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现状和未来

传染病的现状和未来

一、感染病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冯婷婷[1](2021)在《论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大数据已被人们广泛熟知,并已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感染病临床大数据已在包括感染病临床教学在内的诸多细分领域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顺应这一主流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深入剖析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就成为必然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改进临床教学内容、丰富临床教学方式、提升临床教学效能都非常重要。

陈宗俊[2](2021)在《中医视角下Wagner0级糖尿病足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 Wagner0 级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红外热图头面部、躯干正面、双手掌、双下肢及足底区域温度分布特征,为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IRT)应用于糖尿病高危足早期辅助诊断、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以正常组、DM组及Wagner0级DF患者(以下简称:DF0级组)三组人群红外热图的头面部、躯干正面、双手掌及双足背区域作为观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各组受试者ROI温度,并结合实验室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索DM患者及DF0级患者红外热图头面、躯干正面、双手掌及双足背区域温度特征。进一步以正常人、DM患者及DF0级患者红外热图的下肢正面及足底为ROI,测量各组受试者ROI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探索DM及DF0级患者红外热图下肢正面及足底的温度特征。结果:①正常组、DM组、DFO级组男性头面平均温度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躯干正面、双手掌、双下肢正面温度均值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底温度:正常组男性均值低于女性,DM组、DF0级组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男性各ROI的温度在不同组别内均呈现相同的特征,表现为头面>躯干正面>双手掌>双足背;小腿区>足背区>足踝区>足趾背区;足弓区>前足掌区>足趾掌区/足跟区。在三组间,与正常组比较,DM组、DF0级组头面温度均值升高,躯干正面温度均值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手掌、下肢正面、双足底各ROI的温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下肢而言,DM组温度升高大于2℃的ROI为足趾背区、足趾掌区、足前掌区、足跟区;DF0级温度升高大于2℃的ROI为足趾背区、足趾掌区、足前掌区、足弓区、足跟区;与DM组比较,DF0级组头面温度均值下降,躯干正面、双手掌、双下肢正面及双足底温度均值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焦温度方面,DM组下焦温度较正常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内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③女性各ROI的温度在不同组别内呈现不同特征,正常组:躯干正面>头面>双手掌>双足背;DM组:躯干正面>头面>双手掌>双足背;DF0级组:头面>双手掌>躯干正面>双足背。三组女性下肢各ROI的温度在不同组别内均呈现相同的特征,表现为小腿区>足背区>足踝区>足趾背区;足弓区>前足掌区>足趾掌区/足跟区。在三组间,与正常组比较,DM组、DF0级组头面温度均值升高,躯干正面温度均值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手掌、下肢正面、双足底各ROI的温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于下肢而言,DM级组温度升高大于2℃的ROI为足趾掌区、前足掌区;DF0级组女性温度升高大于2℃的ROI为足趾掌区、前足掌区、足跟区;与DM组比较,DF0级组躯干正面温度均值升高,头面、双手掌、双下肢正面及双足底温度均值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焦温度方面,各组内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④正常组、DM组、DF0级组三组受试者的左手掌温度与右手掌温度比较、左足背温度与右足背温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不同组别男性头面、躯干正面、双手掌及双下肢正面温度基本高于女性。②正常组、DM组、DF0级组受试者的体表温度均存在着明显的温度梯度。具体表现为头面躯干、双手掌、双足背温度依次减低;下肢的温度梯度表现为小腿区>足背区>足踝区>足趾背区;足底的温度梯度表现为自足弓区向足趾、足跟两端逐渐降低。③与正常人群比较,DM、DF0级人群的热图存在特征性改变,表现为:头面、双手掌、双下肢正面及双足底温度升高。其中,DF0级组升高幅度比DM组更明显。④在下肢各分区中,足趾背区、足趾掌区、足前掌区、足弓区以及足跟区是温度升高较为明显的区域。⑤正常组、DM组、DF0级组三组受试者的双手掌、足背均呈现出良好的左右温度对称性。⑥DM男性下焦温度较正常男性下降;其余各组别受试者的三焦温度无论组间或组内比较均无差异。⑦IRT可发现Wagner0级DF的温度变化情况。

周奇[3](2021)在《外科腹腔感染中关键临床问题的循证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腹腔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IAIs)是细菌侵入腹腔、腹膜后腔或腹腔脏器后对其造成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统称。在腹腔感染病因部位方面,胆道部位引起的腹腔感染最为常见,约占32.6%;其次为胃肠道,约占24.1%,胰腺和肝脏引起的腹腔感染分别为19.1%和17.7%。而腹腔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较多,是女性的2倍。复杂性腹腔感染是继呼吸道感染(67.4%)之后引起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第二大病因,其导致的全球病死率约为10%。为了解决腹腔感染诊疗过程中众多有争议性的临床问题,全球多个国家及学术组织制订了腹腔感染相关的诊治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旨在提高全球腹腔感染诊疗规范。2018年,世界外科感染学会(World Surgery Infection Society,WSIS)启动了腹腔感染CPG的制订工作,并基于前期的专家咨询和两轮的临床问题调研,最终确定了本次WSIS腹腔感染CPG需要解决的29个关键的临床问题。本课题组将围绕其中6个关键临床问题,从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三个层面进行循证评价,从而为WSIS指南的制订提供支持。方法:1):系统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纳入腹腔感染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SR/MA)、临床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2)采用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GREE Ⅱ、AMSTAR-2、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等)、报告质量评价工具(RIGHT、PRISMA等)对上述腹腔感染领域纳入的临床实践指南、SR/MA进行评价,深入剖析影响腹腔感染CPG和SR/MA质量的因素。3)采用SR/MA的方法,对6个关键临床问题进行证据综合,系统总结腹腔感染领域中,术中腹腔冲洗术、经皮穿刺引流术、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腹膜后脓肿引流术后引流管放置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对20篇腹腔感染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分析。AGREEⅡ指南方法学质量结果显示:所有指南得分≤60%,总的平均得分仅为33%。RIGHT报告质量评价结果显示:35个条目中,5个条目报告率不高于5%。总的平均报告率方面,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和美国外科感染学会制订的指南报告质量最高,分别为83%和69%。2)对12篇腹腔感染领域的SR/MA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分析。AMSTAR-2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仅1篇SR/MA为高质量,75%的SR/MAs质量均为“极低质量”,其中91.7%的SR/MAs未进行研究的注册与计划书的撰写,83.3%的SR/MAs未提供排除研究的清单以及排除理由。PRISMA-2020报告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2个条目中,共有8个条目(19%)的报告率低于10%,其中研究的注册与计划书的内容报告不高于8%。3)基于WSIS提出的6个关键临床问题制作了 5个SR/MAs。研究结果显示:腹腔感染患者中,与未冲洗相比,术中腹腔冲洗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RR=0.57,95%CI:0.32~1.04,I2=24.0%)和脓肿形成率(RR=0.89,95%CI:0.55~1.44,I2=37.4%);术中经皮穿刺引流相对于传统开腹引流而言,能降低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RR=0.52,95%CI:0.37~0.72,I2=0.0%)、胰瘘发生率(RR=0.36,95%CI:0.19~0.70,I2=0.0%)和术后出血率(RR=0.30,95%CI:0.17~0.53,I2=0.0%);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VARD)相对于传统常规清创术而言,虽不能降低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PN)患者的死亡率(RR=0.71,95%CI:0.43~1.16,I2=13.2%),但能降低胰腺瘘(RR=0.59,95%CI:0.39~0.89,I2=0.0%)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膜后脓肿引流术后,与不放置引流管相比,放置引流管是否获益,目前尚无研究证据进行回答。结肠次全切除术相对于局部切除术而言,不能降低艰难梭菌结肠炎患者的死亡率(OR=1.07,95%CI:0.22~5.32,I2=49.8%)。结论:1)腹腔感染领域CPG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其中不声明利益冲突、不报告资金资助和不采用证据分级系统是CPG质量偏低的主要因素。2)腹腔感染领域SR/MAs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普遍较低,未进行研究注册与计划书撰写、未提供排除研究的清单以及排除理由是SR/MAs质量低的主要因素。3)6个关键临床问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腹腔冲洗不能降低IAIs患者死亡率和脓肿形成率;微创技术(经皮穿刺引流术、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可降低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腹膜后脓肿引流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获益不清楚,更需更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证实;次全切除术相对于局部切除术而言,不能降低艰难梭菌结肠炎患者的死亡率。

李辉,袁素娥,陈佳星,曾莉,李云霞,方静芝[4](2021)在《316名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7家医院16个感染性疾病科的所有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心理资本问卷、社会支持量表、职业生涯状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量表总分(78.11±13.6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乐观、希望、对支持的利用度、被频繁晚夜班困扰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尤其应关注被频繁晚夜班困扰、乐观水平、希望水平及对支持利用度较低的护士。建议科学合理分层配置不同特质的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制及导师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干预其职业生涯状况。

孙菲,周柯,邱建华,查定军[5](2020)在《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医学发展背景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对传统感染性疾病认知不足,容易忽视耳鼻咽喉科感染病的诊治。本文通过分析"耳鼻咽喉-感染病学"交叉学科发展的现状,介绍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教学培训,以及典型病例讨论交流等方法和经验,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能力。

张伟[6](2020)在《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妊娠期及分娩前HBeAg、HBV-DNA的分布特征以及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后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联合主被动免疫后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出并推广综合阻断措施及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8年建档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人口学、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分娩前HBV血清标志物等信息,对其孕期和分娩前HBV-DNA水平、HBeAg阳性状态、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描述;收集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体重、身长、阿氏评分等基本信息及HepB全程免疫后7月龄~2周岁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结果,分析孕妇孕期抗病毒药物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阻断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因素。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和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46.86%、46.90%;妊娠期和分娩前 HBV-DNA 载量(IU/mL)<1.0×104、1.0×104~2.0×106、≥2.0×106分别占 54.46%、9.47%、36.14%和 68.49%、21.64%、9.86%。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HBV-DNA载量(IU/mL)2.0×106~1.0×107、1.0×107~1.0×108、≥1.0×108组分别占 6.69%、25.54%、68.07%和 6.56%、27.57%、65.86%,分娩前 HBV-DNA<2.0×106IU/mL 所占比例分别为 99.13%和 9.26%。2 2016~2018年HBsAg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27.16%,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75.10%。使用LdT、TDF、LAM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各占64.18%、34.60%、1.22%。TDF使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760.34,P<0.001)。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77.13%和20.30%。使用医疗保险、新农合、自费方式进行支付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77.49%、68.75%、70.48%,使用医疗保险进行支付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于新农合和自费支付方式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χ2=6.43,P=0.011;χ2=8.15,P=0.004)。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时间中位数11周,病毒载量下降中位数为1.0×104IU/mL。3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性别、身长、体重、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IU/mL)<1.0×102、1.0×103~、1.0×104~、1.0×105~、1.0× 107~、≥1.0×108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24%、0.59%、0.50%、0.60%、5.00%、7.01%。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 0.70%、6.67%(χ2=26.69,P<0.0001)。4 与HBV-DNA为阴性的孕妇相比,HBV-DNA≥2.0×106IU/mL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OR值为13.54(95%CI:2.50-73.37);尚未发现HBV-DNA<2.0× 106IU/mL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HBsAg阳性孕妇孕期管理应重点关注高病毒载量尤其是HBV-DNA≥1.0× 107IU/mL的孕妇;高病毒载量孕妇通过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大多降至2.0×106IU/mL以下;妊娠期和分娩前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妊娠期HBV-DNA载量随HBeAg滴度升高而升高。2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使用药物以TDF和LdT为主,TDF使用率逐年上升,治疗时机集中在24~28周,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可提高孕妇抗病毒治疗率。3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孕妇HBV-DNA载量,结合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显着降低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且对胎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但抗病毒治疗对孕妇HBeAg阳性率影响较小。4 HBV-DNA载量是影响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随孕妇分娩前HBV-DNA的升高而升高,妊娠期HBeAg状态同样值得关注。

李辉,袁素娥,陈佳星,曾莉,李云霞,李好[7](2020)在《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对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的路径,为稳定感染病科护士队伍提供策略。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资本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职业生涯状况评价量表,整群抽取长沙市三级医院16个感染病科316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量表总分为(78.11±13.63)分;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状况的直接作用显着(β=0.602,P<0.001);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状况(β=0.228,P=0.011),且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职业生涯状况,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63.1%。结论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改善空间大,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提高心理资本水平、社会支持度促进职业生涯状况良性发展。

王艺洋[8](2020)在《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在传媒手段逐渐丰富的今天,健康传播成为人们获取此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我国健康传播领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健康传播也属于新闻传播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梳理、分析和总结健康传播领域研究文献,无论是针对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我国健康传播文献中1141个有效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知识图谱工具与方法,分析了健康传播研究的时空分布、领域科研合作情况、热点、特点及建议。梳理和丰富健康传播理论,为健康传播的研究领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为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和图谱来呈现研究内容,更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了研究全貌。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新闻传播学在健康传播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的议题较广泛,聚焦新闻传播、临床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虽多与时下热点相关,但具有实操意义和预见性的议题并不多,且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合作有待加强。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健康传播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内容分散、缺少此方面人才和专业机构,不利于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健康传播学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健康传播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使得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健康传播学的研究要打破传统,突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多机构、多地域的力量;注重联系实际和结合新兴技术,总结规律,提出更多有实操性的建议。同时推动专门机构的组织建设,培养核心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专业期刊、杂志、学术论坛的举办和宣传,共同推动我国健康传播研究向更加深入发展。

杨玲玲[9](2020)在《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综合治疗死亡率高达50-90%,除肝移植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西方国家被证实能降低酒精相关性ACLF(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lated ACLF,ALD-ACLF)血清胆红素、肌酐水平并改善肝性脑病,对其短期生存无改善;在东方国家被证实能提高乙肝相关性ACLF(Hepa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的短期生存率。研究中常采用亚太肝脏疾病协会(APASL)-ACLF诊断标准和中国肝衰竭指南,且常为回顾性、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弱,故人工肝治疗对于HBV-ACLF的生存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组(中国重型乙肝研究小组,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COSSH)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13家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广州中山三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302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长沙湘雅一院、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等),在前期首次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HBV-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研究。证实HBV-ACLF患者具有许多不同于ALD-ACLF的独特临床特征,据此建立了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和预后评分系统(COSSH-ACLFs)。同时,本课题组在长达5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完成了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队列的建设,并配有完善的第三方统一数据质控与监察。故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COSSH开放队列,于国内外首次使用四种不同的严格控制偏移的方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采用具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旨在评价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治疗HBV-ACLF的疗效。同时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技术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探究Li-ALS治疗HBV-ACLF疗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自COSSH研究的开放性队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SMT组)和Li-ALS联合SMT治疗组(Li-ALS组)。主要观察终点为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为短期死亡率、LiALS治疗前后生化值以及疾病转归模式等。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PSM和IPTW以降低研究中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PSM和IPTW分析方法用以验证病例对照匹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出Li-A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将目标细胞因子集注释到相应的生物学途径中,探索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研究结果:自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计1103例HBV-ACLF患者入组,排除相关病例后共计924例患者纳入分析(原始队列):Li-ALS组为507例(309例ACLF-1,176例ACLF-2和22例ACLF-3),SMT组为417例(245例ACLF-1,125例ACLF-2和47例ACLF-3)。采用病例对照匹配方法后,Li-ALS和SMT组均得到276例(149例ACLF-1,108例ACLF-2和19例ACLF-3)。分析发现,在原始队列中,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54天vs.27天,P<0.01),其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SMT组(73.3-/69.2-/56.5%vs.59.6-/56.6-/49.1%,P<0.01),尤其对于ACLF-2(52.7-/48.9-/33.2%vs.37-/33.2-/26.5%,P<0.05)。在病例对照匹配队列中,同样观察到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48天vs.26天,P<0.01),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SMT组(72.5-/68.3-/55.9%vs.60.3-/57.4-/48.5%,P<0.05),尤其为ACLF-2(53.7-/50-/36.1%vs.37.5-/34.2-/26.3%,P<0.05),而对于ACLF-1和ACLF-3两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LiALS治疗均为降低HBV-ACLF患者21/28天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95%CI):0.721(0.565-0.921)/0.754(0.598-0.951),P<0.01],尤其为ACLF-2[HR(95%CI):0.634(0.453-0.888)/0.589(0.419-0.828),P<0.05]。采用PSM和IPTW分析能得到同病例对照匹配一致的结果。此外,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高通量筛选结果发现Li-ALS治疗前后共12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促炎症因子和免疫应激介质(GCSF、E-Selectin、GRO-alpha、MIP-3beta、MICB、RANK和ICAM-3)血清水平明显下降,而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IL-1 R4/ST2和IL-2Ralpha)表达显着升高。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了20核心生物学功能和重要通路,主要为:参与炎症反应、负调控免疫应激和免疫效应、调节辅助性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病毒防御反应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以PE为基础的Li-ALS治疗能够显着提高HBV-ACLF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并且是降低HBV-ACLF短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尤其对于ACLF-2。Li-ALS治疗HBV-ACLF疗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削弱免疫应激和调节免疫等生物学途径起作用的,早期进行Li-ALS治疗有助于降低HBV-ACLF病死率并为过渡到肝移植争取时间。

翟嵩,田长印,李亚萍,贾晓黎,刘灵,李梅,党双锁[10](2019)在《感染病学实习教学中对医学生心理状态改进的探讨》文中认为临床实习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染病学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中发现,实习生在感染科实习的心理状态不同于在其他临床科室,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实习的效果影响很大。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教师根据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入科宣教、床旁示范教学、临床接触和实践、加强法律法规和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心理放松技巧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改进医学生学习感染病相关知识和技能时的心理状态。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3名实习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干预能够改进实习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感染病学的实习教学效果。

二、感染病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染病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论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数据技术与感染病临床大数据的背景分析
    1.1 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不足
        (1)数据上的集成度不高。
        (2)管理上的细化度不够。
        (3)分析上的智能化不强。
    1.2 针对大数据现存问题提的应对策略
        (1)培养大数据的概念意识。
        (2)培养大数据的技术技能。
        (3)培养大数据的业务应用。
2 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内在联系的分析
    2.1 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目的导向统一
        (1)数据。
        (2)分析。
        (3)场景。
        (4)创新。
    2.2 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点
        (1)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接入技术。
        (2)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存储管理。
        (3)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分析计算。
        (4)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服务管理。
        (5)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可视化。
        (6)感染病临床教学与大数据运维管理。
3 感染病临床教学改进的相关思考
    (1)教学目标的改变。
    (2)教学内容的改变。
    (3)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一,要强调大数据技术与角色互换的结合。
        第二,要强调大数据技术与教学案例的结合。
    (4)教学平台的改变。
4 结束语

(2)中医视角下Wagner0级糖尿病足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Wagner0级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谈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早期诊断Wagner0级糖尿病足的策略
        1 糖尿病足早期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2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3 健康人足部红外热图特征
        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Wagner0级糖尿病足早期诊断的研究现状
        4.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方面
        4.2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方面
        4.3 糖尿病足的预测及破溃风险评估
        5 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糖尿病足早期诊断的策略
        5.1 基于冷负荷激发试验的动态采图策略
        5.2 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糖尿病足早期诊断的热图解读策略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受试者分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观察指标
        2.3 研究质量控制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关于161例受试者头面、躯干正面、三焦及四末的温度特征
        4.2 关于89例受试者下肢正面及足底各分区的温度特征
    5 讨论
        5.1 关于受试者年龄与红外热图温度变化关系的讨论
        5.2 关于正常人红外热图温度特征的讨论
        5.3 关于DM、DF0级患者“四末温度升高”热图特征的讨论
        5.4 关于DM、DF0级患者“头面温度升高”热图特征的讨论
        5.5 关于受试者红外热图三焦温度差异的讨论
    6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外科腹腔感染中关键临床问题的循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腹腔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腹腔感染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3 腹腔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
        1.1.4 循证评价的重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临床实践指南层面
        1.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层面
        1.2.3 临床研究层面(制作新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资料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3 技术流程图
第二章 全球腹腔感染指南循证评价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检索
        2.3.2 纳入排除标准
        2.3.3 文献筛选
        2.3.4 数据提取
        2.3.5 指南质量评价
        2.3.6 推荐意见分析
        2.3.7 数据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4.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3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2.4.4 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报告质量评价相关分析
        2.4.5 指南推荐意见一致性分析和证据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腹腔感染关键临床问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检索
        3.3.2 纳入排除标准
        3.3.3 文献筛选
        3.3.4 数据提取
        3.3.5 质量评价
        3.3.6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4.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4.3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3.4.4 关键临床问题系统评价遴选策略初步构建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腹腔感染关键临床问题的系统评价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检索
        4.3.2 纳入排除标准
        4.3.3 文献筛选
        4.3.4 数据提取
        4.3.5 方法学质量评价
        4.3.6 证据质量评价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KQ1与KQ2系统评价结果
        4.4.2 KQ3系统评价结果
        4.4.3 KQ4系统评价结果
        4.4.4 KQ5系统评价结果
        4.4.5 KQ6系统评价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腹腔感染指南检索策略
附录Ⅱ 腹腔感染系统评价检索策略
附录Ⅲ KQ1/KQ2系统评价制作检索策略
附录Ⅳ KQ3系统评价制作检索策略
附录Ⅴ KQ4系统评价制作检索策略
附录Ⅵ KQ5系统评价制作检索策略
附录Ⅶ KQ6系统评价制作检索策略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316名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1.2.2 职业生涯状况评价量表
        1.2.3 心理资本问卷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本组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得分情况
    2.3 不同特征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总分的比较
    2.4 感染病科护士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职业生涯状况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组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本组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处于中等水平
    3.2 本组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因素
        3.2.1 被频繁晚夜班困扰
        3.2.2 希望水平
        3.2.3 乐观水平
        3.2.4 对支持的利用度
4 建议
5 本研究的不足

(5)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染性疾病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
2 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3 培养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多学科协作模式经验
    3.1 构建培养诊治思维的多学科合作教学模式
    3.2 搭建以病例为主导的临床-实验室沟通平台,提高医师病原学诊疗意识

(6)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对象
    4 调查方法和内容
    5 实验室检测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伦理审查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及HBeAg和HBV-DNA分布情况
        1.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
        1.2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V-DNA分布情况
        1.3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eAg分布情况
        1.4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eAg分布
        1.5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V-DNA分布
        1.6 妊娠期HBsAg阳性孕妇不同HBeAg滴度组HBV-DNA的分布
    2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治疗效果
        2.1 抗病毒药物种类
        2.2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期
        2.3 医疗支付方式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2.4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有效性
        2.5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不同抗病毒周期HBV-DNA降低情况
    3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情况
        3.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信息
        3.2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缺陷情况
    4 不同干预措施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4.1 不同时期、不同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
        4.2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婴儿感染模式及其母亲构成情况
        4.3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
        4.4 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讨论
    1 HBsAg阳性孕妇HBeAg、HBV-DNA分布及其关系
    2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3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
    5 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目标的可能性
问题与挑战
结论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随访调查问卷(调查员自填)
个人简历
致谢

(7)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对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感染病科护士一般资料
    2.2 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心理资本、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状况
    2.3 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度与职业生涯状况的相关性
    2.4 职业生涯状况的路径分析
3 讨论
    3.1 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改善空间大
    3.2 感染病科护士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对职业生涯状况影响的路径
        3.2.1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状况有直接正效应
        3.2.2社会支持对职业 生涯状况有直接和间接正效应
4 小结

(8)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知识图谱与健康传播的概况
    2.1 知识图谱的概述
        2.1.1 知识图谱的定义
        2.1.2 知识图谱的工具与方法
    2.2 健康传播理论的概述及应用
        2.2.1 健康传播理论的概述
        2.2.2 健康传播理论的应用
        2.2.3 样本选择及依据
第3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时间和来源分析
    3.1 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
        3.1.1 整体分布特征
        3.1.2 阶段分布特征
    3.2 研究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分布
        3.2.1 作者分析
        3.2.2 研究来源机构分布
        3.2.3 载文期刊的分布及特征
第4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分析
        4.1.1 关键词统计分析
        4.1.2 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4.2 主题词分析
        4.2.1 主题词共现图谱分析
        4.2.2 主题词共现聚类分析
第5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合作网络分析
    5.1 合作度与合作率分析
        5.1.1 作者合作度分析
        5.1.2 文献合作率分析
    5.2 作者与机构的合作分析
        5.2.1 作者合作情况
        5.2.2 机构合作情况
    5.3 学科交叉合作分析
        5.3.1 学科分布情况
        5.3.2 学科交叉情况
第6章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6.1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
        6.1.1 论文发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6.1.2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期刊成为主要学术阵地
        6.1.3 新闻传播学者在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6.1.4 研究内容多与当下热点问题有关
        6.1.5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健康传播研究成为重点新领域
        6.1.6 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6.2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思考
        6.2.1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6.2.2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提出的建议
结语
引文型参考文献
阅读型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PE联合持续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队列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治疗方法
        2.7 疾病转归模式
        2.8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3.2 短期累积生存率分析
        3.3 短期死亡风险分析
        3.4 PE联合CVVH治疗对生化指标和疾病转归模式的影响
        3.5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病例对照匹配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2.5 治疗方法
        2.6 疾病转归模式
        2.7 Li-ALS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原始队列和病例对照匹配队列分析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PTW)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李氏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机制的探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入组临床资料及Li-ALS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i-ALS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差异再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感染病学实习教学中对医学生心理状态改进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感染病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J]. 冯婷婷. 智慧健康, 2021(29)
  • [2]中医视角下Wagner0级糖尿病足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D]. 陈宗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外科腹腔感染中关键临床问题的循证评价[D]. 周奇. 兰州大学, 2021(11)
  • [4]316名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辉,袁素娥,陈佳星,曾莉,李云霞,方静芝. 护理学报, 2021(03)
  • [5]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探索[J]. 孙菲,周柯,邱建华,查定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4)
  • [6]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D]. 张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对三级医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生涯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 李辉,袁素娥,陈佳星,曾莉,李云霞,李好. 中华护理教育, 2020(06)
  • [8]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王艺洋. 新疆大学, 2020(07)
  • [9]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D]. 杨玲玲. 浙江大学, 2020
  • [10]感染病学实习教学中对医学生心理状态改进的探讨[J]. 翟嵩,田长印,李亚萍,贾晓黎,刘灵,李梅,党双锁.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06)

标签:;  ;  ;  ;  ;  

传染病的现状和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