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段测试数据传输网络系统

机车段测试数据传输网络系统

一、机务段试验数据传输网络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机务专业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行车专业,主要负责各型机车的运用组织、整备保养和综合检修。作为重要的铁路运输生产设备,机车的运输生产效率、设备质量状态、整备检修能力、安全管理水平等均会对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稳健提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种监测检测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围绕机车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数据增量及质量均大幅提升,数据价值日益体现,铁路行业对于完善机车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铁路机务专业在进行机车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分析方法较少、大数据挖掘不足、管理决策科学性较弱、综合分析平台缺失等问题。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实现机车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加强机车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客观、形象、科学的标签体系全面而精准地刻画机车的质量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潜藏的数据价值,实现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安全状态预警盯控、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检修养护差异化施修、稳健可靠管理决策等目的,支撑起铁路运输生产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本文主要对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通过梳理机车设备画像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明确了构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必要性及其定位。基于此,给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梳理了符合现阶段机车运输生产管理需要的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阐述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设计相匹配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其所包含的核心应用、赋能应用、总体目标等6个方面内容。这为系统性地开展机车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2)构建了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画像标签体系。通过整合利用机车多维度数据,提出了机车设备画像3级标签体系技术架构,全面分析所包含的数据采集层、标签库层和标签应用层,详细阐释各级标签的内容构成,形成机车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方法。针对聚类这一标签产生方式,改进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质心选取方法,提高标签获取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机车设备画像实地应用研究,获得了客观、精准、完整、可靠的机车画像。(3)提出了基于Ms 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针对机车事故故障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具有不同支持度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等价变换类(Eclat)算法——多最小支持度等价变换类(Ms Eclat)算法,以各项目的支持度值为排序依据重新构建数据集,进而运用垂直挖掘思想获得频繁项集;为了进一步提高Ms Eclat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的执行效率,将布尔矩阵和并行计算编程模型Map Reduce应用于算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优化的Ms Eclat算法,设计并阐述了相应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通过比较,Ms Eclat算法及其优化算法在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有着极大的计算效率优势。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4)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且融入了防早熟机制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详细阐释了这一预测模型的训练步骤。以某铁路局的机车质量评价办法为依托,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择出运用故障件数、碎修件数等7个评价项点,预测机车未来3个月的质量安全态势。经过实验对比,新提出的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收敛能力,对于机车质量评价等级预测及分值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度分别可以达到98%和91%以上。最后开展了实际预测应用及分析,为科学把控机车质量安全态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方法。(5)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通过总结梳理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机务大数据三者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N+1+3”总体架构及其技术架构。基于此,从设备、人员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机车运用组织、机车整备检修、辅助决策分析等7个典型应用场景,并特别给出这些场景的数据挖掘分析思路及框架,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扎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将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某铁路局开展实地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通过搭建人机友好的应用系统,完成一系列机务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的封装,实现了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设备画像分析、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机车质量评价分析、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实现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共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267篇。

李勇墙[2](2021)在《SS4型机车制动系统运用与维修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铁路货运持续增长并稳定在一定水平,对我国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作用。尽管自2006年,和谐大功率交流传动型机车逐步投入运用后,承担了大部分的铁路运输牵引任务,铁路牵引动力依然紧缺,SS型系列电力机车和DF型系列内燃机车仍大量运用。因大秦铁路万吨重载发展的需要,原配属湖东机务段的部分SS4型机车换装成CCBⅡ制动系统,后因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的大量投用,部分SS4型机车转配属太原机务段。目前,太原机务段装用DK-1和CCBⅡ两种制动系统的SS4型电力机车,持续为铁路运输牵引发挥作用,只是机车投用时间较长,自身性能质量逐步下降,机车故障率较高、修程检修质量不高、故障应急处置能力较低等问题给机车的运用与维修带来很多困扰。论文主要针对SS4型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两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外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及SS4型电力机车制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本文重点从SS4型机车制动系统运用与维修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分析了机车DK-1和CCBⅡ制动系统中的常见故障问题,结合国铁集团机车修程修制改革的要求,探讨了制动系统修程修制的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机车常见故障统计与分析通过对2019年SS4型电力机车故障情况的统计,制动系统故障率相对较高,但对于机车安全运行来说,重要程度比其他系统高。(2)DK-1电空制动系统主要故障研究将109型分配阀作为研究对象,以试验对比为主要方法分析了109型分配阀装车运用前后的性能及变化。研究表明,109型分配阀在运用较短时间内性能已有下降,除了运用环境影响以外,本身的滑阀结构也是主要原因,并且该滑阀结构限定了109型分配阀的较短修程,制约了机车制动系统修程修制的优化。针对109型分配阀在运用中暴露出的故障及修程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新型分配阀的性能试验与结构分析,研究了新型和109型分配阀在机车静置试验后性能变化。研究表明,新型分配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好一些,如果实现新型分配阀对109型分配阀的完全替代,除了性能保证外,可实现检修作业的简化,以及可进一步优化实现DK-1机车电空制动机的修程修制。通过对电空制动控制器结构和制动后中立位工作原理介绍,总结中立位不保压的常见现象,并针对故障现象研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3)DK-1电空制动系统故障分析与研究通过对SS4型机车CCBⅡ制动系统近几年故障部件的统计,结合克诺尔公司实验室的故障模拟试验,研究分析IPM模块和LCDM故障产生的原因。重点对IPM模块故障进行现场模拟试验验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合机车实际运用情况,总结乘务员应急处置CCBⅡ制动系统故障代码的措施。(4)SS4型机车制动系统修程修制分析与研究综述了机车修程修制的现状和优化措施,如合理规划检修周期、优化检修范围等,从优化后机车故障变化、检修成本、检修台数等方面分析优化成效。针对检修模式优缺点、制动系统关键部件检修周期和范围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对DK-1电空制动系统关键阀件、CCBⅡ制动系统惯性故障以及检修模式优化的研究,对机车的运用与维修有重要的意义。图53幅,表17个,参考文献39篇。

杜永强[3](2020)在《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HXN3B型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根据原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而研制的新一代调车内燃机车,填补了我国在大功率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领域的空白。机车装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EM2000微机控制系统,具有自动黏着控制、自动切除故障部件等先进功能,广泛应用于HXN3系列客、货运内燃机车。目前,第一批次HXN3B型内燃机车已投入运用近6年时间,按铁路总公司检修技术规程规定需要进入高级修程。本课题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微机控制系统的特性,结合现场调研收集到的机车运用需求,探索机车在进行高级修程时的微机控制系统功能和控制策略的优化升级方案,以求在高级修程中对微机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提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优化项点如下:(1)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控制软件以及加装以太网通讯线缆,增加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LDP主机的通信功能,进而实现机车用户通过CMD系统地面客户端可以实时接收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2)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和电喷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实现CAN通信网络数据的自动修正。在保留原有牵引工况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用于小型编组场的编组场牵引模式功能,提升机车多环境运用适用性。(3)通过重新选取微机控制系统的开关量输出信号、变更控制信号线缆接线位置和增加少量部件,优化机车电子燃油泵、除尘风机以及空调机组的控制策略,提升部件可靠性和乘务员舒适度。在完成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后,通过地面测试与装车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确实优化了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控制策略,实现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性能的技术提升目标。同时,该优化设计方案也可为其它HXN3系列内燃机车在高级修程中的技术提升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郝友军[4](2020)在《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力发展铁路技术,高铁里程数已超过世界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为确保动车组无故障运行,动车组每运行一段时间,都必须到动车所进行检修维护。动车组检修维护过程中,必须切断动车上面的接触网并将残压接地,以保护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现有机械式自动接地装置只能对接触网进行接地操作,未设计接地杆挂接的反馈装置,无法判断杆件动作是否准确、可靠,存在威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隐患。本文以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与实现,在对整备作业检修流程、检修内容、作业方式等进行研究之后,设计开发了一套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系统整体结构分为人员检测和杆件监测两部分内容,针对人员检测方面,设计出入门禁系统,通过设置出入权限的方式,达到识别人员身份和出入检测的目的;针对杆件监测方面,设计以Lab VIEW视觉控件为核心的杆件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采集杆件挂接图像,并对其进行处理、判断的方式,达到识别杆件挂接状态的目的。出入门禁系统以STM32为核心,硬件部分选用TFTLCD作为显示模块,选用指纹识别、射频识别作为身份识别模块,结合电源电路、外围电路共同构建出入门禁系统的硬件架构;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程序模块:主程序、身份识别程序、显示程序;上位机部分选用LabVIEW平台,并嵌入到杆件监测系统中。硬件平台将人员检测信息实时发送到上位机,并接受杆件挂接状态信号。杆件监测系统主要对杆件挂接状态进行判断并统计人员信息,首先利用摄像头模块采集接地杆杆件与接触网挂接图像,其次利用物体匹配识别技术对杆件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系统程序设计充分利用LabVIEW机器视觉控件提供的函数功能,完成对杆件图像的采集、灰度化、匹配等处理,后调用串口通讯模块,与出入门禁系统通讯。最后,对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进行模块调试和整体调试,模块测试主要从系统通讯、人员检测和杆件识别等三方面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杆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杆件挂接状态,出入门禁系统能够实时与杆件监测系统通讯,并且能够对人员进行检测。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燕大强[5](2019)在《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机务装备现代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铁路机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铁路机务部门作为铁路运输大联动机的驱动器,肩负着为保障铁路运输畅通提供牵引动力的神圣使命,守卫着铁路运输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机务检修整备工作是保障机车质量良好、牵引动力供应充足的基础。本文在机车检修整备工作管理中引入物联网、图像识别、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加强了对作业过程中职工作业行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监控,进一步丰富了保障机务运用安全、设备质量稳定可靠的手段,持续提升了机务装备物防、技防能力。根据机务检修整备作业智能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论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机车检修整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图像识别、物联网技术、TensorFlow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度学习,借助WLAN、5G、WiFi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将图像识别嵌入到机车检修整备作业流程。采用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和软件编程手段,对机车检修整备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围绕机车质量管理、作业安全卡控、工作进度管理、作业试验数据采集、作业过程分析等重点,对机车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的信息处理流程、系统目标、功能性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对系统的总体功能机构、总体框架等进行了详细设计,构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框架、图像识别训练方法,持续加强“过程”管理,有效消除既有检修整备作业模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系统通过对机车检修整备海量影像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加强机车检修整备质量管理、改进作业方式、优化作业流程等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有效提高了机车检修整备作业质量与效率。

谢清[6](2019)在《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务段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主要行车部门,主要负责铁路机车(俗称“火车头”)的运用、综合整备、整体检修(中修、段修)的行车单位,担当列车的动力牵引任务。而中修作为机车检修周期中最为关键的修程,它的检修质量直接影响机车的运行安全,质量不达标,引发机车故障,发生列车晚点,甚至造成全国铁路网的停运。针对机车故障问题,开展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某机务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首先根据机车中期检修各场地之间的关联,采取经验的工艺流程,设计机车部件工艺流程图;然后考虑中修中各库房场地的设备及面积,机车各部件组装之间的结构关系,确定中修各部件检修分布;最后得出可靠性的现场工艺布局,为后文的中修改造项目检修容量提供依据。(2)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方案。首先针对机车分解后部件的清洗进行研究,为后期部件的清洁度提供保证;然后考虑到机车故障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器、制动、燃系等方向,开展基于可靠性的电子电器、制动阀类、燃系、仪表四项检修项目研究,提出更为先进的检修作业方案;最后是机车中修组装后,机车试验台位、场地的选择及改善,提出完善南整备场的整治建设方案。(3)中修改造实施效果。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生产场地利用率产生的变化,作业布局合理性的变化;基于可靠性的中修项目改造,促进了机务智能化、信息化的推广,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检修生产能力,提高了试验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了产品维修质量;基于可靠性的南整备场建设,缓解了机务段机车台位的紧张,提升了机车调车、试验的秩序性和稳定性。本文以机务段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库房工艺布局设计、5项检修项目改造、整备场建设等工作,有助于机务段实现在3-5年内建成全国一流内电中修机务段的目标,对铁路机务系统中期检修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姜晓锋[7](2019)在《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是电气化铁路安全稳定运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具有“交—直—交”牵引传动系统的新型电力机车的广泛应用,牵引供电系统出现了许多新的供电异常现象。其中,当多辆新型电力机车在站场(动车所或机务段)处于静置升弓整备工况时,易引发牵引供电系统的低频振荡现象,剧烈波动的牵引网电压会导致机车保护闭锁无法正常开出,严重影响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目前对上述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对其影响因素、产生机理以及抑制方案等达成共识。为此,本文围绕多车整备工况下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展开研究,着重解决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解释不清、机理不明及抑制难题。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在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认识方面,首先,构建牵引供电系统联合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制定徐州北铁路枢纽低频振荡实测方案,现场模拟低频振荡发生条件,现场重现并记录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发生时系统关键位置电压电流数据;其次,对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类,并对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进行有效值表征,发现其有效值波形曲线与瞬时值包络线呈现类似规律,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系统低频振荡规律现象;然后,基于矩阵束算法,提取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的关键振荡模态信息,包括振荡频率、阻尼比、留数及特征值;最后,基于实测分析,详细归纳总结了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实际特征及规律,通过现场实测方案制定、现场实测实施、现象捕捉、实测数据分析挖掘及仿真重现等全过程,对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进行全面且深入认识。(2)在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分析建模方面,针对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发生的实际条件,首先,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建立了包含“区域电网-牵引供电系统—新型电力机车”的车网互联系统阻抗分析模型,主要为牵引负载的供电系统等效输出阻抗模型和牵引负载系统等效输入阻抗模型;其次,依据状态空间平均及平衡点线性化理论,推导建立了综合考虑功率电路及控制策略的车网互联系统小信号分析模型;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及课题组的软硬件实验基础,搭建多车网互联及简化车网互联系统时域仿真模型,并构筑车网互联系统小功率模拟实验平台,可为数学机理分析提供有效的补充与验证手段。(3)在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解释及机理阐释方面,首先,基于阻抗法物理背景信息明确的特点分析不同阻抗条件下车网互联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对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说明,并分别从电源子系统和负载子系统的角度具体分析车网互联系统低频振荡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然后,基于车网互联系统小信号分析模型,将Bode图与特征值分布图相结合,分析实际运行工况变化对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与动态特性的影响及规律;最后,综合频域分析、时域仿真分析与实验分析结果,提出由于实际工况变化导致车网互联系统控制器与控制对象的不匹配机理,为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机理阐释与理论指导,有效弥补了当前车网不匹配机理解释缺失的不足。(4)在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面,首先,在车网互联系统阻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网侧阻抗优化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案,并参与在徐州北牵引变电所顺利实施牵引变压器扩容改造工程,实际运行与现场测试表明所提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情况;依据车网互联系统低频振荡的不匹配机理,验证了控制器参数对系统影响及变化规律,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侧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法,实验验证表明其是一种对原有系统改变最小且经济实用的抑制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的有效方法;最后,联合上述两种从不同角度开展的抑制措施,辅以铁路供电及运输组织调度方面的优化建议,构筑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的综合抑制体系。本文形成了包含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实测分析、小信号分析建模、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与动态特性评估、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及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综合抑制方案的理论体系,联合运用现场实测、频域分析、时域仿真及实验验证等全面的分析手段,切实提高了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稳定性与可靠性,为有效降低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马云杰[8](2019)在《多传感器融合的睡眠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保障行车安全是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铁路司乘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疲惫困乏等状况往往会给行车带来巨大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铁路机务段已逐渐开始采用微动敏感床垫来对处在强休期间的司乘人员进行睡眠监测来了解人员的睡眠状况。但是,该系统存在着所采集的生物医学信号种类较少,以及结果准确率较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在原有睡眠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所做工作主要包括:1.对目前比较常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搭建软件平台所使用的工具进行了分析,对信号处理相关原理进行了机理分析;2.完成了睡眠监测平台的搭建。硬件方面,在原本只包括压电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微动敏感床垫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监测血氧饱和度信号的指夹式血氧仪,分析了整个睡眠监测系统的相关模块电路,主要包括床毯式信息采集模块电路、血氧采集模块电路和网络传输模块电路,设计了蓝牙传输电路,设计了系统传输协议;软件方面,采用基于MySQL关系数据库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ver,C/S)体系结构,利用MATLAB对睡眠生理数据进行了分析,在Visual Studio中使用C#语言编程,具备访问数据库及对数据进行显示、更新和存储等功能:3.建立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睡眠数据融合模型。基于对睡眠分期与心率、呼吸率、体动信号和血氧饱和度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建立了睡眠分期知识库,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分析等方法完成睡眠信息的提取,利用多值逻辑对睡眠信息进行了量化和分析,按照特征的有效性程度赋予其相应可靠度,对全部睡眠证据依次进行融合计算,将具有最大基本概率值的睡眠时相作为该段时间的睡眠分期决策结果,最后再依据一般睡眠规律加以细分和校正,得到最终的睡眠分期结果;4.利用MIT-BIH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分析,所得睡眠分期结果与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睡眠分期结果进行对比,可得其准确率为83.2%;对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索了提升准确率的方法;对济南铁路局某机务段的多名员工进行了相关睡眠监测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睡眠质量进行了判定。

康健[9](2019)在《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生产在大密度、高速、重载的形势下,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是机务系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既体现在机车检修、整备、运用方面的内在综合管理水平,更决定着和直接影响全铁路局整体运输组织的顺畅与否,是凸显运输综合完成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近年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铁局集团公司”)运输形势变化情况为背景和前提,以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为实例,在分析20092016年机车运用质量管理主要成因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机车运用质量管理基本原理,从提高运输效率与确保机车运用质量的角度,运用铁路改革创新思路、企业管理思想、机车检修整备一体化管理方法、机车修程修制改革方式,探讨、研究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优化传统的机车检修模式、提升机车整备质量保障能力、转变机车运用管理方式的一套科学的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和设计与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相匹配、相适应的管理、组织、运作模式,探讨验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具体实施提供实证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和机务系统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呼铁局集团公司运输新形势,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提供了新的选择,对呼铁局集团公司铁路运输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瑞辰[10](2019)在《基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机列衔接协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核心,承担着大量的货运列车解体、编组和机车换挂等作业。机列衔接是指自到发线编成待挂车列至车列挂机时止,机车与车列的接续作业。机车与车列能否紧密衔接,将直接影响编组站的运输畅通,因此解决机列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是提高编组站运输生产效率,减少机车与车列在站停留时间的关键。针对目前各编组站普遍存在机列衔接不紧密、编组站运输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本文通过对造成机列衔接不紧密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机车叫班模式已不满足当前运输组织要求的问题,设计并提出一种满足当前运输组织需求的机车叫班模式。针对机务、车务、调度所机车运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构建机车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机务段调度员因缺乏书面作业计划,造成作业随意性大的问题,提出“本务机运用计划”,并研究自动编制方案,以期破解机列衔接难题。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适用于当前运输组织需求的机车叫班模式。首先,分析当前机车叫班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种满足当前运输组织需求的机车叫班模式;最后,简要分析改进后的机车叫班模式特点。(2)研究编组站本务机运用信息共享机制。本文通过构建机车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形式,打通路局调度所、车站、机务段之间的信息壁垒,首先分析信息共享平台的创建需求;然后设计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共享技术方案;最后,简要概述信息共享平台的结构设计及接口设计。(3)研究本务机运用计划自动编制方案。通过分析本务机运用计划特点与编制规则,分别构建基于车站班计划的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与基于车站阶段计划的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并分别根据模型的构造特点,提出求解思路并设计贪婪算法求解上述模型,指明求解步骤。(4)协调优化方案的有效性验证。使用C#语言将构建的编组站机车运用计划编制模型与求解算法软件实现,通过使用武汉局襄阳北站的真实算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验证并求解,获得了本务机运用计划。通过工程实施及现场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现场真实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证明在本文提出的机列衔接协调优化方案下,车站与调度所按照机车运用情况实时调整阶段作业,机列衔接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二、机务段试验数据传输网络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务段试验数据传输网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2.1 必要性
        1.2.2 可行性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机务大数据研究及应用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机车检修现状
    2.3 设备画像
        2.3.1 画像的概念
        2.3.2 构成要素
        2.3.3 模型与方法
    2.4 标签技术
        2.4.1 画像标签的定义
        2.4.2 标签分类
        2.4.3 标签构建原则
        2.4.4 标签构建方法
    2.5 设备健康管理
        2.5.1 国外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2 国内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3 我国铁路机务专业PHM技术发展差距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
    3.1 机车设备画像概述
    3.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构建
        3.2.1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3.2.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
        3.2.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应用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标签体系构建
    4.1 问题概述
    4.2 面向设备画像的标签技术
    4.3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
        4.3.1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技术架构
        4.3.2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
    4.4 基于聚类的机车第三级标签获取方法
        4.4.1 K-means算法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
        4.4.3 K-means算法与改进算法的比较验证
    4.5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实例
        4.5.1 K-means改进算法的应用
        4.5.2 机车完整标签体系的产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s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
    5.1 问题概述
    5.2 MsEclat算法的背景知识
        5.2.1 垂直格式数据集
        5.2.2 支持度、置信度与提升度
        5.2.3 概念格理论
        5.2.4 多最小支持度下的频繁项集判定
        5.2.5 面向有序项目集合的最小支持度索引表
        5.2.6 基于等价类的可连接性判定
    5.3 MsEclat算法原理
        5.3.1 Eclat算法简述
        5.3.2 改进的Eclat算法—MsEclat算法
    5.4 优化的Ms Eclat算法
        5.4.1 基于布尔矩阵的T_(set)位运算求交
        5.4.2 基于MapReduce的等价类并行运算
        5.4.3 大数据场景下优化的MsEclat算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
    5.5 算法比较验证
        5.5.1 MsEclat算法与水平挖掘算法的对比
        5.5.2 MsEclat算法与其优化算法的对比
    5.6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5.6.1 待分析项目的选取
        5.6.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
    6.1 问题概述
    6.2 机车质量等级评价
    6.3 基于机车质量评价项点的特征选择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机车质量等级的比较特征选择
    6.4 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
        6.4.1 BP神经网络原理
        6.4.2 PSO算法原理
        6.4.3 DE算法原理
        6.4.4 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5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
        6.5.1 预测模型训练
        6.5.2 预测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6.5.3 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总体设计
    7.1 机务大数据与机车健康管理
    7.2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设计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7.2.2 总体架构设计
        7.2.3 技术架构设计
    7.3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7.3.1 设备质量综合分析
        7.3.2 人员运用综合把控
        7.3.3 运输生产综合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某铁路局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
    8.1 应用开发方案
        8.1.1 系统开发环境
        8.1.2 数据调用方式
        8.1.3 分析模型定时任务调用方式
    8.2 机车数据管理功能
        8.2.1 基本数据管理
        8.2.2 视频数据管理
        8.2.3 机务电子地图
    8.3 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分析功能
        8.3.1 机车画像标签管理
        8.3.2 单台机车画像分析
        8.3.3 机车设备画像分析
    8.4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功能
    8.5 机车质量评价分析功能
        8.5.1 单台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2 机务段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3 机务部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4 全局机务专业质量安全综合分析
    8.6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功能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FIGURE INDEX
表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TABLE INDEX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SS4型机车制动系统运用与维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机车制动技术发展历程
        1.2.1 国外机车制动技术发展
        1.2.2 国内机车制动技术发展
    1.3 SS4 型机车概况
        1.3.1 机车运用现状
        1.3.2 机车检修现状
    1.4 机车修程修制
        1.4.1 国内外维修模式
        1.4.2 国内检修模式存在的问题
        1.4.3 机车修程修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设计与运用
    2.1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概况
    2.2 SS4 型机车空气管路系统介绍
        2.2.1 风源系统
        2.2.2 控制管路系统
        2.2.3 辅助管路系统
    2.3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介绍
        2.3.1 DK-1 型电空制动系统
        2.3.2 CCBⅡ制动系统
    2.4 小结
第3章 机车常见故障统计与分析
    3.1 机车设备故障统计
    3.2 机车非正常停车故障统计
    3.3 机车及制动系统碎修统计
    3.4 SS4 型机车及制动系统临修统计
    3.5 风源及管路系统故障分析与整治
        3.5.1 风源质量不高的影响
        3.5.2 风源及管路系统故障分析
        3.5.3 风源系统惯性故障专项整治
    3.6 小结
第4章 DK-1 电空制动系统故障分析与研究
    4.1 分配阀故障分析与研究
        4.1.1 109 型分配阀概述
        4.1.1.1 109 型分配阀突出问题分析
        4.1.1.2 109 型分配阀性能研究
        4.1.2 新型分配阀概述
        4.1.3 新型分配阀与109 型分配阀对比分析
        4.1.3.1 外观对比
        4.1.3.2 部件组成及底座对比
        4.1.3.3 主要结构对比
        4.1.3.4 检修成本对比
        4.1.4 功能参数对比
        4.1.5 新型分配阀和109 型分配阀试验台试验对比
        4.1.6 新型分配阀与109 型分配阀装车性能试验对比
        4.1.7 新型分配阀和109 型分配阀装车静置试验对比
        4.1.7.1 109 型分配阀装车静置试验研究
        4.1.7.2 新型分配阀装车静置试验研究
        4.1.8 DK-1 制动机采用新型分配阀可行性分析
    4.2 电空制动控制器中立位不保压故障分析与研究
        4.2.1 电空制动控制器中立位不保压故障现象
        4.2.2 电空制动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2.3 中立位不保压故障研究分析
        4.2.4 中立位不保压故障预防
    4.3 小结
第5章 CCBⅡ制动系统故障分析与研究
    5.1 CCBⅡ制动系统运用故障与检修现状
    5.2 CCBⅡ制动系统主要部件故障和分析
        5.2.1 CCBⅡ制动系统主要部件故障
        5.2.2 CCBⅡ制动系统结构分析
    5.3 IPM模块故障研究分析
        5.3.1 IPM模块故障前期改进措施
        5.3.2 IPM模块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
        5.3.3 IPM模块降低振动改进措施
    5.4 LCDM故障分析与改进
        5.4.1 LCDM故障前期改进措施
        5.4.2 LCDM故障运用措施
        5.4.3 LCDM失效分析
    5.5 故障处理学习,改进机车运用
    5.6 小结
第6章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修程修制分析与研究
    6.1 机车修程修制
        6.1.1 SS4 型机车修程现状
        6.1.2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小辅修检修范围
        6.1.3 修程修制优化的意义
    6.2 SS4 型机车制动系统的修程修制优化
        6.2.1 合理规划,上限公里检修
        6.2.2 合理优化,调整检修范围
    6.3 修程修制优化后成效
        6.3.1 优化前后故障对比
        6.3.2 用足检修周期
        6.3.3 检修成本降低
        6.3.4 优化小辅修修程
    6.4 针对修程修制优化的探讨
        6.4.1 检修模式优缺点探讨
        6.4.2 制动系统中修范围对比探讨
        6.4.3 DK-1 电空制动系统部件修程延长研究
        6.4.4 新型分配阀检修周期探讨
        6.4.5 CCBⅡ制动系统部件检修工艺分析
        6.4.6 DK-1 电空制动机检修工艺探讨和提升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1.2.2 国内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场调研与系统特性研究
    2.1 运用调研与用户需求
        2.1.1 现场调研情况
        2.1.2 用户需求
    2.2 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
    2.3 微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2.3.1 微机箱
        2.3.2 FIRE显示屏
        2.3.3 电源箱
        2.3.4 控制回路
    2.4 机车通信网络
        2.4.1 CAN通信网络
        2.4.2 以太网通信网络
    2.5 牵引传动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机控制系统增加功能
    3.1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传输功能
        3.1.1 设计背景
        3.1.2 组网加装方案
        3.1.3 通信数据的选择
        3.1.4 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3.1.5 软件编写
        3.1.6 自动校时功能
    3.2 编组场模式功能
        3.2.1 加装方案的选择
        3.2.2 控制逻辑的设计
        3.2.3 可行性验证与数据采集
        3.2.4 变更电喷控制系统软件
        3.2.5 变更显示屏软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案
    4.1 电子燃油泵控制优化
        4.1.1 电子燃油泵现有控制策略
        4.1.2 电子燃油泵优化控制方案
        4.1.3 电子燃油泵优化电路设计
    4.2 除尘风机控制优化
        4.2.1 除尘风机现有控制策略
        4.2.2 除尘风机优化控制方案
        4.2.3 除尘风机优化电路设计
    4.3 空调机组控制优化
        4.3.1 空调机组开启控制的优化设计
        4.3.2 空调机组供电控制的优化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的试验与应用
    5.1 FIRE显示屏测试试验
        5.1.1 显示屏软硬件测试试验
        5.1.2 显示屏CAN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5.1.3 显示屏以太网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5.1.4 显示屏功能试验
    5.2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通信试验
        5.2.1 实时数据功能试验
        5.2.2 显示屏数据信息功能试验
        5.2.3 历史故障记录功能试验
        5.2.4 时间自动校准试验
        5.2.5 CMD系统数据测试
        5.2.6 故障处置经验
    5.3 编组场模式功能试验
        5.3.1 切换工况模式菜单试验
        5.3.2 柴油机功率试验
        5.3.3 机车主发电机功率试验
        5.3.4 机车超速提示测试
    5.4 优化控制策略试验
        5.4.1 电子燃油泵控制策略试验
        5.4.2 除尘风机控制策略试验
        5.4.3 空调机组控制策略试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整备作业安全防护发展现状
        1.2.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设计要求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设计
    2.1 动车组整备作业流程分析
        2.1.1 整备作业检修内容及方式
        2.1.2 整备作业工作模式及工作流程
    2.2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2.2.1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结构设计
        2.2.2 通讯方式选择
    2.3 出入门禁系统流程及结构设计
        2.3.1 出入门禁系统流程设计
        2.3.2 出入门禁系统结构设计
    2.4 杆件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2.4.1 杆件监测系统选择
        2.4.2 杆件监控系统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出入门禁系统设计
    3.1 STM32微处理器概述
    3.2 出入门禁系统电路设计
        3.2.1 外围电路设计
        3.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2.3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3.2.4 身份认证模块电路设计
    3.3 出入门禁系统软件设计
        3.3.1 主程序设计
        3.3.2 显示程序设计
        3.3.3 身份认证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LabVIEW杆件监测系统设计
    4.1 IMAQ Vision控件简介
    4.2 监测系统应用图像处理技术
        4.2.1 图像灰度化
        4.2.2 图像灰度增强
        4.2.3 图像匹配基本概念
        4.2.4 图像模板匹配算法
    4.3 图像预处理程序设计
        4.3.1 图像获取程序设计
        4.3.2 图像灰度化程序设计
        4.3.3 图像均衡化程序设计
    4.4 杆件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4.4.1 图像几何模型匹配程序设计
        4.4.2 图像模板制作及模板匹配程序设计
        4.4.3 杆件实时监测程序设计
    4.5 通讯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单元模块测试
        5.1.1 通讯模块调试
        5.1.2 杆件监测模块调试
        5.1.3 人员检测模块调试
    5.2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测试
    5.3 调试结果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出入门禁系统电路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当前机务检修整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 章节结构安排
2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设计中应用的相关技术
    2.1 图像识别技术
        2.1.1 图像识别技术概述
        2.1.2 图像识别技术原理
        2.1.3 图像识别技术过程
        2.1.4 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
        2.1.5 图像识别技术的相关模型
    2.2 物联网技术
        2.2.1 物联网概述
        2.2.2 物联网相关技术
    2.3 Tensor Flow平台
        2.3.1 Tensor Flow平台概述
        2.3.2 Tensor Flow操作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3.1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作业概述
    3.2 机车检修整备影像信息处理流程分析
    3.3 机车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目标分析
    3.4 机车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机车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6 其他需求
    3.7 本章小结
4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4.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4 技术架构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需求分析
        4.5.2 数据库概念设计
        4.5.3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4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框架
        5.1.1 深度神经网络(DNN)
        5.1.2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5.1.3 循环神经网络(RNN)
        5.1.4 SSD算法
    5.2 机车配件图像识别训练
        5.2.1 配件图片打标
        5.2.2 核心训练过程
        5.2.3 机车配件图像识别
    5.3 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实现
        5.3.1 数据库选择
        5.3.2 技术选型
        5.3.3 系统功能展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务段机车检修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检修方案
    2.1 可靠性维修理论
        2.1.1 可靠性及评价指标
    2.2 中期检修现场布局方案实施
        2.2.1 中修库检修工艺流程
        2.2.2 轮对库检修工艺流程
        2.2.3 柴总库柴油机的检修工艺流程
        2.2.4 电机库的检修工艺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方案
    3.1 大部件清洗工艺改造方案
        3.1.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3.1.2 主要建设内容及功能特点
    3.2 电子电器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3.2.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3.2.2 主要建设内容及具备的功能
    3.3 制动阀类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3.3.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3.3.2 主要建设内容
    3.4 燃系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3.4.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3.4.2 主要建设内容
    3.5 仪表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3.5.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3.5.2 主要建设内容
        3.5.3 标准试验间建设及具备的功能
    3.6 南整备场整治建设方案
        3.6.1 整备股道建设计划
        3.6.2 完善内燃机车整备作业条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修改造实施效果
    4.1 检修工艺布局实施效果
    4.2 改造方案实施新增经济效益
        4.2.1 各项改造项目实施后的变化
        4.2.2 改造方案实施新增经济效益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现象研究现状
        1.2.1 现象认识探索阶段
        1.2.2 机理探究阶段
    1.3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1 牵引供电系统侧抑制方法
        1.3.2 牵引负荷侧抑制方法
    1.4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和目标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实测分析
    2.1 引言
    2.2 徐州铁路枢纽牵引供电系统异常网压波动现场实测
        2.2.1 测试背景
        2.2.2 测试方案
        2.2.3 典型测试结果
    2.3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实测数据分析与特征总结
        2.3.1 典型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2.3.2 其他典型现场实测汇总
        2.3.3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实际特征总结
    2.4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仿真重现
        2.4.1 车网互联系统仿真建模
        2.4.2 仿真重现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阻抗法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基于阻抗法的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3 车网互联系统阻抗分析建模
        3.3.1 牵引负载供电系统输出阻抗模型
        3.3.2 新型电力机车负载输入阻抗模型
    3.4 不同阻抗条件下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4.1 单辆机车时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4.2 多辆机车时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4.3 不同接触线长度时车网互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5 车网互联系统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5.1 电源子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5.2 负载子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5.3 车网互联系统关键影响因素汇总
    3.6 小结
第4章 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车网互联系统小信号分析模型
        4.2.1 系统建模等效及假设
        4.2.2 车网互联系统小信号建模
    4.3 不同运行工况下车网互联系统的稳定性与动态特性分析
        4.3.1 不同负载功率条件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机车数目运行条件的影响分析
        4.3.3 仿真验证
    4.4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模拟实验验证
        4.4.1 实验平台构成
        4.4.2 实验模拟重现及分析
    4.5 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阐释
    4.6 小结
第5章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综合抑制方案
    5.1 引言
    5.2 基于网侧阻抗优化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案
        5.2.1 牵引供电系统侧阻抗分析
        5.2.2 供电系统侧阻抗优化方案及实施
        5.2.3 阻抗优化方案效果实测验证
    5.3 基于车侧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的牵引供电低频振荡抑制方案
        5.3.1 车侧控制器参数优化效果分析
        5.3.2 车侧控制器参数优化效果实验验证
        5.3.3 基于车侧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的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方案
    5.4 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综合抑制方案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多传感器融合的睡眠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睡眠分期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睡眠分期原理分析
        1.2.2 睡眠分期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1.3.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多传感器融合的睡眠监测理论基础分析
    2.1 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分析
        2.1.1 基于规则推理的融合方法
        2.1.2 基于统计特性及概率模型的融合方法
        2.1.3 针对信息源进行操作的融合方法
        2.1.4 融合方法对比分析
    2.2 软件平台的构建方法
        2.2.1 C/S与B/S软件架构
        2.2.2 MySQL数据库
        2.2.3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
    2.3 信号处理机理分析
        2.3.1 多分辨分析小波原理分析
        2.3.2 移动平均滤波
    2.4 各类传感器原理及信号提取
        2.4.1 压电传感器原理及心率和呼吸率的提取
        2.4.2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及体动信号的提取
        2.4.3 脉搏血氧仪原理及血氧饱和度的测量
    2.5 本章小结
3 睡眠监测平台搭建
    3.1 硬件平台分析
        3.1.1 基于微动敏感床垫的睡眠监测系统
        3.1.2 系统硬件实现
        3.1.3 系统传输协议设计
    3.2 软件平台搭建
        3.2.1 系统基本结构
        3.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3 公寓端软件架构设计
        3.2.4 公寓端软件数据库设计
        3.2.5 公寓端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3.2.6 睡眠数据分析流程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多传感器睡眠数据融合及结果分析
    4.1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睡眠数据融合模型
        4.1.1 睡眠分期知识库的建立
        4.1.2 睡眠信息提取
        4.1.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融合计算
    4.2 基于MIT-BIH数据的模型验证
        4.2.1 睡眠信息提取及基本概率分配
        4.2.2 融合计算及睡眠分期
        4.2.3 睡眠时相的细分和校正
        4.2.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3 铁路司乘人员睡眠监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3.1 优化传统机车检修模式
        1.3.2 提高机车整备质量保障能力
        1.3.3 转变机车运用管理方式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1.5 本文研究主要方法
第2章 呼铁局集团公司机务系统发展背景及现状
    2.1 全国铁路发展现状
    2.2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2.3 呼铁局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2.4 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基本情况
    2.5 铁路机务生产指标及基本概念
    2.6 铁路机车运用指标及计算方法
    2.7 2009至2016年呼铁局集团公司机车运用指标情况
    2.8 近几年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情况
    2.9 实际生产对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的影响
    2.10 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评价标尺
第3章 传统机车检修模式的优化
    3.1 包头西机务段传统的机车检修方式与作业流程
        3.1.1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辅、小修检修作业流程
        3.1.2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整备作业流程
        3.1.3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辅小修与机车整备作业相关联的作业流程
    3.2 包头西机务段传统机车检修模式的不足
    3.3 根据作业流程再造理念形成的新型机车检修模式
    3.4 再造后的检修作业流程的组织结构变化
    3.5 机车检修作业流程再造后的显着特点
    3.6 再造后的新型机车检修模式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车整备质量保障的提升
    4.1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的概况
    4.2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4.3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4.4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去向
    4.5 建设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车运用管理方式的转变
    5.1 万吨重载列车操作能力水平的加强
        5.1.1 万吨重载列车起动操作技术
        5.1.2 万吨重载列车制动操作技术
        5.1.3 万吨重载列车坡道运行操作技术
    5.2 机车乘务方式和机车运用交路的转变
        5.2.1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值乘组织方式
        5.2.2 机车运用实行长交路运行需要满足的条件
        5.2.3 实行长交路轮乘制方式需解决的问题
        5.2.4 机车在长交路运行的运用效率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机列衔接协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1.3.1 论文结构
        1.3.2 内容安排
2 机列衔接问题相关理论基础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概述
        2.1.1 信息整合技术
        2.1.2 实时追踪技术
        2.1.3 综合管控技术
    2.2 影响机车运用的因素
        2.2.1 机车交路与机车运转制
        2.2.2 列车运行图与车站作业计划
        2.2.3 机车周转图
        2.2.4 机车整备与检修
    2.3 影响乘务员运用的因素
        2.3.1 乘务交路与乘务制度
        2.3.2 乘务员乘务计划
    2.4 机车接续方案分析
        2.4.1 机车接续问题的提出
        2.4.2 机车接续特性的证明
    2.5 本章小结
3 机车叫班模式分析与改进
    3.1 传统机车叫班模式分析
        3.1.1 传统机车叫班模式简要介绍
        3.1.2 传统机车叫班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3.2 机车叫班模式改进设计
        3.2.1 改进机车叫班模式简要介绍
        3.2.2 改进机车叫班模式优点分析
    3.3 本章小节
4 机车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4.1 信息共享平台需求分析
        4.1.1 机车运用信息共享
        4.1.2 本务机计划编制
        4.1.3 本务机状态跟踪
        4.1.4 本务机作业防护
        4.1.5 本务机作业过程的统计与分析
    4.2 信息共享技术方案设计
        4.2.1 机车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内容
        4.2.2 机车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获取
    4.3 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
        4.3.1 系统结构设计
        4.3.2 系统接口设计
    4.4 本章小节
5 本务机运用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算法
    5.1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构建
        5.1.1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问题描述
        5.1.2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假设条件
        5.1.3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相关变量符号的说明
        5.1.4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构建
    5.2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构建
        5.2.1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问题描述
        5.2.2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假设条件
        5.2.3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相关符号和变量说明
        5.2.4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构建
    5.3 本务机运用计划编制模型的求解算法
        5.3.1 模型的求解思路
        5.3.2 贪婪算法概述
        5.3.3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求解步骤
        5.3.4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求解步骤
    5.4 本章小结
6 协调优化方案的工程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验证对象介绍
    6.2 基础数据及初始化条件
        6.2.1 机车交路表
        6.2.2 乘务交路表
        6.2.3 编组站班计划时刻表
        6.2.4 机车检修计划表
        6.2.5 车站阶段计划时刻表
        6.2.6 结存机车表
        6.2.7 技术作业时间标准表
        6.2.8 机车出入段口规则表
    6.3 本务机运用计划自动编制模型的验证
        6.3.1 本务机班计划自动编制模型求解结果
        6.3.2 本务机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求解结果
    6.4 工程实施及现场试验
    6.5 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机务段试验数据传输网络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SS4型机车制动系统运用与维修研究[D]. 李勇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杜永强.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D]. 郝友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机务检修整备影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燕大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D]. 谢清. 湖南大学, 2019(08)
  • [7]多车整备工况下牵引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研究[D]. 姜晓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8]多传感器融合的睡眠监测技术研究[D]. 马云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D]. 康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基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机列衔接协调优化研究[D]. 李瑞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标签:;  ;  ;  ;  

机车段测试数据传输网络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