20 d和30 d出现4个单日产卵寄生高峰期,分别产卵寄生15.7、13.95、11和6.75头蚜虫。雌蜂平均寿命25±2.76 d,雄蜂平均寿命12.67±2.08 d。雌蜂一生可取食52.50±5.31头、寄生271.92±31.13头桃蚜,共致死桃蚜324.42±36.15头。雌蜂羽化后20 d内,其后代子蜂的雌性比在65%-78%之间,之后所产后代雌性比下降,33 d后,后代均为雄性。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的净增值率为163.8,平均世代周期为22.8 d,内禀增长率为0.2236,周限增长率为1.2505。4.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的影响褐带蚜小蜂能在13-28℃下完成卵到成虫的发育,33℃下羽化率为零。在13-28℃,其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少。褐带蚜小蜂在卵-成虫阶段的发育起始温度为5.59℃、发育上限温度为28.17℃、最适发育温度为27.45℃,卵-预蛹、预蛹-成虫及卵-成虫阶段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1.51、127.88和243.90DDs。在23℃时,褐带蚜小蜂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达到最高值74.32%-89.16%,在28℃时显着下降。5.蚜虫及褐带蚜小蜂人工繁殖技术解决寄主蚜虫的饲养问题,是寄生蜂人工扩繁的关键。水培叶片饲养蚜虫和寄生蜂,是一种有效的饲养方法。一种繁育寄生蜂的方法依次包括苗木购买、培养液配制、叶片扦插与水培、接种蚜虫、蚜虫培育、繁蜂室繁蜂、繁育小蜂、收集僵蚜和收集成蜂。从购买菜苗到收获蚜小蜂成虫需要20 d左右,可繁育出20-22万头蚜小蜂,也可根据具体繁蜂计划分批次繁育。

刘宴弟[2](2021)在《桃小食心虫对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桃小食心虫是果树生产中发生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严重制约了果树产业的高效发展,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化学农药是治理桃小食心虫的主要措施,但在化学杀虫剂的使用过程中抗药性问题较为严重,抗药性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害虫肆意爆发,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是具有独特作用方式的新型二酰胺类杀虫剂,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已被广泛用于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四唑虫酰胺还未大量投入使用。在害虫产生抗药性之前评估抗药性产生风险,有助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因此,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预测了桃小食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的抗药性产生风险和抗性发展速率;测定了桃小食心虫体内解毒代谢酶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的响应情况;获得桃小食心虫两个抗性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情况,并观察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选育压为30%80%的情况下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筛选10代后,桃小食心虫产生了8.58倍抗药性,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1,那么在死亡率为50%90%、现实遗传力为0.21的情况下,桃小食心虫增加10倍的抗药性约需105代。同样的条件下,用四唑虫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筛选10代,得到抗性倍数为7.86的抗性种群,估算在死亡率为50%90%、现实遗传力为0.18的情况下,桃小食心虫对四唑虫酰胺增加10倍的抗药性约需136代。2.交互抗性结果显示,筛选10代后的桃小食心虫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四唑虫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氟虫腈的致死中浓度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81、4.06、4.89、5.32、5.19、6.94、21.06、36.59倍,与前三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未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与四唑虫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甲氰菊酯、氟虫腈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筛选10代后的桃小食心虫抗四唑虫酰胺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以及阿维菌素不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与氯虫苯甲酰胺、甲氰菊酯存在低水平的交互抗性,与氟虫腈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3.解毒代谢酶活测定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在第10代时Car E、GSTs、CYP450活性与敏感品系并无显着差异,且三者整个选育过程中变化趋势一致,但Car E活性在整个筛选过程中波动幅度没有GSTs和CYP450明显;四唑虫酰胺选育桃小食心虫时,Car E活性只有在第2代时较其他世代差异显着,其余各世代之间无显着性差异,GSTs活性也相对稳定,CYP450活性受四唑虫酰胺影响最大,在4-8代活性持续上升,各世代之间差异较为显着。4.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桃小食心虫的发育历期与对照敏感品系比明显延长;用LC50处理的桃小食心虫,其蛀果率、脱果率、幼虫存活率以及世代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CK、LC10、LC30和LC50单雌总产卵量分别为183.67±10.39a、177.66±14.81a、147.83±14.54ab和126.33±11.29b粒。LC30和LC50处理的桃小食心虫与对照相比,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显着降低,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相对适合度降低。

官丽宁[3](2021)在《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平面向量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平面向量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亦是近年高考的热点。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上变动较大,如何开展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相关内容的教与学,如何使用新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人大复印全文数据库等方式收集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编制了《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从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维度编制了《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选取四川省内江市4所中学共338名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用Excel2010对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作了处理,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论:其一,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高阶认知水平较低,在“创造”水平最薄弱,总体得分率仅为16.22%;其二,学生对向量投影知识的记忆存在“死记硬背”情况;其三,学生性别在布鲁姆认知水平各维度及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论:一是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水平较低,均值为3.2989(满分5分),得分率为65.98%;二是学生性别在非认知因素上差异明显,男生非认知因素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学习动机”和“性格”优于女生;三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在非认知因素及其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学生非认知因素存在差异;五是开放题解答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知识理解、应用存在困难,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六是非认知因素总体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大(解释66.7%的变异量),非认知因素5个维度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情感(Beta=0.384),其次是态度、意志力、性格,学习动机(Beta=0.087)几乎不影响学业成绩。(2)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结论:(1)新课导入方式单一,均以物理功引入新课;(2)专家型教师(职称为正高级、高级)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具体,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难点的确定更笼统,在难点突破上,均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典型例题的应用和学生具体的学情;(3)均认为几何画板等现代数学软件有助于数学教学,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使用频率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2)重视概念课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3)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4)适当重视学生高阶认知水平的发展,可采取创设高阶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学生高阶认知水平;(5)注重高中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方面入手;(6)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7)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APOS理论对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数量积做了1个教学设计。

张洪梅[4](2021)在《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会学习成为了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深度学习成为了人类转变学习方式、应对社会挑战的一种必然选择。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性时期,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触及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数与代数”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都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既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追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的深度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研究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对深度学习与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的界定,明确其内涵,将建构主义、情境认知、有意义学习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并对深度学习用于研究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进行适切性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小学数与代数教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发现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设置浅表宽泛,重视知识落实;教学内容呈碎片化严重,追求课前预设;教学策略注重教学形式,远离知识本质;教学评价类型单一,结果评价为主。再次,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主要从指向高阶思维的发展、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培养自我反思四方面阐明基本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要素分析,然后结合深度学习发生的路线将教学设计分为准备阶段(前期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获取与加工阶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并对每个阶段对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实践验证,分析案例实施效果。

于晓宇[5](2021)在《“人教版”教科书“基本不等式”内容设置之变迁(1952-2019)》文中研究说明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证明不等式、求最值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1952年起,基本不等式就已经被编排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更新,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设置也在发生变化。本文选取1952-2019年的11套“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以其中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设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概念表述和例习题设置三个方面研究、分析其变迁特点,并从教学大纲、教科书建设史等方面入手论述其变迁原因,最后分别得到1952-2019年11套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概念表述及例、习题设置的编排变迁情况。在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编排变迁的同时,针对基本不等式引入方式的偏好,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以期更加客观、合理地提出教科书中基本不等式的编排建议和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最后为教科书编写提出以下建议为:在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方面,注重知识的生成同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在概念表述方面,善于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特征。在例、习题设置方面,问题类型多样化;重视科学情境的结合与融入。为一线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为:在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方面,偶尔“浪费”课时也值得;在概念表述方面,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于取等条件的理解;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在例、习题设置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删减、增添题目。

周菲菲[6](2021)在《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阶段课程的整合研究渐次深入。就数学课程而言,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经多年探索,成果丰富,但对于“3+4”培养模式来说,鉴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基础等明显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在“3+4”数学课程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这是当前摆在一线“试点”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文献,研究国内外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无论在理念认识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上较之过去更加深入。然后在分析“3+4”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数学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整合的策略、整合的模式以及整合的常用载体。以此分析信息技术与“3+4”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类整理了笔者的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以点带面揭示了运用不同策略和模式将信息技术整合于“3+4”数学课程的探索尝试。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想法和意见,由此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指出信息技术的价值被低估、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展望将来相关研究必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核心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3+4”数学教与学将进一步推广。

王孟华[7](2020)在《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柔性作业车间调度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制造业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车间环境和优化要求。不同车间、不同设备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工作日历,而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以理想化或不完善的工作日历为基础,无法有效应用于具有混合工作日历的车间调度过程中。在实际调度过程中,优化目标在不同阶段可能是不同的。目前已知的优化目标已达到20多个,其优化目标组合的数量更是不计其数,衍生出了对应数量的优化模型及算法,增大了调度人员对算法的甄别负担。调度中为了提高效率往往需要在上一批调度任务完成之前进行下一批调度任务的安排,本文称之为序贯调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针对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优化问题进行描述,构建了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优化模型。其次,提出了求解该问题的三个关键技术:基于工作日历的时间推算技术、序贯调度技术、关联目标规避技术。设计了基于工作日历的时间推算技术,其中设计了“工作制”、“工作时段”和“设备”工作表,并使用VBA设计了基于工作日历的时间推算函数;设计“设备时间状态”工作表和“Pareto解集”工作表,根据设备时间状态的变化、存入和提取,解码时采用“挤压插入”的方式安排工序的技术手段,实现插入其它调度方案的可行性;设计“目标库”工作表、“关联目标”工作表和“优化目标”工作表,使用VBA技术实现多目标优化设置时自动规避关联目标。然后,设计了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遗传进化算法。算法中,采用关联目标规避技术以避免多个目标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分段”方式对工序和设备进行编码;采用“分段”交叉和变异方式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采用“遗传算子改进策略”保证交叉、变异操作后子代个体的可行性,以减少计算量;采用基于工作日历的时间推算技术于解码操作中,用于准确计算工序的起止时刻,以保证调度方案的可行性;采用Select Case语句计算定制目标的值;采用如下两种技术于解码操作中,用于缩短生产周期,以提高调度方案的质量:一是将工序时间细分为设备调整时间和加工时间使下道工序的设备可提前调整,二是安排工序时采用“挤压插入”式的调度方法;采用序贯调度技术实现序贯调度。算法既可以在单目标优化后使用同一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或者进行不同的多目标调度优化,也可以在现有的调度方案中插入其它的调度方案。最后,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在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最优解或Pareto解集以辅助调度。

姜忠艳[8](2020)在《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中职数学教育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要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也要与专业联系,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促进就业。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数学教学中没有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学生认为数学课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对数学课缺乏学习动力;数学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缺乏兴趣,数学成绩不理想,对于专业课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学生没有掌握,虽然学过但不会应用。也就是说,数学作为基础课,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更好的服务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第一,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中职数学为专业服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掌握课题研究现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A中职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素质滞后、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数学教材不合适和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第三,根据A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实践方案,从掌握用人单位等相关主体的需求,到根据各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中职数学专业评价的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第四,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园林专业和农业机械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设计。每个专业给出两个教学案例,主要是从专业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测量获取数据、教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图、用Excel计算、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等。第五,以园林技术专业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数学成绩和学习态度量表数据,发现该教学方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成绩。本文的创新点是:尝试构建了A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改革实践基本方案,并系统的从园林专业、农业机械专业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余梦锦[9](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制定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质量要求,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而立体几何初步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它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等。那么,在探究如何通过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之前,首先要探讨清楚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了解学生目前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本研究在参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水平划分研究,以及几何思维水平划分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对立体几何初步中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然后以此为依据,编制了《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测试卷》,以及《高中教师关于“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的调查问卷》,接着对K市一所一级一等高级中学的高一学生和K市的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前者得到了学生目前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不同群体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因素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性,后者得到了教师对立体几何初步教学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现状,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笔者对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调查结论:(1)学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的逻辑推理素养是最好的,其次是直观想象素养,然后是数学抽象素养,最差的是数学运算素养;(2)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直观想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文科生和理科生只在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重点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三个数学核心素养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3)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与其对立体几何的喜欢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三个数学核心素养水平与其数学平时成绩都呈显着正相关;(4)教师对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不是很深。根据调查结论及相关教学理论,就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建议:(1)注重概念教学的过程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2)增强不同推理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3)培养学生用图形描述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4)适当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5)动态数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梁永丁[10](2020)在《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学生应掌握数学地思考和表达数学问题的技能.为了对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有清晰的认识,本研究以编制的调查问卷和测试卷为研究工具,以大湘西地区的四所学校的高中师生为调查对象,拟对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给出相应回复,为一线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师生对数学表达能力的认识与掌握情况,整理调查研究相关数据,针对调查所表露的问题,给出教学建议,并建构数学表达教学模式,在高三开展教育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相应结论.通过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反映出:(1)多数学生能意识到数学表达的重要性,但数学课堂交流表达情况不乐观;(2)学生数学语言理解困难的原因不一,语言转换和组织表达能力不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欠缺;(3)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混淆、运算能力弱、表达过程冗长、表达不简明、表达内容不完整、书写不规范等,阻碍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4)不同学校、地域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存在差异;(5)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6)除苗族学生外,不同民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差异性不明显;(7)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为相邻两个年级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高三年级与高一年级存在显着差异;(8)民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测试成绩与平时的数学成绩显着正相关.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访谈以及课堂教学观察得出:(1)多数教师能意识到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过程中限于课时紧,无暇顾及学生的数学表达的情况,且没有一套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指导性不强;(2)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不强,重视数学表达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表达情况较少,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表达;(3)课堂上多数学生表达准确性差异性明显,表达简明性较好,但总体表达不够严谨.根据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笔者通过建构数学表达能力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教学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显着提升、后进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因此,教师应“巧用启发性提示语,启发学生思考与交流”、“重视在教学中的数学写作活动组织与实施”、“重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积累数学表达经验.”

二、用Excel解决某些代数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Excel解决某些代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蚜小蜂生物学研究
        1.1.1 生长发育
        1.1.2 求偶与交配
        1.1.3 生殖方式
        1.1.4 寻找寄主
        1.1.5 寄生方式
        1.1.6 取食行为
        1.1.7 繁殖力和寿命
        1.1.8 人工繁殖
    1.2 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1 生物防治概述
        1.2.2 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3 褐带蚜小蜂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褐带蚜小蜂形态、生活史及寄主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2.1.2 褐带蚜小蜂非成熟期形态及寄主变化
        2.1.3 褐带蚜小蜂成虫及触角的形态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虫形态及雌雄辨别
        2.2.2 卵
        2.2.3 幼虫
        2.2.4 预蛹
        2.2.5 蛹
        2.2.6 褐带蚜小蜂生活史及寄主变化
        2.2.7 褐带蚜小蜂与寄主桃蚜的寄生关系
    2.3 讨论
3 褐带蚜小蜂成虫行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3.1.2 羽化行为
        3.1.3 交配行为
        3.1.4 生殖方式
        3.1.5 寄生及取食寄主行为
        3.1.6 寄生或取食对寄主虫龄的喜好性
        3.1.7 成虫寿命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羽化及节律
        3.2.2 性比及交配
        3.2.3 交配次数及交配竞争
        3.2.4 生殖方式
        3.2.5 寄生及取食寄主行为
        3.2.6 褐带蚜小蜂对桃蚜日龄的选择
        3.2.7 成虫寿命
    3.3 讨论
4 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4.1.2 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褐带蚜小蜂对桃蚜逐日取食、寄生及致死数
        4.2.2 褐带蚜小蜂成虫存活曲线
        4.2.3 褐带蚜小蜂子代羽化率及雌性比
        4.2.4 褐带蚜小蜂生殖力表及生命表参数
        4.2.5 褐带蚜小蜂一生取食、寄生及致死桃蚜总数
    4.3 讨论
5 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5.1.2 温度对存活的影响
        5.1.3 温度对发育时间及速率的影响
        5.1.4 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
        5.1.5 发育上限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时间的影响
        5.2.2 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
        5.2.3 发育上限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
        5.2.4 温度对存活率的的影响
    5.3 讨论
6 蚜虫及褐带蚜小蜂人工繁殖技术
    6.1 蚜虫的饲养
        6.1.1 用于实验材料
        6.1.2 用于具体实验
        6.1.3 用于繁殖褐带蚜小蜂
    6.2 褐带蚜小蜂的人工扩繁
        6.2.1 实验材料准备
        6.2.2 人工扩繁技术及工艺
        6.2.3 繁殖效果
    6.3 讨论
7 结论
8 创新点及展望
    8.1 创新点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桃小食心虫对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桃小食心虫研究概况
        1.1.1 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
        1.1.2 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与防治
    1.2 二酰胺类杀虫剂研究概述
        1.2.1 二酰胺类杀虫剂的研发及作用机理
        1.2.2 二酰胺类杀虫剂的应用现状
    1.3 抗药性机理研究
        1.3.1 行为抗性
        1.3.2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3.3 解毒代谢酶活性增强
        1.3.4 靶标敏感性下降
    1.4 抗药性治理研究
        1.4.1 抗性风险评估
        1.4.2 交互抗性
        1.4.3 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1.4.4 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桃小食心虫对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2.1.2 供试药剂
        2.1.3 抗性筛选及室内生物测定
        2.1.4 抗性风险评估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杀虫剂对桃小食心虫的抗性筛选
        2.2.2 桃小食心虫对两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2.3 讨论
第三章 交互抗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3.1.2 供试药剂
        3.1.3 交互抗性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桃小食心虫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3.2.2 桃小食心虫抗四唑虫酰胺种群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3.3 讨论
第四章 桃小食心虫对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4.1.2 供试药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桃小食心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4.2.2 四唑虫酰胺处理对桃小食心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5.1.2 供试药剂
        5.1.3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饲养桃小食心虫
        5.1.4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5.1.5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作用下桃小食心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的亚致死浓度
        5.2.2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发育历期和幼虫重的影响
        5.2.3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存活率的影响
        5.2.4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繁殖力及性比的影响
        5.2.5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桃小食心虫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现实诉求
        1.平面向量数量积在高考中的体现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变化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二)非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综述
        (一)克服负迁移
        (二)降低认知加工的难度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四)激活非认知因素
    三、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知课教学设计研究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
    四、国外研究现状
    五、相关理论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非认知因素
        (三)APOS理论
        (四)数学核心素养理论
    六、综述小结
        (一)综述结论
        (二)综述引发的思考
第3章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一)问卷调查对象
        (二)访谈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一)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2.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教师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四、数据的编码
第4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1.测试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2.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数量积测试结果分析
        3.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结果差异分析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非认知因素现状分析
        3.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4.问卷中开放题学生回答结果分析
        5.非认知因素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课导入分析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难点分析
        (三)几何画板使用情况分析
第5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一、研究结论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调查结论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论
        (三)教师访谈结论
    二、教学建议
        (一)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
        (二)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
        (三)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
        (四)适当重视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发展
        (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
        (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预测)
    附件2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正式)
    附件3 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件4 非认知因素各维度介绍
    附件5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三)基于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
        (四)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追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二) “数与代数”教学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设计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一、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的简要概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四)元认知理论
    二、深度学习对于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适切性
        (一)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
        (二)符合数与代数学习的本质要求
        (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三、深度学习对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一)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
        (二)为小学数学教师深度教学设计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问卷的数据整理与信效度检验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课堂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三)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理念
        (一)指向高阶思维发展
        (二)面向实际问题解决
        (三)强调教学内容整合
        (四)注重培养自我反思
    二、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主体分析
        (三)教学活动过程分析
        (四)教学评价分析
    三、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二)获取与加工阶段
        (三)评价阶段
第五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案例与实施
    一、案例设计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设计
    二、案例实施
        (一)实施目的
        (二)实施对象
        (三)实施方案
        (四)实施材料
        (五)实施工具
        (六)实施步骤
        (七)数据处理
    三、反思与改进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存在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人教版”教科书“基本不等式”内容设置之变迁(1952-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及概念表述之变迁
    2.1 基本不等式引入方式及概念表述之变迁概述
        2.1.1 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2.1.2 以定理的形式呈现
    2.2 基本不等式引入方式及概念表述变迁之原因分析
    2.3 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偏好之调研
        2.3.1 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偏好之问卷调查
        2.3.2 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偏好之访谈
    2.4 小结
        2.4.1 基本不等式引入方式变迁之特点
        2.4.2 基本不等式概念表述变迁之特点
第3章 基本不等式的例、习题之变迁
    3.1 基本不等式的例、习题数量之变迁
        3.1.1 基本不等式的例题数量之变迁
        3.1.2 基本不等式的习题数量之变迁
        3.1.3 基本不等式例、习题数量变迁特点
    3.2 基本不等式的例、习题难度之变迁
    3.3 基本不等式的例、习题变迁之原因分析
    3.4 小结
        3.4.1 例、习题数量较为稳定
        3.4.2 实际背景愈加丰富,应用性增强
        3.4.3 证明题减少,拓宽知识广度
        3.4.4 愈加注重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能力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1.1 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方式变迁情况
        4.1.2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表述变迁情况
        4.1.3 基本不等式的例、习题设置变迁情况
    4.2 基本不等式内容编写及教学建议
        4.2.1 基本不等式内容编写建议
        4.2.2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建议
    4.3 研究展望
附录1 1952-2019年11 套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目录
附录2 基本不等式引入方式偏好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问题
附录4 基本不等式例、习题难度分析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息技术
        2.1.2 课程整合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
        2.2.2 认知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合理性
    3.1 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过程
        3.1.1 国外研究现状
        3.1.2 国内整合现状
    3.2 “3+4”模式及“3+4”数学课程特点
        3.2.1 “3+4”培养模式
        3.2.2 “3+4”课程设置
        3.2.3 “3+4”学生特点
        3.2.4 “3+4”数学课程开设现状
    3.3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3.3.2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第4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设计
    4.1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原则
    4.2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策略
    4.3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模式
    4.4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常用手段载体
第5章 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
    5.1 用好课本资源,利用不同信息技术手段探究知识
    5.2 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用好信息技术资源
        5.2.1 结合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
        5.2.2 结合计算机专业
        5.2.3 结合数控专业
    5.3 借助网络资源,营造生态课堂
        5.3.1 在实验中运用腾讯在线文档提高效率
        5.3.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第6章 调查反思及展望
    6.1 调查对象
    6.2 调查方法
    6.3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6.4 调查数据处理及分析
        6.4.1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6.4.2 教师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6.5 问题及展望
        6.5.1 存在的问题
        6.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对口高考考纲中关于考点、难度和分值的整理
    附录二: 学生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版调查问卷
致谢

(7)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工作日历下的作业车间调度研究现状
        1.2.2 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1.2.3 可定制目标作业车间调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问题和关键技术
    2.1 问题描述与建模
    2.2 类型及变量、数组定义
    2.3 基于工作日历的时间推算技术
    2.4 序贯调度技术
    2.5 关联目标规避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优化算法
    3.1 算法流程
    3.2 获取输入参数
    3.3 编码方式与种群初始化
    3.4 解码操作
    3.5 计算目标值
    3.6 计算适应度
    3.7 计算累计选择概率
    3.8 目标值最小化处理
    3.9 非支配排序操作
    3.10 遗传操作
        3.10.1 遗传操作流程
        3.10.2 选择操作
        3.10.3 交叉操作
        3.10.4 变异操作
    3.11 本章小结
4 算例分析
    4.1 单目标调度
        4.1.1 1 号调度方案
        4.1.2 2 号调度方案
    4.2 多目标调度
        4.2.1 3 号调度方案
        4.2.2 4 号调度方案
        4.2.3 5 号调度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1.2 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的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中职数学
        2.1.4 中职数学教学
        2.1.5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内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方式
        2.2.2 中职数学应用性研究
        2.2.3 国外研究对本课题的启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中职数学教学研究现状
        2.3.2 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2.3.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2.3.4 研究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研究法
    3.3 研究的对象
        3.3.1 研究的学校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3 访谈调查的对象
        3.3.4 实验研究的对象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1 调查问卷的目的及内容说明
        3.4.2 教师访谈目的及内容说明
        3.4.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建构主义理论
        4.1.1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4.1.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4.2 情境认知理论
        4.2.1 情境教学法
        4.2.2 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4.3 多元智能理论
        4.3.1 多元智能理论结构
        4.3.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4.4 研究理论对研究的启示
第5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1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基本现状
        5.1.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1.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5.1.3 访谈结果
    5.2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教学内容不科学
        5.2.2 教学手段落后
        5.2.3 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5.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教师素质滞后
        5.3.2 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5.3.3 数学教材没有针对性
        5.3.4 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究
    6.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及改革思路
        6.1.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
        6.1.2 A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路
    6.2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教学实践
        6.2.1 把握相关主体对于中职数学服务专业发展的需求
        6.2.2 根据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
        6.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6.2.4 优化中职数学专业化的评价制度
    6.3 园林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3.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3.2 课程目标设计
        6.3.3 教学单元设计
        6.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6.3.5 教学案例设计——用Excel求标准差
        6.3.6 教学案例设计——花坛设计项目
    6.4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4.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4.2 教学案例设计——逻辑关系判断发动机故障
        6.4.3 教学案例设计——测算体积求六角螺帽的质量
    6.6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的实践成效
        6.6.0 对照班、实验班基本情况分析
        6.6.1 学习成绩前后测
        6.6.2 学习态度前后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性调查(教师)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中职数学学习态度量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2.1.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2.1.2 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
    2.2 高中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研究
        2.2.1 高中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2.2.2 高中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策略研究
    2.3 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数学核心素养
    3.2 相关理论
        3.2.1 关于划分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理论
        3.2.2 关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的目的
    4.2 研究的方法
    4.3 研究的对象
    4.4 研究的工具
        4.4.1 学生测试卷的设计
        4.4.2 教师问卷的设计
    4.5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5.1 数据的收集
        4.5.2 数据的处理
    4.6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5.1 高中生测试卷的分析
        5.1.1 学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5.1.2 学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5.1.3 学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1.4 学生对立体几何初步测试题题目的作答情况及看法分析
        5.1.5 学生对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方式看法分析
        5.1.6 学生对立体几何初步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看法分析
    5.2 高中数学教师调查问卷的分析
        5.2.1 教师的教龄分布情况
        5.2.2 教师对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5.2.3 教师对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的处理方式
        5.2.4 教师对学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立体几何初步学习效果的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
    6.1 注重概念教学的过程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6.2 增强不同推理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6.3 培养图形描述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6.4 适当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6.5 动态数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反思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数学核心素养测试卷
附录 B:高中教师关于“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选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1.1 课标的修订对数学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高中生数学表达现状不佳
        1.1.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小结
第2章 数学表达能力的相关概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国外数学表达研究综述
    2.3 国内数学表达研究评述
    2.4 核心概念界定
        2.4.1 民族地区
        2.4.2 大湘西地区
        2.4.3 数学表达
        2.4.4 数学表达能力
    2.5 理论基础
        2.5.1 学习金字塔理论
        2.5.2 “三教”教育理念
    2.6 研究框架
第3章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工具的选取
        3.1.2 研究的思路
        3.1.3 研究的方法
    3.2 研究工具的设计
        3.2.1 学生问卷设计
        3.2.2 教师问卷设计
        3.2.3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3.2.4 文本分析设计
        3.2.5 访谈提纲编制
        3.2.6 试题评分标准
        3.2.7 数据编码及分析
        3.2.8 问卷统计流程
    3.3 调查的基本情况
        3.3.1 预研究基本情况
        3.3.2 学生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3.3.3 测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3.3.4 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3.3.5 正式研究基本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1 数学表达意识方面
        4.1.2 数学语言理解方面
        4.1.3 数学语言转换方面
        4.1.4 数学课堂交流表达方面
        4.1.5 数学语言组织表达方面
    4.2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4.2.1 高中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总体表现及分析
        4.2.2 不同学校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4.2.3 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4.2.4 不同民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4.2.5 不同地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4.2.6 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4.2.7 数学表达能力与数学平时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教师资源情况分析
        4.3.2 教师的数学教学现状
        4.3.3 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4.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4.1 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4.2 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4.4.3 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明性
    4.5 文本分析结果
        4.5.1 因知识点混淆导致表达错误
        4.5.2 因书写不规范导致表达错误
    4.6 访谈记录与分析
        4.6.1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4.6.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4.7 教学建议
        4.7.1 巧用启发性提示语,启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4.7.2 重视学生数学写作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4.7.3 引导学生注重数学表达,积累数学表达经验
    4.8 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准备
        5.1.2 教学模式
    5.2 实验过程
        5.2.1 注重数学表达教学
        5.2.2 学生课后数学写作
        5.2.3 教师激励评价写作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显着提升
        5.3.2 后进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5.3.3 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及测试卷
    附录2 :民族地区高中教师对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
    附录3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
    附录5 :教师对数学表达能力认识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数学写作典型示例

四、用Excel解决某些代数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D]. 李可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桃小食心虫对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D]. 刘宴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官丽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D]. 张洪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5]“人教版”教科书“基本不等式”内容设置之变迁(1952-2019)[D]. 于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信息技术与“3+4”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 周菲菲. 扬州大学, 2021(09)
  • [7]混合工作日历下可定制目标柔性作业车间序贯调度研究[D]. 王孟华.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姜忠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余梦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D]. 梁永丁. 吉首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用 Excel 解决某些代数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