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师范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论高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金兰[1](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韩冰[2](2020)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及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部分高校辅导员为例》文中认为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大学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大学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而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人,肩负着重要使命和重大职责,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适应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需要。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围绕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这一主体,对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核心概念和三个内部维度进行了界定,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体系和发展机制模型,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将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对象,确定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本文以胜任力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参照,在界定了班级管理、能力和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概念中的三个内部维度,即班级常规事务管理能力、班级组织建设管理能力和班级文化建设管理能力。第三部分,从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三个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体系;再从影响因素体系入手,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模型,此模型主要包含资格准入机制、过程沟通机制、生涯规划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六个要素。第四部分,依托湖北省多所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抽样调查结果,运用SPSS24.0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验证了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概念内部维度构建、发展机制模型构建的合理性。第五部分,从对调研数据结果的整理和统计中,归纳出我国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六部分,针对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国家加强对辅导员的政策扶持和职业认可度、高校建立健全辅导员能力提升长效机制、个人注重提高职业认同感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张楚雪[3](2019)在《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育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古琴音乐艺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由于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及师承关系的影响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九嶷派等九个流派,岭南琴派是九大古琴流派中的重要支脉,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代表性琴人有杨新伦、谢导秀等。为了传习和发展岭南古琴艺术,岭南地区许多高校开设了古琴相关课程,并邀请岭南琴人进入校园进行古琴艺术的传播,广州大学就是其中一例。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创设了“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设古琴剧目课程,邀请岭南古琴省级传承人谢东笑先生为授课教师,此课程吸引了学院师生的关注和参与,教学活动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和经验。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的学生、教师、学院为叙事研究的对象,以不同角色的角度呈现研究文本;之后对个案所形成的“叙事材料”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心理学、教育人类学等理论针对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的教学活动现状进行思考。叙述材料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过程、学院的管理制度。笔者把自己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通过访谈、观察、听课、调查收获的文本资料和在现场研究时所做的笔记以及与研究对象的接触中所发生的特别实例来获得叙事材料;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来叙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将古琴剧目课程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方式等进行总结,目的是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活动,为学校艺术实践课程提供借鉴经验,同时为传统音乐进校园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思路,进而推进岭南古琴的传承和发展。

秦瑞霞[4](2019)在《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经济问题,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引起教育、经济、管理和心理学等研究者的关注。但截至目前为止,以上任何单一学科门类都无法彻底地、清晰地解释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更无法指出显着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与优化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可行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应只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封闭性话题,而应当是一项全民的、富有挑战性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师范院校作为社会教育的源头与摇篮,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国师范院校在建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共同培养机制之后,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步渗透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者的选题之中。师范院校师范生群体就业方向明确,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显着高于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群体,目前针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内涵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将师范院校师范生群体与非师范生群体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解析了造成地方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能力特征的原因,最后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可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利用文献法搜集整理了关于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问题的资料,在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之后,确定本研究以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进行。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概况,分别对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成就、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逐一解释。第四部分分析了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结合调研数据对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具体因子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根据前文研究结论,从师范院校组织层面:高校育才与非师范生个体层面:个人成才两大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群体就业能力的建议。

林景红[5](2013)在《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本质、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体育精神的培养为切入点,探讨高师体育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有效途径,实现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林景红[6](2013)在《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提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并重、强化专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措施,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彭洋[7](2012)在《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信息化时代内的主要特征是突出信息的利用、应用价值及其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和评价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揭示出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对后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思路,并进行了行性论证和分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描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后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可能创新。第二章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而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二个方面是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第三个方面是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第三章主要阐述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描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通过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评述,在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社会评价访谈的基础上,对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梳理出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通过以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为主的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得出比较分析与结论。第五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阐述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要求,明确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从课程体系入手,描述了交往行动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与方法。第六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并分析了面向人才潜在能力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潜在能力培养方法创新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教育环境创新的创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描述了冰川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第七章是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客观社会合理化过程对信息技术个性化交往行动能力的需求,提出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描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体系与方法。

周彬彬[8](2012)在《四维主体视阈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实质是人才综合实力的竞争。直以来高校被视为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培养对象的大学生则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栋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竞争实力的高低。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最终落实在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本论文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观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明确要求为依据,以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自身素质需求为根本,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为目标,深入的分析了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大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用人单位、家长四维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需求,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四大方面: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二级指标分为三十个指标,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四个一级指标的全部内容,并详细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二级指标内容进行了问卷分析。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采用信度较高的定量分析的办法,从四大评价主体的角度分别计算出四种指标权重,采用SPSS的方法得出四种独立样本的无差异检验,继而得出最终的一、二级指标权重,以此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在此基础上按照权重将四项素质重新排序,从四维主体评价视角看如何提升大学生各项素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

靳风林[9](2012)在《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他们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快慢。因此,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毕业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

蒋琦[10](2010)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则在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主力军的青年教师,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作为教师,较强的教育能力是他们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青年教师们,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专业教育,对怎样教书、如何育人等问题的体会和认识还比较肤浅,又缺乏传授知识的技能和如何为师的素质。因此,重视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强等一些新的特点要求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本文主要从学生的需求和认识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青年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新要求,并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提出加强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内涵与基本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他们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素质构成重要性认识和青年教师存在问题等方面认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由此总结分析了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从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二、论高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及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部分高校辅导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辅导员专业素养研究现状分析
        (二) 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三) 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四) 总结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核心概念
        (一) 班级管理的概念
        (二) 能力的概念
        (三) 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概念
    二、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 胜任力理论
        (二) 职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
    一、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一)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总体概览
        (二)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
        (一)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概念界定
        (二)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构成
        (三)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模型
第四章 湖北省高校辅导员抽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问卷的实施
    二、湖北省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 高校辅导员基本信息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二)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三) 高校辅导员能力培养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四)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机制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现状
        (一) 高校辅导员的样本整体现状概述
        (二)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概念构建的认定程度良好
        (三)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机制模型具有合理性
    二、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职业归属感差
        (二) 高校辅导员能力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明确
        (三) 高校辅导员待遇问题突出,收入和职业发展水平不高
        (四)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不完善
    三、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问题的原因
        (一) 国家层面: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充分认可
        (二) 高校层面: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机制不完善
        (三) 个人层面: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一、国家层面: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政策扶持和社会认可度
        (一) 高校辅导员相关政策环境的改善
        (二) 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三) 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
    二、高校层面: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长效机制
        (一) 建立严格的高校辅导员资格准入机制
        (二) 完善高校辅导员生涯规划机制
        (三) 建立符合高校辅导员需求的激励机制
        (四) 重视高校辅导员过程沟通机制
        (五) 建立科学的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
        (六) 优化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机制
    三、个人层面:注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 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二) 在实践中强化学习,提高管理能力
        (三)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简介
        一、广州大学艺术实践课程的创立
        二、剧目课程的提出
        三、古琴剧目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古琴剧目课程的师资情况
        二、古琴剧目课程的学生情况
        三、古琴剧目课程的教材情况
        四、古琴剧目课程的课时设置
第二章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学活动的教育叙事
    第一节 学生参加课程动机的叙事
        一、“古筝的原因,我想学习一些其他乐器”
        二、“听说我们的老师是谢东笑先生”
        三、“作为岭南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我的小伙伴们都在学”
    第二节 主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叙事
        一、“弹琴规矩定好再习琴”——课前准备
        二、“对弹与跟弹必不可少”——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
        三、“读谱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教师的新课教学
        四、“拓展延伸必要时加入教学之中”——知识迁移阶段
        五、“分组弹奏与集体教学互相渗透”——古琴教学的课堂呈现
        六、“手指操给课堂带来缓冲”——课堂的教学艺术
    第三节 学院教师辅助教学的叙事
        一、“上课之前进行检查和巩固”
        二、“室外雅集,弹琴也谈琴”
        三、“古琴课程不是独立的存在”
    第四节 古琴剧目课程琴曲传习的乐理文化意义叙事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必不可少”
        二、“中国乐律学与琴学体系息息相关”
        三、“在文化中理解琴曲”
    第五节 、古琴剧目课程展演的叙事
        一、排练
        二、正式演出
第三章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育叙事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兴趣的导向
        二、教师的影响
        三、同伴的互助学习
        四、演出和实践的激励
    第二节 教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式
        三、教学原则
    第三节 课程琴曲传习的乐理文化取向
        一、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视
        二、乐律学、琴学的关注
        三、有关文化部分的渗透
    第四节 、学院管理的推动
        一、以“校园文化”为核心
        二、新兴的教师管理方式
        三、制度约束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四、测试评估方面
    第五节 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学活动的思考
        一、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学活动的意义
        二、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学活动的经验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4)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就业能力
        (二)师范院校非师范生
        (三)职业生涯规划
    二、理论基础
        (一)系统就业力理论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三)能力结构理论
第三章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概况
    一、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成就
    二、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专业能力要素
        (二)通用技能要素
        (三)个人品质要素
        (四)职业规划能力要素
    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战略培养目标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三)师资水平
        (四)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
第四章 X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X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概况
        (一)X师范大学学生规模及就业率
        (二)X师范大学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毕业去向对比分析
        (三)X师范大学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毕业就业质量指标分析
    二、问卷设计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描述性统计
        (三)信度分析
    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二)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建议
    一、师范院校组织层面:高校育才
        (一)目标与战略:构建培养机构,加强规范管理
        (二)专业与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划分、调整课程设置
        (三)师资水平: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四)职业指导:构建就业指导机制,强化职业规划作用
    二、非师范生个体层面:个人成才
        (一)专业技能:顺应时代需求,扎实专业技能
        (二)通用技能:重视软实力提升,增强求职能力
        (三)品质修养:培养积极就业品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四)职业规划:强化就业责任,明确就业方向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课成绩较差,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二)思想活跃、开放,但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三)对专业理解过于狭隘,重应用性技能而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不够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强化和渗透
        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文化素质
        3. 身体心理素质
        4. 美育素质
    (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7)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后信息化时代带来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变革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有关概念诠释
        一、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评述
        一、关于后信息化的研究
        二、关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
    第一节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第二节 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
        一、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战略转向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三、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后信息化与制度转型
        五、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第三章 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节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
        一、邮电高校人才培养进入大众化阶段
        二、邮电高校积极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
        三、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
        一、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
        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节 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五节 比较分析与结论
        一、知识基比较
        二、指导原理比较
        三、比较结论
第五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第一节 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一、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
        二、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
        三、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而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理论依据与核心因子
        一、综合素质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综合素质培养与交往行动理论
        三、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
    第三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长见识
        二、改进教学手段开眼界
        三、提高人文素质重交流
        四、调整师生关系促提升
    第四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
        一、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二、目标与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三、抓好课外实践教育,培养通信特色人才
        四、依托信息行业优势,构建交往行动培养环境
        五、对社会交往行动创新实践教育的认识与总结
第六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节 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依据与关键要素
        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冰川理论
        二、人才的潜在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
        三、原始创新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第三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面向潜在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法
        二、面向创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教育环境建设方法
    第四节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实践教育教学环境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技学术活动内涵
        三、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苗圃,培育科技创新领头人才
第七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第一节 发展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特征
    第二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属性
        一、个性化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
        二、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
    第三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方法
        一、“意义建构”要素下信息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
        二、“会话”要素下的多层次、自适应动态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情境”要素下的创新教学平台设计与实施方案
        四、“协作”要素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案优化
    第四节 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实践
        一、依托邮电传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办学
        二、坚持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三、完善创新实践基地,优化专业体系建设
        四、建立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五、个性化培养的成功案例——爱科工作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件1-1:邮电高校本科通信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2:用人单位对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3:访谈提纲
附录二、MIT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附录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课程优化改革方案
附录四、南京邮电大学创新实践教改部分项目一览表
附录五、爱科工作室的创新理念及其培育的部分成员
附录六、爱科工作室本科成员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七、爱科工作室成员课外科技活动获奖目录
附录八、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0年创新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九、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创新项目立项汇总表

(8)四维主体视阈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概况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一) 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二) 国外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多元智能理论
    (二)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依据
        1. 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2.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明确要求
四、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界定
    (二)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分析
    (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四)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卷内容分析
    (五)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五、从四维主体评价视阈看如何提升大学生各项素质
    (一) 思想道德素质
    (二) 身心素质
    (三) 能力素质
    (四) 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优化知识结构
二、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其科学文化修养
四、倡导积极、健康的心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加强学生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着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10)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2.1 教育及其教师教育专业素质概述
        2.1.1 教育的内涵、构成与特征
        2.1.2 教师及其特点
        2.1.3 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及其构成
    2.2 教师能力及其结构
    2.3 教师教育能力
        2.3.1 教师教育能力的界定
        2.3.2 教师教育能力的结构
        2.3.3 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3.4 教育能力与教学能力
    2.4 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2.4.1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责与任务
        2.4.2 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及基本内容
第3章 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3.1 高校青年教师及其特点
        3.1.1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与规模
        3.1.2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特点
        3.1.3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与问题
    3.2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意义
    3.3 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3.3.1 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3.3.2 青年教师的教学负荷与工作压力
        3.3.3 教师与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认识比较分析
        3.3.4 关于青年教师教育能力来源分析
        3.3.5 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4.1 内部环境的分析
        3.4.2 外部环境的分析
第4章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对策
    4.1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形成与发展
    4.2 高校重视,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
        4.2.1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组织管理体系
        4.2.2 制定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4.2.3 科学构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4.2.4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其思想教育工作能力
    4.3 青年教师的自身学习与修养
        4.3.1 遵循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4.3.2 加强理论学习,完备自身知识结构
        4.3.3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
        4.3.4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与需求分析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对青年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与需求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论高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我国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及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部分高校辅导员为例[D]. 韩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广州大学古琴剧目课程教育叙事研究[D]. 张楚雪. 广州大学, 2019(01)
  • [4]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D]. 秦瑞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林景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6]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J]. 林景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7]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 彭洋. 南京大学, 2012(06)
  • [8]四维主体视阈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D]. 周彬彬. 扬州大学, 2012(01)
  • [9]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靳风林. 河南教育(中旬), 2012(02)
  • [10]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对策研究[D]. 蒋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论师范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