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疾病和缺血性中风

颈动脉疾病和缺血性中风

一、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论文文献综述)

梁肖玉,戴颖仪,张竹,闫修魁,林鸿滨,李东仕,涂平忠,焦锐,刘新通,林剑国[1](2020)在《广州社区居民颈动脉病变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州社区居民颈动脉病变流行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广州市35个社区3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脑血管病相关因素现况调查,调查手段包括面对面问卷,现场体检,睡眠心理测试,心电图,腹部、妇科、颈部血管B型超声检查,以及采取血液标本行有关生化指标检测,所有结果均输入专有数据库。结果共有2 276例居民参加了调查,颈动脉病变流行率是53.8%,以单纯硬化和混合性病变为主,并且男性高于女性(64.03%vs 48.96%,P=0.000 3),嗜酒、吸烟、少做家务及焦虑抑郁在有颈动脉病变的人群中流行率高于无颈动脉病变的人群,对颈动脉病变与物质代谢紊乱每个指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之间关系均非常密切。结论广州社区居民颈动脉病变的流行率高,加强对居民的正确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以及动态监测病变对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非常必要。

线滟,张娟,蔡志南[2](2020)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分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两组受检者颈动脉。分析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管腔内径及搏动指数(PI值),并观察其IMT发生、颈动脉斑块检出及狭窄率。结果经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厚度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CA管腔内径小于对照组,PI值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IMT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够清晰显示IMT、ICA管腔内径、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可帮助医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对于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张洪霞[3](2020)在《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DLEAD)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DLEAD患者分为血瘀组和湿热组,观察每组患者的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SS22.0统计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成果:湿热组在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比较均高于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EAD患者湿热组与CCA-IMT增厚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94,P=0.023,湿热证与CCA-IMT增厚存在正相关关系;DLEAD患者湿热组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69,P=0.038,湿热证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LEAD患者CCA-IMT增厚、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参考的重要客观化指标之一。

陈玉娟[4](2020)在《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近期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临床初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在首发症状后3小时~24小时内行DWI及MRI检查的2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纪录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发病后30天内的临床转归。根据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组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分别比较分析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DWI阳性结果的发生情况,及导致DWI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样本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的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1)27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DWI阳性患者99例,占36.5%,DWI阴性患者172例,占63.5%。其中颈内动脉动脉系统患者105例,DWI阳性患者65例,占61.9%,DWI阴性患者40例,占38.1%。椎基底动脉系统患者166例,DWI阳性患者34例,占20.5%,DWI阴性患者132例,占79.5%。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明显多于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内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基底节区20(30.77%)、额叶19(29.23%)、颞叶8(12.31%)、放射冠8(12.31%)、顶叶5(7.69%)、丘脑5(7.69%)。椎基底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脑桥10(29.41%)、延髓7(20.59%)、小脑半球7(20.59%)、中脑5(14.71%)、枕叶5(14.71%)。(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值、甘油三酯、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发作频率>3次、失语、运动症状、ABCD3-I评分、14天预后、30天预后、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BMI、同型半胱氨酸、NLR、PLR、Apo-B/Apo-A1值、发作频率、7天预后、14天预后、30天预后、运动症状、脑干症状、构音障碍、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是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阳性结果检出率高,颈内动脉系统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颈内动脉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额叶,椎基底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脑桥、延髓、小脑半球。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有关。4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有关。图3幅;表11个;参131篇。

张俊[5](2020)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文中指出背景: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改善,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全世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其中我国所占的比例最高。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脑梗死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干预不稳定斑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其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很多,如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它们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且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由于地区之间饮食、习性等的不同,脑梗死发病的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具有地区差异,因此针对豫东地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地域特性,可能为本地区脑梗死的防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价值。目的:1.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例作为此次病例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患者42例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年龄(Age)、性别(Gender)、高血压史(History of hypertention)、糖尿病史(Diabetes history)、冠心病史(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吸烟史(History of smoking)、饮酒史(History of drinking)、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血钾(Blood potassium)、尿酸(Uric acid,UA)、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等血液学指标,及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检查;同时,根据头颅MR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根据颈部血管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然后对比分析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组动脉内膜的病变;对比颈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与血Lp-PLA2、低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沉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21例TIA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例(51%),女性患者10例(49%),单因素分析显示TIA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尿酸(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48)、糖尿病病史(P=0.007)、C-反应蛋白(P=0.048)、脂蛋白磷脂酶A2(P=0.024)、血沉(P=0.027)、同型半胱氨酸(P=0.007)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TIA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尿酸(OR=3.508,95%IC 1.034-11.899,P=0.044)、同型半胱氨酸(OR=4.247,95%IC 1.331-13.551,P=0.015)是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纳入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66.7%),女性患者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年龄(P=0.032)、高血压病史(P=0.002)、糖尿病病史(P=0.026)、尿酸(P=0.000)、甘油三酯(P=0.000)、低密度脂蛋白(P=0.000)、血沉(P=0.002)、脂蛋白磷脂酶A2(P=0.000)、纤维蛋白原(P=0.004)、C-反应蛋白(P=0.000)、同型半胱氨酸(P=0.000)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提示低密度脂蛋白(OR=3.293,95%IC3.293-8.261,P=0.011)、Lp-PLA2(OR=2.753,95%IC 1.127-6.728,P=0.026)、同型半胱氨酸(OR=2.514,95%IC 1.023-6.182,P=0.045)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ICD组,血Lp-PLA2水平的正常组、中度升高组、升高组各自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斑块组内,对照组和ICD组不同浓度水平Lp-PLA2的患者的比例也不相同(P<0.05).4.ICD组患者血Lp-LPA2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沉、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无相关性(P>0.05)。5.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在对照组和ICD组中的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ICD组中对比颈动脉正常组、管壁增厚组、斑块组可见:Lp-PLA2、FIB、UA在三组中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RP、HCY、ESR在三组中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7.随着颈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血Lp-PLA2、FIB、UA的水平逐渐升高,即斑块组>管壁增厚组≥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中的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DL、CRP、HCY、ESR随着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加重,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起积极的预判作用;2.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影响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孙艺洋[6](2020)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对老年人群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直是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随着“泛血管疾病”等概念的提出,“整合医学”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缺血性心血管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间的关系,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病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住院的年龄≥60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25例。以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组为试验组(109),以慢性脑缺血合并冠心病组为对照组(116)。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纳入6项一般资料、20项检验指标,2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一般资料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检验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胱抑素C(CysC)、肌酐清除率(eGF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B12。影像学资料:颈动脉超声测量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颈动脉狭窄(CS)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检测指标分析:1.1一般资料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年龄、糖尿病病史方面,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1.2血生化检测指标结果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HDL、FPG、HbA1c、UA、WBC、RBC、Hb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TC、TG、LDL、Apo A1、ApoB、ApoB/ApoA1、CysC、eGFR、PLT、铁蛋白、Hcy、叶酸、VB12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除HDL外其余均为试验组>对照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比方面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比情况均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对照组中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比情况:稳定斑块>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2.2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左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右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左右侧颈动脉狭窄占比情况均为“小于50%组”>无狭窄组>“大于等于50%组”,但试验组颈动脉内径“小于50%组”所占比高于另外两组,而对照组颈动脉“小于50%组”和无狭窄组所占比例十分相似,且远大于“大于等于50%组”。结论:男性,吸烟饮酒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情况可能会促进老年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血脂系列中HDL的提高在遏制老年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更大。FPG,HbA1c的升高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UA含量在体内的升高对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实验组中WBC、HB、RBC计量均高于对照组。三者联合评估可能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到一定预测作用。颈动脉超声结果提示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均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何顺清[7](2019)在《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及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诊断价值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塞患者在T2-FLAIR上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als,HVS)的出现情况,探讨HVS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情况、脑梗塞面积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HVS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17年9月2018年9月确诊为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患者,共有103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7例,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65.44±12.48岁,全部患者在发病3天(72小时)内完成颅脑MRI T1-FLAIR、T2、T2-FLAIR、DWI和3D-TOF-MRA等序列检查,对比分析HVS阳性组与HVS阴性组患者责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脑梗塞面积。结果:1、HVS出现率:在103例脑梗塞患者中,有5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现HVS征,出现率为50.5%(52/103)。2、在脑梗塞侧大脑中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闭塞组(狭窄率为100%)的患者中,HVS出现率分别为0.0%,46.4%,83.3%,88.9%,随脑梗塞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腔隙性脑梗塞(梗塞灶最大面积≤1.5cm2),局灶性脑梗塞(1.5cm2<梗塞灶最大面积≤5.0cm2),大面积脑梗塞(梗塞灶最大面积>5.0cm2)的患者中,HVS出现率分别为33.3%,75.0%,81.3%,随脑梗塞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VS是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常见征象,并且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越高,HVS出现率越高;2、HVS的出现提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面积较大,病情较严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二部分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头颈部CTA结合MRI,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部位、表面形态、性质与缺血性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对临床防治缺血性脑梗塞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从2013年3月2018年9月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患者,在一周时间内完成颅脑MRI及头颈部CTA检查的3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将颅内血管病变患者排除。根据颅脑MRI-DWI影像表现,对脑缺血性梗塞灶定位,与脑梗塞灶同侧的颈动脉设为梗塞侧,无脑梗塞灶侧的颈动脉定为非梗塞侧,比较分析梗塞侧与非梗塞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表面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密度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1、脑梗塞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3.3%)明显高于非梗塞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塞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几率(42.2%)明显高于非梗塞侧(6.5%),脑梗塞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几率(40.0%)高于颈总动脉(4.4%)及颈动脉分叉(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77.8%,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分布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5、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规则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及溃疡型斑块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非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斑块三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塞侧颈动脉各种类型斑块在不同部位的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梗塞侧不稳定斑块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轻度狭窄组斑块以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占比较高,混合性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分布在中度、重度狭窄(含闭塞)组中比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部动脉CTA结合VR、MPR、CPR等后处理技术,能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正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表面形态、性质、类型,可以作为颈部动脉检查的常规方法。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是脑缺血性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温志刚,赵昶,何相成,陈丽娟,张晖,吕丽珍[8](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超声结果与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及两者与心脑血管疾病(C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基本信息,并进行体格测量、生化检查和下肢动脉、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 Gamma相关性分析显示,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有关(Gamma=0.602,P <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年龄、病程、高血压病的影响后,颈动脉病变与CCVD相关(OR=2.58,95%CI 1.13~5.89,P <0.05),下肢动脉病变也与CCVD相关(OR=5.34,95%CI2.34~12.17,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有关,下肢动脉病变等级越高,颈动脉病变等级也越高,且两者均与CCVD的发生相关。

赵胜楠[9](2019)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导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给很多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虽然多数脑梗死危险因素是已知且可干预的,但目前仍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尚未得到解释,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这些潜在危险因素,以便更好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脑梗死的重要病因,目前已有很多证据表明,AS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有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这个过程。颈动脉是AS的好发部位,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增厚的基础上可有斑块形成。研究发现大约20%脑梗死起源于颈动脉斑块,卒中的危险也随着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因此及时了解颈动脉病变情况,寻找能够早期、简便、准确预测颈动脉斑块的炎症标志物,对脑梗死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先前已有不少研究针对各种炎症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然而很多炎症指标的评估较为复杂,且价格昂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从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分析中即可获得,被认为是一项是评估个体炎症状态的简便指标,其成本低廉且简单易得,有很多学者围绕该指标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等很多疾病领域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国内外针对NLR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已开展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但有关NLR与脑梗死发生及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探究NLR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NLR在脑梗死患者研究中的潜在价值,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221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43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分别作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对象的有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资料、NIHSS评分、实验室资料及颈动脉彩超资料,通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之比获得NLR。依据颈动脉彩超资料,将脑梗死组分为有斑块组、无斑块组,有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脑梗死组依据入院时NIHSS评分又分为轻型卒中组、非轻型卒中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梗死发生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NLR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NLR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脑梗死组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控制其它相关影响因素后,NLR仍然与脑梗死有关(OR值为1.496,95%CI1.035-2.161,P<0.05)。2.脑梗死组有77.4%的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33%的脑梗死患者检出不稳定斑块,而对照组分别为30.8%、12.6%,两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有斑块组NLR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排除混杂效应后,结果显示NLR仍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OR值为1.854,95%CI为1.263-2.722,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之间NL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NLR作为检验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95%CI为0.563-0.733,P=0.001,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233,对应最佳诊断界值为2.89,灵敏度为43.3%,特异度为80.0%。5.非轻型卒中组NLR水平高于轻型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脑梗死组NLR与NIHSS评分、有斑块组NLR与Crouse积分分别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与NIHSS评分为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53,P<0.001;NLR与Crouse积分为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00,P=0.009。结论1.NLR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NLR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2.NLR水平对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NL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可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颈动脉病变程度。

陈春生[10](2019)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9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且做头颅MRA或CTA和冠脉CTA或CAG检查的中年患者的临床资料。2.记录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A或CTA和冠脉CTA或CAG检查的影像结果。3.计算颅内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记录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数据特点:1.依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将患者分为狭窄组64例(33.3%)和无狭窄组128例(66.7%)。2.依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将患者分为狭窄组136例(70.8%)和无狭窄组56例(29.2%)。3.依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程度以颅内动脉狭窄最严重血管为准)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28例(66.7%),轻度狭窄组27例(14.1%),中度狭窄组8例(4.2%),重度狭窄组6例(3.0%),闭塞组23例(12%)。4.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程度以冠状动脉狭窄最严重血管为准)将患者分为正常组56例(29.2%),轻度狭窄组58例(30.2%),中度狭窄组44例(22.9%),重度狭窄或闭塞组34例(17.7%)。5.依据冠脉CAG或CTA结果,定义冠状动脉病变为管腔狭窄大于50%,每个患者按其主要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受累数分组:正常组、1支、2支、3支病变组,只有左主干狭窄≥50%计入2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加右冠病变计入3支病变组,分为正常组114例(59.4%),1支冠脉病变组43例(22.4%),2支冠脉病变组12例(6.3%),3支冠脉病变组23例(12.0%)。数据分析1.颅内动脉狭窄组冠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非狭窄组(P<0.001);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P<0.001)。2.冠状动脉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入院空腹血糖、ApoA及BMI的比例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非狭窄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6,95%CI:1.0141.163,P=0.018)与高血压(OR=1.461,95%CI:1.0861.966,P=0.012)是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OR=0.046,95%CI:0.0030.766,P=0.03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1.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2.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入院空腹血糖、ApoA及BMI与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相关。3.年龄与高血压是中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是其保护因素。

二、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社区居民颈动脉病变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伦理审核
    1.3 调查过程
    1.4 相关参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颈动脉病变的流行状况
    2.3 颈动脉病变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2.4 颈动脉病变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
    2.5 颈动脉病变与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IMT比较
    2.2 两组ICA管腔内径及PI值比较
    2.3 两组IMT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检出及狭窄率比较
3 讨论

(3)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观察指标
        (三)检测方法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2.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统计结果
        (一)研究一
        1.一般情况比较
        2.并发症比较
        3.实验室检查比较
        4.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二)研究二
        1.一般情况比较
        2.实验室检查比较
        3.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4.Spearman相关分析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DLEAD与颈动脉血管变化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DLEAD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改变的关系
        (三)DLEAD相关因素分析
        1.年龄
        2.高血糖状态
        3.吸烟
        4.高血压
        5.心脑血管疾病
        6.血脂代谢异常
    二、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的认识
        (三)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相关并发症
        1.高血压
        2.心脑血管疾病
        (三)血脂异常
        (四)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五)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
        2.颈动脉斑块检出、狭窄程度
        3.斑块性质
    四、颈动脉病变与DLEAD中医证型相关性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相关疾病诊断
        1.1.4 资料收集
        1.1.5 治疗方案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分析
        1.2.2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3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特点
        1.3.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的临床特点
        1.3.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WI阳性的影响因素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1 高血压病
    2.2 糖尿病
    2.3 房颤
    2.4 血脂异常
    2.5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2.6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2.7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2.8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2.9 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2.10 颈动脉斑块
    2.11 吸烟
    2.12 ABCD3评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急性脑梗死(ACI)组纳入标准
        1.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纳入标准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项目
    1.3 收集资料
    1.4 评价及分组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单因素分析
        2.1.1 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2.1.2 影响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发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影响TI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2 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组(ICD组)血LP-PLA2 的线性分析
        2.3.1 ICD组血Lp-PLA2 的分布特点
        2.3.2 ICD组 Lp-PLA2 的线性回归
        2.3.3 对照组和ICD组血LP-PLA2 水平的卡方分析
    2.4 对照组和ICD组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对比
        2.4.1 对照组和ICD组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
        2.4.2 ICD组相关指标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2.4.3 ICD组相关指标与斑块稳定性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3.3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3.3.1脂蛋白磷脂酶A2
        3.3.2 同型半胱氨酸
        3.3.3 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
        3.3.4 尿酸
        3.3.5 血浆纤维蛋白原
        3.3.6 血脂
    3.4 结语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临床应用价值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6)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1 前言
        1.1 发病机制
        1.2 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指标分析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血生化检测指标分析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分组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样本收集与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吸烟、饮酒习惯
        3.1.3 合并症
        3.2 检测指标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的收集和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比
        3.2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对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及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方法及参数
        1.3 脑梗塞面积的判定
        1.4 HVS的判定
        1.5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VS分布及其发生率
        2.2 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HVS发生率的关系
        2.3 不同脑梗塞面积与HVS发生率的关系
        2.4 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的关系
    3 讨论
        3.1 T2-FLAIR序列上HVS的形成机制
        3.2 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HVS的相关性分析
        3.3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脑梗塞面积与HVS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检查方法
        1.5 脑梗塞范围的判定
        1.6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判定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类型的判定
        1.9 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的判定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梗塞部位及范围
        2.2 颈动脉管腔狭窄情况及比较
        2.3 颈动脉斑块显示及分布情况
        2.4 颈动脉斑块形态
        2.5 颈动脉斑块性质、类型分析
        2.6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系
    3 讨论
        3.1 颈动脉病变导致脑梗塞的流行病学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塞的机制
        3.3 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5 颈动脉粥样斑块表面形态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6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
        3.7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系
        3.8 颈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与对比
        3.9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主要缩略词表
附图及其说明
致谢

(8)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诊断标准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二、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和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三、下肢动脉病变和颈动脉病变与CCVD的相关性分析
        1. CCVD患者与非CCVD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颈动脉病变与CCVD的相关性分析
        3. 下肢动脉病变与CCVD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来源及分组
        2.1.2 脑梗死组纳入标准
        2.1.3 脑梗死组排除标准
        2.1.4 对照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2.2.2 实验室资料收集
        2.2.3 颈动脉超声检查
        2.2.4 脑梗死严重程度的评估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3 颈动脉彩超斑块检出情况
    3.4 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比较
    3.5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3.6 NLR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3.7 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NLR比较
    3.8 轻型卒中和非轻型卒中组NLR比较
    3.9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4.2 NLR与脑梗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4.3 NLR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4.4 其它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社区居民颈动脉病变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梁肖玉,戴颖仪,张竹,闫修魁,林鸿滨,李东仕,涂平忠,焦锐,刘新通,林剑国. 广东医学, 2020(24)
  • [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 线滟,张娟,蔡志南. 当代医学, 2020(35)
  • [3]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张洪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玉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D]. 张俊. 河南大学, 2020(02)
  • [6]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孙艺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及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D]. 何顺清. 暨南大学, 2019(02)
  • [8]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温志刚,赵昶,何相成,陈丽娟,张晖,吕丽珍. 新医学, 2019(04)
  • [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赵胜楠. 河南大学, 2019(01)
  • [1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因素研究[D]. 陈春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颈动脉疾病和缺血性中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