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五项制度规范责任审计

建立五项制度规范责任审计

一、建立五项制度 规范责任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娜[1](2020)在《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ABC科研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随着国家对医学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医学科研项目迅速增多,投入的科研经费也随之增长,如何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为科研单位自身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医学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开展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特别是构建一套具有医学科研项目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从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归纳概括了国内外绩效审计研究和运用现状;其次,分析医学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衡计分卡、绩效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构建了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再次,通过现状研究,对医学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引出构建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第四,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运用全过程跟踪审计原则,结合医学科研项目特点,构建医学科研项目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一级指标),即内部控制维度、财务管理维度、社会效益维度、学习成长维度,并分别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采取德尔菲专家法,通过德尔菲三轮专家调研,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39个以及各指标权重,并运用沃尔评分法构建形成评分体系。最后,以ABC科研项目为例,运用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审计建议。本文构建了一套较为符合医学科研单位实际、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医学科研单位开展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胡少翔[2](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刘盛[3](2020)在《LH汽车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他们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一方面面对生产管理一线的基层员工,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企业领导的决策部署,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层管理者的充分激励和凝聚力,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本文的研究对象LH汽车客运站作为当前中国汽车客运行业中一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缩影,属于国家二级客运站场,占地面积13136.1平方米,建筑面积13085平方米,营运线路42条,进站发班客车227辆,日均发送客运量1600人次,辐射珠三角,周边县、市区域及跨省地区。随着近年来高铁动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的兴起,私家车数量大幅增长,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劳动力人口的大量迁移,汽车客运行业发展前景堪忧,LH汽车客运站的营运市场不断被挤压,客运量呈现逐年下滑的现象,经营利润不断下降,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的战略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公司组织架构、员工队伍层次、岗位职责等,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现行的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和推动公司管理和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完善。本文以LH汽车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结合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对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方向,对LH汽车客运站的绩效考核进行明确定位,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围绕中层管理人员中的部门正职岗位特点,从业务、财务、能力、管理团队和学习提升五项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以360度考核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成绩等级、组织架构、时间周期、流程步骤等实施过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沟通渠道、薪酬激励、约束监督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考核机制的保障措施,解决LH汽车客运站绩效考核体系的不足,进而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本论文研究成果对LH汽车客运站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具有改进完善作用,对推广到LH汽车客运站一般管理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汽车客运行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有借鉴参考作用。

李煜[4](2020)在《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遍以行政单位自居的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长期对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贡献不足。项目管理理论经过近八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为其跨学科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不仅需要依托诸如项目管理理论等跨界学科的理论应用,还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内部审计T型人才承担具体工作。本文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至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找到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经营管理效益贡献度的新途径。本文通过流程及环节重组的方法,重新设计了内部审计项目运维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内容架构,修正了内部审计项目运维程序中原有的缺陷,弥补了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原有的漏洞。通过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节点与应用方式,并制定出具备通用性的整体应用方案,利用案例推演的方法验证了其适用性,便于在邮储银行等国内商业银行中进行推广。除作为实务性解决方案的研究结论外,本文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还创设了一整套涵盖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手段、人员管理、内外协同等方面的管理性解决思路与应对措施,共同构成了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经营管理效益贡献度的新途径。上述研究成果,解决了剖析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设计缺陷、研究项目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节点与应用方式、提供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走出困境的思路等技术问题。

陈丹玲[5](2019)在《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在科研经费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得到各级政府和人们的高度关注。绩效审计是全面评价科研项目效果的重要方法,能揭示影响科研经费使用高低的问题所在,并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建议。新时期对开展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为背景,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和绩效审计的经验,探讨更加科学管理科研经费方法。本文基于绩效审计的理论方法,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在分析推动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发展的现实依据和政策依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绩效审计中项目管理、方法体系、指标体系。进一步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框架,并利用调查问卷专家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之后将此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运用于S研究院进行实证研究,计算S研究院2016-2018年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尚未完善,对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也是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背景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以S研究院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对于强化绩效审计在科研项目的应用,检验绩效审计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现实价值,也助于推进科研项目的健康发展。

赵鋆娜[6](2019)在《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农”篇章。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村级领导干部是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国家惠农方针政策的终端环节,是实现乡村良治,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最后一公里”的职责履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在村级基层党组织巡查中发现基层干部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腐败问题达到8.1万个。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优劣对审计结果的好坏起主导性作用,当前村级领导干部腐败、不作为的问题与审计监督模式不当大有关系。那么,我国现阶段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如何对村级领导干部实施监管的?各地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又是怎样发挥作用与成效的?有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约束”的杠杆作用?村级领导干部贪腐现象问题之严重,形势之严峻,引人深思。根据我国的乡村组织形式,现存有六种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分别是以区县审计机关为主导的乡镇模式、派驻模式和集中模式,以及以区县农经部门为主导的乡镇模式、派驻模式和集中模式,不同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大相径庭。从理论上讲,判断各种审计模式优劣或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资源配置合理性、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程度以及审计周期的长短等四个方面,这六种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从高到低依次是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农经部门-乡镇模式,审计机关-集中模式,农经部门-派驻模式,农经部门-集中模式,除了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其余五种均存在缺陷。然而现实状况是,仅有小部分地区成功试点并采纳实施审计机关-乡镇模式或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旧采用传统区县农经部门主管的审计模式,这类审计模式的最大缺陷是独立性严重不足,审计结果可信度低。审计模式的选择差异是否是各地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从理论方面分析审计模式的效果,本文还通过山东临沂市、苏州吴中区、湖北襄阳市、山西省平顺县、湖北省郧阳区以及福建省白塔乡的案例,细究当前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以佐证理论方面的分析,得出“审计模式的不同是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当站在优化审计模式的视角改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结论。最后,根据理论方面和案例分析取得的结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要求,本文结尾根据我国现阶段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针对因财力物力的局限仍需坚持农经部门主导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强化农经机构建设以提高农经部门主导模式独立性”的优化方案;针对不受其他因素限制有能力对村级领导干部经责审计的主管部门完成从农经部门到审计部门转变的情形,采取“逐步完成由农经部门主管到审计部门主管转变”的优化方案;针对推进集中/派驻模式转变为乡镇模式的情形,采取“建立成果应用与整改机制”的优化方案;针对在巩固的基础上实现继续优化的审计机关-乡镇模式,采取“有序推进审计模式制度建设与创新”的优化方案。

赵瑞芬[7](2019)在《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未能进入主流改革议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研究的不充分,以致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始终未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准财政活动实施基于良治的管理变得困难重重,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基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与预算脱节的现状,旨在设计一套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以期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并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提供基础。准财政活动通常是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实体实施的一种特殊类型支出活动。与由预算支出加以推动的公共支出政策工具相比,准财政活动没有可见的资金流量,隐蔽性较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一直未纳入预算的范畴。但准财政活动与公共支出工具一样,同样消耗的是公共资源,起到类似公共支出的作用。因此,从本质上讲,准财政活动是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准财政活动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和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的工具,并为中国等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准财政活动和其它财政活动一样都是政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财政活动不仅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同样也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准财政活动报告作为预算报告的一部分。我国准财政活动规模庞大,然而相关研究很不充分,尤其是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缺乏导致基于良治的管理结构化信息不足。良治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质量判断标准,基于良治的管理即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是管理的基础。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亟待良好的结构化信息,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设立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是实现基于良治管理的基石,对于良好管理至关重要。按照宪法、法律体系的规定,预算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立法机关批准预算的行为就是法定授权,法定授权是良治的底线。缘于法定授权,一方面,行政部门拥有了广泛的权力,包括难以明确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获得了过度使用权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公众和政府之间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求代理人就其行为尤其是取得和使用公款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并对此负责,这就是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对法定授权的补救机制。政府施政的行为就是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受托责任是良治的核心。为保障和促进受托责任,要求公共账目公开、透明并及时披露,同时公众能够及时、免费获得相关信息,因此透明机制非常重要。透明机制是受托责任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也是良治的关键因素。预见机制和参与机制也是保障问责的两个强有力机制。与透明度不同,预见性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需要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有所预见,只有在资源流量高度预见时才能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而参与机制通过公民的话语权表达和政府回应,不仅可以强化问责,也是形成良好决策的前提。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和参与环环相扣,构成了良治的五项基本原则。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有利于良治五项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授权机制中人大审批的预算报告包含了结构化的信息;问责机制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间有要求解释、报告受托责任的权利和义务;透明度更是要求信息及时公开、免费披露;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加强预见性的一个关键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预算过程中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信息的完善,体现公众的利益。预算是实现公共管理的核心工具,公共支出管理的所有目标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预算过程加以实现。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要以“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作为有效途径。纳入预算不仅包括把准财政活动写入预算文件(预决算报告),还包括纳入正式的预算过程。纳入预算过程是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纳入预算过程需要满足两个前提:结构化信息和良治原则。可见,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对支持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也很重要,没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纳入预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纳入预算过程是指通过将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每个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阶段、预算审批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实现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提供的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无缝对接。以指标和报告信息作为申报和批准预算的基础,在预算执行阶段自动监测和追踪指标的实时进度以及偏离目标值的程度,在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对预算执行的结果信息进行常态化分析并提供制式的绩效报告、审计报告,为预算过程进入下一个循环反馈信息。总之,本文致力于三项依次展开的努力:为准财政活动的管理改革建构适当的信息基础——“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基于良治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尤其是与预算过程的对接。围绕这三项内容,本文的研究焦点在于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不能计量无以管理”,无计量无管理。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准财政活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梳理准财政活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在于未能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以致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滞后和偏差的风险很高。因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在于: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第二部分是理论与现状分析。准财政活动具有瑕瑜互见的特性,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管理,适当的信息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和“血液”。本部分介绍了准财政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对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原因,指出准财政活动妥善管理需要以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为基础。零碎、散乱的信息不利于有效管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建构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当务之急。第三部分是准财政活动标准化计量和报告机制的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计量是以适当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的计量还包括报告和披露,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具体分为两章:第三章是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第四章是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要满足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相关性、可计量性、可解释性等技术标准,因此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同时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两种典型的准财政活动为切入点设计具体指标,并对成本指标进行了简单测算或方法说明。报告是将计量信息呈现和披露给相关使用者的过程。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体系的信息要以报告为载体进行披露,因此构建制式的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管理中的技术问题,还便于公众理解,亲善使用者。由于准财政活动类型繁多,设计完整的报表和报告制式非常复杂。第四章同样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报告内容、报表设计以及评估审计报告、相关说明等方面设计报告机制,并对报告的披露标准和披露方式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部分是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信息在于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部分首先论证了计量和报告体系的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的实施机制都离不开制式的报告信息。接着对“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过程就是将计量与报告信息融入预算准备、审查、执行和评估每个阶段的过程。第五部分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设计。预算是实现管理的核心工具,基于良治的管理依赖于纳入预算,因此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本部分在借鉴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以及预算管理国际经验的基础,指出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朝向预算的两个有效途径——“纳入预算”和“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是遵循良治的基本原则并融入预算过程的每个阶段——预算准备阶段、预算审查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总之,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准财政活动的妥善管理依赖良好的信息结构。本文在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并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对支持纳入预算的作用,最后指出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是在遵从良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为前提,以融入预算过程为路径来实现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基础。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管理与预算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结构化信息,尤其是未能建构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2)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依托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准财政活动的计量指标可以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报告应包括一些基础性规定材料和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材料,如报表设计、评估和审计、相关说明等。(3)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于良治基础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有利于确保法定授权、强化受托责任、提高透明度、增强预见性和公民参与,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良治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计量信息和预算报告是预算准备、预算审查的前提;指标的实时进度和执行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过程;预算评估和审计更是依赖于信息的质量,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预算管理也很重要。(4)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在于实现准财政活动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的无缝对接。将准财政活动融入预算准备和编制中;建立单独的准财政活动预算审查机制;对准财政活动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计。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1)由于国内对准财政活动关注度不足,对构建准财政活动结构化信息的研究更是空白,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可以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创建标准化计量(指标)和报告体系,以提供结构化集成的信息。(2)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管理的基础。良治基础的准财政活动管理高度依赖结构化的信息集成,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促进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机制的基础上,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3)预算是实现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工具。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在于纳入预算,纳入预算包括纳入预算过程和纳入预算报告。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脆弱性,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阐明了我国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纳入预算的运作流程。

李小中[8](2018)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巡视工作实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巡视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来,巡视领域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但从实践发展需要来看,巡视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目前的部分研究成果在路径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比较单一、缺少多元化,研究的结果存在趋同化,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都比较欠缺,特别是结合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是不足。本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在系统梳理巡视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视角,对巡视理论尝试作一些诠释。同时,尝试运用实证研究,利用搜集到的公开资料和案例,对巡视的实践价值,以及巡视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好地推动巡视制度完善和巡视工作创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反腐败工作标本兼治,作一些探索研究。从历史发展演进看,巡视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巡视与古代巡视虽然呈现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党内巡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萌芽发生,确立与推行,以及期间遭受挫折,为巡视制度的发展积累了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巡视工作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恢复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变得极为迫切。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派出巡视组。1996年到2002年为党内巡视初步展开时期。通过这段时间的巡视试点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之后,巡视工作制度框架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巡视的方式方法、监督的重点对象等。党的十七大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进程加速。《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巡视工作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十八届党中央在一届任期内首次实现巡视“全覆盖”。党的十九大和新修改的党章对巡视巡察制度作了强调和规定,巡视巡察具有了党内最高合法性。2018年,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全面展开,巡视工作开启新的航程。巡视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基本观点有: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是遏制腐败问题的重要治本之策。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还尝试从学理层面阐释党内巡视,一是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二是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三是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四是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五是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从功能分析角度看,当代巡视制度具有“政治体检”功能、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政治保障功能。党内巡视工作从发端到演进,从中央到地方,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在助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工作实践来看,巡视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实践范式,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制度机制日益完善,常规巡视工作流程逐渐清晰,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巡视触角向下延伸,巡视巡察“双剑合璧”效应不断显现。如同其他制度一样,巡视制度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巡视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工作闭环管理,真正推动巡视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中,要探索党内巡视与其他监督形式相衔接相结合的路径模式。一是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结合路径,包括基于权力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责任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利益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信息关联度的路径选择。二是基于实践层面的结合路径,包括巡视监督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巡视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巡视监督与执纪执法相结合,巡视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思维、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径、信息化公开化的手段,不断拓展巡视功能,探索与其他监督制度深度整合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精准发现问题、深入研判问题、联动解决问题、跟踪落实整改,形成巡视工作的完整闭环,最大化地释放巡视制度的红利,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陈凯麟[9](2018)在《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传统证券业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证券行业的迅速渗透与融合,使得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出现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灵活便捷的服务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也拓展了传统证券业务的深度与广度,缩短了人们在时空上的差距,减少信息了信息不对称性,并成为各证券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当然,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其风险的复杂性及扩散性也不容小觑,从近几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屡屡公布的关于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案例事件就可见一斑。互联网证券业务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这种特点使得证券公司无法再继续沿用传统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也无法再沿用现有对传统证券业务的监管模式对其进行监管。因此,互联网证券业务给证券监管机构以及证券公司自身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其风险管理研究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与殷切的希望。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通过文献综述梳理清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由于互联网证券业务属于快速发展的创新业务,其受传统证券的路径依赖,在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行业层面的监管政策、以及证券公司自身层面的风险防范措施问题也尤为突出。为避免上述问题,如何能有效地做好我国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也是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所在。然后,本研究通过介绍风险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证券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内容,对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下文的撰写做好理论铺垫;通过对比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各自的特点,阐明了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内涵、特征及其特殊性。通过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详述,重点介绍了互联网证券业务目前采用的COSO-ERM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随后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并揭示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互联网证券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问题与现状。其次,本研究就对我国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首先,通过对美国COSO内部控制理论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发布的一些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分析,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尝试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提炼,这也是本研究最核心及最关键的内容,本人从中提炼出了影响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六大关键影响因素。而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影响提出了十三项假设。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收集和整理,经信度与效度分析后剔除不适用的测度指标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十三项假设相关性检验。经过检验,相应变量及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满足要求,且假设条件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本研究中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均已全部找到并通过检验。随后,为研究六大关键影响因素是以何种方式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进行影响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模型进行了构建和检验,通过得出的回归系数来揭示关键影响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法,就关键影响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模型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实证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市场监管、风险管理理念、公司高层监督、技术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这六项因素组成了影响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公司高层监督、技术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这四项因素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起到直接的助推作用,而金融市场监管与风险管理理念这两项因素通过上述四项因素间接作用于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此外,本研究创新性地以互联网证券业务交易量为监控对象,根据交易量的异常情况来判断互联网证券业务是否需要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此构建了贝叶斯风险决策推断模型。同时,以无锡地区国联证券的互联网证券交易量为研究对象进行举例模拟分析,判断其交易量是否落在正常的变化区间内。如发现有异常的,应尽快查找相关风险原因,且应适当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控。最后,本研究认为应针对互联网证券业务来积极建立双维度风险预警系统;同时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证券公司自身层面提出了构建宏观风险管理立体框架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政策建议,并提出从高层管理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声誉手段等微观层面的措施建议来加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此外,通过先前的研究发现,技术管理控制为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就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构建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建议,以期能为之后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好指导效用。

张宇[10](2021)在《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教人育才受到重视,而规模不断扩张的高校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和复杂,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高校各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利逐渐变大,然而,面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合规性,不仅引发高校内部深思,也受到包括国家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全方位的关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审计的第一关,也逐步意识到单纯依赖财务收支,以“3E”为目标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审计工作的需求,也不利于问题的整改,所以,在新发展理念下,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亟待改善,需要创新和突破,积极的应对新变化和新要求,让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评价与时俱进。本文对国内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对SY高校二级学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参与,了解SY审计处的组织结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依据、审计流程等内容;通过向SY高校审计人员发放审计现状调查问卷,并结合我国新形势下相关办法规定,分析其开展二级学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探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影响,同时有针对性的阐述成因,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提出引入审计评价体系改善现状,实现审计的双重目标;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搜集了陕西省32所高校审计人员的建议,有效确定了30个评价指标,应用Matlab软件运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审计评价体系。最终,将该评价体系运用到SY高校D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以实施过程中问题为导向,为日后运用该体系提出几点保障措施,改善当前SY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以达到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层次目标。

二、建立五项制度 规范责任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五项制度 规范责任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ABC科研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医学科研项目
        二、科研经费
        三、科研项目绩效管理
        四、科研项目绩效审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绩效审计理论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
    第三节 理论分析
        一、审计主体及对象
        二、审计内容
        三、审计标准
        四、审计方法及程序
        五、审计结果及运用
第三章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和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医学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第二节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现状
        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问题分析
第四章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经济性原则
    第二节 指标设置
        一、指标初选
        二、指标筛选
        三、指标权重
    第三节 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确立
        二、指标体系的可信度
    第四节 评分体系
        一、评分体系的确立
        二、评分体系的运用
第五章 ABC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ABC科研项目概况
    第二节 ABC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与结果
        一、绩效审计过程
        二、绩效审计结果
    第三节 ABC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结果分析与运用
        一、审计结果分析
        二、审计结果运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问卷调查填表说明
    附件2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评分表
致谢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3)LH汽车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流程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绩效考核的概念
        2.1.2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KPI)
        2.1.3 360度考核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H汽车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3.1 客运站总体概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组织架构
    3.2 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的现状分析
    3.3 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3.3.1 中层管理人员工资构成
        3.3.2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3.3.3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存在问题分析
    4.1 LH汽车客运站绩效管理效果调查
        4.1.1 激励作用
        4.1.2 沟通作用
        4.1.3 评价作用
    4.2 存在问题分析
        4.2.1 考核目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不相匹配
        4.2.2 权重分配不科学
        4.2.3 考核周期不合理
        4.2.4 考核主体不全面
        4.2.5 结果运用不到位
        4.2.6 绩效考核重视不够、意识淡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方案
    5.1 优化绩效考核方案的原则与目标
        5.1.1 优化绩效考核方案的原则
        5.1.2 优化绩效考核方案的目标
    5.2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体系规划
        5.2.1 构建六大核心环节
        5.2.2 被考核人和考核人
        5.2.3 绩效考核方法的选取
        5.2.4 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原则
        5.2.5 关键绩效指标确立的五项指标
        5.2.6 关键绩效指标权重分配的确定
    5.3 中层管理人员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
        5.3.1 综合事务办主任考核指标
        5.3.2 财务管理办主任考核指标
        5.3.3 经营管理办主任考核指标
        5.3.4 站场管理办主任考核指标
        5.3.5 安全技术办主任考核指标
        5.3.6 修理厂厂长考核指标
    5.4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实施过程的优化管理
        5.4.1 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成绩等级划分优化
        5.4.2 完善绩效考核组织架构
        5.4.3 明确绩效考核主体
        5.4.4 确定绩效考核周期
        5.4.5 优化绩效考核流程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保障措施
    6.1 健全绩效考核系统
        6.1.1 人员调整
        6.1.2 人力资源开发
        6.1.3 培训教育
    6.2 构建绩效考核文化
    6.3 畅通沟通协调渠道
        6.3.1 推进面谈反馈改进
        6.3.2 优化沟通协调机制
    6.4 完善薪酬激励体系
    6.5 建设约束监管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
        1.2.2 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具备的优势
    1.3 拟解决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变革
    2.1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2.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定位
        2.1.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架构概述
    2.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变革
        2.2.1 现代内部审计的变革历程
        2.2.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变革目标
第三章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理论分析
    3.1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1.1 工程管理学科应用领域的扩展
        3.1.2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
        3.1.3 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
    3.2 内部审计项目的运维与管理
        3.2.1 内部审计项目的概述
        3.2.2 内部审计项目的运维
        3.2.3 内部审计项目的管理
    3.3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3.1 从学科历史的维度
        3.3.2 从哲学逻辑学的维度
        3.3.3 从理论研究的维度
        3.3.4 从实务操作的维度
第四章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案
    4.1 内部审计项目的流程及环节重组
        4.1.1 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设计缺陷的实例分析
        4.1.2 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的重组
    4.2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案构建
        4.2.1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节点
        4.2.2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
        4.2.3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方案的构建
第五章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案例——以邮储银行为例
    5.1 内部审计项目案例综述
        5.1.1 内部审计项目工作方案
        5.1.2 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方案
        5.1.3 审计程序及项目进度
        5.1.4 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结果
        5.1.5 内部审计项目成本管理
        5.1.6 内部审计项目未满足规定质量标准的简述
        5.1.7 内部审计项目未实现预期审计目的的简述
    5.2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1 项目前评估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2 项目管理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3 项目后评估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3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1 项目前评估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2 项目管理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3 项目后评估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4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困境的解决思路及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科研经费
        1.3.2 绩效审计
        1.3.3 平衡计分卡
        1.3.4 新时期
    1.4 文献回顾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法
        3.案例分析法
        4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理论与依据
    2.1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理论
        2.1.1 绩效审计项目管理
        2.1.2 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2.1.3 绩效指标体系
    2.2 绩效审计的政策依据
    2.3 国外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与经验
    2.4 我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现状和问题
        2.4.1 我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现状
        2.4.2 我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设计
    3.1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构建原则
    3.2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内容及指标体系
        3.2.1 绩效指标确定
        3.2.2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
        3.2.3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权重
        3.2.4 评分标准的确定
    3.3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程序与方法
        3.3.1 绩效审计程序
        3.3.2 绩效审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实证案例
    4.1 S研究院基本情况
    4.2 实施审计
        4.2.1 编制审计方案
        4.2.2 制订指标体系
    4.3 绩效审计结果
        4.3.1 基本评价
        4.3.2 经济性评价
        4.3.3 效率性评价
        4.3.4 效果性评价
    4.4 审计结果分析与建议
        4.4.1 审计结果分析
        4.4.2 审计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完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建议
    5.1 进一步树立科研诚信意识
    5.2 加强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
    5.3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5.4 进一步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5.5 广泛应用大数据审计手段
    5.6 加强科研资产的管理
    5.7 多举措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资料清单
附录2: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3:科研经费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公众满意度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
        1.1.2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法律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分类
        1.2.2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授权制度
        1.2.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变化
        1.2.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1.3 目的与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责任
        2.1.2 经济责任审计
        2.1.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1.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责任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人本管理理论
        2.2.4 权力制衡理论
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框架及效果分析
    3.1 审计模式效果理论分析框架
    3.2 现行审计模式的效果分析
        3.2.1 审计机关-集中模式
        3.2.2 审计机关-派驻模式
        3.2.3 审计机关-乡镇模式
        3.2.4 农经部门-集中模式
        3.2.5 农经部门-派驻模式
        3.2.6 农经部门-乡镇模式
    3.3 审计模式效果分析结论
        3.3.1 审计效果评价
        3.3.2 审计模式总结
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4.1 审计机关-集中模式:湖北省襄阳市
        4.1.1 开展背景
        4.1.2 审计模式确定
        4.1.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1.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2 审计机关-派驻模式:苏州市吴中区
        4.2.1 开展背景
        4.2.2 审计模式确定
        4.2.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2.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3 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山东省临沂市
        4.3.1 开展背景
        4.3.2 审计模式确定
        4.3.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3.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4 农经部门-集中模式:山西省平顺县
        4.4.1 开展背景
        4.4.2 审计模式确定
        4.4.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4.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5 农经部门-派驻模式:湖北省郧阳区
        4.5.1 开展背景
        4.5.2 审计模式确定
        4.5.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5.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6 农经部门-乡镇模式:福建省白塔乡
        4.6.1 开展背景
        4.6.2 审计模式确立
        4.6.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6.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7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的归纳总结
        4.7.1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初步评价
        4.7.2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比较分析
        4.7.3 实践模式效果总结
5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优化
    5.1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优化的要求
        5.1.1 强化党对审计组织体系的领导
        5.1.2 凸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审计内容侧重
        5.1.3 统筹审计资源完善现有审计模式
        5.1.4 配备独立的专职人员
    5.2 因地制宜优化现有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5.2.1 强化农经机构建设以提高农经部门主导模式的独立性
        5.2.2 逐步完成由农经部门主管到审计部门主管的转变
        5.2.3 建立审计成果运用与整改机制
        5.2.4 有序推进审计模式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准财政活动含义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的文献综述
        三、准财政活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四、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文献综述
        五、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公地悲剧”理论
        三、现代预算管理的理论
    第二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政府贷款担保
        二、税式支出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
    第四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准财政活动存在的必要性
        二、当前我国典型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
    第五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成因分析
        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一、准财政活动计量的内容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设计的具体要求
        三、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第二节 税式支出计量指标与成本估算
        一、我国税式支出的计量指标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
        三、我国税式支出成本的估算
    第三节 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一、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二、政府贷款担保预计成本计量的主要步骤
    第四节 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一、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依据
        二、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三、央行准财政活动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设计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成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含义与特征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作用
        三、准财政活动报告的编制者和使用者
    第二节 制式准财政活动报告的设计
        一、税式支出报告的设计
        二、政府贷款担保报告的设计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内容
    第三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标准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
    第一节 指向良治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一、确保法定授权
        二、强化受托责任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
        四、增强预见性
        五、加强公民参与
    第二节 指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一、预算准备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二、预算审查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三、预算执行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四、预算评估、审计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
    第一节 国外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一、西方国家税式支出管理概述
        二、西方国家或有债务管理概述
        三、西方国家央行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四、其它国家准财政活动概况
    第二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思路
        一、加强准财政活动立法,以法律约束政府的准财政活动
        二、建立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机制
        三、将良治的基本原则融入准财政活动预算过程
        四、建立配套的准财政活动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五、探索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有效路径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
        一、预算准备阶段的改革
        二、预算审查阶段的改革
        三、预算执行阶段的改革
        四、预算控制、评估和审计阶段的改革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与缘起
        1.1.1 巡视制度问题
        1.1.2 党内巡视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学方法研究
        1.2.2 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
        1.2.3 巡视制度的实证研究
        1.2.4. 与巡视关联的反腐败国际比较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与局限
        1.3.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1 研究方法
        1.3.1.2 思路结构
        1.3.2 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党内巡视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发展
        2.1.1 建党初期党内巡视的萌芽发生
        2.1.2 党内巡视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确立与推行
        2.1.3 抗战时期的党内巡视工作
        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
    2.2 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巡视工作的探索发展
        2.2.1 弱化时期:1949年—1978年
        2.2.2 新探索实践时期:1978年—2002年
        2.2.3 逐步规范时期:2002年之后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加速
        2.3.1 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2.3.2 巡视工作条例的创新完善
        2.3.3 党的十九大开启巡视工作新航程
第三章 党内巡视的官方阐释和学理分析
    3.1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
        3.1.1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3.1.2 巡视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
        3.1.3 巡视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
        3.1.4 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治本之策
        3.1.5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意义
    3.2 党内巡视的几种学理分析
        3.2.1 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3.2.2 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
        3.2.3 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
        3.2.4 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
        3.2.5 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巡视功能分析
    4.1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提出和时代内涵
        4.1.1 “从严治党”向“全面从严治党”的迈进
        4.1.2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理念的发展
    4.2 当代巡视制度的功能分析
        4.2.1 “政治体检”功能
        4.2.2 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
        4.2.3 政治保障功能
    4.3 大数据分析视角下的巡视功能
        4.3.1 巡视工作舆情关注度分析
        4.3.2 舆情关注度与巡视功能的正相关
        4.3.3 引导群众理性参与巡视工作
第五章 巡视工作的实践范式和地方探索
    5.1 常规巡视工作流程解析
    5.2 巡视机构和巡视队伍结构
        5.2.1 巡视领导体制
        5.2.2 巡视组
    5.3 巡视工作方法机制
    5.4 巡视工作配套制度保障
        5.4.1 巡视工作中长期规划
        5.4.2 工作规程和流程再造
        5.4.3 “三个不固定”制度
        5.4.4 巡视整改落实制度
    5.5 巡视实践中的“热词”
        5.5.1 巡视“热词”清单
        5.5.2 巡视“热词”背后的问题透视
        5.5.2.1 问题清单中的存量事物
        5.5.2.2 存量问题的“新变异”
        5.5.2.3 问题清单中的新类型
    5.6 市县巡察工作实践:巡视触角的延伸
        5.6.1 巡察是巡视体系的制度化补充
        5.6.2 巡察工作成效的现状分析
        5.6.3 巡视巡察“双剑合璧”
    5.7 江苏巡视实践探索
        5.7.1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5.7.2 坚守政治巡视定位
        5.7.3 细化配套制度规定
        5.7.4 用好巡视工作报告
第六章 巡视制度面临的形势和创新完善的路径探析
    6.1 巡视制度面临的内外环境
        6.1.1 政治文化环境
        6.1.2 信息网络环境
    6.2 巡视制度执行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6.2.1 制度设计层面
        6.2.2 巡视专业化方面
        6.2.3 巡视目标和对象方面
        6.2.4 巡视人员监督方面
        6.2.5 巡视信息沟通机制方面
        6.2.6 巡视成果运用转化方面
    6.3 客观评价巡视制度价值
        6.3.1 从时效的角度来看
        6.3.2 从权力监督的角度来看
        6.3.3 从实践功能的角度来看
    6.4 闭环理念与巡视工作优化路径
        6.4.1 闭环理念
        6.4.2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优化路径
        6.4.3 基于实践层面的优化路径
        6.4.3.1 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
        6.4.3.2. 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
        6.4.3.3 与执纪执法监督相结合
        6.4.3.4 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风险的要素
        2.1.3 风险管理的定义
        2.1.4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2.1.5 风险评估的原理与主要方法
        2.1.6 证券公司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与风险评估方法
    2.2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
        2.2.1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定义、分类
        2.2.2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2.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
        2.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的定义
        2.3.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分类
        2.3.3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相比的新特点
        2.3.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2.4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模式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权威机构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框架
        3.1.1 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关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
        3.1.2 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内部控制框架
        3.1.3 中国证券业协会(SAC)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3.1.4 基于ICOSO、COSO与SAC提炼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框架
    3.2 国外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经验
        3.2.1 国外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3.2.2 国外证券公司监管环境
    3.3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3.1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现状
        3.3.2 国家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相关的法律规范发布情况
        3.3.3 行业监管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监管现状
        3.3.4 证券公司自身层面对互联网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3.3.5 我国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4.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区别
        4.1.1 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特征
        4.1.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特征
        4.1.3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的特点不同
        4.1.4 互联网证券业务与传统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不同
    4.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架构分析
        4.2.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识别
        4.2.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计量
        4.2.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控制
        4.2.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监测
        4.2.5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
        4.2.6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文化
    4.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
        4.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
        4.3.2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内容的识别
        4.3.3 基于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规范文件的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5.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机理模型构建
        5.1.1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的释义
        5.1.2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假设条件提出
        5.1.3 互联网证券业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2 量表的设计
        5.2.1 金融市场监管测度量表
        5.2.2 风险管理理念测度最表
        5.2.3 互联网证券业务公司高层监督测度量表
        5.2.4 互联网证券业务技术管理控制测度量表
        5.2.5 互联网证券业务法律风险管理测度量表
        5.2.6 互联网证券业务声誉风险管理测度量表
        5.2.7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识别测度量表
        5.2.8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计量测度量表
        5.2.9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控制测度量表
        5.2.10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监测测度量表
        5.2.1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测度量表
        5.2.1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文化测度量表
    5.3 问卷的设计
        5.3.1 问卷内容设计
        5.3.2 问卷预试与调整
    5.4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5.4.1 信度分析法
        5.4.2 效度分析法
        5.4.3 相关分析法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5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实证检验
    6.1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6.1.1 样本抽样对象及方法
        6.1.2 调研的实施
        6.1.3 问卷的回收和确认
    6.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量表检验
        6.2.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信度分析
        6.2.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效度分析
    6.3 研究变量基本情况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6.3.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动力源整体描述
        6.3.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变量整体描述
        6.3.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变量整体描述
        6.3.4 互联网证券业务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6.4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6.4.2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5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线性回归模型检验
        6.5.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6.5.2 JRJG&FXLN线性回归模型
        6.5.3 JRJG&FXLN&KIF线性回归模型
        6.5.4 JRJG&FXLN&KIF&RM线性回归模型
        6.5.5 线性回归模型变量关系讨论
    6.6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检验总结
        6.6.1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各量表题项说明
        6.6.2 主要研究变量具体情况描述
        6.6.3 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受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
    6.7 基于贝叶斯决策推断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
        6.7.1 贝叶斯决策的理论原理
        6.7.2 贝叶斯决策风险推断模型
        6.7.3 贝叶斯决策风险预警实际举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7.1 构建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体系
        7.1.1 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情况
        7.1.2 建立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预警体系
    7.2 构建宏观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立体框架
        7.2.1 国家层面政策措施
        7.2.2 行业层面政策措施
        7.2.3 证券公司自身层面措施
    7.3 运用微观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手段
        7.3.1 基于高管层管理手段的管理
        7.3.2 基于技术手段的管理
        7.3.3 基于法律手段的管理
        7.3.4 基于声誉手段的管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二: 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三: 抽样范围与抽样对象情况统计
致谢

(10)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责任审计
        2.1.2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2.1.3 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2.2 相关理论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内部控制理论
        2.2.3 信息传递理论
        2.2.4 层次分析法概况
第三章 SY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1.1 SY高校概况
        3.1.2 SY高校审计工作组织机构概况
        3.1.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依据
        3.1.4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3.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3.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成因
    3.4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4.1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4.2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第四章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1.1 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确认原则
        4.1.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确认
        4.1.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解释
    4.2 确认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确认指标权重
        4.2.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分值标准
第五章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效果分析
    5.1 SY高校D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运用
        5.1.1 SY高校D院基本情况
        5.1.2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依据
        5.1.3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
    5.2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
    5.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表——有关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调研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表——有关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3 民主评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建立五项制度 规范责任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ABC科研项目为例[D]. 杜娜.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LH汽车客运站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 刘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D]. 李煜.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新时期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研究[D]. 陈丹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D]. 赵鋆娜.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7]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D]. 赵瑞芬.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D]. 李小中. 南京大学, 2018(06)
  • [9]我国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陈凯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D]. 张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建立五项制度规范责任审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