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一、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1](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燕麦淀粉与β-葡聚糖的相互作用在燕麦面团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淀粉存在易老化、抗剪切能力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超高压处理通过作用于非共价键,从而破坏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引起大分子物质改性。为了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其抑制淀粉老化的机制。本研究以燕麦中提取淀粉为原料,通过添加β-葡聚糖形成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量热扫描仪等研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及特性的影响,建立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模型,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老化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1)燕麦淀粉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0(g/ml),pH 1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燕麦淀粉的提取率为72.37%;燕麦淀粉颗粒较小,形状不规则,为A-型淀粉;燕麦淀粉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较强,糊化温度较高,更容易发生重结晶;透光率较低,凝沉性较高,在反复冻融过程中,析水率较高,不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中。(2)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改变经历结晶完善、结晶破坏和结晶解体糊化三个阶段。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100~300 MPa处理15 min)时,燕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小,晶体结构为A-型,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形区占比变化不明显,为结晶完善阶段;当超高压处理压力适中(4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较短(500 MPa处理5 min)时,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发生黏结,粒径变大,晶体结构仍为A-型,但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域增大,为结晶破坏阶段;随着压力的升高(500~6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的延长(500 MPa处理15~30 min),燕麦淀粉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坍塌,黏结形成胶状连接区,颗粒粒径显着增大,晶体结构变为V-型,淀粉糊化,相对结晶度显着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无定形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糊化阶段。(3)超高压处理后燕麦淀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时,由于压缩韧化作用,燕麦淀粉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增强,晶体结构被完善,从而引起燕麦淀粉糊化温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剪切应力、SDS、RS含量升高,抗剪切能力增强;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降低,稳定性提高。随着压力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淀粉分子间的缔合状态遭到严重破坏,淀粉透光率、糊化温度、粘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黏弹性、剪切应力显着降低,稳定性减弱;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RDS含量升高。(4)燕麦淀粉中添加β-葡聚糖后,β-葡聚糖通过氢键与燕麦淀粉相互连接,形成均匀、致密、交联的网络结构,并对淀粉结晶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β-葡聚糖添加后,复配体系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表现出弱凝胶动态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添加量为5%~10%的复配体系粘弹性较强,稠度系数较大,剪切变稀现象更明显。(5)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的影响经历结晶完善和结晶解体的过程。复配体系经300~400 MPa处理后,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少,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型区占比减小,为结晶完善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升高,粘度、崩解值降低,稳定性提高。500~600 MPa处理后,大多数颗粒出现膨胀和变形,颗粒表面变得粗糙、黏结,粒径显着增加,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降低,粘度、崩解值升高,稳定性降低。(6)超高压处理能够抑制燕麦淀粉与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老化。与燕麦淀粉相比,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老化期间,凝胶体系硬度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老化延缓。老化动力学模型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n值升高,成核方式由瞬间成核趋近于自发成核,重结晶速率减小,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延缓。水分子迁移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T2值减少,体系中结合水含量升高,自由水含量降低,水分子流动性减弱。(7)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通过延缓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并降低体系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和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燕麦淀粉的老化。抑制老化的机制为:超高压处理增强了燕麦淀粉颗粒内部直链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了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的溶出,β-葡聚糖添加后通过氢键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抑制了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从而使支链淀粉以该晶核为中心形成晶体结构的过程延缓;此外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的添加增强了淀粉凝胶体系对水分的束缚作用,导致体系中水分子流动性减弱,减缓了淀粉分子的迁移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淀粉的老化。

段思凡,唐飞,杨慧芹,杨玉玲,马玲[2](2020)在《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究了乙醇终浓度、鲜薯重量及洗涤次数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乙醇终浓度、洗涤次数和鲜薯重量.其中,乙醇终浓度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影响极显着(P<0.01).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最佳条件组合为:乙醇终浓度30%,洗涤次数3次,鲜薯重50 g.与传统水提法相比,乙醇沉淀法能够提高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效率,缩短大批量淀粉提取工作时间,为今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芳芳[3](2020)在《茶叶籽中淀粉和纤维的综合提取及高值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茶叶籽为原料,通过对茶叶籽淀粉和茶叶籽纤维进行综合研究,本研究为解决茶叶籽副产物的可利用问题和提升农业中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超声波法提取茶叶籽淀粉,以茶叶籽淀粉提取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液料比及超声温度对茶叶籽淀粉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优化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确定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最佳提取工艺为:茶叶籽粉处理量10 g、超声功率12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6:1(ml/g),在此条件下茶叶籽淀粉提取率达到98.28%,比传统的水提法提高了16.35%。在最优条件下提取的茶叶籽淀粉蛋白质含量为0.54%,灰分0.17%,直链淀粉含量为20.14%,支链淀粉为79.86%,溶解力22.19%,膨胀力40.75%;SEM图像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呈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度大小为1718 nm;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茶叶籽淀粉处于缔合状态的氢键较多。通过超声波制备茶叶籽多孔淀粉,并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液料比对茶叶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方法,对茶叶籽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3个影响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液料比)与响应值相互作用的模型。得出具有较高吸附率茶叶籽多孔淀粉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在液料比为10:1(m L/g),超声功率为360 W下超声35 min,茶叶籽多孔淀粉的最大吸油率为84.00±1.06%。通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水解、超声波改性和酶-超声波处理对茶叶籽纤维改性处理,并对其改性后的茶叶籽纤维的理化性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富含纤维(51.91 g/100 g茶叶籽饼粕),超声治疗纤维(UTF)相比纯化纤维(PF)、酶法水解纤维(EHF)和酶-超声波改性纤维(EUF)。有更高的持水性(60.15g/g)、持油性(30.42 g/g),膨胀性(29.93 m L/g),乳化性(381.36 m2/g)和乳化稳定性能力(20.20)。SEM和粒径分析进一步证实,酶解和超声处理都能明显改变茶叶籽纤维的微观结构和粒径。同时,UTF在表面表现出明显的孔隙和较大的空腔,颗粒尺寸最小。此外,X-射线衍射和TAG也表明,UTF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同样的结果也得到了红外光谱的证实。此外,模拟胃肠道PF、EHF、EUF和UT对胆固醇、葡萄糖和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UTF与PF、EHF和EUF相比,显着提高了在体外对胆固醇、葡萄糖和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同时UTF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在p H 2.0时强于在p H 7.0时。因此,超声处理后的茶籽纤维在生物科学和食品技术上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张静[4](2018)在《甘薯淀粉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富含淀粉,是生产甘薯淀粉的重要资源。甘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在食品工业中,甘薯淀粉可作为加工材料,如加工粉条、粉丝、粉皮、凉粉等,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经过物理化学改性后还可用作食品胶凝剂、增稠剂、稳定剂等。目前我国甘薯淀粉生产中主要面临产生淀粉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淀粉生产工艺中缺少对甘薯除淀粉外其他营养成分利用,造成甘薯资源浪费的难题。本文在甘薯淀粉传统生产工艺基础上,对甘薯压榨工艺、淀粉提取工艺、甘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期望得到一种甘薯淀粉清洁生产工艺,能在淀粉生产中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并使甘薯中其他营养成分得到利用,为实现甘薯淀粉清洁生产与甘薯资源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胶体磨细化薯渣间隙对淀粉游离率、薯渣与薯汁中可溶性成分的影响,螺杆压榨分离薯浆、薯渣时的两次加水比对薯渣与薯汁中可溶性成分的影响,确定了甘薯压榨最佳工艺参数:胶体磨间隙5μm,螺杆压榨分离两次加水的最佳料水比均为1:0.3;得到淀粉游离率92.33%,薯渣中蛋白质降低至0.66%、与螺杆压榨加水分离前相比了降低了55.10%,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至小于0.10%,与螺杆压榨加水分离前相比降低了99.13%。将甘薯原汁与加水压榨分离得到的薯汁混合得到甘薯压榨混合汁,其蛋白质含量1.4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2%,可用于加工甘薯饮料。比较商薯19、渝薯17与渝薯27三种高淀粉品种甘薯经过压榨工艺后薯渣、薯汁中可溶性成分与出汁率的大小,确定渝薯27为最适于淀粉清洁生产的品种。(2)比较甘薯压榨混合汁不同离心条件对淀粉沉淀率的影响,粗淀粉洗涤料水比与次数对淀粉白度、废水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确定了甘薯混合汁分离淀粉最佳工艺参数:离心转速4000r/min、时间5min,洗涤料水比1:3(g/mL)、洗涤次数3次,得到淀粉沉淀率33.63%,淀粉白度为93.0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浓度2909mg/L、悬浮物(SS)浓度850mg/L、废水颜色浅褐色,色度80倍。(3)比较超声波辅助提取与微波辅助提取对薯渣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确定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淀粉工艺,其最佳参数:超声波功率300W、超声时间5min,淀粉提取率90.59%。(4)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淀粉提取率为响应值,对薯渣浸泡提取淀粉条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回归模型为:R=90.65+1.23A+1.04B-0.86C-0.30D-0.65AB+1.78AC-0.63BC-0.10BD-1.25CD-8.67A2-8.77B2-8.04C2-0.061D2,得到浸泡最佳工艺参数:料水比1:4.9(g/mL)、pH值8.0、温度30℃,时间1h。由最优浸泡条件提取淀粉,薯渣中淀粉提取率达到90.97%,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浓度2800mg/L,悬浮物(SS)浓度375mg/L,色度60倍。浸泡提取淀粉后薯渣中淀粉含量低于3%。(5)比较不同臭氧通气时间对废水中COD浓度、色度与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臭氧通气时间10min,对应最佳臭氧投加量0.027mgO3/mgCOD,COD去除率79.56%、色度去除率25%,但对浊度没有去除效果。通过絮凝沉淀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絮凝剂组合及其最佳添加量,以COD去除率为响应值,絮凝沉淀淀粉废水条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回归模型为:R=47.75-2.68A+3.51B+1.27C+3.00AB+4.91AC+0.20BC-6.63A2-9.56B2-14.02C2,得到絮凝沉淀最佳工艺参数:10g/L的PAC添加量0.92mL、2%的PAM添加量0.32mL、pH值7.0,COD去除率47.95%,浊度去除率91.47%,色度去除率98%。(6)比较甘薯淀粉清洁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淀粉提取率、淀粉品质与废水主要污染物浓度,清洁生产工艺淀粉提取率91.39%,相比传统工艺提高了7.32%,淀粉得率25.52%,相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73%;两种工艺淀粉品质均达到国家食用甘薯淀粉标准,但清洁工艺淀粉多项指标均优于传统工艺淀粉。清洁生产工艺废水COD浓度26522910mg/L,与传统工艺比较,每升废水中COD含量低7800mg左右;悬浮物浓度510560mg/L,与传统工艺比较,每升废水中SS含量低1000mg左右;色度80倍,仅为传统工艺废水色度的10.00%;清洁工艺每生产一吨甘薯产生的废水量比传统工艺低3.55吨。臭氧—絮凝联合对COD去除效果优于单独臭氧氧化或单独使用絮凝沉淀法,COD去除率可达89%以上,SS去除率达到92%以上,浊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到95%。经过臭氧—絮凝沉淀处理后,清洁工艺产生废水达到淀粉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可直接排放,而传统工艺产生废水COD、SS浓度仍较高,达不到直接排放标准。

焉振玲[5](2016)在《副干酪乳杆菌在提取马铃薯淀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马铃薯淀粉的提取工艺,分析影响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副干酪乳杆菌在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淀粉沉淀量的各因素的显着程度依次为菌液添加量>温度>料液比>p H值。马铃薯淀粉提取最佳工艺为菌液添加量是15 m L,马铃薯浆液的p H值为7.5,沉淀淀粉时的温度为40℃,磨浆时的料液比是1∶5。

贺伟[6](2015)在《莲子磨皮粉蛋白质和淀粉联提工艺及酶解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莲子是我国特产,其味清香浓郁,营养丰富,是公认的老少皆宜的鲜美滋补佳品,每年总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干莲子表面有一层红色种皮,加工过程中主要通过机械磨皮脱除,莲子磨皮粉为干莲子机械磨皮产生的副产物,产量占莲子总重的1520%。研究表明,莲子磨皮粉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约20%,淀粉含量约40%。然而,目前莲子磨皮粉尚无有效的利用方式,由于味涩甚至不能作为牲畜饲料,只能用作低效肥料或当作垃圾被直接废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开展莲子磨皮粉的高值化利用研究,对提高莲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莲子磨皮粉为原料,优化了其蛋白质、淀粉的联合提取工艺,并分析了其蛋白质、淀粉的主要性质;同时,开展了莲子磨皮粉α-淀粉酶水解产物的初步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筛选的最佳提取液Na2CO3-NaHCO3缓冲液为基础,通过PB(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实验→响应曲面实验的模式设计方法,考察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磨皮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获得了莲子磨皮粉蛋白质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即Na2CO3-NaHCO3缓冲液浓度0.03 mol/L、液固比(mL/g)17.5:1、pH 10.5、提取温度20℃、提取时间1 h、搅拌间隔时间10 min、超声辅助时间7.5 min,此时蛋白质提取率达93.38%。以凯氏定氮法、SDS-PAGE、SEC-HPLC等方法法对比了磨皮粉与干莲子中蛋白质含量及其亚基组成和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二者的蛋白质含量和水溶、盐溶、酸溶、碱溶性蛋白质组成及其SDS-PAGE、SEC-HPLC图谱均非常相似,说明莲子磨皮粉蛋白质的组成特性与莲子蛋白质基本一致,可替代莲子用于生产含莲蛋白食品。(2)以莲子磨皮粉提取蛋白质后的残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其中淀粉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0.125mol/L NaOH提取液、液固比8:1(mL/g),在温度50℃下提取6h,在此条件下粗淀粉的提取率为94.80%,粗淀粉的纯度91.60%,直链淀粉含量达34.97%,达到了工业级淀粉标准。以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为参考,分析了莲子磨皮粉淀粉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莲子磨皮粉淀粉颗粒呈椭圆形,粒径较小;为A型晶体结构,其ATR-FTIR特征结构峰强度与玉米淀粉相似;淀粉-碘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90nm;糊化初始温度为69.37℃,糊化焓值较小;RVA特征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较大,热稳定性差,易回生;淀粉糊的透光率较差,凝沉性较强,形成的凝胶硬度大、弹性好。(3)利用高温α-淀粉酶酶解莲子磨皮粉,以酶解液的透光率及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考察指标,获得了其最优酶解工艺条件,即莲子磨皮粉浆浓度18g/100mL,酶解温度95℃,酶解时间为50min,加酶量0.3g/100mL,得到的酶解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可达到10.20%,透光率为34%;酶解产物干燥后总糖含量达62.78%,蛋白质含量达17.62%。以莲子磨皮粉酶解产物为主要配料用于糕点加工,考察不同酶解物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感官评定评价,确定酶解物添加量为20%时,糕点产品性质较好。初步应用表明,莲子磨皮粉酶解产物既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又可以增加产品润滑感,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红建[7](2014)在《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山药休闲食品》文中提出本文以“利川山药”为原料,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对制作新型膨化休闲食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原料的预处理条件、膨化工艺条件以及产品质量评价方法,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了货架期预测。本文还对“利川山药”淀粉的提取以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各项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1山药酥脆片变温压差膨化工艺和条件山药清洗→切片(2mm厚片状)→护色(0.12%VC、0.5%柠檬酸、0.03%亚硫酸钠)→预干燥(60℃烘干至含水量25%)→变温压差膨化(膨化温度为105℃、压力差为0.15-0.2MPa、停滞时间为10min,抽空时间1h,温度至60℃-55℃)→调味(3%植物油、8%调味料)→热烘(80℃10min)→包装2山药调味脆片的预期货架期为150天,原味脆片的货架期为500天。3山药酥脆片的品质评价方法以口感(满分30分)、完整度(满分10分)、气味(满分10分)为感官品质评价指标,结合抗硬度指数、产品白度、膨化度、产品含水量对膨化后产品进行质量评价。4主要膨化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膨化前含水量、膨化温度对膨化度、抗硬度指数、产品含水量有显着影响;膨化前含水量、抽空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抗硬度指数影响显着;膨化前含水量、膨化温度的交互作用对产品含水量影响显着。5“利川山药”淀粉提取及其性质(1)工艺条件山药干→粉碎→过筛→加水(固液比1:10)→调pH至10→超声处理20min→过滤→碘液检查→离心→烘干(2)利川山药淀粉性质透明度: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冻融性: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玉米淀粉。凝胶强度:玉米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抗老化性:红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热稳定性:红薯淀粉>玉米淀粉>利川山药淀粉>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为77.1℃,较难糊化。pH为5时能较好的改善利川山药淀粉的热稳定性与抗老化能力;食盐使淀粉糊化温度、峰值时间提高,能改善淀粉高温下的稳定性与抗老化能力;α-淀粉酶对山药淀粉的糊化特性影响很大,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峰粘度、谷粘度、终粘度、回生值都降低。AgNO3使淀粉的峰粘度降低,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峰粘度值越低,而对其他性质影响较小;蔗糖能提高山药淀粉的糊化温度,使淀粉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以及抗老化能力都降低。

王大为,刘鸿铖,宋春春,魏春光,刘婷婷[8](2013)在《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淀粉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功率、处理时间、粒度及料水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对淀粉的组成、颗粒形貌、溶解度、膨润力、透明度、糊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处理时间、粒度、料水比均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有显着影响。在马铃薯处理量300g、超声功率500W、超声时间4min、破碎粒度60目、料水比1:1(g/mL)时,淀粉提取率高达94.22%,比传统方法增加6.88%。马铃薯淀粉蛋白质含量为0.14%,直链淀粉含量为35.62%,颗粒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平均粒径为26.2μm,峰值黏度为1292BU,与传统水提法相比,透明度降低,溶解度、膨润力以及凝沉性提高。

宋春春[9](2013)在《马铃薯营养粉丝(条)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微波震荡破壁技术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淀粉的颗粒性质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营养强化剂,采用高压挤出改性技术生产马铃薯营养粉丝(条)。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破碎粒度、料水比这四个因素对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破碎粒度、料水比均是影响淀粉提取率的极显着因素。在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4min、破碎粒度60目、料水比1:1(g/mL)时淀粉提取率最高,达93.85%,比常规提取方式高出6.31%。(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布拉班德黏度仪等现代仪器与分析手段,对MPS和CPS的化学组成、颗粒形貌和大小、偏光十字、溶解度和膨润度、透明度、糊黏度等颗粒性质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PS颗粒完整,表面无裂痕,颗粒大的为贝形,颗粒小的为圆形,平均粒径为23.1μm,直链淀粉含量为34.60%,峰值黏度为1332BU,与CPS相比较MPS的溶解度、膨润力、透明度降低,凝沉性提高。(3)以MPS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营养强化剂,以粉丝的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高压挤出改性技术生产营养粉丝(条)。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粉丝生产工艺。结果表明:一次挤出温度90℃、二次挤出温度90℃、水分添加量为32%时,粉丝品质最好。用此种工艺生产的粉丝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和蒸煮特性。

刘婷婷,宋春春,王大为[10](2013)在《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淀粉化学组成及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马铃薯破碎粒度及料水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均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具有极显着影响;马铃薯处理量300g,在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4min、马铃薯破碎粒度0.246mm、料水比1:1(g/mL)时,马铃薯淀粉提取率高达93.85%,比传统方法增加6.31%。马铃薯淀粉蛋白质含量0.13%,直链淀粉含量34.60%,颗粒形状为椭圆形、扇形或圆形,平均粒径23.1μm,峰值黏度1332BU,溶解度、膨润力及透明度降低,凝沉性提高。

二、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的结构及组成
        1.1.2 淀粉的相关特性
        1.1.3 淀粉的老化及控制
        1.1.4 淀粉的提取纯化
        1.1.5 淀粉的改性
    1.2 超高压技术及其应用
        1.2.1 超高压技术概述
        1.2.2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超高压技术在谷物淀粉改性方面的研究
        1.3.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
        1.3.2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1.3.3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1.3.5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透光率、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1.3.6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糊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1.3.7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3.8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1.3.9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1.3.10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老化的影响
        1.3.1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1.4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1 燕麦概述
        1.4.2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3 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对淀粉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燕麦淀粉的提取纯化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燕麦淀粉提取工艺流程
        2.3.2 淀粉提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2.3.3 燕麦淀粉的纯化
        2.3.4 燕麦淀粉提取物成分的测定
        2.3.5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
        2.3.6 燕麦淀粉红外光谱扫描
        2.3.7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的测定
        2.3.8 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9 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2.3.10 燕麦淀粉透光率的测定
        2.3.11 燕麦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2.3.12 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3.13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燕麦淀粉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2.4.3 燕麦淀粉化学组成
        2.4.4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
        2.4.5 燕麦淀粉短程有序结构
        2.4.6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
        2.4.7 燕麦淀粉的相关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3.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3.3.3 粒度分布的测定
        3.3.4 结晶结构的测定
        3.3.5 红外光谱的测定
        3.3.6 固态核磁的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超高压处理压力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时间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水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影响
    3.5 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4.3.2 化学组成的测定
        4.3.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4.3.4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4.3.5 透光率的测定
        4.3.6 凝沉性的测定
        4.3.7 冻融稳定性
        4.3.8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4.3.9 糊化特性的测定
        4.3.10 热特性的测定
        4.3.11 流变学测定
        4.3.12 体外消化性
        4.3.1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化学组成的影响
        4.4.2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4.4.3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4.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凝沉性的影响
        4.4.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4.4.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4.4.7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8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4.4.9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0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静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4.5 相关性分析
    4.6 超高压处理燕麦淀粉结构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配制
        5.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5.3.3 相关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β-葡聚糖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5.4.2 β-葡聚糖添加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5.4.3 β-葡聚糖与燕麦淀粉的相互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超高压处理
        6.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6.3.3 性质的测定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6.4.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
        6.4.3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6.5 压力对复配体系结构与特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老化处理
        7.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7.3.3 质构的测定
        7.3.4 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7.3.5 结晶结构的测定
        7.3.6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7.3.7 水分子迁移的测定
        7.3.8 老化焓的测定
        7.3.9 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4 结果与分析
        7.4.1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颗粒形貌的变化
        7.4.2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凝胶质构的变化
        7.4.3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近程分子的变化
        7.4.4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结晶结构的变化
        7.4.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固态核磁的变化
        7.4.6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迁移
        7.4.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抑制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
    8.1 实验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1.3.2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单因素试验
        1.3.3 淀粉提取正交试验
        1.3.4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3.5 淀粉颗粒的观察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1 乙醇终浓度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2 鲜薯重量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3 淀粉洗涤次数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2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工艺影响因素的优化研究
    2.3 马铃薯淀粉颗粒形态与大小
3 讨 论

(3)茶叶籽中淀粉和纤维的综合提取及高值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茶叶籽概述
    1.2 茶叶籽主要组成份研究
        1.2.1 茶叶籽淀粉
        1.2.2 茶叶籽膳食纤维
    1.3 茶叶籽淀粉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1 稀减法
        1.3.2 超声辅助水提取法法
        1.3.3 水浆静置发酵分层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茶叶籽淀粉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2.2.1 茶叶籽仁中组成分测定
        2.2.2 茶叶籽淀粉加工流程
        2.2.3 茶叶籽淀粉含量的计算
        2.2.4 茶叶籽淀粉提取单因素实验
        2.2.5 茶叶籽淀粉提取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2.2.6 茶叶籽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
        2.2.7 淀粉粒度大小的测定
        2.2.8 淀粉颗粒形态特征的研究
        2.2.9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测定
    2.3 茶叶籽多孔淀粉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2.3.1 茶叶籽淀粉的前处理
        2.3.2 茶叶籽多孔淀粉的制备单因素实验
        2.3.3 茶叶籽多孔淀粉的制备优化实验
        2.3.4 茶叶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测定
    2.4 茶叶籽纤维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2.4.1 茶叶籽纤维制备及纯化处理
        2.4.2 .茶叶籽纤维的改性方法
        2.4.3 化学和单糖组成
        2.4.4 持水性(WHC)
        2.4.5 吸油性(OBC)
        2.4.6 膨胀性(SC)
        2.4.7 乳化活性及其稳定性
    2.5 茶叶籽纤维的微观结构及体外功能特性的研究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粒度分析
        2.5.2 X射线衍射(XRD)
        2.5.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I-IR)
        2.5.4 热重分析(TGA)
        2.5.5 体外胃肠道模拟胆固醇吸附能力(CAC)
        2.5.6 体外胃肠道模拟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ACNI)
        2.5.7 体外胃肠道模拟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茶叶籽淀粉的提取与优化
        3.1.1 茶叶籽仁的组成分
        3.1.2 茶叶籽淀粉的提取最佳单因素
        3.1.3 茶叶籽淀粉的提取响应面优化
        3.1.4 茶叶籽淀粉组成分分析
        3.1.5 茶叶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力的分析
        3.1.6 茶叶籽淀粉粒度大小的分析
        3.1.7 茶叶籽淀粉形态结构的分析
        3.1.8 茶叶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力的分析
        3.1.9 茶叶籽淀粉红外光谱的分析
    3.2 茶叶籽多孔淀粉的制备优化与理化性质
        3.2.1 超声功率对茶叶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
        3.2.2 超声作用时间对多孔茶叶籽淀粉吸油率的影响
        3.2.3 液料配比对茶叶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
        3.2.4 茶叶籽多孔淀粉提取工艺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2.5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3.3 茶叶籽纤维的制备最佳条件及理化性质
        3.3.1 复合酶的添加量对茶叶籽纤维持水率的影响
        3.3.2 酶解时间对茶叶籽纤维持水率的影响
        3.3.3 超声功率对茶叶籽纤维持水率的影响
        3.3.4 超声时间对茶叶籽纤维持水率的影响
        3.3.5 理化性质和单糖组成
        3.3.6 持水性
        3.3.7 吸油性
        3.3.8 膨胀性(SC)
        3.3.9 乳化性及其稳定性
    3.4 茶叶籽纤维的微观结构及体外肠胃道消化模拟
        3.4.1 微观结构和粒度分析
        3.4.2 X射线衍射(XRD)
        3.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I-IR)
        3.4.4 热重分析(TGA)
        3.4.5 体外胃肠道模拟胆固醇吸附能力(CAC)
        3.4.6 体外胃肠道模拟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ACNI)
        3.4.7 体外胃肠道模拟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4.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甘薯淀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概述及加工利用现状
        1.1.1 甘薯概述
        1.1.2 甘薯加工利用现状简述
    1.2 甘薯淀粉概述及生产研究
        1.2.1 甘薯淀粉概述
        1.2.2 甘薯淀粉生产工艺及存在问题
        1.2.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3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
        1.3.1 甘薯淀粉废水概况
        1.3.2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
        1.3.3 臭氧氧化法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工艺流程图
    1.6 创新点
    1.7 项目来源
第2章 鲜薯压榨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分析测定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胶体磨细化薯渣最佳间隙的确定
        2.2.2 螺杆压榨分离料水比的确定
        2.2.3 最适甘薯品种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薯淀粉提取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测定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离心条件对淀粉沉淀率的影响
        3.2.2 淀粉洗涤工艺参数的确定
        3.2.3 辅助提取淀粉工艺条件的确定
        3.2.4 薯渣浸泡工艺条件确定的单因素试验
        3.2.5 薯渣浸泡工艺条件确定的响应面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分析与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臭氧通气时间对废水的影响
        4.2.2 絮凝剂添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3 聚丙烯酰胺(PAM)添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4 不同pH值对混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4.2.5 絮凝沉淀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4.2.6 清洁工艺与传统工艺淀粉提取率、淀粉得率、淀粉品质与产生废水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副干酪乳杆菌在提取马铃薯淀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液添加量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的影响
    2.2 p H值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的影响
    2.3 温度对微生物絮凝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2.4 料液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的影响
    2.5 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6)莲子磨皮粉蛋白质和淀粉联提工艺及酶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莲子简介
    1.2 莲子磨皮粉简介
        1.2.1 莲子磨皮粉的产生
        1.2.2 莲子磨皮粉研究利用现状
    1.3 植物性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
        1.3.1 植物蛋白的生理功能
        1.3.2 植物蛋白提取方法研究
        1.3.3 植物蛋白开发利用现状
    1.4 淀粉的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1.5 植物性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莲子磨皮粉蛋白质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含量测定
        2.3.2 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2.3.3 提取液的筛选
        2.3.4 莲子磨皮粉蛋白质提取条件优化
        2.3.5 莲子及其磨皮粉蛋白质的性能比较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莲子磨皮粉总蛋白含量分析
        2.4.2 提取液的选择
        2.4.3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2.4.4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及分析
        2.4.5 Box-Behnken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2.4.6 最优条件验证
        2.4.7 莲子及其磨皮粉各蛋白质含量结果分析
        2.4.8 莲子及其磨皮粉各蛋白样的SDS-PAGE结果分析
        2.4.9 莲子及其磨皮粉各蛋白样品的SEC-HPLC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莲子磨皮粉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莲子磨皮粉淀粉提取原料制备
        3.3.2 莲子磨皮粉淀粉提取工艺
        3.3.3 莲子磨皮粉淀粉提取工艺优化
        3.3.4 莲子磨皮粉淀粉及常见工业淀粉性质比较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莲子磨皮粉淀粉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3.4.2 淀粉基本组成分析
        3.4.3 淀粉颗粒形貌观察
        3.4.4 淀粉X-射线衍射分析
        3.4.5 淀粉ATR-FTIR结果分析
        3.4.6 淀粉-碘复合物吸收光谱分析
        3.4.7 淀粉糊化热特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4.8 淀粉糊化黏度特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4.9 淀粉糊透明度和凝沉特性的结果分析
        3.4.10 淀粉冻融稳定性结果测定
        3.4.11 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莲子磨皮粉酶解物的初步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莲子磨皮粉酶解工艺流程
        4.3.2 莲子磨皮粉酶解工艺条件优化
        4.3.3 莲子磨皮粉酶解物重要成分的测定
        4.3.4 莲子磨皮粉酶解物添加量对海绵类糕点品质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莲子磨皮粉酶解工艺条件优化
        4.4.2 莲子磨皮粉酶解物重要成分结果分析
        4.4.3 莲子磨皮粉酶解物添加量对海绵类糕点品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山药休闲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山药概述
    1.2 山药的生物学功能
    1.3 山药的利用状况
    1.4 变温压差膨化技术
        1.4.1 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特点
        1.4.2 变温压差膨化工艺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1.5 立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采用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方法开发山药酥脆片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基本成分测定方法
        2.2.2 工艺及条件研究方法
        2.2.3 山药护色实验方法
        2.2.4 最佳变温压差膨化条件的研究方法
        2.2.5 山药膨化产品质量评价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2.3.2 护色实验结果
        2.3.3 最佳变温压差膨化条件的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
        2.4.1 山药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分析
        2.4.2 护色实验结果分析
        2.4.3 最佳变温压差膨化条件实验结果分析
        2.4.4 各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影响大小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川山药休闲食品的研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山药脆片制作方法
        3.2.2 山药脆片调味实验方法
        3.2.3 山药糕制作方法
        3.2.4 感官评价方法
        3.2.5 山药脆片货架期测定方法
        3.2.6 山药脆片质量指标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山药脆片调味实验结果
        3.3.2 山药糕制作实验结果
        3.3.3 山药脆片货架期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山药脆片调味实验结果分析
        3.4.2 山药糕制作实验结果分析
        3.4.3 山药脆片货架期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川山药淀粉提取方法及其性质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山药预处理方法
        4.2.2 山药淀粉超声辅助提取实验方法
        4.2.3 最佳山药淀粉提取方案的实验方法
        4.2.4 利川山药淀粉基本性质测定方法
        4.2.5 不同条件对利川山药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最佳山药淀粉提取方案的实验结果
        4.3.2 山药淀粉基本性质测定结果
        4.3.3 不同条件对利川山药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最佳山药淀粉提取工艺的实验结果分析
        4.4.2 利川山药淀粉的性质测定结果分析
        4.4.3 不同条件对山药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采用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方法开发山药脆片的研究
    5.2 利川山药休闲食品的研制
    5.3 利川山药淀粉提取方法及其性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提取工艺流程
        1.3.1. 1 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 (ultrasonic potato starch, UPS)
        1.3.1. 2 传统常规马铃薯淀粉 (conventional potato starch, CPS)
        1.3.2 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
        1.3.3 马铃薯淀粉含量及纯度的测定
        1.3.4 淀粉感官指标及理化指标分析
        1.3.5 淀粉中直链与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3.6 淀粉颗粒形貌、大小的研究
        1.3.7 淀粉糊黏度的测定
        1.3.8 淀粉糊透明度和凝沉性的测定
        1.3.9 淀粉溶解度与膨润力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超声波功率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2 超声时间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3 破碎粒度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1.4 料水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
    2.2 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2.2.1 正交试验
        2.2.2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2.2.3 验证实验
    2.3 马铃薯淀粉感官指标及理化指标
    2.4 马铃薯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
    2.5 淀粉颗粒形貌、大小的研究
    2.6 淀粉糊黏度的测定
    2.7 淀粉糊的透明度和凝沉性
    2.8 淀粉膨润力及溶解度
3 结论

(9)马铃薯营养粉丝(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1.2 粉丝产业发展现状
    1.3 营养强化食品概述
    1.4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2 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结果与分析
    3.3 淀粉检测结果与分析
    3.4 营养粉丝研制结果与分析
    3. 5 成本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D]. 张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J]. 段思凡,唐飞,杨慧芹,杨玉玲,马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茶叶籽中淀粉和纤维的综合提取及高值应用研究[D]. 张芳芳. 海南大学, 2020(02)
  • [4]甘薯淀粉生产工艺研究[D]. 张静. 西南大学, 2018(01)
  • [5]副干酪乳杆菌在提取马铃薯淀粉中的应用[J]. 焉振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2)
  • [6]莲子磨皮粉蛋白质和淀粉联提工艺及酶解应用研究[D]. 贺伟.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3)
  • [7]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山药休闲食品[D]. 张红建.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5)
  • [8]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的分析[J]. 王大为,刘鸿铖,宋春春,魏春光,刘婷婷. 食品科学, 2013(16)
  • [9]马铃薯营养粉丝(条)的研制[D]. 宋春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10]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研究[J]. 刘婷婷,宋春春,王大为. 食品科学, 2013(06)

标签:;  ;  ;  ;  ;  

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