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输出分线器

生产输出分线器

一、输出导联分线架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姚滔涛[1](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文尚华[2](2020)在《下肢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体育训练、肢体运动康复领域对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以运动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分析人体运动动作为主,还很少与表面肌肉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m,s EMG)相结合,远不能满足体育训练、肢体运动康复领域对运动深层机理进行研究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开展了下肢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微弱的人体表面肌电信号的拾取,完成了不同采样率的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同步采集。首先,本文设计了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模块,该采集模块基于STM32系列CPU,功能电路包括前置差分放大、带通滤波、工频陷波器、信号调理电路和基于IEEE802.11的无线传输模块,采集到的的表面肌电信号具有高输入阻抗和高共模抑制比,并且有效滤除了采集过程中500Hz以上、10Hz以下以及50Hz左右的噪声;在数据传输方面,本文基于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该协议完成对运动信号、表面肌电信号的封装,以及与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不同采样频率的多节点无线传感系统的时间同步方法,基于单向广播由上位机通过多线程一一对应地控制多节点完成硬件初始化、同步启动采集以及数据包零点对齐,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以接收者-接收者(RR)机制为基础,利用一元线性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减少了由时钟漂移以及丢包引起的同步误差。最后,根据人体步行运动周期划分以及关键动作与肌肉激活、发力模式的匹配情况,设计了步行实验对该系统的同步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同步表面肌电信号以及运动信号,正常工作状态下同步误差绝对值基本小于0.1ms,从而能够精确匹配下肢运动状态以及肌肉状态,适用于使用表面肌电信号以及运动信号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

杨鑫[3](2020)在《山西省优秀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肌电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山西省射箭队国际健将级、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多名优秀射箭运动员进行表面肌电采集。研究优秀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主要发力骨骼肌的肌电特征,同时,将运动技术的分析与图像相结合,以评估运动技术在发射阶段的主要骨骼肌力量的合理性。为山西省射箭队的基础训练和准备提供一些基准数据。结果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多种方法(例如专家访谈和EMG测试方法),使用美国Noraxon生产的EMG DTS遥测系统从射箭过程中收集运动员的EMG。再将肌电数据进行整流、滤波、平滑、振幅标准化等处理得到贡献率等肌电指标。分别对射箭运动员进行两个维度的肌电特征分析,撒放阶段整体的肌电特征主要体现在在骨骼肌的发力程度,激活程度,动作的稳定性;个体维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骨骼肌的发力程度,激活程度,动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1)整体肌电特征:整体看来上,处于撒放阶段的射箭运动员各骨骼肌的振幅标准化数值均超过20%。三角肌后束贡献率为所测同一类骨骼肌中最高,其中,男性射箭运动员左侧三角后束的贡献率最高,女性射箭运动员右侧三角肌后束贡献率最高。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女性射箭运动员动作一致性数值、骼肌振幅标准化数值整体高于男性射箭运动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2);(2)个体肌电特征:张**在撒放阶段中左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动作一致性指标数据整体偏低;韩*在撒放阶段右侧三角肌后束和右侧斜方肌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较大,动作一致性指标总体偏小,较为理想。方**在撒放阶段右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左侧背阔肌的动作一致性指标较大。王**在撒放阶段左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多数骨骼肌的动作一致性指标较差;孙**在撒放阶段左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左侧竖脊肌的动作一致性指标较大;李**在撒放阶段左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左侧竖脊肌的动作一致性指标较大;范**在撒放阶段左侧三角肌后束的贡献率和RMS平均振幅值最大,右侧斜方肌的动作一致性指标较大。研究结论:(1)整体肌电特征:在撒放阶段,射箭运动员所测的各骨骼肌处于激活状态是一种较理想状态。所测骨骼肌中,三角肌后束在射箭撒放阶段的作用是最明显的。男性左侧三角肌后束的作用最大,女性右侧三角肌后束作用最大。女性射箭运动员动作稳定性整体上高于男性射箭运动员;女性骨骼肌激活程度整体上高于男性射箭运动员。(2)个体肌电特征:各射箭运动员在发力骨骼肌和动作的稳定性一致性上存在个体差异。张**与韩*在动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较为理想,仅张**右侧斜方肌的一致性方面还可以需要继续加强动作定型稳定方**的左侧背阔肌;王**的背阔肌、右侧斜方肌、竖脊肌;孙**的左侧竖脊肌;李**的右侧竖脊肌;范**的右侧斜方肌。在撒放阶段存在动作幅度较大,一致性和稳定性较低的情况,需在未来的训练过程中注意。

杨杰[4](2018)在《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实验系统设计与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作为新兴的脑刺激技术,具有无创性、高空间分辨率、易兼容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调控人体的神经活动。本文首先介绍了经颅超声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基于研究需要,设计了一种用于人体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与脑电记录同步的实验系统。成功搭建系统并完成系统有效性测试后,首先我们以猕猴作为实验对象测试所用参数(刺激强度、超声剂量)的安全性。我们选取了较高的超声刺激强度、较大的刺激剂量(F=0.5MHz,DC=50%,PRF=1k Hz,ISI=4~6s,Isppa=10W/cm2)刺激猕猴运动皮层,未发现对猕猴行为学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更小的超声刺激强度和剂量(F=0.5MHz,DC=5%,PRF=1k Hz,Isppa=6W/cm2)作用于人体前额叶眼区(frontal eye field,FEF),初步研究抑制性超声对人体神经活动的调控作用。我们在被试(n=4)进行视觉空间注意任务时给予被试前额叶眼区超声刺激,记录并分析被试行为学表现及枕叶脑电信号中α波的能量变化。被试行为学结果初步表明,在反应正确率方面,超声刺激下被试正确率相比对照组出现略微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右侧一直刺激R_all:p=0.128;左侧一直刺激L_all:p=0.081)。当提示出现在不同侧时,除左侧一直刺激外,提示在左侧时的反应正确率表现出比右侧提示时更高的趋势。在反应时间方面,超声刺激使得被试反应时间显着增加(对照组Control:307.5±4.23 ms;R_all:375.1±5.38 ms;p<0.001),尤其是刺激右侧额叶效果更为显着(左侧一直刺激L_all:330.3±3.91 ms;右侧一直刺激R_all:375.1±5.38 ms;p<0.001)。脑电信号方面,右侧前额叶眼区超声刺激下,对侧枕叶α能量出现上升,表明超声刺激使对侧枕叶参与视觉空间位置的感觉皮层神经活动受到抑制。当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经颅聚焦超声的具体调控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设计的经颅聚焦超声系统为超声调控人体大脑活动的研究提供实验系统,也为后期应用于人体的经颅超声刺激系统的产品化提供了参考。

吴凯帆[5](2014)在《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老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成为了子女们的头等大事,定期的身体检查自然必不可少,其中最常规的检测就是心电图的检测,心电图检测可以确诊不少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搏,房颤等心脏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引发心脏类疾病的概率会增加不少,因此需要经常进行心电图的检测。本论文制作的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比起已有的数字心电图机更加小巧,处理速度更加快捷,而且更重要的是添加了3通道的呼吸信号。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达到较好的噪声抑制功能,采用双层电路板的设计,将采集端与主控制端分开,将电源模块,心电采集模块,及通信接口等放置在下板,将主控制模块,存储模块放置在上板,然后通过porte199E绘制PCB电路板,再通过电路焊接调试,完成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的硬件设计。然后通过CCS3.3软件对主控制芯片进行编程调试,实现心电图机的8通道心电采集、实时显示、回放显示、存储心电数据等功能。(2)通过VS2005PC程序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完成PC与心电图机的通信,实现字库下载、波形上传、软件激活和滤波器设置功能,然后通过solidworks3D制图软件制作心电图机的外壳,再由3D打印机制作出外壳,完成心电图机的整体设计。(3)用心电检测仪对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进行噪声检测及准确性检测,完成心电图机的定标工作。最后通过对人体心电图的采集和回放显示,完成心电图机的滤波设置。最终完成一款便携式的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

高琦[6](2013)在《便携式睡眠监护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睡眠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生理现象之一。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睡眠健康的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睡眠障碍和因睡眠障碍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睡眠监护系统主要用于监护人的睡眠状态,获取人在睡眠时的一系列生理参数,并给出睡眠状况评价报告。睡眠监护对于调控人的睡眠质量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导睡眠监护系统已经逐渐应用于国内外各大专业的睡眠中心。然而,面对异常庞大的睡眠障碍人群,仅靠睡眠中心无法满足目前对于睡眠相关疾病监测和诊断的需求。另外,对于大部分的无其他严重相关疾病的人群,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护仪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研制一种便捷睡眠监护仪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于睡眠研究的现状,详细阐述了睡眠过程中脑电的规律以及现有的基于脑电的睡眠分析方法并介绍了国际上认可的睡眠分期标准。针对目前临床上采用的睡眠监护仪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睡眠监护系统的实现方案。其中主要包括硬件实现、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介绍。硬件实现主要包括头皮电极的选取、前端模拟放大电路的设计、系统电源设计、以EFM32G280为核心的主处理器模块的设计、基于CC2530的无线通信电路部分及下位机接收显示部分。程序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传输等几个功能模块,主要针对低功耗的应用进行了设计。并针对睡眠时记录的脑电数据,讨论和对比了现有的分析方法,最终采取近似熵的算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了睡眠分期结果。

周诚[7](2013)在《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健是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与难点,据报导,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生命的第一杀手,所以如何让服装具有心脏保健功能就成为服装界很有必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本论文在成熟的心电监护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心电监护设备与服装相结合,使服装具有心电监护保健作用。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具有心电监护作用服装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价格定位、理想款式、服装性能等做调研;比较分析各种心电监测仪的性能、价格、技术参数、使用方法等,选择出能与服装结合的心电监测仪;分析人体上体的相关形态特征,根据心电监测仪的心电监测位置在人体上找出对应部位;一般而言,医学上心率值能够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且大众容易掌握,因此本论文采集的实验数据均为心率值。2对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进行款式设计及结构设计。对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的款式、心电监测仪与服装的结合方式、心电监测仪的固定材料等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本文服装的款式及心电监测仪与服装的结合方式。根据调查选定服装为两件套,由梭织外套和针织背心组成。根据款式对服装进行结构设计,制作出净样板。3实验背心面料的选择。选择高、中、低三种不同弹性的针织面料,采用定负荷拉伸法测试其弹性大小,制作出三种不同弹性的男女背心,测试背心的胸腹部服装压,分析服装压与背心面料弹性的关系。将心电监测仪的电极固定在服装相应部位上测试心率值,并确定最适合制作具有心电监护作用服装的背心面料。4心电监测仪与服装的结合位置研究。静态心率测试实验初步探索电极与服装的结合位置,确定出静止状态下实验者穿着实验背心时的心率值与标准心率值差异最小的测试点。动态心率测试实验探索实验者在运动状态时穿着背心的心率值与标准心率值无显着差异的测试点,最终确定了心电监测仪在服装上测量心率最为精确及受运动影响最小的结合位置。5具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制作及可穿性评价。通过动态心率测试实验检验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的心率测量精确性及仪器的警示功能。建立主观评价体系,通过穿着实验对具有心电监护作用服装的外观造型,穿着舒适性及脱洗便利性作出评价。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响应了关注民生,为提高人们幸福指数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据本文检索,带有心电监护仪的服装将医护功能与服装融合,在国内尚未报导过,故具有创新性,通过实验表明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穿着舒适,心电监测准确,穿着方便,具有可洗性及警示性。在人的心脏发生微恙时及时给予提醒,让穿着者立刻采取行动,救人于生死一线。

沈艳辉[8](2012)在《基于大鼠嗅觉脑电信号的爆炸物探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爆炸物探测的方法很多,生物探雷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探雷犬和探雷鼠。这些生物体依靠它们灵敏的嗅觉系统对爆炸物进行探测。但是这种探雷技术需要对生物体做特殊的训练才能完成,所以这种技术在实际中很难应用。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将对基于大鼠嗅觉诱发脑电信号的爆炸物探测方法进行研究。爆炸物的探测原理是:爆炸物的成分会以分子的形式挥发到空气中,大鼠的嗅觉系统接触到这些成分之后,会向大脑传输信息,这样就会引起脑电信号的变化。通过研究炸药分子对大鼠产生的诱发脑电信号的特征,可以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爆炸物。为了分析炸药使大鼠产生的诱发脑电信号的特征,设计出了大鼠脑电信号的硬件采集电路和软件处理算法。设计了前级信号放大电路、高通滤波电路、低通滤波电路、可变增益信号放大电路和50Hz陷波电路。设计的信号采集系统需要安置在大鼠身上,所以采用了MSP430作为控制芯片,满足它的低功耗特性,信号传输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在数字信号处理上选用了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滤波方法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本文将信号复杂度作为脑电信号的一个特征,描述脑电信号的随机性变化规律。选用了小波熵作为脑电信号的特征,对脑电信号的节律特征进行描述。设计的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用到了实际的大鼠脑电信号采集实验中,能够较好的获取炸药诱发的大鼠脑电信号;信号处理结果显示,提出的信号处理算法能够适应脑电信号的处理要求。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大鼠嗅觉系统受到炸药刺激的时候,信号的小波熵增加,信号复杂度降低,这些变化都和理论分析一致,所以此系统可用于对爆炸物的探测。

路红[9](2012)在《槐定碱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槐定碱(Sophoridine)是从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L中分离的单体生物碱,近年来发现槐定碱在抗心律失常和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和应用前景,本实验以慢性心衰大鼠作为模型,以槐定碱作为干预剂,从细胞、分子和超微结构水平,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钙循环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为槐定碱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性实验资料。方法:(1)实验分组: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心力衰竭组,槐定碱低、中、高(5、10、20mg/kg)剂量组;(2)心衰模型制备:心力衰竭组和药物干预组大鼠均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永久性结扎,假手术组除只穿线不结扎冠脉外,其余步骤相同。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衰模型相关指标;(3)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胞浆内钙瞬变和肌浆网内钙容量的测定:酶解法分离心肌细胞,Fluo-3/AM负载心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联机技术同步记录各组大鼠心肌细胞ICa·L和胞浆内钙瞬变;利用Fluo-5N/AM负载心肌细胞,直接记录肌浆网内钙容量;(4)钙调控相关蛋白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钙调控相关蛋白SERCA2a、PLB、NCX表达水平,并进行蛋白表达半定量分析;(5)超微结构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按照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制样后,透射电镜下观察,拍照记录超微结构。(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全部计量资料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之间差异显着性判别先进行方差分析(ANOVA),如差异显着,则进一步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槐定碱对慢性心衰大鼠心重指数及心功能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组心重指数(HW/BW)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P<0.01);与心力衰竭组相比,槐定碱中、高剂量组的HW/BW和LVEDP降低(P<0.01),+dp/dtmax和-dp/dtmax升高(P<0.01),槐定碱低剂量组的+dp/dtmax明显升高(P<0.01),-dp/dtmax变化不明显(P>0.05)。(2)槐定碱对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心力衰竭组大鼠的ICa·L低于假手术组;槐定碱低剂量组、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的ICa·L较心力衰竭组均明显增大。(3)槐定碱对各组大鼠心肌细胞钙诱导钙释放(CICR)的影响:CICR过程中的钙火花发生率心力衰竭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且钙瞬变峰值(ΔF/F0)心力衰竭组(17.05±1.25,n=12个细胞)明显低于假手术组(49.64±2.68,n=12个细胞,P<0.01);槐定碱低剂量组的钙火花发生率较心力衰竭组增加,钙瞬变峰值(18.96±1.01,n=12个细胞)高于心力衰竭组(17.05±1.25,n=12个细胞,P<0.05);槐定碱中、高剂量组的钙火花发生率较心力衰竭组明显增加,且钙瞬变峰值中剂量(45.79±2.52,n=12个细胞)和高剂量组(47.21±2.07,n=12个细胞)明显高于心力衰竭组(17.05±1.25,n=12个细胞,P<0.01)。(4)槐定碱对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肌浆网(SR)钙容量的影响:心力衰竭组大鼠心肌细胞Fluo-5N/AM染色后荧光强度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心肌细胞Fluo-5N/AM染色后的荧光强度;且荧光强度变化的平均值(ΔF/F0)心力衰竭组(21.4±2.54,n=12个细胞)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56.4±3.01,n=12个细胞,P<0.01);槐定碱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Fluo-5N/AM染色后荧光强度比心力衰竭组增大,荧光强度变化的平均值(ΔF/F0)(31.1±2.93,n=12个细胞)高于心力衰竭组(21.4±2.54,n=12个细胞,P<0.01);槐定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Fluo-5N/AM染色后的荧光强度较心力衰竭组均明显增大,荧光强度变化的平均值(ΔF/F0)中剂量组(53.8±3.38,n=12个细胞)和高剂量组(56.2±3.28,n=12个细胞)无明显差异,两者均明显高于心力衰竭组(21.4±2.54,n=12个细胞,P<0.01)。(5)钙调控相关蛋白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SERCA2a的表达量下降;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衰组SERCA2a/GAPDH(0.041±0.003,n=6)显着低于假手术组(0.25±0.02,n=6,P<0.01);与心衰组相比,槐定碱中剂量组(0.082±0.006,n=6)和高剂量组(0.074±0.005,n=6)明显高于心衰组(0.041±0.003,n=6,P<0.01);槐定碱低剂量组(0.042±0.002,n=6)与心衰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②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PLB的表达量无明显区别;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衰组PLB/GAPDH(0.63±0.03,n=6)与假手术组(0.66±0.03,n=6)相比无显着差异;槐定碱低剂量组PLB/GAPDH(0.58±0.05,n=6)、中剂量组(0.63±0.02,n=6)和高剂量组(0.63±0.06,n=6)与心衰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③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NCX的表达量无明显区别;半定量分析显示:心衰组NCX/GAPDH(0.099±0.004,n=6)与假手术组(0.099±0.005,n=6)相比无显着差异;与心衰组相比,槐定碱低剂量组(0.083±0.003,n=6)明显低于心衰组(0.099±0.004,n=6,P<0.01);槐定碱高剂量组(0.116±0.009,n=6)明显高于心衰组(0.099±0.004,n=6,P<0.01);槐定碱中剂量组(0.093±0.004,n=6)与心衰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④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的PLB/SERCA2a(15.13±0.94,n=6)较假手术组(2.66±0.20,n=6)明显增大(P<0.01);与心力衰竭组相比,槐定碱低剂量组(13.85±1.88,n=6)减小(P<0.05),槐定碱中剂量(7.69±0.48,n=6)和高剂量组(8.57±0.87,n=6)均显着低于心衰组(P<0.01)。⑤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的NCX/SERCA2a(2.40±0.23,n=6)较假手术组(0.40±0.03,n=6)明显增大(P<0.01);与心力衰竭组相比,槐定碱低剂量(1.98±0.12,n=6)、中剂量(1.14±0.04,n=6)和高剂量组(1.58±0.19,n=6)均明显降低(P<0.01)。(6)槐定碱对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心肌肌丝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嵴结构清楚。心力衰竭组大鼠心肌出现肌丝断裂溶解现象,大多数肌丝排列松散且发生错位,部分线粒体的嵴结构模糊不清,且出现溶解现象。槐定碱低剂量组心肌肌丝溶解有轻微恢复,肌丝排列较整齐,线粒体嵴可分辨。槐定碱中剂量组大鼠心肌肌丝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大多数嵴清晰可见。槐定碱高剂量组大鼠心肌未见肌丝溶解,肌丝排列整齐,明暗带分明,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结论:槐定碱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和心肌细胞的异常钙循环,并能保护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衰,为拓宽槐定碱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秋香[10](2011)在《Intermedin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心脏病(IHD)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已经上升至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同时这也是法医学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阐明心源性猝死的过程和机制不仅有助于了解法医学猝死的病理机制和鉴定,也有助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IHD)的防治。目的: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急性心肌缺血(AMI)和缺血再灌注(I/R)诱发的的心肌损伤的变化,探讨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急性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动物实验和培养细胞两部分进行研究。1.以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①对照组(N):只开胸不做任何处理,1.5h后处死;②缺血组(I):缺血1.5h后处死;③IMD预处理缺血组(I+D):缺血前30min股静脉注射给予IMD10-7mol/L,缺血1.5h后处死;④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1h再灌注30min后处死;⑤IMD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D):缺血前30min股静脉注射给予IMD10-7mol/L,然后缺血1h再灌注30min后处死。每只动物全程心电图监护检测动物模型制作是否成功。实验一:测量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包括平均动脉血压(MABP)、心率(HR)、左室收缩末期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DP)、左室等容收缩/舒张期压力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ax)等;测定血清中LDH活性,缺血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通过HE染色和电镜观察缺血区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每种方法每组动物6例。实验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MD受体系统(CRLR/RAMPs)mRNA表达变化,ELISA方法检测心肌组织cAMP和cGMP含量变化,酶化学法检测NO浓度和NOS活力。2.取生长良好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化学缺氧法,使用氧清除剂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建立缺氧和缺氧复氧模型。随机分为5组:(1)正常组:心肌细胞按正常条件培养;(2)缺氧组:用缺氧液置换正常培养液,细胞培养箱中孵育1.5小时;(3)缺氧IMD预处理组:缺氧前30min加入IMD10-7mol/L,用缺氧液置换正常培养液孵育1.5小时;(4)缺氧-复氧组:将细胞按照上述模型复制方法缺氧30min复氧1h;(5)缺氧-复氧IMD预处理组:缺氧前30min加入IMD10-7mol/L,然后同缺氧-复氧组缺氧30min复氧1h。实验一:IMD对培养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用MTT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相对浓度变化,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率。实验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MD受体系统(CRLR/RAMPs)mRNA表达变化,ELISA方法检测心肌组织cAMP、PKA和cGMP含量变化,酶化学法检测NO浓度和NOS活力。结果:1.①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压(LVSP)低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压(LVDP)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rP<0.01);IMD预处理升高了LVSP,降低了LVDP(P<0.05orP<0.01)。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rP<0.01);IMD预处理组±dp/dtmax均高于相应的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orP<0.01)。各组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影响。②缺血造成心肌损伤,LDH活性和MDA生成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60%和140%,SOD活性平均下降了50%,静脉给予IMD与单纯缺血组比较,LDH活性、MDA生成分别平均降低了18%和48%,SOD活性平均升高了24%。I/R导致严重心肌损伤,LDH活性和MDA生成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87%和189%,SOD活性平均下降了84%,静脉给予IMD与单纯I/R组比较,LDH漏出、MDA生成都平均降低了41%,SOD活性平均升高了38%(均P<0.01)。③急性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在普通HE染色没有非常特异的表现,电镜可见缺血心肌组织线粒体结构尚存,嵴紊乱消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线粒体嵴紊乱甚至消失溶解成空泡,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肌纤维结构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固缩。给予IMD预处理明显改善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损伤减轻,粗面内质网脱颗粒减少,心肌纤维结构完整。④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但是Bcl-2与Bax平均光密度比值降低。IMD预处理组比损伤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而Bax蛋白表达降低,导致Bcl-2与Bax平均光密度比值升高。2.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以对照组作为参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心室肌CRLR、RAMP1/2/3的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n=6,P<0.05orP<0.01),IMD预处理组四种受体mRNA相对表达比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更高(n=6,P<0.05orP<0.01)。②ELISA: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血组cA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1.30倍,IMD预处理缺血组显着升高心肌组织cAMP含量,是对照组的2.87倍,缺血组的2.2倍(n=6,均P<0.05),单纯I/R组cA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1.36倍,IMD预处理I/R组显着升高心肌组织cAMP含量,是对照组的2.9倍,I/R组的2.06倍(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血组cG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1.63倍,IMD预处理缺血组心肌组织cG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1.87倍,缺血组的1.14倍(n=6,均P<0.05),单纯I/R组cG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1.94倍,IMD预处理I/R组心肌组织cGMP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2.27倍,I/R组的1.17倍(均P<0.05)。③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IMD预处理升高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P<0.05),IMD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比IMD预处理缺血组升高更明显;但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MD预处理降低损伤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P<0.05),不过IMD对两种损伤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的作用没有差别。3.①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细胞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IMD处理组明显升高细胞存活率(p<0.01)。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细胞中MDA含量显着升高,SOD活力降低(P<0.01),IMD预处理降低了LDH和MDA含量,升高了SOD活力,二者与相应损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MD预处理的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②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对照组细胞基本结构正常;缺氧组可见部分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等超微病理改变,部分细胞还可见少量线粒体溶解坏死、核固缩、异染色质边集等改变;缺氧复氧组大部分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消失,甚至出现很多空泡,内质网脱颗粒,核固缩,出现多个核仁;IMD预处理缺氧组和IMD预处理缺氧复氧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可见部分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扩张程度较轻,其中缺氧复氧组改善更明显。③缺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IMD预处理缺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比缺氧组降低。缺氧复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显着升高,IMD预处理缺氧复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比缺氧复氧组降低。④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MD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比损伤组降低(p<0.05)。4.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以对照组作为参照,四组心肌细胞CRLR、RAMP1/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n=6,P<0.05orP<0.01),只有RAMP3的mRNA表达升高。IMD预处理组四种受体mRNA相对表达比相应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升高(n=6,P<0.05orP<0.01)②心肌细胞中cAMP和PKA含量在五个组之间没有差异,但是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cGMP含量比对照组升高(P<0.05),IMD预处理组cGMP含量比相应的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升高(P<0.05)。③心肌细胞中NO含量和TNOS活力在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比对照组降低,(P<0.05orP<0.01),IMD预处理后NO含量TNOS活力比相应损伤组升高(P<0.05orP<0.01),但是iNOS活力在五个组之间没有差别。结论:1.IMD对心肌缺血或者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表现为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酶释出、减少过氧化物生成,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有效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2.IMD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通过激活其受体和cAMP、NO等第二信使发挥作用。3.IMD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细胞存活率,减轻钙超载,降低细胞凋亡率等。4.IMD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受体系统和NOS/NO/cGMP途径有关。

二、输出导联分线架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出导联分线架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1.4.1 体针疗法
        1.4.2 舌针疗法
        1.4.3 放血疗法
        1.4.4 头针疗法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1.5.1 Schuell刺激法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1.5.3 旋律音调疗法
        1.5.4 认知加工法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3.2 随机方法
        2.3.3 病例选择
        2.3.4 治疗方法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2.3.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1.1 年龄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3.1.3 发病类型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4.2 不足与展望
    4.3 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下肢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动作捕获技术
        1.2.2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技术
        1.2.3 无线传感器时间同步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采集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需求分析
        2.1.1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及噪声分析
        2.1.2 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传感器采集位置分析
    2.2 无线传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分析
        2.2.1 传感器节点硬件时钟模型
        2.2.2 无线传感器时钟同步基本模型分析
        2.2.3 消息传递时延分析
    2.3 采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平台总体方案
        2.3.2 运动信号采集平台总体方案
        2.3.3 系统时间同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数据采集平台设计
    3.1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平台设计
        3.1.1 表面电极与信号传输线
        3.1.2 前置放大电路
        3.1.3 滤波电路
        3.1.4 信号调理电路
        3.1.5 电源电路
        3.1.6 硬件采集程序设计
    3.2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接收者-接收者机制的时间同步方法设计
    4.1 系统时间同步方法设计
        4.1.1 系统同步启动采集的实现
        4.1.2 系统时钟漂移修正方案
    4.2 时间同步方法效果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肢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同步采集实验分析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山西省优秀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肌电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射箭项目的发展与特点
        2.1.1 世界射箭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1.2 我国射箭运动的历史与发展
        2.1.3 关于射箭项目的特点
    2.2 关于射箭项目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射箭比赛中动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2.2.2 射箭项目中撒放阶段的研究
        2.2.3 射箭项目中射箭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的研究
        2.2.4 射箭项目中射箭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研究现状
        2.2.5 射箭项目中射箭运动员心理方面的研究
    2.3 表面肌电的发展及国内外利用表面肌电对运动训练技术分析的应用
        2.3.1 表面肌电的发展
        2.3.2 国内外关于表面肌电与肌力的研究
        2.3.3 表面肌电对体育项目的应用
        2.3.4 射箭项目中利用表面肌电技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运动解剖学分析法
        3.2.5 表面肌电测试
        3.2.6 数理统计法
4 测试结果分析
    4.1 射箭撒放阶段中运动员肌电特征整体分析
        4.1.1 男性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
        4.1.2 女性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
        4.1.3 全部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
        4.1.4 射箭运动员性别间在撒放阶段的肌电特征对比分析
    4.2 射箭撒放阶段中运动员肌电特征个体分析
        4.2.1 射箭运动员张**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2 射箭运动员韩*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3 射箭运动员方**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4 射箭运动员王**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5 射箭运动员孙**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6 射箭运动员李**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4.2.7 射箭运动员范**撒放阶段肌电特征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中整体肌电特征
        5.1.2 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中个体肌电特征
        5.1.3 讨论与总结展望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基本情况问卷

(4)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实验系统设计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介绍
        1.1.1 超声在医学的应用
        1.1.2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技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内容
第二章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系统设计
    2.1 经颅聚焦超声系统
        2.1.1 信号发生器
        2.1.2 射频功率放大器
        2.1.3 超声换能器
        2.1.4 PVA水凝胶制备
        2.1.5 换能器固定装置设计
    2.2 脑电分析系统
    2.3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与脑电同步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的参数选择
    3.1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参数
    3.2 超声强度
    3.3 超声声场及输出强度测量
    3.4 超声强度衰减
    3.5 超声生物效应及安全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系统安全性测试
    4.1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系统有效性验证
    4.2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猕猴运动皮层
        4.2.1 实验准备
        4.2.2 肌电采集系统
        4.2.3 超声刺激参数及衰减系数
    4.3 实验结果与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对空间选择性注意的干预效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范式设计
        5.2.2 刺激参数
    5.3 实验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行为学结果
        5.4.2 脑电结果
    5.5 安全性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项目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字心电图机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分析及设计方案
    2.1 前期工作
    2.2 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
    3.1 整体结构
    3.2 原理图设计
        3.2.1 主芯片设计
        3.2.2 采集模块设计
        3.2.3 电源模块设计
    3.3 PCB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软件流程
    4.2 主控模块设计
    4.3 采集模块设计
    4.4 显示模块设计
    4.5 存储模块设计
    4.6 传输模块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PC程序设计
    5.1 字库下载
    5.2 滤波设置
    5.3 数据上传
    5.4 本章小结
6 结果与分析
    6.1 硬件设计结果
    6.2 界面设计结果
    6.3 定标检测分析
        6.3.1 检测环境
        6.3.2 噪声检测
        6.3.3 准确性检测
    6.4 人体检测结果分析
    6.5 外观设计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便携式睡眠监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睡眠研究现状
        1.2.2 睡眠监护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睡眠的生理基础
    2.1 脑电概述及基本规律
        2.1.1 脑电产生机理
        2.1.2 脑电图概述
        2.1.3 脑电波形分类
    2.2 睡眠中脑电的结构
        2.2.1 睡眠的基本状态
        2.2.2 R&K睡眠分期标准
        2.2.3 AASM睡眠分期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睡眠监护仪器的硬件设计
    3.1 睡眠监护仪器结构设计
        3.1.1 系统设计要求
        3.1.2 系统结构设计
    3.2 电极的选型
    3.3 脑电信号采集前端设计
        3.3.1 放大及滤波电路
        3.3.2 ADC部分的设计
        3.3.3 主处理器的设计
        3.3.4 系统电源设计
        3.3.5 输入保护
        3.3.6 噪声控制
    3.4 系统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
        3.4.1 无线通讯模块硬件实现
        3.4.2 CC2530 应用时序介绍
    3.5 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块的设计
        3.5.1 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块的硬件设计
        3.5.2 主程序设计
    3.6 LCD显示模块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睡眠分期的方法研究
    4.1 睡眠分期研究方法简介
        4.1.1 人工神经网络
        4.1.2 小波分析
        4.1.3 混沌和分形
    4.2 近似熵算法
    4.3 近似熵用于睡眠分期仿真研究
        4.3.1 实际睡眠数据各期波形
        4.3.2 近似熵在睡眠分期中的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具有心电监护功能服装的市场调查
        2.1.1 问卷设计
        2.1.2 问卷调查
        2.1.3 调查结果分析
        2.1.4 市场调查小结
    2.2 能与服装结合的心电监测仪的选择及功能介绍
        2.2.1 市场上心电监测仪的性能比较及选择
        2.2.2 本论文选择的与服装结合的心电监测仪简介
    2.3 人体上体相关形态特征研究
    2.4 电极在人体上的测试范围选择与定位
    2.5 心率值反映心脏健康的科学性分析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款式与结构设
    3.1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款式设计及问卷调查
    3.2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结构设计
        3.2.1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弹性针织背心结构设计
        3.2.2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外套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制作具有心电监护作用服装的面料选择
    4.1 制作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的背心面料弹性测试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材料及工具
        4.1.3 试样准备
        4.1.4 弹性针织面料弹性测试实验
    4.2 不同弹性的针织背心胸腹部服装压测试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准备
        4.2.3 背心缝制
        4.2.4 不同弹性的针织背心对胸腹部的压力测试
    4.3 电极在不同弹性的针织背心上心率测试的准确性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准备
        4.3.3 实验方案
        4.3.4 实验数据
        4.3.5 实验数据分析及面料选择
        4.3.6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电极在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上的位置研究
    5.1 电极在心电监护服装上测试心率的位置范围确定
    5.2 静态心率测试实验初步探索电极在针织背心上的位置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准备
        5.2.3 实验方案
        5.2.4 数据分析及结合位置的初步选定
    5.3 动态心率测试实验确定电极在针织背心上的位置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准备
        5.3.3 实验方案
        5.3.4 数据分析及精确位置的选定
    5.4 本章小结
6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制作与可穿性评价
    6.1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制作
        6.1.1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外套制作
        6.1.2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与导线遮盖条的拼合
    6.2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的可穿性评价
        6.2.1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可穿性客观评价
        6.2.2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成衣可穿性主观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7.2.1 存在的不足
        7.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男女静态心电监测实验数据
附录2 男女动态心电监测实验数据
附录3 男女心电监护服装精度检验实验数据
附录4 主观评价数据
附录5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问卷调查
附录6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款式问卷调查
附录7 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主观评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大鼠嗅觉脑电信号的爆炸物探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课题的背景意义
        1.1.2 课题设计目的
    1.2 爆炸物探测的研究现状
        1.2.1 炸药的分类
        1.2.2 现有爆炸物探测技术及存在的缺陷
    1.3 论文的研究任务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需要完成的任务
        1.3.2 各章节的内容安排
2 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
    2.1 爆炸物探测系统框架
    2.2 大鼠的嗅觉系统介绍
    2.3 脑电简介
        2.3.1 产生脑电的生理机制
        2.3.2 脑电的特征以及处理要求
        2.3.3 脑电的节律划分
    2.4 脑电信号的分类及诱发脑电信号介绍
    2.5 脑电的研究方法
    2.6 脑电图的导联介绍
    2.7 脑电的研究现状
        2.7.1 脑电的采集方法
        2.7.2 脑电处理方法
        2.7.3 脑电的应用
    2.8 本章小结
3 大鼠脑电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预处理电路设计
        3.1.1 前置放大电路
        3.1.2 陷波器
        3.1.3 高通滤波器
        3.1.4 低通滤波器
        3.1.5 二级放大电路
    3.2 无线模块介绍
    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控制电路设计
        3.4.1 最小系统介绍
        3.4.2 数模转换介绍
        3.4.3 串口通信
        3.4.4 硬件电路设计小结
    3.5 程序设计
        3.5.1 无线模块编程
        3.5.2 单片机外围模块初始化
        3.5.3 数据采集的整体控制流程
        3.5.4 数据格式介绍
        3.5.5 无线发送数据格式
    3.6 上位机软件设计
    3.7 系统调试
4 脑电处理算法
    4.1 小波变换
        4.1.1 连续小波变换
        4.1.2 离散小波变换
        4.1.3 多分辨率分析及Mallat算法
        4.1.4 小波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4.2 小波闽值的去噪算法
        4.2.1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的分类
        4.2.2 闽值计算方法
        4.2.3 小波阈值算法的实现过程
        4.2.4 阈值去噪的仿真分析
    4.3 诱发脑电信号的提取
    4.4 脑电特征提取
        4.4.1 信号复杂度
        4.4.2 小波熵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和结果分析
    5.1 实验器材
    5.2 实验方法和数据采集
        5.2.1 实验方法
        5.2.2 数据描述
    5.3 信号去噪处理
    5.4 诱发脑电信号提取
    5.5 信号特征提取
        5.5.1 信号LZC复杂度提取
        5.5.2 信号小波熵提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的贡献
    6.2 有待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9)槐定碱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槐定碱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钙循环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槐定碱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Intermedin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I MD 对大鼠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实验一:I M D 对大鼠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IMD 对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功能的影响
        1.3.2 IMD 对血清LDH 含量的影响
        1.3.3 IMD 对心肌组织MDA 含量和SOD 活性的影响
        1.3.4 心肌形态学观察
        1.3.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1.4 讨论
    实验二:IMD 预处理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分组
        2.2.3 动物模型的制备
        2.2.4 real-time RT-PCR 实验部分
        2.2.5 ELISA 实验部分
        2.2.6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分型法测定NOS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总RNA 评价与鉴定结果
        2.4.2 RT - PCR 结果
        2.4.3 ELISA 结果
        2.4.4 酶化学法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二章 IMD 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实验一:IMD 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和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试剂配制
        1.2.2 试剂与仪器
        1.2.3 实验模型
        1.2.4 实验分组
        1.2.5 MTT 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
        1.2.6 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测定,细胞中 MDA 含量、SOD 活力测定
        1.2.7 心肌细胞形态观察
        1.2.8 心肌细胞[Ca~(2+)]i的测定
        1.2.9 流式细胞术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1.3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MTT 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
        1.4.2 细胞培养液LDH 、细胞中MDA 、SOD 测定
        1.4.3 心肌细胞形态观察
        1.4.4 心肌细胞[Ca~(2+)]1的测定
        1.4.5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1.5 讨论
        1.5.1 心肌细胞缺氧和缺氧复氧模型制作.
        1.5.2 IMD 对心肌细胞缺氧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1.5.3 心肌细胞各损伤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5.4 钙超载引发细胞损伤的机制
        1.5.5 钙超载与心肌细胞损伤
        1.5.6 心肌细胞损伤引发凋亡
    实验二:I MD 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3 实验模型
        2.2.4 实验分组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验部分
        2.2.6 ELISA 实验部分
        2.2.7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分型法测定NOS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real-time RT-PCR 实验部分结果
        2.4.2 ELISA 实验部分结果
        2.4.3 NOS、NO 检测结果
        2.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Intermedin 与心血管功能研究进展
    1 IMD 的结构和分布
    2 IMD 对血压的影响
    3 IMD 对心脏的作用
    4 IMD 对血管的作用
    5 IMD 对疾病状态下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6 IMD 的其他生物学效应
    7 IMD 的作用机制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输出导联分线架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下肢运动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设计[D]. 文尚华. 东南大学, 2020(01)
  • [3]山西省优秀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肌电特征研究[D]. 杨鑫. 中北大学, 2020(09)
  • [4]经颅聚焦超声刺激实验系统设计与测试[D]. 杨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数字十五导心电图机[D]. 吴凯帆.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6]便携式睡眠监护系统的研究[D]. 高琦. 燕山大学, 2013(02)
  • [7]具有心电监护作用的服装设计研究[D]. 周诚. 东华大学, 2013(06)
  • [8]基于大鼠嗅觉脑电信号的爆炸物探测系统研究[D]. 沈艳辉.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
  • [9]槐定碱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干预作用的研究[D]. 路红.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1)
  • [10]Intermedin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杜秋香.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标签:;  ;  

生产输出分线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