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蘑菇的西方方法

药用蘑菇的西方方法

一、THE WESTERN APPROACH TO MEDICINAL MUSHROOMS(论文文献综述)

周国峰[1](2021)在《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指出蘑菇是重要的天然新药来源之一,它种类繁多,且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复杂。但对于一些特殊环境生长的蘑菇而言,很难得到大量的菌体本身用以研究分析。因此,其孢子或内生菌的发酵培养是重要的研究途径。芽孢杆菌属的细菌是重要的生防菌,也是重要的脂肽类化合物生产菌,许多年来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优秀活性的化合物。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培养条件对其发酵有产生独特结构化合物的希望。本文选取了一株分离自东北地区中俄边境亚寒带针叶林中丝膜菌(Cortinarius lucorum(Fr.)E.Berger)DMG–7的内生细菌——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DMG–7–2,前期的研究中,它在真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采用真菌培养条件培养该菌株,并对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所得产物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HPLC)从DMG–7–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运用一维(1H NMR、13C NMR),二维(1H–1H COSY、HSQC、HMBC、TOCSY、ROESY)核磁共振,Marfey分析以及计算13C NMR的方法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这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iso–C14[Val2,Val7]surfactin(1),iso–C14[Val7]surfactin(2),anteiso–C15[Val7]surfactin(3),anteiso–C13 surfactin(4),iso–C13 surfactin(5),iso–C14 surfactin(6),n–C14 surfactin(7),anteiso–C15 surfactin(8),iso–C15 surfactin(9),环(苯丙氨酸–羟脯氨酸)二肽(10)和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均为环脂肽类化合物——表面活性素衍生物,化合物10~11则是两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对分离得到的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在抑菌活性研究中,对于受试的几株包括耐药细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并无抑制能力。选取了两株人癌细胞(A549、MCF–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对这三种细胞都具有中等程度的抗肿瘤性,IC50值在8~35μM之间。

史东明[2](2021)在《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真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很多大型真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通过对内蒙古沙日温都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采集并鉴定,首次对该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区系、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892份,隶属于2门5纲20目47科104属208种,发现内蒙古新纪录种1种。2.鉴定出的208种大型真菌,优势科有4科92种,占总科数的8.51%,占总种数的44.23%。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优势属有9属69种,占总属数的8.65%,分别为红菇属Russula、杯伞属Clitocybe、地星属Geastrum、铦囊蘑属Melanoleuca、马勃属Lycoperdon、丝盖伞属Inocybe、栓孔菌属Trametes、蘑菇属Agaricus、小皮伞属Marasmius。保护区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53属125种)和北温带成分(30属57种)为主,分别占已知区系分布类型总属数的56.99%和32.26%,亚热带、热带成分以及东亚、北美成分占比较小。该保护区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最为相近,相似性系数为64.20%。3.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5个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均有一定差异,其中群落I(原生阔叶林)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群落Ⅱ(次生阔叶林)>群落IV(人工林)>群落Ⅲ(针叶林)>群落V(灌木林)。均匀度指数变化为群落I>群落Ⅱ>群落IV>群落V>群落Ⅲ。每个群落内都有40%~70%左右的特有种分布,说明5个群落内大型真菌组成差异相对较大,不同生境条件对大型真菌的发生和分布影响显着。4.保护区共发现食用菌45种,药用菌33种,食用兼药用菌27种,食毒不明菌31种,经济价值未报道大型真菌有53种。本区可食用、药用的大型真菌共105种,占总种数的50.48%。沙日温都地区近危大型真菌2种,无危大型真菌158种,数据不足大型真菌42种,未予评估6种。保护区内两种近危大型真菌为黑白铦囊蘑Melanoleuca melaleuca(Pers.)Murril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

张云龙[3](2020)在《一株野生食用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和利用对丰富食用菌资源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采集于河南南阳地区的野生菌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营养生理动态比较研究和栽培出菇试验,为梭伦剥管孔菌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形态观察和ITS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具有锁状联合,菌丝淡黄色,结合ITS克隆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Blast比对得登录号MF445223.1,表明该野生菌为梭伦剥管孔菌(Piptoporus soloniensis),属河南省新记载。2.梭伦剥管孔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梭伦剥管孔菌菌丝在15℃-35℃都能生长,在30℃左右时生长最好;适宜初始p H为7.0;菌丝生长阶段喜爱黑暗;甘露醇和葡萄糖是最适碳源;对有机氮有相对较好的利用,优选牛肉膏;最适宜的无机盐为硫酸镁;适宜生长因子为维生素B。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碳源-葡萄糖、氮源-牛肉膏、无机盐-硫酸镁和p H-8。3.以硫磺菌为对照,测定了该菌株在液体发酵液培养过程中多糖与蛋白质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梭伦剥管孔菌具有较完整的胞外酶体系,整体活性及营养物质含量均优于硫磺菌菌株。4.梭伦剥管孔菌栽培试验表明,梭伦剥管孔菌适宜在木屑培养料中生长,以及在瓶/袋中预留1/3空隙,促进菌丝凝结和原基形成。

徐高飞[4](2020)在《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鹿角灵芝、香菇、木耳、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进行栽培,对栽培取得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功能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进行了评价,为七种食药用菌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七种食药用菌的子实体产量差异显着。毛木耳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185.56%,鹿角灵芝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仅为17.69%,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的生物学效率在45.75%~116.34%之间。2.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以干重计,灰分含量为6.97%~9.20%,粗蛋白含量为3.87%~42.93%,粗脂肪含量为0.83%~5.98%,总糖含量为29.08%~52.66%,粗纤维含量为3.0%~63.0%,鹿角灵芝的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平菇的总糖含量最高,毛木耳的脂肪含量最高,鲍鱼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着,锌、锰、铜、硒、钼、铝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68~71.60 mg/kg、4.39~15.98mg/kg、1.54~9.66 mg/kg、0.24~1.40 mg/kg,0.06~0.38 mg/kg,1.89~13.91mg/kg,元素总含量最高的是红平菇,其含量顺序依次为红平菇>香菇>秀珍菇>鲍鱼菇>平菇>鹿角灵芝>毛木耳,6种元素中锌的平均含量最高,钼的平均含量最低。红平菇中锌含量最高,香菇的硒含量最高。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0.08~0.23 mg/kg、0.02~0.75 mg/kg、0.04~0.20 mg/kg、0.016~0.026 mg/kg,不同种的重金属含量有差异。秀珍菇和鲍鱼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鹿角灵芝、香菇和平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标中安全限量值,只有毛木耳和香菇镉含量超过限量标准,分别为0.75 mg/kg和0.72 mg/kg。5.七种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差异显着,子实体多糖含量为干重的3.14%~16.0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0.39%~1.03%;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0.70‰~2.47‰;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未检出。子实体多糖、三萜和多酚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香菇、鲍鱼菇和平菇。6.不同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醇沉物的提取率为0.69%~10.34%,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提取率最高。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水提物均具良好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鹿角灵芝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最强,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综合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较为突出。

刘遐[5](2020)在《近代(1843—1949)上海菌业的历史回顾(续前)》文中提出上海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近代演进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上海港的开埠崛起,极大地推进了菌类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埠际流通发展;沪界人口数的激增和餐饮业的繁荣,催生了国内最大的菌类消费市场;在申城倡设的"农学会",扮演了传播东西方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重要角色;魔都早期创办的一批蘑菇农场,开了我国新法栽培的风气之先。

吴迪[6](2020)在《近十年中国重要食药用菌的名称变更与英译策略》文中认为以我国近十年来的食(药)用菌产量前五大品种香菇、平菇、黑木耳、双孢蘑菇和金针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食药用菌的中、英文名称和拉丁学名的变更,提出了加强专业性和规范性的食药用菌名称翻译策略。促进了我国食药用菌的对外交流和科技发展。

鲍大鹏[7](2020)在《基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食用菌学科建设探讨!》文中认为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产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中国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总结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概况回顾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经历的4个历史阶段并总结了其主要的发展特征,并展望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食用菌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时代意义、建设任务、专业方向和重点内容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食用菌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迫切需求,但是迄今为止食用菌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希望本文能够在共同探讨食用菌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共同推动我国食用菌学科的建设。

李皓[8](2020)在《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药用真菌因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行业,但关于食药用菌菌油的研究和相关产品还极为少见。由于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除了含有普通食用菌的脂肪酸成分之外,还可能含有其它生物活性化学成分,因此研究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菌油将更有利于具有特定功效菌油的开发。本文以六种从野外采集的食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炭球菌、白秃马勃、紫革耳、毛蜂窝菌和红贝俄氏孔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乙醚从子实体提取菌油,运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菌油的抗氧化功效,从而揭示出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的其它化学成分,旨在为开发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药用菌菌油新产品奠定基础。首先,利用乙醚连续回流渗漉提取六种食药用真菌子实体得到粗脂肪,粗脂肪经硅胶短柱进一步纯化,用正己烷-乙酸乙酯(90:10,v/v)混合溶剂洗脱得到纯化菌油。菌油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炭球菌(0.97%)、红贝俄氏孔菌(0.70%)、紫革耳(0.32%)、白秃马勃(0.28%)、毛蜂窝菌(0.26%)和松木层孔菌(0.11%)。实验结果表明,菌油在六种食药用菌子实体中占比较低,有机溶剂提取法有利于从子实体中制取菌油。粗脂肪中的菌油含量较少,说明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其次,运用GC-MS对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松木层孔菌菌油鉴定出4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菌油的88.414%,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3种,相对含量为30.579%,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6种,相对含量为49.714%;从炭球菌菌油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菌油的76.51%,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3种,相对含量为28.287%,4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相对含量为41.099%。从白秃马勃菌油鉴定出4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为菌油的73.562%,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4种,相对含量为51.06%,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2种,相对含量为12.55%;从紫革耳菌油鉴定出了59种化学成分,占总菌油的86.626%,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2种,相对含量为48.765%,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2种,相对含量为24.986%;从毛蜂窝菌菌油鉴定出了4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菌油的45.067%,其主要化学组分中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相对含量为20.549%,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只有1种,相对含量为1.531%;从红贝俄氏孔菌菌油共鉴定出了65种化合物,占总菌油的88.07%,其主要化合物中有4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和4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它们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2.762%和22.585%。结果表明,不同菌油均以高级脂肪酸及其酯类成分为主,尤其是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及其酯类最为丰富,但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同时还含有其它特征化学成分。再次,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菌油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六种食药用菌菌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活性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它们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EC50)由大到小分别为红贝俄氏孔菌菌油(89.77±3.77 mg/mL)、白秃马勃菌油(26.14±0.64mg/mL)、松木层孔菌菌油(20.88±0.08 mg/mL)、炭球菌菌油(9.94±0.23 mg/mL)、紫革耳菌油(5.71±0.52 mg/mL)、毛蜂窝菌菌油(4.35±0.12 mg/mL)。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其特征化学成分有关,菌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和其它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油溶性成分协同作用是菌油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原因。其中毛蜂窝菌菌油中脂肪酸及其酯类成分含量最少,仅为27.039%,但因含有较高含量的其它类油溶性化学成分,比如角鲨烯,故其抗氧化活性最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最后,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用正己烷-乙酸乙酯(90:10,v/v)洗脱菌油后,继续用乙酸乙酯洗脱,乙酸乙酯洗脱组分再次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3个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秃马勃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MB1和MB2,分别鉴定为乙酰基过氧化麦角甾醇(acetyl ergoterol5,8-endoperoxide)和过氧化麦角甾醇[(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从紫革耳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ZG,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

丁艳[9](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李奇缘[10](2020)在《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进行子实体采集、标本的鉴定等工作,对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的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群落相关性、区系多样性(优势科属分析、地理成分分布)进行研究,并对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菌物资源进行评价。本研究结果如下:(1)物种多样性:米仓山保护区大型菌物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调查共采集标本1132份,鉴定出大型菌物276种,其中大型真菌275种,隶属于2门5纲18目58科128属;大型黏菌1种。并对米仓山保护区大型菌物进行物种多样性编目。(2)区系多样性:从区系组成上看,含有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9个,含57属135种,占总种数的48.91%,占总属数的44.19%,占总科数15.25%。以优势度排序,分别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米仓山保护区内大型菌物属的区系成分以世界广布型为主(62.79%),北温带分布属较为显着(22.66%);属的区系成分与唐家河保护区、卧龙保护区、马鞍山保护区以及草坡保护区有较高的相似性系数(相似度>40.00%),而与白河保护区、勿角保护区相似度分别为33.51%和35.07%。(3)大型菌物与植物群落相关性:大型菌物的种类、数量与多样性和植被类型的关系研究将植被类型划分为群落Ⅰ(灌木林及草地)、群落Ⅱ(针叶林)、群落Ⅲ(阔叶林)、群落Ⅳ(针阔混交林),数据的分析根据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D和H计算后得出,群落Ⅳ的大型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最高,其后依次为群落Ⅲ(阔叶林)>群落Ⅱ(针叶林)>群落Ⅰ(灌木林及草地)。(4)资源评价:米仓山保护区内有食用菌102种,占调查总数的36.96%;药用菌18种,占调查总数的6.52%;毒菌23种,占调查总数的8.33%;食药兼用菌6种,占调查总数的2.17%;食毒不明89种,占调查总数的32.25%。另有38种尚未见报道。保护区调查发现的可食用、药用菌丰富,共计达126种,达到调查总数的45.65%。米仓山保护区食、药用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二、THE WESTERN APPROACH TO MEDICINAL MUSHROO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WESTERN APPROACH TO MEDICINAL MUSHROOMS(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蘑菇及其内生菌概述
        1.1.1 蘑菇及其内生菌生物活性概述
    1.2 芽孢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概述
    1.3 表面活性素类概述
        1.3.1 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医疗价值
        1.3.2 表面活性素在其他方面的的应用潜力
        1.3.3 表面活性素的来源、发酵及生产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耐盐芽孢杆菌DMG7–2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悬液的配置
        2.2.2 大量发酵及样品制备
        2.2.3 化合物分离
        2.2.4 化合物酸水解及Marfey分析方法
        2.2.5 化合物1 量子化学计算~(13)C NMR理论和计算细节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3.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3.2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解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3.1 抑菌活性
        3.1.1 实验方法
        3.1.2 抑菌实验结果
    3.2 抗肿瘤活性
        3.2.1 细胞继代及培养
        3.2.2 MTT测试方法
        3.2.3 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量子化学计算~(13)C NMR参数
附录C 化合物谱图

(2)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外研究进展
    1.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位置及地貌
        1.3.2 气候特征
        1.3.3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样品采集和保存
    2.3 大型真菌鉴定
    2.4 大型真菌编目
    2.5 区系组成与分布
    2.6 大型真菌多样性
    2.7 资源评价及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
        3.1.1 鉴定结果
        3.1.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3.1.3 内蒙古新记录种描述
    3.2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分布
        3.2.1 大型真菌的组成特征
        3.2.2 优势科属
        3.2.3 大型真菌区系地理分布
        3.2.4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与其他地区大型真菌区系关系
    3.3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群落间的关系
        3.3.1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的组成
        3.3.2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科的组成
        3.3.3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优势属与特有种
        3.3.4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多样性
    3.4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及濒危程度评估
        3.4.1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3.4.2 沙日温都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评估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一株野生食用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及野生菌驯化
        1.1.1 食用菌种质资源概述
        1.1.2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和驯化
    1.2 野生食用菌鉴定方法
        1.2.1 形态学鉴定方法
        1.2.2 分子学鉴定方法
        1.2.3 ITS在野生食用菌中的应用
    1.3 野生食用菌的生物活性开发研究进展
        1.3.1 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2 野生食用菌胞外酶活性研究
        1.3.3 野生食用菌主要营养物质研究
    1.4 梭伦剥管孔菌及其研究进展
        1.4.1 梭伦剥管孔菌概述
        1.4.2 梭伦剥管孔菌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野生食用菌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分析
        2.2.2 ITS鉴定结果和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影响结果与分析
        3.2.2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6 不同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7 不同生长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8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营养成分及胞外酶活性动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液体发酵培养观察结果
        4.2.2 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2.3 胞外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2.4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4.2.5 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4.2.6 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4.2.7 漆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适宜培养料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栽培种培养料与出菇试验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药用菌概况
        1.1.1 大型真菌
        1.1.2 食药用菌及其生态类型
        1.1.3 食药用菌分类
        1.1.4 我国食药用菌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七种食药用菌
        1.2.1 鹿角灵芝
        1.2.2 香菇
        1.2.3 毛木耳
        1.2.4 平菇
        1.2.5 秀珍菇
        1.2.6 红平菇
        1.2.7 鲍鱼菇
    1.3 食药用菌营养成分
        1.3.1 食药用菌主要营养成分
        1.3.2 食药用菌的微量元素
        1.3.3 食药用菌的重金属元素
    1.4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
        1.4.1 食药用菌主要功能成分
        1.4.2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的药理作用
    1.5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及降糖研究
        1.5.1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研究
        1.5.2 食药用菌的降糖研究
    1.6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与前景
        1.6.1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
        1.6.2 食药用菌应用开发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菌种制备
        2.1.5 栽培试验
        2.1.6 数据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木腐性食药用菌的栽培
        2.2.2 四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栽培
    2.3 讨论
第三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子实体的粉碎
        3.1.5 营养成分的测定
        3.1.6 微量元素的测定
        3.1.7 功能成分的测定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分含量
        3.2.2 总糖含量
        3.2.3 蛋白质含量
        3.2.4 脂肪含量
        3.2.5 粗纤维含量
        3.2.6 微量元素含量
        3.2.7 重金属元素含量
        3.2.8 多糖含量
        3.2.9 三萜含量
        3.2.10 多酚含量
        3.2.11 黄酮含量
    3.3 讨论
        3.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3.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
        3.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
第四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提取物的抗氧化及降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提取物的制备
        4.1.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6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8 总还原力的测定
        4.1.9 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0 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1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物提取率
        4.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2.3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4.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4.2.5 还原能力
        4.2.6 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
        4.2.7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
    4.3 讨论
        4.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提取率
        4.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
        4.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降糖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5.1.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5.1.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及降糖能力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营养和功能成分测定的标准曲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近代(1843—1949)上海菌业的历史回顾(续前)(论文提纲范文)

3 近代农学的传播所
4 新法栽培的肇始地

(6)近十年中国重要食药用菌的名称变更与英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近十年来重要食药用菌名称
    1.1 香菇
    1.2 木耳
    1.3 平菇
    1.4 双孢蘑菇
    1.5 金针菇
2 食(药)用菌名称翻译的策略
3 结论

(7)基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食用菌学科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食用菌产业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历史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尝试和积累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创新和拓展
        1.2.1 纯菌种生产技术
        1.2.2 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1.3 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
    1.4 二十一世纪后迈上新台阶
        1.4.1 众多特色鲜明食用菌主产区形成
        1.4.2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普及并高速发展
        1.4.3 药用菌产业链成型并快速发展
2 我国食用菌产业及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
    2.1 创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2 改善人类营养结构和构建健康饮食模式
3 我国食用菌学科建设路径
    3.1 食用菌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意义
    3.2 现阶段食用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 构建完善的食用菌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3.2.2 构建完善的食用菌学科的方法体系和规训体系
        3.2.3 构建完善的食用菌学科的制度体系
    3.3 食用菌学科建设的专业方向和重点内容
        3.3.1 食用菌资源学
        3.3.2 食用菌育种学
        3.3.3 食用菌生理学
        3.3.4 食用菌栽培学
        3.3.5 食用菌遗传学
        3.3.6 食用菌营养学
4 食用菌学科建设展望

(8)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
    1.2 食药用真菌的综合利用及研究现状
        1.2.1 食药用真菌的营养价值
        1.2.2 食药用真菌的药用价值
    1.3 食药用真菌菌油
        1.3.1 菌油概述
        1.3.2 菌油的提取方法
    1.4 食药用真菌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5 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6 本研究六种食药用菌的研究现状
        1.6.1 松木层孔菌
        1.6.2 炭球菌
        1.6.3 白秃马勃
        1.6.4 紫革耳
        1.6.5 毛蜂窝菌
        1.6.6 红贝俄氏孔菌
    1.7 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第二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粗脂肪和菌油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生食药用真菌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野生菌粗脂肪和菌油的制备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菌油GC-MS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木层孔菌
        3.2.2 炭球菌
        3.2.3 白秃马勃
        3.2.4 紫革耳
        3.2.5 毛蜂窝菌
        3.2.6 红贝俄氏孔菌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木层孔菌
        4.2.2 炭球菌
        4.2.3 白秃马勃
        4.2.4 紫革耳
        4.2.5 毛蜂窝菌
        4.2.6 红贝俄氏孔菌
    4.3 讨论
        4.3.1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
        4.3.2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与其特征化学成分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化学成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化合物分离纯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B1 的结构鉴定
        5.2.2 MB2 的结构鉴定
        5.2.3 ZG的结构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附图
    第五章附图
    论文中的缩略词表
    本论文中鉴定的其它化合物结构式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菌物多样性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形与气候
        1.3.3 保护区植物
        1.3.4 保护区动物
第2章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2.2.2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
        2.2.3 标本鉴定与整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米仓山保护区大型菌物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3章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菌物区系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的组成特征
        3.2.2 优势科、属及分析
        (1)优势科及分析
        (2)优势属及分析
        3.2.3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地理组成成分分析
        (1)属的分析
        3.2.4 相似性对比
第4章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与植被群落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1)植被类型及样方
        (2)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大型菌物组成
        4.2.2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大型菌物多样性比较
第5章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资源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资源
        5.2.1 食用菌资源
        5.2.2 药用菌资源
        5.2.3 毒菌资源
        5.2.4 总体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物种多样性
        6.1.2 区系多样性
        6.1.3 大型菌物与森林植被间关系研究
        6.1.4 资源评价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THE WESTERN APPROACH TO MEDICINAL MUSHROOMS(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周国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D]. 史东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一株野生食用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张云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D]. 徐高飞. 广西大学, 2020(07)
  • [5]近代(1843—1949)上海菌业的历史回顾(续前)[J]. 刘遐. 食用菌, 2020(05)
  • [6]近十年中国重要食药用菌的名称变更与英译策略[J]. 吴迪. 中国食用菌, 2020(09)
  • [7]基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食用菌学科建设探讨![J]. 鲍大鹏. 菌物研究, 2020(03)
  • [8]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D]. 李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2)
  •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10]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菌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李奇缘.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药用蘑菇的西方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