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等级综合评价

灾害等级综合评价

一、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段宇[1](2021)在《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文中指出本文以武九高速公路高楼山隧道为研究背景,因隧址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发育,岩体破碎,地表沟谷纵横,受地表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含量丰富,部分洞段通过富水断层破碎带及断裂带,可能会发生突涌水灾害危险。对富水断层破碎带地层条件下七种影响隧道稳定性及涌水量大小因素分别进行了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对隧道涌水及稳定性敏感性。模拟了排、堵及排堵结合等治理措施对突涌水的治理研究,及提出对应涌水等级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案例及现场调研,构建了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危险性等级评价方法,并将治理措施与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语言实现突涌水预警预报及其治理平台的开发,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法及流固耦合分析原理,研究了隧道埋深H、地下水高度h、围岩级别S、侧压力系数条件K0、断层宽度w、断层与隧道相对间距d/D、断层与水平面夹角θ等7个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涌水量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相关敏感性,围岩级别对其稳定性及涌水量影响敏感性最大,埋深最小。(2)基于7种风险因子对隧道稳定性及涌水分析,在富水断层隧道各影响因素组合最危险工况下,通过FLAC3D进行导水洞排水、注浆堵水、排堵结合等治理措施数值试验,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等级下涌水治理措施。(3)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对高楼山隧道现场调研,确定了影响隧道突涌水的13个风险因子,将上述影响因子依据现场调研及现有文献对相关影响因素划分标准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构建了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隧道内突涌水灾害等级评价方法。(4)将突涌水灾害等级评价方法与不同等级涌水治理措施通过HTML+CSS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了突涌水风险预警风险平台开发,并对武九高速高楼山隧道进行了全线预测及现场预测,对相似工程案例进行了工程类比分析,验证了平台的可靠性较高,对于工程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线美婷[2](2021)在《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文中认为在岩溶区修建隧道常会面临突涌水等地质灾害,尤其是修建浅埋穿河隧道,极具挑战性。由于隧址区存在断层破碎带、岩体风化程度高、节理裂隙发育等,河水入侵隧道造成突涌水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首先从宏观方面评估突涌水灾害风险等级,研发隧道(洞)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系统,最后对于输出的高风险洞段,模拟其突涌水过程,综合确定危险性等级。本文首先从宏观风险评价方面,根据岩溶区浅埋穿河隧道的地质条件及隧道特征,建立了突涌水风险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通过自主编程实现危险性等级的即时评估。对于危险性等级较高的洞段,利用PFC3D软件建立了隧道断层带破碎岩体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岩溶区易发的蚀溃型突涌水现象;同时,以试样中的粗、细颗粒配比为影响因素,描述了总颗粒损失质量、颗粒间接触关系、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时变特征,并利用以上参数与时间的关系评价了突水突泥风险。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工程区地质条件及隧洞特征,选取了地层岩性、修正的岩层倾角、岩性接触带、断层带宽度、断层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地表水流量、地表汇水面积、隧道埋深、施工干扰程度共10个典型致灾因子,构建了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突涌水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用于秦岭输水隧洞下穿椒溪河段及跃龙门隧道下穿高川河浅埋段的突涌水风险评价,发现危险性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比较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2)基于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编程工具,对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估模型加以程序实现,将其设计为便于操作的GUI界面。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通过与隧道实际开挖对比,该系统的评价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突涌水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3)针对高风险洞段,应进行突涌水数值模拟,岩溶区浅埋穿河隧道极易在断层带发生蚀溃型突涌水灾害。利用PFC3D颗粒流程序对破碎岩体试样随水力梯度增长而发生的突涌水现象进行了细观数值模拟,揭示了试样在渗流过程中一系列细观参数的变化规律。整个突涌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渗流阶段、突变渗流阶段、及稳定渗流阶段。在缓慢渗流阶段,破碎岩体的质量损失量、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缓慢增加,颗粒间接触数量缓慢减少;在突变渗流阶段,质量损失量、孔隙率及渗透系数急剧增加,颗粒间接触数量急剧减少;在稳定渗流阶段,质量损失量、孔隙率、渗透系数及颗粒间接触数量基本保持不变。(4)为了评估不同级配的断层带突涌水风险,建立了三组以粗、细料配比为变量的破碎岩体模型,在相同渗流条件下对比突涌水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破碎岩体中的细颗粒含量直接影响着运移和损失规律。细颗粒含量越多,粗颗粒就会随之减少,由骨架颗粒组成的力链网络就会越稀疏,从而导致渗流压力下细颗粒流失严重,即质量流失量越大,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增长越快,颗粒质量损失率就越高,类似于这种级配的断层破碎带具有较高的突水突泥风险,反之则相对安全。

王秀珍[3](2021)在《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溪是云南烤烟主产区之一,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象灾害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程度重等特点。另外玉溪烤烟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准确、定量地利用作物生长模型预测烤烟的生物量、产量可为烤烟生产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究玉溪复杂地形下烤烟种植的气象灾害风险,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利用玉溪7县2区13个烤烟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等,结合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评价因子,构建了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平台进行玉溪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风险评价和区划。在此基础上,利用2019、2020年玉溪烤烟田间观测资料和气象数据驱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校准优化作物参数,实现WOFOST烤烟生长模型本地化应用,并开展模型对玉溪烤烟低温、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结果:(1)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灾害均存在时空差异性。中高海拔烟区在成熟采烤期易遭受低温冷害,危险性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玉溪干湿季分明,初夏旱频次高、范围大,总体呈中等危险性等级,从5-10月干旱程度呈减弱趋势;雹灾区域性较强,总体为山区总体多于盆地、平原地带,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呈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总体风险等级属中等偏低,其中较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元江、华宁中部、新平南部、红塔区北部,较低-低风险区主要为玉溪市中部各县区。(3)WOFOST作物模型可以较好模拟玉溪各观测点烤烟生育期、叶干重、茎干重及叶面积指数,其中生育期及叶干重的模拟效果最优,检验参数均在可信区间内,表明经参数校正的WOFOST模型对玉溪烤烟具有一定适用性。(4)经初步验证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干旱胁迫对烤烟叶干重的影响,叶干重损失率变化范围为4.67%~23.08%,干旱程度越严重,干旱周期越长,叶干重的降幅越大;模型对低温胁迫敏感性较差,仅成熟期存在较弱的低温响应,各站点叶干重损失率均不超10%,但模拟结果符合烤烟低温减产的机理。

包歆莹[4](2021)在《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大部分宜居性的研究都是单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讨论生态宜居性以及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生活宜居性。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以及将气候宜居性和社会宜居性相结合的宜居性评价体系,综合生态和生活宜居两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结果。本文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精细化模拟的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计算气候舒适度、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并将二者通过统一时间尺度的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相结合得到气候宜居性评价结果;再计算分析城市各项POI数据的欧式距离,得到社会宜居性评价结果。最后利用分级相加的方法得到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结果,其结果如下:(1)浙江省整体的气候宜居性较高,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偏西的平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气候宜居性稍弱,主要原因是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居民须注意防范灾害发生。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影响,气候宜居性较低,应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下垫面稳定性。(2)浙江省整体社会宜居性高,高等级区域集中在在北部、东北部、中部并在东南沿海成片分布。省内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有些城市如:杭州、衢州、金华等内部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好的地区应提高生态水平,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还应让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协调发展;社会资源不好的地区应针对薄弱要素加大投入,并利用优质自然生态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物质文化服务需求。(3)浙江省综合宜居性高,宜居性高和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沿海。这些地区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须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同时,应加强对城市人口的疏导,提高城市绿化率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地区的综合宜居性。等级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省内的西南角。综合气候和社会两方面因素考虑,西南部多为山地地形,气候敏感性高。居民受地形起伏影响不易定居,生产力缺失限制经济发展,进而导致资源、服务水平跟不上。因此,需要完善低宜居性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民生,寻找出山地条件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牟萍[5](2021)在《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坡涌浪作为滑坡体入水后形成的次生灾害,其产生的破坏往往远超滑坡体本身。三峡水库蓄水后受淹没、浸没的作用以及水位大变幅的影响,库区内潜在的滑坡稳定性减弱,古滑坡复活几率增大,涌浪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库区航运安全,给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及其风险评价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研究了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及其致灾动力过程,评价了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云理论对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域综合评价,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滑坡涌浪特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段江南沱口码头为原型,设计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涌浪特性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滑坡体入水后形成溅浪和涌浪,溅浪致灾强度大、影响范围小,主要在滑坡体入水冲击区;涌浪的波高相对小,但致灾范围大,覆盖了冲击区、近场区和远场区。进一步发现滑坡涌浪是非线性波,其波峰和波谷不对称,相对波高与相对波峰振幅呈指数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波高大于第二波高。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试验结果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2)涌浪灾害致灾动力过程试验研究。对滑坡涌浪灾害作用下航行、系泊、锚泊船舶和码头等主要承灾体的受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涌浪灾害作用下,航行船舶产生横摇、纵摇、横荡、纵荡等运动,当涌浪灾害达到一定强度时,船舶倾斜角度过大,集装箱会落入水中。系泊船舶反复撞击码头桩柱,作用在缆绳上的力大于缆绳的破坏荷载,缆绳存在断缆风险,波高越大系缆力越大。锚泊船舶在涌浪冲击和锚链的限制下,在船舶两侧最大位移范围内往复运动,当涌浪波高较大时锚链承受的拉力大于锚链的极限承载力,船舶有走锚的风险,基于试验数据推导了锚链拉力与波高、波周期的关系式。码头桩柱在涌浪灾害作用下,承受垂直分布的非线性波压力,它由惯性分力和速度分力共同作用,给出了涌浪作用下码头桩柱最大正波压、最小负波压与波峰振幅和波速的表达式。从承灾体的角度,试验结果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了参考。(3)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首先对单体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滑坡涌浪灾害的波及范围,并按照波高的大小对空间区域进行了危险性区划,推导出了涌浪持续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涌浪灾害危险时域范围内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易损性,建立了人口、航行船舶暴露性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各类承灾体脆弱性分级标准以及易损性的表达式。最后以四方碑滑坡为例,对三峡库区不同蓄水位下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确定了涌浪的影响范围和暴露在涌浪灾害影响时域范围的承灾体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等级区划结果。(4)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有效性三个角度分析了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系统,经过指标初选、筛选和优化三个阶段,构建了包含20个指标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风险标尺云、指标评语云、指标值云、指标权重云和风险综合云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综合评价云模型。最后应用评价模型,分别通过主观权重法和客观权重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所辖17个行政区域的滑坡涌浪灾害进行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处在较低~中、中~较高两个等级,其中渝北、涪陵、长寿等7个区域风险等级处于较低~中的水平,占全部评价区域数量的41.18%,而江津、丰都、万州等6个区域风险等级是中~较高,占全部区域的35.29%。评价结果可为滑坡涌浪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张正稳[6](2021)在《社区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治理水平。然而近年来社区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因此对于社区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社区管理能力的建设,进而提高社区应对风险的能力。社区风险评价是安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也是提高社区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已有的社区风险研究存在若干不足,如社区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不合理,缺乏有效对策研究等。本文通过采用概念引入、理念创新、事故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构建了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本文对于我国社区安全事故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事故树方法对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进行影响因素识别,同时根据文献研究对社区安全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性的识别,并通过专家访谈进行影响因素修正。将自然灾害中暴露度的概念引入到评价模型中,按照系统学的理念构建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风险源、承载体脆弱性、暴露度3个维度,消防响应能力、火灾事故等48个指标。其次,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建立起评价指标的定性、半定量和分级标准。采用三标度改进层次分析法同时引入最优传递矩阵的概念来优化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进而得到合理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社区风险等级。将本文的评价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社区,通过计算结果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有效的验证,证明本文的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最后,面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通过评价结果分析社区风险现状的具体产生原因和关键指标,同时从风险规避、风险损失降低、风险转移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社区风险对策。本文创新点为:一是引入了事故树的方法分析风险源,从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个角度出发建立风险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二是将自然灾害领域中的暴露度的概念引入到社区风险评价中。三是运用了三标度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最优传递矩阵来优化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避免了人为调整评价矩阵的环节,降低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人为主观性。

潘金兰[7](2021)在《基于信息扩散和云模型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台风灾害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其不确定性因素是产生风险的关键,因而台风灾害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在风险评估研究中不容忽视。为了更科学地对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本文采用模糊信息优化技术中的信息扩散方法,引入综合考虑随机性和模糊性的云模型,将三维信息扩散方法与随机过程、云模型与风险矩阵、云信息扩散与三维信息扩散方法相耦合,构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以登陆华南三省的台风为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基于三维信息扩散和随机过程方法构建了台风灾害损失风险估计模型。首先采用三维正态信息扩散方法对台风灾害损失模糊近似推理估计,改进描述台风灾害损失的随机过程,对台风灾害损失的年度风险以及不同时段、不同月份的风险进行估计,并以1992-2017年登陆华南区域的40个台风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文构建的三维信息扩散模型比二维信息扩散结果更符合实际;华南台风灾害损失年度风险略高于简单随机过程计算的年度风险,不同时段和月份的台风灾害风险估计,为台风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2)考虑到台风灾害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等不确定性问题,引入了云模型理论。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GAHP)和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进行优化赋权,结合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出致灾危险性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再基于云模型和风险矩阵构建了台风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模型。以1984-2016年登陆华南区域的50个台风样本为案例进行台风综合等级评估,并与云模型-权重分配、模糊数学模型评估结果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台风灾害等级评估模型结果更符合实际。(3)融合云模型和信息扩散的优点,构建了二维云信息扩散模型估计台风灾害概率分布,计算其条件分布列,再利用三维信息扩散方法对台风灾害损失进行估计,最后对其灾害损失分布进行风险合成。以2000-2017年登陆华南的29个台风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条件下的台风灾害损失风险,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上述模型进行拓展,基于二维信息扩散概率分布模型和三维信息扩散损失估计模型,对华南台风灾害进行了动态风险分析。

王天久[8](2021)在《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过境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凌洪灾害频发,因内蒙古特有的河道条件及气候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情复杂多变,防凌除险难度极大。因此,对凌洪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损失评价,可为有关部门防凌减灾工作的科学规划、合理部署提供参考,为灾前续建防凌工程及灾后启动迁安救援、物资保障、恢复生产等救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后套平原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凌洪灾害致灾驱动因子,基于突变理论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凌洪灾害风险评估。同时,为检验突变理论评估结果,引入模糊优选理论,对风险区凌洪灾害风险展开二次评估,验证了突变理论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最后,选取内蒙古后套平原、前套平原共5个风险区,建立冰凌洪水灾情损失评价模型,对各风险区历史典型灾害案例进行损失评价,旨在为有关部门灾后抢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突变理论对巴彦淖尔市沿黄5个旗县区凌洪灾害风险展开评估,风险等级由大到小排序为:磴口县(0.956)属极高风险地区;杭锦后旗(0.923)、临河区(0.907)属高风险地区;乌拉特前旗(0.899)、五原县(0.885)属中等风险地区。各风险区风险等级随黄河过境顺序呈逐级递减的态势。(2)采用模糊优选法对巴彦淖尔市沿黄5个旗县区展开二次评估,其结果与突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风险区等级变化趋势完全相同,且与历史险情对比基本吻合,由此验证了突变理论应用于凌洪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选取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5个旗县为风险区,对各风险区典型灾害案例进行灾情损失评价,损失等级从大到小排序为:2008年杭锦旗(0.973)、1993年磴口县(0.954)均属特重灾、1996年达拉特旗(0.837)、1999年托克托、清水河、准格尔三旗县(0.805)均属重灾、1993年乌拉特前旗(0.739)属中灾;评价结果与实际损失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王思[9](2021)在《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每年都会造成沿岸城市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风暴潮灾害,作为影响我国的主要海洋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十年,在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不断上升的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呈现增大趋势,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不断集聚,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等级也会进一步上升。因此,需对重点沿海城市开展精细化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提前确认风暴潮灾害可能会影响的区域和不同受灾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而制定不同的人口转移路线和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从而减小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基于国内外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区域的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多源数据分析等方法,在惠州大亚湾区开展实例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使用Jelesnianski台风模型来构造台风场,再通过ADCIRC模型和SWAN模型构建惠州市海域风暴潮模型,开展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计算台风风暴潮增水。采用对惠州市沿岸增水影响较大的9个台风风暴潮时期的最大增水值对风暴潮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惠州站的最大增水绝对误差在5-18 cm之间,相对误差在2%-30%之间,港口站最大增水的绝对误差在0-17cm之间,相对误差在1%-17%之间,说明基于ADCIRC+SWAN耦合的浪潮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惠州市沿海地区的风暴潮位及增水过程。(2)随后,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台风历史数据,获取了惠州市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中心气压分别为880h Pa,910 h Pa,920 h Pa,930 h Pa,940 h Pa。同时,确定了台风中心气压与最大风速半径、最大风速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基于对惠州沿岸水位影响最大的台风“山竹”路径建造了最有利风暴增水的台风路径集合,进而构建了惠州市海域5种典型的台风情景: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之后,利用耦合的ADCIRC及SWAN浪潮模型对5种典型台风情境下的风暴潮进行模拟,得到了5种台风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的增水、漫堤和淹没结果。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台风情景下,惠州沿岸地区的风暴潮淹没深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当台风的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风暴潮淹没水深平均值为5.78 m,显着高于其它重现期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淹没水深;而台风重现期为100年和50年一遇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接近,分别为2.64 m和2.39 m;同样,台风重现期为20年和10年一遇时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相似,分别为2.22 m和1.97 m。(3)然后,基于风暴潮淹没模拟结果,通过GIS插值技术得到惠州市沿岸地区最大可能淹没水深和淹没范围的面数据。同时,根据淹没水深范围将淹没区域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危险性四个等级,完成危险性评估和等级划分。之后,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通过各个土地类型对应的脆弱值以及脆弱性等级,完成惠州市的脆弱性评估和等级划分。最后,基于风险定性评估理论(Risk=Hazard×Vulnerability)将危险性等级和脆弱性等级相结合,采用风险矩阵法(Risk Matrix)完成惠州市沿岸地区不同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险定性评估,并制作惠州市的风暴潮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显示,当台风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惠州市沿岸有83.4%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27 km2)的危险等级是高等级,但只有8%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1.97 km2)是处于高风险等级。而在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情景下,多半淹没面积处于高危险等级中,分别为48.5%(76 km2),53.0%(77.23 km2),60.8%(77.36 km2),67.3%(75.8km2)。但是,风暴潮风险等级评估中,则是以较低等级的风险性最为常见,分别为64.9%(33.12 km2),64.8%(30.34 km2),68.4%(26.75 km2),68.3%(22.57km2),这表明因不同土地类型所对应的脆弱值不相同,处于高危险等级区域不等于该区域也处于高风险等级中。(4)最后,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研究区域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社会系统的社会脆弱性,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基于惠州市沿岸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和区划的结果,选取惠州市沿岸受风暴潮灾害影响严重的大亚湾区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实例研究。首先,采用GIS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的深度神经网络U-Net++、承灾体的脆弱性曲线完成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然后,基于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抗灾能力这三个因素建立了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估,结合风暴潮危险性,完成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最后,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按权相加,得到大亚湾区的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的综合风险随着台风等级的增强而升高,且综合风险等级在沿海地区是高于内陆地区的,西北地区高于西南沿海,其中大亚湾区的霞涌村和石油化工业区的综合风险性明显高于其它村庄。本文提出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风暴潮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研究区域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并在大亚湾区开展了精细化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这不仅弥补国内风暴潮风险定量评估研究的不足,还发展了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理论基础。在实例研究中,通过GIS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解决了国内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开展定量评估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对于大亚湾区防灾减灾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同时,建立了集基于概率统计方法构建台风情景、基于浪潮耦合模型模拟风暴潮增水、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于一体的方法程序和流程框架,以为国内其它沿海地区开展精细化的风险综合评估提供了示范。

王震[10](2021)在《基于生态安全的清涧城市绿地布局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安全旨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处理生态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两者之间矛盾,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有效保障途径。黄土高原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地之一,区域内具有沟壑纵横与地形破碎的特点,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清涧地处陕北黄土沟壑区,受到沟谷地形地貌、黄土土质疏松与差异性季节降水等因素影响,城市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较弱、滑坡与泥石流地质灾害等突出生态安全与环境问题,同时受到地形地貌约束,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内部公园绿地存在数量与指标等布局不合理问题。城市绿地一方面具有水源涵养、增强环境自我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生态功能,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多层级、多样化的公园绿地游憩空间。城市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阵地,良好的绿地布局能有效发挥绿地生态约束与服务供给的双重目的。基于现有理论研究,通过解析清涧城市生态本底条件,明确清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干扰城市生态安全的特殊性来源基础上建构生态安全格局,并建立维持生态安全格局的绿地结构与绿地用地布局。从城市生态安全角度为清涧城市空间发展与绿地布局提供科学建议,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清涧城市进行前期基础研究。梳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并基于生态安全及城市绿地布局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掌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方法以及城市绿地布局研究趋势,作为建立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重要基础。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摸清清涧生态本底条件,着重对清涧绿地现状布局进行分析。通过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总结清涧绿地现状布局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作为具有维稳的生态保育绿地约束力不足;第二,防护绿地安全隔离作用不够;第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供给性失衡。第二,针对研究区内生态安全问题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立足清涧生态本底条件,建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与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基础上综合叠加地质灾害点得到清涧重要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面基础上提取清涧显性与隐性生态廊道。通过生态源地、生态安全等级斑块与廊道建立的基础上建构清涧生态安全格局。第三,从生态过程与安全格局入手,指导根植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清涧绿地结构。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城市建设基底进行评估,对建设用地中的冲突斑块、不同功能绿地潜在空间进行识别,在清涧绿地结构要素与模式确立基础上,通过“多斑镶嵌,生态为先”、“公园点缀,游憩供给”、“廊道链接,织线成网”、“要素整合、多元立体”的规划策略,形成三维立体化的绿地结构。第四,以生态安全格局与绿地结构为骨架,指导清涧城市绿地用地布局。采用“生态保育绿地维稳-防护绿地安全隔离-公园绿地游憩供给”由外到内的规划路径,首先对城市重要的生态保育与维稳绿地进行布局,保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完整性,构筑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屏障;其次对城市重要的地质灾害点、河流水系以及城市道路等空间进行防护绿地布局,进一步保证城市的生态安全;最后结合居民需求,建构公园绿地布局模型,对城市片区性综合(山体)公园、内部点状公园绿地进行定点定量布局。

二、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突涌水灾害源及赋存规律
        1.2.2 突涌水的致灾机理研究
        1.2.3 突涌水致灾因素及涌水量划分
        1.2.4 突涌水危险等级评价及预测分析
        1.2.5 突涌水的防治措施
        1.2.6 现有研究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富水断层破碎带对隧道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2.1 概述
    2.2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突涌水形成机制数值分析方法
        2.2.1 数值分析方法
        2.2.2 FLAC~(3D)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2.2.3 数值分析方案
        2.2.4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2.2.5 边界条件及假定
    2.3 隧道埋深H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4 地下水位高度h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5 隧道围岩级别S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6 断层破碎带宽度w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7 断层破碎带与隧道间距d/D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8 断层破碎带与隧道夹角θ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9 侧压力系数K_0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10 富水断层地层不利因素组合工况分析
    2.11 敏感性分析
    2.12 小结
3 隧道突涌水防治措施研究
    3.1 概述
    3.2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突涌水治理措施研究
        3.2.1 数值分析方案
        3.2.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3.2.3 边界条件及假定
    3.3 导水洞排水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1 导水洞与隧道相对距离L/(D+l)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2 导水洞开挖位置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3 导水洞位置组合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4 导水洞洞径l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5 导水洞开挖步序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6 导水洞排水措施方案结果分析
    3.4 注浆堵水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1 注浆厚度M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2 注浆圈相对渗透系数比N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3 注浆堵水方案结果分析
    3.5 导水洞排水与注浆堵水对隧道涌水量及稳定性影响
        3.5.1 注浆厚度M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5.2 注浆圈相对渗透系数比N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5.3 排堵方案结合结果分析
    3.6 不同等级涌水治理方案类比分析
        3.6.1 导水洞排水
        3.6.2 注浆圈堵水
        3.6.3 排堵结合
    3.7 小结
4 隧道突涌水风险预警快速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4.1 突涌水风险因素分析
    4.2 评价方法简介及灾害等级评价方法
        4.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4.2.2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和分级标准
        4.2.3 突涌水指标权重与隶属度确定
        4.2.4 模糊算子选取及评价
    4.3 突涌水快速评价系统构建
        4.3.1 编程语言简介
        4.3.2 平台设计
        4.3.3 平台简介
    4.4 预警平台在武九高速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4.4.1 工程地质及现场施工
        4.4.2 隧道全段预测结果
    4.5 工程类比分析
        4.5.1 以往隧道工程突涌水情况及治理措施
        4.5.2 基于本平台隧道突水治理措施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主要研究成果

(2)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断层带蚀溃型突涌水现象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模型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 工程地质
        2.1.2 地质构造
        2.1.3 水文地质
        2.1.4 隧道特征
    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1 权重分析方法
        2.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2.3 突涌水风险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
        2.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2.3.2 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分析
        2.3.3 属性识别分析系统
    2.4 基于危险性等级的突涌水量范围预测
    2.5 本章小结
3 隧洞(道)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系统
    3.1 隧洞(道)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风险评价程序设计
        3.1.1 开发平台
        3.1.2 功能构架
    3.2 工程应用一:秦岭输水隧洞
        3.2.1 工程背景
        3.2.2 评价指标测量值
        3.2.3 属性识别分析结果
        3.2.4 评价系统计算结果
        3.2.5 开挖验证
    3.3 工程应用二:跃龙门隧道
        3.3.1 工程背景
        3.3.2 评价指标测量值
        3.3.3 属性识别分析结果
        3.3.4 评价系统计算结果
        3.3.5 开挖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断层带蚀溃型突涌水数值模拟
    4.1 蚀溃型突涌水致灾机制
    4.2 蚀溃型突涌水流固耦合模型
        4.2.1 固体颗粒模型
        4.2.2 液相流动方程
        4.2.3 流固耦合过程
    4.3 数值试验过程
        4.3.1 试样生成
        4.3.2 模拟过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颗粒迁移过程
        4.4.2 颗粒流失量变化
        4.4.3 颗粒间接触关系
        4.4.4 孔隙率变化
        4.4.5 渗透率变化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颗粒配比对突涌水过程中填充物流失与渗透特性的影响
    5.1 数值试验过程
        5.1.1 试样生成
        5.1.2 模拟过程
    5.2 颗粒流失量
    5.3 质量流失率
    5.4 颗粒间接触关系
    5.5 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1.2.2 作物生长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玉溪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2.3.1 风险相关计算方法
        2.3.2 风险评价指标
        2.3.3 风险评价模型
    2.4 WOFOST模型描述
        2.4.1 模型结构
        2.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2.4.3 模型作物参数优化方法
        2.4.4 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方法
第三章 玉溪市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3.1 烤烟致灾因子危险性
        3.1.1 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危险性
        3.1.2 玉溪市烤烟干旱危险性
        3.1.3 玉溪市烤烟冰雹危险性
    3.2 烤烟孕灾环境敏感性
        3.2.1 地形起伏度和海拔
        3.2.2 高程标准差
        3.2.3 坡向
        3.2.4 坡度
        3.2.5 孕灾环境敏感性
    3.3 烤烟承灾体易损性
    3.4 烤烟防灾减灾能力
    3.5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适用性研究
    4.1 WOFOST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WOFOST模型的参数校准
    4.3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模拟与检验
        4.3.1 烤烟生育期的模拟与检验
        4.3.2 烤烟生物量的模拟与检验
    4.4 基于WOFOST模型的烤烟灾害胁迫敏感性分析
        4.4.1 烤烟受灾过程确定
        4.4.2 模型对烤烟低温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4.3 模型对烤烟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5.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介绍与处理
        2.2.1 气候数据
        2.2.2 社会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宜居性
        2.3.1.1 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
        2.3.1.2 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2.3.2 社会宜居性
        2.3.2.1 欧式距离
        2.3.2.2 重分类
        2.3.2.3 社会宜居性评价指标权重
第三章 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与数据精细化模拟
    3.1 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
        3.1.1 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
        3.1.2 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体系
    3.2 数据空间精细化模拟
        3.2.1 月平均气温精细化模拟
        3.2.2 月平均相对湿度精细化模拟
        3.2.3 近地层风速垂直变化订正
第四章 宜居性综合评价
    4.1 气候宜居性评价
        4.1.1 气候舒适度评价
        4.1.2 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4.1.3 气候宜居性综合评价
    4.2 社会宜居性评价
        4.2.1 社会宜居性分要素评价
        4.2.1.1 人文环境:学校
        4.2.1.2 医疗服务:医院
        4.2.1.3 金融服务:ATM
        4.2.1.4 文化娱乐:文化艺术
        4.2.1.5 生活服务:便利店
        4.2.1.6 交通设施
        4.2.1.7 自然环境:绿化水平
        4.2.2 社会宜居性综合评价
    4.3 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基于精细化综合宜居性评价的城市发展建议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波理论
        1.2.2 滑坡涌浪特性研究
        1.2.3 涌浪灾害对承灾体的破坏研究
        1.2.4 涌浪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涌浪及承灾体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2.1 模型比尺
    2.2 致灾体模型
        2.2.1 水域模型
        2.2.2 滑坡滑动系统模型
    2.3 承灾体模型
        2.3.1 船舶模型
        2.3.2 码头模型
    2.4 试验测量系统
        2.4.1 高清摄像机
        2.4.2 波高仪
        2.4.3 力的测量设备
        2.4.4 波压测量设备
    2.5 试验工况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及致灾动力过程研究
    3.1 滑坡涌浪形成过程
    3.2 滑坡涌浪波高特性
        3.2.1 波峰振幅与波高的关系
        3.2.2 第一、第二波高对比
        3.2.3 第一波高影响因素分析
    3.3 滑坡涌浪波速
    3.4 涌浪灾害危险性分析
    3.5 承灾体灾损试验研究
        3.5.1 航行船舶受灾研究
        3.5.2 系泊船舶受灾研究
        3.5.3 锚泊船舶受灾研究
        3.5.4 码头桩柱受灾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4.1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与评价概念
        4.1.1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概念
        4.1.2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概念
    4.2 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评价
        4.2.1 滑坡涌浪灾害波及范围
        4.2.2 滑坡涌浪灾害持续时间
    4.3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3.1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
        4.3.2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暴露性
        4.3.3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脆弱性
        4.3.4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
    4.4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分析
    4.5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实例研究
        4.5.1 四方碑滑坡概述
        4.5.2 四方碑滑坡涌浪波及范围
        4.5.3 四方碑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
        4.5.4 四方碑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综合评价
    5.1 三峡水库蓄水概况
    5.2 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系统
        5.2.1 孕灾环境概况
        5.2.2 关键承灾体
        5.2.3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5.3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3.1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5.3.2 基于云理论综合评价法
    5.4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方法
        5.4.3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5 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5.1 评价对象数据集
        5.5.2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标尺云
        5.5.3 滑坡涌浪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评语云
        5.5.4 基于主观权重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5.5 基于客观权重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6)社区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社区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风险
        2.1.3 社区安全风险
    2.2 评价模型相关概念界定
        2.2.1 风险源
        2.2.2 承载体脆弱性
        2.2.3 暴露度
    2.3 社区分类理论及概念界定
第三章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 社区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2.1 基于全国社区安全事故分析的影响因素
        3.2.2 基于事故树分析的影响因素
        3.2.3 基于文献研究的社区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3.2.4 专家访谈修正
    3.3 社区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3.3.1 社区风险源指标
        3.3.2 社区承载体脆弱性指标
        3.3.3 社区暴露度指标
    3.4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3.4.1 风险源指标量化标准
        3.4.2 承载体脆弱性指标量化标准
        3.4.3 暴露度指标量化标准
第四章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4.1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4.1.1 风险评价典型方法及其局限性
        4.1.2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社区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4.2.1 社区安全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4.2.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风险等级确定
    4.3 社区安全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4.3.1 社区安全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社区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3.3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社区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5.1 风险的应对方法
        5.1.1 风险规避
        5.1.2 风险损失降低
        5.1.3 风险转移
    5.2 社区安全风险对策
        5.2.1 风险源因素风险对策
        5.2.2 承载体脆弱性因素风险对策
        5.2.3 暴露度因素风险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安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B 社区安全风险指标权重打分问卷调查
附录 C 社区风险指标等级模糊评价打分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信息扩散和云模型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信息扩散的参数间因果关系研究
        1.2.2 基于信息扩散的概率分布研究
        1.2.3 云模型的相关研究
        1.2.4 云信息扩散模型的相关研究
        1.2.5 风险矩阵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相关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信息扩散
    2.3 云模型理论
    2.4 风险矩阵
第三章 基于三维信息扩散和随机过程的台风灾害风险估计
    3.1 模型的构建
        3.1.1 基于三维信息扩散模糊近似推理台风灾害损失
        3.1.2 基于随机过程估计台风灾害损失风险
        3.1.3 三维信息扩散改进台风灾害损失风险
    3.2 模型应用
        3.2.1 指标选取与正态性检验
        3.2.2 基于三维信息扩散的台风灾害损失估计
        3.2.3 与二维信息扩散模型结果的比较
        3.2.4 基于随机过程的台风灾害损失风险估计
        3.2.5 台风灾害风险进一步分析
    3.3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和风险矩阵的台风灾害综合等级评估
    4.1 模型的构建
        4.1.1 GAHP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4.1.2 TOPSIS确定指标客观权重
        4.1.3 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组合权重
        4.1.4 致灾危险性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的计算
        4.1.5 评估步骤
    4.2 模型应用
        4.2.1 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
        4.2.2 台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
        4.2.3 基于云模型-风险矩阵的台风综合等级评估
        4.2.4 模型的比较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基于二维云信息扩散的台风灾害风险估计
    5.1 模型的构建
        5.1.1 构建二维云信息扩散模型估计概率分布
        5.1.2 基于三维信息扩散模型估计台风灾害损失
        5.1.3 基于条件概率分布的风险合成
    5.2 模型应用
        5.2.1 指标选取与正态性检验
        5.2.2 基于二维云信息扩散的概率分布
        5.2.3 三维信息扩散估计台风灾害损失
        5.2.4 不同条件下的台风灾害损失风险
        5.2.5 结果比较
    5.3 模型拓展
        5.3.1 二维信息扩散估计条件概率分布
        5.3.2 三维信息扩散计算损失矩阵
        5.3.3 台风动态风险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概况
致谢

(8)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灾害研究
        1.2.2 凌汛灾害评估研究
        1.2.3 评估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与经济概况
3 基于突变理论的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3.1 风险区概况
    3.2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及方法
    3.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1 孕灾环境
        3.3.2 致灾因子
        3.3.3 承灾体及防御能力
        3.3.4 建立评估体系
    3.4 突变模型运算
    3.5 突变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优选法的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4.1 模糊优选法基本原理及方法
    4.2 模糊优选模型运算
    4.3 模糊优选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突变理论的冰凌洪水灾情损失评价
    5.1 典型案例——后套平原地区
    5.2 典型案例——前套平原地区
    5.3 损失评价指标体系
    5.4 突变模型运算
    5.5 突变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
        1.2.2 风暴潮灾害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研究
        1.2.3 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2.1 研究数据来源
    2.2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气象
        2.2.4 社会经济状况
        2.2.5 海堤工程
    2.3 研究区域的历史风暴潮灾害分析
        2.3.1 灾害概况
        2.3.2 热带气旋分析
        2.3.3 路径统计
        2.3.4 风暴潮统计分析
第三章 ADCIRC和 SWAN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模型简介
        3.1.1 Jelesnianski模型
        3.1.2 ADCIRC模型
        3.1.3 SWAN模型
    3.2 模型设置
        3.2.1 计算范围与网格
        3.2.2 地形水深
        3.2.3 开边界设置
        3.2.4 底摩擦设置
    3.3 模型率定与校验
        3.3.1 天文潮验证
        3.3.2 风暴潮验证
第四章 惠州市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4.1 台风参数设置和典型台风情景构建
        4.1.1 台风中心气压
        4.1.2 台风最大风速半径
        4.1.3 台风最大风速
        4.1.4 台风路径
        4.1.5 天文高潮位的叠加
        4.1.6 外围海平面气压
        4.1.7 台风情景的参数确定
    4.2 惠州市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暴潮增水模拟
第五章 惠州市沿岸地区台风风暴潮风险评估
    5.1 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5.2 台风风暴潮脆弱性评估
    5.3 台风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
第六章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6.1 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1.1 基于GIS技术的大亚湾区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6.1.2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U-Net++的暴露性评估
        6.1.3 大亚湾区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
        6.1.4 大亚湾区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2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2.1 大亚湾区社会脆弱性评估
        6.2.2 大亚湾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3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6.4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清涧城市绿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1.1.2 黄土高原发展诉求
        1.1.3 清涧城市现实困境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生态安全
        1.3.2 城市绿地
        1.3.3 绿地布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清涧绿地布局现状分析
    2.1 清涧城市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口概况
        2.1.4 经济发展
    2.2 清涧城市建设条件
        2.2.1 城市建设历程
        2.2.2 城市用地条件
        2.2.3 城市功能布局
    2.3 清涧城市生态本底
        2.3.1 良好自然山水环境资源
        2.3.2 严重水土流失生态问题
        2.3.3 频繁山洪气象地质灾害
        2.3.4 较弱土地水源涵养能力
    2.4 清涧城市绿地现状
        2.4.1 绿地现状布局
        2.4.2 绿地现状构成
        2.4.3 绿地综合指标
        2.4.4 绿地空间特征
    2.5 清涧城市绿地使用调查
        2.5.1 行为偏好调查
        2.5.2 满意程度调查
    2.6 清涧城市绿地现状存在问题
        2.6.1 生态保育绿地约束力不足
        2.6.2 防护绿地安全隔离度不够
        2.6.3 公园绿地游憩供给性失衡
    2.7 本章小结
3 清涧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1 格局建构原则
        3.1.1 系统完整性原则
        3.1.2 地域适应性原则
        3.1.3 问题导向性原则
    3.2 生态源地识别
        3.2.1 生态源地识别体系
        3.2.2 数据来源与准备
        3.2.3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3.2.4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3.2.5 重要生态源地
    3.3 生态廊道建立
        3.3.1 阻力面的建立
        3.3.2 生态廊道提取
    3.4 安全格局构建
        3.4.1 生态安全等级
        3.4.2 生态廊道分析
        3.4.3 生态安全格局
    3.5 本章小结
4 清涧城市绿地结构组织
    4.1 绿地结构组织思路
        4.1.1 安全为底线的约束防护
        4.1.2 需求为导向的公园布点
        4.1.3 连接为目标的廊道搭接
    4.2 城市建设基底评估
        4.2.1 建设基底生态安全等级
        4.2.2 建设用地生态安全冲突
        4.2.3 城市绿地空间初步识别
    4.3 绿地结构要素确定
        4.3.1 维稳防护为主的生态斑块
        4.3.2 游憩休闲为主的公园绿地
        4.3.3 链接连通为主的生态廊道
    4.4 绿地结构模式分析
        4.4.1 绿地典型性结构模式分析
        4.4.2 清涧城市结构与形态分析
        4.4.3 清涧城市绿地的结构模式
    4.5 清涧绿地结构搭建
        4.5.1 多斑镶嵌,生态为先
        4.5.2 公园点缀,游憩供给
        4.5.3 廊道链接,织线成网
        4.5.4 要素整合,多元立体
    4.6 本章小结
5 清涧城市绿地用地布局
    5.1 绿地用地布局思路
        5.1.1 绿地布局要素
        5.1.2 绿地布局策略
    5.2 适宜绿地指标体系
        5.2.1 绿地基础指标
        5.2.2 绿地适宜规模
        5.2.3 绿地服务半径
        5.2.4 城市人口预测
        5.2.5 绿地总量预测
    5.3 生态保育绿地维稳
        5.3.1 重点水土保持地
        5.3.2 重要水源涵养地
        5.3.3 生态网络保护地
    5.4 防护绿地安全隔离
        5.4.1 地质灾害防护绿地
        5.4.2 河流水系防护绿地
        5.4.3 重要道路防护绿地
    5.5 公园绿地游憩供给
        5.5.1 布点模型建立
        5.5.2 片区性综合(山体)公园布局
        5.5.3 社区公园布局
        5.5.4 游园布局
    5.6 绿地布局整合校验
        5.6.1 绿地总体布局
        5.6.2 绿地总量校核
        5.6.3 绿地指标校核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清涧生态安全格局
        6.1.2 清涧绿地结构搭建
        6.1.3 清涧内外绿地布局
    6.2 研究展望
        6.2.1 生态安全格局指导基底评估
        6.2.2 三维立体化的绿地结构与要素
        6.2.3 由外到内的绿地布局技术路径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清涧绿地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D]. 段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D]. 线美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D]. 王秀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D]. 包歆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 牟萍.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6]社区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D]. 张正稳.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信息扩散和云模型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潘金兰.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8]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D]. 王天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9]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D]. 王思.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清涧城市绿地布局研究[D]. 王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灾害等级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