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着X叹气”吗?

你能“看着X叹气”吗?

一、能“望X兴叹”吗(论文文献综述)

谭学纯[1](2021)在《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本文旨在观察与解释成语形义变异及生成的目标语变体,描述成语形义变异路径依赖: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析基于不同路径依赖的"表达—接受"互动及成语—目标语加工与识解难度:自设义位<空义位;解释自设义位/空义位→义位可逆转化的机制条件和障碍;探索偏离成语形义约束的目标语与成语规范的矛盾解决方案和逻辑理据,给出看似不可控的"任性"语用实例背后可控的解释规则。

范瑜[2](2021)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因其结构的固化、语义的凝练、使用的频繁,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习语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也逐渐由自省和主观直觉判断转向语料库的使用等实证研究。然而,现有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多是对习语变异现象的分类描述或对习语仿拟现象的探讨,对习语变异的内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习语的本体研究,但语言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同质的,因此对习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的社会因素,而目前的习语变异研究几乎没有结合外部的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从认知的体验性和普遍性研究转向语言和认知的社会变异研究,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力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视角来探讨习语的变异性,试将内部、主观的认知因素和外部、客观的社会因素相结合对习语变异性进行全面的研究,期望能为习语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兼内省的研究方法。我们基于CCL(北京大学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等语料库搜索语料,也有部分语料源自网站;之后,对汉英习语变异的语言特点及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分析了习语变异的规则并提出了新的习语变异的分类,探讨了习语变异的内在动因以及变异的制约机制,发现了习语变异的内在规律并揭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习语变异的方式和类型有哪些?习语变异的动因究竟是什么?2、习语的变异使用对其凝固特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了习语的变异?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习语变异除了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有什么社会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就研究问题1,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类,并对习语变异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性反映了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认知视角来看,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不同类型的习语因认知机制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变异性,因此,对习语变异类型的分割也是一种模糊性操作。本研究在结合认知和社会因素的操作下梳理出习语变异的五大变异规则,即结构改编、字面场景操控、主题指示、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歧义,并依托这些规则,从惯用程度、频率和常规化程度、意图程度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估,将习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有意变异和无意变异。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使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是由习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组织以及习语这个复杂结构如何适应具体语境的方式决定的。因此,习语变异的动因是复杂多维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习语的变异具有句法动因、语义动因、语用动因和整合动因。1、习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字面语言的句法特性,因此,作用于字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常常也可以作用于习语上,这成为习语变异的句法动因。2、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透明度和关联性是习语变异的语义动因。习语的可分析性越高,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习语的透明度越高,习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语义的关联性包括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在横向维度上,习语字面意义层的成分之间、修辞意义层的成分之间都会发生互动和关联,成为习语发生变异的动因;在纵向维度上,习语的变异往往是由于习语中的某成分可以与习语外的其他成分发生语义上的关联,包括了同义关联、同音异义关联、一词多义关联、语义相对关联、上下义关联和逻辑颠倒关联。3、习语变异使用的最直接动因是语用动因,习语在高频使用后,由于受到交际需求的驱动,习语使用者为实现最大的交际效果、传达出新的隐含义而竭力为目标概念寻找最恰当表达式,这时就触发了习语的变异。4、人的创造新奇语法构式的能力是促使习语变异的整合动因,可以依赖大脑中存在的认知语法网络将习语变异的多种动因整合起来,促成习语发生变异。第二,就研究问题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进行了解析。认知方面,习语变异受到可识别性、功能性、兼容性、语法性的制约,同时从文字游戏类型的变异到系统变异还受到更加细化的两个条件的制约:非歧义和非突显。虽然习语变异受到诸多认知条件的制约,但各制约条件对不同类型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存在细微的差别,功能性条件对文字游戏的变异类型作用力更强,而非歧义和非突显对系统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更强,可识别性、兼容性和语法性制约着各种类型的习语变异。社会文化方面,说话人使用习语变异会受到与听话人关系考量的制约,即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言语社区、文化层次和共享知识。习语变异受到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双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语言本体,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习语变异使用事件中的实施者——说话人。通过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端,不同习语处在这两端之间的不同点上,也就是说不同的习语有着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和变异性,越靠着哪一端那一端的特性就强一些。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共同存在于习语中,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含:1)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2)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约束;3)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转化,互为补充;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表现在两者的一致性上。第三,就研究问题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习语及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当习语被看作是认知参照点时,依据部分-整体的转喻关系,习语会转喻为使用习语的人。因此,习语和习语变异都会映射出社会图式。习语变异是一个创造性的使用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形成中的两个主体,此外,习语原型产生的语言定势和社会定势、习语变异激活的新框架、具体话语文体和团体的文化认知模型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基于意识和注意力两个因素罗列出了在习语变异使用中听话人产生话语注意力,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话语范畴化进而进行社会范畴化,形成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社会图式的整个过程:1、听话人根据说话人使用的习语变异情况从整体上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2、听话人用更具体的方式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3、听话人依据和自己的关系来定位说话人;4、听话人依据说话人来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5、听话人接受习语变异并进一步固化原型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习语的使用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字面语言的变异使用,因此,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对习语的社会图式具有类推性。我们还总结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了一个假说、双向动力、三个阶段、两个原则。一个假说是指习语凝固性及变异性动态发展假说: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通过语言结构、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动态建构的。该假说又被细化为三个次假说:1)习语符号的语法化并非被限制在个体的认知语法中,而是集体认知固化的结果,这种固化在惯用化的过程中进入特定话语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大脑词汇中,形成共享的思维体系;2)习语社会层面的范畴化形成其社会文化定型。该层面的范畴化与句法和语义层面的范畴化相互作用,彼此牵连,使习语成为一个民族语言中的代表性类型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3)习语使用的情景化为其变异提供背景,从而突显概念中的某个图形,经过变异使用后的习语将更加凝固。双向动力指的是推动习语凝固性的向心力和触发变异性的离散力。动态发展的三阶段指习语凝固、变异、更凝固的三个阶段。动态发展过程的两条原则是认知优化原则和社会认同原则。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几点创新:1)首次对习语的变异性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就习语变异的两种分类、变异规则、变异动因、制约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探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基于对习语原型性质和特征的分析,借助实际语料,对习语变异的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2)首次提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3)研究视角上,以往研究者们多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视角研究习语,而本研究首次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研究习语的变异性。

田良斌[3](2019)在《“动宾+动宾”类成语活用的认知语法探微——以“望×兴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限经验和智慧,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在认知语法框架下,以"望×兴叹"为例,对"动宾+动宾"类成语的活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望×兴叹"结构的活用现象不仅具有外在动因的促发,而且也具有合理的内在动因,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语义上获得细化。"望×兴叹"和其相关新生实例之间存在例示关系,具有详略度差异。"望×兴叹"具有较高能产性,但显然也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其中,语用条件约束是制约该构式能产性的重要原因。

高利娟[4](2019)在《汉语成语误用的多维考察》文中提出本文将误用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成语误用的类型入手,探析成语误用的原因,提出对待成语误用的态度及避免误用的策略,并尝试分析某些误用的成语可持观望态度的原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缘起、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成语误用类型的描写。从成语误用的形、音、义三方面来考察,第一节是对成语字形的误写,分为形近字误写、同音字误写两类。第二节是对成语字音的误读,分为多音字误读、形声字误读、生僻字误读三类。第三节是对成语字义的误解,分为理性义误解、色彩义误解、语境义误解三类。第三部分主要探析成语误用的原因。成语误用是从使用者角度研究的,分为两个方面,主观误用和客观误用。其中主观误用从追求广告效应和“求新求异”“求简求便”“从众从俗”的心理倾向着手;客观误用有忽视形和音、忽视语义、忽视适用条件、忽视语境、生造成语五方面,并继续细化,对每一类的典型成语进行详细地考察,从成语的语源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其在具体使用中的误用情况。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对待成语误用的态度及避免误用的策略。对待成语误用的态度是杜绝或观望,观望的原因是有些成语除了误用频率高,误用有演变机制可循,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语义泛化;二、重新分析;三、语义更新;四、语义淡出与强化,最后从工具书文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避免误用的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文章整体做一个简要的总括,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之处。

李雪,田良斌[5](2017)在《对图式性成语的构式探究——以“望X兴叹”为例》文中认为根据Fillmore(1988)对习语1的分类,"望洋兴叹"属于图式性习语(schematic idioms),其在语言表达上颇具能产性。鉴于前人并未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本文着重探讨了该图式性习语的构式属性、生成机制以及能产性问题。研究发现:1."望X兴叹"的生成受到成语构式本身、"核心构式"(即可生成动宾结构的句法规则)共同压制。另外,次序象似性也起着重要作用。2.相比较其他图式性成语构式,"望X兴叹"有较高的能产性,这主要和人们与生俱来的视觉官能、可变项词性以及社会动因有关。通过对该构式的研究,以期能够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使用以及其他图式性成语的构式研究提供参考。

黄友[6](2017)在《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修辞创新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张巍[7](2016)在《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文中提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误解和误用现象近年来出现了增长趋势,常见的主要类型有拆分联绵词,仿动宾式,对古语词包括成语的误解误用,否定式的误用,以及临时仿制词等。造成误解和误用的原因各有不同,从发展方向来看,时间、传播效果和接受度是检验其生命力的标准。

冯广艺[8](2016)在《关于汉语辞格研究的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汉语修辞学越来越重视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汉语各种修辞现象,然而无论如何,汉语辞格始终是汉语修辞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汉语辞格时,应该合理地认识和摆正汉语辞格在汉语修辞方法体系中的地位,注重汉语辞格研究方法,弄清汉语辞格理论史和汉语辞格史的关系,关注从属于整个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汉语辞格研究形态,彰显汉语辞格研究的鲜明特色。

常婧[9](2014)在《汉语成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媒体、网络和广告语中经常出现的成语变体,不仅反映语言会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而且体现出语言是人们对社会认识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从语义、语用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成语变体在意义上呈现的去语法化这一特征,正是该表达能够产生特定语用效果的前提,且语用效果具有多样性。这类表达运用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充分体现了构式语法"词汇与构式互动"的基本原则。

刘美华[10](2014)在《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压制理论对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进行研究。汉语熟语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成为民族语言的精粹,因此也吸引了来自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等多方语言研究者的兴趣。近年来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这一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断涌现。这一变异被传统语法视为“异质”语言现象而很少被理会,少量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形式和功能的研究,而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尚有较大探讨的空间。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探讨语言背后的生成机制,其中的构式压制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背后的生成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前者能使传统语法难以解决的诸如旧词重组现象的“异质”语言现象得到有效探讨,后者又对包括旧词重组的新生语言现象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主要借鉴这两个理论来解读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的生成机制。具体探讨以下问题:(1)汉语旧词重组现象中重组结构的语义产生动因是什么?(2)重组结构语义获得的认知过程是什么?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语料是非封闭性的真实语料,来源包括文学作品、广告、网络、电视、杂志等。结论是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的重组结构语义产生的动因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可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步将重组结构语义获得的过程进行详细展现。

二、能“望X兴叹”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望X兴叹”吗(论文提纲范文)

(1)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本文区别于同类研究的观察与解释角度及拟探讨的问题
    1.1关联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文献
    1.2本文观察与解释的角度及拟探讨的问题
二 以义位为固定参照的成语形义变异路径、修辞加工与识解
    2.1义位→自设义位:保留成语形式,启用目标语字面义
    2.2义位→空义位:置换、调整成语构件,凸显目标语字面义
    2.3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表达—接受”互动中的成语—目标语修辞加工与识解
        2.3.1 成语—目标语同形:“表达—接受”互动中的修辞加工与识解
        2.3.2成语—目标语异形:“表达—接受”互动中的修辞加工与识解
三 自设义位/空义位的目标语能否逆向转化为成语义位
    3.1 与成语同形的目标语从自设义位逆向转化为成语义位的机制条件
    3.2 与成语异形的目标语从空义位逆向转化为成语义位的机制障碍
四 刚性成语规范和任性目标语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4.1逻辑前提:区分成语和从成语生态系统移位的目标语
    4.2解决方案:
    4.3 成语规范:刚性原则和柔性处理
五 结论和余论
    5.1 结论
    5.2 余论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定义
        2.1.1 习语
        2.1.2 习语的凝固性及变异性
    2.2 习语研究概述
        2.2.1 习语的总体研究
        2.2.2 习语的变异性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认知社会语言学概述
        3.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理论特征
        3.1.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1.3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核心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问题
        3.2.2 具体方案
第四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基础
    4.1 习语的生成
        4.1.1 符号单位与语言语义
        4.1.2 从概念到语法构式
        4.1.3 习语的认知固化
        4.1.4 作为认知微模型的习语
    4.2 习语的原型
        4.2.1 习语原型的定义
        4.2.2 习语原型的句法性质和特征
        4.2.2.1 结构的固化性
        4.2.2.2 结构的开放性
        4.2.3 习语原型的语义性质和特征
        4.2.3.1 意义的完整性
        4.2.3.2 概念的双层性
        4.2.3.3 内涵的丰富性
    4.3 习语的理解
        4.3.1 习语的加工
        4.3.1.1 传统观
        4.3.1.2 组构观
        4.3.1.3 对习语变异研究的启示
        4.3.2 习语的理据
        4.3.2.1 隐喻理据
        4.3.2.2 转喻理据
        4.3.2.3 象征理据
        4.3.2.4 整合理据
第五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类
    5.1 习语变异类型的分析维度
    5.2 习语变异的技术分类
        5.2.1 形式变异
        5.2.1.1 词汇变异
        5.2.1.2 语法变异
        5.2.2 语义变异
        5.2.2.1 一词多义
        5.2.2.2 歧义
        5.2.2.3 意义改编
    5.3 习语变异的规则
        5.3.1 结构改编
        5.3.2 字面场景操控
        5.3.3 主题指示
        5.3.4 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
        5.3.5 歧义和双关
    5.4 习语变异的类型
        5.4.1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5.4.2 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
        5.4.3 有意变异与无意变异
第六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动因
    6.1 习语变异的生成
        6.1.1 语言生成过程论
        6.1.2 创造使用过程论
    6.2 句法动因
        6.2.1 习语句法的组构性
        6.2.2 习语句法的非组构性
    6.3 语义动因
        6.3.1 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
        6.3.2 习语语义的透明度
        6.3.3 习语语义的关联性
        6.3.3.1 横向关联
        6.3.3.2 纵向关联
    6.4 语用动因
        6.4.1 交际需求
        6.4.2 基于使用
    6.5 整合动因
第七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制约
    7.1 习语变异的认知制约
        7.1.1 可识别性
        7.1.1.1 激活概率
        7.1.1.2 突显的习语次结构
        7.1.1.3 概念启动
        7.1.2 功能性
        7.1.3 兼容性
        7.1.4 语法性
        7.1.5 非歧义和非突显
    7.2 习语变异的社会文化制约
        7.2.1 言语社区
        7.2.2 文化层次
        7.2.3 共享知识
    7.3 习语变异性和凝固性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8.1 习语的社会图式
        8.1.1 语言定势
        8.1.2 社会定势
    8.2 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
        8.2.1 图式要素
        8.2.2 图式解读
    8.3 习语变异的模式
        8.3.1 一个假说
        8.3.2 双向动力
        8.3.3 三个阶段
        8.3.4 两条原则
        8.3.4.1 认知优化原则
        8.3.4.2 社会认同原则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9.2.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9.2.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9.3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应用价值
        9.3.1 对习语教学的启示
        9.3.2 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9.3.3 对语料库应用的启示
        9.3.4 对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启示
    9.4 本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动宾+动宾”类成语活用的认知语法探微——以“望×兴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类型和例示
    (一)识解
    (二)类型和例示
三、“望×兴叹”的例示关系和语义理解
    (一)“望×兴叹”的例示关系
    (二)“望×兴叹”的语义理解
四、“望×兴叹”的允准机制和语用动因
五、“望×兴叹”的能产性问题
六、结语

(4)汉语成语误用的多维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成语误用的界定
    0.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0.2.1 成语误用的研究现状
        0.2.2 成语规范的研究现状
    0.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0.4.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0.4.3 语料来源
1 成语误用的类型
    1.1 对“形”的误写
        1.1.1 形近字误写
        1.1.2 同音字误写
    1.2 对“音”的误读
        1.2.1 多音字误读
        1.2.2 形声字误读
        1.2.3 生僻字误读
    1.3 对“义”的误解
        1.3.1 理性义误解
        1.3.1.1 字面义误解
        1.3.1.2 引申义误解
        1.3.1.3 形容义误解
        1.3.1.4 比喻义误解
        1.3.2 色彩义误解
        1.3.3 语境义误解
2 成语误用的原因
    2.1 主观误用
        2.1.1 广告效应
        2.1.2 心理倾向
        2.1.3 生造成语
    2.2 客观误用
        2.2.1 忽视形、音
        2.2.2 忽视语义
        2.2.2.1 望文生义
        2.2.2.2 断章取义
        2.2.2.3 以今释古
        2.2.3 忽视适用条件
        2.2.3.1 褒贬颠倒
        2.2.3.2 对象错用
        2.2.3.3 谦敬失当
        2.2.4 忽视语境
        2.2.4.1 叠床架屋
        2.2.4.2 语义冲突
        2.2.4.3 成分残缺
3 对待成语误用的态度及避免误用的策略
    3.1 对待成语误用的态度
        3.1.1 杜绝的理由
        3.1.2 观望的原因
        3.1.2.1 语义泛化
        3.1.2.2 重新分析
        3.1.2.3 语义更新
        3.1.2.4 语义淡出与强化
    3.2 避免误用的策略
        3.2.1 从工具书、文件层面
        3.2.2 从社会、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对图式性成语的构式探究——以“望X兴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式语法及“望X兴叹”的构式属性
2.“望X兴叹”的生成和压制
    2.1 固化成语构式和核心构式压制
    2.2 次序象似性原则
    2.3 非典型构式生成的分析
3.“望X兴叹”构式的语义理解
4.“望X兴叹”的能产性问题
5. 结语

(6)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习非成是”?
    1. 所指不变, 能指发生变异。
    2. 能指不变, 所指发生变异。
        (1) 能指不变, 新的所指代替原有所指。
        (2) 能指不变, 增加一个或多个新的所指。
    3. 能指所指均发生变异。
二、“习非成是”的类型
三、“习非成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动因
    1. 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 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 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
    2. 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 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创新修辞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四、余论

(7)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误解误用的种类
    1. 拆分联绵词———望文生义
    2. 仿动宾式
    3. 对古语词包括成语的误解误用
    4. 否定式的误用
    5. 临时仿制词
二、误解和误用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1. 汉字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容易让不少人因形求义、望文生义
    2. 认知凸显:转喻机制在起作用
    3. 对现有结构模式的类推、模仿
    4. 受现有相关词语的干扰
    5. 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即时推广传播
    6. 求新求异
三、结语

(8)关于汉语辞格研究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两大分野说
    2. 辞格中心说
    3. 同义形式(同义结构)说
    4. 语言因素说
    5. 美学特征说
    6. 辞格选用说
    1.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人文性
    2.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独特性
    3.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系统性
    4.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衍生性
    5.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结构性
    6. 汉语辞格研究讲求辞格的实用性

(9)汉语成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语变异与成语变体
二、成语变体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三、汉语成语变体的生成机制——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
    (一) 汉语成语变体中的构式压制
    (二) 汉语成语变体中的词汇压制
四、结语

(10)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 Data and MethodologY
    1.4 Working Definitions of the Key Terms in This Thesis
    1.5 Layout of This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Studies on Idioms
    2.3 Studies on Idiom Variations
        2.3.1 Foreign Studies on Idiom Variations
        2.3.2 Domestic Study on Idiom Variations
    2.4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Coercion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3.2.1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3.2.2 Construction Coercion and Lexical Coercion
    3.3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BT)
        3.3.1 A Brief Account of CBT
        3.3.2 Architecture of CBT
        3.3.3 The Network and Process of CBT
    3.4 Summary
Chapter 4 Cognitive Analysis of Restructured Words in Chinese IdiomVariations
    4.1 Introduction
    4.2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Restructured Words in Chinese Idiom Variations
        4.2.1 Motivations of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Homonyms and CT
        4.2.2 Motivations of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Antonyms and CT
        4.2.3 Motivations of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Extended Meanings and CT
    4.3 Cognitive Generative Processes and Restructured Words in Chinese Idiom Variations
        4.3.1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Homonyms and CBT
        4.3.2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Antonyms and CBT
        4.3.3 Restructured Words with Extended Meanings and CBT
    4.4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四、能“望X兴叹”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J]. 谭学纯.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06)
  •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D]. 范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动宾+动宾”类成语活用的认知语法探微——以“望×兴叹”为例[J]. 田良斌.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4]汉语成语误用的多维考察[D]. 高利娟. 辽宁大学, 2019(01)
  • [5]对图式性成语的构式探究——以“望X兴叹”为例[J]. 李雪,田良斌.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7(01)
  • [6]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研究[J]. 黄友. 语文学刊, 2017(02)
  • [7]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J]. 张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关于汉语辞格研究的再思考[J]. 冯广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9]汉语成语变体的构式压制分析[J]. 常婧.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0)
  • [10]汉语熟语变异中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研究[D]. 刘美华. 内蒙古大学, 2014(09)

标签:;  ;  

你能“看着X叹气”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