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圣宫交界处除沙的优缺点

黄河三圣宫交界处除沙的优缺点

一、黄河三盛公枢纽错峰排沙的利与弊(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王新军,李振山,黄河清,张俊华,安催花,刘青泉,李颖曼[1](2020)在《宁蒙黄河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着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孙赞盈,尚进,尚红霞,王普庆[2](2017)在《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排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已有的水库及河道输沙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流量、入库含沙量和库区水面比降是影响三盛公水利枢纽出库输沙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比降可以用坝前水位变幅来反映。利用2000年以后的进、出库水沙资料,建立了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出库输沙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能够满足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的排沙计算要求。

孙赞盈,李勇,王开荣,于守兵[3](2017)在《1946年以来黄河下游泥沙治理研究的主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946年以来,关于黄河下游根治的认识,首先经过"治本靠拦沙"到"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重大转变,然后,是对"下游也有治本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黄河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论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重点对围绕"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研究作了梳理总结,主要进展为,多来多排现象的发现、"小水挟沙"的不利影响和对洪水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山东河道的输沙潜力及窄深河槽排洪输沙能力的论证、泥沙多年调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水库水沙调节优化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将下游高村以上宽河道整治成窄深河槽,使整个下游形成一个输沙通道输沙入海。

周虹,郭军,杨小庆,程晓陶,郑璀莹,袁玉兰,杨会臣,王永旭,张垚,王晓,张炬[4](2016)在《大坝与生态》文中认为面对洪水、干旱、气候变化,大坝能起到何种作用?水被称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表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约万分之一。容纳着这些淡水的江河湖沼所构成的流域承载了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水库大坝为代表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现在,人们空前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社会舆论对水利与生态的关系充满着疑惑。如何趋利避害,把水利工程建成真正的生态工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谢金明[5](2012)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泥沙淤积引起库容损失,导致水库受到功能性、安全性和综合效益下降的影响,是水库可持续利用研究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论文从管理和经济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和动态经济优化分析,就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评价模型和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开展了研究。论文对如何通过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合理评价和有效管理来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泥沙淤积影响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泥沙淤积对这5个水库当前的影响程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可用于定量评价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根据Gould-Dincer方法,建立了基于库容的水库供水效益计算方法和发电效益计算方法,前者给出了供水量与给定兴利库容、供水保证率和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后者给出了发电效益与给定兴利库容、发电保证率、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频率法,推导了基于库容的水库防洪效益计算方法,给出了防洪效益与给定防洪库容和入库洪量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建立了水库效益与给定库容的直观关系,可以快速确定给定库容对应的水库效益。基于水库泥沙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并结合水库拦沙比计算和清淤能力计算,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模型由拦沙量计算模块、清淤能力计算模块、水库效益计算模块和经济优化模块组成,既可考虑清淤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又可考虑清淤措施的经济性。模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清淤措施的累积净效益,得出全局最优的清淤方案,可以用于指导水库泥沙淤积的有效管理。利用建立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了清淤措施评价,得到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和闹德海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蓄清排浑,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挖泥船挖沙。这些结果与各自水库当前采用的措施及已有研究成果基本相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

仇杰[6](2012)在《黄河上游测区水文站水位级划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循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地形特征、大气演变、环境生态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抗旱、防汛等博弈中,水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堤防建设、河道整治等的基本凭据,从根本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资产战略安全。作为水文工作的基础,水文测报方案要根据不同的水位级来制定。当前水位级划分的依据是《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1993)。在实际的水文测报中发现,随着水电资源的不断开发,加之没有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河段予以区分,依据此规范划分的水位级与实际情况不符。为此,本文严格按照该规范对黄河上游测区各水文测站水位级进行了重新划分。结论是:在水库的调节等条件的影响下,黄河上游测区的各水文站流量测验水位级需重新划分,现行的水文测报体系需重新分析。

陈祖煜,贾金生,郭军,郑璀莹,杨会臣,李旭,陈秋生,徐耀,冯炜[7](2010)在《大坝之问》文中认为因地震、火山、泥石流等作用形成的各种堰塞体和湖泊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大坝和水库",比如九寨沟的五花海。动物们出于本能也会建"坝",比如海狸会像蜜蜂喜欢建造完美的蜂巢一样,在河流上筑起漂亮的大坝。人类筑坝,一方面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灌溉取水之用。后来,水库和大坝还产生了改善航运、养鱼、发电等多种效益。

胡德秀[8](2009)在《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对流域梯级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相关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是当今国际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对于确保梯级开发模式下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上游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工程背景,对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流域梯级开发模式下的诸多生态与环境风险进行有效辨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水质污染、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泥沙淤积、库水水温变异等风险问题,研究合理可行的建模分析与风险评价方法,并对相应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及其风险防范与减缓措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结论如下:对流域梯级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与环境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相关风险进行系统辨识并对其风险累积效应进行分析基础上,搭建了梯级开发模式下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问题建立了可行的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关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具体的风险减缓措施,为有关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并建立了梯级开发模式下水质风险的灰色-随机复合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将影响水质风险的诸多不确定性作用视为随机作用,把各种影响因子之间的复杂不明确关系看作灰色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灰色-随机不确定性的水质风险分析方法,实现流域梯级开发的水质风险复合不确定性分析,较好体现了水质风险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风险因子层次分析法的梯级开发生态环境需水量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多因子层次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需水量风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各因子间的量化指标组合权重关系,将其权重值作为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初始权值输入,从而有效消除了随机赋予初始权值对FNN模型结果的影响。在对流域梯级开发的泥沙淤积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梯级水库泥沙来量的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模型,有效解决了常规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精度受自变量因子间的多重相关性干扰的问题。对梯级开发的水温风险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梯级开发模式下河道一维水温模型、库水水温分布的立面二维数学模型淤积考虑泥沙异重流影响的库水水温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梯级水库的水温分布情况。

吴景霞[9](2008)在《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坝以其独有的特点,近年来在城区河道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影响河道的防洪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改善环境,提升城市魅力,西安市拟在浐灞河上修建橡胶坝群,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水面,开发以水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对于北方河流,一般含沙量较大,如果修建坝群,节节拦蓄,势必会造成泥沙淤积,库容减小,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同时,拦河造湖会抬升水面,给浐灞河及其下游带来了洪水隐患。因此,研究橡胶坝群的合理运用方式,对项目的安全运行和发挥景观旅游价值很有意义。另外,学术上对大中型水库运行及调度方式的研究很多,而对小水库的研究比较欠缺,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将来这种小水库的应用前景会非常广阔,研究其运用方式,可以为以后小水库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以西安市浐灞河上橡胶坝工程为背景,介绍了浐灞地区的概况,对工程布置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水文站多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别分析了浐灞河的径流特性和泥沙特性,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库区泥沙淤积模型,计算得出橡胶坝库区在汛期和非汛期逐月的泥沙淤积量。并在上述来水、来沙、库区淤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库泥沙淤积和水量拦蓄调节的矛盾,研究了浐灞交汇处5座橡胶坝的最优运行调节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泥沙淤积、增加水库拦蓄水量;从文章最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橡胶坝群在科学合理运行方式下,有利于消除地区防洪安全隐患,增加工程效益,将提高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地区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

孟秋莉[10](2007)在《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 ——以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因素,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各地都努力开发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探索开拓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形态,来满足人们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的需要。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水库旅游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水库旅游主要是充分利用库区生态环境和人工建筑物,努力挖掘和创造优美的水库工程环境和视觉景观,使人们在水库的休闲度假中体验自然风情和生活乐趣。因此如何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融为一体,实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相结合,成为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和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库旅游开发的理论,水库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试图解决我国水库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库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展望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的前景。

二、黄河三盛公枢纽错峰排沙的利与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三盛公枢纽错峰排沙的利与弊(论文提纲范文)

(1)宁蒙黄河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宁蒙黄河产沙机理
    3.1 沙源解析及入黄机制
        3.1.1 沙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3.1.2 沙源解析与产沙量估算
        3.1.3 入黄机制与入河沙量计算
    3.2 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制
        3.2.1 风、水侵蚀特征及交互作用
        3.2.2 风水共同作用下的重力侵蚀机理
        3.2.3 暴雨作用下小流域黄土侵蚀变化模型试验
        3.2.4 产流侵蚀模型建立
4 宁蒙黄河输沙机理
    4.1 水沙过程对宁蒙河段排洪输沙功能修复的作用
        4.1.1 入黄泥沙输移特征
        4.1.2 粗沙输移对水沙调控的响应机制及调控临界条件分析
        4.1.3 基于数值计算的水沙临界条件及调控目标
    4.2 多沙支流突发性产输沙对黄河干流的影响
        4.2.1 多沙支流的来沙量、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
        4.2.2 多沙支流突发性产输沙过程发生机制
        4.2.3 干支流汇流特征与河床演变冲淤响应机制
    4.3 宁蒙河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3.1 现状工程条件下的中小水试验
        4.3.2 整治工程适应性与其作用的河势调整规律
        4.3.2.1 整治工程适应性影响
        4.3.2.2 整治工程作用下河势调整规律
        4.3.3 河道治导线制定
        4.3.4 河道输沙特性与临界条件
5 宁蒙黄河调控机理
    5.1 上游水库群调节对宁蒙河道水沙过程的影响
        5.1.1 水库群调控作用与河床形态调整之间的响应机制
        5.1.2 均衡输沙条件及河床动力平衡临界阈值
        5.1.3 潜发性极端条件下泥沙空间传递过程
    5.2 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
        5.2.1 数字流域构建基础
        5.2.2 数字流域模型平台搭建
        5.2.3 宁蒙黄河场次降雨产流产沙预报
6 宁蒙黄河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6.1 调整龙刘水库运用方式的作用
    6.2 黑山峡水库不同开发方案的作用
    6.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效后对宁蒙河段的作用
    6.4 综合治理对策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 论
    7.2 建 议

(2)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排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枢纽概况
    1.1 枢纽运用方式
    1.2 冲淤概况
2 枢纽排沙特性分析
    2.1 错峰排沙
    2.2 凌汛前后的泄空冲刷
3 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排沙关系
    3.1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2 三盛公水利枢纽排沙关系分析
4 结论

(3)1946年以来黄河下游泥沙治理研究的主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蓄水拦沙”治河方略的提出
2“下游也有治本任务”认识的形成
3 针对“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分析论证
    3.1 窄深河槽“多来多排”现象的发现和研究
    3.2 水沙搭配对河性的影响
    3.3 山东河道的输沙潜力及窄深河槽排洪输沙能力的论证
    3.4 泥沙多年调节思想的形成
4 结论与讨论

(5)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库泥沙淤积状况
    1.3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
        1.3.1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两种理念
        1.3.2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
    1.4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的研究现状
        1.4.1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方法
        1.4.2 水库效益计算方法
        1.4.3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1.5 本文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1 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
    2.2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2.1 指标体系
        2.2.2 指标权重计算
        2.2.3 指标值计算
        2.2.4 评价模型建立
    2.3 典型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1 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2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3 闹德海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4 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5 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库容的水库效益计算
    3.1 水库效益与库容关系
        3.1.1 Gould-Dincer 方法介绍
        3.1.2 防洪效益计算的频率法介绍
    3.2 基于库容的供水效益计算方法
        3.2.1 计算方法概述
        3.2.2 计算方法建立
    3.3 基于库容的发电效益计算方法
        3.3.1 计算方法概述
        3.3.2 计算方法建立
        3.3.3 案例验证
    3.4 基于库容的防洪效益计算方法
        3.4.1 计算方法概述
        3.4.2 计算方法建立
        3.4.3 案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经济分析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1 RESCON 模型介绍
    4.2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技术路线
    4.3 水库拦沙比计算
    4.4 清淤能力计算
        4.4.1 冲沙
        4.4.2 蓄清排浑
        4.4.3 水力虹吸抽沙
        4.4.4 挖泥船挖沙
        4.4.5 干挖
    4.5 动态经济分析与优化
        4.5.1 动态经济分析
        4.5.2 动态经济优化
    4.6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6.1 清淤措施净效益计算
        4.6.2 清淤措施比选
        4.6.3 模型编程实现
        4.6.4 输入数据准备
        4.6.5 模型的假设条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1 水库基本数据
        5.1.2 清淤评价结果
        5.1.3 最优清淤方案
    5.2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2.1 水库基本数据
        5.2.2 清淤评价结果
        5.2.3 最优清淤方案
    5.3 闹德海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3.1 水库基本数据
        5.3.2 清淤评价结果
        5.3.3 最优清淤方案
    5.4 官厅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4.1 水库基本数据
        5.4.2 清淤评价结果
        5.4.3 最优清淤方案
    5.5 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5.1 水库基本数据
        5.5.2 清淤评价结果
        5.5.3 最优清淤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黄河上游测区水文站水位级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途径和方法
    1.4 研究资料的取得和可靠性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黄河上游水系
        2.4.1 干流特征
        2.4.2 支流特征
    2.5 黄河上游水文站网
    2.6 研究区域典型水文站概况
第三章 黄河上游水位级划分
    3.1 水位级划分原理
    3.2 资料系列的选取
    3.3 研究区内各测站的频率分析
        3.3.1 一类精度水文站
        3.3.2 二、三类精度水文站
    3.4 黄河上游测区水位级划分分析
        3.4.1 一类水文站流量测验的水位级划分
        3.4.2 二、三类水文站水位级划分
    3.5 问题分析
        3.5.1 大型水库
        3.5.2 中型水库
        3.5.3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调度
第四章 结论
    4.1 成果分析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与环境风险的基本概念
        1.2.1 风险的定义
        1.2.2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1.2.3 生态环境风险的属性
        1.2.4 生态环境风险的特征
        1.2.5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1.2.6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的一般程序
    1.3 生态与环境风险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述评
        1.3.1 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
        1.3.2 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辨识
    2.1 黄河水资源概况与上游梯级开发现状
        2.1.1 黄河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2.1.2 黄河水资源利用与梯级开发状况
        2.1.3 黄河水资源管理状况与发展
        2.1.4 黄河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2 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辨识
        2.2.1 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2.2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风险辨识
    2.3 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累积效应分析
        2.3.1 生态环境的累积效应特征
        2.3.2 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累积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梯级开发的水质风险复合不确定性分析
    3.1 流域梯级开发的水质风险与不确定性
        3.1.1 水质风险的定义
        3.1.2 水质风险的不确定性
        3.1.3 水质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步骤
    3.2 基于灰色-随机复合不确定性的水质风险分析方法
        3.2.1 梯级开发的水质风险因素
        3.2.2 梯级开发的水质风险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3.2.3 基于灰色-随机复合概率的梯级开发水质风险分析
    3.3 实例研究
        3.3.1 水质超标的灰色-随机风险分析
        3.3.2 水质超标的风险减缓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风险因子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1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
    4.2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风险因子分析
    4.3 基于风险因子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3.1 建模思路
        4.3.2 建模原理与求解方法
        4.3.3 程序实现
    4.4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模型拟合偏差风险分析
    4.5 实例应用与分析
        4.5.1 实例应用
        4.5.2 结果对比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梯级开发的泥沙淤积风险与入库沙量PLSR模型研究
    5.1 流域梯级开发的泥沙淤积风险分析
        5.1.1 梯级开发模式下泥沙淤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梯级开发模式下的泥沙淤积风险
    5.2 梯级水库入库沙量的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5.2.1 因子多重相关性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分析
        5.2.2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原理
        5.2.3 梯级开发模式下的水库泥沙来量PLSR模型
    5.3 工程实例应用与分析
        5.3.1 因子选择与PLSR模型建立
        5.3.2 PLSR模型拟合结果
        5.3.3 模型因子的多重相关性降维分析
        5.3.4 模型精度分析
        5.3.5 主成分的提取与结果分析
        5.3.6 模型因子的重要性分析
        5.3.6 模型合理性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梯级开发的库水水温风险与时空分布拟合模型研究
    6.1 流域梯级开发模式下的水库水温风险分析
        6.1.1 梯级水库水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6.1.2 水温变化引起的水生生物风险
        6.1.3 水温变化引起的农田灌溉风险
        6.1.4 水温变化引起的水库水质风险
        6.1.5 水温变化引起的城市供水风险
        6.1.6 水温变化引起的工业用水风险
    6.2 流域梯级开发模式下的水库水温数学模型
        6.2.1 河道一维水温数学模型
        6.2.2 库区立面二维水温模型
        6.2.3 泥沙异重流水温模型
        6.2.4 梯级水库群库水水温分析流程
    6.3 实例应用与分析
        6.3.1 刘家峡水库及其所在河段概况
        6.3.2 刘家峡水库水温模拟
        6.3.3 水温的梯级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梯级开发模式下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
    7.1 风险管理的内容与实施步骤
    7.2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
    7.3 梯级开发模式下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7.4 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减缓
        7.4.1 水质风险减缓措施
        7.4.2 泥沙淤积风险减缓措施
        7.4.3 生态环境需水量风险减缓措施
        7.4.4 水温风险减缓措施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橡胶坝的发展现状
        1.2.2 水库淤积问题研究现状
        1.2.3 水沙数学模型理论方法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浐灞河流域及景观小水库的概况
    2.1 浐灞流域概况
    2.2 景观小水库的建设特点
        2.2.1 橡胶坝的特点
        2.2.2 建设橡胶坝的必要性
        2.2.3 景观小水库的运行特点
    2.3 工程基本情况
    2.4 本文的研究对象
3 浐灞河水沙特性分析
    3.1 灞河水沙特性分析
        3.1.1 径流特性分析
        3.1.2 泥沙特性分析
    3.2 浐河水沙特性分析
        3.2.1 径流特性分析
        3.2.2 泥沙特性分析
4 水库群的淤积情况计算分析
    4.1 研究水库淤积的意义
        4.1.1 水库淤积的类型
        4.1.2 水库冲刷的类型
    4.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2.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4.2.2 BP模型原理-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算法
    4.3 泥沙淤积量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4.3.1 相关因子分析
        4.3.2 模型建立
    4.4 橡胶坝库区泥沙淤积量预测
5 浐灞地区橡胶坝运行方式研究
    5.1 橡胶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2 浐灞河橡胶坝在非汛期的运行方式
    5.3 浐灞河橡胶坝在汛期的运行方式
        5.3.1 浐灞河洪水演进分析
        5.3.2 浐灞河橡胶坝调度方案
    5.4 浐灞河橡胶坝运行情况综述
6 效益分析
    6.1 环境效益分析
        6.1.1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6.1.2 浐灞景观小水库环境效益分析
    6.2 社会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 ——以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系统理论
        (三) 生态学理论
        (四) 比较经济学理论
        (五) 旅游学专业理论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库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一、水库概述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 组成
        (四) 功能
    二、水库与旅游开发
        (一) 水库旅游概述
        (二) 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 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四) 开发的步骤与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
第三章 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
    一、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现状
        (一) 三峡水库
        (二) 南湾水库
        (三) 红旗泡水库
        (四) 十三陵水库
        (五) 新安江水库
        (六) 新丰江水库
        (七) 松涛水库
    二、我国水库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开发程度低并缺乏特色
        (二) 产品档次低、结构单一
        (三) 水库环境恶化
        (四)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五) 市场宣传不到位
        (六) 旅游开发区域联合性差
        (七) 政府干预过多
        (八) 水库旅游开发理论缺乏
    三、我国水库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案例——以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
        (一) 库区概况
        (二) 水库旅游环境评价
        (三)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四) 开发绿色旅游项目
        (五) 开拓绿色旅游市场
        (六)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七) 水源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八) 旅游保障体系规划
第四章 我国水库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一) 正确把握规划前提和方向
        (二) 统筹兼顾、合理开发
    二、维护库区生态环境,重视库区生态建设
        (一) 切实维护良好的水源水质
        (二) 加强库区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重视水库旅游环境的铸造
        (一) 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四、坚持市场导向,正确市场定位
    五、水库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一) 顺应潮流,大打生态牌
        (二) 挖掘水库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三) 创特色品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四) 拓展开发空间,全方位发挥资源优势
        (五) 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
        (六) 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相结合
        (七) 推动水库旅游开发区域合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黄河三盛公枢纽错峰排沙的利与弊(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蒙黄河治理对策[J]. 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王新军,李振山,黄河清,张俊华,安催花,刘青泉,李颖曼.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2)
  • [2]三盛公水利枢纽洪水期排沙分析[J]. 孙赞盈,尚进,尚红霞,王普庆. 人民黄河, 2017(05)
  • [3]1946年以来黄河下游泥沙治理研究的主要进展[J]. 孙赞盈,李勇,王开荣,于守兵. 泥沙研究, 2017(01)
  • [4]大坝与生态[J]. 周虹,郭军,杨小庆,程晓陶,郑璀莹,袁玉兰,杨会臣,王永旭,张垚,王晓,张炬. 科学世界, 2016(08)
  • [5]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D]. 谢金明. 清华大学, 2012(07)
  • [6]黄河上游测区水文站水位级划分研究[D]. 仇杰. 兰州大学, 2012(09)
  • [7]大坝之问[J]. 陈祖煜,贾金生,郭军,郑璀莹,杨会臣,李旭,陈秋生,徐耀,冯炜. 科学世界, 2010(12)
  • [8]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D]. 胡德秀.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9]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D]. 吴景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10]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 ——以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D]. 孟秋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黄河三圣宫交界处除沙的优缺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