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实战系列(一):如何在第一时间联系来访者

心理辅导实战系列(一):如何在第一时间联系来访者

一、心理咨询实战系列(一):如何与来访者第一次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樊香麟[1](2020)在《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自我污名是在内化公众污名时,被污名者对自我做出的反应。自我污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自我污名的受众群体中,孤儿群体常常被忽视,因此有必要选择正确的干预技术对孤儿自我污名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自我污名阻碍孤儿身心健康发展。在自我污名干预技术中,ACT对自我污名的干预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而绘画疗法以其良好的干预效果及趣味的干预过程,更加容易被儿童接纳。基于此,研究选择ACT联合绘画疗法设计《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通过分析量化指标及儿童绘画作品等质化指标,深入研究团体干预方案对高自我污名孤儿的干预效果。2019年6月,对B市福利院孤儿进行自我污名筛查,选取高自我污名指数的孤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10名高自我污名孤儿进行团体干预15周,每周四次,每次120min,对照组10名高自我污名不进行干预。研究期间保证两组儿童不接受除团体干预方案以外的干预措施。在量化评估方面,使用《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调查问卷》、《经验性回避问卷》、《认知融合问卷》来测量孤儿自我污名指数、经验性回避及认知融合情况。在质化评估方面,通过收集干预期间实验组儿童干预前后的绘画投射测验来评估儿童心理变化。作为实验辅助性参考指标。实验结果在在量化评估中,实验组孤儿自我污名、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三项测量评分经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12周后的追踪测量结果显示,上述三项评分较对照组前测有显着差异。说明《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对孤儿自我污名改善效果显着,且干预疗效稳定性最少能够维持12周。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胡洁[3](2020)在《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曼陀罗,从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演变为一种艺术图式,从帮助佛教修行者实现修行之道到促进普通个人的疗愈。在不断的发展中,曼陀罗绘画已经成为艺术治疗中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对曼陀罗绘画的研究很重要,因为它探索了其他表达情感的途径,而不仅仅是依靠口头或书面的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曼陀罗绘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将以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为核心,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在佛教、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曼陀罗的本义、其佛教传统和文化内涵做出阐释,深入观察和探讨曼陀罗图式中隐藏的的疗愈性。另一方面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系统性地阐释佛教曼陀罗与曼陀罗绘画治疗的关系以及曼陀罗绘画的疗愈机制和特征。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的曼陀罗绘画疗愈实践,将对曼陀罗绘画的疗愈性进行验证。笔者结合东西方的角度来探讨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让我们有了一种了解和欣赏东方智慧新的方式,也使这种理解不再形而上学,而是更加科学直观。虽然我们认为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的佛教、道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当我们了解到双方都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关注内心世界时,东方思想和西方科学对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综上所述,曼陀罗在佛教中是一种帮助修行者参悟佛性的媒介;在道家中是符合生命运行规律的内省方法;在艺术文化中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具有宇宙意义的美学符号;在心理学中是最古老的心理结构的象征。可见,曼陀罗具有着古老的疗愈基因和强大的现代疗愈意义。

赵云洁[4](2019)在《治愈系成人绘本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也步入了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搭建健康的精神世界,缓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让身体得到全面放松。身心问题的重要性和对于自我心理健康的追求,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于治愈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本论文结合了视觉传达设计和心理咨询两门交叉学科,对于成人绘本的治愈作用进行研究,从视觉信息(图、文、色)的角度,去分析绘本是如何抚慰人的情绪,对人的心灵达到治愈的作用。在论文开端,笔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于“治愈系成人绘本”进行概念上的界定,讲述了其产生和发展,并将成人绘本与儿童绘本进行区分,将治愈系成人绘本与其他治愈系的图文本进行区分对比,丰富“治愈系成人绘本”的内容。接下来从心理咨询的学科知识出发,对于成人绘本的治愈原理进行分析,并结合优秀案例从绘本插图的治愈力量、故事内容的治愈作用、图文合奏的情感共鸣、阅读交互的丰富体验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目标人群进行治愈需求的问卷调查,并从中得到调查结果,分析不同人群的压力源,及其能够接受的治愈方式和通过治愈想获得怎样的心理感受。将人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概括划分为焦虑、抑郁、恐惧三种情绪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色彩、线条、肌理、构图这四个方面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并针对三种情绪问题,总结出什么样的视觉信息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地负面情绪。最后笔者基于论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的内容开展相关的毕业创作。本文对治愈系成人绘本设计进行探索性地研究,希望其研究成果可以弥补消费者对于绘本治愈需求的不足,最后完成的绘本可以对心理咨询师的一系列咨询工作起到辅助的作用,成为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沙盘游戏,为更多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余双双[5](2019)在《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伊娃·依鲁兹(Eva Illouz)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她的书《冷漠的亲密关系——情感资本主义的形成》(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在工作场所、家庭及我们与自我的关系中孕育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她认为,经济关系已经变得深刻情感化,而亲密关系也越来越被涉及谈判、交换及公平的经济与政治模式所限制。依鲁兹将这种情感与经济关系相互定义且彼此塑造的双重过程称为“情感资本主义”。为了能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伊娃·依鲁兹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本文的写作将由四个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缘由。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追溯了心理学对于情感维度的发现和运用,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法使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心理学与女权主义的相互作用使得情感的表现形式——亲密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理性化特征,且叙事疗法对情感的把握与运用使伊娃·依鲁兹深化了对情感在现实社会中的认识。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蕴含了情感维度,包含了人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审美维度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展现的亲密维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鲁兹提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支撑。最后,从现实层面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情感动力的现实需求,私人领域的情感出现理性化倾向,工厂基于生产效率的考虑也开始关注工人的情感需求,企业更是将情感纳为一种管理工具。第二部分致力于呈现“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问题意识。首先,在讨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时,指出“情感”这一范畴在依鲁兹看来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实体,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实体,这是依鲁兹的基本立场。在这种立场下,依鲁兹在探究心理学如何塑造当代世界大部分中产阶级男女的文化框架这个主要问题时,就从二十世纪时美国的文化景观入手,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大众心理学以及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力”概念作为分析的重点。其次,讨论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就情感在如何改变个体生命体验、革新社会管理形式及推进公私领域融合这三个方面出发,详细探讨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展示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内容,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更为具体地分析依鲁兹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首先,无论是从情感开始作为治疗性叙事的基础来看,还是追寻治疗性叙事的大众化及原因,亦或是梳理治疗性叙事中的情感文本化现象,这些都明晰地展现出情感的“理性化”特征。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情感蕴涵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以及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情感已经成为资本的一种新形式,都体现了情感的“资本化”特点。最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对人身体和情感的隔离、形成的反思性情感现象,以及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失望,这些都是情感“数字化”造成的结果。第四部分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反思,论述“情感资本主义”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框架的重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及对马克思主义深化研究具有的推动性意义,同时也将明确指出该理论目前仍存在情感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的作用有夸大现象、未能找到超越“情感资本主义”的可能道路等局限,最后引以为鉴,吸收利用“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来服务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叶辉[6](2019)在《被害恢复视角下的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奸被称为是灵魂杀人”,因遭遇性侵害而自杀的台湾作家房思琪说,“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性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身体损害的同时,也造成心理创伤,陷入急性应激障碍(ASD),甚至罹患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据相关数据显示,遭受强奸等性侵害的人,PTSD发病率数倍于身体暴力、事故、灾害等事件的幸存者,高达近50%,而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罹患PTSD的风险更高,对他们的影响可延续一生。PTSD可共病焦虑症、抑郁症、药物依赖等多种精神疾病,也共病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等生理疾病。基于未成年性被害人创伤后果的严重性与特殊性,对他们的保护不应局限于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更要重视消除犯罪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损害与精神创伤等消极影响,及时介入并构建有效的创伤修复机制和援助模式。本文从被害恢复的视角出发,强调关注未成年性被害人被害反应及被害后果的特殊性,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以家庭、医院、民政部门等为中心援助模式,各机构形成联动,为未成年性被害人提供医疗、心理、精神、法律、经济等全面的服务与援助,以期减少“二次被害”、“三次被害”的可能,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在研究背景中指出被害人学在帮助被害人消除犯罪影响,实现恢复中的重要意义。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国内外理论研究对实现未成年人被害恢复与援助的指导意义,发现我国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未成年性被害人及援助的基本概述,明确援助对象——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界限与范围,通过被害对象特殊的被害特征,论证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对被害恢复的之必要性。第三部分考察美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域对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特殊保护与援助模式,重点介绍日本“医院据点型一站式援助中心”模式,从中发现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被害恢复的基本理论,阐析被害恢复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整理出未成年人被害恢复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划分被害恢复的阶段,为未成年性被害人更具针对性的援助措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回顾评价和被害恢复之后的持续追踪走访,保证恢复效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第五部分为本文重点部分,主要尝试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模式的构建,包括以家庭为中心的援助;以医院为中心的援助;以民政部门为中心的援助;以心理康复机构为中心的援助。四个中心的援助形成完整的援助网络,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动与协作,合力帮助未成年人减轻心理创伤,恢复身心健康。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文中的观点与措施进行梳理、概括,再次强调社会资源的投入、创伤修复机制扥建立和社会联动的援助模式对实现未成年性被害人的被害恢复的重要性。

李正平[7](2017)在《职工心理问题调查及心理服务模式探索建构 ——以云南省部分企业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12月30日国卫局印发的77号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未来的几年内关注社会各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发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社会健康服务,建立全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企业内部开展职工心理服务工作,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职工心理服务模式建构的相关问题,对构建和谐健康的现代企业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工作压力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云南省部分企业的3100名职工心理问题进行现状调查,系统分析职工存在的心理问题症候群,对影响职工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部分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服务工作,帮助缓解职工的心理问题。在调查及心理服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初步建构出能够缓解和控制职工心理问题的职工心理服务模式。调查发现职工的情绪健康水平偏低。职工焦虑量表的均值为48.93,抑郁量表的均值为51.78,与筛选的临界值较为接近。总体来看,职工的焦虑抑郁水平偏高,职工焦虑抑郁情绪的检出率接近40%,其中有2%的职工有重度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职工的职业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工作满意度水平偏低,工作压力过大,并且工作压力来源较为复杂,职业倦怠水平过高,有24.61%的人存在中轻度职业倦怠。在各企业内部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推广、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个案心理咨询、减压团体心理辅导、在线服务心理平台建设等心理服务工作,取得很好的服务效果,对职工心理问题有积极的帮助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推广要做到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主题要与职工心理有直接的联系,能够帮助职工解决某些心理困扰;相对于单次的团体辅导而言,系统性的辅导更有利于职工心理问题的改善;在线推送的文章要结合职工的心理需求,负责在线咨询的心理服务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本研究认为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由组织结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工作评估五个方面组成。其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推广、建立心理档案、职工心理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危机干预。所调查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及内部专业人员的匮乏,影响职工心理服务开展的效果。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研究需要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不断深入研究本土化的职工心理服务模式。

吴声远[8](2016)在《在网球教学实践中应用“交互作用分析”手段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交互作用分析”既是心理治疗理论,也是一种人格理论,简称TA。是西方诸多心理治疗理论之一,它与心理治疗的第一个理论——有效但同时高深莫测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心理治疗理论,同时也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用作自我调节与自我成长的自助工具。至今为止,在运动领域运用这种理论的许多国外运动员,把TA理论也应用在人际交往方面,对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国内,由于TA尚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运动领域中没有相关的应用研究,目前也仅限于在人际交往方面应用。近些年,关于网球心理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运用一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来改善相关心理素质,达到个人成长和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交互作用分析”是一种人格理论,它更像是一个心理自我评价标准,运动员在体育领域中运用这种理论工具也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个人成长的目的,从而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在对“交互作用分析”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理论自学的方式,结合网球教学实践中应用,探索该理论手段在大学生网球运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对改善学生在网球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竞技能力”、“比赛成绩”等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我成长。通过6个月时间的理论自学、教学实践训练和比赛应用,发放相关调查问卷,根据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评价反馈经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6个月的理论自学和网球教学实践应用,88.25%的学生对“交互作用分析”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为“好”,学生能够在正确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到网球实践教学训练和比赛当中,能够自我剖析或剖析他人,帮助自己在网球层面达到自我提升。说明TA理论通俗、易懂,实用。2.“交互作用分析”中4个核心理论在网球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77.5%的学生认为“结构分析”理论应用比例最高。3.通过在网球教学中结合应用“交互作用分析”手段,分析得出:“结构分析”和“沟通分析”理论应用在网球教学训练中对改善学生网球方面的“学习能力”作用明显;而“游戏分析”和“脚本分析”理论应用在比赛方面对提高学生网球的“竞技能力”有积极作用。

黎君[9](2016)在《小学生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题记: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像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焦虑心理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当焦虑状态严重和持续存在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性焦虑的病理状态。经常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能养成一种焦虑特质,其特点是性格脆弱。小学生焦虑心理可能由多

史仁民[10](2014)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育人是大学的本体功能与任务。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个主要育人环节分别通过课程、制度和活动的形式发挥着大学的功用。在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大学内部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育人主体。教学育人在世界高校范围内都是通过专业教师用课程的形式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教以事”。知识和技能以外,学生还需要获得和提高身心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大学的管理和服务育人环节的任务,我们称之为“教以理”。相对于教学,这个系统在国(境)外高校的设置中称作学生事务,实行明确的专项分工,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高,在高度专业的领域里专业地从事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在我国高校,这项育人职能的任务主要由辅导员队伍来完成。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最初是以思想改造为目的,其角色是政治性的,负责“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这是我国大学的一个特色。客观上,辅导员在我国高校的历史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进步,辅导员队伍在育人的过程中出现了群体的不适应,甚至陷入了发展困境。追其根源,这是一种从传统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到实现高校全面发展需要的转变过程中,传统高校“单项工作”和现代大学“全面育人”要求的碰撞。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只是辅导员这个拥有12万之众群体自身对工作的一种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家、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服务对象的共同企盼。辅导员是离大学生最“近”的老师,要使其工作发展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角色于一身,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还原辅导员的教育性,从专业发展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本文系统梳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得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涵实质;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总结归纳了辅导员的发展问题的关键结点。研究抛开了过去所有关于辅导员的职业的、专业的、理论的、现实的争论,以专业发展问题为核心直面辅导员“发展”问题本身,展开全景的论述。通过调查研究,明确辅导员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选择有代表性案例分析境内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综合、全面地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紧紧围绕和把握辅导员专业发展问题的本质,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和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辅导员专业发展路径;以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为基础对辅导员专业发展进行的研究,既是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体现,也力图让人们开始以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待辅导员作为专业教师的教育。本文既是基础研究,也在解答实践问题。研究思路上把全文作如下安排: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研究的源起,对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进行综述,包括理论层面到哪?实践层面如何?在问题分析、理论疏解的基础上找出研究始基,提出研究构想与思路。针对研究的需要,确定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理论界说。科学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对辅导员专业发展意义进行诠释,提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根据需要,选择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境内外高校辅导员制度及学生事务发展的概况。总结已有研究,从专业化的视角以“政治化--双肩挑--专业化”为脉络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并总结归纳历史特征。按照探索性分析的进路方式,对高校辅导员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境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其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理念、现实效果和发展趋势等的研究,总结共性特征,汲取可用经验。第四章:辅导员的工作分析。选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关于工作分析的方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本体理论的支撑下,分别对辅导员职业的角色、职责和素质等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框架,为下文对策和建议的提出提供支撑。第五章:解决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策略和建议涵盖辅导员专业发展从培养、培训、管理、保障等全部环节,具体包括:建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框架;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培养和培训体系;完善以资质性资源为基础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样本--专项分工模式。综合全文,研究分析还不够全面,很多观点也不十分成熟,待今后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毕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外因作用下达成的内因转变,所以期盼政策制度的稳定长效,期盼高校内部发展与外部助力有力结合,期盼实现“专业”这个辅导员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心理咨询实战系列(一):如何与来访者第一次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咨询实战系列(一):如何与来访者第一次接触(论文提纲范文)

(1)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构建
        (三)绘画疗法的治疗取向
    二、自我污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自我污名概念阐释
        (二)自我污名的形成机制
    三、ACT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ACT的哲学背景
        (二)ACT的理论构建
        (三)ACT心理病理模型
        (四)ACT心理治疗模型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自我污名干预可行性阐释
    一、ACT心理病理模型对孤儿自我污名产生机制分析
        (一)孤儿自我身份敏感的产生机制
        (二)孤儿自我懈怠的产生机制
        (三)孤儿自我疏离的产生机制
        (四)孤儿自我狭隘的产生机制
    二、ACT心理治疗模型与绘画疗法多样性的结合
        (一)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身份敏感的干预
        (二)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懈怠的干预
        (三)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疏离的干预
        (四)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狭隘的干预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干预的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筛选
    二、测量工具
        (一)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自陈问卷
        (二)接纳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
        (三)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
        (四)绘画投射测验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一)实验设计
        (二)前测
        (三)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四)后测
        (五)延时后测
        (六)无关变量控制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自我污名指数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自我污名特质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的变化统计
    二、团体干预效果AAQ-II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AAQ-II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AAQ-II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三、团体干预效果认知融合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认知融合指数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组绘画作品质性分析
    一、测验主题
        (一)树木画
        (二)房屋画
        (三)人物画
    二、诊断标准
        (一)画面大小及位置
        (二)画面的线条及笔触
        (三)房树人整体解读
    三、绘画作品分析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问卷
    附录二 经验性回避问卷(AAQ-II)
    附录三 实验具体实施内容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方佛道阐释下的曼陀罗
    第一节 佛教曼陀罗
        一、神圣的坛场——曼陀罗
        二、佛教曼陀罗图形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道家与曼陀罗
        一、借“圆”说“道”
        二、借“曼陀罗”以“成道”
        三、小结
    第三节 现实疗愈意义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
    第一节 中国传统“圆”观念
    第二节 中国艺术形式中的圆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圆
        二、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圆
        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
        四、中国舞蹈艺术中的圆
        五、小结
    第三节 圆的疗愈性
    第四节 曼陀罗的圆
第三章 西方心理学阐释下的曼陀罗绘画
    第一节 曼陀罗-自性理论
        一、荣格、自性、曼陀罗
        二、曼陀罗-自性化特征
        三、小结
    第二节 阿恩海姆的“圆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取向的曼陀罗绘画
        一、圆的知觉动力
        二、从部分到整体
        三、小结
    第三节 肯·威尔伯的圆形整合观——整合心理学取向的曼陀罗绘画
        一、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
        二、曼陀罗绘画的整合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曼陀罗绘画疗愈实践
    第一节 曼陀罗绘画疗愈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活动设置
    第三节 曼陀罗绘画的疗愈效果
        一、情绪:感受情绪,表达情绪
        二、自娱:创造想象空间,提升审美愉悦
        三、自我:自我概念的提升
        四、意识:提取成长资源,拓展意识边界
第五章 曼陀罗绘画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曼陀罗绘画的疗愈机制
        一、身心灵的合一体验
        二、意象
        三、左右脑的分工与协作
    第二节 曼陀罗绘画的独特性和优势
        一、情感视觉化
        二、价值中立性
        三、文化连接性
        四、圆满的内在驱动力
        五、日常性与普及性
        六、疗愈持久性
    第三节 曼陀罗绘画的局限性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治愈系成人绘本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和方法
    4.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治愈系成人绘本概述
    (一)治愈系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二)治愈系成人绘本的产生
    (三)治愈系成人绘本的发展现状
    (四)治愈系成人绘本与治愈系其它图文本的比较
二、治愈系成人绘本的治愈原理分析
    (一)艺术治疗的治愈功能
        1、艺术治疗的产生
        2、艺术治疗的心理学依据
        3、艺术治疗的作用
    (二)成人绘本的治愈原理
        1.绘本插图的治愈力量
        2.故事内容的治愈作用
        3.图文合奏的情感共鸣
        4.阅读交互的丰富体验
    (三)目标人群的心理治愈调查
三、治愈系成人绘本的视觉信息表现及创作方法
    (一)治愈系成人绘本的视觉表现
        1.色彩认知视觉表现
        2.图形认知视觉表现
        3.肌理认知视觉表现
        4.构图认知视觉表现
        5.不同视觉信息对负面情绪的治愈作用
    (二)治愈系成人绘本的创作方法
        1.主题思想的确立
        2.故事情节的张弛
        3.绘画形式的选择
四、治愈系成人绘本《窗子里的人》创作实践
    (一)《窗子里的人》创作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2.市场依据
    (二)《窗子里的人》的创作设计
        1.前期创作策划
        2.主题思想与内容设定
        3.角色形象设计
        4.故事情节讲述
        5.创作成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伊娃·依鲁兹生平介绍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一)伊娃·依鲁兹生平概述
        (二)伊娃·依鲁兹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本论文的研究缘由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的篇章布局
第一章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二十世纪心理学将情感维度引入社会各领域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放大情感吸引力
        二、心理治疗与女权主义相互交织对情感的再塑
        三、叙事疗法对情感的把握与运用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蕴含着情感维度
        一、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蕴含的审美维度
        二、人和人的关系中蕴含的亲密维度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情感新动力
        一、私人领域出现理性化倾向
        二、工厂制度提出对工人情感关注的需求
        三、企业引用情感管理作为管理工具
第二章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及问题意识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情感
        二、情感智力
        三、情感能力
    第二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
        一、情感何以改变个体生命体验
        二、情感何以革新社会管理形式
        三、情感何以推进公私领域融合
第三章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的情感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理性化
        一、情感作为治疗性叙事的基础
        二、治疗性叙事的大众化及原因
        三、治疗性叙事中的情感文本化
    第二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资本化
        一、情感蕴涵的经济效益
        二、情感成为资本的新形式
    第三节 “情感资本主义”论现代生活中情感的数字化
        一、互联网技术隔离了身体和情感
        二、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反思性情感
        三、互联网技术带来情感上的失望
第四章 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系统反思
    第一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意义
        一、重塑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框架
        二、促进了批判理论与情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深化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蕴含的情感维度
    第二节 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一、夸大了情感在维护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二、未能找到超越“情感资本主义”的可能道路
    第三节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二、积极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三、充分发挥情感能力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结语
    一、情感与情感商品的相互建构
    二、情感向情感资本的转化
    三、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6)被害恢复视角下的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未成年性被害人及援助概述
    2.1 未成年性被害人概念及特征
        2.1.1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界定
        2.1.2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特征
    2.2 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的解读
        2.2.1 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的概念
        2.2.2 未成年性犯罪被害人援助的必要性
3 国内外未成年人性被害人的援助
    3.1 我国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援助现状
        3.1.1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立法保护
        3.1.2 《惩治性侵意见》中对未成年性被害人的保护
        3.1.3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社会援助
    3.2 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的域外考察
        3.2.1 美国
        3.2.2 日本
    3.3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未成年性被害人的援助
        3.3.1 香港
        3.3.2 台湾
4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被害恢复
    4.1 被害恢复的概述
        4.1.1 被害恢复的含义
        4.1.2 被害恢复与恢复性司法
    4.2 被害恢复的基本框架
        4.2.1 被害恢复的内容
        4.2.2 被害恢复的方式
        4.2.3 被害恢复的阶段
        4.2.4 被害恢复的继续追踪走访
5 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模式的构建
    5.1 以家庭为中心的援助
        5.1.1 情感支持与教育引导
        5.1.2 家庭与各机构的协作
    5.2 以医院为中心的援助
        5.2.1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医疗援助
        5.2.2 医院内的一站式取证
        5.2.3 医院内的一站式询问
    5.3 以民政部门为中心的援助
        5.3.1 民政部门的监护援助
        5.3.2 多方社会机构的联动援助
    5.4 以心理康复机构为中心的援助
        5.4.1 设置未成年性被害人心理咨询处
        5.4.2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心理援助
        5.4.3 未成年性被害人的精神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职工心理问题调查及心理服务模式探索建构 ——以云南省部分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社会背景
        1.1.2 自身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概念
        2.1.1 职工心理健康
        2.1.2 职工心理问题
        2.1.3 职工心理服务
    2.2 研究相关理论
        2.2.1 人本管理理论
        2.2.2 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2.2.3 工作压力理论
        2.2.4 工作倦怠的理论
    2.3 影响职工心理服务开展的因素
        2.3.1 组织的实力
        2.3.2 组织的规模
        2.3.3 工会组织
        2.3.4 员工特性
    2.4 有关心理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2.4.1 员工帮助计划(EAP)
        2.4.2 高校心理服务模式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2.5.1 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2.5.2 研究内涵未做清晰的界定
        2.5.3 以职工问题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强
        2.5.4 本土化研究较少
第三章 云南省职工心理问题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2.1 情绪量表
        3.2.2 与职业心理相关的量表
        3.2.3 调查工具介绍
    3.3 焦虑水平调查结果
        3.3.1 焦虑情况
        3.3.2 焦虑水平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3.4 抑郁水平调查结果
        3.4.1 焦虑情况
        3.4.2 抑郁水平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3.5 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
        3.5.1 职工工作满意度基本情况
        3.5.2 工作满意度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3.6 工作压力调查结果
        3.6.1 工作压力基本情况
        3.6.2 工作压力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3.7 职业倦怠水平调查结果
        3.7.1 职工职业倦怠基本情况
        3.7.2 职业倦怠水平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3.8 调查小结
        3.8.1 职工情绪健康水平偏低
        3.8.2 职工工作满意度水平不高
        3.8.3 职工工作压力水平偏高,且压力来源复杂
        3.8.4 职工职业倦怠状况应该得到重视
    3.9 影响职工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3.9.1 职工经济收入情况差异
        3.9.2 文化发展因素
        3.9.3 组织管理方式
        3.9.4 职工个人因素
第四章 职工心理服务的案例分析
    4.1 针对企业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4.1.1 培训的前期宣传
        4.1.2 培训工作人员及培训对象
        4.1.3 培训过程
        4.1.4 培训效果评估
        4.1.5 培训小结
    4.2 针对某单位职工的减压团体心理辅导
        4.2.1 宣传及辅导成员的选择
        4.2.2 辅导目的
        4.2.3 辅导使用工具
        4.2.4 辅导实施步骤
        4.2.5 辅导过程及反馈
        4.2.6 辅导小结
    4.3 针对某企业职工的个案辅导
        4.3.1 辅导形式及目的
        4.3.2 辅导人员及辅导对象
        4.3.3 辅导使用工具
        4.3.4 咨询个案结果分析
        4.3.5 辅导结果反馈
        4.3.6 辅导小结
    4.4 职工心理服务微信平台应用
        4.4.1 服务形式
        4.4.2 文章推送情况
        4.4.3 在线咨询及邮箱回复
        4.4.4 工作总结
    4.5 心理服务工作小结
第五章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建构的要素分析
    5.1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组织结构
        5.1.1 管理模式
        5.1.2 管理机构
        5.1.3 管理人员
        5.1.4 工作对象
    5.2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5.3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工作原则
        5.3.1 系统性原则
        5.3.2 自愿与保密原则
        5.3.3 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
        5.3.4 以企业为主,服务机构为辅的原则
        5.3.5 评估与反馈原则
    5.4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工作内容
        5.4.1 宣传推广
        5.4.2 职工心理档案建立
        5.4.3 心理服务需求调查
        5.4.4 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5.4.5 个别心理咨询
        5.4.6 职工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5.4.7 团体心理辅导
        5.4.8 职工心理危机干预
    5.5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工作评估
        5.5.1 工作评估的内涵及功能
        5.5.2 工作评估的过程
    5.6 关于职工心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5.6.1 提高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5.6.2 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匮乏
        5.6.3 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的冲突
        5.6.4 开展心理服务的评估工作难度较大
    5.7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7.1 加强队伍建设,创设科学管理模式
        5.7.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职工的主动参与意识
        5.7.3 做到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结合
        5.7.4 严格遵守服务原则,避免对职工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5.7.5 加强职工之间的沟通,促进民主管理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2.1 调查样本选取的局限性
        6.2.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6.2.3 初步构建的职工心理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6.2.4 心理服务工作的评估工作不够全面
    6.3 研究展望
        6.3.1 关注职工心理问题及开展心理服务势在必行
        6.3.2 职工心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6.3.3 需要更多职工心理服务模式本土化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个案咨询录音及调研工具

(8)在网球教学实践中应用“交互作用分析”手段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交互作用分析”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交互作用”的定义
        2.1.2 交互作用分析的概念
        2.1.3 交互作用分析的主要框架
    2.2 有关网球心理方面的研究
    2.3 交互作用分析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3.2 国内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时间和地点
    3.3 研究计划
    3.4 研究的具体内容
        3.4.1 基础理论学习部分
        3.4.2 教学训练实践部分
        3.4.3 日常自我教学训练和比赛部分
    3.5 研究的具体步骤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1“交互作用分析”手段在网球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5.1.1“交互作用分析”掌握程度的结果与分析
        5.1.2“交互作用分析”手段在网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5.1.3“交互作用分析”手段在网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5.2“交互作用分析”核心理论手段应用的分析与研究
        5.2.1“自我状态”类型测评结果的对比分析
        5.2.2 不同运动等级自我状态前、后测评五个分量的得分对比
        5.2.3“性格结构”类型测评结果的对比分析
        5.2.4“自我状态”和“性格结构”的类型调查测评结果评价准确度分析
        5.2.5 沟通模式在网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5.2.6 沟通过程中做“心理游戏”的动机调查结果与分析
        5.2.7 学生从事网球运动的当前“脚本定位”调查结果
        5.2.8 影响学生早期网球“脚本定位”的决定因素分析
    5.3 研究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小学生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沙盘游戏辅导过程的记录
     (一) 初始沙盘游戏: (第一周, 某天, 40 分钟)
     (二) 第二次沙盘游戏: (第二周, 某天, 23 分钟。)
     (三) 第三次沙盘游戏: (第三周, 某天, 32 分钟。)
     (四) 第四次沙盘游戏: (第四周, 某天, 30 分钟。)
     (五) 第五次沙盘游戏: (第五周, 某天, 22 分钟。)
     (六) 最后一次沙盘游戏: (第六周, 某天, 22 分钟。)
     (七) 沙盘游戏效果评估。
二、小学生焦虑心理的原因和表现
三、小学生焦虑心理的防治

(10)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与辅导员专业发展问题相关的研究
        (二) 与辅导员专业发展相关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三) 辅导员发展建设的相关文件
        (四)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工作分析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一、概念的界定
        (一) 辅导员与辅导员制度
        (二) 发展与辅导员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高等教育功能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五) 人本主义理论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意义诠释
        (一) 辅导员专业发展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 辅导员专业发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辅导员专业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要素
        (一) 教育理念的专业化
        (二) 知识体系的专业化
        (三) 组织制度的专业化
        (四) 教育培训的专业化
        (五) 资格制度的专业化
第三章 境内外高校辅导员制度及学生事务工作发展的概况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历史的概况
        (一)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演进
        (二)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调查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 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简介
        (二) 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共性特征及启示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分析
    一、辅导员职业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 学生健康政治社会化的塑造者
        (二) 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者
        (三)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
        (四) 学校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组成分析
        (一) 思想引导
        (二) 发展辅导
        (三) 事务管理
    三、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构成分析
        (一) 科学的工作理念
        (二) 全面的工作知识
        (三) 系统的工作能力
        (四) 实用的工作智慧
第五章 解决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框架
        (一) 辅导员专业标准框架的内容
        (二) 对辅导员专业标准框架的说明
    二、建立辅导员专业培养体系
        (一) 构建职前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 完善在职的持续培训体系
    三、建立辅导员专业发展相关的保障制度
        (一) 体制建设保障
        (二) 机制建设保障
        (三) 组织建设保障
        (四) 物质资源建设保障
    四、辅导员岗位管理模式的实践样本
        (一) 辅导员职业的管理模式类别
        (二) 专项分工管理模式的辅导员配置
结语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附件1:调查问卷1
    附件2:调查问卷2
    附件3:调查问卷3
    附件4: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四、心理咨询实战系列(一):如何与来访者第一次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 [1]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D]. 樊香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探究[D]. 胡洁.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治愈系成人绘本设计研究[D]. 赵云洁.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5]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D]. 余双双. 西南大学, 2019(12)
  • [6]被害恢复视角下的未成年性被害人援助研究[D]. 叶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职工心理问题调查及心理服务模式探索建构 ——以云南省部分企业为例[D]. 李正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在网球教学实践中应用“交互作用分析”手段效果的研究[D]. 吴声远.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9]小学生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分析[J]. 黎君. 生活教育, 2016(01)
  • [10]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D]. 史仁民.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心理辅导实战系列(一):如何在第一时间联系来访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