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化工技术进步

焦化化工技术进步

一、炼焦化学工业的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智[1](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郝雅琼,黄启飞,杨玉飞,王宁,刘宏博[2](2021)在《我国常规焦炉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供应商,以常规焦炉炼焦工艺为主,常规焦炉会排放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常规焦炉危险废物的产生现状是种类多、产生工艺节点多样、产生量大、污染物种类繁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大.对高附加值的高温煤焦油采取深加工的方式生产多种化工原料,脱硫废液的利用方式是提取单品精盐和制酸,其他低附加值的常规焦炉危险废物回配煤单元炼焦.当前,我国常规焦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存在3个问题:(1)部分高温煤焦油深加工技术不属于清洁生产技术;(2)脱硫废液提取的盐缺乏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脱硫废液制酸设备稳定运行难度较大;(3)危险废物回配煤单元可能引起炼焦产品质量下降和环境风险增大.针对我国常规焦炉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存在的问题,建议从3个方面提高炼焦危险废物利用率和加强安全处置:(1)遵循《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利用环节豁免条件,采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促进高温煤焦油利用;(2)制定以脱硫废液为原料提取盐的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将小规模企业产生的脱硫废液"点对点"集中输送至专门利用脱硫废液制酸的企业生产硫酸,开发易于推广、平稳高效连续运行和自动化控制的提盐和制酸技术,提高脱硫废液利用水平;(3)常规焦炉危险废物返回配煤工序炼焦时应精准管控,确保炼焦产品质量,防范环境风险.

丛敏壮[3](2021)在《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经济进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无法适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工业经济粗放式管理模式,以完善和提升我国在后工业时代下工业建设水平。国内能源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环境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对能源与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煤化工行业中,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造成工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A公司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是企业进行环保改造应对排放标准的重要项目,但是在施工过程受到资源紧张、与联合体单位需要磨合、现场场地狭小不利于施工、土建施工阶段处于雨季等的影响,造成工期延期严重。本研究以A公司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为案例,通过对该项目的进度管理的现状进行调研,识别出进度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进度管理优化方法解决A公司中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的进度管理问题。本研究首先介绍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的环保政策,为问题提出提供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在阐述背景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项目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为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本研究主要对A公司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行介绍,通过资料收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人员专业度不高、项目进度管理与变更管理的流程不全面、项目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进度滞后、相关单位进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出进度管理专业人员缺失、项目管理层变更流程管理死板、缺乏现场施工应变能力和参建单位审核和管理松散等原因。基于问题和原因分析,本研究从关键路径工期优化、管理人员优化、进度管理流程优化以及对参建单位进行进度管理优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从强化企业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项目激励制度、实施施工技术引进和更新、提供足够的项目资金支持和加强项目物料和设备供应稳定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研究通过实际案例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如何通过项目进度管理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项目的进度管理问题实现项目按期高质量完工,对于改善A公司目前的焦炉改造项目进度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能够为煤化工行业中的其它企业提供改造的经验。

张发奎[4](2021)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有机物、氮类化合物含量高,组分复杂,含有酚类、氰化物、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焦化废水中有机物降解和高效脱氮已经成为焦化行业一大难题。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运营费用高、工艺复杂、生化处理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焦化废水的强化脱氮影响因素,提高脱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焦化废水,对其水质、处理工艺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焦化废水脱氮难、有机物利用率低、生化处理效果差等主要问题,结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开展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研究。组建SBBR反应器进行小试试验,开展不同载体对焦化废水的强化处理效果研究,在确定最佳载体后,分别考察DO、温度、外加碳源、运行方式、运行周期、进水负荷等因素和水解酸化实验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降解规律,为水厂实际运行工艺提供参考。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不同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以PFMF载体的SBBR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在温度26℃、运行周期48h的条件下,PFMF载体的SBBR反应器处理效果较好,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15%、96.40%、50.40%。在好氧运行12h后氨氮浓度降至5.97mg/L,总氮浓度40.02mg/L,此时投加葡萄糖125mg/L,缺氧条件下运行36h后总氮出水浓度20.73mg/L。(2)研究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最佳条件为:COD进水负荷在450-600mg/L、总氮浓度90mg/L以下时,运行周期48h,DO为2~4mg/L,温度25℃,C/N值为8-10,运行方式O:A=1:1的最佳条件下,氨氮浓度5mg/L以下,总氮浓度30mg/L以下,均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出水COD浓度稳定在250mg/L左右,减轻后续深度处理压力;水解酸化工艺对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提升不明显。(3)研究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机理,得出:(1)在运行周期为48h条件下,焦化废水有机物6h内降解速率较快,36h有机物去除基本完成;在有机物降解伊始,氨氮快速降解,24h后浓度趋于稳定,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积累,迅速氧化为硝态氮,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不断反应,总氮进一步降解,但碳源的缺少导致脱氮效率降低,运行周期内生物脱氮反应完成;延长运行周期至72h并未提高焦化废水脱氮效率。(2)温度26℃、DO为2-4mg/L、A/O运行方式、外加甲醇能保证系统内发生较好的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焦化废水脱氮效果更佳。(3)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降解较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当进水COD浓度为598.85mg/L,运行周期为48h的条件下,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为206.11mg/L。进水COD浓度为450-600mg/L之间、总氮浓度90mg/L以下时,微生物能降解利用有机物最多,氨氮和总氮均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本文通过微生物固定化小试试验,实验结论证明采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提高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减少外加碳源的浪费和深度处理药剂使用量,并为类似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相关依据。

张建阳[5](2021)在《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某钢铁企业在炼焦生产中产生大量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种类复杂且可生化性较低,同时废水中的NH3-N、TN含量高,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实现该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以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提出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其去除COD、NH3-N、TN等指标时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同类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参考。实验结果表明:对COD测定国标法(HJ 828-2017)和快速消解法(HJ/T 399-2007)进行改进和对比,结果表明在0~4000 mg/L氯离子浓度范围内,增加硫酸汞溶液的浓度都可以提升两种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对于实际焦化废水SY1、SY2采用国标法(HJ 828-2017)和快速消解法(HJ/T 399-2007)测定结果一致,且符合实验精度的要求。采用O3/H2O2催化氧化作为一级处理工艺。对于该反渗透浓水,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的设计,得到各因素影响COD去除率的主次顺序为O3质量流量>氧化时间>H2O2投加量>初始p H。同时,O3质量流量和氧化时间、氧化时间和p H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交互关系。O3质量流量和H2O2投加量、氧化时间和H2O2投加量之间存在显着交互关系。模型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O3质量流量0.38 g/h,氧化时间为47.7 min,初始p H为9、H2O2投加量为26.9 mg/L,此时对COD去除率进行实际测定值为40.3%,而通过模型模拟值为40.6%,两者相对误差仅0.3%。采用A/O/反硝化滤池作为生物处理工艺。A/O/反硝化滤池体系连续运行30个周期后,A/O反应器内污泥指标和状态良好,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效果稳定。通过A/O/反硝化滤池工艺处理,最终出水COD、NH3-N、NO3-N、TN出水浓度分别为85.0、11.4、5.1、41.7 mg/L,去除率分别为21.5%、86.2%、97.6%、87.0%。出水COD、NH3-N、TN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间接排放标准要求。采用活性炭吸附作为三级处理工艺。对于该实验废水,木质粉末活性炭吸附效果要优于煤质粉末活性炭。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p H=4、亚甲基蓝值为18 ml/g、温度为298 K、吸附时间为120 min、活性炭投加量为1.5 g/L。此条件下活性炭吸附出水COD、NH3-N、TN浓度分别为40.1、10.8、35.9 mg/L,去除率分别为52.8%、5.6%、13.8%。此时出水COD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直接排放标准要求。氨氮、总氮达到间接排放标准要求。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模拟活性炭吸附过程。该模型表明活性炭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控制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R2为0.9991,计算所得qe(34.07 mg/g)与实验所得qe(32.6 mg/g)比较接近。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更好的预测活性炭吸附过程。

司传煜[6](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认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李建宏[7](2020)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文中认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严峻,焦化作为重污染行业,以焦炉煤气或高炉煤气为燃料,对煤高温干馏进行炼焦生产,燃烧后废气由烟囱排出,焦炉烟气中含有烟尘、SO2、NOx等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乃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国家环保法的出台,环保部门对污染行业的监控处罚力度加大,焦化行业将环保生产、排放达标与安全置于同一高度,事关企业的生存,如果焦化企业“三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污染严重、排放不达标必将被限产直至关停,环保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焦化行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焦炉烟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管式炉二氧化硫达标控制措施,我国对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对大气污染物规定了排放限值:颗粒物、SO2和NOx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5mg/Nm3、30mg/Nm3、150mg/Nm3。大气中的 SO2和 NOx 含量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致命的,为严格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研发焦炉烟气末端净化技术,有效降低焦炉尾气中SO2和 NOx的含量,控制SO2和NOx达标排放。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焦化行业现状,分析焦炉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确定焦炉烟气综合治理原则。根据焦炉烟气的特点,从SO2和NOx的来源及其特性入手,针对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焦炉烟气综合治理提出四种方案,通过多方面比较,确定技术方案二: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为可行性方案。设计焦炉烟气综合治理主要分为四部分:烟气脱硝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热备系统、烟气脱硫系统。对每个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说明。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余热利用回收一体化工程实施运行后,通过测试考察了烟气温度、氨氮比、催化剂空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脱硫液pH、液气比与碱硫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以此确立保证脱硫脱硝效率的关键参数。同时也分析了余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通过“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一体化项目系统运行情况来看,运行稳定、指标良好、效果显着,不仅可以满足焦炉烟气的治理需求,年减少SO2排放量约109t,减少NOx排放量约1.89t,大大减轻了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余热回收还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余热回收产蒸汽8 t/h。这种方法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适合目前条件下的焦化企业现状。

苏守娟[8](2020)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气候干旱的西北内陆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面临严峻的短缺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视角。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水循环模式从自然力驱动下的自然水循环演变到人工驱动下的社会水循环,水资源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形成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随着区域间商品贸易的日益繁荣,蕴含在商品中的虚拟水在区域水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形成贸易水循环。国内外学者在虚拟水方面基于国家或省际层面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但对特定地理区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西北内陆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核算分析该地区2002年、2007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和贸易水循环通量及其变化,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结构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依据,为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水资源数据,编制了西北内陆河流域及各子流域水资源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流动通量,通过指标计算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社会水循环过程及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社会水循环变化的因素,运用IO-SDA模型将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经济系统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四个因素,计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最后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2年、2007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水循环通量,并分析了虚拟水贸易格局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02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直接用水量呈增加趋势,且第一产业的用水量占比均在90%以上,用水系数最低,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用水系数最高,但各部门用水系数总体呈降低趋势,表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2002年-2012年虚拟水总量从390.60亿m3增加到571.26m3,增加量为180.67亿m3,相对于2002年至2007年虚拟水量的变化,2007年至2012年虚拟水量的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其中农业部门虚拟水增加量最多,而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虚拟水量是减少的;(2)2002年至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各产业部门虚拟水转移过程中,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虚拟水的转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部门虚拟水主要转移到与其关联度较高的食品制造与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等部门,从2002年至2012年产业之间虚拟水转移趋势逐渐趋于均匀化,不再集中于少数产业部门;(3)技术效应、经济系统效应和结构效应是抵消虚拟水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规模效应是虚拟水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因素对虚拟水增加的总贡献率为58.67%;(4)从贸易水循环来看,西北内陆河流域虚拟水主要流向我国中部、东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虚拟水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2002年至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虚拟水贸易格局不断扩大,与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联系愈加紧密,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虚拟水大量流出,加剧了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为提高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调控途径和策略建议:(1)加强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2)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间接消耗;(3)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建设节水型社会;(4)调整区域间贸易结构,合理控制虚拟水贸易规模。

张敏[9](2020)在《资源型区域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 ——理论机制与山西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严重短缺、碳排放日益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相伴而来。能源、水资源、碳排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紧密联系的关键要素,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当前全球治理领域的重大挑战。在巨大资源需求和有限能、水供应以及趋紧的碳排放约束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国内背景下,中国相继推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能源革命”以及气候变化治理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等重大战略与行动,以遏制能、水、碳领域部分指标的快速恶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型区域作为一类要素禀赋、产业类型等极具特殊性的复杂系统,在区域分工中长期居于产业链上游、价值链低端和生态链的薄弱环节,区域内外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多重互动与反馈关系深刻影响了其能、水、碳耦合特征,进而影响到该类区域的转型进程和发展质量。面向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加强资源型区域“能-水-碳”耦合的理论开发、水平测度和协同治理探究,成为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理论机制和案例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源型区域产业部门能、水、碳关联展开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定性地阐释了产业视角下三要素交互耦合、区域内产业要素流动耦合和跨区域双边贸易要素转移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资源型区域“能-水-碳”耦合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为多维度剖析资源型区域要素耦合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在实证层面上,选取山西省作为资源型区域的典型案例,将能耗、用水和碳排放要素引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而构建包含多重指标的EWC-MRIO模型作为评估产业部门“能-水-碳”要素耦合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工具。通过从直接-间接维度量化区域内各产业部门要素耦合特征,追踪内部要素耦合压力的重要节点及产业间流动耦合的关键产业链,并从中分解出不同最终需求以探究引致区域内“能-水-碳”耦合压力的驱动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拓展到多区域开放视角下的双边贸易隐含要素耦合转移,从调入、调出和贸易平衡角度解析跨区域隐含“能-水-碳”的耦合转移路径及省际间要素转移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加强资源型区域产业链及区域价值链协同治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与全国区域相比,资源型区域直接要素耦合水平整体处于中上游阶段,且在“高能耗-低用水-高碳排”特征下的经济效益明显不足。其中,区域内部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电力热力等资源型部门“能-水-碳”耦合压力最为突出;农业和其他服务业则属于典型的高耗水部门;相反,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部门则表现出较强的资源节约和低碳性。而资本形成是造成资源型区域内产业部门“能-水-碳”要素耦合的关键驱动需求。(2)在产业间要素耦合关联中,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要素消费部门,其对金属冶炼和电力热力等上游资源型部门产生极大的“能-水-碳”间接耦合需求;除此之外,农业对下游轻工业和服务业的要素耦合供给流动也成为造成区域内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产业链。(3)跨区域耦合转移视角下,要素双边隐含流动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外部区域资源类型和地理位置。江苏、浙江、广东等资源匮乏的加工型省份的最终需求促使资源型区域承担着隐含“能-水-碳”耦合转移的生产者责任,其中,多数资源型产业要素大量调出决定了资源型区域隐含“能-碳”要素耦合转移的“顺差”地位;相反,农业、轻工业和建筑业等非资源型产业对邻近资源型区域存在一定的耦合转移消费,尤其是对虚拟水的“逆差”调入来维持区域要素供需平衡;特别的是,进一步平衡发达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对资源型区域的绝对消费将是省际间转移管控的重要路径。基于研究的结果,本研究从加强跨系统联合管理、优化技术与资源有效衔接、建立产业供需双侧导向、构建区域协同治理责任体系等方面提出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周佳[10](2020)在《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标,达标比例为36%),依然有190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超标率为56%),治理PM2.5污染依然任重道远。《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83.73%SO2、63.77%NOx和80.14%烟粉尘排放量是由固定点源中的工业部门排放。现在我国主要通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核定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监管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来挂钩污染物浓度,进而直接关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然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至今,依然无法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挂钩,无法定量评估当前的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等方面的真实价值,无法较好地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和管理需求,本研究梳理总结了分配领域与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科学问题,即如何构建点源尺度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第一,针对科学问题中的分配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M1)、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M2)、环境容量法(M3)的点源尺度(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本研究基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0)的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分配方法实践和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通过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筛选出来的工业锅炉、水泥、玻璃、焦化、钢铁等5个工业行业,构建了3种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第二,针对科学问题中的评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整合构建了包括效果评估(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效率评估(费用效益评估)、公平评估(公平性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分配结果综合评估体系。在这一部分,首先,以基础排放清单为底部清单,分别加上了基于M0与M1、M2、M3分配结果的点源排放清单,以北京及周边城市为核心模拟区域,本研究构建了三层嵌套网格WRF-CMAQ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果评估。其次,基于效果评估中的M1、M2、M3与M0的污染物模拟浓度差值,以及基于M1、M2、M3与M0的污染物排放量差值,结合健康终端、暴露人口、反应系数、货币化参数,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和货币化评估的健康效益评估模型,以及污染物减排量货币化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率评估。然后,基于M0、M1、M2、M3的城市5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加上M0城市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工业GDP、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境基尼系数(EGC)法和绿色贡献系数(GCC)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公平评估。最后,基于上述的效果、效率、公平评估结果,按照由专家建议构建了污染物浓度、净效益、EGC、GCC等评估结果对应的分数表,并根据专家建议的效果、效率、公平等维度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环境质量贡献度(AQA)、费用效益(CA)、公平性(EA)的单项评估评分模型以及基于3E综合评估的综合评估评分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综合评估。本研究有5个主要结果:(a)在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7.90、4.92、22.27万t/a,其N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21.91、13.56、15.34万t/a,其一次PM2.5许可排放量分别是3.54、2.22、7.82万t/a。(b)在效果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模拟浓度分别是30.53、29.83、34.902)/8)3,其NO2模拟浓度分别是49.98、49.43、49.502)/8)3,其PM2.5模拟浓度分别是62.15、61.44、63.912)/8)3。(c)在效率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健康效益分别为196.05、220.41、102.24亿元,其成本分别为4.85、8.17、5.09亿元,其净效益分别为191.20、212.23、97.15亿元。(d)在公平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30、0.4573、0.4783,其与NOx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98、0.4696、0.4642,其与一次PM2.5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3861、0.4319、0.4479;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NOx、一次PM2.5的GCC中,北京的均高于1.5,唐山的均低于0.5,其他城市的高于或低于1.0。(e)在综合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3E综合评估分数分别是56.91、57.94、55.74。其中,M1、M2、M3的AQA评估分数分别是47.54、47.97、45.97,其CA评估分数分别是76.66、76.91、68.68,其EA评估分数分别是49.66、52.27、55.82。本研究有4个主要结论:(1)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能被引入点源尺度分配方法,使分配方法能够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2)分配结果的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能很好地集成为分配结果3E综合评估,从而使多种分配方法能在单项维度和综合维度分别进行比较。(3)包含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效果(环境质量贡献度)、效率(费用效益)、公平(公平性)、3E综合等不同维度的表现。(4)从不同分配方法3E综合评估分数(M2>M1>M3)分析,说明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标准+传输法>排放标准法>环境容量法。其中,在不同分配方法AQ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的C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E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3>M2>M1。本研究的成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推动我国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及其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的参考。此外,本研究为我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技术支撑,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

二、炼焦化学工业的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焦化学工业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范式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质量发展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1.3.3 出口竞争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1 直接影响因素
        2.2.2 间接影响因素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3.1 实证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2.1 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分析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我国常规焦炉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焦炉生产工艺及危险废物产生节点
    1.1 备煤单元
    1.2 炼焦单元
    1.3 荒煤气冷凝单元
    1.4 煤气脱硫单元
    1.5 煤气硫铵单元
    1.6 洗苯及脱苯单元
    1.7 废水处理单元
2 常规焦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温煤焦油深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
    2.2 脱硫废液深加工提盐和制酸
    2.3 危险废物回配煤单元炼焦
3 危险废物产生情况
4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对策建议
    4.1 高温煤焦油深加工
    4.2 脱硫废液提盐或制酸
    4.3 其他炼焦危险废物配煤炼焦
5 结论

(3)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理论、方法与技术概述
    2.1 项目管理概述
        2.1.1 项目管理的定义
        2.1.2 项目管理的内容
    2.2 项目进度计划方法
        2.2.1 项目进度计划的目的和作用
        2.2.2 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2.2.3 项目进度计划的方法
    2.3 网络计划技术
        2.3.1 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
        2.3.2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3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概况
        3.1.1 A公司发展历程
        3.1.2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概况
    3.2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计划
        3.2.1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目标与描述
        3.2.2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工作分解
        3.2.3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工作责任矩阵
        3.2.4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工作关系表
        3.2.5 8#焦炉烟气净化项目关键路线及总工期确定
    3.3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3.1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
        3.3.2 项目进度管理变更
        3.3.3 项目进度管理环境
        3.3.4 项目进度管理制度与技术
    3.4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问题
        3.4.1 管理人员专业度不高
        3.4.2 项目进度管理与变更管理的流程不全面
        3.4.3 项目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进度滞后
        3.4.4 相关单位进度管理不到位
    3.5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5.1 进度管理专业人员缺失
        3.5.2 项目管理层变更流程管理死板
        3.5.3 缺乏现场施工应变能力
        3.5.4 参建单位审核和管理松散
4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改进方案
    4.1 优化思路与原则
        4.1.1 优化思路
        4.1.2 优化原则
    4.2 关键路径工期优化
        4.2.1 项目进度管理优化流程
        4.2.2 项目工作关系表重新调整
        4.2.3 项目关键路线及总工期优化
    4.3 管理人员优化
        4.3.1 适当选择专业人员
        4.3.2 进行系统性学习
        4.3.3 增加现场的沟通
    4.4 项目进度控制流程优化
        4.4.1 细化项目进度计划执行流程
        4.4.2 设置编制计划和协调部门
        4.4.3 编制项目进度管理实施准则与操作方法
    4.5 制定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应急预案
        4.5.1 疫情、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应急预案
        4.5.2 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6 相关参建单位的进度管理优化
        4.6.1 施工单位的进度管理优化
        4.6.2 监督单位的进度管理优化
5 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保障措施
    5.1 项目组织制度保障
        5.1.1 强化企业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5.1.2 建立完善的项目激励制度
    5.2 项目技术支持保障
    5.3 项目财务资源保障
    5.4 项目物料和设备供应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1.1 煤焦化产业概述
        1.1.2 焦化废水的来源
        1.1.3 焦化废水的特点
    1.2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预处理
        1.2.2 生物处理
        1.2.3 深度处理
    1.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3.1 工业废水处理中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1.3.2 本实验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选择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
        1.4.1 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简介
        1.4.2 千里山污水处理生化工艺评价
        1.4.3 千里山污水处理厂生化段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2.2 实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2.3 实验方法及内容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载体对SBBR处理效果的影响
        2.3.2 工艺条件的影响
        2.3.3 最佳工艺条件下脱氮效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载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装置与材料
    3.3 实验方法与实验水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解氧的影响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外加碳源的影响
        3.4.4 运行方式的影响
        3.4.5 运行周期的影响
        3.4.6 进水负荷的影响
    3.5 水解酸化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焦化废水中COD降解动力学及N降解速率讨论
    4.1 前言
    4.2 实验装置与材料
    4.3 实验方法及内容
    4.4 焦化废水强化生化处理COD降解动力学
    4.5 焦化废水强化生化处理N降解速率讨论
        4.5.1 运行周期48h降解曲线
        4.5.2 运行周期72h降解曲线
    4.6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焦化废水RO浓水概述
        1.2.1 焦化废水RO浓水来源
        1.2.2 焦化废水RO浓水水质特征
    1.3 RO浓水处理技术进展
        1.3.1 直接或间接排放法
        1.3.2 资源化利用
        1.3.3 综合利用
        1.3.4 膜蒸馏浓缩法
        1.3.5 混凝吸附法
        1.3.6 高级氧化技术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2.1 试验水质
        2.1.1 O_3/H_2O_2工艺所用水质
        2.1.2 A/O/反硝化滤池工艺所用水质
        2.1.3 活性炭工艺所用水质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4 实验方法
        2.4.1 高氯废水COD测定
        2.4.2 O_3/H_2O_2实验方法
        2.4.3 A/O/反硝化滤池实验方法
        2.4.4 活性炭实验方法
第三章 高氯废水COD测定
    3.1 氯离子干扰与消除
    3.2 测定结果
        3.2.1 国标法混合标液梯度实验
        3.2.2 快速消解法混合标液梯度试验
        3.2.3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3.2.4 实际废水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3/H_2O_2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 RO浓水
    4.1 O_3/H_2O_2单因素实验
        4.1.1 O_3质量流量实验
        4.1.2 O_3氧化时间实验
        4.1.3 pH实验
        4.1.4 H_2O_2投加量实验
    4.2 响应面曲线优化实验
        4.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4.2.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O_3/H_2O_2反应机理探究
        4.3.1 羟基自由基猝灭实验
        4.3.2 紫外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化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RO浓水
    5.1 活性污泥的接种与培养
    5.2 活性污泥的驯化
        5.2.1 驯化期间污泥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变化
    5.3 水质指标变化
        5.3.1 出水COD浓度变化
        5.3.2 出水NH_3-N浓度变化
        5.3.3 出水NO_3-N浓度变化
        5.3.4 出水TN浓度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性炭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RO浓水
    6.1 活性炭吸附单因素实验
        6.1.1 活性炭种类实验
        6.1.2 pH条件实验
        6.1.3 亚甲基蓝值条件实验
        6.1.4 温度条件实验
        6.1.5 投加量实验
    6.2 活性炭吸附处理出水水质
    6.3 吸附机理
        6.3.1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6.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一)南非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欧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7)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焦化行业现状
        1.2.1 国外焦化行业现状
        1.2.2 国内焦化行业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焦炉烟气净化技术的现状调查及研究进展
    2.1 焦炉烟道内排放的烟气具有如下特点
    2.2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2.2.1 焦炉烟气中SO_2的来源
        2.2.2 焦化脱硫工艺简介
    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3.1 焦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2.3.2 改变燃烧方式和生产工艺
        2.3.3 烟气脱硝工艺简介
        2.3.4 脱硝催化剂的选择
    2.4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2.4.1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实施情况
        2.4.2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工艺综述
    3.1 工程概况
        3.1.1 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3.1.2 焦炉规模、参数与配套条件
    3.2 整改工艺综述
        3.2.1 工艺选择的原则
        3.2.2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3.2.3 工艺设计基本参数
        3.2.4 总工艺流程与设备
    3.3 生产工艺
        3.3.1 烟气脱硝工艺系统
        3.3.2 余热锅炉系统
        3.3.3 热备系统
        3.3.4 烟气脱硫系统
第四章 一体化集成技术运行效果分析
    4.1 SCR法脱硝系统试验分析
        4.1.1 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2 空塔流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3 氨氮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2 双碱法脱硫系统试验分析
        4.2.1 脱硫液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2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3 钠离子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3 余热回收利用效果
        4.3.1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数据
        4.3.2 经济效益分析
        4.3.3 环境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水循环研究进展
        1.2.2 虚拟水贸易研究进展
        1.2.3 IO-SDA模型在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虚拟水核算方法
        2.1.1 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循环通量核算方法
        2.1.2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研究方法
    2.2 基于IO-SDA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2.3.1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2.3.2 投入产出表编制数据来源及处理
        2.3.3 水资源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3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水资源概况
        3.3.1 用水量分析
        3.3.2 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分析
第4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结果分析
        4.1.1 2002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1.2 2007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1.3 2012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2 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基于IO-SDA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2002年-2007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2 2007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3 2002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贸易水循环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5.1 贸易水循环分析
    5.2 虚拟水贸易变化趋势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2002年、2007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转移矩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资源型区域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 ——理论机制与山西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2.1.2 产业关联理论
        2.1.3 协同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多要素耦合关系探讨
        2.2.2 各维度耦合机制研究
        2.2.3 要素耦合量化分析
        2.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资源型区域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机制
    3.1 “能-水-碳”耦合概念界定
    3.2 “能-水-碳”多维耦合机制分析
        3.2.1 “能-水-碳”三要素耦合关联
        3.2.2 区域内产业部门要素流动耦合
        3.2.3 跨区域双边贸易要素转移耦合
第四章 研究区域、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4.1 研究区域
    4.2 模型构建
        4.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4.2.2 EWC-MRIO多维耦合模型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产业部门划分
        4.3.2 能源消费数据
        4.3.3 水资源数据
        4.3.4 碳排放核算
第五章 山西省区域内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分析
    5.1 山西省整体及分部门直接“能-水-碳”耦合分析
        5.1.1 山西省整体直接“能-水-碳”消耗/排放特征
        5.1.2 山西省产业部门直接“能-水-碳”要素耦合特征
        5.1.3 山西省产业部门直接“能-水-碳”耦合系数与指数分析
    5.2 山西省区域内完全需求“能-水-碳”耦合分析
        5.2.1 山西省区域内完全“能-水-碳”消耗/排放特征
        5.2.2 山西省区域内产业部门完全“能-水-碳”耦合特征
    5.3 山西省区域内产业部门间接“能-水-碳”要素关联分析
第六章 山西省跨区域双边贸易隐含“能-水-碳”耦合分析
    6.1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贸易隐含耦合分析
        6.1.1 山西省产业部门隐含“能-水-碳”调出耦合
        6.1.2 山西省产业部门隐含“能-水-碳”调入耦合
        6.1.3 山西省产业部门隐含“能-水-碳”贸易平衡耦合
    6.2 山西省际间“能-水-碳”隐含转移空间特征分析
        6.2.1 山西省际间“能-水-碳”双边转移空间特征分析
        6.2.2 山西省际间“能-水-碳”平衡耦合空间特征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资源型区域内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分析
        7.1.2 资源型区域外贸易隐含“能-水-碳”耦合分析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现状
        2.1.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1.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1.3 其他国家排污许可制度
    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的演化和改革
        2.2.1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演变过程
        2.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
        2.2.3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4 深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向与建议
    2.3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研究
        2.3.1 基于操作简便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法
    2.4 影响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因素识别
        2.4.1 可分配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
        2.4.2 分配原理
        2.4.3 分配尺度
        2.4.4 分配指标体系
        2.4.5 污染物种类
    2.5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评估研究
        2.5.1 评估维度
        2.5.2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
        3.1.1 区域与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
        3.1.2 分配的行业与企业排放口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基于排放标准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3 基于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4 基于环境容量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企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2 行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3 城市分配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结果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WRF-CMAQ模型构建
        4.2.3 WRF-CMAQ模拟结果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月主导风向和月均风速
        4.3.2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
        4.3.3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
        4.3.4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配结果的费用效益评估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健康效益模型构建
        5.2.3 减排成本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健康效益
        5.3.2 减排成本
        5.3.3 净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2.3 基于绿色贡献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环境基尼系数
        6.3.2 绿色贡献系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配结果的3E综合评估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3E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分配方法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分数
        7.3.2 不同分配方法的费用效益评估分数
        7.3.3 不同分配方法的公平性评估分数
        7.3.4 不同分配方法的3E综合评估分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在我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
        8.3.3 在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四、炼焦化学工业的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 [2]我国常规焦炉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及对策[J]. 郝雅琼,黄启飞,杨玉飞,王宁,刘宏博. 环境科学研究, 2021(10)
  • [3]A公司焦炉烟气净化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D]. 丛敏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实验研究[D]. 张发奎.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D]. 张建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D]. 李建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D]. 苏守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资源型区域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 ——理论机制与山西实证[D]. 张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D]. 周佳.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焦化化工技术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