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家族聚集性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家族聚集性研究进展

一、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起[1](2021)在《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流行时空特征及宏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目前,肺结核依旧是全球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居全球高负担国家的第二位。虽然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病情仍不容乐观,要实现2035年彻底消灭结核病的战略目标,仍充满挑战。考虑到肺结核疾病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分析方法,开展全国肺结核疾病的系统研究,分析时空分布特点,探索肺结核聚集区域及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的肺结核数据来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统计年鉴》和《全球空气质量地图》收集全国各省市人口学资料、相关宏观因素,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得全国省级电子地图,开展如下研究:1.利用描述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季节指数和空间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分析。2.利用空间自相关以及Sa TScan时空扫描对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的聚集地区、时间和范围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危险强度。3.利用空间回归模型,以人均GDP(万元/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PM2.5(ug/m3)、医疗床位数(张/千人)、医疗人员(人/千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元)等6个指标作为自变量,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率为因变量,分析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共有12187515例肺结核病例,年均发病率为76.18/10万人,呈下降趋势(χ2=8.167,P<0.01),年均递减率为3.09%;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中,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50岁以上);职业构成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7570440例,占比62.12%);诊断类型构成,菌(-)病例所占比重较大(5736550例,占比47.07%),仅培阳病例所占比重较小(25014例,占比0.2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发病高峰多为1月和3月,春夏季是流行季节;可视化地图显示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三维趋势显示显示,全国肺结核年均发病率分布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其由东向西迅速增高、由南向北呈现类似U型分布的两边高中间低的趋势。2.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大于期望值(E(I)=-0.0333),Moran’s I指数0.2248~0.4731之间,P值均小于0.05,说明全国肺结核发病率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率局部热点区域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其中H-H区域在2005-2008年分别是湖南,2009-2010年分别是新疆、青海和湖南,2011-2016年分别是新疆、西藏、青海、四川;L-L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河北;全国共检测到1个最大聚集区和3个次级聚集区,其中一类最大聚集区覆盖6个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中心位置在东经91.11°、北纬29.41°,聚集时间为2009.1-2012.6月,主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RR=1.41,LLR=104632,P<0.01)。3.根据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结果,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肺结核发病率呈负相关,即人均GDP越低、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越少,肺结核发病率越高。结论1.2005-2016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农民是肺结核发病的主要人群,春夏季是疾病的流行季节。2.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聚集程度越来越强,时间多为每年的1-6月,其中我国中西部地区是肺结核发病主要聚集区域。3.社会经济水平(人均GPD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我国肺结核发病率的主要宏观因素,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发病率较高。

张卫星,宋爱华,单晓伟[2](2020)在《2004—2019年天门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估天门市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为制订下一阶段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终期评估方案》要求,回顾性收集天门市2004—2019年人群、家畜、钉螺感染情况等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9.0统计分析,对目标实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用SaTScan探测聚集区域。结果 2004—2019年,天门市均已完成计划任务数。23个疫区乡镇全部达传播阻断标准。2004年全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01%,下降至2015年的0,连续11年没发生急感病例。2004年全市耕牛感染率为3.5%,至2011年下降为0。全市钉螺面积由2004年的247.35万m2上升到2010年的513.2万m2,2009年之后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全市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超过95%。天门市血吸虫病例呈现一定的聚集性。结论 2004—2019年天门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取得了预期效果,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血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钱门宝[3](2019)在《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围绕我国重点流行区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对策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传播强度、传播行为成因机制及其干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控制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方法:本研究包括3部分7章。第一部分:收集我国2015-2017年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计算以乡镇为单位、分性别和年龄组的检查人数和感染人数;将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相关、且可从公开渠道获取高分辨数据的因素作为协变量。基于已有点数据,构建包括协变量信息的贝叶斯地理统计模型,纳入空间随机效应,计算全国和分省的感染率和感染人数中位数(median)以及95%贝叶斯可信区间(95%Bayesiancredible intervals,95%BCI)。第二部分第一章:从4个重点流行省份(广西、广东、黑龙江和吉林)选取17个县,每县抽取约1000人,开展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和生食淡水鱼行为调查。分析群体水平(县、性别和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的线性关系并计算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计算个体水平生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tial intervals,95%CI),同时分析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ercent,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 cent,PARP)。第二部分第二章:在 17个县分别抽取1所高级中学的6个班级、5所初级中学的15个班级和5所小学的15个班级,收集学生的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生食淡水鱼行为和将来能否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信念及其父母生食淡水鱼行为的信息。将学生分为四组,即0组(父母均不生食)、1组(仅父亲生食)、2组(仅母亲生食)和3组(父母均生食)。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采用二项分布和β-二项分布探测生食淡水鱼行为的家庭聚集性。β-二项分布中采用聚集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θ)反映聚集程度。采用线性方程分析θ随学生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学生的θ差异。分析父亲和母亲生食淡水鱼行为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基于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构建学生信念的决策树模型,探究学生的基本特征、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和生食淡水鱼行为、父母生食淡水鱼行为对学生未来行为的驱动机制。第三部分第一章: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构建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评价体系。在全国征集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其质量进行评定,分析征集产品和获奖产品的特征。第三部分第二章:研发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动画产品——《肝吸虫变形记》。基于第二部分和文献回顾提取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关键信息点。借鉴其他蠕虫病优秀健康教育产品特征,参照建立的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评价体系,设计包含关键信息点的脚本,制作动画产品。第三部分第三章:设置平行对照的、前后比较的干预试验,在华支睾吸虫病重点流行区选取2所小学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基线和效果评估调查,验证以学龄儿童为核心的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策略的效果。干预措施基于《肝吸虫变形记》,辅以发放折页、竖立展板和开展手抄报以及作文竞赛。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行为和信念。结果:第一部分:2015年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率中位数为0.84%(95%BCI:0.63%-1.14%),全国估计感染人数中位数为1082.26万(95%BCI:804.32万-1471.01万)。重点流行地区集中在华南和东北两块区域。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广西(9.85%,95%BCI:6.43%-16.15%),其次为广东(4.59%,95%BCI:3.19%-7.14%)、黑龙江(1.73%,95%BCI:1.28%-2.62%)和吉林(0.72%,95%BCI:0.57%-1.05%)。感染人数最高的省份为广东(492.49万),其次为广西(406.19万)、黑龙江(65.81万)和吉林(20.01万)。第二部分第一章:纳入16个县共16230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生食淡水鱼者比例为26.46%(4295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0.76%(1747人)。各县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线性关系(R2= 0.44,P<0.01)。男性各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感染率呈线性关系(R2= 0.96,P<0.01);女性各年龄组也呈线性关系(R2= 0.99,P<0.001)。与未生食淡水鱼者相比,生食淡水鱼者感染华支睾吸虫的RR为12.93(95%CI:11.36-14.72)。ARP为92.27%,PARP为75.95%。第二部分第二章:纳入15个县、年龄在9-18岁的23222名学生。其中,0组、1组、2组和3组学生的构成比分别为68.59%、17.20%、1.32%和12.88%。男生生食淡水鱼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是19.77%和12.30%(χ2=241.15,P<0.001)。从9-18岁,女生和男生生食淡水鱼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15.40%和145.86%,年增长率分别为8.90%和10.51%。与0组相比,1组、2组和3组生食淡水鱼的调整OR分别为10.50(95%CI:9.40-11.72)、33.58(95%CI:26.29-42.90)和47.10(95%CI:42.02-52.81)。男生表示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比例是77.61%,女生是86.18%(χ2= 287.64,P<0.001)。从9-18岁,女生和男生表示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比例分别下降了7.03%和15.75%,年下降率分别为0.81%和1.89%。与0组相比,1组、2组和3组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调整OR分别为0.78(95%CI:0.71-0.86)、0.67(95%CI:0.52-0.88)和0.69(95%CI:0.62-0.78)。生食淡水鱼行为在家庭内不符合二项分布(χ2=19553.23,P<0.001),符合β-二项分布(χ2= 0.76,P>0.05),θ为0.87。随学生年龄增长,ж增大,R2为0.82(P<0.001)。有男孩的家庭其ж高于有女孩的家庭(t=-4.09,P<0.01)。在父亲生食淡水鱼的情况下,母亲生食淡水鱼的RR为22.64(95%CI:20.03-25.59)。ARP为95.58%,PARP为86.69%。在母亲生食淡水鱼的情况下,父亲生食淡水鱼的RR为4.52(95%CI:4.00-5.11)。ARP为77.89%,PARP为33.35%。第二部分第三章.:在决策树模型中,学生未曾生食淡水鱼、女生、年龄(≤13岁)、知晓致癌性、母亲不生食淡水鱼、知晓传播途径、知晓并发症和年龄(≤16岁)时,决策树叶节点为能,即学生能做到将来不生食淡水鱼。防治知识在决策树树状结构的节点位置低,且知晓知识的分支在同级分支中占比低。第三部分第一章:从53家机构收集到96组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96组产品中,67组针对单一蠕虫病,其中只有5组针对华支睾吸虫病,目标对象均为普通人群。34组产品获奖,但针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产品均未获奖。第三部分第二章:提炼了华支睾吸虫病10个防治关键信息点,将其融入了一部适宜学龄儿童的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动画片——《肝吸虫变形记》。第三部分第三章:干预组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传播途径、早期症状、并发症和致癌性知晓率分别为15.14%和92.43%(P<0.001)、6.77%和43.43%(P<0.001)、4.78%和94.82%(P<0.001)、4.78%和57.77%(P<0.001)。对照组分别为9.15%和56.86%(P<0.001)、0.65%和33.33%(P<0.001)、2.61%和42.48%(P<0.001)、2.61%和20.92%(P<0.001)。干预组知识增长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51人,基线调查时16人过去1年曾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这16人过去6个月均未生食淡水鱼。对照组153人,基线调查时35人过去1年生食过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20人过去6个月未生食淡水鱼。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干预组基线调查235人过去1年未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1人过去6个月生食淡水鱼,比例为0.43%(1/235)。对照组基线调查时118人过去1年未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6人过去6个月生食淡水鱼,比例为5.08%(6/118)。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在信念方面,干预组基线调查回答“能”、“不能”和“不确定”的构成比分别为71.31%、17.13%和11.55%,评估调查时分别为97.21%、1.99%和0.80%(W=60.80,P<0.01)。对照组基线调查时的构成比分别为79.74%、4.58%和15.69%,评估调查时的构成比分别为83.01%、2.61%和14.38%(W=2.73,P>0.05)。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强度和特征,重点地区集中在华南和东北4个省份;揭示了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家庭同化”现象,提出了新的干预理论;验证了以儿童为核心的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策略适用有效,探索了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新思路。

陈亚君[4](2019)在《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武威市1995-2016年12家哨点医院被动监测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信息,分析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确定结直肠癌的高发区域。方法:1.通过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病例信息,统计结直肠癌的发病构成比情况,在JointPoint软件中利用人口学,标准人口学、结直肠癌病例数、诊断时间、年龄分组等数据计算结直肠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2.建立武威市结直肠癌病例数据库,在ArcGIS10.2中对武威市102个乡镇不同年份发病例数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人口数据计算出武威市102个乡镇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和年均发病率。在ArcGIS10.2中按发病率绘制各乡镇逐年发病率和年均空间分布图。3.高发聚集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将102个乡镇的结直肠癌病例数、人口总数、经纬度数据的文件导入软件,应用时空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9.3对武威市1995至2016年乡镇结直肠癌发病情况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来发现武威市结直肠癌的高发时间和高发地区。结果:1.基本构成情况:结直肠癌中包括结肠癌789例,直肠癌1228例,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男性1214例,女性803例,男女比为1.51:1;50岁到79岁人群占结直肠癌发病的77.3%;汉族人群占98.2%;农民占60.9%;已婚98.6%;新农合付费占27.6%,社会基本医疗付费占24.5%;病理诊断906例。2.发病趋势:1995-2016年武威市男女结直肠癌发病呈现上升趋势,结肠癌年龄调整发病率从1995年的0.47/10万,上升到2016的5.19/10万。直肠癌发病率最低为0.5/10万,最高为8.28/10万。男性结肠癌APC为10.14%,女性结肠癌APC为11.79%,男性直肠癌APC为12.75%,女性直肠癌有三个变化趋势:1995-2004年APC为7.37%,2004-2009年APC为31.72%,2009-2016年APC为3.71%。3.空间分布:武威市结肠癌发病在武威市凉州区和古浪县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78.5%。结肠癌发病率位居前列的乡镇依次是红沙岗镇(326/10万)、东大滩乡(88/10万)、毛藏乡(86/10万)、安远镇(79/10万)、三雷镇(61/10万)、西靖乡(61/10万)。直肠癌发病在武威市凉州区和民勤县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77.8%。发病率位居前列的乡镇依次是红沙岗镇(762/10万)、清水乡(71/10万)、东大滩乡(70/10万)、南湖乡(67/10万)、夹河乡(62/10万)、西靖乡(61/10万)。结肠癌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发病率为51.7/10万,直肠癌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发病率为99.8/10万。4.空间聚集性: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分布具有时空聚集性。武威市共探测到4个结直肠癌高发区聚集区包括67个乡镇,其中聚集区内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3.3%。1号聚集区共覆盖14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9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81。2号聚集区共覆盖16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7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88,包含了民勤县年均发病率最高的红纱岗镇等。3号聚集区共覆盖19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12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2.04。4号聚集区共覆盖18个乡镇,高发时段为2008年到2016年,相对危险度1.59。结论:1.武威市1995到2016年22年间结直肠癌发病例数以及年龄调整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男性年龄调整发病率高于女性。2.武威市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差异,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乡镇为红沙岗镇,红沙岗镇为武威市结直肠癌防控的重要乡镇。

王英鉴,李石柱,姜庆五,周艺彪[5](2019)在《空间流行病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疾病之一,消除血吸虫病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空间流行病学的发展,血吸虫病空间分布描述、时空趋势预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综述了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对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空间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白雪飞,官亚宜,伍卫平,王立英,韩帅,王莹,朱曜宇,冯宇,李凡,任德毅,杨国兵[6](2018)在《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聚集性与空间聚集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甘肃省宕昌县沙湾乡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是否存在家庭、空间聚集性特征,为山丘型黑热病防控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结合甘肃宕昌县现场调查的人群血样巢式PCR检测结果与手持GPS对受访家庭的定位数据,进行了二项分布拟合优度χ2检验和Scan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两个行政村的96户家庭,215人。215名受检者中,巢式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有49人,人群阳性率为22. 8%(49/215); 96户家庭中,有巢式PCR检测阳性受检者的有41户,占42. 7%(41/96)。χ2检验显示本次受访家庭中利什曼原虫感染者的分布服从二项分布(P>0. 05); Scan分析提示不同地域间人群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本次调查虽未发现甘肃省宕昌县黑热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人群感染呈现家庭聚集性或空间聚集性分布特征,但巢式PCR检测阳性率高,提示当地仍需广泛全面开展黑热病预防控制,重点落实驱蛉灭蛉工作。

李焕璋[7](2018)在《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大理州地区2000-2014年囊尾蚴病病例资料分析,了解该病时空分布特征,并对疾病分布进行预测,结合2017年现患病例资料,掌握该病的疾病特征。方法根据现行囊尾蚴病诊断标准《囊尾蚴病的诊断(WS381—2012)》,选择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所临床住院部2000-2014年登记的囊尾蚴病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到不同县(市)、乡镇每年囊尾蚴病的发病人数、男女比例,以及各年龄段、各民族、各职业囊尾蚴病的发病情况等,用以描述病例的人口学特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提取大理州各县(市)、各乡镇名称,作为关联字段,分年度将各县(市)、乡镇每十万人口住院数与云南省大理州数字地图面状底图匹配,以此建立大理州囊尾蚴病地理信息数据库,绘制2000-2014年大理州囊尾蚴病年度住院病例分布图和时空聚集性地图,描述每年囊尾蚴病的住院情况及囊尾蚴病聚集区,并使用IDW插值法对疾病分布进行预测。对现患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现住址、就诊次数、发病时症状、既往病史、影像学是实验室诊断结果)和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包括对囊尾蚴病的知晓程度、家庭年均收入和支出、家庭厕所类型、养猪方式、食生肉史、食不洁凉菜史、食“米猪肉”史和患绦虫病史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以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构成比。结果2000-2014年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住院部共收治囊尾蚴病患者7525人次,研究共纳入3347例首诊患者,首诊病例中NCC 3201例(95.64%,3201/3347)。基于SaTScan分析法泊松分布模型的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2000-2006年聚集区是以凤仪镇为中心点,半径8.64千米,(RR=5.34,p<0.01);2005-2011年聚集区仅包括右所镇1个乡镇,LLR=116.53,RR=5.96,p<0.01;第3个聚集时间为2002-2008年,聚集区以太平乡为中心,半径15.63千米,包括4个乡镇,LLR=16.06,RR=2.24,p<0.01。通过热点分析发现,2000-2007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洱源县和漾清县大部分乡镇,随后逐渐向北转移至剑川县沙溪镇、甸南镇、金华乡等地区,以及包括鹤庆县松桂镇和西邑镇在内的部分乡镇,向西转移至云龙县关坪乡、白石镇、检槽乡、长新乡等地区,热点地图显示洱源县始终处于热点区域中。在囊尾蚴病病例特征研究,根据现患病例资料,家中生熟菜板不分、偶食生肉、经常食用不洁凉拌菜、经常随地大便的习惯、饲养家猪且猪圈与厕所连通等行为因素在患者中占有比例较大。结论2000-2014年大理州囊尾蚴病聚集区中,除环境因素影响囊尾蚴病流行外,当地居民不良的生活、生产方式增加了接触绦虫卵的机会,提高了囊尾蚴病发生的几率。囊尾蚴病的防控是系统的社会性工程,需要疾病控制、医疗、食品安全、动物检验检疫、环境保护和教育等机构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参与,以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黄亚东[8](2018)在《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执行效果评估及空间聚集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估2004-2015年纲要目标实现、任务完成及实施效果情况,深入分析纲要实施对控制血吸虫病的影响,为血防工作提供参考。2.运用ArcGIS平台对各流行区血吸虫病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螺情、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的空间聚集性,找出血吸虫病高危区,为下阶段精准血防,重点施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血吸虫病疫情、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等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等变化,分析纲要目标完成情况。探讨“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防策略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2.收集整理2004、2008、2013及2015年湖北省63个县(市、区)的人群病情、家畜病情以及螺情资料。建立全省血吸虫病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运用ArcGIS10.1软件对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空间分析。结果:1.中长期规划防治目标中,2015年有钉螺面积68470.10万平方米(占历史有螺面积的15.64%),比2004年减少了11451.35万平方米;2004-2008年,全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从3.90%、6.23%,下降为1.86%、2.20%,并于15年降至0.09%和0%;2008年全省疫区家畜圈养平均普及率为36.40%,其中普及率在50%以上的县有25个,2014年全省疫区家畜圈养平均普及率为37.22%,其中有36个县普及率达到了100%。并且在综合防治任务中(农业血防,水利血防,林业血防等)均高度完成。2.2004、2008、2013及2015年湖北省县级居民感染率、耕牛存栏数和有螺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聚集现象。结论:1.湖北省于2008年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提前2年完成目标。顺利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确定的目标任务。2.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同时探测出各指标的低值聚集区和高值聚集区,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不均衡性,这种空间异质性提示湖沼地区钉螺分布环境较为复杂,同时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该地区钉螺的扩散和分布以及血吸虫病流行影响较大,因此,这些区域属于防治工作的重点。

白雪飞[9](2016)在《甘肃宕昌县人群与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热病是以利什曼原虫为病原体,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病例报道连年绵延不断,严重威胁着流行区人群的健康。目前我国山丘型黑热病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南部以及四川省北部地区,近十年来尤以甘肃省报告病例数居多。本研究现场位于甘肃陇南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旨在通过采血、问卷登记、同步测定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后期实验室检测和统计分析,了解当地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特征,探寻当地黑热病可能的保虫宿主,为山丘型黑热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切实的参考。为了解人群与家养动物的感染状况,探寻及其在山丘型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本次研究于宕昌县沙湾乡采血调查了当地居民215人,家犬40只,驴13头,羊10只,猪5头,马5匹,骡2头。人群血样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2.8%(49/215)。其中男性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4.7%(21/85),女性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1.5%(28/130);15岁及以下,16-59岁,60岁及以上人群巢式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3%、19.1%、31.4%。家养动物中,家犬巢式PCR检测阳性率为22.5%(9/40),马和驴各有一匹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家养动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上人群及家养动物巢式PCR检测阳性产物经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后,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显示扩增序列与GeneBank中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相似度分别达99%和98%。以上结果提示除保虫宿主犬外,当地人群及家畜均存在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解山丘型黑热病的人群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现场问卷调查与人群血样巢式PCR结果,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χ2检验显示人群PCR检测阳性率在是否养犬、是否有畜圈、夏秋季是否使用蚊帐、劳动年龄人口分组、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这5个变量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0.05,P<0.05),提示其可能是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劳动年龄人口分组与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两个变量被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且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率不同组间,每周活动6-7次对人群PCR检测的阳性率存在影响。提示非劳动年龄人口(0~16岁或≥60岁)及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繁(≥6次/周)是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了解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是否存在家庭、空间聚集性,为后续研究与山丘型黑热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结合现场人群血样巢式PCR检测结果与手持GPS定位数据,进行了二项分布拟合优度χ2检验和Scan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受访家庭中利什曼原虫感染者的分布服从二项分布,不具有家庭聚集性(P>0.05);Scan分析提示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不存在空间聚集性,在不同地域间人群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水平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荧光定量PCR是一种便利快速的新型检测技术,为尝试将其应用于黑热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筛选出了JW、SD两种适宜的引物,并建立利什曼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经过与高灵敏度的巢式PCR检测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对阳性样本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荧光定量PCR法操作更快速、便捷。相对荧光定量测定中选择了内参基因GAPDH,对甘肃人血样品抽提的DNA进行检测;其结果显示有扩增曲线,但熔解曲线有双峰(非特异扩增峰),提示存在非特异性产物,仍需进一步优化内参引物,以实现利什曼原虫的相对定量检测。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示甘肃省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疾病流行程度依然严重,人群与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均较高,在家畜中马和驴也均有检出利什曼原虫感染;当地非劳动年龄人群和夏秋季晚间户外活动频繁的人群是利什曼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考虑为疾控工作重点对象;当地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分布广泛,不存在家庭聚集性和空间聚集性。鉴于当地人群及犬、驴、马等家养动物均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可长期带虫,且家庭和空间分布广泛,其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是进一步研究与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刘璐[10](2014)在《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忽视的热带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组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偏远地区的慢性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基于疾病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多因素综合防控措施成为研究重点。2011年亚洲血吸虫病及其他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区域合作组织(RNAS+)发起的由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资助的研究项目“制定基于社会生态措施的可持续控制热带病的创新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热带病的社会、生态等综合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社会生态综合措施防治热带病。本课题以血吸虫病为疾病特例,研究不同尺度血吸虫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湖沼及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吸虫病影响因素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地理环境数据(遥感数据、矢量地图)、疾病相关数据(螺情数据、人群查病数据)和社会经济学数据(个体水平的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数据),分别从大尺度、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个体水平研究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整个研究分为4章节:第一部分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目的:试图从方法学角度基于多维环境因素进行大尺度的生态区划分,为血吸虫病的监测点设置及跨国家合作提供思路。方法:以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菲律宾以及中国的云南、广东和广西三省为研究区域,收集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数据集,采用二因素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的生态区系统。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5个生态区,位置分别为:A区分布在广西中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的中西部地区及菲律宾西北部地区;B区分布于老挝地区、柬埔寨西南部、泰国西南部及菲律宾西部地区;C区分布于云南省东部地区、广东中南部、泰国中东部地区及柬埔寨西南部地区;D区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西北地区及菲律宾的西部地区;E区分布于云南西部地区广西中部地区及柬埔寨东北部、泰国西北部地区及菲律宾中西部地区。不同生态区中的血吸虫病分布风险性不同。结论:该生态区划分方法理论上可行,可以拓展使用,为血吸虫病等热带病的监测点设置和跨国家合作带来新的思路。第二部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目的:研究2005-2012年洱源县的钉螺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云南省洱源县矢量地图为基础,收集2005-2012年查螺数据(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局部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法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洱源县活螺主要分布在中部永联村、茄叶村,西南部团结村和东南部的江登村附近的四个区域,分布范围逐年缩小,密度值也逐年降低。阳性螺2005-2007年集中分布于永联村附近区域。2005-2012年的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随着时间而相关性有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域逐年增多,主要聚集在山区峡谷型流行区,如炼铁村附近区域。进一步通过“热点”分析发现洱源县钉螺活螺数的聚集区域在新庄、炼铁、永胜和永乐村附近区域。结论:洱源县钉螺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可为洱源县今后的查灭螺重点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目的:研究洱源县钉螺孳生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并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历史钉螺数据建立适宜性模型对潜在钉螺孳生地进行预测。方法:收集洱源县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一月份最低地表温度(LST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及其衍化的水系模型,结合历史有螺行政村抽样村数据,初步了解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征,并将适宜环境因素进行等级分类、叠加分析,建立等级适宜性模型,预测钉螺在山丘地区分布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96.4%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距离水系1200m范围内,79%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夜晚温度-0.15℃~4.85℃范围中,75%的有螺村分布在NDVI值为0.38~0.7范围内;71.4%有螺行政村分布在高程为1950~2491m范围内;75%有螺村分布在坡度1°~20°范围内。将适宜范围等级分类,并叠加分析,提取潜在钉螺孳生地,模型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5%。结论:基于LSTN、NDVI、DEM及其衍生的水文特征,可以建立钉螺预测的等级适宜性模型,用于钉螺流行区的预测。第四部分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从个人水平了解洱源县不同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社会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方式横断面调查洱源县两个血吸虫病代表行政村(永乐和新庄)人群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感染率与个人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两个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永乐村(平坝型)曾经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新庄(峡谷型),现在新庄的感染率更高,这与新庄地区目前存在较多的血吸虫病危险因素有关,如经常养牛、挖野菜割野草、对牲畜的饲养持散养的态度。另外,小于15岁的儿童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人群,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存在较多危险行为,如野外游泳等,尤其在新庄地区。结论:洱源县总体血吸虫病知晓率较高,但血吸虫病两种亚类疫区中存在不同危险因素。目前的低流行地区,需要根据研究重点因地制宜地指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针对小于15岁儿童的健康教育措施。

二、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流行时空特征及宏观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2)2004—2019年天门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实施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估范围
    1.2 评估方法
        1.2.1 收集数据资料
        1.2.2 问卷调查
        1.2.3 现场访谈
        1.2.4 数据整理
    1.3 评估内容
        1.3.1 防治目标实现情况
        1.3.2 综合治理落实情况
    1.4 统计分析
        1.4.1 数据库建立与分析
        1.4.2 空间分析
2 结 果
    2.1 防治目标完成情况
        2.1.1 查、治病
        2.1.2 查、灭螺
        2.1.3 综合治理
        2.1.3.1 农业项目
        2.1.3.2 水利项目
        2.1.3.3 林业项目
        2.1.3.4 国土资源项目
        2.1.3.5 卫生项目
        2.1.4 健康教育
    2.2 防治效果评估
        2.2.1 乡镇达标情况
        2.2.2 人群病情
        2.2.3 家畜病情
        2.2.4 螺情
        2.2.5 健教效果
    2.3 空间聚集性探测
3 讨 论

(3)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传播强度的比较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成因机制的研究
    第一章 传播行为的效应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传播行为的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行为驱动机制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干预策略研究
    第一章 健康教育产品筛选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传播行为干预措施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传播行为的干预策略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武威市1995-2016 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人口数据来源
        1.3 统计学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研究对象的就诊季节性特征
        2.3 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
        2.4 研究对象的医保形式
        2.5 结直肠癌发病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武威市1995-2016 年结直肠癌空间聚集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学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武威市乡镇区域划分
        2.2 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病例分布
        2.3 结直肠癌病例空间分布
        2.4 结直肠癌病例时空聚集性分析
    3 讨论
小结
本次研究的特点及创新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5)空间流行病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流行病学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1.1 疾病制图
    1.2 疾病聚集性分析
    1.3疾病相关因素分析
2 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研究与防控中的应用
    2.1 钉螺孳生地识别与预测
    2.2 时空分布规律
        2.2.1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2.2.2 时空扫描技术
    2.3 危险因素识别与发病率预测
        2.3.1 贝叶斯MBG模型
        2.3.2 贝叶斯条件自回归模型
        2.3.3 其他模型
3 结语

(6)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聚集性与空间聚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信息血样采集
    1.2 PCR检测
    1.3 统计分析
        1.3.1 人群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1.3.2 人群感染空间聚集性分析
2 结果
    2.1 受检家庭人群感染基本情况
    2.2 人群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2.2.1 人群实际利什曼原虫感染家庭数的分布
        2.2.2 人群理论利什曼原虫感染家庭数的分布
        2.2.3 二项分布拟合优度χ2检验与分析
    2.3 人群感染空间聚集性分析
        2.3.1 受访家庭利什曼原虫感染分布情况
        2.3.2 SatScan空间扫描统计结果
3 讨论

(7)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囊尾蚴病现场问卷调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 整体架构设计
    2 主要信息的采集和储存
    3 系统功能实现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时空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大理州囊尾蚴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初步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囊尾蚴病现患病例调查表
附录2 囊尾蚴病时空分布情况调查表(既往病例)
附录3 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附录4 硕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执行效果评估及空间聚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中长期规划纲要执行效果的终期评估
    2.1 评估目的和范围
    2.2 评估内容和方法
    2.3 结果
        2.3.1 防治目标实现情况
        2.3.2 综合防治任务完成情况
    2.4 讨论
第3章 湖北省血吸虫病时空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描述性分析
        3.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甘肃宕昌县人群与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黑热病流行概况
        1.2 山丘型黑热病流行现状
        1.3 人无症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相关研究
        1.4 家养动物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研究
        1.5 无症状利什曼原虫感染的PCR检测技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3.1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3.2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3 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和空间聚集性分析
        3.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初步应用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学审查
        2.2 调查现场选择
        2.3 血样采集及信息采集
        2.4 PCR检测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受访人群及家养动物基本情况
        3.2 巢式PCR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现场调查
        2.2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因素在当地受访人群的分布情况
        3.2 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聚集性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群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3.2 人群感染空间聚集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初步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3 结果
        3.1 利用三种不同利什曼原虫引物及内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3.2 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巢式PCR检测结果比较
        3.3 内参基因的选择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1 主要结果
        1.1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1.2 甘肃省宕昌县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3 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和空间聚集性分析
        1.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初步应用
    2 研究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
    4 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附录
发表文章
附件

(10)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四、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005-2016年全国肺结核流行时空特征及宏观影响因素研究[D]. 刘家起.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2]2004—2019年天门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实施效果评估[J]. 张卫星,宋爱华,单晓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05)
  • [3]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D]. 钱门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4]武威市1995-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空间聚集性分析[D]. 陈亚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空间流行病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 王英鉴,李石柱,姜庆五,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1)
  • [6]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聚集性与空间聚集性分析[J]. 白雪飞,官亚宜,伍卫平,王立英,韩帅,王莹,朱曜宇,冯宇,李凡,任德毅,杨国兵.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8(12)
  • [7]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李焕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8]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执行效果评估及空间聚集性分析[D]. 黄亚东. 南昌大学, 2018(09)
  • [9]甘肃宕昌县人群与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白雪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10]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璐.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4(03)

标签:;  ;  ;  ;  

血吸虫病家族聚集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