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一、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丁冬[1](2020)在《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稻米又称作“水稻”,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且已成为影响吉林省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市场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对稻米的消费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政策看,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宏观配套支撑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升级、开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技术看,现代农业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稻米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看,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动稻米安全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挖掘微观市场主体的最大潜力。这些都为稻米全产业链的路径优化指引了新方向。稻米全产业链是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由其上游、中游、下游组成的,连接稻米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一种商业模式,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稻米生产主体、收储主体、加工物流主体以及消费主体等有机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系统。一条完整、领域多元、安全监控有效的稻米全产业链,能够促进生产主体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全链效益。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为稻米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因而,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产出的稻米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高档层次。但是,随着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变化,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主体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价值需求,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路径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而,现有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目前,吉林省稻米的生产经营逐渐进入品质化时代,越来越重视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发展。但是,由于稻米市场环境的多变以及国际贸易新局势等,使得稻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都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稻米全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大局意识不强;产业链中游稻米加工产能过剩、研发能力不足、物流基础建设不到位;产业链下游稻米产品同质化严重、吉林品牌建设管理混乱、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及环节间衔接的协同转型升级,提升链条成员实现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全产业链增值的角度寻求出路,基于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提出路径优化策略,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得以顺利优化。由此,作者在研究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从消费主体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整体增值为主线,以吉林省实际省情农情为导向,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主张“整体价值增值”的管理思路,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与优化。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路径优化需顺应吉林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时代新形势,通过增值价值的重新分配,强化链条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局部产业链目标利益与整体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近期目标利益与长远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稻米全产业链上原有主体的比较收益均获得提升。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控制等因素,使处在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基于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的优化。作者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目标协同理论等,综合分析国内外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界定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米全产业链进行定位。此外,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下游渠道拓展环节为价值载体,提出六大增值模块——衍生产品增值模块、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范围经济增值模块、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和环节衔接增值模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框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提出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剖析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防控状况,构建衡量全产业链增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价值模型与“三维”钻石模型。最后,从“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产业集群+品牌增值”、“标准化流程+新动能”、“全链风险预警+监控”等角度提出增值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顶层设计、激励机制分配、管理路径创新、“双链融合”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促进优化路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张贵军[2](2019)在《基于农业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滨海区耕地生态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会导致土地生态系统本身失衡,还会因为土地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土地安全问题已经在人类长期非理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土地承载安全问题升级为土地生态环境和功能安全问题,土地生态安全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耕地生态安全的内涵、评价体系、安全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且多数研究空间尺度过大,缺乏反映耕地本身土壤养分含量、环境质量以及健康功能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信息,导致研究结果很难触及耕地生态安全的深层实质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调查成果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实地取样补测数据,获取了较为详尽的数据信息;结合耕地生态安全理论内涵研究、构建概念模型及评价体系,以环渤海区域的黄骅市为典型地域实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整治分区,并展开耕地生态安全监测及保护策略体系研究。旨在推动土地生态安全理论研究,指导农业生态安全生产实践和加速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厘清了耕地生态安全内涵,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概念模型研究从“生态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及“土地生态安全”理论出发,考虑中国的人地关系背景及耕地利用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耕地生态安全的系统动力学原理,将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界定为:承载安全、土地(土壤)环境安全、系统功能安全、后备保障安全、时空均衡、制度安全和产权安全7个方面的内容,并构建了县域尺度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中承载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系统功能安全是耕地生态安全的基本和核心要素;后备保障安全决定着耕地的持续供给;时空安全要求耕地生态安全的收益在不同代际、不同区域间公平分配,强调耕地资源的分配在时空2个尺度提供同等的发展权;制度安全和产权安全决定了耕地保护的外围制度和政策环境。(2)以黄骅市为例进行了耕地生态安全利用调查与监测评价研究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黄骅市(县级市)耕地利用情况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以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和踏勘,采集了大量土壤样品获取检测数据,收集了黄骅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历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黄骅市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数据库;利用农用地分等数据平台,获取黄骅市耕地矢量数据图层及最小评价单元;选择单因素评价与分层次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依据相关规程、技术标准和已公示的研究结论设定合理的安全评价标准及分级标准,对黄骅市耕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县域人均耕地占有量较为安全,弥补了粮食单产低的劣势,大部分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耕地承载率安全程度较高;耕地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96.75%的区域处于临界安全及中度不安全水平;大部分耕地碱解氮含量不足,高度不安全面积达76.55%,中度不安全面积达23.09%,与氮肥的大量使用形成显着的反差;地下水埋深较浅,且地下水矿化度较高,限制着耕地土壤环境安全,37.81%的耕地呈中度盐渍化,超过20%的耕地盐渍化程度较高,属于中度和高度不安全级别,耕地的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空间相关性较高;黄骅市有超过90%的耕地土壤pH值偏高,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淡水资源贫乏极大地限制着黄骅市耕地灌溉保障率,仅有2.62%的水浇地能达到75%的灌溉保障率;耕地排水条件较差,12.06%的耕地排水条件处于高度不安全水平。黄骅市耕地施肥量普遍过高,但肥料的利用效率过低,重金属元素含量中,除了As和Ni元素含量呈现中度安全级别之外,其他6种重金属元素皆处于高度安全水平。(3)划定了耕地生态安全整治分区并对应提出分区监测管理及整治策略研究结合评价结果构建了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监测制度,并提取各指标不安全的区域,按照整治技术手段和监测管理措施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的原则,运用空间叠加法,划出耕地严格限制占用区、肥力提升区、盐渍化土整治及耐盐作物改良区、重金属污染防范区,并对应安排了整治及监管措施。(4)分类提出黄骅市盐渍化土的改良利用方式研究对黄骅市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的盐渍化改良方法讨论了黄骅市轻度盐渍化土、中度盐渍化土和重度盐渍化土的适宜改良利用技术。建议滨海盐碱地的治理应遵循以适为主,以改为辅,杜绝大兴水土工程,提倡大力推广耐盐作物种植、优化滨海地区的种植制度,筛选具有生产和生态效益的乔、灌、草以及粮食作物来改良大量未利用盐渍化土地的景观和生态系统。(5)提出耕地后备保障安全及产权安全策略研究分析指出了黄骅市耕地后备保障安全的两方面对策与建议:一是通过耐盐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未利用盐渍化土地的利用率,增加耕地数量的有效供给,缓解现有耕地的生产压力,同时塑造该县域特有的盐渍化土壤景观生态系统;二是通过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挖掘土地利用结构性和空间性调整潜力,增加耕地补给并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研究通过分析现有耕地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及保护绩效存在的缺陷,提出保障耕地产权制度安全应做到:稳定当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并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新的安全利用及保护主体,将耕地纳入统一的土地权属登记审核制度,利用新技术建立耕地生态安全动态监测制度,适时适地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并创新耕地生态安全保护机制。

路昌[3](2018)在《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现阶段配置土地资源、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差异化利用和区域协调化利用。近年来不论是在政策规定方面还是实践案例方面,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如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京津冀协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案例,重要性日益突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老工业基地,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编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效果明显,较好地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规划实施区域协调性偏低、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现行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2017年10月,十九大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通过规划调整推动区域土地资源实现协调、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开展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探讨,推动东北地区区域土地资源实现差异化利用和区域协调化利用,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创新“多规合一”的协调机制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思路和方法的研究。粮食主产区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区,其土地利用特点、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但是现有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关注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实现土地利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基本理论基础,首先对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构建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理论框架;其次,以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价结果和基于三生空间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作为切入点构建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然后,以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作为规划的区域划分方案,依据差异化的土地发展战略确定不同类型区各项规划指标的调控策略;最后,选取松嫩平原北部农牧粮食生产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验证构建的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可为国内其他粮食主产区编制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规划编制相关理论基础,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念确定为:以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为核心,针对不同类型分区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得到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方案,通过对区域整体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2)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至2015年的总体评价得分仅为79.52,等级为“一般”,规划整体实施效果处于一般水平,规划实施和编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较好地完成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提高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着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控制指标矛盾突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偏低、规划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重视不足、规划的社会意识度亟待加强等问题。(3)1995~2015年间,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81持续下降至0.575,研究期间东北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持续增加,前期剧烈后期趋缓;三生用地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研究期间辽宁省较为发达、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较为落后的区域差距格局依然存在,研究后期则有所缓和。(4)以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作为切入点构建了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共有18项指标,其中保留现行规划指标体系中的12项指标,将现行指标体系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3项指标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新增水域面积、生态用地比例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3项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在较好的兼顾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等各个方面。(5)构建的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其中土地发展潜力相关指标的选取不应只单纯反映经济效益,应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考虑在内,综合反映土地资源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潜在的发展潜力。(6)东北地区可划分成3种类型共12个分区,各分区之间土地利用条件、开发程度、发展潜力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由北向南基本上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经济发展区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整体较高,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适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区是农业生产集中区域,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少量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适度增加林地面积;林农生态区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整体较低,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适度增加林地面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7)在构建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约束下,利用多目标规划法得到了松嫩平原北部农牧粮食生产区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其中,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7.51%、6.14%、6.35%。优化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分别为2303.97亿元、526.84亿元、487.17亿元、3317.98亿元,优化方案全面优于现行规划方案。优化方案较好地实现了粮食生产区“优先满足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其次满足生态安全需求,协同平衡经济发展需求”的整体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本研究构建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框架,并针对东北地区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基于不同类型分区构建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框架,最终得到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验证了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通过编制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区域(市、县)级别通过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差异化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侧重方案,进而在地区(全国、省)级别最终实现统筹满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武舜臣,王静,顾智鹏[4](2015)在《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预警是对未来粮食安全状况评估和预测的重要手段,完整和有效的预警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概念出发分层次对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分别从粮食概念、粮食安全概念到指标体系构建角度,逐步剖析目前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视角下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不仅应包括不同粮食口径下的粮食安全预警,更应当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的时空跨度,制定更为全面准确实用的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李会会[5](2014)在《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粮食安全问题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消费大省,粮食安全的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合理选择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是确保吉林省粮食安全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家维持粮食安全秩序的保障。建立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具有很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构建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能及时发出正确的预警信号,尽快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进行预测。通过预警系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迅速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并且制定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危机处理方案。确保粮食安全,合理选择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既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实际需要,也是政府部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需要。本文分别从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流通四个方面论述了吉林省粮食安全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生产和流通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要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人均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有效的进行流通体制改革。通过构建数据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子系统、警情预警子系统和警情应对子系统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从生产、消费、价格、储备、对外贸易和政策要素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8个评价指标,提出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数据为依据,分析吉林省粮食安全状况,得出结论,即出主要影响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是粮食生产和流通。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吉林省粮食安全状况的建议,在粮食安全涉及的各个环节注重监管和宏观调控,要从建立健全粮食供求与价格监测工作、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吉林省与粮食主销省间粮食物流体系、合理利用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制定粮食安全预警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升粮食安全的等级。

曹淑华,马卫鹏[6](2013)在《我国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基本把握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从资源、政策、产业结构、城镇化与工业化、生态保护等5个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郑素芳,郑业鲁,林伟君,马巍,李泽[7](2012)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现象频发,不仅给农民生产经营带来极大损害,也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在新形势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监测和预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监测预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部分省份和单个农产品,粮食和生猪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相对完善,其他农产品的预测预警较为薄弱;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来看,硬件条件相对充裕,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整合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创新软件工具和预警方法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斯灵芝[8](2012)在《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基础。鉴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然而相对于传统调控政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并不成熟,理论支撑略显不足,尤其针对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更加薄弱,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切实加强对土地利用管理状况的监测、预测和形势分析,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脉络及其与土地资源的内在联系,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鉴于目前针对土地调控预警研究的内容不多,以及浙江省建设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实际,本文以调控时滞理论、周期波动理论和土地供需均衡理论等为基础,充分运用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系统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明确土地预警总体目标,总结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文章以2010年12月31日为评估时点,对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状况进行模拟预警,并提出了相应的排警调控措施建议,同时也验证了本文预警体系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全文共八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和思路,主要阐述了当前有关土地调控和预警的形势与背景,并由此确立本文立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同时,概括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土地调控和预警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在分析归纳相关基础理论和预警方法的前提下,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该部分首先对浙江省土地利用及管理面临的形势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明确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总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成果借鉴法、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探索建立能够有效反映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然后在分析概括相应指标数据的波动特征和阈值控制类型的基础上,运用正态分布3 a方法、Bootstrap抽样法和极值统计估计法测定各单项要素指标的预警阈值,并采用模糊综合预警模型测算综合警值,得出警情。由此明确土地调控的目标和方向,并通过构建决策反馈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对全文的研究作一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局限与不足,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赵黎明,王忠[9](2011)在《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分期预警研究——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使研究有利于指导中心城市粮食安全预警工作实践,提出分期预警的方法,设计分期预警指标体系,确定警级和警限,构建分期预警模型。以A市为例进行模型应用,结果表明,2010年A市粮食安全整体形势较好,但由于2009年A市粮食加工行业不太景气,仍然存在轻微的隐患。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郭永奇[10](2011)在《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兵团大部分团场位于新疆荒漠与绿洲生态环境的过渡带,与沙漠、荒漠接壤,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不合理的农地利用导致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的生态问题,兵团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对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不仅可以对兵团的农地生态安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对改进农地利用方式、保护农地资源、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和实现兵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干旱区农地利用及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农地利用及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第二章概述研究的理论工具和界定研究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对兵团成立以来的农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建立了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理论的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兵团1982-2008年的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时空评价;第五章识别出影响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并对各因子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第六章构建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并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理论对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七章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对兵团农地利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第八章总结研究的结论与不足。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1982-2008年期间,兵团农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农地利用的数量上,兵团农地总面积、耕地、牧草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缓的态势,而养殖水面面积数量不大,总量变化较小;在农地利用的质量上,兵团农地总体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兵团耕地高产田的数量及比重有所下降,中产田的数量和比例呈上升趋势,低产田的数量和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农地利用程度上,兵团农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R=-0.166,这说明兵团农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在农地利用效率上,兵团农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如果调整用地结构和注重农用地质量,农地利用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农地利用集约度上,兵团农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基于时间尺度的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评价结论如下:1982-2008年兵团农地的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农地的总的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982-2008年兵团农地的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1998年为界,1998年之前兵团农地安全等级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趋势,生态协调度处于协调状态。1998年之后,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等级开始下降,从稍不安全(Ⅱb)下降到较不安全(Ⅲa),最终下降到2008年的不安全(Ⅲb),其生态协调度也从协调状态下降到接近协调与基本协调的边界值(1.1371)。3.基于空间尺度的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评价结论如下:与1982年相比,2008年兵团13个农业师的农地人均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而农地人均生态承载力除农十三师和农十四师减少外,其余11个师也有所增加;农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情况如下:农十四师的生态安全等级下降,从很安全(Ⅰa)下降到较安全(Ⅰc);农一师、农四师、农六师、农八师、农九师、农十二师、农十三师的农地生态安全等级相对稳定;农二师、农三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十师的农地生态安全等级上升。4.基于惩罚型变权的农地生态安全的预警研究的结论:1982-2008年,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系统的警情综合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位于轻警区间;在2009-2015年,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状况会较2008年有一定程度退化并保持处于轻警区间,且向中警区间延伸;从预警子系统上看,水资源利用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09-2015年仍保持这一趋势,处于无警区;农地开发利用子系统的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轻警区间。在2009-2015年,将保持下降趋势,并逐步向中警区间延伸;农业种植结构子系统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82年无警区下降到2008年轻警区。在2009-2015年,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且向中警区间延伸。5.基于生态安全下的农地利用优化的结论如下:在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方面:与现状年(2008年)的各类型面积对比,除了牧草地和水域的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外,耕地面积减少,园地和林地均有大幅度增加。从农地利用结构优化后的生态安全结果看,优化后的农地的生态安全等级有从不安全等级(Ⅲb)上升为稍安全等级(Ⅱa),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预测值。从耕地利用的优化的结果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不变,棉花、油料和蔬菜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瓜果的种植面积却有大幅度的增加。从牧草地利用优化的结果看,农一师、农三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的载畜量已超出了负荷,应采取围栏禁牧、休牧和轮牧等退牧还草措施,以达到保护牧草地和实现牧草地生态安全的目的。

二、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2.1.2 粮食产业链与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2.1.3 新型稻米绿色产业链的概念
        2.1.4 价值链的内涵
        2.1.5 产业链增值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2 系统工程分析理论
        2.2.3 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
        2.2.4 模块化理论
        2.2.5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
        2.2.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3.1 当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与格局
    3.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现有模式
        3.2.1 链条式发展模式
        3.2.2 链族式发展模式
        3.2.3 链网式发展模式
    3.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
        3.3.1 吉林省稻米生产与仓储环节现状
        3.3.2 吉林省稻米加工流通环节现状
        3.3.3 吉林省稻米营销管理环节现状
    3.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运行的现存问题
        3.4.1 产业链上游存在的问题
        3.4.2 产业链中游存在的问题
        3.4.3 产业链下游存在的问题
        3.4.4 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3.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不足的原因剖析
        3.5.1 内因分析
        3.5.2 外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与机理分析
    4.1 稻米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价值需求分析
        4.1.1 生产经营主体
        4.1.2 加工物流服务主体
        4.1.3 消费主体
        4.1.4 监督管理主体
    4.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模块化构成与系统分析
        4.2.1 衍生产品增值模块
        4.2.2 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
        4.2.3 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
        4.2.4 范围经济增值模块
        4.2.5 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
        4.2.6 环节衔接增值模块
        4.2.7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
    4.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
        4.3.1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过程
        4.3.2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模型
    4.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机理分析
        4.4.1 主要环节增值角度——基础
        4.4.2 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约束
        4.4.3 新型动力强化角度——动力
        4.4.4 目标协同增值角度——保障
        4.4.5 综合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5.1 当前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环境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增值环境综合分析
    5.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影响因素的分类
    5.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3.1 增值影响关系分析
        5.3.2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4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5.4.1 成本因素
        5.4.2 价值因素
        5.4.3 稳定因素
        5.4.4 风险因素
        5.4.5 创新服务因素
        5.4.6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增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6.3.1 层次分析法(AHP)
        6.3.2 价值分析法
        6.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6.4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6.4.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4.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5.1 确定增值能力因素集与评语集
        6.5.2 构建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ijR
        6.5.3 多级模糊运算
    6.6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与策略
    7.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
        7.1.1 增值路径优化的价值模型——数理
        7.1.2 增值路径优化的“三维”钻石模型——定性
    7.2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思路框架
    7.3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策略
        7.3.1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路径
        7.3.2 “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路径
        7.3.3 “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路径
        7.3.4 “产业集群+品牌增值”路径
        7.3.5 “标准化流程+新动能”路径
        7.3.6 “全链风险预警+监控”路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保障措施
    8.1 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加强管控与监督
        8.1.1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8.1.2 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8.1.3 加强稻米核心环节的监控,促进“亲、清”政商服务
    8.2 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各主体间利益关系
        8.2.1 建立链型分配激励机制
        8.2.2 明晰全产业链的成本分担责任
    8.3 创新稻米全产业链管理路径,促进稻米产品的多样化属性
        8.3.1 形成稻米全产业链自治式溯源与管理创新路径
        8.3.2 发掘稻米的多样化属性促进稻米衍生产品增值
        8.3.3 合理利用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规律
    8.4 打造“双链融合”工程,促进新型人才培育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评语集调查问卷
附件3 全产业链增值指标AHP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基于农业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滨海区耕地生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耕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1.4.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1.4.4 工作底图的编制及数据库的构建
2 耕地生态安全内涵及概念模型的构建
    2.1 耕地生态安全的背景分析
    2.2 耕地生态安全理论基础
        2.2.1 生态安全及土地生态安全理论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3 土地利用外部性理论
        2.2.4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耕地稀缺理论
        2.2.7 系统学理论
    2.3 土地生态安全内涵的界定
        2.3.1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2.3.2 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2.4 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解析及界定
        2.4.1 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解析
        2.4.2 耕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学机制
        2.4.3 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生态安全的关系
        2.4.4 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构成
    2.5 耕地生态安全概念模型的构建
    2.6 县域小尺度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研究区域概况及耕地安全利用调查
    3.1 黄骅市自然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及水文特征
        3.1.4 土壤类型及植被
    3.2 黄骅市社会经济环境
    3.3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3.3.1 土地利用现状
        3.3.2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3.4 耕地安全利用调查
        3.4.1 黄骅市耕地数量及粮食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3.4.2 黄骅市耕地承载力变化调查分析
        3.4.3 耕地质量调查分析
        3.4.4 耕地土壤环境调查分析
        3.4.5 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
        3.4.6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调查
        3.4.7 土地利用程度及经济投入程度调查
        3.4.8 自然灾害影响调查
        3.4.9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3.5 小结
4 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4.1 生态安全监测评价尺度的确定
    4.2 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2 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数据采集及建库
    4.4 指标评价及安全分级方法
    4.5 指标安全评价标准的确立
        4.5.1 属于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
        4.5.2 承载安全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4.5.3 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安全标准的确定
        4.5.4 系统功能安全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4.5.5 后备保障安全及供给均衡评价标准的确定
    4.6 评价结果及结果分析
        4.6.1 承载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6.2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6.3 系统功能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6.4 后备保障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6.5 资源供给均衡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7 小结
5 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监测及整治分区
    5.1 县域耕地生态安全全要素监测制度
    5.2 耕地生态安全整治分区方法
    5.3 整治分区结果及对应措施
        5.3.1 耕地严格限制占用区
        5.3.2 肥力提升区
        5.3.3 盐渍土整治工程和耐盐作物改良示范区
        5.3.4 重金属污染防范区
6 黄骅市耕地生态安全限制条件分析及改良技术
    6.1 耕地生态安全限制要素交互作用分析
    6.2 黄骅市耕地土壤盐渍化限制分析
        6.2.1 盐渍化土地的土壤性状
        6.2.2 土壤盐渍化程度
        6.2.3 土壤盐渍化成因及影响因素
    6.3 耕地灌溉水资源限制条件分析
    6.4 土壤盐渍化改良
        6.4.1 轻度盐渍化土的改良利用
        6.4.2 中度盐渍化土的改良利用
        6.4.3 重度盐渍化土的改良
7 黄骅市耕地后备保障安全及产权制度安全
    7.1 耕地后备保障安全
        7.1.1 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7.1.2 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调整
    7.2 耕地产权制度安全建设
        7.2.1 现行耕地产权制度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7.2.2 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绩效分析
        7.2.3 耕地产权制度安全措施体系设计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3)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1.5.2 两维图论聚类法
        1.5.3 多目标规划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
        1.7.2 构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1.7.3 构建了“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
第2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和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2.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2.1.4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区位理论
        2.2.2 地域分异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
        2.3.1 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
        2.3.2 规划编制理念
        2.3.3 规划编制原则
        2.3.4 规划编制流程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2.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2.4.2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4.3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2.4.4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4.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人口条件
        3.2.2 经济发展
        3.2.3 粮食生产
第4章 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1 数据来源与评判标准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判标准
    4.2 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体系确立
    4.3 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指标的标准化
        4.3.2 权重的确定
    4.4 规划实施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规划实施综合评价
        4.4.2 规划实施成效分析
        4.4.3 规划实施和编制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5.1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1.3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5.2.1 规划指标体系的发展
        5.2.2 现行规划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5.2.3 规划指标体系的确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确定
    6.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目的和原则
        6.1.1 分区目的
        6.1.2 分区原则
    6.2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过程
        6.2.1 分区思路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2.3 数据来源
        6.2.4 指标数值空间分布
        6.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6 两维图论聚类分析
    6.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
        6.3.1 经济发展区
        6.3.2 粮食生产区
        6.3.3 林农生态区
    6.4 各分区土地利用战略
        6.4.1 经济发展区土地利用战略
        6.4.2 粮食生产区土地利用战略
        6.4.3 林农生态区土地利用战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7.1 案例选择及数据来源
        7.1.1 区域位置概况
        7.1.2 自然环境条件
        7.1.3 社会经济概况
        7.1.4 数据来源
    7.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7.2.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7.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7.2.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7.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调整
        7.3.1 现行规划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
        7.3.2 规划控制指标调整策略
        7.3.3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7.3.4 规划控制指标预测
        7.3.5 规划控制指标调整方案确定
    7.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7.4.1 决策变量设置
        7.4.2 多目标函数建立
        7.4.3 约束条件设置
        7.4.4 优化方案分析
    7.5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5.1 法律手段
        7.5.2 行政手段
        7.5.3 经济手段
        7.5.4 技术手段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4)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警的基本理论
二、预警机制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概念演变研究
    (二)粮食安全问题表现研究
    (三)我国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研究
三、我国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5)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
        1.2.1 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1.2.2 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粮食安全理论与粮食安全预警理论概述
    2.1 粮食安全内涵及影响因素
        2.1.1 粮食安全的内涵
        2.1.2 影响因素
    2.2 粮食安全理论
        2.2.1 弹性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效用理论
    2.3 粮食安全预警理论
        2.3.1 土地稀缺理论
        2.3.2 人地关系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系统理论
        2.3.5 供需平衡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粮食安全现状
    3.1 吉林省粮食安全作用地位
    3.2 吉林省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3.2.1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3.2.2 耕地面积变动状况
    3.3 吉林省粮食消费状况
        3.3.1 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3.3.2 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4 吉林省粮食储备状况
        3.4.1 储备体系现状
        3.4.2 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
        3.4.3 完善储备体系的措施
    3.5 吉林省粮食流通状况分析
        3.5.1 流通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3.5.2 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3.5.3 完善流通体制措施
第四章 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构建
    4.1 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4.1.1 全面系统的原则
        4.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1.3 效率原则
        4.1.4 专业性原则
        4.1.5 代表性原则
    4.2 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选择
        4.2.1 粮食生产子系统预警指标
        4.2.2 粮食消费子系统预警指标
        4.2.3 粮食价格子系统预警指标
        4.2.4 粮食储备子系统预警指标
        4.2.5 粮食对外贸易子系统预警指标
        4.2.6 粮食政策子系统预警指标
    4.3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结构
        4.3.1 数据信息收集
        4.3.2 信息分析
        4.3.3 警情预警
        4.3.4 警情应对
    4.4 吉林省粮食安全评价
        4.4.1 指标选择
        4.4.2 实证分析
第五章 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措施
    5.1 保证粮食产量
    5.2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
    5.3 保证粮食储备
    5.4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信息系统
    5.5 健全法律制度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成果

(6)我国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与粮食安全
    1.1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1.2水资源与粮食安全
    1.3气候资源与粮食安全
    1.4 生物质资源与粮食安全
2 政策与粮食安全
    2.1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
    2.2粮食安全预警与粮食安全
    2.3 粮食贸易、金融与粮食安全
    2.4 粮食补贴政策与粮食安全
    2.5 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
3 产业结构与粮食安全
4 城镇化、工业化与粮食安全
5 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
6 简要述评

(7)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粮食安全监测预警
    1.2 生猪价格波动预测预警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粮食安全监测预警
    2.2 生猪市场监测预警
    2.3 其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2.3.1 蔬菜价格预警系统
        2.3.2 水果价格预警系统
        2.3.3 鸡蛋价格预警研究
3 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监测预警
    3.1 硬件技术
    3.2 软件技术
4 结语

(8)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研究综述
        1.3.2 相关预警研究综述
        1.3.3 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
2 研究思路
    2.1 相关基础理论
    2.2 预警方法概述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技术路线
        2.3.3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2.3.4 资料与数据来源
        2.3.5 论文基本结构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及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浙江省社会经济概况
    3.2 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3 浙江省土地利用及管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4 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研究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指标选取方法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耕地资源保护状况指标
        4.3.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指标
        4.3.3 生态环境状况指标
        4.3.4 土地管理绩效指标
    4.4 部分指标计算说明
        4.4.1 关于耕地补充控制指标的计算
        4.4.2 关于一等标准农田率指标的计算
        4.4.3 关于新增计划执行进度指标的计算
        4.4.4 关于生态服务价值指标的计算
5 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系统预警阈值和警度分析
    5.1 预警阈值控制原理分析
        5.1.1 预警指标数据波动特征分析
        5.1.2 预警阈值控制类型分析
    5.2 预警阈值测算方法
        5.2.1 正态分布3σ方法
        5.2.2 Bootstrap抽样法
        5.2.3 极值统计估计法
    5.3 预警阈值确定
        5.3.1 正态分布3σ方法运用示例
        5.3.2 Bootstrap抽样法运用示例
        5.3.3 极值统计估计法应用示例
        5.3.4 预警阈值确定
    5.4 警度测算
6 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模型构建
    6.1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6.2 指标权重确定
    6.3 预警结果分析
        6.3.1 综合警值计算
        6.3.2 预警结果分析
7 决策反馈机制建立
    7.1 建立决策反馈机制
    7.2 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排警调控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分期预警研究——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标体系
    (一) 月度与年度预警的关系
    (二) 月度预警指标体系
        1. 粮食价格波动率
        2. 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储备
        3. 成品粮储备
    (三) 年度预警指标体系
        1. 粮食自给率
        2. 区域间粮食购销合同履约率
        3. 工业用粮波动率
        4. 粮食供求差率
        5. 粮食加工行业利润率
        6. 月度中、重警次数
三、警级与警限
    (一) 警级
    (二) 警限
        1. 统计方法
        2. 系统方法
        3. 德尔菲法
四、模型建立
    (一) 单指标预警模型
    (二) 综合预警模型
五、实证
    (一) 指标值
    (二) 指标权重
    (三) 警限
        1. 月度指标警限确定方法
        2. 年度指标警限确定方法
    (四) 警级
        1. 月度警级
        2. 年度警级
六、结语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关于农地利用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农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1.3.4 关于农地利优化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概念与特征
    2.1.2 农地利用的概念
    2.1.3 生态安全的概念
    2.1.4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2.3 生态承载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2.5 整体论与系统论
    2.2.6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第三章 兵团农地开发利用概况
3.1 兵团农地利用背景
3.2 兵团土地资源的特点
    3.2.1 土地资源多样性
    3.2.2 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
    3.2.3 土地资源具有明显流域性和分散性
    3.2.4 土地资源面临着环境脆弱性
3.3 兵团农地利用的发展历程
3.4 兵团农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3.4.1 农地利用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4.2 农地利用的质量的变化分析
    3.4.3 农地利用的程度的变化分析
    3.4.4 农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分析
    3.4.5 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分析
3.5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识别
    3.5.1 农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5.2 农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兵团农地利用评价
4.1 研究方法选择
4.2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
    4.2.1 生态足迹的概念
    4.2.2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4.3 "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4.3.1 能值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
    4.3.2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
    4.3.3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步骤和方法
4.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测算
    4.4.1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测算
    4.4.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足迹的测算
    4.4.3 兵团农地的生态赤字/盈余测算
    4.4.4 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4.5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时间尺度分析
    4.5.1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尺度分析
    4.5.2 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及时间尺度分析
4.6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尺度分析
    4.6.1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异分析
    4.6.2 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影响因子的选取
    5.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5.1.2 影响因子的选取原则
    5.1.3 影响因子的选择
5.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5.2.1 基于熵值法的影响因素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5.2.2 基于熵值法的影响因素关联度的计算
5.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5.3.1 农业种植结构影响因素
    5.3.2 农地开发利用影响因素
    5.3.3 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
    5.3.4 人口影响因素
    5.3.5 制度影响因素 第六章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预警
6.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概述
    6.1.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概念
    6.1.2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内容
    6.1.3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功能
    6.1.4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流程
6.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指标及警限的确定
    6.2.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预测
    6.3.1 灰色预测方法(GM)
    6.3.2 基于GM(1,1)模型的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警情预测
6.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评价
    6.4.1 警情评价的模型的确立
    6.4.2 基于"变权"的警情评价
    6.4.3 警情等级划分
    6.4.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评价及其分析 第七章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优化
7.1 农地利用优化的方法的选择
7.2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
    7.2.1 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农地利用结构优化
    7.2.2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7.2.3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
7.3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优化设计
    7.3.1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耕地利用优化设计
    7.3.2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牧草地利用优化
7.4 农地利用优化策略建议
    7.4.1 完善团场土地经营管理和产权制度,创新双层经营模式
    7.4.2 耕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3 牧草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4 林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5 水域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兵团农地利用的变化的研究结论
    8.1.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兵团农地利用评价的结论
    8.1.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8.1.4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预警的结论
    8.1.5 基于生态安全条件下兵团农地利用优化的结论
8.2 研究展望
    8.2.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方面
    8.2.2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地利用优化研究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D]. 丁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农业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滨海区耕地生态安全研究[D]. 张贵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3]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 路昌. 东北大学, 2018(12)
  • [4]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 武舜臣,王静,顾智鹏. 农业经济, 2015(10)
  • [5]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李会会. 长春工业大学, 2014(01)
  • [6]我国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 曹淑华,马卫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0)
  • [7]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研究综述[J]. 郑素芳,郑业鲁,林伟君,马巍,李泽.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3)
  • [8]浙江省土地利用调控监测预警体系研究[D]. 斯灵芝. 浙江大学, 2012(10)
  • [9]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分期预警研究——以A市为例[J]. 赵黎明,王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 郭永奇. 石河子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浅谈浙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