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

一、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秦宗浩[1](2021)在《煤层气井产出水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与气水作用机理》文中认为论文选取贵州西部与云南东部约18口煤层气开发试验井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出水常规离子、微量元素、氢氧同位素、溶解无机碳同位素,产出气组分、甲烷碳氢同位素和产出水中16S r RNA测序结果,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产出气、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地质意义。主要认识如下:探讨了煤层气井产出水与产出气地球化学指标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排采时间煤层气井组产出水和产出气地球化学指标空间变化特征。排采时间较短的滇东老厂、恩洪地区产出水化学指标随时间变化剧烈,产出水来源表现为从压裂液污染向原始煤层水过渡。排采时间较长的黔西松河、发耳地区产出水化学指标随排采时间较为稳定,产出水来源表现为受压裂液污染的特征。研究区煤层气井产出气以甲烷为主,主要为热成因气,土城、恩洪向斜存在次生生物成因气。随排采时间的变化,滇东老厂、恩洪地区产出气组分变化幅度大于黔西松河、发耳地区。在井间干扰已经形成的松河地区GP井组内部,靶点埋深较深的煤层气井产出水各项水化学指标更高。阐明了研究区煤层气井产出水中古菌和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与空间演化特征,探讨了实验室厌氧培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7个古菌门被检测出,不论是中煤阶的松河、恩洪和发耳区块,还是高阶煤的老厂区块均存在多类型产甲烷菌。随排采时间变化,古菌群落丰富性和多样性均有降低趋势。11个细菌门被检测出,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细菌群落以寡营养、化能营养型为主。随着埋深的增加,古菌群落丰富度逐渐增加,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松河和恩洪地区以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为主。实验室厌氧富集培养有利于古菌群落的生长。揭示了在采过程中,煤层气井产出气、水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互关系,提出了气-水-微生物作用机制模式及其地质意义,并对微生物强化甲烷产出潜力进行了评价。相比于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对于水化学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当代表产出水迅速变化的水体环境的Cl-、Na+、TDS减少时,古菌群落丰富度会降低。根据产出水中古菌群落组成可以初步判断产层贡献。松河和恩洪两地的开发层位具备良好的产甲烷菌群生存的地质条件,适合后期探索开展注营养液微生物强化甲烷产出工程试验。

曹星昊,肖正辉,曹运江,孙斌,姜玮,曹羽哲,陈健明[2](2020)在《滇东黔西地区与沁水盆地煤储层地质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为找出影响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相对滞后的主控地质因素,将滇东黔西地区与沁水盆地煤储层地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压力、含气饱和、临储比和含气量与沁水盆地差别不大,有利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相同埋深条件下,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地应力明显高于沁水盆地,渗透率则远低于沁水盆地。统计显示,沁水盆地煤储层渗透率大多在1mD左右,滇东黔西则基本低于0.1mD,大部分为0.01mD左右,至少低一个数量级以上。滇东黔西地区高地应力、低渗透率和构造煤发育可能是影响滇东黔西煤层气"可见难取"及其勘探开发相对滞后的最直接地质原因,复杂的构造演化则可能是其最根本原因。综合区域构造格局、构造曲率和矿井煤层剖面煤体结构观测是一种较好预测高应力区构造应力强弱区域分布的方法,可有效指导滇东黔西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

陈世达[3](2020)在《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文中认为黔西多煤层煤层气资源的离散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的特殊性,基础地质研究和适应性开发技术探索仍是目前主要的攻关目标。论文以黔西多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分析和现场动态跟踪为手段,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渗流的影响;建立了薄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方法;揭示了“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地应力作用机制;提出了产层组合优选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改造和排采方式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煤层气解吸过程及解吸效率识别图版。高变质程度煤以发育微小孔为主,储渗动态的应力敏感程度最弱,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实现高解吸效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裂煤渗流能力最强,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煤不具备压裂增产适应性。层域尺度上,高灰分产率会降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原位温压条件下,煤吸附性能主要受储层压力“正效应”控制。构建了薄煤层煤体结构精确识别方法。针对薄煤层测井“边界效应”难题,引进小波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频加权重构,提高了测井信号的纵向分辨率;选取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参数,借助FISHER线性判别法投影降维思想和最小方差分析理念,建立了煤体结构测井识别图版和分类函数。查明了原位应力随埋深变化的地质作用过程,提出了“应力封闭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概念。黔西地区煤储层应力梯度变化是埋深和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是水平主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垂向上,可将应力状态依次划分为应力挤压区、应力释放区、应力过渡区和构造集中区。应力释放区(500750m)有利于相对高渗储层和统一压力系统的形成,以常压储层为主;200500 m、>750m煤储层具有“应力封闭”特征,压力系统叠置发育,储层压力与埋深失去相关性。剖析了织金区块典型合采井排采动态,提出了多层合采产层组合评价方法及排采管控建议。在层间供液均衡的前提下,确保各产层实现高解吸效率时仍具备一定的埋没度是最大化采收率的产层组合方案;“大液量、高砂量”的压裂改造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快速提液降压、稳流压、高套压和稳套压等生产方式不适应合层排采技术要求。

张军建[4](2020)在《中高阶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及多层合采孔渗动态研究 ——以黔西土城和滇东老厂先导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黔西-滇东多煤层发育区中、高阶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城和老厂先导区的18件煤样,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二氧化碳吸附、高压等温吸附和激光拉曼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煤样孔裂隙分布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同时利用覆压核磁和覆压渗透率测试技术分析了孔裂隙应力敏感性,揭示了中高阶煤样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并利用变体积压缩系数,构建了应力作用下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此外,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中高阶煤甲烷吸附、自然解吸、定压解吸和气驱水过程中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上述成果,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典型煤层气井开展多层合采模拟研究,探讨合采过程中孔渗动态及合层开采的影响因素。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根据2100nm吸附孔特征,利用Ro,max值将研究区样品划分为A、B和C型。中阶煤样为A型,以半开放孔为主,优势孔径为1050nm。高阶煤样品包括B和C型。B型样品中发育墨水瓶状吸附孔,优势孔径为210nm。C型样品吸附孔形态变化较大,为前两类样品的过渡阶段。A型样品中吸附孔体积非均质性最强,而比表面积非均质性弱于B和C型。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高,0.42.0nm孔径的微孔分布形态逐渐由A型的多峰态变化为C型的三峰态和B型的双峰态。该部分微孔体积非均质性和表面非均质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同于吸附孔,所有样品渗流孔多以半开放孔为主。其中,A型样品中渗流孔最为发育,且对应的渗流孔体积非均质性强于其他两类型。(2)应力作用下,中高阶煤样孔隙和裂隙的孔渗动态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同一煤样的孔隙和裂隙体积均随应力增大呈指数下降,且渗流孔和裂隙的应力敏感性强于吸附孔。随煤变质程度和压实程度增高,高阶煤样吸附孔大量发育,导致应力敏感性低于中阶煤样,但仍表现为渗流孔应力敏感性强于吸附孔的特征。同时,应力作用后,同一样品吸附孔非均质性变化大于渗流孔和裂隙。且应力变化对孔裂隙压缩系数和非均质性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即低压阶段,随应力增加孔裂隙压缩系数和非均质性变化明显。高压阶段,两者逐渐趋于稳定。(3)煤样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吸附解吸过程具有显着差异。吸附过程中,吸附态和游离态甲烷数量与甲烷注入压力分别满足朗格缪尔方程和线性关系。相同甲烷注入压力下,吸附态甲烷数量在前期呈线性增加,后期以对数形式增加。游离态甲烷吸附数量随注入时间呈单调线性增加,且饱和时间远小于吸附态甲烷。自然解吸过程中,所有样品吸附态甲烷数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分为前期的快速解吸和后期的缓慢解吸阶段。同时,由于中阶煤样的渗流孔发育,初始游离态甲烷含量较高,导致解吸过程中游离态甲烷变化速率高于高阶煤。此外,降压梯度与煤中甲烷解吸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逐级降压过程可明显提高煤样中吸附态甲烷解吸量。(4)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主要发生在排采前期,排采后期逐渐减弱至消失。渗透率、孔隙度和储层压力是影响合层排采的主要因素,即孔渗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是影响合采阶段的排水、降压和产气过程的因素之一。改进的渗透率模型表明较高的体积压缩系数使本层渗透率下降幅度变大,储层压降漏斗难以扩展,对本层最大和平均产气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本层渗透率的快速下降导致邻近层产出水量增加,储层压降范围变大,邻近层最大和平均产气速率均明显增加。同时,存在临界体积压缩系数,该临界值下的储层渗透率变化对合采产能影响很小,现有样品表明该值多对应于样品中的吸附孔。因此,仅考虑渗流孔和裂隙压缩空间的变体积压缩系数渗透率动态模型更能真实反映排采过程中应力敏感性引起的孔渗变化过程。本论文有图105幅,表16个,参考文献296篇。

王鹏飞[5](2020)在《老厂矿区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东的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煤层多而薄、煤体结构复杂、储层改造效果有限,煤层气开发尚处在先导试验阶段。本文基于探井/参数井煤层气地质资料分析,提炼煤层气地质模型,对多薄煤层、煤体结构复杂煤层和沟通含水层的煤层开展煤层气数值模拟研究,刻画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并提供合理的开发建议。主要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1)区内单煤层中Ⅲ类煤体结构煤(糜棱煤)普遍发育,煤储层含气量可观、但饱和度低,煤层多为砂泥岩顶底板,当前先导试验井普遍产量不高。(2)煤层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模拟原生结构煤和糜棱煤合采的6000天内随原生结构煤比例增大,累计产气量和累计产水量均增高。原生结构煤在原始渗透率、储层伤害恢复、压力传递等方面优于糜棱煤层。而糜棱煤层在原生结构煤层大幅降压后也解吸供气,因此在排采后期存在高糜棱煤比例储层日产气量大于高原生结构煤的现象。模拟结果也说明糜棱煤的厚度不能过高,否则影响气井经济性。但在原生结构层厚度相近的情况下,一定的糜棱煤厚度能够增长稳产期。(3)对于压裂沟通了独立含水层的煤层,模拟3000天时间内,随排采初期的日排水量增大,累计产气量先升高后降低,适当增大日排水量可以提高排水降压速度和产气效率,但过快的排水就会导致储层渗透率损伤,导致产能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随着含水层渗透率增大,最高产气到来变晚,但是高产持续时间更长,最终累计产气和累计产水均增高。排采初期,由于高渗透率含水层中水快速排出,煤储层中排水速度受到抑制,避免了近井地带因过快排水降压导致的速敏和压敏效应,增大了压降漏斗扩展范围,有利于更多的气体解吸排出。(4)对于临近的、除渗透率外地质条件大体一致的两层煤储层,在模拟的6000天时间内,不同渗透率差异合采累计产气量均好于单层逐个开采总和,且两煤层渗透率越接近,效果越显着。相比单采,合采可避免渗透率低的储层初期因排水过快导致的储层伤害,缩短排采时间也提高了采收率。

彭成宽[6](2020)在《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东黔西煤层气储量约占我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0%,因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该地区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由于该地区煤层层数多,单层薄,渗透率低的特点,常规的开发方式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为克服单井产量低、稳产时间短的难题,该地区煤层气开发需采用多层合采的开发模式,为削弱原始储层低渗透率对煤层气井产能的限制,储层改造成为关键。通常,储层改造的对象是煤层,而夹层压裂对产能的影响却罕有学者进行研究,介于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间距小的特点,通过夹层改造可直接连通上下两套煤层,相比单层煤储层改造更加高效。为探究夹层压裂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论文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理论分析,综合考虑压力传导至煤层顶板前后两种情况,建立了流体在煤层与压裂夹层间的窜流模型,并分析了煤层物性参数和裂缝特征参数对窜流量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窜流随储层渗透率、储层压力、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水垂比的增大而减小,各因素敏感性排序为:水垂比>储层压力>水平渗透率>裂缝导流能力;(2)综合考虑压力传导至煤层顶板前后两种情况,利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煤层-压裂夹层叠置的二维单元模型,验证了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层间窜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层-压裂夹层叠置的三维储层模型,提出了夹层压后裂缝泄压半径计算方法;(3)在多煤层气藏合采全过程流动模型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夹层压裂后煤层流体产出通道的变化及其对泄压半径的影响,建立了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结合滇东黔西煤层物性参数,对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进行预测,分析了煤层物性和裂缝特征参数对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夹层压裂和未压裂的产气量,计算结果表明,夹层压后显着提高合采井产能。

郭肖[7](2019)在《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目前,我国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然而,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多、单煤层薄,而且薄煤层之间夹杂有含气砂岩层,在开发过程煤层之间会相互干扰,因此多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运移更复杂。(1)基于自主研制的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装置,开展了煤层与煤层、煤层与砂岩的层间窜流实验,分析了围压、轴压和孔隙压力等因素对层间窜流的影响。依据煤层与砂岩夹层的沉积过程和界面胶结特征,提出了熔合界面、过渡界面和裂隙型界面三种概念模型,并建立了三种界面类型对应的气-水两相层间窜流模型。基于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理论模型和窜流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层间窜流阻力系数的方法,揭示了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机理。(2)基于煤岩双孔-单渗模型、砂岩单孔-单渗模型、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模型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模型,考虑了污染和压裂的影响,通过井筒气-水两相流压降与煤层和砂岩夹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迭代,耦合了多煤层气-水两相渗流、砂岩夹层气-水两相渗流、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耦合流动模型。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流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商业软件对比,初步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流动耦合模型计算的准确性。(3)基于自主编制的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对多煤层气合采井的产气规律、层间窜流规律和压降漏斗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层间窜流和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的煤层和砂岩夹层物性参数以及层间界面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基于对合采井产气规律、多煤层物性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煤层产气贡献率分析,建立了多煤层层系划分流程图,并提出了判定准则;提出了一套多阶段、多梯度井底流压控制方法,为多煤层气合采井排采优化提供指导;基于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和遗传算法,通过对煤层气井生产数据拟合,获取了潘河区块和滇东区块煤层物性参数,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李洋阳[8](2019)在《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文中认为云南雨旺区块多煤层发育,是中联煤层气公司重要的煤层气探矿权区块。多煤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垂向层组划分及平面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至关重要。为此,在阐明基础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对多煤层全层位储层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并完善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方法及有利区评价流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阐明了雨旺区块晚二叠世煤系地层煤层气的沉积、构造、水文等基础地质背景。研究区发育多层主力煤层,构造较为简单,煤系地层主要为弱含水层。并进一步运用Modflow水动力场模拟软件,进行了疏水量的预测,预测了主力煤层不会过早暴露液面,为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评价了雨旺区块多煤层的储层物性特点。评价结果显示:煤层层数多,主要发育3#、7+8#、9#、13#、16#、19#主力煤层,煤级主要为无烟煤,煤储层含气量变化较大,含气饱和度平均为53.98%,储层属于特低渗中渗透储层,裂隙较为发育,但多被方解石充填,孔隙主要为微孔和过渡孔。煤储层欠压超压状态均有分布,区块大部分为高应力区,煤层的煤体结构较为复杂多样。并进一步完善了煤储层测井解释方法,进行了典型钻孔全层位的多煤层储层物性测井解释。第三:完成了雨旺区块煤系地层测井解释含水层的识别,结合层序划分及关键层识别划分出了三套流体系统,煤系地层主要为上下两套,即9#煤及以上和9#煤以下两套流体系统。采用产层优化组合方法“三步法”,进一步优化了多煤层垂向产层组合,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开发层段。第四:提出了平面上的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方法。采用成熟的三维建模方法,结合煤储层关键参数的定量分级,完成了雨旺区块煤层气单层及多层合采有利区的优选,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效果较为吻合。该论文有图169幅,表38个,参考文献133篇。

于政廉[9](2019)在《煤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滇东黔西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煤储层敏感性评价对于煤层气的开发至关重要。进行敏感性研究可以为煤层的损害机理分析提供依据,以达到预防伤害、优化后续的各类作业措施、设计保护煤层气开发的系统工程技术方案和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与常规砂岩储层不同,煤岩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煤层气开发具有独特的排采特点,现阶段常用常规油气储层的敏感性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煤储层,需要针对煤储层的特性建立适合于煤储层敏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本文借助室内实验,采用常规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对滇东黔西地区部分煤储层进行了敏感性评价,获得了地层的敏感程度,并结合对煤岩的理化性质的研究,揭示了煤储层敏感性的潜在损害机理。依据煤岩的敏感性的潜在损害机理及煤岩自身的特点,建立了改进的回收率实验方法来评价无法取得标准岩心的破碎性煤岩的酸敏、碱敏和盐水敏,并进行了适用性评价,给出了评价指标。此外,考虑到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具有排水-采气两个过程以及部分煤储层渗透率极低的特点,建立了气测法评价煤储层的流速敏感性,并给出了气测法和液测法临界流速之间的换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产生流速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是高流速下黏土矿物和胶结疏松的基质颗粒的分散运移堵塞了煤层较细的孔隙;酸敏感性主要是储层中方解石和石英等矿物在酸液中的溶解增大渗流通道的体积造成的;碱敏感性是由于高岭石和伊利石等矿物在高p H值下双电层斥力的增加造成部分颗粒的脱落运移,堵塞流体的渗流通道造成的;盐水敏产生的原因是高岭石、伊利石和铵云母等黏土矿物会产生阳离子交换,导致水化分散运移,堵塞了运移孔道。针对破碎性煤岩建立的改进的回收率的实验方法中的评价指标-相对回收率和渗透率变化率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在酸液、碱液和盐水中,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4以及0.80,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破碎性煤岩的敏感性评价中。以动能定理为理论依据并考虑了煤储层的滑脱效应建立的气测流速敏感性评价方法,理论依据充分,是对煤储层敏感性的有益补充,两个地层的实验表明,给出的气测法和液测法临界流速之间的换算公式误差分别为20%和13.6%。

刘靓倩[10](2019)在《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煤层气是我国能源发展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载体。滇东黔西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是继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之后又一有利开发区。该地区煤层气藏具有煤层多且厚度薄、渗透率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需要采用多层合采技术。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煤层和砂岩层之间存在层间窜流,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很难准确预测,因此本文围绕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开展了以下研究:(1)基于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多煤层组合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提出了一套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流程,选取滇东黔西地区煤样,开展了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了轴压、围压、孔隙压力、水平有效应力、层间孔隙压差、夹层砂岩渗透率等因素对层间窜流量的影响规律。(2)利用量纲分析法将层间窜流的多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无量纲量,并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并依据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的经验公式,其能够预测不同轴压、水平有效应力、层间孔隙压力以及夹层渗透率下的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量。

二、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井产出水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与气水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述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与煤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煤储层物性概况
    2.6 煤层气开发井概况
    2.7 小结
3 煤层气井产出气、水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3.3 产出水来源判识
    3.4 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3.5 产出气、水的空间演变基本特征
    3.6 小结
4 产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古菌和细菌群落时间尺度变化
    4.3 古菌和细菌群落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厌氧富集培养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4.5 小结
5 产出气-水-微生物作用机制及其地质指示意义
    5.1 煤层气成因与产甲烷途径分析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气、水化学指标相关性
    5.3 多层合采的微生物产层识别
    5.4 产出气-水-微生物时空作用机制
    5.5 微生物强化甲烷产出的潜力评价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滇东黔西地区与沁水盆地煤储层地质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煤储层地质特征对比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趋势
        1.2.2 含煤层气系统研究进展
        1.2.3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应力场分析
        1.2.4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识别
        1.2.5 贵州省多煤层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1.3 面临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煤系沉积作用
        2.2.1 煤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2.2.2 煤层发育特点
    2.3 煤岩煤质特征
        2.3.1 宏观煤岩类型
        2.3.2 煤变质程度作用
        2.3.3 显微煤岩组分
        2.3.4 煤质变化
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表征
    3.1 不同变质程度煤储渗空间静态表征
        3.1.1 压汞法对中大孔的表征
        3.1.2 低温N_2 吸附对2~100 nm孔隙的表征
        3.1.4 低场核磁共振综合表征
    3.2 煤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煤变质程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灰分产率对吸附的影响
        3.2.3 储层原位温压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解吸特性
        3.3.1 解吸阶段划分理论
        3.3.2 解吸效率及解吸节点变化
        3.3.3 煤层气解吸动态识别图版
4 不同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及测井识别
    4.1 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
        4.1.1 显微镜对微裂隙的表征
        4.1.2 不同煤体结构低温N_2/CO_2 吸附特征
        4.1.3 不同煤体结构核磁共振结果
        4.1.4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体损伤演化规律CT观测
    4.2 测井曲线重构及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分频加权重构
        4.2.2 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3 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及应用
        4.3.1 Fisher判别法分析原理
        4.3.2 判别图版与分类函数
        4.3.3 方法验证及应用实例
5 原位地应力场转换及其储渗控制效应
    5.1 煤岩储渗空间动态演化表征
        5.1.1 核磁T_2 谱动态变化特征
        5.1.2 核磁分形维数及其动态变化
        5.1.3 煤岩等效割理压缩系数
    5.2 煤储层原位地应力分布特征
        5.2.1 煤储层原位应力场临界转换深度
        5.2.2 应力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统计分析
    5.3 地应力-渗透率-储层压力-含气性协同关系
        5.3.1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5.3.2 含气系统叠置发育的地应力封闭效应
6 多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6.1 合采产层组合优选评价方法
        6.1.1 产层解吸动态与动液面协同关系
        6.1.2 产层跨度
        6.1.3 地层供液能力
    6.2 储层压裂改造方式
        6.2.1 合采井压裂改造
        6.2.2 水平井分段压裂
    6.3 排采管控方式
        6.3.1 排采制度对产能的影响
        6.3.2 排采阶段及管控方式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中高阶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及多层合采孔渗动态研究 ——以黔西土城和滇东老厂先导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计划
    1.5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2 地质背景及煤层气开发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煤层气开发概况
3 中高阶煤样孔裂隙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3.1 实验方法及相关理论
    3.2 样品采集与基础特征
    3.3 样品孔裂隙特征
    3.4 分子结构控制下的孔隙演化
    3.5 小结
4 中高阶煤样孔隙和裂隙孔渗动态变化规律
    4.1 实验方法与处理过程
    4.2 根据NMR测试的煤样孔隙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
    4.3 根据覆压渗透率的煤样渗透率动态变化
    4.4 不同测试方法获得的压缩系数对比
    4.5 小结
5 中高阶煤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运移规律
    5.1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5.2 吸附过程中不同相态甲烷变化规律
    5.3 解吸过程中不同相态甲烷变化规律
    5.4 煤级对甲烷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
    5.5 小结
6 排采过程中孔渗动态变化及对合采产能的影响
    6.1 利用NMR测试的渗透率动态模型
    6.2 多层合采数值模型构建
    6.3 合采产能敏感性分析
    6.4 孔渗动态变化对合采产能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老厂矿区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多煤层叠置含气系统研究现状
        1.2.2 煤层气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6 .论文工作量
2.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
    2.3 地层
    2.4 水文地质
        2.4.1 含水性特征
        2.4.2 地下水动力特征
3 煤层气地质及排采特征
    3.1 多煤层叠合特征
    3.2 煤岩煤质特征
        3.2.1 煤岩特征
        3.2.2 煤质特征
    3.3 储层温压特征
    3.4 储层含气性
    3.5 煤体结构特征
    3.6 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
    3.7 参数井井型及排采情况
4 煤层气数值模拟
    4.1 模拟软件及方法原理
        4.1.1 软件介绍
        4.1.2 网格模型
        4.1.3 气体吸附模型
        4.1.4 孔隙度和渗透性模型
        4.1.5 井的类型和操作
        4.1.6 数学流体模型及求解模型
    4.2 模型选取与参数设置
    4.3 煤体结构模拟
        4.3.1 数值模拟方案及参数设置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含水层模拟
        4.4.1 模拟方案及参数设置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5 多煤层模拟
        4.5.1 模拟方案及参数设置
        4.5.2 模拟结果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油气藏合采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藏合采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东黔西地区含煤层系储层特征
    2.1 滇东黔西地区含煤层系地质特征
    2.2 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压力特征
    2.3 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渗透率特征
    2.4 滇东黔西地区煤储层地应力特征
第3章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层间窜流模型研究
    3.1 夹层压后流体运移规律分析
    3.2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层间窜流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数学模型
        3.2.3 模型求解
    3.3 层间窜流敏感因素分析
        3.3.1 煤层参数
        3.3.2 裂缝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层间窜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
    4.2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层间窜流数值模拟
        4.2.1 物理模型
        4.2.2 求解设置
        4.2.3 模拟结果
        4.2.4 模型验证
    4.3 夹层压后裂缝泄压半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1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
        5.1.1 煤层气水两相渗流模型
        5.1.2 砂岩层气水两相渗流模型
        5.1.3 层间气水两相窜流模型
        5.1.4 井筒气水两相流动模型
        5.1.5 辅助方程和定解条件
    5.2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预测
    5.3 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1 煤层参数
        5.3.2 裂缝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煤层气藏开发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运移机理研究现状
        1.2.3 多煤层气藏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2.4 多煤层气藏排采优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特点
    2.1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
        2.1.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1.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2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物性
        2.2.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2.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3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开发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与模型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煤样制备
        3.2.4 实验流程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层间窜流模型研究
        3.3.1 熔合界面窜流模型
        3.3.2 过渡界面窜流模型
        3.3.3 裂隙型界面窜流模型
    3.4 层间窜流模型应用
        3.4.1 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
        3.4.2 煤岩与煤岩层间窜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储层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煤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3 砂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4 煤岩与砂岩层间气-水两相窜流方程
        4.2.5 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压降确定
        4.2.6 辅助方程
        4.2.7 定解条件
    4.3 数值模型建立
        4.3.1 煤岩层割理系统
        4.3.2 砂岩层孔隙系统
    4.4 全隐式线性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验证
    5.3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
    5.4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4.1 煤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砂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煤层与砂岩层界面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煤层气藏层系组合及井底流压控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多煤层气井层系划分
    6.3 合采井井底流压控制
    6.4 现场案例应用
        6.4.1 山西沁水潘河区块
        6.4.2 滇东老厂、恩洪区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论文使用到的数学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田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沉积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地温
    2.6 小结
3 煤层气田水动力场模拟
    3.1 水文地质评价
    3.2 水动力场模拟
    3.3 地下水涌水量预测
    3.4 小结
4 多煤层储层物性及测井解释评价
    4.1 基础物性
    4.2 储层物性
    4.3 测井解释方法
    4.4 典型钻孔全层位测井解释
    4.5 小结
5 煤层气多层合采垂向层组开发单元划分
    5.1 典型钻孔流体系统划分
    5.2 多煤层产层组合方法
    5.3 典型钻孔产层组合优化
    5.4 小结
6 煤层气多层合采平面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
    6.1 多层合采平面开发单元划分方法
    6.2 煤储层物性三维建模
    6.3 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结果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滇东黔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储层敏感性研究现状
        1.2.1 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研究
        1.2.2 煤储层敏感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滇东黔西煤层理化性质研究
    2.1 煤的工业分析
        2.1.1 水分
        2.1.2 灰分
        2.1.3 挥发分和固定碳
        2.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煤岩X射线衍射分析
    2.3 煤岩扫描电镜分析
    2.4 煤岩核磁共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滇东黔西煤层敏感性评价
    3.1 流速敏感性评价
        3.1.1 实验过程及结果
        3.1.2 实验结果分析
    3.2 酸敏感性评价
        3.2.1 实验过程及结果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3 碱敏感性评价
        3.3.1 实验过程及结果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盐水敏感性评价
        3.4.1 实验过程及结果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破碎性煤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实验方法及理论依据
    4.2 改进回收率实验及分析
        4.2.1 酸液中回收率实验结果及分析
        4.2.2 碱液中回收率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盐水中回收率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改进回收率法的适用性评价
        4.3.1 回收率和渗透率变化趋势之间关系
        4.3.2 相对回收率与渗透率变化率之间关系
        4.3.3 改进回收率法敏感性指标的确定
    4.4 改进回收率方法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测流速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5.1 气测流速敏感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5.1.1 气测流速敏感性评价方法理论依据
        5.1.2 气测速敏临界流速的计算方法
        5.1.3 气测速敏的实验方法
    5.2 气测流速敏感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油气藏合采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藏合采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
    2.1 应力特征
    2.2 储层压力特征
    2.3 储层渗透率特征
    2.4 夹层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规律实验研究
    3.1 多煤层组合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3.1.1 实验装置介绍
        3.1.2 实验参数的确定
    3.2 单煤层渗透率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结果
    3.3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原理
        3.3.3 实验步骤
        3.3.4 实验参数取值
        3.3.5 实验方案
        3.3.6 实验规律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工程模型研究
    4.1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4.1.3 误差分析
    4.2 多煤层气藏合采经验公式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多煤层气藏合采经验公式
        4.2.3 误差分析
    4.3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与经验公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井产出水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与气水作用机理[D]. 秦宗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滇东黔西地区与沁水盆地煤储层地质特征对比分析[J]. 曹星昊,肖正辉,曹运江,孙斌,姜玮,曹羽哲,陈健明. 中国煤炭地质, 2020(12)
  •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D]. 陈世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中高阶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及多层合采孔渗动态研究 ——以黔西土城和滇东老厂先导区为例[D]. 张军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老厂矿区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D]. 王鹏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多煤层气井夹层压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D]. 彭成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D]. 郭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8]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D]. 李洋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9]煤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滇东黔西地区为例[D]. 于政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D]. 刘靓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