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最高点”与“几何最高点”

浅谈“物理最高点”与“几何最高点”

一、小议“物理最高点”和“几何最高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行[1](2020)在《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研究并翻译了钱穆先生的着作《文化学大义》中的第三、四、五章。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三个章节中出现了很多半文半白的表达和不同用法的“之”字,同时情态意义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对于半文半白表达,笔者从判断句、文言虚词的翻译以及现代汉语不常用的词语翻译几方面进行分析,“之”字则是从“之”作代词和结构助词两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句子就应该按照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和“之”的相应用法直译。对于汉语中的情态翻译,笔者分为了译文是“will”、“should”等词语和译文是“must”两种情况,经过分析发现对于情态表达,应该在分析上下文情境后,适当的进行意译。笔者希望通过此实践报告,对以后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高鑫[2](2020)在《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不断向外输送高端物理人才的同时,也对参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竞赛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产生积极作用?思维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而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教给思维方法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便以思维方法为切入点,以决赛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思维方法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进而寻求对决赛教学所能够提供的指导。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对问题解决、思维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在明确了问题、思维方法等有关概念和需要统计的思维方法后,便以决赛试题的参考答案为分析对象,统计了第1-36届决赛试题中普通试题和原始物理问题的必要思维方法,同时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数据得到微观统计结果:试题的基本特征;从不同角度对思维方法考查的数量特征、分布特征所进行的分析总结,总结项包括高频率思维方法、模块分布、知识点分布及与思维方法的结合方式等;对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特殊之处进行的分析总结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思维的考查特征、相关分析与结论。结合统计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到对竞赛教学的宏观指导:(1)对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方面:对决赛试题的特征的分析,让学生对在解决决赛问题前产生整体认知,而对决赛试题思维方法特征的分析,构成了教师对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所提供的依据;证实了所统计的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改进其学习方法。(2)培养科学思维方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其科学思维;深化思维方法的内涵使得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证实了决赛试题本身能够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尤其是近些年的决赛试题。(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学过程中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且优先呈现高频率、核心的思维方法;引导“寻找解决”使得呈现“一题多解”。

刘元捷[3](2020)在《生成与蜕变: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对1979年以后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进行研究。中国的学院雕塑体系是培养中国雕塑人才、推进中国雕塑发展的重要教育机制,自中国雕塑学院体系建立以来,从最早引入西方古典主义的“法式”雕塑教学体系,到新中国成立后推崇科学化、规范化教学理念的“苏式”雕塑教学体系,再到21世纪后逐渐形成的多元化的当代雕塑教学体系,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自中国学院雕塑体系建立以来,始终是以写实作为雕塑基础教学的起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解放,传统写实雕塑被认为已经无法适应与当代化、国际化语境的对话,因此,具象雕塑作为传统写实雕塑在新时代的延续,对当下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作出了新的理解与改变,成为了传统写实雕塑在新时代的自我探索与拓展。本文通过六部分内容对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进行研究,论述其生成与蜕变的成因与结果。本文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具象雕塑”与“写实雕塑”“抽象雕塑”“意象雕塑”概念的辨析,总结出“具象雕塑”所具有的包容性、创造性、个性化、当代性特征。第二章通过对学院体系下中国当代具象雕塑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指出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第三章通过对“法式”雕塑教学体系与“苏式”雕塑教学体系的叙述,论述学院体系下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生成的历史沿革。第四章论述学院体系下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观看体系是对西方“写生”体系与中国传统艺术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同源”“塑绘一体”两种认知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第五章通过对2008—2019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获奖雕塑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论述全国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后建立的工作室制度对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影响。第六章通过对2004年以来的三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全国美展获奖雕塑作品的研究,探讨学院体系下中国当代具象雕塑在回应时代的问题与挑战时,分别在选题方向、思考角度、叙述方式、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发展与转变。

高欣妍[4](2019)在《基于冷热双向能耗的商业综合体“空间形态节能”方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城市更新和发展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商业综合体的建设量近年来不断增长。它的综合性和城市性决定了建筑内部独特的空间特征,大体量、大客流量和大面积的连续空间对建筑内部通风换气的要求非常大。相比于质密的商铺空间,在商业综合体内部有较大比例的流通且开放的公共空间。这些高大共享的门厅、中庭、过厅等空间处易发生“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且配合天窗的设置对热量分布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这二者分别通过帮助“捕获”到更多的太阳直接热辐射和促进热压通风以“引导”室内热量排出来改善空间热环境。但是,由于此两种效应均是单向的作用,在解决通风、散热问题的同时也会造成冬季采暖需求与其矛盾的情况。本文旨在研究不使用可调控措施的前提下,通过空间的优化同时适应夏季的散热和冬季的采暖需求,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面积、层高等空间尺度要素受开发、功能和规范的限制一般较为确定,而空间形态的变化则是建筑设计节能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分析商业综合体内部不同层级高大共享空间形态变化与能耗的关联规律,提出有效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从而适度降低室内热舒适条件要求下设备调节所产生的能耗。我国针对热环境能耗的研究分别提出了优化冬季采暖与夏季制冷的优化策略,由于采暖和降温的目标相反,两者往往较难兼顾。因此,在前期通过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来降低建筑综合热能耗、提升绿色性能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收集梳理了全国35座商业综合体的尺度、形态特征数据并绘制成表格,对比分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作为能耗模拟模型的参数,包括建筑体量、公共空间形态、中庭面积与平面剖面形态等。其次,在了解了尺度要素对能耗影响的前提下,分层级对空间形态与能耗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究。将抽象简化后的不同形态模型分类型进行能耗模拟,对比采暖、制冷和总能耗的增减趋势和倍数关系。之后,依据采暖和降温的热过程原理逐步剥离敏感要素,对比出综合绩效最佳的高大共享空间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最后,总结各层级空间形态对能耗的影响规律和强度等级,选取利于降低总能耗的适宜形态选型和组合区间,提出相应的节能优化策略,并进行泛型案例的设计。本文以商业综合体商业空间特征数据整理与类型化为研究基础,从建筑绿色性能提升的角度出发,采用软件模拟与理论总结的方法,结合“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的热力学原理,探索高大共享空间为主的空间形态与能耗的关联规律和适宜形态选型,提出基于综合绩效的商业综合体节能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期对新建商业综合体设计提出一定程度的参考和指导。

贾慕昕[5](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提出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孙雪莉[6](2019)在《DFT计算分子筛上的催化氨氧化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环保问题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大气污染是环保问题的重中之重,氨气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到目前为止,多种氨气的处理方法被提出,包括物理法,生物法以及化学法等,其中化学法处理氨气的优势明显,特别是氨气的选择性催化氧化,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氨气净化处理方法。采用铜离子交换后的分子筛对氨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催化氧化脱除效果,但是对于不同拓扑结构分子筛上氨氧化活性的比较以及机理间的对比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三种不同拓扑结构(MFI、BEA、MOR)分子筛上氨气的催化氧化性能,并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阐释。三种分子筛的氨氧化机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率相同的条件下,MFI构型的Cu-ZSM-5分子筛在300℃时,N2产率高达90%,是三种分子筛中NH3催化净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DFT计算结果表明:反应机理包括以下三部分:(1)吸附气态氨气分子,随后与活性氧原子作用生成OHNH2;(2)通过E-R机理,由生成的OHNH2和气相的氨气分子反应生成中间物种N2H4;(3)N2H4物种和活性氧原子继续作用,逐步脱氢,最后生成氮气和水。通过反应路径活化能计算明确OHNH2物种的生成所需能量最高,是反应的速控步骤。

陆微[7](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成为修订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依据,也成为提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依据。同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建模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做了全面论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成了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高中生的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因此,本研究选定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的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问题,该选题的研究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次论文的阐述过程中,首先全面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并就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物理建模等研究文献加以综述。而后以我市10所高中20名物理教师以及6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实施。结合调查结果,分别从学生及教学角度,分析高中生物理建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则结合我国物理教学需求,提出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三大教学培养策略,即情景式教学培养策略、理想化教学培养策略,以及承上启下式教学培养策略等。

何学明[8](2019)在《空间频域成像技术与梨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损检测技术对于保证食品与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有重要作用。其中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S)技术由于其快速、无损、技术相对成熟、穿透能力强可以获得内部品质信息等优点,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传统Vis-NIRS技术的基础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由于大多数生物组织是高散射介质,且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朗伯比尔定律不能准确描述光在其中的传输规律。Vis-NIRS技术采集到的光谱一般为样本对光吸收与散射等综合作用后的信息,使用这样的光谱信息对相关品质指标进行预测,容易导致预测精度不够,模型鲁棒性差。因此对光在农产品组织传输机理以及农产品光学特性参数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对光传输机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传统Vis-NIRS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2)光传输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农产品相关检测装置的开发有指导意义;(3)检测得到的光学特性参数可直接用于相关农产品品质指标的预测。目前关于农产品光学参数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积分球法、空间分辨法(SR)与时间分辨法(TR),用于农产品光学特性参数的计算模型主要有逆向倍增(IAD)算法、漫射近似理论(DA)与蒙特卡洛(MC)仿真。本课题使用基于1AD的积分球技术针对研究可行性与研究意义进行探索。同时针对新兴的空间频域成像(SFD1)技术进行研究,主要从系统开发、快速计算光传输模型以及轮廓修正等方面进行研究,将该技术用于梨光学特性参数快速无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仿体的制作及其光学特性参考值测量与计算。提出了液体仿体、薄平板型、厚平板型、半球型固体仿体的制作方法,并对不同类型的仿体光学特性参数进行测量与计算。对液体与固体仿体进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固体仿体稳定性要优于液体仿体。在积分球系统、空间频域成像系统稳定性测试与定期精度验证测试时使用固体仿体,在需要大批量进行系统或算法精度校正与验证时使用液体仿体。(2)改进自动积分球系统,验证研究可行性。通过改进自动积分球系统,使其实现在400-1100nm范围内对农产品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检测,并使用积分球系统对梨切片的光学特性参数进行检测。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根据得到的吸收系数(μa)、约化散射系数(μ’s)光谱分别建立梨的可溶性固形物(SSC)与硬度预测模型。SSC与硬度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R-2v)分别为0.40与0.44,说明通过μa、μ’s、光谱预测梨相关理化指标基本可行,但不够理想,积分球系统测量水果切片受人为误差影响大。(3)通过验证光学特性参数对模型鲁棒性的提高作用,探索光传输特性研究的意义。以牛奶为样本,避免了人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特殊分组方式,使得校正集与验证集样本相关因素产生差异,使用PLSR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建立脂肪与蛋白质预测模型,比较吸收μa、μ’s、透射率(T)与反射率(R)四种光谱所建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μ’s光谱的脂肪校正模型比R、T、μa光谱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基于μa光谱的蛋白质校正模型R、T、μ’s光谱具有更高的鲁棒性。(4)空间频域成像系统(SFDI)的初步研制与漫射近似方程(DE)光传输模型研究。初步研制搭建SFDI系统,并对其进行标定、校正。线性度校正结果显示搭建的系统在6个波长,16个空间频率(fx)下相关系数均大于0.97,除在波长为658、675 nm,fx= 1 mm-1的情况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0.9908,表明在fx较大的条件下,系统线性度较差。因此本论文中所使用的fx最大值不超过1 mm-1,并得到系统线性度校正斜率与截距。使用厚平板型固体仿体对SFDI系统与漫射近似模型进行精度校正,经过校正后,其μa和μ’s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3.92%和2.39%,表明系统经过校正后能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使用校正后的成像系统与DE模型研究该方法得到的μa图与μ’s图在梨损伤检测中的效果。通过比较μ’s图的变异系数(CV)值,可以很好地区分正常梨和损伤梨,正确率分别为100%与98.3%。0.025 J损伤梨通过对比系数(A、B值)可以很好地与其他两种损伤梨分开,正确率分别为90%与85%。(5)研究基于蒙特卡洛(MC)仿真数据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R)用于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参数反演算法。针对SFDI技术所使用光传输模型的限制,提出一种基于两空间频率的MC仿真数据,使用LSSVR与遗传算法(GA)结合的逆向寻优算法的梨光学特性参数反演算法(2-fx LSSVR+GA)。确定其中一个fx为0mm-1,通过MC仿真获得16个fx下的60个液体仿体的漫反射率(RD)并与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优选出另一个最优非零fx为1/4 mm-1,检测速度提高了 8倍。所提出方法前向验证结果两个前向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且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均小于3e-4。比较所提出的2-fxLSSVR+GA、16空间频率漫射近似方程拟合法(16-fxDA)与两空间频率漫射近似方程拟合法(2fxDA)计算60个液体仿体的效果(逆向验证)。结果表明当液体仿体μ’s与μa比值(r(μ’s/μa))小于50时,2-fx LSSVR+GA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将2-fxLSSVR+GA方法应用于正常梨与3种程度损伤梨的μa、μ’s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μ’s图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新鲜损伤梨中的损伤区域与正常区域。该算法不足之处在于计算耗时。(6)改进空间频域成像系统并研究基于单拍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用于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参数快速检测的计算算法。对SFDI系统硬件部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并重新开发配套软件,实现可见光多波长快速自动检测。引入单拍解调算法实现每个样本在每个波长下只需采集单幅漫反射图像,并使用390个液体仿体对单拍解调算法最优的fx进行验证,确定单拍解调法的可行性与该方法最优的fx为1/3 mm-1。提出了基于MC仿真数据的LSSVR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用于预测浑浊介质的光学特性参数,将ANN、LSSVR、LSSVR+GA、DA法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A法在传输系数(μ’t)小于1 mm-1或r(μ’s/μa)小于5时计算误差极大,而其他三种方法计算精度较高。在计算效率方面,LSSVR能够实现最高的计算速度,对于每个梨样本,其平均计算时间为40 s。因此使用LSSVR作为快速计算算法。将LSSVR用于梨的光学特性参数检测并预测相关品质指标。梨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损伤梨可以通过μa、μ’s图进行判别,而原始灰度图无明显差异。表明光学特性参数对于检测人眼不可见的新鲜细微损伤有较好的效果,且与其他方法相比,本章提出的方法在减少实验时间的情况下,增强了μ,a中损伤与正常区域的对比度,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实验与计算效率,且对于μa更加敏感。梨的多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6个波长下的μa,通过ANN方法建立的SSC预测模型精度有待提高,其R2v为0.468。而基于6个波长下的μ’s,通过ANN方法建立的质地指标预测效果较好,其中对于果肉脆性与果肉粘性,其R2v分别为0.839、0.865。(7)研究相位测量轮廓术(PMP)结合空间频域成像技术实现梨光学特性参数无损检测的方法。确定了 PMP方法获得样本表面高度与角度的步骤与相关算法。使用漫射近似光传输模型与LSSVR快速计算方法对半球型光学特性参数进行计算,发现了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结果与表面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漫射近似光传输模型计算结果,μ’s与样本表面高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即样本表面高度值大时,其μ’s测量结果越大,而μa呈现相反的趋势。对于LSSVR快速计算方法结果,表面高度对μa、μ’s是同样的影响规律,样本表面高度值大时,其μa、μ’s计算结果均越大。对球形样本进行MC仿真,确定表面轮廓信息修正漫反射率的步骤与公式形式,即先使用高度信息,通过三阶衰减指数函数对漫反射率进行修正,再对高度修正后的漫反射率进行Lambertian角度修正。使用半球型仿体验证所获得修正公式。结果表明经过表面轮廓修正后的光学特性参数,其与参考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较小,其中μa相对误差范围为0.78%-11.84%,μ’s相对误差范围为2.83%-8.95%。且与初始值相比,经过轮廓修正后得到的最终值在感兴趣区域(ROI)内其标准差均较小,表明轮廓修正使得计算得到的光学特性参数更加均匀。将本章提出的PMP与SFDI结合的方法用于实际样本光学特性参数无损检测中。结果表明经过轮廓修正后,正常梨的μa、μ’s图更加均匀。对于损伤梨,通过轮廓修正可以突出损伤区域的位置,且正常区域更加均匀。

宿根睿[9](2018)在《小议高中物理复习的关键点》文中研究说明要想不断提升物理成绩,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物理复习的关键点。物理知识相比其他课程更具难度与挑战性,我们既要注重日常积累,又要重视复习活动。基于此,下文主要对高中物理复习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复习物理知识,既能够加深我们的学习印象,开阔学习视野,又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提升考试成绩。高考作为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们必须要开展好物理复习活动。在复习中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从而更好解决学习问题。

陆琳琰[10](2013)在《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抛物线作为三大圆锥曲线之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数学家对它的研究长达两千多年,其研究成果又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抛物线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实用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和教师对抛物线概念的处理相当简洁,学生未能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焦点和准线,学生不知这两个量从何而来,另外学生对于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知之甚少,未能产生足够的学习动机。发生教学要求展现知识的自然发生过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出发点,从数学史、知识逻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生活实际出发,从知识发生的角度设计抛物线教学,期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认识抛物线。本文首先研究抛物线的历史,从中找出抛物线概念的本源与现行教材中轨迹定义的联系,并研究前人是如何发现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对14部历史数学教材和现行的外国中学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老师的教学现状,设计抛物线概念引入和实际应用的4个教学方案。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在抛物线内容上的认知基础、对本文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对教学设计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笔者将其中一种设计付诸课堂实践,以检验真实效果。通过分析上海三所重点高中,两个年级共477名同学和21名高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以及一节课堂实录,得到了如下结论:(1)学生对抛物线持有较为丰富的直观印象,了解物体被抛掷之后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生活中的实例和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圆锥曲线中的抛物线联系起来。(2)相比于基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都倾向于基于发生教学法的抛物线概念设计。学生对概念的历史和背景知识感兴趣,但少数高中数学教师愿意尝试使用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3)高中生的抛物线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具体的操作过程与伽利略和塞斯洛夫的方法具有历史相似性。部分教师愿意尝试抛物线应用的发生教学设计,更多的倾向于在拓展课上介绍。(4)本文中的一种发生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学生的肯定,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发生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抛物线的轨迹定义,从而改善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给出一些教学启示,以供中学教师参考。

二、小议“物理最高点”和“几何最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物理最高点”和“几何最高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翻译题材分析
        二、翻译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之”字的翻译
        一、“之”作结构助词
        二、“之”作代词
    第二节 汉英语言中的情态翻译
        一、极限词语译成“will”、“should”等其他表达
        二、极限词语译成“must”
    第三节 半文半白表达的翻译
        一、判断句的翻译
        二、文言虚词的翻译
        三、现代不常见词语的翻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总结翻译实践收获
    第二节 发现翻译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平行文本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2)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
        1.1.2 中国物理奥林匹克
        1.1.3 物理竞赛的一般价值
        1.1.4 对决赛还需进一步研究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路线
    1.5 研究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有关的研究现状
        1.6.1 国内外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1.6.2 国内对思维方法的研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思维影响问题的解决用思维方法培养思维
    2.2 需要统计的物理思维方法
    2.3 物理问题
        2.3.1 两类问题
        2.3.2 问题的结构与解决
3 决赛试题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统计与实例分析
    3.1 第30-36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3.2 第21-3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3.3 第11-2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3.4 第1-1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4 决赛中试题与思维方法分析
    4.1 试题的特性
        4.1.1 题量的特征
        4.1.2 阅读量的特征
        4.1.3 计算量的特征
        4.1.4 模块分布的特征
        4.1.5 原始问题的数量特征与分布特征
    4.2 思维方法的特征
        4.2.1 思维方法的数量特征
        4.2.2 全部思维方法的特征
        4.2.3 力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4.2.4 热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4.2.5 电磁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4.2.6 光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4.2.7 近代物理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4.3 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不同之处
    4.4 思维的考查特征
    4.5 典型题目
    4.6 研究对竞赛教学的指导
        4.6.1 为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提供依据
        4.6.2 用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4.6.3 渗透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与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成与蜕变: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原因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具象雕塑的概念阐述
    一、从“雕塑”与“具象”谈起
    二、“具象雕塑”与“写实雕塑”
    三、“具象雕塑”与“抽象雕塑”
    四、“具象雕塑”与“意象雕塑”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形成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美术革命”与写实风格的确立
        一、写实风格的兴起与“唯科学主义”的救世观
        二、中国近现代美术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
        三、“美术革命”与“艺术进化观”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雕塑传统
        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话语体系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风格的确立
    第三节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
        二、“当代”作为一种生产机制
        三、“写实雕塑”概念语境的避讳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现代雕塑教育写实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法式”雕塑教学体系与写实传统的建立
        一、“法式”雕塑教学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雕塑写实教学传统的建立
    第二节 “苏式”雕塑教学体系与写实传统的深化
        一、向苏联学习的两次机会
        二、中国雕塑写实教学传统的深化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观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写生”观看体系的引入与建立
        一、“写生”教学训练方式的引入
        二、“写生”与中国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认知方式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看体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以中化西”—具象雕塑创作中主体意识的介入
        三、“主题与形象—再写生”研讨会对“再写生”的解读
    小结
第五章 工作室雕塑教学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嬗变
    第一节 雕塑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萌芽—“92 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二、教学改革与雕塑工作室制度的建立
        三、中国美院具象雕塑工作室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中具象雕塑观念与形态的转变
        一、从“雕塑家”向“匠人”的回归
        二、从“塑人”向“品物”的转变
        三、从“单体”向“场域”的转变
    小结
第六章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
    第一节 当代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雕塑创作
        一、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历史渊源
        二、艺术自觉意识的觉醒
        三、传统审美理想的复兴
        四、青年雕塑创作人才的培养—主题性雕塑专题班的设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美展价值指向的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选题角度的转变
        三、材料运用的转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4)基于冷热双向能耗的商业综合体“空间形态节能”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商业综合体热环境能耗需求巨大
        1.1.2 采暖需求与通风散热过程相矛盾
        1.1.3 高大共享空间形态操作是设计节能的重要环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大空间采暖制冷节能原理
        1.3.2 节能设计策略的提出
        1.3.3 中庭空间的节能分析
        1.3.4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1研究范围
        1.4.2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商业综合体空间要素节能要点
    2.1 空间特征与能耗关系
        2.1.1 质密空间节能
        2.1.2 高大空间节能
        2.1.3 对外界面开口节能
        2.1.4 小结
    2.2 尺度要素节能
        2.2.1 建筑总面积与层高
        2.2.2 中庭与天窗面积
        2.2.3 尺度要素限制条件
        2.2.4 小结
    2.3 形态要素节能
        2.3.1 空间群体形态
        2.3.2 高大空间组织
        2.3.3 高大空间单体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热力学原则的形态设计
    3.1 空间热力学原则
        3.1.1 原则的提出
        3.1.2 形式决定能量
        3.1.3 能量决定形式
        3.1.4 小结
    3.2 能量“捕获”——温室效应
        3.2.1 温室效应原理及应用
        3.2.2 热辐射衰减
        3.2.3 面积和长宽比
        3.2.4 小结
    3.3 能量“引导”——烟囱效应
        3.3.1 烟囱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3.3.2 垂直温度分层
        3.3.3 高度和高宽比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高大共享空间组合形态节能规律研究
    4.1 高大共享空间组合形态
        4.1.1 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组合
        4.1.2 水平空间组合模式
        4.1.3 垂直空间组合模式
        4.1.4 小结
    4.2 水平空间组合能耗模拟
        4.2.1 不同拓扑关系模拟
        4.2.2 不同间距模拟
        4.2.3 组合对应的剖面形态
        4.2.4 小结
    4.3 垂直空间组合能耗模拟
        4.3.1 不同拓扑关系模拟
        4.3.2 不同比例模拟
        4.3.3 组合对应的平面形态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中庭单体形态节能规律研究
    5.1 中庭单体的形态
        5.1.1 中庭空间的形态变化
        5.1.2 中庭平面形态
        5.1.3 中庭剖面形态
        5.1.4 小结
    5.2 中庭平面形态能耗模拟
        5.2.1 不同平面类型模拟
        5.2.2 不同变化形式模拟
        5.2.3 要素的猜想与排除
        5.2.4 增设天窗
        5.2.5 小结
    5.3 中庭剖面形态能耗模拟
        5.3.1 不同剖面类型模拟
        5.3.2 不同变化程度模拟
        5.3.3 要素的猜想与排除
        5.3.4 增设天窗
        5.3.5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商业综合体基础形态尺寸数据梳理
        6.1.2 基础要素能耗规律总结
        6.1.3 中庭组合形态对能耗的影响
        6.1.4 中庭单体形态对能耗的影响
        6.1.5 综合能耗的降低
    6.2 优化策略
        6.2.1 高大空间水平组合设计
        6.2.2 高大空间垂直组合设计
        6.2.3 中庭平面设计
        6.2.4 中庭剖面设计
    6.3 商业综合体泛型案例设计
    6.4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商业综合体空间基础特征数据调研统计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5)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基本概念阐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2.1.1 人口变化分析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2.2 移民安居情况
        2.2.1 城市住区分类
        2.2.2 移民住区调研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2.4 民生情况
        2.4.1 经济发展分析
        2.4.2 产业结构分析
        2.4.3 人民收入分析
    2.5 生态环境情况
        2.5.1 城市生态格局
        2.5.2 现状环境质量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6.1 交通基础设施
        2.6.2 市政基础设施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9 本章小结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1.2 移民安居情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民生情况
        3.1.5 生态环境情况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2.2 移民安居情况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2.4 民生情况
        3.2.5 生态环境情况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1 人类社会系统
        5.1.2 地域环境系统
        5.1.3 支撑体系系统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2.1 人类社会系统
        5.2.2 地域环境系统
        5.2.3 支撑体系系统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3.1 人类社会系统
        5.3.2 地域环境系统
        5.3.3 支撑体系系统
    5.4 评价结论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E调查问卷设计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DFT计算分子筛上的催化氨氧化反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NH_3的危害及来源
        1.1.2 氨气废气的治理
    1.2 分子筛催化剂
        1.2.1 MFI构型分子筛(ZSM-5分子筛)
        1.2.2 BEA构型分子筛(Beta分子筛)
        1.2.3 MOR构型分子筛(Mordenite分子筛)
    1.3 量化计算理论方法
        1.3.1 基组
    1.4 Mulliken电荷转移分析
    1.5 微观动力学分析
    1.6 氨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1.6.1 酰亚胺机理(Imide mechanism)
        1.6.2 内部选择催化还原反应机理(i-SCR mechanism)
        1.6.3 肼机理(Hydrazinemechanism)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拓扑结构分子筛理化表征和活性评价
    2.1 实验原料
    2.2 分子筛的改性
    2.3 活性评价装置及原理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1 氢气升温还原(H_2-TPR)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 不同拓扑结构分子筛的H_2-TPR表征结果
    2.6 不同拓扑结构分子筛的XPS表征结果
    2.7 不同拓扑结构分子筛的活性测试和TOF分析
第三章 Cu-ZSM-5分子筛催化氧化氨气反应机理
    3.1 Cu-ZSM-5分子筛NH_3-SCO反应机理
        3.1.1 NH_2形成机理
        3.1.2 N_2H_4形成机理
        3.1.3 N_2H_x形成机理
    3.2 Cu-ZSM-5分子筛Mulliken电荷转移分析
    3.3 Cu-ZSM-5分子筛微观动力学分析
第四章 Cu-Beta分子筛催化氧化氨气反应机理
    4.1 Cu-Beta分子筛NH_3-SCO反应机理
        4.1.1 NH_2形成机理
        4.1.2 N_2H_4形成机理
        4.1.3 N_2H_x形成机理
    4.2 Cu-Beta分子筛Mulliken电荷转移分析
    4.3 Cu-Beta分子筛微观动力学分析
第五章 Cu-Mordenite分子筛催化氧化氨气反应机理
    5.1 Cu-Mordenite分子筛NH_3-SCO反应机理
        5.1.1 NH_2形成机理
        5.1.2 N_2H_4形成机理
        5.1.3 N_2H_x形成机理
    5.2 Cu-Mordenite分子筛Mulliken电荷转移分析
    5.3 Cu-Mordenite分子筛微观动力学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与物理教学
    2.2 高中物理模型与建模
3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问卷实施及处理
    3.3 调查问卷结果
    3.4 调查结论
    3.5 分析与讨论
4 高中生物理建模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基于学生角度的分析
    4.2 基于教学角度的分析
5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5.1 情景式教学培养策略
    5.2 理想化教学培养策略
    5.3 承上启下式教学培养策略
6 结语
    6.1 研究的结论
    6.2 后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8)空间频域成像技术与梨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相关符号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学特性参数及其基本测量方法介绍
        1.2.1 吸收系数
        1.2.2 约化散射系数
        1.2.3 其他光学参数
    1.3 光传输模型介绍
        1.3.1 辐射传输方程
        1.3.2 漫射近似方程
        1.3.3 蒙特卡洛仿真
        1.3.4 倍增与逆向倍增算法
    1.4 农产品光学特性参数间接测量法研究现状
        1.4.1 基于IAD的积分球技术
        1.4.2 空间分辨法、时间分辨法、频域法与空间频域法
        1.4.2.1 空间分辨法
        1.4.2.2 时间分辨法
        1.4.2.3 空间频域法
    1.5 本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学仿体制作及其光学特性参数参考值计算
    2.1 引言
    2.2 光学仿体的制作
        2.2.1 液体仿体
        2.2.2 固体仿体
        2.2.2.1 薄平板型固体仿体
        2.2.2.2 厚平板型固体仿体
        2.2.2.3 半球型固体仿体
    2.3 光学仿体光学特性参数参考值的计算与稳定性测试
        2.3.1 吸收系数参考值
        2.3.2 约化散射系数参考值
        2.3.2.1 以Intralipid-20%为散射粒子
        2.3.2.2 以TiO_2为散射粒子
        2.3.3 仿体稳定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分球系统开发与梨的多指标预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积分球系统
        3.2.2 光谱测量步骤
        3.2.3 系统精度验证
        3.2.4 梨样本准备与实验过程
        3.2.5 梨多指标预测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系统精度验证
        3.3.2 梨货架期与光学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3.3.3 梨SSC与硬度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学特性参数提高模型预测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吸收与约化散射光谱改善模型预测效果的研究
        4.2.1 系统校准
        4.2.2 样本配置
        4.2.3 理化指标预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积分球系统校准与精度验证
        4.3.2 理化指标预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频域成像系统开发与梨损伤检测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空间频域成像系统(SFDI-V0)
        5.2.2 空间频域下漫射近似方程与时域幅值解调法计算μ_a、μ'_s
        5.2.3 相机标定与系统线性度验证
        5.2.3.1 相机标定
        5.2.3.2 线性度校正
        5.2.4 系统初步校准与精度验证
        5.2.5 实验材料准备
        5.2.6 梨不同损伤程度判别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相机标定与系统线性度校正结果
        5.3.1.1 相机标定结果
        5.3.1.2 线性度校正结果
        5.3.2 系统校准后精度验证结果
        5.3.3 梨损伤判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C仿真数据的LSSVR结合GA算法光传输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空间频域下的MC仿真
        6.2.2 频率优化
        6.2.3 前向问题:LSSVR用于建立前向模型
        6.2.4 逆向问题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空间频率的优选
        6.3.2 前向验证
        6.3.3 逆向验证
        6.3.4 损伤梨光学特性参数计算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LSSVR结合单拍解调算法实现梨光学特性参数快速计算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改进的空间频域成像系统与软件
        7.2.2 单拍法解调漫反射率及其验证
        7.2.3 基于MC仿真的LSSVR与ANN模型
        7.2.4 梨样本准备与理化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单拍法计算R_d结果验证与单拍照射图案优选
        7.3.2 ANN与LSSVR模型预测效果验证与比较
        7.3.3 梨损伤后不同时间间隔光学特性参数
        7.3.4 梨质地指标与SSC预测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相位测量轮廓术结合空间频域成像技术实现梨光学特性参数无损检测
    8.1 引言
    8.2 表面轮廓对光学特性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初步研究
        8.2.1 SFDI与PMP结合同时获得光学特性参数与表面轮廓信息
        8.2.2 表面轮廓对光学特性参数的影响探索研究
    8.3 基于MC仿真与系统校正结果的空间频域漫反射率修正方法
        8.3.1 球形样本MC仿真
        8.3.2 表面轮廓对R_d修正公式的确定与验证
        8.3.3 半球型仿体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结果
        8.3.4 梨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2 文献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发生教学理论探讨
    3.2 发生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3.3 发生教学法实证研究
4 抛物线及其教学的历史分析
    4.1 抛物线的历史与发展
    4.2 抛物线的教材比较
5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 研究方法
    5.2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
    5.3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5.4 课堂实践的实施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6.2 教师问卷的结果与比较分析
    6.3 课堂实践的观察与分析
    6.4 研究者本人的体验和感受
7 研究结论与教学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1
附录2 学生问卷2
附录3 学生问卷3
附录4 教师问卷
附录5 基于发生教学的抛物线教学实录
致谢

四、小议“物理最高点”和“几何最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行.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D]. 高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生成与蜕变: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研究[D]. 刘元捷.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4]基于冷热双向能耗的商业综合体“空间形态节能”方法初探[D]. 高欣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6]DFT计算分子筛上的催化氨氧化反应机制的研究[D]. 孙雪莉.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陆微.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8]空间频域成像技术与梨光学特性参数检测研究[D]. 何学明. 浙江大学, 2019(04)
  • [9]小议高中物理复习的关键点[J]. 宿根睿. 知识文库, 2018(02)
  • [10]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 陆琳琰.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浅谈“物理最高点”与“几何最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