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地区前中生代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

塔中地区前中生代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

一、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论文文献综述)

程浩[1](2020)在《塔里木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石灰岩岩相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岩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同时再与镜下薄片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岩石进行分类,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沉积相的划分,明确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灰岩分类、岩性特征、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岩相及其地球化学元素特征。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和锶同位素以及氧同位素分析等工作,揭示奥陶系灰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环境,最后将成岩相分类概括出来;顺托果勒奥陶系灰岩具体可以划分成泥晶灰岩、颗粒灰岩、生物骨架灰岩及叠锥灰岩。泥晶灰岩主要有两大类:(1)泥晶灰岩:其主要的架构以灰泥基质为主,在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的丝管状微粒隐藻。(2)含藻屑泥晶灰岩:以泥晶结构为基础架构,包含很多藻球粒;颗粒灰岩分为:(1)内碎屑石灰岩,碎屑根据粒级可以将其划分成:砂屑和砾屑以及粉屑。(2)藻粒石灰岩:内部含有隐藻。同时在粒间也具有很多的孔层藻,包含了棘皮屑和介形虫以及腕足碎片。(3)球粒石灰岩:颗粒主要是以球粒为主,局部存在砂屑。(4)生物碎屑石灰岩:其排序一般比较杂乱,在形态方面却保持良好;生物骨架灰岩可分为骨架灰岩、含云骨架灰岩及云质骨架灰岩,结构主要以砂屑为主,通常是球粒和砂屑等种类不一致的颗粒,借助隐藻互相粘结,以架状结构为主;叠锥灰岩多出现于不纯的石灰岩中。正常海水环境成因的石灰岩具有高δ13 C,δ188 O,低877 Sr/866 Sr,富含Sr,贫Mn,Fe及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受淡水环境影响的石灰岩,具有低δ133 C,δ18 O,高87 Sr/866 Sr,贫锶(Sr),富含锰(Mn),铁(Fe)及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的特征。泥质石灰岩主要富含重金属及稀土元素,属于弱水动力环境受淡水影响强的近地表弱还原性沉积环境,成岩环境一般为淡水渗流相;砂砾屑灰岩主要富集钙(Ca)元素,为水动力较强且受淡水影响弱的强还原性过渡带沉积环境,属于混合水作用的成岩相;藻粘结石灰岩主要富含锶(Sr)元素,球粒石灰岩主要富集铁(Fe)、锰(Mn)元素,沉积环境相似,均为受水动力与淡水影响均较弱的强还原性海相沉积环境,颗粒多发生藻类钻孔等泥晶化作用,但藻粘结灰岩主要为混合水成岩作用而球粒灰岩多为海水潜流成岩作用;叠锥灰岩主要富集锶(Sr)元素与相对较多的钙(Ca)元素,发育在水动力弱的还原性过渡带环境,受淡水影响小,显示为海水潜流成岩特征。

高孝巧[2](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特征及控储机理》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微相和储层特征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及保存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实测地质剖面资料,巴楚-塔中地区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体系域内微相组合及展布特征,建立了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演化模式,明确了主要储层类型及特征,总结了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及保存机理。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为碳酸盐缓坡沉积,发育两个完整的三级层序。肖尔布拉克组下段由中缓坡内、外带-内缓坡潮坪、泻湖沉积组成;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大面积浅滩展布,局部发育微生物礁/丘。整体呈由北向南的加积-进积叠置型式。肖尔布拉克组发育14微相类型:泥粉晶白云岩(MF1)、粉细晶白云岩(MF2)、云质灰岩(MF3)、似球粒白云岩(MF4)、生屑白云岩(MF5)、凝块石白云岩(MF6)、泡沫绵层白云岩(MF7)、叠层石白云岩(MF8)、层纹岩(MF9)、内碎屑白云岩(MF10)、鲕粒白云岩(MF11)、含陆源碎屑白云岩(MF12)、含膏白云岩(MF13)、膏盐岩(MF14)。第一个三级层序,微相序列横向上具有一定连续性;第二个三级层序,受古地貌、沉积水体能量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微相序列横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微相类型具有不同的储集空间特征。孔隙发育的微相类型包括:MF1、MF2、MF4、MF6、MF7、MF8、MF10和MF11,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晶间孔、粒间孔、孔洞、格架孔和少量溶孔。柯坪-巴楚地区主要发育MF6和MF7形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及MF10形成的颗粒白云岩储层;巴东-塔中地区主要发育MF10和MF11形成的颗粒白云岩储层。优质储层形成于肖尔布拉克组上段缓坡浅滩,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纵向叠置、横向可对比。同时,储层发育明显受微相序列、沉积相和高频层序等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孔隙为准同生大气淡水溶蚀所致,埋藏期主要是早期孔隙的继承和调整。孔隙的保存和调整过程受白云岩化作用、流体作用、微生物和膏盐岩控储作用及油气充注等共同控制。

杜辉[3](2017)在《塔河油田于奇东工区非背斜圈闭预测与含气性检测》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于奇东三维地震区位于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的东北部,该区勘探程度较低,在研究区南部构造圈闭上集中钻探了 9 口井,YQ8井和YQD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经过重复酸压获得工业气流,YQ12井获得低产气流。通过对本区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条件分析认为研究区虽然烃源岩不发育,但是其南部的满加尔凹陷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油气充注条件。前期地质勘探与研究认为于奇东地区奥陶系存在多期油气充注,主成藏期在喜山晚期,对奥陶系及其上覆地层的油气充注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新生界只要存在背斜构造圈闭,一般均能发现油气藏。但背斜圈闭十分有限,为了实现于奇东研究区碎屑岩地层的油气突破,提高探井的成功率,需要对本研究区进行非背斜油气藏预测。该区具有形成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气层又具有地震能量衰减明显和易于检测等特点,所以开展非背斜含气圈闭预测是可行的。本文以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特征,使用三维地震分频能量衰减技术对奥陶系及其上覆的泥盆系、三叠系等进行含气性检测,并进行非构造圈闭分析。根据含气层高频能量衰减,低频能量相对突出的规律对目的层进行含气性检测。中下奥陶统含气性检测后发现YQ8、YQ12两口产气井与分频能量衰减异常吻合,表明分频能量衰减在本工区预测储层含气性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发现泥盆系东河塘组和三叠系上油组亦存在分频能量衰减异常,结合沉积及构造特征认为东河塘组异常区为超覆在T70、T74不整合面上的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其生储盖、圈闭、运聚和保存条件较为可靠。三叠系上油组异常区为逆冲断层控制的砂岩断块圈闭。根据不同上覆地层和不同时期对岩溶的影响将中下奥陶统岩溶划分为三个区,结合分频能量衰减显示及岩溶发育特征认为Ⅱ、Ⅲ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前景比Ⅰ区更好。在含气检测异常地质多解性研究中,对托甫台工区进行分频能量衰减含气检测时发现厚度大于8m的低速砂岩能引起的含气检测异常。低速砂岩的主频在15Hz左右,频谱形态是双峰形。根据双峰频谱形态推测含气检测异常可能系成岩强度低或低含气饱和度的低速砂岩形成,从而排除分频能量衰减含气检测的多解性。

钟国城[4](2017)在《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和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天山南地区,构造上处于库车坳陷与沙雅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区域,是断裂发育和油气聚集的重点区带。然而中国石化前期在新和地区针对大型构造圈闭的勘探结果不佳,使得在该地区应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开展隐蔽圈闭预测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次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造及沉积相分析出发,利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预测了新和地区中生界目的层位的能量衰减异常区,并从石油地质条件聚焦分析了异常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当地层含有烃类尤其是含气时,会导致地层的吸收衰减系数变大,地震波通过时,会表现出“低频共振,高频衰减”的特征。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将时间域的新和三维地震数据体分为频率域间隔5Hz的离散能量数据体,以开展针对中生界目的层位的烃类检测。新和地区库车坳陷内的三叠系目的层位哈拉哈塘组存在含油气有利区,其油气主要来自库车坳陷内部三叠系的陆相烃源岩,由坳陷内部运移至构造斜坡带,并在哈拉哈塘组顶部的泥岩盖层封堵和高部位断裂遮挡的作用下,使得油气赋存于三叠系哈拉哈塘组的砂岩储层中,存在形成受断裂、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新和地区白垩系的目的层位巴西盖组与舒善河组上段存在含油气有利区,其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至奥陶系的主力烃源岩,并在浅层的白垩系走滑拉分扭张断裂体系作用下,沿断裂通道或不整合面运移至浅层的巴西盖组和舒善河组有效储层,并在上覆巴西盖组顶部泥岩封堵及构造高部位断裂遮挡的作用下,存在形成受断裂、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本次论文研究所应用的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新和地区的可适用性验证及其预测结果对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新和地区乃至整个天山南地区寻找隐蔽圈闭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铸坤[5](2016)在《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文中提出永北地区构造位置处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最东段,研究区探勘程度低,三维地震精度高但井资料缺乏。本论文以地震资料作为基础控制全区,以钻测井资料为关键,辅以多种分析化验资料,以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沉积时期的层序发育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圈闭发育特征,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砂砾岩自旋回沉积规律指导下,建立了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内识别出T1、T4、T6、T6x等4个区域性层序界面,从上到下发育3个三级层序Es3s、Es3z、Es3x。Es3s内部不发育四级层序界面,只发育1个四级层序Es3s-1。Es3z内部从上而下发育3个四级层序界面Es3-1、Es3-2、Es3-3,对应4个四级层序Es3z-1、Es3z-2、Es3z-3、Es3z-4。Es3x内部从上而下发育2个四级层序界面Es3-4、Es3-5,对应3个四级层序Es3x-1、Es3x-2、Es3x-3。(2)在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残存古地貌、地质相标志、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2种沉积相类型。沙三下层序沉积时期地形控盆断裂活动强,地势高差大,湖盆水体较深,全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沙三中层序为过渡沉积时期,早期控盆断裂活动仍然较强,湖盆水体仍较深,全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体规模相对变小,晚期控盆断裂活动减弱,基准面趋于稳定,全区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沙三上层序沉积时期,控盆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变深,全区发育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以均方根振幅属性(RMS)为基础,钻井岩心资料作标定,明确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沙三下层序-沙三中层序早期近岸水下扇孤立发育,与深湖-半深湖相带直接接触,沙三中层序晚期-沙三上层序扇三角洲呈裙带状连片发育,与滨浅湖相带直接接触。(3)在层序发育特征、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认为永北地区沙三段上部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发育非构造圈闭,非构造圈闭的封堵机理为垂向不整合结构体中风化粘土层封堵,侧向以稠油稠化封堵为主,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强化封堵,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体作为良好的储集体。盖层、侧向遮挡层和储集层有机配置,形成研究区有利的圈闭条件。

王邱春[6](2016)在《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关键界面识别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深层碳酸盐储层的研究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而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不整合的研究对于深层油气的勘探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巴楚-柯坪地区露头、塔河地区钻测井、地震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丘里塔格下亚群底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顶部之间的不整合面。本次考察的巴楚-柯坪地区野外露头包括柯坪水泥厂、鹰山北坡、蓬莱坝、永安坝、南一沟等剖面,通过观察野外露头风化壳,地层岩性、岩石颜色、地层叠加样式的转变及现场测量地层岩石常量元素及GR值展开对野外不整合的分析;在塔河地区,TS1、TS2、TS4、S88、AD11等多口井钻遇鹰山组,本文以钻穿鹰山组的TS1、TS2、S88三口井为重点,通过岩心的观察、实测,薄片与常规测井曲线的分析来探究塔河地区不整合特征;本次研究充分运用塔里木地区地震资料,并以塔北地区和塔中地区为重点。通过分析总结,认为T81、T80为二级不整合面,T78、T76、T75为三级不整合界面,野外及塔河地区这些不整合多为平行或者微角度接触关系,界面上下有灰岩-灰岩、灰岩-白云岩、白云岩-白云岩等多种岩性接触方式,大部分不整合界面上下颜色会发生突变,不整合界面处元素特征显着,Al、Fe、Ti等惰性元素在界面处富集,Sr、Ba、K元素含量与界面存在耦合关系。本文在鹰山组内部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鹰山组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这与地震剖面上串珠反射形态的发育一致,通过连井分析确定了4个四级层序各段GR曲线的可对比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地区T80、T78、T75不整合界面及鹰山组内部层序界面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T80、T78界面及鹰山组内部层序界面是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暴露不整合,T75界面在野外和塔河地区属性不同,在柯坪水泥厂T75界面是相对海平面突然上升引起的淹没不整合,而在塔河地区T75界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暴露不整合。Ⅰ级或Ⅱ级不整合是控制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Ⅲ级、Ⅳ级层序界面下容易形成了多期次的岩溶发育段。

何江[7](2015)在《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预测 ——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文中提出海相白云岩沉积过程中,常与硫酸盐岩形成共生序列,在亚洲、北美、中东、澳大利亚、西欧、西伯利亚等地区广泛分布。当富含CO2等溶质的溶液沿上述可溶岩的渗透网络运移时,发生的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可形成有效油气储、渗系统,据统计,世界油气产量的1020%与其直接相关。但在地质历史中,因硫酸盐岩易溶且不易保存,实际研究中常被忽视,目前尚缺少以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为导向的储层精细解剖实例和经验。鄂尔多斯盆地中央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4马五1亚段,沉积期发育为白云岩—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沉积后随华北地台一起抬升,经历了140余Ma表生成岩风化剥蚀期,巨厚的马六段石灰岩几乎被剥蚀殆尽,随后进入埋藏成岩阶段。马五段顶岩溶印迹主要发育于上部马五4马五1亚段的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内,各类溶蚀孔、洞发育,叠加印支期和燕山期裂隙,形成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主要天然气储、产层。基于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及成因演化研究表明:目的层位主要沉积两类复合建造,一类为泥晶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组合,另一类为含硬石膏粉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的不等厚互层组合,其中硬石膏柱状晶呈星散状存在,硬石膏小结核常见中高成核数+中核径、中高成核数+小核径、低成核数+大核径三种典型分布型式。上述硬石膏矿物均为局限(内)陆棚环境准同生期或早成岩浅埋藏期交代先期白云岩的产物,其数量多少取决于硬石膏开始析出时海水含盐度的高低,个体大小取决于海水中适合硬石膏生长的含盐度持续时间长短。此外,在马五2下部及马五3、马五4中段,还发育鸡雏状白云质硬石膏岩和石膏岩。基于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特征研究发现:(1)硫酸盐岩溶解更加有利于白云岩储层形成:其一,岩溶水沿纵向通道下渗到潜水面后,首先使硬石膏结核水化为石膏,体积可增大30%,挤压周围基岩,而石膏进一步溶解成溶模孔,又对基岩释压,这一反复过程使溶模孔间产生大量裂碎缝。硬石膏溶模孔、裂碎缝共同组成有利的孔隙网络。另一方面,硬石膏溶解过程析离出SO42-,进入岩溶水后,可促使孔隙网络周缘白云岩扩溶,导致孔隙网络逐渐延伸、贯通,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进一步增强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作用。此外,需注意的是,部分硫酸盐岩溶解对于岩溶储层形成也具破坏作用,如鸡雏状硬石膏岩富集层位,石膏遇水大面积溶蚀易形成洞穴,造成顶板岩石卸压,进而破裂垮塌,堆积基本不具孔隙的塌积膏溶角砾岩。(2)上述复合古岩溶作用相互叠加,依据岩溶类型及强度差异,可形成各类岩溶改造岩及岩溶建造岩:岩溶改造岩分为溶蚀岩、变形岩和交代岩,岩溶建造岩常见残积岩、塌积岩和冲积岩、填积岩、淀积岩。(3)基于岩溶特征识别,结合古构造及古地质图分析,进一步对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自西向东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台地、岩溶盆地、岩溶台地与沟槽相间区块。各古地貌单元可识别出完整程度不一的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基于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储层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特定环境中沉积的含膏白云岩及粉晶白云岩复合建造。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是表生环境中复合古岩溶型孔、洞、缝的发育和保存程度,其次为埋藏岩溶及构造裂缝的叠加、改善作用。结合储渗网络发育演化及孔隙结构,划分了裂缝-溶孔型,裂缝-孔隙-溶孔型和孔隙型三类主要储集类型,前者对储层贡献最大。储层物性较优的地层为马五1亚段、马五2亚段、马五4亚段。基于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研究发现:储层平面上常分布在岩溶台地,其古地貌平坦,慢速扩散型复合古岩溶作用发育,岩溶强度适中,岩溶溶蚀岩及伴生裂缝-溶孔型储层广泛发育和保存。岩溶高地及岩溶盆地以快速管道型复合古岩溶为主,岩溶强度高,岩溶建造岩大量发育,破坏了原有储层。岩溶台地中储层纵向上常位于水平潜流带-中等溶蚀亚带中,层状复合古岩溶形成大量硬石膏结核溶模孔,且沉淀、充填作用较弱。垂直渗流带次之,虽发育较高数量的半充填溶模孔,但常被来自风化壳顶部的铝土质泥岩再次充填。水平潜流带-强溶蚀亚带岩溶强度过高,原岩被大幅度破坏形成岩溶洞穴,充填的岩溶建造岩基本没有孔隙,深部缓流带岩溶水趋于过饱和,沉淀和充填作用极强。综合评价表明,优质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岩溶台地区域,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五13、马五12,其次为马五22、马五41、马五14和马五11小层。

叶宁,李映涛,贡一鸣,刘迪,谢世文[8](2014)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特征》文中指出通过对钻录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分析,识别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可全盆对比追踪的3个二级层序SSQ1SSQ3,及相对应的层序界面SSB1SSB3。通过单井-地震结合方式,反映不同沉积相类型(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缘斜坡相、陆棚相及盆地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绘制寒武系SSQ1SSQ3沉积相图,并建立该区2类沉积模式:蒸发、局限台地-台缘-斜坡-陆棚-欠补偿盆地模式及局限台地-台缘-斜坡-陆棚-欠补偿盆地模式。

孙乃泉[9](2013)在《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文中研究指明顺托果勒低隆起(鞍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构造上塔北隆起与塔中隆起之间的“隆间坳”和满加尔坳陷与阿瓦提坳陷之间的“坳间隆”,是志留系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塔中和塔北都缺失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在该区却发育齐全。近期在顺1井三维勘探区的顺9井发现柯坪塔格组下段原生油藏,显示了柯坪塔格组下段的良好勘探前景。由于柯坪塔格组下段底面为区域不整合,露头区与顺9井区岩性岩相变化大,所以有关油层的时代、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和圈闭类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分歧,也制约着勘探研究的深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石油地质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顺1井三维勘探区的柯坪塔格组下段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从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储层特征、地震储层识别及控藏因素与有利圈闭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通过层位标定和长测线区域追踪对比,在地震剖面上新解释的顺托果勒地区的柯坪塔格组底界(T70)比原来低了约250ms左右,明确了顺9井产油层为柯坪塔格组下段油藏。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泥岩夹砂岩的特点与露头全部为砂岩的特点有所不同,与托甫台地区粉—细砂、泥岩和塔东地区的含砾砂岩等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柯坪塔格组下段的识别和厘定有重要意义。2、在柯坪塔格组岩心上发现了潮汐有关的羽状交错层理,潮道砂、波状、脉状、透镜状等潮坪层理和潮上带植物根、潮道底部冲刷等现象,在柯坪塔格组上段砂岩岩心中找到了大量生物扰动、低角度冲洗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滨海沉积证据。在地震属性平面图和反演砂厚图上,识别出了下段分支状和朵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展布形态,以及上段窄喇叭状潮道砂体和大面积席状滨海砂体展布等,结合砂岩颜色、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砂体规模、与泥岩的组合样式和旋回等信息,综合确定了顺1井三维区柯坪塔格组下段为河口湾潮坪—三角洲沉积,上3和上1亚段为两个滨海夹浅海—潮坪沉积的旋回。3、在铸体薄片和电镜照片上分析出两期方解石胶结、一期次生石英加大、两期硅质颗粒溶蚀和一期方解石溶蚀(铁)白云化,以及高岭石发生伊蒙混层化在平面上的差异等,识别出了可能反映二叠纪热液成因的疑似刚玉的多金属氧化物晶体,推测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零星含沥青可能与热液有关,上段普遍含沥青则以表生氧化有关。4、圈闭类型和成藏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和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上段主要为构造油藏和潮道砂岩透镜体形成的岩性油藏。顺托果勒以东地区I号断裂以北可能发育柯坪塔格组下段下切谷充填形成的地层超覆油藏和浊流或三角洲砂岩岩性油气藏。本研究创新点为:①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在塔中I号断裂以北发育一个近东西向柯坪塔格组下段的大型深切谷,沿谷底分布多个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岩,深切谷充填物主要来自塔东地区。深切谷底界不整合可能就是区域上的大型不整合T70。②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中心位于TP2井以南,TZ33井以北地区,目前找到的油层属于下切谷填平补齐后的下段沉积末期,来自北方的主物源越过下切谷中心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砂体,该三角洲体系向南在塔中隆起以南远源上超,较近的下段缺失区塔中隆起并未提供砂质物源。

王小敏[10](2012)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充分利用近年来大量的钻井、地震测线及露头资料,在前期工作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露头-岩芯-镜下-测井-地震”五位一体综合分析,系统地研究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以三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进行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对实现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新的突破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塔里木板块区域地球动力学从伸展到挤压的转换始于寒武纪晚期,活动鼎盛时期为中奥陶世中晚期。寒武纪西昆仑地区始特提斯洋开始向北俯冲在塔里木地块之下,奥陶纪俯冲作用强烈,奥陶纪晚期始特提斯洋盆可能已闭合;寒武-奥陶纪南天山地区处于扩张鼎盛时期的古亚洲大洋。区域板块边缘的动力性转换对盆地古构造、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古地貌和沉积格局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中蓬莱坝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鹰山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一间房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塔西南地区的寒武统与中下奥陶统及中下奥陶统内部呈现为退积型层序结构样式,而古城等盆地其他地区呈现为进积型层序结构样式。这可能与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引起的盆地不同地区差异沉降活动密切相关。(3)以三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中下奥陶统岩相古地理图,综合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特征,发现层序SQ1、SQ2、SQ3古地理格局呈现继承性演变,层序SQ4属于古地理格局显着变革时期。区域动力学体制的强烈转换造成台地内部及台缘的地貌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台地内部形成滩-洼相间的微地貌格局,这为中奥陶统台内滩相和台缘礁滩相等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同时和田、塔中和塔北等古隆起雏形开始形成,局部地区遭受暴露剥蚀,出现暴露古凸起岩溶地貌。(4)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成岩改造和层序界面的控制。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部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台内泻湖-潮坪相带,早期遭受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经历埋藏岩溶作用。中奥陶统鹰山组上部、一间房组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为台地内部的中高能浅滩相,其次为台地边缘的高能礁滩相带。巴麦大部分地区、塔北和塔中地区位于T74不整合界面的顶超削截带,属于中下奥陶统表生岩溶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二、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石灰岩岩相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灰岩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石灰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石灰岩地层特征研究现状
        1.2.4 石灰岩岩相划分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盆地构造演化
    2.2 沉积背景及演化
        2.2.1 沉积背景
        2.2.2 盆地沉积演化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地层划分方案
        2.3.2 地层特征
第三章 石灰岩岩相特征
    3.1 岩相类型划分方案
        3.1.1 石灰岩岩相划分依据
        3.1.2 石灰岩岩相划分方案
    3.2 主要石灰岩岩相类型及特征
        3.2.1 泥晶灰岩
        3.2.2 颗粒灰岩
        3.2.3 生物骨架灰岩
        3.2.4 叠锥灰岩
第四章 石灰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4.1.1 元素地球化学实验
        4.1.2 碳、氧稳定同位素实验
    4.2 岩相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类型与含量
        4.2.2 微量元素类型与含量
        4.2.3 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4.3 岩相地球化学识别模板
        4.3.1 地质统计学分析方法
        4.3.2 岩相地球化学识别模板
第五章 沉积特征及展布
    5.1 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分类方案
    5.2 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特征
        5.2.1 半局限台地相
        5.2.2 开阔台地相
        5.2.3 台地边缘
        5.2.4 台缘斜坡
    5.3 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
        5.3.1 蓬莱坝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3.2 鹰山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3.3 鹰山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3.4 一间房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4 沉积模式
第六章 成岩环境与成岩作用
    6.1 成岩环境
        6.1.1 近地表成岩环境
        6.1.2 埋藏成岩环境
    6.2 成岩作用
        6.2.1 泥晶化作用
        6.2.2 胶结作用
        6.2.3 白云化作用
        6.2.4 压实、压溶作用
        6.2.5 溶蚀作用
        6.2.6 重结晶作用
    6.3 成岩作用阶段及演化
        6.3.1 成岩阶段及标志
        6.3.2 成岩演化及成岩序列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特征及控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碳酸盐岩微相研究
        1.2.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
        1.2.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相古地理
        1.2.4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储层研究
    1.3 主要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系统
    2.3 古环境及研究区概况
        2.3.1 古气候特征
        2.3.2 古地理特征
        2.3.3 研究区概况及露头环境
第三章 肖尔布拉克组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划分及界面特征
        3.1.1 层序划分
        3.1.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3.2 体系域及准层序组特征
        3.2.1 典型野外露头剖面
        3.2.2 研究区典型钻井
    3.3 体系域空间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4.1 微相类型及特征
        4.1.1 微相类型
        4.1.2 微相组合特征
        4.1.3 体系域内微相组合展布特征
    4.2 沉积演化模式
    4.3 岩相古地理特征
        4.3.1 SQ1-TST岩相古地理
        4.3.2 SQ1-HST岩相古地理
        4.3.3 SQ2-TST岩相古地理
        4.3.4 SQ2-HST岩相古地理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机理
    5.1 基于微相类型的储层特征
        5.1.1 孔隙结构特征
        5.1.2 微相类型与孔渗相关性
        5.1.3 储层类型及特征
    5.2 沉积控储机理
        5.2.1 微相序列
        5.2.2 沉积相
        5.2.3 高频层序
    5.3 储层空间分布特征
        5.3.1 纵向分布
        5.3.2 横向分布
第六章 储层发育与保存
    6.1 成岩改造
        6.1.1 基质白云石
        6.1.2 孔(缝)隙胶结/充填物
        6.1.3 成岩流体性质
    6.2 孔隙发育环境
        6.2.1 孔(洞)隙分布样式
        6.2.2 孔(洞)隙充填特征
        6.2.3 孔(洞)隙发育潜力
    6.3 储层孔隙形成与演化
    6.4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控制规律
        6.4.1 深层储层形成控制因素
        6.4.2 深层储层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塔河油田于奇东工区非背斜圈闭预测与含气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频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含气性检测研究现状
        1.2.3 非背斜圈闭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1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
        2.2.2 海西期构造运动
        2.2.3 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
        2.2.4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
    2.3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4 沉积特征及储盖组合
    2.5 烃源条件分析
        2.5.1 有机质丰度
        2.5.2 有机质类型
        2.5.3 有机质成熟度
    2.6 油气成藏期次
第三章 层位标定与分频能量衰减含气性检测原理应用
    3.1 层位标定与井震地层统一
    3.2 地震反射波特征
    3.3 分频能量衰减含气性检测原理
    3.4 分频能量衰减含气应用实例
第四章 中下奥陶统岩溶圈闭预测及含气检测
    4.1 中下奥陶统构造及沉积相特征
    4.2 不同期构造对古岩溶影响
        4.2.1 加里东期岩溶作用
        4.2.2 海西早期岩溶作用
        4.2.3 海西晚期岩溶作用
    4.3 储集空间与储层类型
    4.4 储盖组合分析
    4.5 中下奥陶统低频衰减特征
    4.6 中下奥陶统含气有利区预测
第五章 泥盆系东河塘组圈闭预测及含气检测
    5.1 东河塘组构造及沉积相特征
    5.2 东河塘组储盖组合
    5.3 东河塘组分频衰减特征
    5.4 东河塘组含气异常区控制因素分析
第六章 三叠系圈闭预测及含气检测
    6.1 三叠系构造及沉积相特征
    6.2 三叠系生储盖组合
    6.3 中上三叠统分频衰减特征
    6.4 中上三叠统含气异常区控制因素及圈闭类型分析
第七章 分频能量衰减多解性分析及井位部署
    7.1 分频能量衰减的多解性探讨
    7.2 井位部署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地区的勘探现状
        1.2.2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频谱分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构造演化史
        2.2.1 克拉通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
        2.2.2 前陆盆地形成阶段
        2.2.3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2.3 新和地区中生界地层发育概况
    2.4 新和地区石油地质条件
        2.4.1 烃源岩发育特征
        2.4.2 新和地区主要的储盖组合
第三章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及其可适用性
    3.1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原理
    3.2 新和地区地震反射波的标定
    3.3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英买32潜山区的应用
    3.4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东部邻区三道桥气田的应用
第四章 新和地区三叠系有利圈闭预测与评价
    4.1 新和地区三叠系顶面(T46)构造与沉积特征
    4.2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能量衰减特征
    4.3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区的控制因素分析
    4.4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圈闭的简要评价
第五章 新和地区白垩系有利圈闭预测与评价
    5.1 新和地区巴西盖组顶面(T32)构造与沉积特征
    5.2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能量衰减特征
    5.3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区的控制因素分析
    5.4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圈闭的简要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存在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永北地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3.1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3.1.1 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层序界面
        3.1.2 地震层序格架
    3.2 单井层序划分方案
        3.2.1 钻井岩心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3.2.2 测录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3.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3.1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方案
        3.3.2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典型剖面
第四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特征
        4.1.1 残存古地貌特征
        4.1.2 岩石学特征
        4.1.3 粒度结构特征
        4.1.4 沉积构造特征
        4.1.5 测井相特征
    4.2 单井沉积学特征
        4.2.1 永气2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2.2 永7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2.3 永781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2.4 永93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2.5 永9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2.6 永96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1 近岸水下扇沉积相
        4.3.2 扇三角洲沉积相
    4.4 地震属性提取及岩相解释
        4.4.1 地震属性的提取
        4.4.2 地震属性的岩相解释
        4.4.3 砂砾岩的地震属性识别分析
    4.5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4.5.1 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4.5.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6 沉积演化模式的建立
第五章 永北地区非构造圈闭成因
    5.1 非构造圈闭封堵条件
        5.1.1 顶板条件
        5.1.2 侧向遮挡条件
    5.2 非构造圈闭发育机理
        5.2.1 风化粘土层垂向封堵
        5.2.2 稠油带侧向封堵
    5.3 非构造圈闭发育模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关键界面识别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区域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2.4 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第三章 不整合识别方法
    3.1 不整合的级别划分
    3.2 不整合的识别方法
        3.2.1 地质方法
        3.2.2 地球物理方法
        3.2.3 地球化学方法
    3.3 地层叠加样式与元素地层响应特征
第四章 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不整合特征
    4.1 T_8~1不整合面发育特征
        4.1.1 T_8~1界面的野外露头特征
        4.1.2 T_8~1界面的钻(测)井特征
        4.1.3 T_8~1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4.1.4 T_8~1界面平面构型特征
    4.2 T_8~0不整合界面发育特征
        4.2.1 T_8~0界面的野外露头特征
        4.2.2 T_8~0界面的主微量元素响应特征
        4.2.3 T_8~0界面的钻(测)井响应特征
        4.2.4 T_8~0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4.2.5 T_8~0界面平面构型特征
    4.3 T_7~8不整合界面发育特征
        4.3.1 T_7~8界面的野外露头特征
        4.3.2 T_7~8界面的主微量元素响应特征
        4.3.3 T_7~8界面在钻井上的标定
        4.3.3.1 塔深1井
        4.3.3.2 沙88井
        4.3.4 T_7~8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4.4.5 T_7~8界面的平面构型特征
    4.4 T_7~5不整合界面发育特征
        4.5.1 T_7~5界面的野外特征
        4.5.2 T_7~5界面的主微量元素响应特征
        4.5.3 T_7~5界面的钻井特征
        4.5.4 T_7~5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第五章 鹰山组内部界面特征分析
    5.1 鹰山组内部界面的露头识别特征
    5.2 鹰山组内部界面的钻测井响应特征
        5.2.1 塔深1井
        5.2.2 塔深2井
        5.2.3 塔深4井与艾丁11井
    5.3 鹰山组内部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5.4 鹰山组内部T_7~6界面的平面构型特征
第六章 不整合面形成主控因素及控储作用分析
    6.1 不整合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6.1.1 海平面快速下降形成的暴露不整合面
        6.1.2 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的淹没层序不整合面
    6.2 不同级次不整合对储层形成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预测 ——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岩溶及油气储层
        1.2.2 古岩溶及储层研究发展趋势
        1.2.3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
        1.2.4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1.5.1 白云岩储层中硫酸盐岩矿物的赋存型式与成因演化
        1.5.2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耦合关系
        1.5.3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垂向分带精细解剖
第2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发育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发育演化史
    2.3 地层特征
        2.3.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
        2.3.2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地层特征
    2.4 沉积背景
        2.4.1 沉积环境与相
        2.4.2 沉积亚环境及沉积微环境的主要沉积微相
第3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及成因演化
    3.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
        3.1.1 泥粉晶白云岩复合建造
        3.1.2 含(膏)白云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
        3.1.3 白云质硬石膏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
    3.2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成因演化
        3.2.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成因演化
        3.2.2 硬石膏柱状晶和小结核成因探讨
        3.2.3 硬石膏柱状晶和小结核演化规律
第4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特征
    4.1 典型复合建造复合古岩溶特征
        4.1.1 含(膏)白云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复合古岩溶
        4.1.2 白云质硬石膏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复合古岩溶
    4.2 典型复合岩溶岩类型及特征
        4.2.1 岩溶建造岩
        4.2.2 岩溶改造岩
    4.3 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精细解剖
        4.3.1 马家沟组顶马五5亚段—马六段古地质图
        4.3.2 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恢复
    4.4 岩溶垂向分带精细解剖
        4.4.1 古岩溶垂向分带精细划分
        4.4.2 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
    4.5 岩溶古地貌与岩溶垂向分带耦合关系
        4.5.1 岩溶高地复合古岩溶垂向分带
        4.5.2 岩溶台地复合岩溶垂向分带
        4.5.3 岩溶盆地复合岩溶垂向分带
第5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特征
    5.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5.1.1 原生(准同生)期孔隙
        5.1.2 表生成岩期孔隙
        5.1.3 埋藏成岩期孔隙
        5.1.4 构造裂隙
    5.2 储层孔隙演化
        5.2.1 储层孔隙演化过程
        5.2.2 储层孔隙演化结论
    5.3 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类型
        5.3.1 储层孔隙结构
        5.3.2 储层储集类型
        5.3.3 储层分类
    5.4 储层物性分布规律
        5.4.1 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特征
        5.4.2 储层物性纵向及平面分布规律
第6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预测
    6.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6.1.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建造为储层发育物质基础
        6.1.2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关键
    6.2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
        6.2.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6.2.2 主力储层分布及储层评价
        6.2.3 储层评价预测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图

(8)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层序划分方案
2层序特征
    2.1层序界面特征
    2.2层序特征
        2.2.1台地相区
        2.2.2盆地相区
3层序沉积相特征
    3.1层序地震相特征
    3.2层序沉积相特征
    3.3沉积模式
4结论

(9)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1.2.3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相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盆地构造演化
        2.2.1 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2.2.2 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局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第三章 柯坪塔格组划分与对比
    3.1 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3.1.1 地震层序标定
        3.1.2 测井—地震联合标定
    3.2 柯坪塔格组识别标志
        3.2.1 颜色
        3.2.2 柯坪塔格组上、中、下三段构成粗-细-粗旋回
        3.2.3 中段泥岩识别标志
        3.2.4 上段砂-泥-砂次级旋回
        3.2.5 砂岩类型及含干沥青差异
        3.2.6 地震波组与不整合反射
    3.3 柯坪塔格组下段识别标志
        3.3.1 岩性标志
        3.3.2 侵蚀谷不整合标志
        3.3.3 火山岩标志
        3.3.4 旋回标志
        3.3.5 柯坪塔格组下段分布与三分性
    3.4 柯坪塔格组下段展布
    3.5 小结
第四章 柯坪塔格组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分析方法
    4.2 沉积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沉积构造特征
        4.2.3 钻井沉积相分析
        4.2.4 地震相
    4.3 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4.3.1 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类型及特征
        4.3.2 柯坪塔格组中段深水陆棚沉积
        4.3.3 柯坪塔格组上段滨海—潮坪相沉积
    4.4 柯坪塔格组物源方向
    4.5 小结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孔隙结构
    5.4 储层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
        5.4.1 储层孔隙类型
        5.4.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5.4.3 特殊矿物
    5.5 成岩序列分析
    5.6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5.6.1 横向上机械压实作用小于后期成岩作用
        5.6.2 纵向上沉积相展布及压实作用影响明显
    5.7 小结
第六章 地震储层识别
    6.1 单井一维正演模拟
    6.2 地震属性分析
        6.2.1 基本地震属性分析
        6.2.2 体属性分析
    6.3 地震反演
        6.3.1 测井曲线标准化
        6.3.2 子波选取与层位标定
        6.3.3 反演成果解释
        6.3.4 砂厚图和平均孔隙度图制作
    6.4 小结
第七章 控藏因素与有利圈闭
    7.1 油藏圈闭类型
        7.1.1 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7.1.2 顺1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7.1.3 顺901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7.1.4 顺902H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7.2 控藏因素分析
        7.2.1 油源与通道条件
        7.2.2 下段砂岩成藏与保存条件
        7.2.3 低幅度构造是重要的圈闭类型
    7.3 有利区预测
    7.4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3 古地理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勘探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盆地构造格局
        2.1.3 塔里木板块漂移及板块边缘构造演化
        2.1.4 奥陶纪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岩石地层
        2.2.2 生物地层
        2.2.3 锶同位素地层
第3章 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界面特征
        3.1.1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3.1.2 层序界面识别
    3.2 不同地区层序发育特征
        3.2.1 露头层序发育特征
        3.2.2 重点地区钻井层序分析
        3.2.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3 层序展布特征
        3.3.1 SQ1(蓬莱坝组)层序展布特征
        3.3.2 SQ2(鹰山组下部)层序展布特征
        3.3.3 SQ3(鹰山组上部)层序展布特征
        3.3.4 SQ4(一间房组)层序展布特征
第4章 中下奥陶统岩相古地理格局
    4.1 主要岩石类型
        4.1.1 灰岩类
        4.1.2 白云岩类
    4.2 主要沉积相类型
        4.2.1 (半)局限台地相
        4.2.2 开阔台地相
        4.2.3 台地边缘相
        4.2.4 斜坡相
        4.2.5 陆棚相
        4.2.6 盆地相
    4.3 露头及单井沉积相分析
        4.3.1 露头沉积相分析
        4.3.2 重点地区沉积相分析
    4.4 沉积模式
        4.4.1 灰泥丘型缓坡模式
        4.4.2 礁丘型缓坡模式
    4.5 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5.1 古地理背景分析
        4.5.2 编图思路及方法
        4.5.3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5章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
    5.1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1.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5.1.2 成岩序列
        5.1.3 成岩演化史
    5.2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
        5.2.1 成岩作用类型与层序边界的关系
        5.2.2 成岩环境与体系域的关系
    5.3 中下奥陶统层序格架中岩溶储层预测模式
        5.3.1 层序地层格架中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5.3.2 T_7~4不整合层序界面的发育及演化
        5.3.3 T_7~4界面之下的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预测
    5.4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
        5.4.1 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
        5.4.2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5.4.3 储层预测与评价
第6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四、塔中地区前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石灰岩岩相与地球化学特征[D]. 程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特征及控储机理[D]. 高孝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3]塔河油田于奇东工区非背斜圈闭预测与含气性检测[D]. 杜辉. 西北大学, 2017(04)
  • [4]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D]. 钟国城. 西北大学, 2017(02)
  • [5]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D]. 王铸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关键界面识别与表征[D]. 王邱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12)
  • [7]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储层评价预测 ——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D]. 何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5)
  • [8]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特征[J]. 叶宁,李映涛,贡一鸣,刘迪,谢世文. 新疆地质, 2014(04)
  • [9]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D]. 孙乃泉. 西北大学, 2013(02)
  • [10]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D]. 王小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6)

标签:;  ;  ;  ;  ;  

塔中地区前中生代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