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控制系统

野战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控制系统

一、野战抗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输液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印图,侯小康,谷建芳,陈晓飞,刘宏,王哲,张哲凯,陈莉,李莉华[1](2021)在《一次性输血输液加温袖带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制一款平时和野战条件下均可使用的一次性输血输液加温袖带,以减少大量输血、输液时的低温损伤,提高我军野战救护和伤员转运途中输血、输液的救治效率和安全性。方法:该加温袖带利用铁氧化反应产热的原理设计,主要结构分为3层。采用淋膜打孔、透气均匀的无纺布制作最内层,按照一定比例将高纯度铁粉与活性炭、蛭石和氯化钠均匀混合,填充至中间层,最外层均匀涂抹医用级可食用明胶。结果:使用该加温袖带在10 min内即可达到45℃的温度,30 min后恒定在(50±2)℃,且加温持续时间在10 h以上;使用该加温袖带常规输血可提高血液温度20℃左右,快速输血时可以提高血液温度15℃左右,血液升温效果良好,且对血液质量没有影响,加温效果优于部分现有的加温设备。结论:该加温袖带操作简单、升温迅速、恒温持久,并且一次性使用,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问题,降低了大量输血、输液造成患者体温过低的问题,可与其他急救设备模块化组合使用。

蔡晗孜[2](2021)在《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文中指出1目的采用SD大鼠冲击伤复合30%总血容量(Total blood volume,TBV)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通过不同复苏时间点、复苏方式、复苏液体种类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探究不同复苏时间点和液体复苏方案的效果与特点,探讨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液体复苏治疗原则与方案。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1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模型伤情特点观察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冲击伤组、单纯失血性休克组、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组、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采用5.0MPa驱动压致冲击伤,从股动脉缓慢抽出30%TBV血致失血性休克。动态观测动物生命体征、病理解剖和死亡率。2.2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在前一部分实验基础上,进行以下液体复苏实验:(1)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时效关系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0.5h、2h、4h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3组)和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3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于0.5h、2h、4h开始用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2)开放性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比较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2/3倍和1倍生理盐水0.5、2、4h液体治疗组(6组)和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6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于0.5h、2h、4h开始用2/3倍或1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3)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的液体种类与疗效的关系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7.5%氯化钠溶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自体血不同时间点(0.5、2、4h)液体治疗组(12组);以及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12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在致伤后0.5h、2h、4h开始用7.5%氯化钠溶液4ml/kg、乳酸纳林格注射液2/3倍失血量、万汶4ml/kg、自体血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3主要结果3.1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模型伤情特点观察冲击伤复合失血30%TBV组8h、24h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59.26%,均明显低于单一因素致伤的各组(P<0.05)。冲击复合失血30%TBV组大鼠肺损伤程度重于单纯冲击伤组,冲击复合失血30%TBV组大鼠血气中乳酸高于其他组。致伤后即刻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100mm Hg的大鼠死亡率高于MAP<100mm Hg的大鼠(P<0.05)。该组大鼠肺含水率随时间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MAP及心率均低于正常水平,随时间逐步上升。3.2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1)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时效关系研究与冲击伤复合失血30%对照组(即未治疗组)比较,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在8小时生存率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生存率均低于未治疗组。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并没有让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2)开放性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比较研究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4h生理盐水2/3倍治疗组在前8小时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2h生理盐水1倍治疗组在前8小时累计生存函数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0.5h、2h治疗组生存率高于未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3)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的液体种类与疗效的关系研究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h 7.5%氯化钠溶液4ml/kg治疗组8小时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且0.5h治疗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701,P=0.030)。4h治疗组伤后8小时生存率低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对照组。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h治疗组<0.5h治疗组<未治疗组<4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治疗组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治疗组<4h治疗组<未治疗组<2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万汶4ml/kg治疗组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治疗组<2h治疗组<未治疗组<4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自体血治疗组累计生存率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0.5h、2h组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χ2=4.91,P=0.03)。余未见统计学差异。复苏后血压恢复到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h治疗组<0.5h治疗组<4h治疗组<未治疗组。4结论1.SD大鼠在冲击伤后复合失血性休克致伤因素,伤情较单一因素致伤明显加重,肺损伤较单一因素致伤更重,血气中乳酸也高于单一因素致伤,死亡率明显增加。2.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伤后即刻MAP≥100mm Hg的大鼠死亡率高于MAP<100mm Hg的大鼠,提示在早期救治冲击复合失血型休克伤员,仅通过血压判断结局可能会导致误判,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伤员早期血压可能表现为正常或稍降低或升高,此时并不代表其没有休克,反而情况更危重,需要及时处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3.在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过程中有以下一些特点:(1)适量不同液体治疗时效窗不同:晶体液(等渗、高渗),2小时内使用具有治疗效果;胶体液(人工胶体、血液),4小时内使用都具有治疗效果。(2)限制性复苏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性复苏。(3)不同液体治疗效果不同:自体血>人工胶体万汶>7.5%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4.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原则为:尽量在受伤后4小时内进行液体复苏,如果单独用晶体液复苏尽量在伤后2小时内进行液体复苏,采用限制性输注方式,补液量不高于失血量。优先选取血液及其制品,其次为人工胶体,再次为7.5%氯化钠溶液,不推荐单独使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超过2小时后不应使用单一晶体液复苏。

宋天一,黄伦论,孙文波,宗景军,刘同亭[3](2021)在《用于寒区战地输液的便携式加温加压装置设计》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适用于寒区战地环境下输液装置的设计方案。方法:对寒区战地环境下输液场景进行分析,提出便携、加温、加压等需求,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案。结果:寒区战地快速输液装置应分别设计加压模块、加温模块、控制单元、电源单元等,并进行系统整合。结论:便携式加温加压装置可实现加温、加压、警示、关断等功能,适合在寒区战地环境下使用。

刘峰[4](2020)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整合、归纳现有的严重腹部创伤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经2轮德尔菲函询后,制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2.通过该方案的制定,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实施损伤控制复苏的观念意识,促进对创伤新理念新技术的规范落实,从而提升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护质量。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者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查阅严重腹部创伤救护相关文献,整合归纳有关证据条目。2.临床观察以南京某三甲医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追踪其在急救、ICU复苏不同阶段的DCR救护措施,采用现场笔记及日记的方式,记录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的护理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以获取临床中严重腹部创伤DCR的护理措施,补充已有文献证据条目。3.头脑风暴针对前期构建的咨询条目征求专家意见,对其结构框架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下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并对条目内容、语义措辞及文化适用背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必要的增删和修改意见及原因,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咨询条目形成最终专家函询问卷。4.专家完善由4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现场评阅,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根据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调整条目内容、语义表达及文化适用等,拟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初稿。5.德尔菲函询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每位专家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等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或建议。6.统计分析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对问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完善,初步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基本框架及内容,包含“创伤急诊抢救护理”、“创伤监护复苏护理”2项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经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3。两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50.20,协调系数分别为0.29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损伤控制复苏为理论指导,聚焦不同阶段核心护理问题,初步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最终形成的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系数较高,结果科学可靠,具有一定实用性。

郑伟,赵洁,阚庭,孟文文[5](2020)在《骨髓腔输液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骨髓腔输液在急诊急救、危重症抢救、灾害救援及战伤救治中的作用及地位已被广泛认可。本文就骨髓腔输液的应用现状,以及骨髓腔输液应用于战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在战伤救治中规范使用及推广骨髓腔输液提供参考。

米卫东,葛衡江,张铁铮,李洪,陈晖,宋晓阳[6](2020)在《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障碍是战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因出血导致的死亡在所有战创伤死亡中占30%~40%,同时也是战斗性减员中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本指南以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的《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为基础,结合战创伤救治和野战麻醉特点,着重指导麻醉科医师及其他救治人员,对战创伤循环障碍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以提高我军战创伤救治能力。

赵洪梁[7](2019)在《HES/HBOC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文中认为失血性休克是常见临床重症,是战创伤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液体复苏是恢复失血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和血流动力学至关重要的措施。血管渗漏是失血性休克及液体复苏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复苏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血红蛋白携氧溶液(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HBOC)作为一种具有携氧功能的复苏液体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同复苏液体对血管渗漏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和HBOC是重要的胶体复苏液及携氧抗休克液,在失血性休克复苏中起重要作用。但它们是否具有对休克血管渗漏的保护作用呢,机制如何尚不清楚。内皮糖萼是覆盖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层网状动态结构。失血性休克及脓毒症等病理刺激下引起内皮糖萼结构破坏,功能受损,导致血管渗漏;内皮糖萼是否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后HES/HBOC对血管通透性的保护,其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细胞间连接在内皮屏障功能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失血性休克、缺氧引起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降低,细胞间间隙增加,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加剧。HES/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渗漏的保护作用是否与细胞间连接蛋白和内皮糖萼有关,未见有相关报道。为此,我们利用失血性休克大鼠和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研究HES和HBO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关系。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HE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1.研究HE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以及缺氧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观察失血性休克以及HES输注后肺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情况;同时测定缺氧及HES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值变化和FITC-BSA透过率的变化。2.研究HES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观察失血性休克及HES输注后肺静脉内皮糖萼结构,组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的表达变化;在细胞水平利用缺氧血管内皮细胞观察HES对内皮糖萼透明质酸、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的表达变化的影响。3.内皮糖萼在HES保护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及机制:利用内皮糖萼抑制剂抑制内皮糖萼各组分表达,观察HES对缺氧内皮细胞中内皮糖萼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HES对内皮糖萼降解酶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的表达的影响。4.HES对失血性休克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内皮糖萼的关系:利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和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HES对细胞间连接蛋白ZO-1、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同时观察抑制内皮糖萼对HES保护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影响。第二部分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渗漏及肺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1.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以及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以及HBOC输注对肺组织FITC-BSA和Evans Blue的通透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HBOC对内皮细胞TER值和FITC-BSA透过率的影响。2.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静脉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的保护作用: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利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和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HBOC对内皮糖萼结构和各组分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对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3.HBOC对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利用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HBOC对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包括膜电位、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P)水平和内皮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同时观察线粒体结构的变化;在动物水平观察HBO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氧供氧耗的影响。4.HBO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观察HBOC输注对大鼠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的水平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蛋白浓度以及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浸润的作用。实验结果第一部分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1.HES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后肺血管通透性显着增加,表现为肺血管对FITC-BSA和Evans Blue的通透性增加;缺氧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内皮细胞TER值显着降低,FITC-BSA透过率显着增加;输注HES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后肺血管对FITC-BSA和Evans Blue的渗漏,并且对缺氧引起的内皮细胞TER值和FITC-BSA的透过率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提示HES对失血性休克后的肺血管通透性有保护作用。2.内皮糖萼在HES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保护中的作用失血性休克后肺血管内皮糖萼的结构破坏,表现为厚度降低,有脱落的现象;肺血管内皮糖萼组分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的表达显着降低;而血浆中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的水平显着增加;HES输注对肺血管内皮糖萼有明显保护作用,HES输注或孵育后内皮糖萼各成分表达增加,其结构厚度增加。抑制内皮糖萼可以减弱HES对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并且内皮糖萼抑制剂对HES引起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机制研究发现HES主要通过下调内皮糖萼降解酶乙酰肝素酶、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的表达保护内皮糖萼。结果说明内皮糖萼在HES保护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有重要作用。3.HES对失血性休克内皮细胞连接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失血性休克、缺氧后内皮细胞间连接蛋白ZO-1、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显着降低,HES可以改善ZO-1、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抑制内皮糖萼对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无影响,同时也未影响HES对失血性休克/缺氧后细胞间连接蛋白的保护作用。提示HES对失血性休克后内皮细胞连接蛋白有保护作用,但与内皮糖萼无关。第二部分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渗漏及肺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1.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后肺血管通透性显着增加,表现在肺血管对FITC-BSA和Evans Blue的通透率显着增加;缺氧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内皮细胞TER值显着降低,FITC-BSA透过率显着增加。HBOC对肺血管通透性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肺血管对FITC-BSA和Evans Blue通透性增加的情况,并改善缺氧引起的内皮细胞TER值的降低和FITC-BSA透过率的增加。提示HBOC可以保护失血性休克后的肺血管通透性。2.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内皮糖萼及细胞间连接的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后肺血管内皮糖萼明显破坏,结构破坏,组分表达显着降低,细胞间连接蛋白ZO-1、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也显着降低;HBOC输注显着改善内皮糖萼的结构厚度和组分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的表达,同时增加ZO-1、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内皮糖萼可以减弱HBOC对缺氧内皮细胞FITC-BSA透过率的保护作用。提示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在HBOC保护失血性休克肺血管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3.HBOC对失血性休克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在动物水平失血性休克后大鼠的氧供氧耗明显降低,HBOC可以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氧供氧耗。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ATP水平降低,氧消耗速率显着降低,线粒体形态出现改变,呈现明显的碎片化;HBOC可以明显的改善ATP生成、线粒体膜电位、氧消耗速率,并且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形态,减少线粒体的碎片化。4.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后出现明显的肺功能损伤,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增加,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并且炎症因子TNF-α、IL-6的水平也出现显着增加;HBOC对它们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HBOC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肺功能损伤,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因子作用有关。结论1.HE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通透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保护血管内皮糖萼和内皮细胞间连接蛋白密切相关,HES对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HES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内皮糖萼降解酶乙酰肝素酶、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的表达实现。2.HBO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血管渗漏和肺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HBOC对内皮通透性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其对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的保护作用实现。HBOC对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的保护可能与HBOC改善组织氧供,提高组织氧含量,进而改善线粒体结构提高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

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8](2019)在《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文中认为循环障碍是战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因出血导致的死亡在所有战创伤死亡中占30%~40%,同时也是战斗性减员中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本指南以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的《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为基础,结合战创伤救治和野战麻醉特点,着重指导麻醉科医师及其他救治人员,对战创伤循环障碍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以提高我军战创伤救治能力。战创伤条件下循环管理的特点1. 及时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是循环稳定的首要前提。

孟浩[9](2019)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爆炸性武器在多极化的局部战争和恐怖袭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平、战时爆炸伤的发生率日益上升。在所有损伤中,胸部爆震伤伤情重、救治难度大、致死率高。在此情况下,对于超压最敏感的肺首当其冲成为最易受损的器官。此外,与普通战场环境下产生的战创伤相比,一些特殊战场引发的战创伤无论其发生的特点、伤类、伤情、伤型和救治规律均有极大差别。中国北方寒区就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战场环境,其常年温差大,冻土、积雪、结冰多,地形复杂等各种致病因素多,伤病员伤情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低温环境因素往往会加重战创伤病员自身原有的创伤,如果不及时救治或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不当,将会导致战伤病员的死亡率升高。同时,低温战场环境也会给创伤病员的前接后送带来诸多不便,延误救治时间,从而使得战斗减员或非战斗减员明显增加。当寒区战场发生爆炸损伤时,虽然一些创伤可以通过手术初步治疗,但在最近的军事冲突中,超过一半的创伤患者死于有限的院前术后医疗护理。因此,一种有效和积极的方法,为前接后送的战创伤员,特别是心、肺、大血管创伤病员提供基本生命支持,为后送到医疗设备完善的三级医院或更高级别医院,进行高级精确治疗提高生存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些年来,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可以将急救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最大化,并提升了紧急救治的成功率,逐渐成为危重急病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但因其体积大、对环境要求高等局限性很难应用到极端环境战场的伤病员救治中。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ortabl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System,PELS),并用实验作为一种新的生命支持技术,为抢救和治疗急危重患者论证该装置可应用于对寒区等复杂环境中胸部爆震伤战伤病员的救治过程中,能够为此类战创伤病员前接后送赢得宝贵的时间,以提高其短期存活率并通过后续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我们尝试研制了这种可用在低温等复杂环境下的设备装置,并进行了在复杂环境的适用性的动物实验可行性分析及对胸部爆震伤中肺部影响的研究。第一部分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目的:1、初步研制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2、检测自主研制的设备的应用;3、用简单动物模型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方法:1、离体实验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在离体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包括转速,流量,压力的稳定特性。2、低温条件下测试便携式体外循环系统设备的运行稳定性;3、动物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使用8只巴马香猪雄性随机分为A组(设定转速4000转/分,流量分别为4.5L/分钟)和B组(设定转速2000转/分,流量1L/分钟),每组4只。应用自制的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进行体外循环,运转6小时,于体外循环转流前、转流中每2小时及转流后取静脉血检测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及检测血小板激活率评价装置溶血的性能。结果:1、自主研制的PELS在2000-5000转/分之间运转性能稳定;2、动物实验模型中进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所检测指标安全。结论:1、PELS性能稳定,可试于动物实验CPB研究。第二部分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目的:1、建立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巴马香猪实验动物模型;2、探讨利用自制的PELS在现实寒区深低温环境中的初步应用和实验动物模型进行早期救治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健康巴马香猪36只,雌雄不限,体重37-56kg。根据不同当量的爆炸效应及实验动物爆震伤模型的损伤情况,来确定是否应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ELS)或使用常规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来干预或救治。将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0根;B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5根;C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2.0根。对照组予以观察,不予处置。经不同当量的雷管爆炸后,将动物模型迅速后送至2000米以内野战医疗所(爆炸实验前已准备好各个器械及装置)进行早期PELS或ECMO的应用救治。动态监测低温环境下爆震伤后各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本生命体征及实验动物模型的爆炸损伤情况。结果:A实验动物组受伤最轻:PELS组动物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常规ECMO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对照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B组受伤程度明显高于A组:PELS组动物死亡1只,死亡情况(1/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1头,死亡情况(1/4),对照组动物死亡2只,死亡情况(2/4);C组损伤过重,救治困难:PELS组动物死亡3只,死亡情况(3/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对照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结论:1、胸部爆震伤以多发伤和复合伤多见,伤情重而复杂,早期致死率高。2、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建立模型成功,其中B实验动物组为中等受伤程度,可以反映胸部爆震伤病情的改变特点,伤情人工可控性佳,重复性高,可用于理想的低温胸部爆震伤的动物模型。3、实验表明在我国寒区低温环境下PELS可以正常工作,其可以对早期动物模型的胸部爆震伤进行干预及救治。第三部分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目的:1、探讨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创伤出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2、初步确定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的安全使用时间。方法:对9只小型巴马香猪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定容性失血得休克模型,经过股动脉的管道侧孔快速放出近40%-45%的血量;应用PELS进行转流,当人工诱导使实验动物降低直肠温至15℃时,进行低流量灌注循环90分钟(尝试设定90min低流量循环)后恢复正常流量体外循环并进行复温;待直肠温恢复到术前水平后,停体外循环,呼吸机继续持续辅助通气至脱离机自主呼吸;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生命指征及术后存活情况。结果:本组9只实验猪心脏均自动复跳并能够安全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7只猪脱机后2 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2只实验猪脱离体外循环2h内死亡。结论:1、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动物模型救治有效。2、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下对于动物模型的持续安全时间最好控制在90min左右(除外诱导和复苏时间)。小结:1、PELS在外界环境低温情况下对肺爆震伤干预有效;2、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模型救治有效;3、那么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是否有效?能否对肺部救治起到积极作用?第四部分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应用于肺爆震伤中动物模型救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4只巴马香猪随机分在三组中,便携式实验组(A组)、常规实验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均建立爆震伤模型。便携式实验组给予PELS建立体外循环,通过PELS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实验组给予常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heart-lung machine),建立体外循环,通过体外循环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对照组给予插管观察。检测三组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肺静态顺应性、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含量,体温、心率、K+等指标用于评估肺爆震伤后使用PELS安全性。检测吸气停顿压、潮气量、PaO2、FiO2计算统计肺静态顺应性(Cstat)和PaO2/FiO2。结果:22只动物均顺利建成爆震伤模型,2只实验动物死亡。A组、B组实验动物,分别通过PELS和常规体外循环系统建立体外循环。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的实验动物在CPB前的体温、心率、K+分别为(A组vs B组):37.97±0.85℃vs38.04±0.76℃,103.25±17.76次/min vs 102.57±18.88次/min,4.71±0.591 mmol/L vs4.76±0.58mmol/L及停CPB后分别为:36.97±0.504℃vs37.25±0.75℃,119.63±13.81次/min vs 120.29±13.17次/min,6.40±1.07 mmol/L vs 6.26±1.11mmol/L。静态肺顺应性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4.86±0.63 VS 4.76±0.84,P>0.05;A vs C:4.86±0.63 VS 4.06±0.28,P<0.05;B vs C:4.76±0.84 VS 4.06±0.28,P<0.05。PaO2/SiO2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355.0±23.60mmHg VS 355.7±18.01mmHg,P>0.05;A vs C:355.0±23.60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B vs C:355.7±18.01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IL-8、IL-10和TNF-a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L-8:A vs B 1.01±0.015vs 0.98±0.051,P>0.05;A vs C 1.01±0.015 vs 0.99±0.016,P>0.05;B vs C 0.98±0.051vs 0.99±0.016,P>0.05;IL-10:A vs B 0.94±0.047 vs 0.95±0.061,P>0.05;A vs C 0.94±0.047 vs 0.98±0.027,P>0.05;B vs C 0.95±0.061 vs 0.98±0.027,P>0.05;TNF-a:A vs B 1.02±0.032 vs 0.99±0.043,P>0.05;A vs C 1.02±0.032 vs 0.99±0.29,P>0.05;B vs C 0.99±0.043 vs 0.99±0.29,P>0.05,但经过CPB干预后A组B组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23±0.889,P>0.05;IL-10:1.31±0.045 vs1.30±0.145,P>0.05;TNF-a:1.37±0.126 vs 1.33±0.143,P>0.05。A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49±0.226,P<0.05;IL-10:1.31±0.045 vs1.63±0.238,P<0.05;TNF-a:1.37±0.126 vs 1.52±0.127,P<0.05。B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IL-8:1.23±0.889 vs 1.49±0.226,P<0.05;IL-10:1.30±0.145 vs1.63±0.238,P<0.05;TNF-a:1.33±0.143 vs 1.52±0.127,P<0.05。结论:1、PELS的使用是安全的;2、应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中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对于战场的黄金急救时间及转运后送提供条件及机会。

刘俊伶,陈廷静,张乐天,李阳,祁海峰,刘明利,刘蕾,李雪[10](2018)在《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能满足各种环境,尤其是野外战地及灾难环境下救护的便携式智能化输液设备,以提高病房、手术室、野战及灾难环境等输液及时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目前便携式输液设备存在的问题,针对其移动性、便携性、人工智能性(自动识别、自动加压、自动切换、自动报警、自动停止)、多通道(同时满足动脉和静脉输液)以及重力与动力输液融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发多功能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并通过仿真模型、动物实验及户外移动实验检测该系统的精准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该设备实现了自动加压、自动报警、自动切换及多通道监测功能,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动物实验、户外移动输液实验并进行持续改进,有效验证了该设备在病房、户外和灾难环境救治输液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户外活动、外出检查。结论: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系统设备结构简单、轻便,可操作性强、智能化程度高,能够解决目前便携式输液设备普遍存在的功能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满足野外现场救护、院前急救、重症病房、手术室、介入治疗及普通病房或患者外出的使用需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野战抗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输液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战抗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输液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一次性输血输液加温袖带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总体设计
    1.1 设计背景
    1.2 加温袖带的复温原理与结构设计
        1.2.1 加温袖带的复温原理
        1.2.2 加温袖带结构设计
    1.3 使用方法
2 加温效果评价
    2.1 与现有加温贴比较
    2.2 与现有加温仪比较
3 讨论

(2)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伤情特点观察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3)用于寒区战地输液的便携式加温加压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
2 设计方案
    2.1 加压模块:
    2.2加温模块:
    2.3 辅助安全模块:
    2.4 系统控制:
3 讨论

(4)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成立课题组
    2.2 初拟函询问卷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初步拟定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3.2 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4.2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4.3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4.4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条目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八章 附录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B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骨髓腔输液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战地骨髓腔输液原理及特点
2 骨髓腔输液在军内外的应用现状
    2.1 外军应用情况
    2.2 我军应用情况
3 骨髓腔输液应用于战伤救治的研究进展
    3.1 骨髓腔输液工具
    3.2 骨髓腔输液的液体种类
    3.3 骨髓腔输液穿刺部位选择及护理
    3.4 骨髓腔输液的压力与速度
    3.5 骨髓腔输液的禁忌证与并发症
4 结语

(6)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战创伤条件下循环管理的特点
2 战创伤救治的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
    2.1 战创伤止血技术[1]
    2.2 野战输血
        2.2.2 大量输血
        2.2.2. 1 启动指征
        2.2.2. 2 方法
        2.2.3 自体血回输
        2.2.4 新鲜全血输注
    2.3 液体治疗
        2.3.1 原则
        2.3.2 液体选择[8]
        2.3.3 输注方法
    2.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2.4.1 适应证
        2.4.2 方法
        2.4.3 联合用药
3 不同救治条件下循环功能的评估与救治
    3.1 现场评估与救治[1]
        3.1.1 评估
        3.1.1. 1 大出血伤病员
        3.1.1. 2 隐匿性出血伤病员
        3.1.2 救治
        3.1.2. 1 控制出血
        3.1.2. 2 建立输液通道
        3.1.2. 3 氨甲环酸应用
        3.1.2. 4 心肺复苏
    3.2 早期阶段评估与救治
        3.2.1 评估
        3.2.2 救治
        3.2.2. 1 确定性止血
        3.2.2. 2 积极容量复苏
    3.3 专科阶段评估与救治
        3.3.1 评估
        3.3.2 救治
        3.3.2. 1 病因治疗
        3.3.2. 2 液体复苏治疗
        3.3.2. 3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6]
    3.4 各级救治机构间转运的评估与救治
        3.4.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3.4.3 防范并发症和意外
4 战创伤循环管理的特殊问题
    4.1 损伤控制性复苏(DCR)[17-18]
        4.1.1 定义
        4.1.2 适应证
        4.1.3 实施方法
        4.1.3. 1 允许性低血压
        4.1.3. 2 止血性复苏
        4.1.3. 3 损伤控制手术
    4.2 目标导向循环管理
        4.2.1 定义
        4.2.2 适应证
        4.2.3 实施方法
        4.2.3. 1 SVV/PPV作为导向指标
        4.2.3. 2 每搏量增加率(ΔSV)作为导向指标
        4.2.3. 3 脉搏灌注变异度(PVI)作为导向指标
    4.3 战现场心肺复苏策略
        4.3.1 TCA的心肺复苏策略
        4.3.1. 1 定义
        4.3.1. 2 适应证
        4.3.1. 3 实施方法
        4.3.2 NTCA的心肺复苏策略
        4.3.2. 1 定义
        4.3.2. 2 适应证
        4.3.2. 3 实施方法
    4.4 创伤性凝血病(TIC)
        4.4.1 定义
        4.4.2 诊断
        4.4.3 救治原则
5 结语

(7)HES/HBOC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BOC对失血性休克肺血管渗漏及肺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皮糖萼在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战创伤条件下循环管理的特点
战创伤救治的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
    1. 战创伤止血技术[1]
    2. 野战输血
    3. 液体治疗
    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不同救治条件下循环功能的评估与救治
    一、现场评估与救治[1]
        1. 评估
        2. 救治
    二、早期阶段评估与救治
        1. 评估
        2. 救治
    三、专科阶段评估与救治
        1. 评估
        2. 救治
        四、各级救治机构间转运的评估与救治
战创伤循环管理的特殊问题
    一、损伤控制性复苏(DCR)[17-18]
        1. 定义
        2. 适应证
        3. 实施方法
    二、目标导向循环管理
        1. 定义
        2. 适应证
        3. 实施方法
    三、战现场心肺复苏策略
        1. TCA的心肺复苏策略
        2. NTCA的心肺复苏策略
    四、创伤性凝血病(TIC)
结 语

(9)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
    引言
    1 设计理念及材料
        1.1 设计理念
        1.2 PELS主机系统研制
        1.3 耗材套包的研制
    2 方法:实验测试
        2.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2.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2.3 系统实验室内深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2.4 PELS的稳定性测试
    3 结果
        3.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3.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3.3 室内人工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3.4 自主研制的PELS初步动物实验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引言
    1 实验研究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1.3 实验药品及实验试剂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实验动物准备
        2.4 观察爆震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各项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个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损伤救治情况
        3.2 各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实验动物模型组织损伤的情况
        3.3 使用自主研制的PELS进行早期的干预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PELS在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模型麻醉诱导方法
        2.2 创伤出血实验动物模型及体外循环建立
        2.3 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的指标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麻醉方法
        2.3 胸部爆震伤模型建立
        2.4 体外循环建立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情况
        3.2 肺功能评估
        3.3 炎症指标的结果
    4 讨论
本课题的局限性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10)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关键技术设计
    1.1 设计思路
    1.2 基本结构
    1.3 控制系统原理
2 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应用实验
    2.1 仿真模拟输液实验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步骤和方法
    2.2 动物失血性休克实验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步骤和方法
    2.3 户外移动输液实验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应用价值与效果
    3.1 临床应用价值
    3.2 临床应用效果
        3.2.1 自动加压系统
        3.2.2 自动报警功能
        3.2.3 自动切换功能
        3.2.4 多通道监测功能
    3.3 设备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四、野战抗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输液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次性输血输液加温袖带的设计与应用[J]. 马印图,侯小康,谷建芳,陈晓飞,刘宏,王哲,张哲凯,陈莉,李莉华.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7)
  • [2]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D]. 蔡晗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用于寒区战地输液的便携式加温加压装置设计[J]. 宋天一,黄伦论,孙文波,宗景军,刘同亭.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5)
  • [4]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D]. 刘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骨髓腔输液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郑伟,赵洁,阚庭,孟文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03)
  • [6]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J]. 米卫东,葛衡江,张铁铮,李洪,陈晖,宋晓阳.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0(01)
  • [7]HES/HBOC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与内皮糖萼的关系[D]. 赵洪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1)
  • [8]战创伤麻醉与救治循环管理指南[J]. 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10)
  • [9]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D]. 孟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便携式智能输液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J]. 刘俊伶,陈廷静,张乐天,李阳,祁海峰,刘明利,刘蕾,李雪. 中国医学装备, 2018(07)

标签:;  ;  

野战失血性休克快速输血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