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调水自校正控制模型

黄河流域调水自校正控制模型

一、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的自校正控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解智宇[1](2021)在《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这个蔚蓝星球的表面上覆盖绝大多数物质,就是我们碳基生物诞生的必须资源-水。这份资源来自地球母球馈赠,尽管资源量基数不小,但是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水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黄河之于我国人民心中的位置,就像是渭河在陕西人民心中的位置一样。渭河水量调度不仪是对沿河城市发展的支撑,也是经济社会稳定的保障。随着水利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基于微信平台对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构建了一个渭河水量调度系统,为渭河水量调度业务提供了新的集成模式,也给水量调度工作人员带来一个更灵活方便的系统。关于渭河水量调度的业务集成服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前台研究。针对渭河水量调度的需求及日常调度业务,将信息化和移动应用放在微信平台引入到渭河水量调度中,基于微信平台构建了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的前台,用相关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调度信息的查询、用水计划查询、水量调度相关业务订制推送等服务,微信平台的小程序作为渭河水量调度系统主要应用,公众号作以辅助,综合集成实现水量调度业务集成服务系统的前台。(2)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后台的研究。在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后台中,分析了水量调度的数据支撑,对数据的来源、获取方式、管理研究,并用一个数据汇集实例说明系统后台如何进行数据收集、管理、应用。对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中的后台和前台的交互及接口进行设计,实现业务信息服务,并基于渭河水量调度的基本方式,在后台系统中说明水量调度方案如何定制的问题。(3)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开发应用。基于微信平台和SSM架构,结合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进步,研究渭河水量调度模式及业务后,分别在前后台对水量调度业务集成实现。前台由小程序和公众号实现成用,后台主要做数据支撑、调度方案编制及前台信息服务交互。该系统为渭河水量调度在移动应用上填补了一片空白,使得调度业务在微信平台即可进行,使调度工作更加具有灵活便携。

陈晨[2](2021)在《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文中认为探究流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对流域干旱的监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1982-2018年CRU TS 4.03数据集中的月降水、月平均气温、潜在蒸散发等数据为基础,计算了自校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作为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来衡量中国干旱程度的量化指标,从全国流域尺度出发,首先对全国十大流域37年的干旱趋势、干旱覆盖面积占比、干旱重心迁移、干旱频率等干旱事件特征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其次选取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代表性流域,对两个流域干旱的气候因素与下垫面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研究了两个流域干旱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CRU数据集,计算了表征气象-农业干旱的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利用干旱趋势、干旱面积占比等方法分析全国尺度及各流域尺度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8年中国整体区域呈现微弱的干旱化趋势,而各流域上,西北诸河sc-PDSI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减缓,松花江、辽河sc-PDSI呈明显下降趋势。辽河、海河和黄河整体上年际受旱面积占比较高,在2000-2003年干旱最严重;年内受旱面积在8-12月占比较高,5-6月占比较低,其中长江、西北诸河年内受旱面积占比变化不明显。(2)运用Sen+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重心迁移模型、游程理论、干旱频率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流域干旱的空间演变特征,并构建了干旱致灾因子评价各流域干旱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1982-2018年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干旱重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区域,迁移趋势总体东西向大于南北向,重心迁移距离随着干旱等级越高而越大。干旱趋势上,长江西北部、西北诸河东部等地显着变湿,松花江大部、辽河西北部、长江北部和西北诸河局部等地显着变干。干旱频率在2000年以前,易干区主要在西北诸河和黄河流域,2000年以后,极干区主要在松辽海流域。辽河北部、黄河西中部和西北诸河南部等地平均历时较高,辽河西北部、海河北部、西北诸河南部的局部干旱强度较强且烈度峰值较大。中国大部分区域干旱致灾危险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低或中等风险性等级,而辽河和海河中等及以上等级危险性所占比例较高。(3)选取黄河、珠江为两个代表性流域,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从流域、像元尺度分别定性探究了两河流域的不同驱动因子与sc-PDSI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降水量、土壤湿润度和sc-PDSI在流域、像元尺度均为显着的正相关性,珠江降水量、平均水汽压和sc-PDSI在流域、像元尺度均为显着的正相关性,两个流域的sc-PDSI与潜在蒸散发、干燥度均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性,与气温均呈不显着负相关性,且相关性呈明显的空间差异性。(4)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从因子、生态、风险、交互探测四个方面,进一步定量研究了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量对sc-PDSI的解释力最高,是影响黄河流域干旱的首要因素,平均气温、海拔和潜在蒸散发分别次之;珠江流域潜在蒸散发对sc-PDSI的解释力最高,是影响珠江流域干旱的首要因素,降水量、平均气压和海拔分别次之。此外,相对于其他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干旱最为明显;潜在蒸散发和干燥度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对珠江流域干旱的影响最为明显。

杨露[3](2019)在《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复杂,气候条件存在显着差异,造成水资源紧缺,属于干旱生态脆弱区。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体内泥沙含量较高,加重了西北旱区水问题严峻的现象。因此,急需修建水库工程保障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多泥沙水库—亭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确定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之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供水效益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为亭口水库投运后的运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多泥沙水库进行了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条件。在考虑上游甘肃省拟建两库的影响下,根据数理统计法得到的水沙特性分析结果,确定出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系列。同时考虑排沙界限的影响,制定了水库投运后的水沙调度情景。(2)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基于效益最大为前提,遵循亭口水库优先供水,反调节库辅助供水的原则。通过分析亭口水库多方面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的互馈过程。(3)建立了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该模型包括水沙动力学模型和水沙优化配置模型。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给出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库区冲淤变化和供蓄水过程,以及反调节库的充水、供水过程。(4)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初期运行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亭口水库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为基本条件,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并综合考虑亭口水库受到的多方面限制条件,从而确定出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供水对象供水需求量相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

郭爱军[4](2018)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流域水文过程及水库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水库调度是实现河川径流时空重新分配、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领域。整体来看,水库调度研究包含“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识别(识别层)→流域水资源模拟(供水侧)→用水部门需水计算(需水侧)→水库调度方式研究(调控侧)”四个层次。各研究环节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对水库调度不同层次结果产生显着影响;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在系统内的传导累积效应,使得水库调度系统结果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未确知性。为了提升水库调度系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水库运行风险、增强相应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与实用性,本文针对上述四个层次,在识别不确定性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当的模型,量化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累积效应。论文以黄河流域内泾河、渭河以及黄河上游等区域为研究对象,诊断了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相依关系演变特征,研究了不确定性背景下极端降雨-洪水二元变量重现期,揭示了Budyko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对流域水资源评估的影响,量化了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与模型不确定性对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降水量、降水次数及其过程的随机性对作物灌溉需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与降水过程随机性下的水库调度模型,分析了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与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对水库调度方式以及相关兴利效益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基于Copula函数的对数似然比检验法,诊断了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异特征,提出了ARMA-GARCH模型与Partial Copula函数相耦合的水文-气象要素相依结构变异诊断方法。Copula函数可准确模拟水文-气象要素间非线性相依关系,泾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于1996年发生转变;ARMA-GARCH-Partial Copula模型可有效去除序列自相关性、条件异方差性以及协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降雨对蒸发、径流的影响后,蒸发-径流相依结构变化诊断结果较不去除差异明显。(2)采用交叉小波法分析了流域极端降雨-洪水相依关系变化特征,提出了样本不确定性下适用于保证流域防洪工程安全以及多泥沙区域河道泥沙安全运移的雨洪重现期研究框架。结果表明,1994年、1981年分别为渭河干流流域与泾河流域极端雨洪关系发生变异的时期;样本不确定性对极端雨洪单变量、二元变量重现期结果影响较大,充分考虑该不确定性影响对流域防洪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提出了基于Bootstrap法的Budyko模型参数w不确定性研究框架,推导了参数w不确定性对流域水资源评估的影响与流域气候条件间的关系。黄河上游区域与渭河流域Budyko模型参数w分别为2.52(95%CI:[2.44,2.62])、3.14(95%CI:[3.01,3.28]);参数w的不确定性对流域水资源评估的影响随着PE/P的增加,先快速增加,达到极值点后缓慢降低,两研究区域该极值点分别处于PE/P为1.37、1.20时。(4)采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MCMC算法与DREAM算法,研究了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基于条件随机森林法,分析了模型参数敏感性;引入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算了模型不确定性与参数不确定性对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采用上述理论方法,研究了HyMod模型、GR4J模型在半湿润区、SIMHYD模型在干旱区径流模拟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发现了模型参数对不同时段、不同量级下径流的敏感程度不同;与参数不确定性相比,模型不确定性是影响径流模拟的主要来源。(5)采用复合泊松分布随机模拟日尺度降水过程,应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量化了降水量、降水次数以及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对作物灌溉需水计算的影响。以泾河流域为例,结果表明,与降水过程的随机性相比,降水量变化对玉米灌溉需水的影响显着,其次为降水次数,二者交互作用影响不显着;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对玉米灌溉需水量影响同样值得关注,1960年玉米生育期受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影响,灌溉需水量结果最大、最小值间偏差197 mm。(6)建立了考虑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水库调度模型,基于概率盒理论分析了混合不确定性对水库调度以及兴利目标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方面,主要考虑了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与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前者对河川径流模拟产生影响,后者对河川径流模拟以及作物灌溉需水均会产生影响。以泾河流域东庄水库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单独影响时,不同时段水库水位变化幅度相差较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较冬小麦大,水电站发电量受其影响,发电量在2.17~2.83亿kW-h内变化;与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共同作用时,同样对水库运行方式产生显着影响,粮食产量以及发电量方面影响程度更大。

王敬[5](2018)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量调度建模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量调度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保障供水安全、落实水量分配方案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水量调度计划编制和调度实施中多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竞争博弈关系,论文以水量调度中的需水预测、调度计划编制和短期水库调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符合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水量调度模型,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水量调度实例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理论上分析了水量调度系统中基于用水户主体行为的需水适应性、由利益相关方在调度计划编制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供水适应性、以及时间尺度上年度水量调度计划与短期水库调度间的嵌套适应关系,并通过个体行为特征的归纳和互馈路径的构建,揭示了水量调度系统中的适应机制。(2)为描述编制用水计划中供需水的动态适应关系,构建了基于用水户的多智能体需水预测模型。将用水户和供水管理者概化为两类智能体,根据社会行为理论以意识驱动机制描述用水户行为,供水管理者则通过发布缺水预警引导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枯水期通过模拟用水户限制用水和提高节水率的行为减少受水区需水量,丰水期则通过用水户数量增殖机制模拟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水量增长,使得需水呈现出随来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基于水量调度计划编制决策过程中受水区水行政管理者和流域管理机构的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将两者概化为两类智能体,建立了水量调度计划编制的自适应模型,并提出了权衡个体偏好和全局约束的分布式优化方法模拟决策协调机制。以流域管理机构作为唯一决策者的集总式模型是交互式决策模型当各受水区个体偏好都为0时的一种特例,一般情况下交互式决策与集总式相比,调度计划的总供水相等,而供水次序优先的受水区分配水量更多。(4)基于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和短期水库调度之间长短嵌套、滚动决策的适应关系,以水量调度计划中的时段蓄水过程作为宏观控制变量,建立了基于目标蓄水量的两时段短期调度模型,并推导了基于目标蓄水量的解析式限制供水规则。目标蓄水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其值设置过低时,不能指导水库有效提前蓄水导致未来超破坏深度的缺水;另一方面,过高的目标蓄水量会造成不必要的限制供水从而降低供水保证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调度实例研究表明,基于目标蓄水量改进调度规则可以利用长期来用水信息令水量调度的短期供水过程更为合理。论文拓展了面向多决策主体自适应特性的水量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符合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水量调度模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水量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而且为水量调度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

杨永生,刘聚涛,李荣昉,邓坤[6](2011)在《基于水量分配方案的非汛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以江西抚河流域为例》文中指出为了解决丰水流域非汛期的用水矛盾,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非汛期的水量调度方案。丰水流域尽管水资源丰富,但在非汛期仍可能存在用水矛盾。以江西抚河流域为例,基于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探讨了丰水流域非汛期水量调度问题,以水量、水质为控制因子,提出了水量调度总体目标、调度原则、分级调度启动条件及实施措施、调度方案编制流程及方法。研究成果为非汛期水量调度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吴腾[7](2009)在《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多沙河流常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既要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又要妥善解决泥沙日益淤积所导致的库容不断减少的问题,较少沙河流更为复杂。如何合理运用或调度多沙河流水库不仅对工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一个难题。本文将自适应控制的原理引入多沙河流水库运用中,建立了多沙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该模式以水沙数学模型确定不同时刻水库的状态,考虑该状态下水库的综合效益,构造多沙水库自适应控制器,根据入库水沙条件实时调整水库的运用方式,使水库运用一直处于较优的状态。在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中,应用了随机理论,并通过时间序列法生成随机水文数据,根据生成的水沙资料预测不同条件下不同流量洪水发生的概率,以调整水库的运用方案,反映水库运用方式对来水来沙的适应性。此外,模型中还运用了多种可体现自适应运用理念的处理方法,包括:采用模糊集方法将汛期划分为汛期前期、主汛期和汛期后期;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入库水沙量大小的分析;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初步确定临界敞泄流量和含沙量;采用逐步抬高正常蓄水位的方法以减少水库的淤积;根据不同时段水库剩余库容的大小实时调整水库的临界敞泄流量和含沙量。将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分别应用于亭口水库的单库优化运用和亭口水库与反调节水库的联合运用。其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模式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随外界条件的改变随时调整运用参数,能使水库在满足供水要求或提供较大供水量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剩余库容。此外,本文还定量分析了多沙河流水流运动方程中动量修正系数和水流挟沙力随水深的变化规律,同时将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引入到水流挟沙力公式的检验中,对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评价,将结果用于多沙水库的水沙数学模型中,并完成了验证计算。

万毅[8](2008)在《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优化调度的理论基础、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优化决策的实现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梯级水库群的功能评价、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问题、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问题、水库排沙调度问题、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主要就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分析,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流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水库对调度运行的贡献和自身的调度运行趋势,为宏观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通过对黄河水量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的特点、水量调度的特点、调度工作的历史发展和调度决策过程。通过介绍目前黄河水量调度主要采用的自适应模型,提出为使水调工作和电调工作不发生大的矛盾,应在自适应模型的求解环节中加入发电指标的改进决策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能利用概况,结合水能的可储备、随机性、灵活性的突出特点,介绍了黄河水能开发的历史以及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水能指标。对于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运行问题作了展开分析,介绍了主要的优化调度问题和优化准则。基于水电站最优运行的原则和黄河上重点水电站的特性,本文以黄河上的李家峡电站和万家寨电站为例,主要研究了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运行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并建立定水量调峰和分时电价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并优化求解。提出了梯级调峰适应度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梯级调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判断梯级调峰适应性的概化模型。本文通过总结并综合分析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处于不同淤积阶段的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座大型工程,说明多泥沙河流不同淤积阶段的排沙调度运行方式,引入适用的模型和方法对这些水库进行排沙优化调度研究,对多沙河流的大型水利枢纽综合优化运行调度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研究理论和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了“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概念,分析了日常所用“一体化”概念的主要特点,针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的理论和实践,从主体(即调度者)和客体(即调度对象)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一体化”概念在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涉及的流域机构、电网、发电企业、用水部门等作了主体关系分析,对“水”“电”“沙”三项主要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实现一体化调度需要应用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了黄河梯级电站实行一体化调度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群、西北电网和流域机构的日常调度业务出发,研究了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和意义,根据西北电网在黄河上游水调工作中的地位,分析了建设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现实需求。本章对黄河上游水电沙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设计,包括优化模型设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并对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魏加华,王光谦,蔡治国[9](2006)在《多时间尺度自适应流域水量调控模型》文中指出水量调控是解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防止河道断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分析水量调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年、月、旬自适应水量调度模型框架。采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总量控制、轨迹跟踪和滚动修正”的方法,建立了多尺度、多用户复杂条件下的流域水量调度模型。以黄河流域2003—2004调度年为例,按照中国国务院分水控制指标,分析年、月、旬3个时间尺度的水量调控过程和实例。结果显示,通过自适应多尺度滚动修正,能够保证调度目标的实现。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强的特点。

李秀雯[10](2006)在《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支流水资源量分配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使淮河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解决好上下游、省际间的用水矛盾,提高流域机构水资源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分配与调度淮河水资源,开展了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支流区域水资源量分配方案研究。 为逐步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研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于实践中对淮河干支流水资源量进行分配的时候,将生态用水纳入计算范围。 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借鉴历次淮河流域水资源工作成果,本文完成了研究区水资源量及供用耗排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不同年份各控制断面的来水量,完成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省界控制断面不同典型年规划来水;采用Tennant方法分析计算生态基流,以SP水质模型为基础分析计算河道环境需水量,提出了基于单项生态需水量的综合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采用新近研制的水资源分配情景共享模型(Shared Vision Model)对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资源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模拟研究,对模拟计算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编制出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资源分配方案。所取得的不同省份水量分配方案与实际基本相符,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和可行性。本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的自校正控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的自校正控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微信平台的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前台研究
    2.1 系统前台开发模式比选
        2.1.1 B/S架构模式
        2.1.2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
        2.1.3 基于微信平台的开发模式
    2.2 前台集成技术介绍
        2.2.1 微信平台
        2.2.2 数据可视化技术
        2.2.3 关键技术框架
    2.3 系统前台需求分析及业务研究
        2.3.1 系统前台需求分析
        2.3.2 前台系统业务流程
    2.4 水量调度数据图表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后台研究
    3.1 渭河水量调度数据支撑
        3.1.1 数据来源分析
        3.1.2 数据获取方式
        3.1.3 数据管理方式
        3.1.4 数据安全保障
        3.1.5 数据汇集及使用实例
    3.2 系统后台关键技术
    3.3 微信平台与调度系统数据交互及接口设计
        3.3.1 微信平台和调度业务系统交互流程
        3.3.2 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接口设计
    3.4 渭河水量调度业务信息服务
        3.4.1 调度业务信息服务流程
        3.4.2 调度业务信息查询及推送系统的实现
    3.5 渭河水量调度方案研究
        3.5.1 渭河调度基本原则
        3.5.2 渭河水量调度基本方式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系统开发应用
    4.1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4.1.1 开发工具简介
        4.1.2 开发环境配置
    4.2 微信小程序
        4.2.1 小程序安装使用
        4.2.2 登录模块
        4.2.3 实时水情模块
        4.2.4 用水统计模块
        4.2.5 调度计划模块
        4.2.6 调度方案模块
    4.3 微信公众号
    4.4 调度方案编制子系统
        4.4.1 年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功能
        4.4.2 月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功能
        4.4.3 调度方案报告生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2.2 干旱时空演变研究进展
        1.2.3 干旱驱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收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流域划分
        2.1.4 研究区域历史灾害情况
    2.2 数据资料收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
        2.3.2 Sen+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
        2.3.3 干旱指标计算
        2.3.4 重心迁移模型
        2.3.5 游程理论
        2.3.6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2.3.7 相关系数分析
        2.3.8 地理探测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尺度上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3.1 干旱指数适用性对比
    3.2 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时间演变特征
        3.2.1 1982-2018年中国月尺度sc-PDSI变化
        3.2.2 1982-2018年中国不同流域月尺度scPDSI变化
        3.2.3 1982-2018年不同流域干旱面积变化
    3.3 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空间演变特征
        3.3.1 干旱重心迁移过程
        3.3.2 干旱趋势空间变化
        3.3.3 干旱频率空间变化
        3.3.4 干旱次数、历时、强度、烈度峰值空间变化
    3.4 流域尺度上干旱灾害危险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干旱与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以黄河、珠江流域为例
    4.1 黄河流域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1.1 流域尺度上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1.2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4.1.3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下垫面因子相关性
    4.2 珠江流域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2.1 流域尺度上sc-PDSI与驱动因子相关性
        4.2.2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4.2.3 像元尺度上sc-PDSI与下垫面因子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5 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以黄河、珠江流域为例
    5.1 黄河流域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
        5.1.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类结果
        5.1.2 因子探测分析
        5.1.3 风险探测分析
        5.1.4 交互作用分析
    5.2 珠江流域驱动因子对干旱的定量识别
        5.2.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类结果
        5.2.2 因子探测分析
        5.2.3 风险探测分析
        5.2.4 交互作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沙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1.3.2 水沙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3.3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研究进展
        1.3.4 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项目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黑河流域概况
        2.1.2 亭口水库工程概况
        2.1.3 亭口水库供水工程概况
    2.2 亭口水库投运后水库调度研究背景
    2.3 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的互馈过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条件研究
    3.1 入库水沙基本资料
    3.2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研究方法
        3.2.1 水沙年内分配
        3.2.2 水沙年际变化
        3.2.3 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3.3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变化规律
        3.3.1 水沙年内变化特征
        3.3.2 水沙年际变化特征
        3.3.3 水沙变化趋势情况
    3.4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关系分析
        3.4.1 年内水沙关系
        3.4.2 年际水沙关系
    3.5 亭口水库投运后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
        3.5.1 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的确定
        3.5.2 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的排沙界限
    3.6 本章小结
4 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研究
    4.1 水库多目标优化理论
    4.2 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的建立依据
    4.3 水沙动力学模型
        4.3.1 水沙动力学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4.3.2 水沙动力学模型离散方法
    4.4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
        4.4.1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4.4.2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
    5.1 水库水沙调控方式拟定原则
        5.1.1 泥沙冲淤计算
        5.1.2 径流调节计算
    5.2 水库水沙调控运行方案拟定
    5.3 水沙调控运行各方案计算结果
        5.3.1 典型年水沙系列方案
        5.3.2 3年水沙系列方案
        5.3.3 5年水沙系列方案
    5.4 亭口水库投运后水库合理的调控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考虑不确定性的流域水文过程及水库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文过程变化特征识别
        1.2.2 河川径流模拟与水资源评估
        1.2.3 作物灌溉需水研究
        1.2.4 考虑不确定性的水库调度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2.2 水文气象数据
    2.3 小结
3 水文气象要素相依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3.1 基于Copula函数的降雨-径流关系变异诊断
        3.1.1 基于Copula函数的多变量相依结构变化诊断方法
        3.1.2 泾河流域降雨、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1.3 降雨-径流联合分布模型的建立
        3.1.4 降雨-径流关系变异诊断分析
    3.2 基于ARMA-GARCH-Partial Copula的水文要素相依关系变异诊断
        3.2.1 .ARMA-GARCH-Partial Copula模型
        3.2.2 基于Partial Copula函数的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相依结构模型
        3.2.3 水文气象要素序列边际分布估计结果
        3.2.4 水文气象要素关系变异诊断分析
    3.3 小结
4 考虑不确定性的极端降雨-洪水二元变量重现期计算
    4.1 变化环境下考虑不确定性的极端降雨-洪水二元变量重现期计算
        4.1.1 变化环境下考虑不确定性的极端雨洪重现期研究框架
        4.1.2 流域极端降雨指标的确定
        4.1.3 流域年最大洪峰与极端降雨变点诊断
        4.1.4 流域极端降雨与洪峰相依关系变化诊断
        4.1.5 考虑不确定性的流域极端雨洪重现期研究
    4.2 考虑不确定性的多泥沙流域极端降雨-洪水风险计算
        4.2.1 多泥沙流域防洪、冲沙问题解析
        4.2.2 多泥沙区域极端雨洪单变量、二元变量重现期分析研究框架
        4.2.3 流域极端降雨指标的确定
        4.2.4 极端降雨、洪峰边际分布与Copula函数计算结果
        4.2.5 单变量下考虑区域防洪输沙要求的洪水风险
        4.2.6 二元变量下考虑区域防洪输沙要求的洪水风险
        4.2.7 考虑区域防洪输沙要求的条件洪水风险
    4.3 小结
5 考虑不确定性与Budyko假设的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评估
    5.1 Budyko模型参数w不确定性分析框架
        5.1.1 基于CUSUM的变点检测方法
        5.1.2 Bootstrap重抽样方法
        5.1.3 Budyko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
    5.2 径流变异点诊断结果分析
    5.3 Budyko模型参数w不确定性估计与影响评估结果
    5.4 参数w的不确定性对可利用水资源评估影响的解析式推导
    5.5 小结
6 考虑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的流域径流模拟
    6.1 水文模型介绍
        6.1.1 HyMod模型
        6.1.2 GR4J模型
        6.1.3 SIMHYD模型
    6.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模型参数不确定推断方法
        6.2.1 MCMC算法
        6.2.2 DREAM算法
    6.3 基于条件随机森林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6.4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模型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6.5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结果分析
        6.5.1 HyMod与 GR4J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半湿润区径流模拟影响
        6.5.2 SIMHYD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干旱区径流模拟影响
    6.6 基于条件随机森林的HyMod与 GR4J模型参数敏感性结果分析
    6.7 模型与参数不确定性对流域径流模拟影响评估结果分析
    6.8 小结
7 考虑降水随机性的作物灌溉需水计算
    7.1 基于双作物系数法的作物灌溉需水计算方法
        7.1.1 作物系数计算
        7.1.2 作物灌溉需水的确定
    7.2 基于泊松分布的日尺度降水过程模拟方法
    7.3 析因分析方差分解方法
    7.4 降水量、次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7.5 降水量、次及过程的随机性对作物灌溉需水影响结果分析
    7.6 降水过程的随机性对作物灌溉需水的影响
    7.7 小结
8 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水库调度研究
    8.1 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与降水过程随机性下的水库调度模型建立
        8.1.1 调度模型框架建立
        8.1.2 东庄水库调度模型建立
    8.2 基于概率盒(P-box)的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量化方法
    8.3 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8.4 降水过程的随机性水库调度影响分析
        8.4.1 水库调度方式影响分析
        8.4.2 粮食产量与发电量影响分析
    8.5 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对水库调度影响分析
        8.5.1 水库调度方式影响分析
        8.5.2 粮食产量与发电量影响分析
    8.6 小结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量调度建模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量调度模型研究综述
        1.2.1 水量调度概述
        1.2.2 水量调度一般模型框架
        1.2.3 水量调度模型研究进展
        1.2.4 水量调度模型发展方向
    1.3 复杂适应理论与建模方法
        1.3.1 复杂适应理论研究综述
        1.3.2 多智能体建模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水量调度系统的适应特性分析
    2.1 水量调度实践中的适应现象
    2.2 水量调度系统适应性概述
    2.3 水量调度需水的影响因素与适应性
        2.3.1 需水的影响因素与反馈回路
        2.3.2 需水的层次性
    2.4 水量调度供水决策过程及其适应性
        2.4.1 水量调度的供水决策过程
        2.4.2 水量调度的供水适应性
    2.5 短期调度与长期调度计划间的适应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需水预测模型
    3.1 引言
    3.2 水量调度需水预测模型
        3.2.1 需水预测模型总体框架
        3.2.2 智能体的适应性行为定义
        3.2.3 智能体用水决策过程
        3.2.4 智能体的行为描述
    3.3 实例研究
        3.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调度概况
        3.3.2 模型初始化及参数设定
        3.3.3 需水量预测结果
        3.3.4 需水适应性分析
        3.3.5 适应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量调度计划编制的自适应模型
    4.1 引言
    4.2 水量调度计划编制的自适应建模
        4.2.1 基于交互式决策的水量调度计划编制模型
        4.2.2 南水北调中线水量调度计划编制模型
    4.3 分布式优化求解方法
        4.3.1 模型求解
        4.3.2 个体利益偏好理论分析
        4.3.3 水量调度计划自适应编制流程
    4.4 实例研究
        4.4.1 水量计划调度结果
        4.4.2 计划调度过程适应性对比分析
        4.4.3 个体利益偏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目标蓄水量的两时段短期调度模型
    5.1 引言
    5.2 基于目标蓄水量的两时段调度建模
        5.2.1 两时段模型与调度计划的嵌套框架
        5.2.2 基于目标蓄水量的两时段调度模型
    5.3 基于目标蓄水量的限制供水解析规则
        5.3.1 两时段调度模型求解与分析
        5.3.2 限制供水解析规则
    5.4 实例研究
        5.4.1 丹江口水库径流预报
        5.4.2 短期水库调度结果
        5.4.3 长短调度适应性的对比分析
        5.4.4 目标蓄水量的影响分析
        5.4.5 预报精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基于水量分配方案的非汛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以江西抚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研究区概况
3 水量调度方案编制思路与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调度目标和原则
    3.3 调度范围
    3.4 水量调度实施措施
        (1) 一级调度。
        (2) 二级调度。
        (3) 三级调度。
    3.5 方案编制流程
        3.5.1 理论调度方案编制流程及方法
        (1) 确定干支流控制断面最小需水流量。
        (2) 判断控制断面是否达到调度条件。
        (3) 确定理论调度方案。
        3.5.2 实施方案编制流程及方法
4 结 语

(7)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常用的优化方法
        1.2.1 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
        1.2.2 动态规划
        1.2.3 多目标规划
        1.2.4 自适应控制
        1.2.5 其他方法
    1.3 水库水沙联合运用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的运用方法
        1.3.2 近期研究成果
        1.3.3 典型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方式
    1.4 水库淤积的研究现状
        1.4.1 水库淤积的基本问题
        1.4.2 水库淤积的研究途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沙河流水沙运动特性分析
    2.1 河道断面流速横向分布模型及验证
        2.1.1 断面流速横向分布模型简介
        2.1.2 模型的验证
    2.2 多沙河流动量修正系数和水流挟沙力特性分析
        2.2.1 计算表达式
        2.2.2 两种计算方法
        2.2.3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2.3 多沙河流水流挟沙力公式的比较分析
        2.3.1 水流挟沙力公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
        2.3.2 水流挟沙力公式聚类统计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的建立
    3.1 自适应控制概述
        3.1.1 自适应控制的概念
        3.1.2 自适应控制的类型
    3.2 多沙水库自适应控制模式
        3.2.1 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系统的描述
        3.2.2 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的状态空间
        3.2.3 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流程图
    3.3 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系统参数的确定
        3.3.1 系统的目标和约束条件
        3.3.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
        3.3.3 水库状态参数的估计
    3.4 关键问题的解决途径
        3.4.1 汛期分期方法
        3.4.2 入库水沙资料的延展
        3.4.3 不同时段入库水沙概率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沙水库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多沙水库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水沙运动基本方程
        4.1.2 相关问题的处理
    4.2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验证计算
        4.2.1 黄河下游河道的概况
        4.2.2 计算条件
        4.2.3 模型验证计算结果
    4.3 亭口水库冲淤验证计算
        4.3.1 河工模型的设计
        4.3.2 数学模型与河工模型试验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在单库优化运用中的应用
    5.1 亭口水库简介
        5.1.1 工程概况
        5.1.2 水沙年际变化
        5.1.3 水沙年内变化
    5.2 水库汛期分期和水沙典型年的划分
        5.2.1 水库运用时段的划分
        5.2.2 水沙典型年的分析
    5.3 入库水沙资料的延展和概率分析
        5.3.1 系列年水沙资料的延展
        5.3.2 汛期延展水沙系列的分析
        5.3.3 不同时段入库水沙概率的分析
    5.4 亭口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的建立
        5.4.1 水库运用的限制条件
        5.4.2 基本参数的确定
        5.4.3 水库自适应控制器的构造
    5.5 亭口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的结果及分析
        5.5.1 自适应控制运用结果
        5.5.2 自适应控制运用与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在多库联合运用中的应用
    6.1 亭口水库和反调节水库联合调水方式
    6.2 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在水库联合运用中的应用
        6.2.1 基本参数的确定
        6.2.2 多库自适应控制器的构造
    6.3 多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的结果及分析
        6.3.1 运用结果
        6.3.2 自适应控制运用与其他方案的比较
        6.3.3 多库联合运用与单库运用的比较
    6.4 不同来流条件下自适应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6.4.1 入库水量减小
        6.4.2 入库水量增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第二章 黄河梯级水库群的功能研究
    2.1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概况
    2.2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模糊识别方法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研究
    3.1 黄河水量调度的特点
    3.2 流域水量调度的自适应模型
    3.3 基于水电系统发电概算的改进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研究
    4.1 黄河水能利用和梯级电站发电调度
    4.2 水电站短期发电调度模型
    4.3 定水量调峰与分时电价组合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梯级水库排沙调度研究
    5.1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概况
    5.2 放空水库拉沙的排沙调度
    5.3 “蓄清排浑”方式的排沙调度
    5.4 采用异重流排沙的水库调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
    6.1 水电沙一体化调度概念的提出
    6.2 实现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7.1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7.2 梯级水库群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 士 期 间 发 表 论 文 及 参 加 科 研 情 况
致谢

(9)多时间尺度自适应流域水量调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水量调控
2 自适应水量调度模型
    2.1 调控目标
    2.2 被控对象状态估计
    2.3 调节、控制对象状态方程
    2.4 任意调度节点状态平衡方程
3 多尺度调控模型应用
    3.1 年尺度
    3.2 月方案
4 结 论

(10)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支流水资源量分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范围
    1.2 研究目标和任务
    1.3 总体思路与研究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生态概况与评价
    2.4 水域生态状况评价
    2.5 降水量与分布特点
    2.6 蒸发
    2.7 径流量与分布特点
    2.8 工程条件
    2.9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章 控制断面规划来水的计算
    3.1 现状来水
    3.2 规划来水
第四章 河流生态需水量与湖泊生态需水位计算
    4.1 河道基流分析计算
    4.2 防止河道断流干涸的生态需水量
    4.3 改善河流水质的环境需水量
    4.4 河流综合最小生态用水量
    4.5 湖泊生态需水位计算
第五章 水资源量分配方案
    5.1 研究方法
    5.2 情景共享模型
    5.3 水资源分配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的自校正控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平台的渭河水量调度业务集成服务系统研究[D]. 解智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流域尺度的中国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D]. 陈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D]. 杨露.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4]考虑不确定性的流域水文过程及水库调度研究[D]. 郭爱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5]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量调度建模方法与应用[D]. 王敬. 武汉大学, 2018(06)
  • [6]基于水量分配方案的非汛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以江西抚河流域为例[J]. 杨永生,刘聚涛,李荣昉,邓坤. 人民长江, 2011(15)
  • [7]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研究与应用[D]. 吴腾. 清华大学, 2009(12)
  • [8]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 万毅. 天津大学, 2008(01)
  • [9]多时间尺度自适应流域水量调控模型[J]. 魏加华,王光谦,蔡治国.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2)
  • [10]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支流水资源量分配初步研究[D]. 李秀雯. 河海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黄河流域调水自校正控制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