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桉树生长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四川大桉树生长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一、四川省巨桉生长状况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梦,周扬,张健[1](2021)在《四川省不同立地类型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认为生态化学计量是认识植物与环境间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渠道,受不同立地因子调控.为揭示不同立地和龄组对巨桉叶C、N、P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并从化学计量角度筛选适宜巨桉人工林培育的优良立地类型,在四川省巨桉主要引种区选择了77个标准样地采集叶片分析其C、N、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样地可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6个亚组,17个立地类型.四川省巨桉叶C、N和P含量分别为507.44±23.14、11.08±0.68和1.41±0.13 g/kg;C:N、C:P和N:P分别为46.05±4.66、363.38±43.08和7.88±0.34.立地类型和龄组是巨桉叶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各龄组叶C、N、P含量及C:N、C:P在不同立地类型间差异显着.同一龄组内,C含量和C:N、C:P在丘陵小区、黄壤组、坡顶台地和坡下部亚组及厚土层类型中分别高于平原小区、紫色土组、坡中上部亚组和中、薄土层类型,N、P含量反之.巨桉生长主要受N限制,且幼龄林和中龄林更严重,近熟林阶段有所缓解.综上,为提升巨桉叶C存储能力和N、P利用效率,可以"丘陵、黄壤、坡顶台地或坡下部、中等至深厚肥沃土层"立地条件为组合进行人工林培育,自幼龄林开始施N肥或引入豆科植物混交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图3表6参38)

宋思梦[2](2019)在《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文中提出生态化学计量是认识植物体化学元素相对比例关系及其在生态过程中随生物/非生物因子共变耦合规律的关键途径,可为人工林经营培育中制定不同层次资源“需求-供应”状况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数据基础。为了解四川盆地人工林C、N、P计量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以该区域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四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其主要栽培区内共选择288个标准样地进行调查采样,分别测定不同龄组及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树种叶片C、N、P含量,并计算其C:N、C:P和N:P化学计量特征值。结果表明:1)四种主要人工林(巨桉、柏木、马尾松和杉木)平均TC、TN、TP分别为(529.30±21.52)g kg-1、(10.05±0.77)g kg-1、(1.08±0.21)g kg-1,C:N、C:P、N:P分别为53.31±5.81、509.29±106.92、9.51±1.58。从大尺度地理格局来看,研究区内人工林整体呈现“N、P相对稀缺”的养分格局,而N元素可能更容易成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限制性养分。四种人工林在盆中(N:P为9.73±2.22)、盆南(N:P为9.09±1.27)、盆北(N:P为9.88±0.42)、盆西(N:P为9.54±1.79)均受N限制且盆南最严重;在平原(N:P为7.75±0.25)和丘陵(N:P为9.53±0.54)均受N限制且平原最严重,山地(N:P为10.01±0.83)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在紫色土(N:P为9.37±1.42)和黄壤(N:P为9.15±1.66)中均受N限制。2)四种主要人工林TC、TN、TP及其计量比分布总体受到物种、立地、龄组及其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p<0.05),植物养分分布特征具有物种差异性、立地差异性和龄组差异性。不同人工林相比较,巨桉和杉木在各立地类型中均主要受N限制(N:P分别为7.88±0.34、9.23±0.35);柏木在盆北区域(N:P为10.04±0.26)和山地地貌(N:P为10.04±0.24)中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其余各立地内均受N限制严重(N:P为9.65±0.46);马尾松除在盆北区域(N:P为9.77±0.12)内受N限制,其余各立地内均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N:P为10.92±1.30)。3)立地类型显着影响不同龄组主要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同一龄组内,巨桉所有立地类型均为N、P相对稀缺且受N限制更严重。柏木最佳立地类型Cf-Ⅱ1.11、Cf-Ⅱ21与Cf-Ⅰ1.12中N、P相对不足,生长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部分生长受N限制,部分生长受N、P共同限制或不受限制;较差立地类型Cf-Ⅰ2.21、Cf-Ⅰ1.31与Cf-Ⅰ2.31中N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严重。马尾松最佳立地类型Pm-Ⅰ11、Pm-Ⅰ12、Pm-Ⅰ13、Pm-Ⅰ21、Pm-Ⅱ1.11、Pm-Ⅱ1.21与Pm-Ⅱ1.22和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或P限制;较差立地类型Pm-Ⅱ1.42、Pm-Ⅱ2.11与Pm-Ⅱ2.21中N相对稀缺,生长受N限制严重。杉木最佳立地类型Cl-Ⅱ1.12、Cl-Ⅱ1.21、Cl-Ⅱ1.22与Cl-Ⅱ1.23和一般立地类型中N、P相对稀缺;较差立地类型Cl-Ⅰ11、Cl-Ⅰ12、Cl-Ⅰ13、Cl-Ⅰ21、Cl-Ⅰ22、Cl-Ⅰ23、Cl-Ⅱ2.11与Cl-Ⅱ2.13中N相对稀缺,所有立地中杉木生长均受N限制严重。4)龄组显着影响不同立地类型主要人工林C、N、P计量特征。同一立地内,巨桉、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随龄组增加,各自TC、C:N、C:P及N:P先降后升,TN、TP先升后降,柏木人工林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四种主要人工林生长过程受N限制严重(N:P为8.91±1.23),生长后期有所缓解,而马尾松在成熟林阶段转为受P的限制(N:P为16.45±0.56)。结合以上基础数据可从化学计量角度建立高效、简明、合理的养分诊断指标体系,以期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立地类型下针对性补充限制性养分元素的供应状况,平衡与调节植物C、N、P计量特征分布格局。同时,可在四种人工林幼龄林阶段施N肥或引入固N植物,在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后期施用P肥来科学培育。研究结果对了解我省主要人工林C、N、P养分分布格局,指导其生产实际与可持续经营,构建稳定与健康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杜埕榕[3](2019)在《四川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桉树(Eucalyptus)作为世界上三大人工林树种之一,具有速生丰产、耐贫瘠和用途广泛等优势,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然而,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发展,其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各种问题也随着凸显。如何提出合理的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则成为现如今桉树人工林研究的重心。目前,国内外对于桉树人工林森林质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定量指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桉树人工林森林质量的综合研究尚无同一定论,因此,针对桉树人工林森林质量评价的综合性研究很有必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林分质量指数”的概念,林分质量指数是用来反映不同林分类型其林分质量评价差异的综合性指标。林分质量指数取值在[0,1]之间,取值越大,表明该林地林分质量越好。选取四川省乐山市的巨尾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乐山市的14296块巨尾桉人工林小班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筛选出共15个评价指标:龄组、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石砾含量、坡度、坡向、海拔、森林可及度、群落结构完整度、优势树种组成比例、森林健康程度,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森林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提取出3个公共因子,将其归纳为林分生长状况、林地质量、林分稳定性,构成林分质量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采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赋予权重;通过综合评分法求取每一块巨尾桉人工林小班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值,即“林分质量指数”;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四川乐山巨尾桉人工林进行林分质量分级,将其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中的林地小班采取不同经营改造措施,达到调整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森林质量,以达到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巨尾桉人工林的林分质量均不高,森林小班林分质量为良以上等级的数量极少。在影响四川省乐山市巨尾桉人工用材林林分质量评价的因素中,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力大于林地质量和林分稳定性。根据林分质量指数值的统计结果,运用林分质量指数对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进行分级,分级结果为:[0.1172,0.1999]之间为劣等,[0.2000,0.3999]之间为差等,[0.4000,0.5999]之间为中等,[0.6000,0.7999]之间为良等,[0.8000,0.8459]之间为优等。基于林分质量综合评价值的统计结果,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森林质量为劣等的森林小班数量为2136个,占巨尾桉人工林林地总数的14.96%;森林质量差等的森林小班有8767个,占巨尾桉人工林林地总数的61.32%;森林质量中等的森林小班有2419个,占巨尾桉人工林林地总数的16.92%;森林质量良等的森林小班有716个,占巨尾桉人工林林地总数的5%;而森林质量为优等的森林小班仅有258个,占巨尾桉人工林林地总数的1.8%。评定结果反映的林分质量优劣情况与研究区森林资源的真实状况相一致,同时又符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要求,可为四川省乐山市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由于林分质量指数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指标都是林分调查中的一般的内容,通过小班实测和样地调查,容易获取数据,同时也便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取值范围,由此,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以用于四川其他地区人工用材林质量评价。

王春子[4](2018)在《巨桉水溶酚类化感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桉树人工林面积达450万hm2。桉树人工林在为人类提供林木产品、减缓大气CO2浓度等方面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化感作用备受争议。桉树人工林化感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桉树化感作用主要关注对受体植物的生理作用研究,缺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桉树化感物质鉴定还不系统;同时以往研究多以某一年龄桉树为研究对象,这不利于全面揭示桉树化感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省丹棱县2年、4年、6年、8年、10年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UPLC-MS鉴定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酚酸和黄酮),分析这些物质与随年龄增长的环境因子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外源添加酚类物质,研究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四川巨桉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UPLC-MS在巨桉凋落物、根及根际土壤中鉴定得到17种水溶性酚类物质。其中,酚酸类物质7种:2-O-阿魏酸-羟基柠檬酸(2-O-Feruloyl hydroxycitric acid)、6-甲基水杨酸(6-Methylsalicyl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鞣花酸(Ellagic acid)、羟基苯基乳酸(Hydroxyphenyllactic acid)、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10种黄酮类物质:白杨素(Chrys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圣草苷(Eriodictin)、安哥拉素(Angoletin)、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苏木黄酮二甲醚(Sappanone A dimethyl ether)、大黄素(Emodin)、槲皮素(Quercetin)、Tetrangulol和二甲醚鹰嘴豆芽素(Biochanin A dimethyl ether)。多数水溶性酚类物质在凋落物和根中含量高于根际土壤。此外,多数酚类物质在根际土壤中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6、8、10年生巨桉凋落物中含量较高,在2、4年生巨桉根中含量较高。(2)与弃耕土壤相比,土壤含水量在2-6年生巨桉林地内显着升高,土壤pH在4-8年生巨桉林地内显着降低;土壤养分(土壤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在2年、4年生巨桉土壤中较低,而在6-10年生巨桉土壤中显着升高,巨桉造林后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升高。与弃耕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巨桉造林后显着升高,且在6年生巨桉林内达到最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2年生巨桉土壤中显着升高,且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着降低。与弃耕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在不同林龄巨桉土壤中增强,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巨桉土壤中增强,而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2年生巨桉土壤中增强,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8-10年生巨桉土壤中显着降低。(3)土壤细菌总数在不同林龄巨桉土壤和弃耕土壤中不存在显着差异。4年生巨桉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而在6-10年生巨桉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显着降低。2年和6年生巨桉土壤、4年生巨桉和弃耕土壤、8年和10年生巨桉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分别相近。各林龄巨桉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在门、纲、属的分类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Gemm-1、Gemmatimonadetes、Betaproteobacteria和[Pedosphaerae]为4年生巨桉土壤及弃耕土壤的主要菌群;Gammaproteobacteria、DA052、Ktedonobacteria、ABS-6为2年和6年生巨桉主要菌群;Alphaproteobacteria、Clostridia、TM1为8年和10年生巨桉土壤主要菌群。Beta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Pedosphaerae]和Gemm-1相对丰度与多数土壤养分及生物及生化(亚硝酸还原酶除外)特性负相关;Ktedonobacteria、ABS-6、DA052、Gamm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与土壤含水量、亚硝酸还原酶含量正相关,与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呈负相关;而Alphaproteobacteria、TM1、Clostridia相对丰度与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亚硝酸还原酶含量负相关。酚类化感物质含量和随林龄增长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间具有显着相关性。(4)水溶性酚类物质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呼吸速率及亚硝酸还原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土壤含水量、pH、全磷、可溶性有机碳、亚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总体来看,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普遍强于黄酮类物质;6-甲基水杨酸、没食子酸及表儿茶素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化感作用较强,而羟基苯基乳酸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化感作用较弱,其余酚类化感物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均存在一定化感作用但不强烈。(5)酚酸类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化感作用强于黄酮类物质。其中,6-甲基水杨酸和没食子酸对土壤细菌总数存在促进作用;6-甲基水杨酸C1浓度、没食子酸C4浓度、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而水杨酸、鞣花酸及大黄素C1浓度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具有抑制作用。除4-羟基苯甲酸外,酚酸类物质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影响显着,而多数黄酮类物质(大黄素除外)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影响较小。没食子酸、水杨酸、鞣花酸对不同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影响较大,没食子酸对unidentifiedActinobacteria、Ktedonobacteria等相对丰度具有促进作用,对Subgroup2、unidentifiedAcidobacteria(C1浓度)和Alphaproteobacteria等相对丰度具有抑制作用;水杨酸对Betaproteobacteria(C1浓度)的相对丰度具有促进作用,对Subgroup2的相对丰度具有抑制作用;鞣花酸对unidentified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具有促进作用,对Subgroup2、unidentifiedAcid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等相对丰度在C1浓度处理中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多数酚类物质对Be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酚酸的促进作用强于黄酮类物质;多数酚类物质对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具有抑制作用。此外,Alph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没食子酸、鞣花酸、白杨素)、硝态氮含量(苏木黄酮二甲醚除外)正相关;在白杨素、苏木黄酮二甲醚处理中与蔗糖酶活性正相关,但在没食子酸、水杨酸、鞣花酸处理中与蔗糖酶活性负相关;其与Be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负相关(大黄素除外)。Be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在羟基苯基乳酸、没食子酸、白杨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处理中正相关,与硝态氮、铵态氮在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处理中含量负相关;Betaproteobacteria在多数酚酸(没食子酸、鞣花酸除外)、白杨素、苏木黄酮二甲醚和表儿茶素处理的土壤中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与硝态氮(除水杨酸、白杨素处理外)、铵态氮(除羟基苯基乳酸、没食子酸、水杨酸、白杨素处理外)含量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在4-羟基苯甲酸、6-甲基水杨酸、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处理中)正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6-甲基水杨酸、鞣花酸、白杨素、大黄素、苏木黄酮二甲醚、表儿茶素处理中)、土壤含水量(在6-甲基水杨酸、没食子酸、鞣花酸、槲皮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处理中)负相关。综上,随着林龄增长巨桉水溶酚类化感物质含量在林内及土壤环境因子作用下显着变化;外源添加酚类化感物质显着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和生物及生化特性,其中6-甲基水杨酸、没食子酸、水杨酸、鞣花酸、表儿茶素是巨桉人工林主要水溶酚类化感作用物质,为揭示巨桉人工林化感作用特征及巨桉人工林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林[5](2018)在《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天然林资源以每年1145万hm2的速度消失,全世界森林总量急剧减少。因而,发展人工林已成为减缓木材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种巨桉成功之后,巨桉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栽植巨桉,栽植地域出现了土壤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已成为阻碍巨桉人工林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川省青神县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6a生Ⅰ、Ⅱ和Ⅲ代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时序研究法(空间换时间),研究巨桉连栽对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揭示连续栽植巨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10-20cm土层。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明显下降,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真菌总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总量在0-10cm土层中逐代降低,差异也不显着;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2)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大于10-20cm土层。随连栽代次增加,MBC和MBN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均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C/N波动范围分别介于9.3910.64和9.9512.26之间,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量C/N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巨桉连栽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真菌占据优势和土壤供肥能力较弱。(3)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大于10-20cm土层。(4)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脲酶活性在0-1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在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在0-10cm土层过氧化物酶活性逐代减少但差异不显着。(5)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由于巨桉是速生树种,生长快,长期单一种植,造成土壤酸化;林内凋落物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从而导致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降低。因此,在巨桉连栽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施肥、保留采伐乘余物、营建混交林等经营措施,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巨桉人工林生产力。

谭靖星[6](2018)在《连栽对青神县巨桉人工林有机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巨桉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大面积长时间的栽种巨桉,栽种地区面临着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多代连栽巨桉林表现得更为突出。土壤有机碳是林地生产力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指标,研究巨桉连栽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对于巨桉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代次(一代林、二代林和三代林)6 a生巨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对巨桉人工林植被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碳(易氧化碳、颗粒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稳定态碳含量的影响,为揭示巨桉连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进而为巨桉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一代、二代和三代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分别介于0.4570.504g·g-1、0.4470.490g·g-1和0.4530.481g·g-1之间,不同代次间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同代次巨桉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同一器官碳含量都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一代林>二代林>三代林。这表明连栽对巨桉林乔木层碳含量影响小,对林下植被碳含量影响较大。(2)一代、二代和三代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介于7.36215.466g·kg-1、7.01812.352g·kg-1和6.91811.041g·kg-1之间,各代次巨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连栽代次的增加,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显着下降的趋势;2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这表明土壤有机碳随连栽代次增加而降低,但主要表现在表层土(020cm)。(3)不同连栽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活性碳(易氧化碳、颗粒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稳定态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010cm和1020cm土层各活性碳含量随连栽代次增加明显下降,20cm以下土层各活性碳含量也呈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连栽后土壤稳定态碳含量无明显变化。这表明,连栽只影响了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部分,且主要体现在表土层(020cm)。(4)不同连栽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各代巨桉林土壤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碳含量随连栽代次的增加而降低,主要表现在表层土(020cm)。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表现为一代林(0.242)>二代林(0.215)>三代林(0.202)。表明连栽后巨桉人工林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差。(5)相关性分析表明,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各活性碳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0.622<r<0.699,p<0.01);各活性有机碳俩俩之间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0.888<r<0.952,p<0.01)。综上所述,连栽导致了青神县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巨按的快速生长,消耗了大量土壤养分和水分,在生长过程中又未及时施肥;长期单一种植巨桉导致土壤酸化,以及在采伐时采用全树利用等原因造成林下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减少。因此,在巨桉连栽过程中,应保护林下植被和凋落物,保留采伐剩余物,同时在其生长旺盛期加强抚育培肥措施,以维持林地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巨桉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黄振,张俊,陈炙,王丽华,郭洪英[7](2018)在《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文中指出大花序桉是优良的珍稀用材树种,其木材品质与黄花梨相当。通过论述大花序桉在我国南方各省的遗传育种进程,包括引种试验、耐寒性研究、木材材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阻碍大花序桉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今后大花序桉遗传育种的发展方向。

赵燕波,纪托未,张丹桔,张健[8](2015)在《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文中指出比较3年半生的红椿、台湾桤木、檫木与巨桉混交的混交林和巨桉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红椿、台湾桤木和巨桉混交都有助于减缓土壤的酸化.檫木与巨桉混交能显着改善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状况,檫木与巨桉混交也能显着增加土壤的全C、N、P、K含量,分别增加了64.7%、41.9%、28.6%、7.7%.台湾桤木与巨桉混交也能显着增加土壤的全C、N、P含量,分别增加了15.2%、27.9%、47.6%.3种混交林土壤水解N都显着低于巨桉纯林,有效P都显着高于巨桉纯林,只有台湾桤木与巨桉混交能显着增加土壤速效K含量,其他两种混交林土壤速效K较纯林显着降低.巨桉红椿混交林凋落物枝、叶现存量都显着高于巨桉纯林,巨桉檫木混交林凋落叶量、凋落物总量略低于巨桉纯林,分别降低了9.8%、9.3%.巨桉台湾桤木混交林凋落物枝、叶现存量都显着低于巨桉纯林.3种混交林凋落物中C元素含量都显着低于巨桉纯林,N元素含量都显着高于巨桉纯林,台湾桤木与巨桉混交能显着增加凋落物中P元素含量,檫木与巨桉混交能显着增加凋落物中K元素的含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此类混交模式下为巨桉选择混交树种,檫木相对最优,台湾桤木次之,红椿则不宜.

吴志文[9](2014)在《广元市桉树的分布与生长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观察调查广元市桉树的种类、分布与生长情况及产业化利用状况。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种植的大叶桉、小叶桉、细叶桉等在1976年发生历史上-8℃严重低温,而大部份冻死后的幸存者及后来种植的桉树在海拔450 m600 m范围生长,胸径可达20 cm50 cm。在广元大叶桉较小叶桉受冻害及风灾的影响大。2007年以来引种试验的尾叶桉等生长受冻害的影响。由于冻寒和风灾的双重作用。建议,探索桉树不耐寒机理,可进一步开展选育或引种适宜广元种植的耐寒、抗风、速生桉树品种试验,如北种南移,甘肃文县、陕西阳平关的桉树品种在广元试验种植,或高海拔低移;可在广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种植适宜的桉树品种;研究和推广受冻害和风灾桉树的科学营林技术措施。

蒋俊明[10](2013)在《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根据山丘区地形、地貌及社会经济特点,以各立地钉螺密度调查和生境因子测试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山丘型疫区钉螺分布规律及生态位属性;采用室内实验法检测了四川疫区13种植物材料的灭螺效果;通过对比法研究了抑螺防病林替代钉螺适宜草本群落后,各生境因子的变化,探讨山丘型疫区植物抑制钉螺的机理,为目前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提供相关树种选择、优化模式和结构配置的技术。研究的主要结果:(1)山丘地区各台地和各生境类型均有钉螺分布,但重点分布于沟边、田边、林缘等水陆交错带,具点状和线状分布特征。钉螺密度(只/0.11m2))大小排序:水田(7.32)>沟渠(6.25)>荒草坡(5.71)>河滩(3.62)>旱地(1.29)>林地(0.12)。(2)钉螺适宜的草本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4~14、盖度为70%~90%、高度为20-~50cm;适宜的土壤湿度在毛管含水量附近,具体范围因土壤类型和结构各异;适宜温度介于15~30℃,电导率介于60~120mS/m。(3)连接性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苔草、金星蕨、凤尾蕨等对钉螺具有排斥作用,而葎草、碎米荠、五朵云、拉拉藤、通泉草、水金凤等对钉螺具有庇护作用的植物可作为钉螺指示种。(4)桉树成林后,林下植被种类稀少,仅存一些禾本科草本和蕨类植物,慈竹林郁闭后,地面几乎没有任何草本存在,据此推断草本层的消失是森林发挥抑螺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5)林内空气湿度与草丛内差异较大,在晴天中午(14:00时)竹林内空气湿度为43.30%,而草丛内仍维持在60.30%以上,即成林后,草本层的消失,使钉螺暴露于干燥环境中;使之失去适宜的生存条件,这或是钉螺适宜于草丛内的原因之一;仅从数量上看,成林后,林木对温度、光照直接作用不明显,但间接影响(即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后,乔木层通过减弱林内光强和光质,进而影响钉螺所依存的草本群落)是调节草本群落组成、盖度等实现。(6)造林后,桉树和竹林自身固水量可达32.65-178.51T/hm2,丰产培育的竹林每年因采伐带出系统的水分量可达24.9T/hm2,约占年降雨量的0.25%左右;林冠截留量占降雨量11%~40%;林木蒸腾耗水量较原有草滩至少增加了20%~40%;加之造林后对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减少了地表的积水,据此计算:进入林地的水分数量较草滩(荒草地)少30%或更多;实测结果也证明竹林地表层土壤水分)较对照(滩地)低4.08%~11.57%;加之草滩变为林地后,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进而改善表土的入渗能力,使表层水分更易向深层土壤转移,减少了地表积水面积,进而降低地表水分储量,达到压缩了钉螺适宜空间的目的。(7)随林分郁闭度地增加,地表逐年被树叶、树枝、竹叶等枯落物覆盖,最终替代了原有的草本层,枯落物及其分解产物不仅抑制草本萌发与生长,同时也对钉螺的运动、取食、所需的光照等产生负面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枯落物覆盖下的钉螺壳色较淡、部分呈变白,死螺数量增加。(8)据LC50值的大小分组,桉树叶、臭椿叶、香樟叶归为剧毒组,其值小于0.1ppm;核桃叶、香根草根、桔叶为强毒组,LC50值介于0.2~1.0ppm之间;香根草叶、苦楝、花椒叶、夹竹桃叶、桔皮为毒性组,值介于1.0~5.0ppm之间,枫杨和生姜枝有毒组,值介于10.0~20.0ppm之间。主要创新点:(1)论证了指示植物作为钉螺生境识别和评价指标合理性和科学性。(2)桉树、臭椿、香根草等优良植物材料的筛选,为植物灭螺剂的研制提供了最具潜力的素材;(3)首次揭示了山丘型疫区林木的控螺机制。

二、四川省巨桉生长状况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巨桉生长状况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不同立地类型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2 样地设置及野外调查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立地类型划分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巨桉人工林立地分类
    2.2 巨桉人工林C、N、P含量特征
    2.3 巨桉人工林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2.4 各环境因子对巨桉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对贡献(PCA)
3 讨论
    3.1 立地对巨桉人工林C、N、P含量的影响
    3.2 立地对巨桉人工林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3 龄组对巨桉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结论

(2)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四川省人工林概况
        1.1.1 主要人工林发展现状
        1.1.2 主要人工林存在问题
    1.2 树种龄组划分
    1.3 立地类型研究
    1.4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1.4.1 人工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1.4.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立地因子间的关系
        1.4.3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树种龄组间的关系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与野外调查
        3.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3 立地类型划分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 四种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值分布特征
    4.2 不同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值差异比较
    4.3 四种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及PCA分析
        4.3.1 巨桉人工林
        4.3.2 柏木人工林
        4.3.3 马尾松人工林
        4.3.4 杉木人工林
5 讨论
    5.1 四川四种人工林C、N、P含量及比值宏观分布格局
    5.2 不同人工林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种间差异
    5.3 立地对四种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4 龄组对四种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四川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1.3.1 桉树人工林的研究进展
        1.3.2 林分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林分质量指数的定义
        1.5.2 林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5.3 林分质量指数体系的应用
        1.5.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2 森林资源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实地调查法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3 指标层次结构的建立
        3.2.4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2.5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2.6 林分质量指数与林分质量分级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林分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林分质量指数的构建
        4.2.1 林分质量指数的定义
        4.2.2 构建林分质量指数评价体系
        4.2.3 林分质量指数的计算
        4.2.4 林分质量状况等级的划分
    4.3 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评价
        4.3.1 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指数计算
        4.3.2 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分级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构建林分质量指数的指标重要程度专家征询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巨桉水溶酚类化感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化感物质的种类
    2.2 化感物质的释放
    2.3 化感物质的活性影响因素
        2.3.1 生物因子
        2.3.2 非生物因子
        2.3.3 生物体内部因素
    2.4 水溶性酚类化感物质
    2.5 水溶性酚类化感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6 水溶性酚类化感物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2.7 桉树化感作用研究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研究区概况
    3.5 研究方法
        3.5.1 样地设置
        3.5.2 样品采集
        3.5.3 实验方法
        3.5.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鉴定
    4.2 巨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
    4.3 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4.3.1 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Alpha多样性
        4.3.2 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
        4.3.3 巨桉人工林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
    4.4 外源添加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4.1 外源添加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特征的影响
        4.4.2 外源添加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4.4.3 外源添加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作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关性
5 讨论
    5.1 巨桉人工林水溶性酚类物质组成特征
    5.2 巨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及生化特性特征
    5.3 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5.4 外源添加酚类物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5 外源添加酚类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 结论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因素
    1.3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影响
        1.3.1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3.2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4 影响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因素
    1.5 连栽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
        2.5.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2.5.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6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1 连栽巨桉对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1.2 连栽巨桉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3.1.3 连栽巨桉对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1.4 连栽巨桉对真菌数量的影响
    3.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2.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MBC)的影响
        3.2.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氮(MBN)的影响
        3.2.3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氮比(C/N)的影响
    3.3 连栽巨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连栽巨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2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3 连栽巨桉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连栽巨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5 连栽巨桉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3.6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连栽巨桉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4.2.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4.2.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C/N)的影响
    4.3 巨桉连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5 结论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连栽对青神县巨桉人工林有机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巨桉人工林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1.2 土壤有机碳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1.3 连栽对植被碳含量的影响
    1.4 人工林连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5 人工林连栽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5.1 人工林连栽对土壤活性碳库各组分的影响
        1.5.2 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影响
        1.5.3 人工林连栽对土壤惰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2 研究方案
    2.1 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标准地设置
        2.4.2 土壤样品、植物样品和凋落物的采集处理
        2.4.3 样品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代次的巨桉人工林植被碳含量
        3.1.1 不同代次的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
        3.1.2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碳含量
        3.1.3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和凋落物碳含量
    3.2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3.3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3.3.1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易氧化碳含量
        3.3.2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颗粒性有机碳含量
        3.3.3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
        3.3.4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3.3.5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
    3.4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
    3.5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稳定态有机碳含量
    3.6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腐殖质含量
        3.6.1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胡敏酸含量
        3.6.2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富里酸含量
        3.6.3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胡敏素含量
        3.6.4 不同代次巨桉人工林土壤胡敏酸(HA)/富里酸(FA)
4 讨论
    4.1 巨桉连栽对植被碳含量的影响
    4.2 巨桉连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 巨桉连栽对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4.3.1 巨桉连栽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4.3.2 巨桉连栽对土壤颗粒性有机碳的影响
        4.3.3 巨桉连栽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4.3.4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4.3.5 巨桉连栽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4.4 巨桉连栽对土壤稳定态有机碳的影响
    4.5 巨桉连栽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花序桉引种研究
2 大花序桉耐寒性研究
3 大花序桉材性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8)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
2研究方法
    2.1样地设置及概况
    2.2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3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土壤理化性质
    3.2凋落物现存量及凋落物中养分含量
    3.3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元素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讨论

(9)广元市桉树的分布与生长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10)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林木抑螺防病机理概述
1.3 抑螺防病林对生境要素的影响
    1.3.1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钉螺生境参数的影响
    1.3.2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3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钉螺理化性质的影响
    1.3.4 植物抑螺资源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水文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林木资源
    2.1.5 社会经济状况
    2.1.6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2.2 土地利用特点
2.3 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 第三章 山丘型钉螺生态位属性及指示植物
3.1 调查范围
3.2 调查方法
    3.2.1 植物样带、样地及样方的设置
    3.2.2 土壤调查与分析
3.3 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分布规律
    3.3.1 钉螺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
    3.3.2 钉螺在山丘区的空间梯度分布特征
    3.3.3 丘陵区交错带钉螺分布特征
    3.3.4 钉螺在不同立地生境内土层内外分布比较
3.4 山丘区钉螺生境特性
    3.4.1 钉螺适宜生境的生物因素
    3.4.2 钉螺非生物生境的特性
3.5 山丘区钉螺孳生的草本群落
3.6 山丘型疫区生境钉螺指示植物
    3.6.1 数据分析方法
    3.6.2 几个参数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3.6.3 钉螺与草种间连接显着性分析
    3.6.4 钉螺与草种间关联度的显着性分布
3.7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化学物质对钉螺生存的限制
4.1 植物材料选择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浸物试验结果
    4.3.2 酒精提取物灭螺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林木对抑螺生境的塑造过程
5.1 研究方法与试验地概况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土壤水分测试
    5.1.3 林内小气候测试
    5.1.4 综合小气候测试
    5.1.5 林下枯落物对钉螺数量关系
5.2 林木对钉螺适宜草本群落的调节
    5.2.1 林业生态工程对指示草本群落组成调节
    5.2.2 林木对指示植物形态的塑造作用
5.3 抑螺防病林对微气候的调节
    5.3.1 草本生境替代后的温度变化
    5.3.2 抑螺防病林对近地表光照的调节
    5.3.3 抑螺防病林微气象因子的综合分析
5.4 抑螺防病林对水分的调节
    5.4.1 生物固水量分析
    5.4.2 树冠截留对地表水分的调节
    5.4.3 抑螺林和草本蒸腾耗水量分析
    5.4.4 抑螺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4.5 集水区尺度上桉树林的水源涵养效果
5.5 树木对土壤环境的塑造
    5.5.1 土壤剖面特征比较
    5.5.2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比较
    5.5.3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5.5.4 土壤 pH 及 N、P、K 含量变化
5.6 林地枯落物对草本层的替代
    5.6.1 森林对近地表草本群落与枯落物结构的改变
    5.6.2 两种抑螺防病林枯落物的现存量分析
    5.6.3 枯落物层对钉螺数量影响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应用前景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四川省巨桉生长状况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不同立地类型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宋思梦,周扬,张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2)
  • [2]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D]. 宋思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四川乐山市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质量评价研究[D]. 杜埕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巨桉水溶酚类化感物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D]. 王春子.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5]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 李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连栽对青神县巨桉人工林有机碳的影响[D]. 谭靖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J]. 黄振,张俊,陈炙,王丽华,郭洪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1)
  • [8]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J]. 赵燕波,纪托未,张丹桔,张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 [9]广元市桉树的分布与生长情况调查[J]. 吴志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1)
  • [10]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D]. 蒋俊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7)

标签:;  ;  ;  ;  ;  

四川大桉树生长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