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古生代海陆转换特征的几点思考

天山古生代海陆转换特征的几点思考

一、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迪,陈博,吕鹏瑞,罗彦军,郭伟立,康磊,刘生荣,任广利[1](2021)在《东天山黄山西角闪辉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广泛分布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前人对其形成构造背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圈定的角闪辉长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SiO2含量为48.72%~53.09%,Al2O3含量为16.75%~19.48%,MgO含量为5.67%~7.87%,Mg#值介于53.83~66.85,里特曼指数σ为2.37~2.95,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呈比较平坦的右倾型,LREE/HREE=4.78~5.69,δEu介于0.95~0.98,(La/Yb)N=4.66~5.80。Rb、Ba、Th、U、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亏损。根据上述特征,认为角闪辉长岩岩浆源区受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对比区域石炭纪—二叠纪岩浆作用,本次获得角闪辉长岩的锆石年龄(319.8±2.6)Ma与区域上晚石炭世早期的岩浆活动相对应,形成于北天山洋闭合后的板内伸展构造环境。

李阳杰[2](2021)在《伊犁板块北缘卡赞杂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文中指出

刘秀[3](2020)在《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指出天山东段位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位置,是中亚增生造山的关键部位。晚古生代是天山造山带洋-陆格局转换的重要时期,在大规模洋-陆俯冲、陆-陆碰撞作用共同导致的复杂构造背景下,天山东段遍布该时期的火山岩。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表现出富集K、Ru、Ba等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h、HREE(重稀土元素)、Ce、Ti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点。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为岛弧火山岩。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为海鸥型,存在明显的Eu亏损,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早二叠世基火山岩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几乎无分馏,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的特征。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天山洋东段和吐哈地块南缘。晚古生代该地区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泥盆纪-石炭纪的洋壳北向俯冲演化阶段和二叠纪洋盆闭合和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泥盆世火山岩稀土蛛网图为右倾型,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微弱亏损Ti,这些与俯冲带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晚泥盆世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近于平坦,富集Ba和U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等高场强元素,微弱的Ti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有一定的差异。石炭纪-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富集LREE,亏损Eu,稀土元素总含量明显升高,富集Rb、Th、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Sr等高场强元素,主微量、稀土元素与岛弧酸性火山岩有较大的差别,与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相似。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火山岩稀土元LREE轻度富集,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略微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主微量、稀土元素总体与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相似。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准噶尔分支洋盆(卡拉麦里洋盆)的东南侧。该地区在晚古生代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晚泥盆世之前的洋陆俯冲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博格达裂谷的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和中-晚二叠世的陆内演化阶段。

田宁[4](2016)在《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天山哈勒尕提-阔库确科地区位于晚古生代博罗科努成矿带西段,是西天山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准噶尔板块和伊犁中央地块之间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和赛里木板块。伴随着北天山洋俯冲消减和最终闭合,区内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和铁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点),多期次岩浆活动从中奥陶世持续至早二叠世。关于区域上广泛发育的的花岗岩的成因和晚石炭世构造背景等科学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以该区铁铜多金属矿床及相关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地质调研为基础,对晚泥盆世肯阿夏岩体、哈勒尕提岩体,早石炭世沙特达坂岩体、埃母劲岩体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两期岩浆作用的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同时对铁铜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岩相学分析。结合区域上成岩成矿时代、岩浆岩岩石成因、矿床地质特征等研究成果,探讨成矿动力学背景和铁铜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提出研究区找矿方向。主要认识及结论如下:1.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特征,是晚泥盆世花岗岩侵入晚古生代大理岩通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阔库确科矿床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石英、碳酸盐等透明矿物。矿石构造以块状和角砾状为主。发育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硅化、钾化、角岩化等蚀变,矿石矿物主要在晚矽卡岩阶段和金属硫化物阶段生成。哈勒尕提矿床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矽卡岩化和碳酸盐化是主要的蚀变。矿石构造以块状和浸染状为主,发育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网脉状结构、出溶结构为主,其次可见尖角交代结构、包含结构、溶蚀边结构、骸晶结构。2.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研究表明,晚泥盆世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肯阿夏岩基钾长花岗岩、阔库确科花岗闪长岩、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361±3 Ma、367±3Ma和368±2 Ma,结果和前人获得的博罗科努岛弧带花岗岩年龄一致。肯阿夏钾长花岗岩Si02含量为64.05~75.10 wt.%,K20+Na2O含量高(7.37-8.78 wt.%),指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A/CNK值(0.92-1.11),属于弱过铝质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负Eu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Ti等),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低,全岩(87Sr/86Sr)i较为一致(0.7032~0.7055),εNd(t)变化于0.1-1.6,εHf(t)较高(2.1~4.5);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小,Si02含量为61.62-66.95 wt.%,K20+Na2O为6.78~8.28 wt.%,K2O含量变化范围为3.31-4.52 wt.%,岩石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A/CNK值(0.81~1.01),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Mg#高于钾长花岗岩(39-60)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具有弱的负Eu异常,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Ti等),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低的特征,表现为低的(87Sr/86Sr)i(0.7058~0.7079)和较高的εNd(t)(-1.5~-0.5),锆石8Hf(t)为较低的正值(1.5~4.3),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999~1159 Ma之间。岩体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属于Ⅰ型花岗岩,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源区存在残留石榴子石,肯阿夏钾长花岗岩源区残留矿物为角闪石和少量斜长石,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角闪石、辉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花岗闪长岩源区部分熔融程度相对较高,新元古界基性下地壳是主要的岩浆源区,同时花岗闪长岩源区有少量新生幔源物质加入。3.研究区晚石炭世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博罗科努山北坡断裂带以北赛里木板块,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沙特达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埃母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 Ma和315±2 Ma,埃母劲岩体样品中存在363 Ma和380 Ma的继承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沙特达坂及埃母劲岩体Si02、Al2O3、Na2O、K20等主量元素含量较高,而MgO及Mg#相对较低,均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沙特达坂和埃母劲岩体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0.22-0.36,0.11~0.62),(La/Yb)N比值较低(2.16~6.58,0.96~6.23)。上述岩体具有一致的Nd(εNd(力分别为0.1~3.8,0.1~3.5)同位素组成,埃母劲岩体(87Sr/86Sr)i变化于0.7009~0.7057之间。两个岩体锆石εHf(t)较高(分别介于6.9~9.1及2.6~7.4),两阶段Hf模式年龄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683~804 Ma和788~1051 Ma)。主微量元素、Sr-Nd -Hf同位素综合证据表明沙特达坂岩体和埃母劲岩体属于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残留矿物存在斜长石和角闪石,岩浆上侵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4.综合本次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西北天山古生代存在三期岩浆作用,分别为:早古生代(466~447 Ma),在赛里木板块温泉地区形成闪长岩、辉长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95~346 Ma)形成占据博罗科努岛弧带主体的Ⅰ型花岗岩和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岩;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0~278 Ma)岩浆作用回撤至赛里木板块,在赛里木板块东段发育Ⅰ型花岗岩基,西段则以小岩株为主,该阶段在阿拉套地区存在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埃达克岩组合。成矿时代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岩年龄一致。成岩成矿作用受北天山洋俯冲消减-闭合过程控制,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期间,西北天山处于北天山洋向伊犁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形成第一期岩浆作用和相关的矿床;早石炭世(346-320 Ma)期间进入平板俯冲阶段,产生约26 Ma的岩浆间歇期,目前没有发现形成于此阶段的矿床;晚石炭世北天山洋由平板俯冲转为正常角度俯冲阶段,而非前人认为的北天山洋俯冲结束进入陆内造山构造环境。5.由晚古生代岩体侵位深度、围岩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控矿构造样式等多因素制约,博罗科努成矿带哈勒尕提一带哈勒尕提铁铜矿床、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七兴铅锌矿床等属于统一成矿系统但成因类型不同的矿床,表现为岩体侵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岩系,通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当岩体侵入早古生代细碎屑岩时,在岩体顶部(边部)、接触带及其附近的角岩中斑岩型铜钼矿床;热液沿构造破碎带等运移侵入体较远的部位,在碎屑岩中则通过充填交代形成热液脉状矿床。哈勒尕提矿集区成矿系统具有平面上从哈勒尕提到外围出现铁(铜)—铅锌—钼(铜)—铜(钼)矿化分带,垂向上具有铅锌—铜—铁铜—钼的分带。区域上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成矿岩体的空间展布,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定位,岩浆岩是内在的关键控矿因素,成矿岩体相对氧逸度高于不成矿岩体。本文认为研究区找矿应立足于博罗科努岛弧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侵入岩,重要找矿地段为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矽卡岩蚀变带和细碎屑岩中斑岩型矿床蚀变带,重点关注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和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式应从成矿系统角度,关注成矿类型组合和矿化分带。

汪晓伟[5](2016)在《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文中研究指明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复合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理解中亚造山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博格达造山带隶属天山造山带的分支之一,区内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是研究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迄今为止,关于博格达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裂谷、岛弧和弧后盆地之争。所有这些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博格达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充填序列以及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精细研究不足。本次研究以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火山—沉积序列、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近年来新疆北部区域地质调查的最新进展和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与完善了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过程。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总体表现:海相(D1D2)→海陆相(D3)→海相(C1C2)→海陆相(C2末P1)→陆相(P2-3)。火山作用具有明显阶段性:泥盆纪(400 Ma360 Ma)和石炭—二叠纪(350 Ma270 Ma)两大期次,且后者可细化为早石炭世中期(345 Ma330 Ma)、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中期(320 Ma305 Ma)、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期(300 Ma290 Ma)三个主要活动期。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1)早、晚泥盆世火山岩岩石组合差异:前者主体为一套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安山岩,具有明显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的特点;而后者主体为一套受到地壳物质强烈混染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2)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双峰式分布特征:基性熔岩属低Ti/Y岩浆类型,主体属拉斑系列,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普遍富集,高场强元素略富集到未富集的特点,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微弱的Ti负异常,是遭受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强烈混染的地幔柱源玄武岩,且在其母岩浆演化过程中同时发生过同化混染与结晶分离作用的调整。其原始母岩浆可能与OJP源、BSE源或N-MORB三种源区的熔体在经受AFC作用影响之后所形成的岩浆成分相似,为幔源较浅部位(6080 km深处)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岩浆源区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小于20%)的产物;酸性熔岩具有与基性熔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可能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结合新疆北部蛇绿岩类型和时代、晚泥盆世之下不整合面的普遍存在以及晚泥盆—早石炭世连续性沉积充填序列,认为东天山博格达东段古生代洋盆闭合于晚泥盆世,其后出现的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形成于碰撞后板内伸展(裂谷)环境。并进一步将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泥盆世前洋陆演化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陆演化(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和中—晚二叠世陆内演化阶段。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6](2016)在《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着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白建科,李智佩,马中平,孙吉明,李婷[7](2015)在《西天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天山广泛出露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与下伏地层(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或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之间呈广泛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通过对这些角度不整合面及大哈拉军山组底部冲洪积相碎屑岩或陆相火山岩特征的研究,认为该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强烈的褶皱、隆升造山事件;不整合面之上初始沉积物地层序列是天山石炭纪后碰撞裂谷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大哈拉军山组底部粗碎屑岩中夹层安山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359±2.3Ma,这一年龄值不但限定了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而且代表天山后碰撞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因此,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之交,随后,天山造山带进入后碰撞裂谷演化阶段。

白建科,李智佩,徐学义,李婷,茹艳娇,李晓英[8](2015)在《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西天山伊犁地区广泛出露的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是研究西天山早石炭世古地理格局和天山古生代造山作用演化过程最为直接的载体。文章对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砂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碎屑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分布范围较宽((321±2)435±2Ma),按年龄及频率分布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2组:321372 Ma和395435 Ma。结合锆石的矿物学特征、CL图像特点及乌孙山区域地质资料,初步获得以下认识:(1)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沉积时代不晚于早石炭世晚期;(2)所研究砂岩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乌孙山及南部那拉提山相关的火山岩浆岩;(3)西天山造山带在中—晚泥盆世期间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洋陆转换事件。早石炭世以后,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演化阶段,因此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形成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

臧遇时[9](2014)在《东天山玉海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东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问题,各位学者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多数人比较倾向于认为其在前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古亚洲洋,该洋盆自奥陶纪开始俯冲消减,并在晚古生代与地幔柱活动叠加,至二叠纪古洋盆消失,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其中,在晚古生代出现的强烈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早古生代以及之前的岩体被严重破坏,致使现如今,在天山地区很难发现早古生代及更早时期的岩体和矿床。2011年玉海铜矿的发现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进展,笔者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野外勘查和室内分析结果处理,对玉海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矿石类型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对其赋矿岩体进行采样和分析,得出确切的全岩分析数据,将该矿床归类为斑岩型铜矿,并认为其赋矿岩体为一套形成于洋陆俯冲环境的富钠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质类。特别是得出该岩体SHRIMP U–Pb年龄为422.3±4.0Ma,置信度可达95%,这是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首次发现早古生代斑岩铜矿,弥补了该地区早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空白。玉海铜矿与觉罗塔格地区其他斑岩型矿床有着截然不同,后者全部产于晚古生代岛弧带中(主要为石炭纪火山岩),而在玉海矿区并没有发现相同或者更早时代的赋矿围岩。成矿岩体的南部为石炭纪花岗岩体,东西向呈尖灭状,北部为第三系、第四系盖层,盖层下部是什么岩性尚未探明。可见,玉海岩体并非直接产出于现在所在的位置,原岩体在规模上应该比现在要大,并伴随有相同或者更早时代的地层,但是,经过后期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改造,使得原地层和部分岩体被破坏,才呈现出今天所见的形态。针对玉海铜矿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和康古尔塔格构造带中的古洋壳残片证据,认为其符合北天山洋自奥陶纪至早石炭世一直俯冲消减的说法,对早古生代东天山的构造演化给出更进一步的数据支持。最后,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已知的早古生代斑岩铜矿的分布特征,认为古亚洲洋成矿域可能存在具有一定规模的早古生代斑岩铜矿带。

白金鹤[10](2013)在《南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盆地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南天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其发展和演化过程反映了南天山东段地区晚古生代时期地壳演化特征。通过对南天山东段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岩浆岩以及构造等进行综合研究,梳理晚古生代不同时段沉积相特征,进一步恢复沉积环境,揭示沉积盆地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探讨沉积盆地的演化以及控制沉积盆地演化的构造运动属性。研究区在地层区划上属于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中南天山—北山地层区中的南天山地层分区。晚古生代地层在南天山地区广泛发育,是南天山的主要沉积地质体。在研究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地层主要有: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上泥盆统破城子组和下石炭统甘草湖组。本文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室内粒度分析、岩性岩相分析、化石组合特征等,认为区内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为浅海滨内碎浪带沉积环境;上泥盆统破城子组为滨浅海沉积环境;下石炭统甘草湖组为深水相浊流沉积。根据对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我们得出沉积上泥盆统破城子组这套地层时的区域构造背景应当是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前人认为南天山地区,在古生代早期(奥陶、志留纪),塔里木板块北侧的板块构造属性应当是被动大陆边缘。所以,南天山地区的板块构造属性在古生代早中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转化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伊犁—伊塞克湖板块)南侧的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时限应当是晚泥盆世之前。研究区内的蛇绿岩以透镜状的构造岩片形式产出,与包裹着它的地层呈断层接触,是由于大规模的推覆作用而搬运过来的。与邻近的库米什—铜花山蛇绿岩相对比后发现测区内的蛇绿岩应当是该处蛇绿岩带的西延部分。研究区内上泥盆统破城子组与下石炭统甘草湖组之间为断层接触,区域上两个地层单元之间是不整合或断层接触,说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盆在早泥盆世—晚泥盆世是一个连续沉积的相对平静的环境,即南天山古洋盆处于一个持续扩张阶段;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期间区域上广泛存在的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不整合或者断层接触关系,应当是这次地质活动的记录。

二、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黄山西角闪辉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2.1 样品特征
    2.2 分析方法
3 锆石U-Pb年代学
4 岩石地球化学
    4.1 主量元素
    4.2 稀土和微量元素
5 讨论
    5.1 辉长岩的年代学意义
    5.2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 结论

(3)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项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山造山带研究现状
        1.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地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3 吐哈盆地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3.3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3.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4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3.5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3.6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3.7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3.7.1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7.2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8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4 火成岩的样品采集
    4.1 样品采集地区与工作
        4.1.1 沙尔湖-罗布泊地质剖面
        4.1.2 沙尔湖地质剖面
        4.1.3 焕彩沟地质剖面
    4.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4.3 锆石U-Pb测年实验结果
    4.4 区域火成岩年龄分布
    4.5 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样品测试方法
    4.6 吐哈盆地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6.1 吐哈盆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6.2 吐哈盆地南缘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6.3 吐哈盆地南缘早二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7 吐哈盆地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7.1 吐哈盆地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7.2 吐哈盆地北缘石炭纪-早二叠世火成岩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8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4.9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5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火山岩构造特征以及古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5.1 构造环境判别
        5.1.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5.1.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5.2 天山东段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5.2.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5.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俯冲极性
        5.2.3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6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6.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6.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7 结论
8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铁铜多金属成矿
        1.3.3 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作用
        2.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3.1.1 成矿地质条件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矿石特征和蚀变带
    §3.2 哈勒尕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矿石和蚀变带
第四章 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4.1 花岗岩地质特征
        4.1.1 野外地质特征
        4.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
        4.1.3 研究样品采集
    §4.2 样品分析方法
        4.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
        4.2.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4.3 晚泥盆世花岗岩
        4.3.1 锆石U-Pb年代学
        4.3.2 全岩地球化学
        4.3.3 锆石Lu-Hf同位素
        4.3.4 岩石成因
    §4.4 晚石炭世花岗岩
        4.4.1 锆石U-Pb年代学
        4.4.2 全岩地球化学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4.4.4 岩石成因
第五章 岩浆作用与多金属成矿
    §5.1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5.1.1 成岩年代学
        5.1.2 成矿年代学
    §5.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3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5.3.1 多金属成矿系统
        5.3.2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5)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
        1.2.1 国内外火山岩研究现状
        1.2.2 区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工作方法与研究思路
        1.4.2 测试方法与技术手段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下古生界
        2.2.2 上古生界
        2.2.3 中、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主要构造断裂特征
第三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
    3.1 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3.1.1 早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1.2 中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1.3 晚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2 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3.2.1 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2.2 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3 早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3.4 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
第四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特征
    4.1 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1 泥盆纪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 石炭纪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1 早石炭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2 晚石炭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3 早二叠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2 区域年代学格架
第五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泥盆纪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5.1 泥盆纪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5.2 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浆系列和分类
        5.2.2 主量元素
        5.2.3 稀土元素
        5.2.4 微量元素
    5.3 构造属性
第六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6.1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1 石炭纪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1.1 早石炭世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6.1.1.2 晚石炭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2 早二叠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2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2.1 岩浆系列和岩石类型
        6.2.2 常量元素
        6.2.3 稀土元素
        6.2.4 微量元素
        6.2.5 Sr-Nd-Pb同位素
    6.3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6.3.1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
        6.3.2 地壳混染
    6.4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6.4.1 构造环境判别
        6.4.2 岩石成因
        6.4.2.1 基性熔岩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
        6.4.2.2 酸性熔岩成因:部分熔融或结晶分异
第七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演化
    7.1 洋盆闭合时限
    7.2 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
    7.3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7.3.1 晚泥盆世之前洋陆演化阶段
        7.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陆演化(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
        7.3.3 中—晚二叠世陆内演化阶段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西天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组合及区域变化
2角度不整合特征
3不整合面形成时代
    3.1分析方法
    3.2锆石U-Pb年龄
4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
5结论

(8)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采样位置与剖面特征
3 分析方法
4 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大哈拉军山组形成时代
    5.2 砂岩的物质来源
    5.3 形成构造环境
6 结 论

(9)东天山玉海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我国的铜资源量十分匮乏
        1.1.2 玉海铜矿的特殊性
    1.2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工作程度
        1.3.1 地理位置
        1.3.2 以往工作程度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目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东天山的构造格局
        2.1.2 康古尔塔格构造带
        2.1.3 志留纪及之前的地质信息
    2.2 东天山构造-岩浆-成矿研究
        2.2.1 前震旦纪基底形成
        2.2.2 Rodinia 超大陆裂解
        2.2.3 古亚洲洋的扩张与消减
        2.2.4 晚古生代地幔柱活动
        2.2.5 中新生代以后的隆升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岩体特征
        3.1.1 地质特征
        3.1.2 地球物理特征
        3.1.3 地球化学特征
        3.1.4 遥感地质特征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与矿物特征
        3.2.3 蚀变分带特征
第四章 同位素测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SHRIMP U–Pb 同位素测年
    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方法
        4.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Sr-Nb 同位素特征
        4.2.5 硫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探讨
    5.1 区内斑岩铜矿特征
    5.2 玉海铜矿的特殊性
    5.3 矿床成因及后期改造分析
    5.4 古亚洲洋成矿域早古生代斑岩铜矿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图版

(10)南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盆地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研究程度
1.3 研究方法
1.4 项目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交通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2.1 研究区构造单元特征
    2.2.2 研究区主要断裂特征 第三章 地层学特征
3.1 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D1a)
    3.1.1 划分沿革
    3.1.2 剖面描述
    3.1.3 地层分布与岩石组合
    3.1.4 地层时代讨论
3.2 阿拉塔格组(D2a)
    3.2.1 划分沿革
    3.2.2 剖面描述
    
3.2.2.1 马兰村幅西北部八一水库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实测剖面
    
3.2.2.2 白土滩幅北部阿勒乌拉西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实测剖面
    3.2.3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
    3.2.4 地层时代讨论
3.3 破城子组(D3p)
    3.3.1 划分沿革
    3.3.2 剖面描述
    3.3.3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
    3.3.4 地层时代讨论
3.4 甘草湖组(C1g)
    3.4.1 划分沿革
    3.4.2 剖面描述
    3.4.3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
    3.4.4 地层时代讨论 第四章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
4.1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岩相学特征
4.2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火山岩构造背景分析 第五章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5.1 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
5.2 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
    5.2.1 阿拉塔格组碎屑岩粒度分析特征
5.3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
5.4 下石炭统甘草湖组 第六章 盆地演化分析
6.1 盆地的形成
6.2 盆地演化动力学分析
6.3 古地理及古气候分析
    6.3.1 南天山泥盆纪古地理及古气候
    6.3.2 南天山石炭纪古地理及古气候
6.4 沉积盆地演化史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黄山西角闪辉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证据[J]. 张海迪,陈博,吕鹏瑞,罗彦军,郭伟立,康磊,刘生荣,任广利. 西北地质, 2021(03)
  • [2]伊犁板块北缘卡赞杂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D]. 李阳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刘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D]. 田宁.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5]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D]. 汪晓伟. 长安大学, 2016(02)
  • [6]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 [7]西天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的约束[J]. 白建科,李智佩,马中平,孙吉明,李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01)
  • [8]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白建科,李智佩,徐学义,李婷,茹艳娇,李晓英. 中国地质, 2015(01)
  • [9]东天山玉海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D]. 臧遇时. 长安大学, 2014(02)
  • [10]南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盆地演化特征[D]. 白金鹤. 长安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天山古生代海陆转换特征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